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人猿 于 2015-12-23 10:44 编辑
1 O A4 f0 K: h) Z# q6 B: w' j& v/ {& Y3 c3 h
在许多二战题材的网站上,都可以看到有网友对希特勒的军事才能赞不绝口,大加恭维者的存在。极端者甚至将其和拿破仑等伟大统帅相提并论,似乎德国在二战的军事神话都是希特勒功劳。但笔者对这种说法颇为不屑一顾。希特勒有什么军事才能?他仅仅依靠自己近乎女性的直觉和在一战中的步兵经验指挥着自己的军队---德国总参谋部成员语。
( Y6 q0 V, W/ V1 K- H1 K 大家都知道,二战中后期的战斗几乎都是希特勒本人指挥的。“伟大的元首”经常越级指挥前线的军、师、团甚至一个营的进退。如果这种指挥是艺术的、有效的话,那我们还可以作为其军事天赋的依据进行讨论。但实际上,从这些事实当中反而看出了元首对现代化战争的无知以及对于决不放弃一寸土地这个理念近乎蠢猪式的固执。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些战例中希特勒的表现:
, |% G+ O, o9 d9 U# q7 C 一、1942年春的东线,德军在哈尔科夫取得了大胜,希特勒乘胜开始了夏季攻势,目标是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按照当时南线德军的实际情况,集中力量攻打一地成功的把握性大,但要面面俱到,恐怕有点力不从心。可希特勒固执地发起两路攻势,非要同时占领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结果第六集团军在眼看就要杀进斯大林格勒的时候,却得到命令暂停前进,因为原本配属的第4装甲群被抽出来去支援南面的高加索攻势去了。关键时刻失去主要突击力量的第六集团军只能眼巴巴看着原本已经陷入混乱的苏军慢慢地恢复了元气,并开始在斯大林格勒组织起坚固的防线。原本可以在行进间夺取的目标由于希特勒愚蠢的命令而被错过,可等到他再想起它的时候,第六集团军即使使出浑身解数也已经无能为力了。! K; T- }7 Z! x& x( d8 ~
而第4装甲集群南下之后的效果如何呢?当时攻击高加索的德军正处于上风,所以对于第4装甲群的到来并没有特别欣喜。相反,由于他们的增援,使得原本状况就不好的道路变得更为拥堵,部队的补给更加困难。但是,当高加索的德军陷入困境,无法前进之时,第4装甲群又被调回北方,去支援第6集团军的斯大林格勒攻势去了。结果,一支关键的突击力量奔走于两个战场之间,没有派上真正的用场。而无论是斯大林格勒还是高加索的攻势,德军都遭到了失败。这就是希特勒伟大军事成就的“体现”(当世人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斯大利格勒的那场血战之时,很容易忽略德军在高加索方面的惨败。在那里,德军也被俄国人打得屁滚尿流,费尽八力才逃过了苏军的合围。在斯大林格勒还未分出胜负之时,高加索的德军已经撤回当初的出发阵地了。德军内部对于这次攻势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高加索秋季郊游”。)在这里,我也就不提希特勒如何命令保卢斯死守斯大利格勒,不许突围从而造成第六集团军全军覆没的事实了。/ P4 A; k0 Y) |( H! M& J
二、当隆美尔在42年夏天攻下托布鲁克,打开通向埃及的大门之时,希特勒仅仅给了隆美尔元帅的节杖,而没有给隆美尔急需的增援和补给。众所周知,开始希特勒没有指望非洲军能够取得什么巨大的成功,只要能够阻止英国人在北非的胜利就可以了。但是隆美尔做得更好,差点把英国人赶出了北非。如果说德军占领了托布鲁克之后,希特勒还没有发现北非大好的战略形势的话,那只能说明其的目光短浅。而希特勒也确实以其他战线紧张为由,拒绝了隆美尔的增援请求。可是,盟军于42年11月在北非登陆之后,元首又急急忙忙投入了25万兵力去北非打补丁。这些人马去得也真是时候,正好赶上当俘虏。盟军在北非抓获的德国战俘数量,很快就超过了斯大林格勒之战。如果在42年夏,有这一半的兵力给隆美尔的话,那非洲军也许早就占领埃及了。希特勒不知哪一根筋搭错了,做出了如此惊人的错举。
