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原创] 賎ヶ岳之战——天正十一年(1583年)羽柴秀吉x柴田胜家

天正十年(1582年)六月二十七日,在光秀败亡的14天后(信长殒命本能寺25日后),信长家的各大宿老齐聚清州城,开始商讨没有了信长以后的利益再分配。 4 F) B# H$ d1 c
       除了在小田原前线被北条氏杀得大败(神流川之战),正在向伊势败退的滝川一益以外,织田家的其余四位重臣,柴田胜家、丹羽长秀、池田恒兴、以及为信长报仇成功,从而拥有了绝大发言权的羽柴秀吉都到齐了。
% ^$ M$ T& w4 X7 }1 a& h       在这次会议之中,秀吉得到了秀长与恒兴的支持,极力推举织田信忠(信长的长子)的儿子——三法师为信长的继承人,从而和拥立信长三子信孝的胜家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考虑到三法师只不过是一个三岁的孩子,而实际掌握大权的一定是幕后的秀吉这个事实,胜家的担心并不是没有有道理的。但是,由于信孝早先过继给了北伊势的豪族神户家,因此,他的继承权有那么一点名不正言不顺。而且,随着恒兴和长秀先后倒向了秀吉一方,胜家更是孤掌难鸣,只好勉强同意了秀吉的提案。 5 f  I+ ]( s! n" o- v
       然后,会议的另一个议题,各自属领的再分配也是秀吉唱主角,其他人跟从的过场。刚刚惨败给北条的一益,一口气就失去了上野一国和信浓两郡,只剩下了北伊势的五个郡。其实力从过去的能和胜家、秀吉比肩跌落到了一个尴尬的地位。而胜家虽然从秀吉手中得到了长浜,但和长秀、恒兴、堀秀政等人的所得相比,根本算不了什么。而秀吉则控制了包括京都在内的中心地带,其跳过主君,夺取天下的司马昭之心,可谓路人皆知尔。 / t& `' X. }. T& }
       难耐心头怒火的胜家在会议结束以后,很快就和此次会议的不满者,一益和信孝接上了头。按照胜家的计划,只要和岐阜的信孝、伊势的一益配合好,再联络上外线的德川家康,毛利辉元的话,编织一个能够绞死秀吉的包围网也并非不可能。
- o- @3 K6 U9 R2 Z* _$ t       德川家康,这个织田信长时期最有力的外家大名,确实曾经在本能寺之变以后,率军挺进到了尾张一带,摆出了一幅准备干预织田家内部事务的架势。可是很快,他又夹着尾巴退了回去。因为在他的东面,与北条家的战争就够他应付的了。所以只要和北条氏不达成和睦的话,他向西挺进的计划完全是纸上谈兵。而且,家康和胜家的关系一直非常疏远,因此他没有响应胜家的计划也是非常合理的。
  |) c3 h8 Q" i* m/ f       问题是西面的毛利氏。这个时候依然还是他们引以自豪的“毛利两川”体制时期。小早川左卫门佐隆景和吉川骏河守元春这两个毛利辉元的太上皇,对于即将到来的秀吉和胜家的冲突,摆出了一幅局外人的态度。也就是说,等他们打起来以后,再决定帮哪一方。这种非常被动的消极姿态正合秀吉的意思。虽然在最后,在胜家同意足利义昭上洛的条件下,毛利氏终于准备有所行动的时候,秀吉的胜利已经是不可动摇的了。
  Q7 d: F6 E7 M; d       在胜家处处碰壁的同时,秀吉则开始了实际的行动。他首先出兵降伏了胜家的所领,由胜家义子柴田胜丰把守的长浜,然后又转进美浓,收拾了贸然举兵的信孝。最后还攻打了伊势的滝川一益。
" w0 K/ f2 }  @- Q" k       但是滝川一益不愧为信长手下的名将。他巧妙地利用不多的兵力,处处打击秀吉的软肋,迫使秀吉的大军长时间的与之周旋,将秀吉牢牢地盯在了自己的周围,为冬季不能起兵的胜家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 D0 t; h, l, ^1 D5 d# r) p% G
       对于北伊势的战况不甚了解的胜家在经过了苦苦等待之后,终于在天正十一年的闰月二十八日,派遣先锋前田利家,中军佐久间盛政开始了进军。胜家本人则在三月九日和本队一起离开了北庄,其动员部队的总数在2万以上。这个看起来和实际动员力不相称的参战人数,是于当年信长在加贺进行了对一向一揆的大屠杀之后,以及对北线的上杉氏的考虑之后才勉强摆出的。 5 M$ T- d4 M  ~/ x" F' c& z
       三月十一日,得到消息的秀吉也开始了行动。他在留下织田信雄和蒲生氏乡继续监视和牵制滝川一益以后,亲率三万大军汇合丹羽长秀北上准备与胜家为天下进行决战!
