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假象的绝唱--模拟二战几艘著名战列舰的对决

(现代舰船 263)中华军事网转载并修正
0 `5 a2 _, N. ~5 I1 Z$ {$ B7 r
  q; d4 `* J: k作为大舰巨炮时代的海上霸主,战列舰之间的对抗无疑是最令人激动的战斗场景!但是在战列舰设计建造日趋完善的时候,却也失去了传统的海上主导地位,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很遗憾,二战中美国的各级现代化战列舰都没能在实战中对决德日两国最强的战列舰——“提尔皮茨”号和“大和”号。原文的作者,詹姆斯.威利曾是德拉威尔大学的教授,他把这些最强大的战列舰放入了最可能相遇的战场中,为我们编谱了一曲假象的战列舰绝唱。, ~6 }, J, N7 f) M

. c4 X* y. `) f4 T/ }) c9 h
0 k9 a% t) a5 ~# r" w美国海军的快速战列舰,比如美国“密苏里”号(BB-63),一次齐射就能够向敌方倾泻大约12吨的钢铁弹药。假如在华盛顿条约之后,美国建造的各型战列舰真正有机会去完成他们的最初使命:实现战列舰之间的巨炮对决,那会出现什么样的结局呢?9 N* ?: X) S8 a' s
: B* y- L! c  ]: V  ]( I( f9 t& i
在6年激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只有三次海战有华盛顿条约之后建造的战列舰参与。但其中的任何一次战斗,“俾斯麦”号vs“胡德”号和“威尔士亲王”号,“俾斯麦”号vs“罗德尼”号和“英王乔治五世”号,以及“雾岛”号vs“南达科他”号(BB-57)和“华盛顿”号(BB-56),都不能真实地反映出现代化战列舰之间在相同条件下的实际战斗能力。(第四次战列舰之间的战斗,即莱特湾大海战中的苏里高海峡之战,并不在本文的考虑之列,因为双方都没有新式战列舰参与此次战斗)。' ~# [% r) m/ Z, S

1 p% D0 I* r5 f+ S/ A; X0 ?6 L然而不管怎样,仔细研究这些战例确实能为我们提供一些依据,可以依次设想假如美国战列舰能在1942年和1943年的护航行动中在挪威海域遭遇“提尔皮茨”号,或者有机会在1944年在萨玛岛对决“大和”号及其护卫舰队,那将是怎样的场景和结果?$ Z2 N& M( N1 r+ E6 D5 f! d
# k: _- q1 f, R4 \* ]7 \
设计思想
" x2 C% _3 H' Z* G3 |' i$ s. K) T5 ~9 s
美国战列舰的设计历年与德日两国有很大的区别。“北卡罗莱纳”级,“南达科他”级以及“依阿华”级战列舰都装备有9门406毫米的主炮,他们中的一艘舰一次齐射能投射24300磅的弹药,远远超过了任何欧洲战列舰的火力,甚至超过了“提尔皮茨”号43%!而有可能和“提尔皮茨”号遭遇的有“华盛顿”号、“南达科他”号以及“阿拉巴马”号(BB-60)。这3艘舰的航速比他们的德国对手慢了4节,而且由于后两者的舰体较短,甲板容易上浪会影响其航行性能和火力的发挥。美舰的设计是把雷达和火控综合在一起以发挥最大的战斗效能,而且在实战中舰员们也越来越依靠雷达来发现目标和引导射击。装甲防护是采用的“重点防护”,即除了炮塔,弹药库和司令塔有重装甲保护外,舰体的侧装甲和前后装甲都被装甲甲板所覆盖以保护重点部位,而其他地方都没有装甲防护。这样的构造使得上层建筑相对较轻和薄弱。美国战列舰的装甲带延伸至水线下的部分并不很多,但和装甲甲板组合成了一个比较结实的“装甲盒”结构。
  F9 s1 Y- L4 S2 e) {! K. r# I5 Y" b& t/ C' d& n! v
德国人则代表了欧洲的思想,他们设计的战列舰比上述美舰排水量要稍大一些,大约上是42000吨对36000吨,但只安装了8门381毫米主炮;“提尔皮茨”号的舰体设计要比美舰更有利于航行,因而在天气恶劣的北大西洋上占有很大的优势。德国炮手们更偏重光学测距仪的作用,而把雷达放在了次要地位。德舰的“装甲盒”可以说是一个传奇,但舰艏和舰艉的防护要稍差一些,上层建筑的结构也同样比较轻。