3 Z+ G0 K6 j$ _9 q9 H) x1 x 三、古德里安做了德国装甲总监之后,四方奔走,多方努力,辛辛苦苦为德国重建起一支强大的装甲部队,它们是德国武装力量的骄傲,也是古德里安的宝贝疙瘩,心头肉。但古德里安的这点心血很快就在库尔斯克的大草原上被希特勒挥霍一空。尽管战役前包括曼施坦因在内的诸多德国将领一致反对德军率先发起进攻,提出应该暂且挖壕据守,在迫使俄国人在德军的防线面前“付出海洋般的鲜血”之后,再打个漂亮的“反弹球”去争取胜利。但希特勒却听不见任何取消进攻,转入防御的意见,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德军在苏军的层层设防面前损失惨重,进展缓慢,而盟友又在战役期间于西西里登陆。此时,焦头烂额的希特勒立刻找到了下台阶,对将领们宣布精心策划的“堡垒”行动立刻终止,德军应该掉过头去收拾盟军云云。毫无疑问闻听此言的德军将领个个目瞪口呆,事关国家命运的战斗怎么可以组织得如此虎头蛇尾呢。可见,元首对于此次战役的目的和决心根本没有仔细考虑过,从头到晚都可以看出其随心所欲的地方。 7 r7 E* L$ L4 Z" j$ l2 ~
四、当盟军在西欧登陆,苏联在东方大规模进击之时,德国的失败已经是命中注定了。但是,希特勒如果有些军事才能的话,力挽狂澜虽不可能,苟延残喘倒也不是难事。可是,他却将东线的预备队统统调出,去发动了“阿登攻势”。这丝毫没有考虑到目前德军素质的下降、一线部队普遍缺乏燃料、没有制空权等诸多不利因素,却一厢情愿地幻想着德军能够重演4年前的辉煌。孔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在战争后期希特勒却长期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之中。对于现实一无所知或是根本不愿意相信。就拿阿登战役时,时任当时德国总参谋长的古德里安向希特勒汇报东线苏军正在进行大规模进攻准备的事例来说,正当古德里安口若悬河地汇报侦测到的苏军规模已远远超过东线德军,红军如何在兵力、装备、士气上甩出德军几条马路的时候,希特勒粗暴地打断了古德里安的话,将古德里安的汇报痛批了一顿,并挖苦报告内容是个神经病患写的天方夜谭。可想而知,古德里安被希特勒的这番指责差点气成了脑中风。随后的事实证明了古德里安的汇报是千真万确的,东线的德军被红军冲得七零八落,俄国人打到了奥德河岸边,离柏林已经没多远了。 3 O9 ^/ X e4 [& d
说了这么多反面意见,可能有人会拿出德军在二战初期阶段的胜利来反驳我。但是如果请大家仔细想一想的话,就会发现这些胜利其实和希特勒的关联也很有限。
" C U- c6 ?7 w" T4 S+ Y 德国初期不流血的征服地域与其说是军事威胁的效果不如说是政治讹诈的结果;; C. ^- {* M* t
对波兰的侵略之中希特勒所起的作用也仅限于在前线鼓舞了士气;. l3 {4 B! V1 M0 z: L B I
至于对西欧的入侵成功则是曼施坦因的功劳。不错,希特勒有过一战的经历,所以他对于德国总参谋部缺乏新意、照搬施里芬计划制定的作战计划一开始就有抵触情绪。再加上携带进攻计划的德国参谋军官飞机迫降比利时,使原计划有了泄露的危险,所以希特勒更加觉得需要一个新的思维来指导未来的进攻。恰在这个时候,曼施坦因提出了他穿越阿登山区,绕过马奇诺防线的计划。希特勒立即予以批准。毫无疑问,希特勒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这点值得肯定。但这与体现其的军事才能似乎又没有关系。因为他既不是计划的制订者,也不是执行者。相反,他在进攻法国战役中,下令停止对敦刻尔克的进攻,眼看着英国远征军从眼皮子底下的行为实在是帮了倒忙。
( T1 E$ M |2 Z z3 T 最后,我认为希特勒最不值得称道的就是反复强调部队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守阵地,不得撤退。他可以为一块没有什么战略价值的土地一掷千金,把部队、装备都填进去。为了执行他这道愚蠢的命令,无数德国官兵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但却没有挽回什么。也许希特勒对于摩托化时代的机动防御没有什么概念,但他的军事指挥官则有着丰富的经验并不时提醒他们的元首应该适时的撤退以便挽救部队,保存实力。可惜的是,这些真知灼见都被希特勒扔进了臭水沟。他甚至可以越过不听话的将军直接给他们的下级发布命令。
7 x: L! b9 X' ]! j* ]# s7 B 回想当年的拿破仑为了如何发挥他的元帅们的自主性伤透了脑筋,而希特勒则喜欢他的将领们做他的木偶。这真是莫大的讽刺!综上所述,战史中希特勒的所作所为既不是一个战略家,也算不上是战术大师,更称不上是军事理论家。他作为最高统帅的经历充分证明其作为军事指挥官的低能。这样的人物如果能称为是有军事才能的人的话,那真是对历史中各位伟大战士的侮辱了。
# k3 s3 A4 `" H% u u3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