) q# H6 B& I$ B# |5 H, ~- u: m6 x; |       十二日,胜家军在北国街道的柳濑一带开始了布阵。根据不与兵力上占优势的秀吉大军进行决战的构想,胜家军在贱岳周围开始构筑工事和要塞群。胜家的想法很简单,在这里拖住秀吉的主力,为信孝和一益赢得喘息之机,进而等待天下反秀吉力量的蜂起(长宗我部、毛利等)。
7 B; q& ?. k+ g2 R       十七日,秀吉主力进至木之本,在观察了胜家的布阵之后,秀吉下令全军开始修筑阵地与胜家军对峙。其一线部队从左到右依次为堀秀政、小川佑忠、木村一元、木村重兹。在他们的身后是第二线的中川清秀、高山重友,以及在贱岳山顶的桑山重晴。其指挥是驻扎在木之本山后田上山堡的羽柴秀长。此外,在琵琶湖的西岸还有丹羽长秀的部队。秀吉军的总数估计不到5万,但是除却那些不可靠的墙头草以外,秀吉真正值得信赖的也只有手边的3万秀吉势。
) ?# ~' N6 L/ c+ E, u1 a3 Z       与此相对,佐久间盛政(5000人)组成了胜家军的第一线。盛政的防线虽然没有什么纵深,但是他巧妙地利用了各个山头的制高点,依靠有利的地形优势化解了兵力上的不足。在他身后5公里的内中尾山则是柴田胜家本队7000人。这个和第一线部队相距如此遥远的指挥所必然会使得胜家的命令会出现传达不及时和偏差的情况,但胜家似乎并不在意。在胜家和盛政之间的是前田利家队2000人和柴田胜政队3000人,胜家军总人数在2万不到。
- o' }4 ~: J# C" O' ^# {       两军于是在此对峙了一月多,期间的四月四日,柴田方的一部进行了一次出击,但草草收场。翌日的清晨,胜家亲率左翼部队前出到了左祢山附近并与秀吉军进行了激烈地对射以后,于午后撤了回去。 / y- P+ {) T6 J* }
       至此,战局依然对兵力占优的秀吉有利,但在四月中旬,秀吉突然得到了一益突入美浓,信孝再次举兵的坏消息!秀吉立刻率领直属的15000部队赶往美浓,并将留下部队的指挥权交给了秀长。与此同时,自开战以来一直没有得到信孝、一益准确情报的胜家军内也对秀吉的突然离开战场产生了争吵!自从敌阵那边传来了信孝再反以及秀吉带领旗本和播磨众前往镇压的消息以后,一股乐观的情绪弥漫开来。以佐久间盛政为代表的意见认为,既然事态都已经发展到秀吉不得不抛开眼前的大敌,亲自前往处理的地步的话,那表示信孝和一益一定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此时正应该是发起总攻,遥相呼应的大好良机。而胜家则表示了怀疑,但他也决定发起一次进攻以便探听虚实。因此,他同意了盛政的出击。即在夜晚进行大迂回,绕过秀吉的一线部队,在凌晨直接进攻其二线部队,争取在短时间内将其一举击溃,然后根据那个时候的战况来决定是否应该全军出击,痛歼其一线部队,从而争取一个重大的战术胜利。在出发之前,胜家再三告诫盛政,如果出击不利,务必立刻撤退。而非常自信的盛政则充满了必胜的信念,并将计划中决定是否全军出击的责任当成了自己的义务,这和小心谨慎的胜家的想法可谓是背道而驰。 . W2 q/ Y; ?8 E" e
       就这样,在将帅责任分工不明确的情况下,盛政率领全军的半数在四月二十日凌晨二时开始了行动,与此同时,胜家也离开了内中尾山,填补了盛政队离开后留下的空缺。盛政在南下途中,兵分二路,一路交给胜政前往贱岳去监视桑山重晴的动向,并掩护盛政的侧翼。一路由自己亲自指挥,进行主攻。而盛政的左翼,则应该由正在向茂山挺进的前田利家掩护。 & q2 \8 e2 S; C2 k7 ?6 q2 E) B
