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岛群军史学习论坛's Archiver

飞龙 发表于 2006-12-15 19:11

日本的最终的决战兵器(1)

日本的最终的决战兵器(1)

[size=14px]七七芦沟桥事变(支那事变)爆发后,辎重士兵在后方使用“竹枪”自卫。在太平洋战争(大东亚战争)爆发后,1942年(昭和17年)起,出于鼓舞斗志和后方的戒备的目的,在日本本土及海外开始“竹枪”的训练。
    1944年(昭和19年)以后,“本土决战时期”竹枪成为了沿岸防卫部队和国民义勇战斗队的主要武器。
    制作方法,用一根1。7-2米的竹竿,在其顶部以20度角,切出刀刃,然后在顶端抹上植物油,用弱火烘烤。保留竹节的第一节,刺入敌人时增大创口,保留竹节的第二节,防止竹枪刺得太深,第三节及以下的竹节削去,以便与持枪者操作。
    使用方法,跟枪刺刀术一样,还有“薙刀”一样的挥杀法。

[align=center][img]http://www.horae.dti.ne.jp/~fuwe1a/images/hakuhei/takeya-1.jpg[/img]            [img]http://www.horae.dti.ne.jp/~fuwe1a/images/hakuhei/takeya-3.jpg[/img]
竹枪数据
全长        成人用   1 . 70  ̄ 2 公尺
              少年用  大约 1 . 5 公尺

直径   成人用  大约 4 公分
             少年用  大约 3 . 5 公分

材质   半干的竹杆[/align][/size]

飞龙 发表于 2006-12-15 19:12

1。站立姿势
   同持步枪的站立姿势,枪穗的顶端处朝外侧。
[align=center][img]http://www.horae.dti.ne.jp/~fuwe1a/images/takeyari/ta%20fudo.JPG[/img]


[img]http://www.horae.dti.ne.jp/~fuwe1a/images/takeyari/rim00429.jpg[/img]
左 少年用竹枪  全长大约 1 . 5 公尺
右 成人用竹枪  全长 1 . 7  ̄ 2 公尺[/align]

2。准备姿势
   跟枪刺刀的准备姿势一样,竹枪指向目标,枪穗与肩膀位置齐平。人的中心在右脚,左脚向目标,两脚之间为半步距离。
[align=center][img]http://www.horae.dti.ne.jp/~fuwe1a/images/takeyari/ta%20kamae.JPG[/img]


[img]http://www.horae.dti.ne.jp/~fuwe1a/images/takeyari/rim00430.jpg[/img]
左侧面


[img]http://www.horae.dti.ne.jp/~fuwe1a/images/takeyari/rim00431.jpg[/img]
背面



[img]http://www.horae.dti.ne.jp/~fuwe1a/images/takeyari/rim00432.jpg[/img]
正面[/align]

3。刺突
   竹枪的刺突,跟枪刺刀的刺突要领一样。右脚向目标迈出一大步,竹枪水平刺出。

[align=center][img]http://www.horae.dti.ne.jp/~fuwe1a/images/takeyari/ta%20shito.JPG[/img]


[img]http://www.horae.dti.ne.jp/~fuwe1a/images/takeyari/rim00433.jpg[/img]
左侧面


[img]http://www.horae.dti.ne.jp/~fuwe1a/images/takeyari/rim00434.jpg[/img]
正面[/align]

4。突入刺突
   所谓“突入刺突”,就是冲锋时,用竹枪刺突敌人的方法。握住竹枪在腰部位置,指向敌人,大喊着向敌人冲锋。。。

[align=center][img]http://www.horae.dti.ne.jp/~fuwe1a/images/takeyari/ta%20totu.JPG[/img]


[img]http://www.horae.dti.ne.jp/~fuwe1a/images/takeyari/rim00435.jpg[/img]
左侧面


[img]http://www.horae.dti.ne.jp/~fuwe1a/images/takeyari/rim00436.jpg[/img]
正面[/align]


[color=red]以上图片皆为「藤田兵器研究所」の 「所長(HNは「Zid」)」所有!
我现在“無断転載”纯属个人行为,与铁底湾无关,特此声明![/color]

