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寶劍橡葉騎士 于 2009-6-22 08:55 编辑
8 K' j r- q0 [% @4 i
8 `6 r/ I$ f0 `! ]& Q& O人物们
5 y/ H4 O8 o! R: k/ x4 m( Z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烈焰可谓燃遍了全球,这部影片的舞台,是相对而言还算太平的南美洲。即便在这里,哪怕是舰长、乃至舰队司令,也只能算是一个一个的小人物。大战之中,人们的命运是那样的无助,以致于人性可以说是被扭曲得面目全非,战争暴行可以说也是遍及战火烧到的每一个角落。3 b z S, m/ g2 t( G; d3 K5 P
所以英国的那段所谓的“民众战争”时期所拍摄的诸多战争影片中,对于德国人的描绘几乎是清一色脸谱化的残忍、可笑或者机械化。但是在这部影片却可以说是一个特例。而这也是本人以为的这部影片中更为可贵之处。9 ?% f2 T/ k6 i( \ T5 F6 o' [0 F5 {
虽然本片对于英国海军如何发扬“见敌必战”的纳尔逊斗志,其指挥官们如何卓越地判断和指挥,水兵们如何忘我地战斗也有着浓墨重彩的刻画,事实上,在摄影过程中,除了英国分舰队司令哈伍德(Henry Harwood)准将已经于1950年病故以外,其他三位舰长都还在世,因此影片的摄制受到了亲历者的指导。细节都得以刻画得细致入微,包括哈伍德在战斗的时候,只是将军服披在橘红色睡衣外这点也是如实描写。事实上,这一切确实是本片的看点之一。然而与其相比,影片里出现的德国军人们却显得更为突出。为什么呢?本人以为这一切都是和一个关键词密不可分的,这个关键词就是“人性”。
) n% i4 T1 y2 c; J X2 W9 Y9 m8 R
% x* [* y( h6 a0 A( N2 n战前会议,正中者为安东尼•奎尔(1913 - 1989)所饰的哈伍德准将(1888 - 1950,见左下角)。/ |6 S0 N, f* R8 P8 G4 I& A
2 U8 Y! ~1 y9 C# y6 p由彼得•芬奇(Peter Finch)饰演的“施佩伯爵”号兰格斯多夫舰长(Hans Wilhelm Langsdorff)可以说是一个典型。他参加过日德兰海战,并获得过二级铁十字勋章,此后又在战争后期担任危险的扫雷任务以及指挥一支雷击舰分队而获得了一级铁十字勋章。9 u$ H, Q0 H; f" n
# T3 P+ x& R$ U% H" i! x彼得•芬奇(1916 - 1977)饰演的“施佩伯爵”号的兰格斯多夫舰长(1894 - 1939,见左下角),他正在和被俘的达夫船长(中,由长期在007中一直扮演M的伯纳德•李所饰)拿着简氏战舰年鉴讲述在船舷涂上舷号是为了化妆为美国重巡,到底是谁扮演谁啊!* h& a+ G/ X* p l j# V/ W
; C+ [# t" t& G6 E- I
二战开始不过数月,其战果已达9艘计50089吨的盟国船只,然而,他是在给予对方人员充分时间带好私人物品撤离以后,才击沉敌船,这些船舶中共有365名水手被俘,但是他们之中没有一个被伤害,而且其中62名被留在“施佩伯爵”号上的高级船员还受到了相当的优待,正如影片中所描述的,兰格斯多夫舰长与其俘虏,小油船“非洲贝(Africa Shell)”号达夫(Patrick Dove)船长之间还建立了某种特殊意义上的友情,就此当时编剧参照了40年出版的达夫船长回忆录《曾为“施佩伯爵”之俘(I Was Graf Spee's Prisoner)》一书并采访了其本人。这特殊的友情也成了贯穿影片始终的一条伏线。+ o% [0 h- v, D6 Z& W
7 i- ^9 ~1 J" u: n6 \4 X达夫船长的《曾为“施佩伯爵”之俘》一书
. |( k, k$ L |( ~, p0 K