5 c  l) {$ p3 k5 h" p* s- ?6 _5 {) A  X8 n6 o2 A2 o6 b
实际战例
3 v/ o; }% |) D
8 E/ Y6 J4 i( t- V“北卡罗莱纳”级“华盛顿”号于1942年被派往北大西洋;“南达科他”号和“阿拉巴马”号同属“南达科他”级,在1943年的时候也加入北大西洋的战斗行列。在这3艘美舰当中,假设有一艘要挑战“提尔皮茨”号,我们在已经了解双方战舰差异的基础上,怎样才能判断出这场决斗的结局呢?有一个办法是:可以参考”俾斯麦“号在1941年5月27日与英国战列舰之间的决斗;然后再比较一下1942年11月14-15日“南达科他”号与“雾岛”号及其附属舰队在瓜达尔卡纳尔的夜战。6 D$ b" ]* n4 H# S6 s6 l- T8 ^
+ @. l+ ^7 h  t6 R5 N! y
在“俾斯麦”号进入最后的这场战斗4天以前,就被“威尔士亲王”号命中了2发356毫米炮弹:它的舰艏受损进水,一些油箱破裂,还有一个锅炉室也失去了作用。之后“俾斯麦”号又被一条航空鱼雷命中卡死了船舵,致使其基本丧失了机动能力,而且舰员也极度疲乏。当战斗打响后,“罗德尼”号和“英王乔治五世”号几乎把“俾斯麦”号的上层建筑打成了筛子,造成了大量防空人员的伤亡,而且火炮指挥仪、测距仪和炮塔之间的联系也被切断。在不得不依靠炮塔本身的观瞄设备后,“俾斯麦”号的主炮甚至没有一发炮弹能够打中英舰。随着英舰不断缩小了炮击距离,356毫米和406毫米炮弹的不断命中也使德舰的主炮彻底沉寂下来。它的主炮底座被打得扭曲变形,卡死了炮塔使其无法操作和射击。同时,德舰上的雷达也因受到了撞击和震动,或是电缆线被切断而完全失去作用。当“俾斯麦”号的上层建筑遭到足够多的打击时,所有的武器都已无法操作,舰员死伤惨重,已难逃失败的厄运。当“俾斯麦”号最终选择自沉以保留最后的尊严的时候,它的“装甲盒”以及主炮底座的装甲却都没有被英舰炮火击穿。
. z& G; ?; g, u, @% I$ V. }1 f( v, Z% P! f
虽然“南达科他”号在瓜达尔卡纳尔的海战中没有象“俾斯麦”号那样遭受毁灭性的打击,但两者在很多地方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在和“雾岛”号及其护卫舰队的炮战中,“南达科他”号406毫米后主炮开炮时产生的炮口焰和气浪把携带的所有侦察机都烧成了大火球并将其吹落大海。在很短的时间里,他的雷达也因为自身主炮齐射时所产生的剧烈震动而停机。
0 d% m# e& j8 ~+ o& O3 f' _, {( m# B! H( Q* M4 ?0 {7 c, j4 f$ g# {: O
日本人则证明了他们能更为熟练地使用光学仪器来测算距离,并且很快就把“南达科他”的上层建筑打得弹痕累累,舰上的许多电缆都被打断了,同样也给防空人员造成了重大伤亡。随着炮战的继续,“南达科他”号一再被日舰击中而陷入困境,甲板和上层建筑多出发生火灾,许多舱室也失去了电力供应。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雾岛”号只有一发356毫米的主炮炮弹击中了美舰,所以“南达科他”号所遭受的破坏很大程度上是由对手的巡洋舰和驱逐舰炮火造成的,日舰大部分的穿甲弹直接穿透了毫无装甲防护的上层建筑而没能被引爆。在夜战环境中,再加上失去了火炮指挥仪的引导而只能任凭各炮塔单独射击的状况下,“南达科他”号的主炮也没有一发炮弹能够命中日舰,更无从评估其副炮射击效果。但“南达科他”号被装甲保护的重要部位在战斗中从来都没有受到过真正的威胁和打击,而且他的指挥人员也在有着厚重装甲的司令塔里被很好地保护着。如果不是“华盛顿”号的出现并对日舰展开不受干扰的有效重击,或许“南达科他”号就只有抱着一丝希望祈求它的主炮手能设法命中“雾岛”号来挽救自身的命运。否则,它也会象“俾斯麦”号一样,因为舰体上层被不断击中而丧失战斗力,主炮无法操作和反击,但舰体本身仍能保证不受到大的损坏。
) U' ?; O3 n0 y  q4 @
( a8 a; n4 y1 q3 v$ m& R* h“提尔皮茨”号VS美方挑战者( X$ @8 j8 n& r8 f& @