       黎明时分,盛政队到达了大岩山附近,并对镇守此处的中川清秀队(1000人)发起了突袭。突然受袭的清秀一面组织抵抗,一面向在此附近的桑山重晴和高山重友发出了求援请求。可是,不管清秀怎么求救,援兵是一个也没来。于是,中川清秀抱着必死的决心,率部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终因寡不敌众,于上午十时许全军覆没。 " M. ^. a5 c7 d" S
       而大岩山失守以后,高山重友立刻开始了撤退。与他一起行动的还有桑山重晴。此人不经抵抗就撤到了琵琶湖岸,在丹羽队的增援下才重新回到了贱岳。 ' d# |& u* M/ A- ]0 t% O
       首战告捷的盛政立刻要求按计划全军出击,突击秀吉的一线部队。但是,在清秀的奋战下损失了很多时间的胜家拒绝了盛政的要求,反而要求盛政立即后退。在胜家看来,利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就想击溃秀吉本队和堀秀政队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因此,在取得了一些战果的情况下就适时收手的话,未尝不是一个英明的决断。而处在第一线的盛政则认为秀吉全军出现了动摇,此时如果再来一击的话,就能够使得敌人全线崩溃。两人浪费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进行交涉也没有取得统一意见。盛政无视胜家的再三的撤退命令于不顾,就是呆在原地不动。而盛政如果不撤退的话,胜家也只能维持现在的态势,全军分成几块各自突出,给敌人的各个击破创造极好的条件。最后,经过了激烈争论的盛政告诉胜家,“在激烈的战斗之后,部队需要休息,我准备在此扎营休整一晚再作决定”。而听得此言的胜家气得大骂:“小畜生想逼得我切腹啊!!”
# A# t! _) x7 d       就在胜家和盛政争执不休的时候,秀吉在当日的中午得到了清秀战死,大岩山和岩崎山失守的消息。可闻听此言的秀吉立即对左右说:“此战我们赢定了!”。然后,他立刻下达了全军反转,强行军赶回贱岳的命令。秀吉本人在下午四时出发,在晚上九时回到了木之本。而在他的身后,无数手持火把和饭团的士兵正紧跟主帅前进。为这支部队提供后勤保障的则是那个著名的石田三成。
, Y' K. l% ]7 h$ o6 _       赶回战场的秀吉在得知盛政队依然孤军突出在秀吉军的左翼的情报之后,立刻下达了凌晨反击的命令。而在自己的营地观望到了秀吉军那长长的行军队列以后,盛政慌慌忙忙地下达了撤退的命令。他以胜政为后卫,在二十一日零时许开始了后退。为了加快速度,盛政将部队分散开来各自退却。而发现此举的秀吉不顾部队连续行军的疲劳和所有部队还没有到位的现实,就下达了追击的命令。但是,疲劳的秀吉军在善战的盛政面前还是没有讨得什么便宜,盛政全队基本上完整地撤收完毕。此时已经是二十一日的清晨了。盛政向殿后的胜政下达了撤退的命令。而此时,全军于凌晨二时到达完毕的秀吉军是倾巢而出,15000多人紧紧咬住了胜政后腿。秀吉连自己的马廻众也入了战斗,而他们中的九人就是后世代代传诵的“贱岳七本枪”。
4 s9 v+ u: A7 [# M4 ~5 {       如此一来,战局立刻出现逆转,胜政队很快被就冲得七零八乱。不过。尽管遭受了巨大的损失,顽强的胜政还是和等待在权现坂附近的盛政队汇合成功。两支部队狼狈不堪地边打边撤,并向茂山上的利家求援。可是出乎意料的是,利家势突然开始了撤退。而且,利家的人马还混合着一部分正在撤退的盛政的败兵向西南的越前溃退下去。而见此情景的其他诸队,误以为己方的西线已经全线崩溃,纷纷开始了后撤。