越骑校尉 发表于 2007-1-24 21:30

真的把日本打回到“战国时代”啊:L

bf109 发表于 2007-1-25 03:49

hehe,从这个例子上可以看出当时日本陆军和整个社会的不正常心态。按理说,坦克大炮造不起,枪支如果大批量生产,其成本并不会高到哪里去,而对美军的威胁则非竹枪能比。另外当然还有如今在伊拉克大行其道的路边炸弹。就算一定要用冷兵器近战,短刀和匕首在肉搏中也比这类长枪有用得多。

飞龙 发表于 2007-1-25 17:57

估计全国的铁都拿去造大和了,被迫从一些身边就能得到的材料着手。其实我觉得这番练兵,最大的作用还是增强全国妇孺的斗志,再反过来宣传给前线的官兵,给盟军作个姿态而已。

leaslie 发表于 2007-1-26 12:50

同意飞龙兄的意见"最大的作用还是增强全国妇孺的斗志,再反过来宣传给前线的官兵,给盟军作个姿态而已。"此兵器的实际作用肯定没有宣传作用来的大!

寶劍橡葉騎士 发表于 2007-1-30 12:49

maxtrix game 中的那个steel panther的战车游戏中,日本的民兵就标准装备竹枪。

八千里路云和月 发表于 2007-3-22 12:51

法西斯的垂死挣扎之态罢了。能有什么用?!

jinyudebaba 发表于 2007-5-13 09:19

竹矛战术,全民玉碎

帝国师 发表于 2007-5-16 15:09

晕,连竹矛都用上了。这不知道是科技的发展还是倒退.

森林男孩 发表于 2007-5-28 20:12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luyangcom 发表于 2007-5-29 11:53

用竹签当武器。没听说过吗?

Corsair 发表于 2007-5-29 11:59

嘿嘿,这个就是人民战争的最后结果。

侠义剑客 发表于 2007-7-20 08:40

这玩意儿也太rubbish了!!!!!!!!!!!!!!!!!!!

疾风之翼 发表于 2007-7-20 12:11

战争资源匮乏!!!

王红海 发表于 2007-8-3 09:59

晕 

又退回到原始社会了
   从侧面反映   小日本的死期到了

h_spirit 发表于 2007-12-10 13:04

^_^,日本人挺有想象力的。

evawlb 发表于 2008-1-31 23:36

纯属搞笑

波利 发表于 2008-2-3 16:39

[quote]原帖由 [i]evawlb[/i] 于 2008-1-31 23:36 发表 [url=http://www.biku.net/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4144&ptid=2470][img]http://www.biku.net/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纯属搞笑 [/quote]
一点都不好笑,苏日诺门罕之战苏军的数百辆坦克就是被小日本这样搞掉的,只不过手中换成了反坦克地雷罢了。

nanjin1937 发表于 2008-5-15 16:41

是戚继光教的吧!:call:

真心 发表于 2008-6-9 22:26

小日本的龟壳。

艾布拉姆斯 发表于 2008-6-20 03:01

变态的小日本

许四多 发表于 2008-6-20 18:14

后起工业强国与老牌工业强国之间血战的结果...

我爱长发飘飘 发表于 2008-9-11 22:19

还不如做成投枪杀伤大呢

lbsxg2007 发表于 2008-10-30 20:49

竹枪也是有杀伤力滴-  -||| 而且还好做 学了一手啊

第三帝国 发表于 2009-7-5 19:46

一个是战争资源的缺乏,一个是工业力的薄弱,另一个估计就是摆出决战到底的姿态,给自己人打气,吓唬米国人.

lll3llll 发表于 2011-5-20 11:04

[i=s] 本帖最后由 lll3llll 于 2011-5-20 11:06 编辑 [/i]

贯彻的很彻底

oldcat 发表于 2011-6-26 10:50

[b] [url=http://www.biku.net/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4276&ptid=2470]19#[/url] [i]波利[/i] [/b]

诺门槛那时候日本哪有反坦克地雷
人家都是举着汽水瓶子上的

q77965644 发表于 2013-11-19 13:38

看来人一开始就没钱打仗啊!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