% e, S1 `& z9 M! q7 V& V4 l+ S
在充分了解了以上两个战例后,我们可以任选一艘前面提过的美国战列舰与“提尔皮茨”号展开决斗。为了公平起见,假设双方战舰都处于最佳状态,没有任何损伤;因为出海时间不长,舰员们也相对精力充沛,还没有被长时间的航行和战斗折磨得疲惫不堪。海况是典型的北大西洋海况,有中等强度的风浪,能见度比较低,铅灰色的海面和阴沉沉的天。由于有4节的航速优势,德国人拥有主动权,可以决定是否投入战斗或者避免接触。假设德舰可能首先开火,美舰也随之展开反击。这场战斗如果发生在1942年,美舰的雷达会由于震动而很快失去作用;但假如是在1943年,这个问题将已得到解决。德国由光学指挥仪引导的炮击大概会在第三或者第四次齐射时命中目标。美国的光学测距仪基本处于相同水平。如果德舰在最初的几次齐射中没能击毁美舰的火控系统,那么一旦进入美舰射程,采用重弹的美舰火力将比德舰炮火更具杀伤力和破坏性。
3 l) J  \& f# |" Z$ j5 d! V0 E% c5 l  `8 W/ @
当这场重炮互击持续下去,双方的上层建筑都将被打成废墟,穿甲弹会在上面留下一个又一个的弹孔,但还不至于被引爆;舰员们会遭受严峻考验,努力把目标压在火控的瞄准线上,并且竭尽全力维持至关重要的电力供应。在这样的战斗中,穿甲弹能够击中主装甲带并被引爆的几率是完全无法估算的。美舰406毫米的炮弹一旦击穿德舰的装甲并在舰体内部爆炸将产生灾难性的后果;而德国人因为用的炮弹不太有可能穿透美舰的主装甲。但是,德舰的炮火如果能命中美舰主装甲带以下的部分却可能造成更大的破坏。/ p, N( Y* }: u% u' v# g% {3 V" v4 F$ B3 v

3 n3 d5 `1 b& k, g4 Z( g. D双方在上层建筑和防空炮位里的舰员将遭受重大伤亡。火灾会是个严重的问题。被舰艏击碎和溅起的海浪使得美舰的前炮塔很难一直保持有效的战斗力;而“提尔皮茨”号的舰艉一旦被命中却很容易伤及船舵。双方都将奋力地控制海水涌入舰内,因为大口径炮弹的命中能轻易撕开没有装甲保护的舰体。随着炮战的延续,上层建筑的损坏会最终导致测距仪失去作用,射击的准确度大幅度下降。除非距离很近,否则能否命中对手只能依靠运气了。在这个时刻,一方或双方的舰长,因为处在防护良好的司令塔里而仍然比较安全,将很可能选择撤出战斗而不是死拼到底。# w8 C/ z( f* D
( Z1 F8 R: m4 H' f2 ~4 l9 m4 k
假如战斗一定要打出一个苦涩的结果来,美舰将更有可能凭借其更大口径的火炮和重弹而最终成为胜利者。尽管“提尔皮茨”号拥有较快的航速和较远的主炮射程,但相对薄弱的火力会成为它对抗美舰时的致命弱点。在战斗中,它将发现很难给予美舰致命的打击和创伤,但同时自己的装甲却要面临最为严峻的考验。无论最终结果怎样,在这场假象战斗中的胜利者也将伤痕累累,并且会反馈一长串的战舰设计和建造缺陷要求尽快改进。0 r5 w( C$ X& |& u6 D; g3 T- C) ^
& K4 {/ i" w4 N" n6 ^
“大和”号VS“依阿华”级
0 j0 m3 _: z- u$ g. d7 _
8 }; G2 c7 I5 ^) [% v如果“依阿华”级能够遭遇日本仅有的两艘现代化战列舰“大和”号和“武藏”号,又会是什么样的战斗过程和结局呢?8 K* k3 \8 Q/ e/ J5 l  C8 }8 l, T

# D4 V" `$ y! l7 `5 E这两艘战舰的情况刚好和上面的例子相反;这次是日本人在航速较慢的舰上安装了更加大口径的火炮。而另外一个需要考虑的新因素是:主炮射速。“大和”级上9门460毫米大炮的最远射程达45960码,一次齐射能向目标投射37971磅的弹药,但射速却很慢。安装在“依阿华”级上的美国最新的Mk7型50倍口径的406毫米主炮,完全能在日舰发射两发炮弹的时间里完成三次射击。0 [# E. l+ S& C. _8 E

- }9 x" X* [/ u# Z  u2 F5 {& k0 `/ y如果“依阿华”级被派出执行猎杀任务,就像英国人围歼“俾斯麦”号那样围攻这2艘日本巨兽当中的一艘,出于谨慎“依阿华”级会以每2艘为一组的编队形式来行动和压制对手。这样日舰要么不得不分散火力同时对付2艘美舰,要么就会在全力对抗一艘美舰的同时而被另外一艘美舰当活靶子打。这场战斗的结果无疑是一边倒的,一艘美舰可能受重创,但日舰却会被打得支离破碎,舰上到处都是被烈火和浓烟所笼罩。因为无法承受更多的打击,日舰最终只能选择自沉或是被美舰的鱼雷击沉。