! _& @& Z6 `8 E2 G这位舰长最早登场出现的一幕,也就是在舰长室里达夫船长就领海问题和他交涉到场景,这个场景中,有几处细节,比如一见到达夫船长他便伸出手来进行握手,还有一处细节便是舰长室的好几处,放有家庭和孩童的照片,这都很如实地刻画了这个富有人情的敌手。
% b5 @2 y: l. M" n" S6 R有这样的舰长,也有这样的部下,比较突出的一个略略带有喜剧色彩的德国水手长,由于他的英语“击沉”发音不准而被俘虏们讥笑;一旦发现如果将和英国船员发生争执,他又会知趣地说声再见走人;而到了圣诞之夜,还会戴上假胡子和俘虏们一起欢闹。在战斗以后,德舰由于负伤驶入中立国乌拉圭蒙得维的亚后,这个水手长更是欣喜地告诉俘虏们,根据国际法他们将会获得自由!这样的欣喜仿佛他不是一个负责监禁的,而是俘虏中的一员。他所有的感情绝不是带有丝毫外交色彩的,而完全是一种发自他质朴的内心,是作为一个水手对于其他水手的真挚情谊。 A& {% l/ `- b0 Z
, A: E# [5 K9 D8 Z" U片中对于对手的描写也非常独特,这里就是“施佩伯爵”号的水手长给俘虏们送来圣诞礼物的场景。
7 A1 y, q; I- I
5 T" p- F( L$ g此后,围绕了军舰的结局展开了剧烈的外交和情报战,最后为了保全部下的生命,兰格斯多夫舰长决心自沉军舰。对于这个决断,至今依然激起了很强烈的争议。与此具有强烈对比的一个事例就是日本最后对于“大和”号的命令。同样面临无望之战,到底什么是勇气?无谓地将数千人的性命去为军国主义帝国去殉葬难道也是勇气?如果珍惜自己的所谓名誉,兰格斯多夫一声令下可以让自己的900名部下葬身冰冷的大西洋,但是他的心目中,正如他最后对达夫船长所说的:“我把舰员的安全放在首位。”他明白,没有什么可以比生命更为可贵的。" I5 x) I z% ]+ A1 T3 \
7 {& j- T. Q: G* y- T
这是史实照片,为阵亡德国水兵送葬,身着白色军服的就是兰格斯多夫舰长,在一片纳粹礼的主旋律之下,唯有他孤傲地致以传统的海军礼。在看了影片之时也可以注意到舰长的这个细节。
. ]) _1 c% u1 O7 ?5 x0 K1 }- ^* I; H& c3 k' n' _/ k
虽然影片中没有表达,在凿沉舰艇,安置好部下后,兰格斯多夫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身上裹着白色的德意志帝国海军旗,而不是当时红色的纳粹德国旗开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开战时的德国舰队总司令赫尔曼•伯姆(Hermann Boehm)将军在给兰格斯多夫夫人的信中说道:“由于他认为,其部下完全没有必要为了维护战舰的尊严去白白的牺牲,而为了维护这尊严,他作为舰长则将自己的生命奉为唯一牺牲品。在我眼前,他的形象永远如同我最早感知的,依然是那个富有勇气而且思想深邃的军官和男子汉,没有任何改变!”
2 Z$ O& [2 a* ^0 K3 r! S- {( P4 s8 L9 w+ ~% J; h5 E' n/ ~0 _
在阿根廷的兰格斯多夫舰长之墓。7 L( `; D2 E d' F8 G1 L
, d: o6 S: Y! E
这样,他的部下们得以在阿根廷过上一种轻松而体面的拘留生活。大部分军官在以后的十八个月里,由于监视松弛陆续得以脱逃,历经曲折返回了德国并再次归队。其中有作为“俾斯麦”号的参谋军官投身于那不归之路的;还有一名叫做于尔根•瓦滕贝格(Jürgen Wattenberg)的少校后来成了U-162号的艇长,并有击沉14艘船的战绩,总吨位达86000吨,还超过了施佩伯爵号的战果。U-162号被击沉后,此人幸运的存活被俘。不过,他们当中的约500人,战后依然留居在阿根廷,还是不断地作为施佩号的一员聚会。对于他们而言,他们当时效忠的国家早已被世人所抛弃,而其生命在这片远离战火的土地上得以繁衍生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