太平洋战争最值得关注的战役
我认为是瓜岛战役,在此之前的四大攻略战日军对抗的是殖民地军队和未经过充分武装的盟军,珊瑚海战役时间太短,中途岛战役偶然性太大,在此之后日军已经被打断了脊梁骨,越打越难看,跟地痞流氓斗殴一样使些下三烂的招式。。。。瓜岛战役的日军还有相当的陆海军实力,美军的新造舰只在42年底后才入役,多数时候还是用战前建造的老舰来对抗,总体来说日军实力仍大于美军,美军胜在拥有机场,当然几次大战中美军出色的指挥和战斗精神更是神来之笔,读之让人拍案叫绝。 灌水真累 哇哇哇哇哇哇哇............. [quote]原帖由 [i]飞龙[/i] 于 2006-7-20 09:53 发表2]`k8r+yE
我认为是瓜岛战役,在此之前的四大攻略战日军对抗的是殖民地军队和未经过充分武装的盟军,珊瑚海战役时间太短,中途岛战役偶然性太大,在此之后日军已经被打断了脊梁骨,越打越难看,跟地痞流氓斗殴一样使些下三烂 ... [/quote]+i I%hW#z
美军的民主制的军事会议也值得赞扬,只要你提出的方案可行哪怕你是最低级的步兵也会被采纳~! 是的,很值得一读. 中途岛是日本进攻的结束,瓜岛是日本退却的开始。 塞班~~塞班~~塞班~~塞班~~ 瓜岛是有点势均力敌的感觉。不过鬼子先撑不住了。 瓜岛战役应该说给双方提供了一个接近于理想状态的战场,双方最大的后勤支援中心,都在距离瓜岛1000公里左右的拉包尔和努美阿,再远1000公里还有特鲁克和布里斯班这样的大港。日本由于中途岛的消耗,只有3-4艘中型航母可用,美军同样也处在旧航母损失、新航母埃塞克斯未能服役的青黄不接时期,只有日军的战列舰部队更为完整一些,但美军的战列舰更大更新。双方的战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术指挥,而不是武器的性能和人员的素质。所以在战略模拟游戏WITP里,从瓜岛战役入手是比较合理的选择。 你说的基本不错,不过忽视了2国决定性的工业差距。 从战役角度来说,可以不考虑工业差距,美国惊人的生产能力直到43年初才初步见到成效,42年下半年的一段时间内南太平洋几乎无一艘可用的航母,性能惊人的F4U,P38等也是在42年底才陆续形成战斗力,这是日军仅剩的黄金时期。 瓜岛实际上比的是双方谁犯的错误少,总的来说,日本人把能犯的错误都犯了,而美国在初期出了几次昏招之后及时换将,确保了胜利。(PrLUS4E^0a
就指挥方面来看,双方表现的都很差劲。 愿闻其详,请教11楼的兄台 日本方面:梯次增兵,决心不足。海军兵力的使用方面缺少足够的弹性,尤其是为了争夺制空权不惜让海航上陆,这种做法最终导致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损失。r$nnVD3_9LV+^eb"T
美国方面初期也是作战决心不足,兵力投放也有点缩手缩脚,后期,哈尔西上任后,其勇猛的作风带来了有益的作用,加上美国对这个战场的重视超出了日本,敢于把最后一点兵力也赌上去,所以最终取得了主动权。;NmK4np*Im(N
临战指挥上,双方几次水面交战,真的可以说是比着犯错误。
美国:巡洋舰几次在敌我识别,开火时机上发生失误,夜间作战能力不足暴露无遗。华盛顿号的优异表现虽然要归功于“中国烟鬼”的指挥,但是同样不能掩盖作战素质上的整体差距。
日本:对后勤的忽视不用说了,对敌情的判断失误加上指挥官过多的顾虑导致屡屡丧失翻盘的机会,就连传说中的“强大的雷击舰队”也没有体现出应有的水平。而仅有的几次成功的岸轰,海陆居然没有协同一致,白白放弃了为数不多的攻占亨德森机场的机会。套用刘伯承元帅的一句话“六根不静,只能输得干干净净” 一开始,鬼子小看了美军,等发现不对头的时候,美军已经在岛上站稳了脚跟。
而且从华盛顿条约来看日军才只有美海军60%的海军军力,虽然后来日本单方面退出了,但是美国也好象没有继续遵守该条约。相比之下,日军舰也只是重火力的薄皮军舰,生存力明显不及美军,而且后来完全丧失了制空权,在没有补给的情况下,焉能不败? 海军条约根本说明不了任何问题,对待条约问题上,日本是出了名的会钻空子。条约废除后更是对日本有利,日本是全民上下都想发展海军,成为世界大国,美国却是孤立主义横行的年代。 我对Luckpanzer的见解有同感。 不能完全说是鬼子小看美军,很大原因是双方情报的不对等,日军判断美军反攻部队只有数千人,而不是一个齐装满员的精锐海军陆战队师,否则也不可能只是派1000人的部队去扫荡。至于后期的逐次添兵,也是在不断修正对美军的情报之后作出的应变之举。毕竟日本兵力有限,不可能每战都派出绝对优势的兵力。攻打中途岛也只有5000人,打威克岛时更是作出了连舰船水兵都要上岸作战的准备。%bY*}J$]
日军最大的失误在于对瓜岛制海权的争夺上,由于担心宝贵的航母在瓜岛附近海域损失,只能将瓜岛制空权拱手相让给仙人掌航空队,这个对双方后勤补给和增援的影响是巨大的,美军几乎每次补给和增兵都比较顺利,而日军是惨不忍睹。如果日军顺利地将两个精锐师团完整地送上岛,以42年日军的士气,很难说鹿死谁手。 } jki7Q-u$|"J
不过换到日军的角度,在经历了中途岛的大败,联合舰队只剩下两“鹤”、两“鹰”和几艘低速低载机量的CVL/CVE的前提下,谁敢于把最后的CV投入到瓜岛近郊和陆基航空队的赌博中去?事后诸葛地评论,可能会认为瓜岛是日美决战的最好战场,因为此时美军也处在最弱的阶段,然而对于42年中的日本来说,局势还没有到需要把所有BB/CV赌上去的地步。 对于日本来说绝不可能也绝不应该把瓜岛作为决战地点,实际上美国人也不是。
前面说的大多是战术层面的因素,战略层面上,日本决策层的问题就大了,从战争开始之初,日本的决策层就在南进北进策略上摇摆,当南进的大框架明确后,东南亚——印度——中东方向,东南亚——南太平洋——澳大利亚方向,各个指导思想的对立就一直存在,这也可以看作是陆海军之间的对立。
这种战略思想不明确的背景下最直接的反应就是作战计划的不确定性、不持续性。"}S.Q"M,UXtO
在瓜岛,突出的就是对于该地的战略定位和相应的计划准备不足。
由于日本方面缺少足够的认识,这次战役实际上就是美国人牵着日本人的鼻子走,在日本人不希望的地方,不希望的时间开始了一次“决定性”作战。 战略上讲,日本如果能够控制住不断膨胀的军队,满足于中国东北、台湾、库页岛和太平洋上的若干岛屿,是有可能获得一个极佳的发展契机。这些区域特别是中国东北的大片良田,完全可以容纳2-3亿人口。加上43年开始德国颓态已现,日本必然加入盟国一方捞取战胜国资本(虽然这次在土地上的收获不会象一战那么大)。当然这些都只能基于一个不可能的假设,继续讨论毫无意义,所以还是回到现实战略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