, @7 V+ u( S4 V, [0 p& O6 V' J7 {. C" W6 ^* a
但也可能出现另外一种情况,即双方大舰队的碰撞。假设当年哈尔西没有上当去追击日本用作诱饵的小泽的航空母舰编队,而是把第34特遣舰队留在“莱特湾”的玛萨岛附近,这样他就能把6艘战列舰,4艘重型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投入战斗,去对决包括拥有一艘超级战列舰,以及3艘老式战列舰、8艘巡洋舰和11艘驱逐舰的日本舰队。
2 I0 t* c3 Y& O3 w- p' O* ]. E6 P; Q" L& }( F' F6 S/ D) n
必须承认的是,这不是日德兰式的战斗。美国这边至少有350架战机在不断地向日舰扫射和投掷高爆炸弹。滞留在附近的多艘护航航母,将拼命似地试图逃离战场。而日本舰队基本上都是在单独行动,少量的自杀性和护航战机早就折损一空,就连超级战列舰“武藏”号和2艘重型巡洋舰也在之前的战斗中被击沉了。日本人因为前两天不间断的美机空袭而变得疲惫不堪,他们的指挥官,栗田健南海军中将同样在心理素质上也缺乏决心去对抗激进好战的哈尔西和他经验丰富的战列舰指挥官威利斯·李海军中将。) l. }( B# p8 W+ S
7 p7 V! p5 x6 a2 h5 @- Y( ^
在所有的可能性中,除非日本人在目视距离上发现对手,否则将无法预先得知哈尔西舰队的接近;而美国的舰队指挥官却可以很从容地依靠雷达来计划如何接战。美舰队很可能从外海接近,从而把日本舰队逼困在靠玛萨岛海岸线的一侧。在这种态势下,哈尔西可以用2艘33节的战列舰“依阿华”号(BB-61)和“新泽西”号(BB-62)以及巡洋舰组成快速编队突前出击,而命令剩下的4艘战列舰,1艘“北卡罗来纳”级,以及3艘“南达科他”级,以他们最快的27节航速逼近战场。
. C. I4 M$ z4 I. d; m/ h2 H/ q/ B% n& K# D& ]7 [+ P4 `
美国快速编队将以它们最快的速度接近日舰,他们的目标是装备有460毫米主炮的“大和”号,其主炮射程超出美舰射程差不多4000码。在美舰到达己方的最大射程之前,将不得不忍受大约十次的日舰齐射。但是在这段时间里,因为距离还有美舰的高航速使得它们很难被命中。而当“大和”号一旦进入美舰射程,快速编队将集中18门重炮轰击“大和”号,一次齐射就能向日舰倾泻超过24吨的弹雨。也许射击的准确性不会很高,因为当初在炮塔里安置炮管时没能完全校准好。这个问题一直拖到莱特湾大海战结束之后才得以解决。* Q" q" k$ k- K  w

; q# \8 h8 E( D# q( E8 i: Z此时,伴随快速编队的巡洋舰和驱逐舰也将面对它们自己的对手,即日本人的8艘巡洋舰和11艘驱逐舰,以防止这些日舰向己方的战列舰发射“长矛”鱼雷,或者是用中口径火炮干扰战列舰的射击。瓜岛附近进行的一系列海战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些日本鱼雷的致命威力,中口径火炮同样也能击毁战列舰的上层建筑而严重削弱战列舰的战斗力。如果仍以瓜岛海战为参照的话,巡洋舰和驱逐舰之间的混战结果也许会有利于日本人,因为他们会在战斗中投入较多的巡洋舰和更多的鱼雷。2 y1 Q, b0 t" y$ }2 ]8 f% z

& ~1 `0 W+ y" q1 v) T舰队决战
- P% H  m1 ^" Q: \5 z/ v
