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19世纪中叶的美国南北战争(美国人叫州际战争),可谓是近代战争和现代战争的一个分水岭。
' o* T: P8 {5 q' R- J4 L5 ~' u: C 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的工业化战争,其中有很多鲜明的特色值得回味。首先双方都使用铁路运输部队,这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机动能力,为内线运动的一方提供了便利。其次,随着大炮和步枪威力的大幅度提升,过去十几个世纪流传下来的步兵方阵、战列线逐渐消失,重骑兵基本退出了战争的舞台。正面强攻的大规模流血牺牲进而催生出恐怖的堑壕战。战争末期,在彼得斯堡周围那密集的铁丝网和战壕阵地,已经与一战时的西线几乎相差无几。
5 a- g8 Q) F7 C/ u 同样,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双方先后废弃了志愿兵制而采用了广泛的征兵制。于是,动员参战的人数越来越多,使得工业能力占优的一方获得了巨大的优势。最终,能更好地为一支庞大的军队提供包括弹药、被服、物资、粮秣的一方赢得了战争。而依靠个人的指挥能力试图扭转战争成为了不可能。不仅如此,随着粮食、铁路线、有线电报、日常消费品也成为双方的攻击对象,军用民用目标的界限日益模糊,战争对普通百姓所造成的伤害日益严重。! C: ]- h- Y6 T- [/ C! X
此外,在海面上,双方的海军(尤其是北方)还使用了大批蒸汽铁甲船进行交战,南军“弗吉尼亚”号和北军的“莫尼塔”号的交锋被奉为海战史上的经典,被传诵至今。
4 T4 X. E5 M, I' G, }, R {! z* X& W1 J8 q2 a& |" d' C$ D8 @
$ O; Y5 {; R# I
南部同盟的戴维斯总统 林肯总统
5 }* F' Q4 p; ^* Z& \" g* W3 {" q* w% N X- Y1 ^' D; |
- N' u# O3 |+ W" A
但是,当1861年4月,南部同盟的杰斐逊·戴维斯总统下令粉碎萨姆特要塞的抵抗之时,恐怕南北双方谁都没有意识到这场战争将会是如此的漫长与血腥。(有意思的是,萨姆特要塞指挥官安德森少校本人既是一个南方人,而且又是一个蓄奴主义者。原本将他任命为要塞的指挥官就是希望他能“圆滑地”处理要塞移交的问题。但是责任心极强的安德森理解有误,反而将此项任命当作对自己的考验,将事件变成了武装冲突)% S$ b8 E6 q, b
) V6 z, t% G: `) E
2 S" b+ Y) O+ N% N8 P+ D2 q: @6 T; W 萨姆特要塞指挥官安德森少校 当时萨姆特要塞上的星条旗
& T. ]/ k( O: P8 Y0 q7 ?/ v+ s2 ^8 @& I
# f6 {% I! a( C7 e; K 当双方进入战争状态以后,两边的军队可谓是五花八门。联邦军在战前总共只有不到2万人的正规军,如今更是四分五裂。联邦军内的军官——他们当中几乎没有一个人有指挥过1个团以上部队的经验——尽管珍视联邦,但还是决定首先效忠于各自的家乡。而作为士兵与军官纽带的士官,则大部分选择了联邦。这对于南部来说,确实是一个莫大的损失。
0 b7 i2 T3 d3 `0 b$ Y( o6 A 当林肯总统宣布将征召75000名国民警卫队参军之时,北方各州踊跃响应,一时之间,各州的民兵部队如潮水般涌入华盛顿地区。这些接踵而至的部队可谓杂七杂八,军装更是五颜六色——至少有一支部队(来自纽约州的第8团)是穿着老百姓的服装赶到的。
Q4 Q# L. Y( b( r7 K( w8 M 虽然热情可佳,但是联邦政府缺乏枪支、弹药、被服和装备去支持他们。华盛顿的陆军部只有三个职员面对几万部队的各项要求,根本应付不过来。尽管联邦政府有一个师的正规军,但是陆军部长斯科特(名誉中将)坚持必须保留几个可以信得过的团来保卫首都,所以拒绝了将他们拆散后分给各支部队的要求。而这个决定被认为是造成联邦军早期战斗屡屡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v8 e' X# d ]6 [% l4 s) m
尽管北军的情况一团糟,但是他们的对手也好不到哪儿去。当时,美国南方人的勇武精神普遍高于北方,而且南方的男子在射击、骑术等方面也优于北方。但是,由优秀的个人组织起来的军队未必高明,因为战斗毕竟是战争双方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此外,南方的指挥官非常乐于在战斗中跑到一线去组织进攻。因为在南方人看来,将自己暴露在枪林弹雨中才能更好地体现男儿的勇气。这个异常愚蠢的举动使得南军的指挥官在战斗中的伤亡率远远高于北方。比如说,在战争开始后不久,南军的东线、西线的两个司令官(都叫约翰斯顿)先后在战斗中负伤,其中一个重伤,另一个不治身亡。同样,指挥官的勇气也感染了士兵,南部同盟军对于正面进攻的异乎寻常的热爱令人惊叹。在那个大炮和步枪威力大大增强的时代,如此的进攻方式几乎等于自杀,这也是历次战斗中南军伤亡比率较高的原因(后世战史学家甚至认为这也是造成南方最后军事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南军的参谋工作也非常糟糕,在第一次牛奔之战中,南军指挥官下达的命令几乎都是混乱不堪,前后矛盾,属于令人无法理解的范围。
H R' v" A/ d0 ] 据说,当战争爆发不久,德国总参谋部有军官提出派遣军事观察员去美国观战学习的要求,但却被总参谋长老毛奇一口回绝。因为老毛奇觉得,“在平原上看着两群拿着武器奔来跑去的老百姓相互掐架是没有什么任何帮助的。”这段非常辛辣的评价倒也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当时的实际情况。
6 j( r" l2 C% P 唯一值得肯定的是,联邦军的斯科特部长为北军制定了一个杰出的战略——“蟒蛇计划”。其核心就是利用北方的海上优势,对南方进行经济封锁,断绝其与外部的一切联系。尽管北方共和主义地区的报纸天天叫嚷着“向里士满进军”,但斯科特却不为所动。不仅如此,斯科特还预见到了北军在东线的困难和在西线的胜利对于北方的重要意义。正是这个70多岁的老人,将南部同盟慢慢绞死在了自己的土地上。我们将看到,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对于一个国家的是多么的重要!
& J1 _+ \8 F9 l# |5 y
9 x, [, O4 y. a
6 |' p2 t' B0 @; N+ f1 G O0 D/ a* |( o& G7 G; H
! z' G* {- k+ a3 `% d B
7 N* C) l' z6 e 斯科特荣誉中将
- L& p" ~+ T1 g% V- h& ^9 t% `; n% q9 T/ G6 o6 a6 o
. u |5 g1 R7 [. E8 [3 W, N9 T% V[ 本帖最后由 人猿 于 2009-2-17 12:06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