5 N% p5 t. e1 r6 T8 R8 q3 n       依然还在奋战的盛政、胜政两队,立刻被绝望包裹住了心头。尽管他们拚死抵抗,但是在不断膨胀的秀吉军面前(20000余人)终于灯枯油尽,被打成了碎片。这回,西线是真的名副其实的总崩溃了。在大崩溃的面前,胜家本队也被波及,逃兵、掉队者不断,最后只剩下了3000多人。而左翼的秀吉本队、丹羽长秀,中路的堀秀政,右翼的羽柴秀长是齐头并进,像暴风雨一般压了过来。
  v/ x: r' H1 N: Y* \       杀红了眼的胜家像疯子一样准备率领残部向秀吉本队发起反击,但在毛受胜照的劝说下脱离了战场。而毛受胜照戴着胜家的马印军旗,带领殿军拼死反击,为主帅的安全撤离制造了时间。但在秀吉军的猛攻前,终于在中午时分全部毙命。贱岳之战至此结束。
( v8 [" x# a3 W* z$ ^, b       胜家军此役战死者不下5000,可以说胜家是只身得脱。可是,紧紧追赶的秀吉军很快跟进了北陆,在二十二日于越前府中接受了前田利家的投降,而二十四日的傍晚,胜家就和妻子市在北庄点火自焚,化为了灰烬。天下从此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丰臣时代! 4 q+ a2 T# l; s- [# c5 q" e

3 e* x: j8 R4 M8 `. M7 j/ H       评语:胜家的失败也许在清州会议的时分就已经注定!仅仅因为秀吉为主君报了仇,胜家就失去了几十年来在信长面前的先头家老的位置,真是可悲啊!而人缘一般的胜家,既没有争取到丹羽等信长重臣的支持,也没有得到外部势力的支援,内外皆亏,又怎能不败。清州会议之后,形势已经非常明了,那就是秀吉强胜家弱。而胜家在会议之后先是委曲求全,相信了秀吉不战的承诺。后来又发现受骗,空费时间寻找外援而不得成,白白浪费了数个月的时间,实在可惜。不过,胜家的战略总的来说还是对的。那就是和本愿寺显如一样,利用包围网拖垮秀吉。贱岳之战就是在这个战略思想下的产物。如果真的如胜家所愿的话,也许秀吉统一天下的进程不会那么快。可是,正确的战略在一个低级的战术失误面前黯然失色。佐久间盛政的所作所为实在值得批评!不听命令,擅自决定的举动应该被送上军事法庭。尽管这里面也有胜家命令模糊,没有和部下统一思想就贸然行动的指挥失误,但盛政数次无视胜家的命令,从而造成自己孤军突出,打乱全军配置体系的责任实在巨大。在战斗中,一个率部自作主张的指挥员对全局的影响是多么的深远啊。尽管最后利家的突然撤退也是此战失败的一个原因,但不是决定性的。从盛政拒绝撤退,就地扎营的那一刻开始,胜家军的惨败就已经注定了。反观秀吉,基本上没有犯什么重大错误。其步步紧逼,将反秀吉集团赶上绝路的行动实在精彩。虽然也有在一益面前的失态,但是秀吉又一次敌前大调头的急行军实在是值得称道。只不过前一次是无意的,而这一次是有心的。像不战而退的高山重友和桑山重晴在战后没有受到处分来看,秀吉的那次突然回师来看,这一切都很有可能是秀吉布下的陷阱。只不过,胜家是没有完全被骗倒,盛政却是。* G, j1 n' x6 |' p$ x4 z

6 w, ]6 E3 w$ ^# S5 J1 ]% L8 ]) t- S; O4 r+ Z  K
                   贱岳古战场
8 P, [+ k/ u: p- k0 V' [
+ l5 M1 v# R) t- X/ E, c
" ^2 H6 Z4 E: R  h" e( W            柴田胜家像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