* _' V- ^( n; e& O5 Q' C与此同时,双方航速较慢的战列舰相互逼近而进入战场。日本人很可能会用“大和”号压阵(在模拟海战游戏《驱逐舰指挥官》中的几次有“大和”级的任务中,日舰采取的基本都是“大和”号压阵的箭形编队阵型——本人附注,后同),并和“长门”号、“溱名”号、还有“金刚”号组成拥有33门大炮的单线战列,计有9门460毫米主炮,8门406毫米主炮和16门356毫米主炮。而当“华盛顿”号,“南达科他”号,“阿拉巴马”号和“马塞诸赛”号(BB-59)加入战斗后,美方舰队将拥有54门大炮(406毫米——附注)。哈尔西和李仍会让2艘“依阿华”级单独行动,以发挥他们的速度优势并分散日舰火力。这2艘美舰将集中火力猛轰“大和”号使其无暇他顾,而另外4艘美舰将对3艘老式但经过现代化改装的日本战列舰展开炮击。以发挥最大的战斗力,双方所有的战列舰编队都将忽略来自空中的打击,或是附近海面上巡洋舰和驱逐舰之间的激烈混战,使得炮火能集中在对方的主要目标上。0 x) l! l  f5 j) x9 d+ _3 l
8 v$ c( k' u3 e* O* c- P
在这样的战况下,日本舰队将注定厄运难逃,除非他们的巡洋舰和驱逐舰编队能产生某些奇迹来挽救主力舰队(当然,如果交战时间是在夜晚,可以想象日舰可能会让小型船只向美舰发射鱼雷而不使用炮火攻击,而美舰在雷达上的优势可能更加会明显一些——附注)。我们可以假定日本人的射击是猛烈而准确的,但他们面对的是占有绝对优势的美军战列舰火力,差距是无法弥补的。日舰将最先被击中,舰体上层很快就会被打的伤痕累累,大量舰员被杀伤,炮塔因座圈或炮室被命中而失去战斗力,液压管道或电缆也被切断。部分美舰也会遭受同样的损伤。总体来说,双方的射击技术处于相同水平(日本人依靠光学瞄准上的优势,而美舰更多的依靠其火控雷达——附注),但54门巨炮在短时间内所造成的巨大破坏力却远非33门炮可比。在日方主力舰失去操控能力并且无法继续射击时战斗就将结束(文章在此处好像遗漏了对双方装甲防护能力的对比,假设双方防护能力处于同一水平,美舰依靠其“装甲盒”结构,而“大和”号依靠其厚重的装甲板——附注)。然而仅仅凭借重炮的轰击,没有一艘战列舰会在战斗中被炮火直接击沉。
3 m6 e6 O! Y7 @, _, R' M0 U8 e; d; V7 @. z: f
美方战列舰编队将不太可能损失任何一艘战舰,但他们在战斗后却不得不接受大修,更换大量损坏的设备。在以后的几个月里,美国人只能依靠老式战列舰和巡洋舰来填补空缺并设法完成原本该由快速战列舰所担负的重任。+ {7 A" s4 o' q5 w, m

1 W. h" u, J0 P, S3 M0 V% {参联会(原文翻译的是联合参议会,不知是否有误)主席也许会批评哈尔西使他的快速战列舰遭受严重损伤,指责他仅仅为了摧毁一支过时无用的老古董舰队而承受不必要的风险。但同样,哈尔西也会作为登陆舰队和护航航母的拯救者,更是最后一次战列舰大舰队决战的指挥者而载入史册。
" l1 m) b7 Y' {6 o( c# [% C  c+ x8 O# v* K* A' D; J
新设计思想所带来的结果% U- R# P/ D; b8 ~, ?6 B- g% X$ ]
( _* b3 }# w4 x5 W: H  o
所有的现代化战列舰都是根据日德兰大海战令人信服的教训而设计的,即没有足够装甲防护能力的主力舰在被炮火击中的时候很可能导致大爆炸而沉没。由此产生了“重点防护”的设计思想。而这种思想的应用结果就是所有的新式战列舰和经过全面改装的老式战列舰,几乎都不可能被敌方战舰的炮火直接击沉。(从几次历史海战中我们可以发现,在战斗中,多数船只都是因失去战斗能力而判定退出战斗,而在扫尾阶段被己方或者敌方的鱼雷所干掉,或者就是被拖回——附注)
4 L+ K2 s7 r% W6 p1 n# x- G" B, a% Q3 s
然而。这些战舰还是可以被击毁的,上层建筑会被不断命中的炮弹打成废墟,而且由多大口径的火炮造成这种破坏并不重要(原文的意思是,用203毫米炮弹和460毫米炮弹去攻击同样一张没有防护的废纸,结果是一样的——附注)。日舰“比睿”号和美国“南达科他”号就是被巡洋舰和驱逐舰的炮火所重创,并间接地造成了前者的沉没,后者也花费了好几个月的时间进行维修。“俾斯麦”号的命运说明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不沉的战舰并不代表不可战胜。如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能出现日德兰式的现代化战列舰的大海战,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拥有最大口径的主炮一方(或者理解为拥有更大威力火炮的一方——附注)将占有优势,但胜利却并不容易得到,而且双方都必将遭受巨大的损失。
$ {+ b  l9 _- r+ w9 M1 }7 ^
/ F+ c  h" m) t: d7 _另外一个问题是关于穿甲弹的功效。穿甲弹是水面舰艇炮战的首选弹种,但是如果它们不能命中装甲,就很难被引爆;即使命中了主装甲,却也往往不能击穿它。从有效性看,当时的装甲技术超过了弹药技术(有兴趣的玩家可以读读凡奈尔的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中关于装甲防御和火炮攻击的矛盾对抗的内容——附注)。假如只是为了摧毁敌方战列舰的上层建筑,也许部署和使用高爆弹更容易在炮战中产生更大的破坏作用。这种做法无疑违背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正统”的战术;但我们作为事后诸葛亮,思考怎样才能真正迫使战列舰失去战斗能力时会发现,事实上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摧毁战列舰无装甲防护的上层建筑,以及让炮塔失去操作能力而无法开火。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关于这篇文章,偶也在平面刊物上也看过。菜场也转载了N遍。偶认为他说的有一定道理。唯一的不足就是他设定美德战列舰对决的时候是1VS1。认定美胜(因为一个主要原因是炮口径比德大,弹重伤害重)但美日战列舰对决的时候他却设定是群P,结果是美胜(同样是因为一个主要原因大口径炮比日多,瞬间弹药投送量比日大)。这里就有个问题在里面了,如果美日也是1VS1 呢,按作者的美德对决的条件和结论是不是正好相反这次轮到美国倒霉了?所以很怀疑是不是作者在写美日对决的时候故意回避单挑这一模式。(虽然本人对日本深恶痛绝,但作者明显的黑哨还是让偶反感。)
炮射核弹~同归于尽~
原帖由 北海蘑菇 于 2006-7-7 10:00 发表
+ d+ ~9 H$ E5 O* D' t  J# O9 E炮射核弹~同归于尽~
0 p4 K( C' E  [: y! {, [$ m
P话不是,又不是没有这种炮,以战列舰的主炮口径绝对能装,谁先开炮谁获胜。这样一来好像美国胜利机会大点,毕竟有雷达,发现距离远。
美国胜在船多,不怕沉,而且现代战争都是集团战,优秀的指挥官都会拿自己的长处打敌人的短处,要和美国单挑机会比较难找。
这得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42年底老美只有南达北卡时只能单挑,44年后必定是群殴了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原帖由 飞龙 于 2006-7-11 09:52 发表5 [# X7 r  ^" B. u5 e! y
这得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42年底老美只有南达北卡时只能单挑,44年后必定是群殴了
4 p) l( Y. Q- ]这文章本身就是猜想性质的,放到具体的历史时期你让这作者怎么写下去啊?
原帖由 飞龙 于 2006-7-11 09:52 发表: A, P( J! T5 \' @5 r
这得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42年底老美只有南达北卡时只能单挑,44年后必定是群殴了
" r1 g& X& n7 t7 N4 C; f1 }2 o: n
那他42年底怎么不设定用北卡和日本长门(不用大和)单挑?
一个YY文章值得这么去深究吗?
原帖由 波波 于 2006-7-13 09:04 发表
- H) [5 U; J6 ^8 ~4 b一个YY文章值得这么去深究吗?
8 i* D7 m6 r" I5 K不是深究,表达一下个人看法,探讨探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