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机的情况
V1
预定的大规模生产将在曼瑞纳亨和位于波兰米莱克(Mielec)的工厂同时进行。3 月时大多数细节设计已经完成,但上面提到的空袭将大量图纸连同绘图室一起炸了个精光,连一些备用图纸也没有幸免。还好已经是半成品的第一架原型机没有损坏,所以缺少图纸的问题通过测绘原型机的方法得以部分弥补。后来设计部门和原型机制造都迁移到了维也纳附近的施魏切特(Schwechat)以避免损失再次发生。另外施魏切特的亨克尔工厂使用了大约 2,000 名来自附近毛特豪森(Mauthausen)集中营的囚犯来从事生产。
在这期间皇家空军已经开始使用他们二战期间最好的夜间轰炸机:兰开斯特式。非专业“出身”的第一代夜间战斗机如 Ju 88、Bf 110,以及少量 Do 217 等在英军的新型战机面前相形见绌,德军急需 He 219 之类的第二代专业夜间战斗机(还包括福克.沃尔夫公司的 Ta 154 等)投入使用。卡姆胡贝尔将军在 1942 年 8 月 17 日再次来到曼瑞纳亨工厂,希望能推进 He 219 的发展步伐,以便在 1943 年 4 月 1 日就可以将其装备各个夜间战斗机联队。不幸的是飞机还处于发展阶段,而航空部技术局甚至连订单都还没发给亨克尔!即使现在开始弥补这一切,那么在 1943 年 8 月以前还是不能开始交付飞机。同时米尔契元帅坚持认为 He 219 的角色完全可以由现有的 Ju 88 和 Bf 110 扮演。
米尔契这样做当然也有他的意图:削减甚至取消计划中的许多新机型,把所有的航空工业能力都放在现有机型的大规模制造和改进上。的确在当时的急迫压力下,大量人力、物力被投到开发研究上已经不是德国航空工业所能承受的了。特别是 He219 这种昂贵的、耗费大量工时/资源,而又用途单一的飞机,的确是德军负担不起的。(但联系到上文提到的装备部对多用途飞机的看法,“用途单一”这个理由实在过于牵强附会。)另外有资料称他更喜欢易于制造的容克斯 Ju 388 多用途飞机和福克.沃尔夫 Ta 154 夜间战斗机,但这二者最终都未投入实战。
1942 年 11 月 6 日 13 点 08 分,后来得到“猫头鹰”外号的 He 219 第一次展开了翅膀:试飞员彼德.戈特胡德(Peter Gotthold)进行了 He 219 原型机的第一次试飞。试飞持续了 10 分钟,总体上很成功,但也发现了纵向略为不稳定的缺点。

1942 年 11 月 6 日首飞的 He 219V-1 样机,机身编号 VG+LW。照片摄于亨克尔公司内部飞行测试时 11 月 16 日 He 219 在卡姆胡贝尔将军面前进行了飞行演示。那时 V1 号原型机已经试飞了 46 次,总计飞行时间达到了 30 小时 40 分钟。这架飞机以及其后的 V3 和 V4 号飞机都是在曼瑞纳亨工厂开始制造,但在施魏切特工厂最终完成的。

He219 原型 1 号机,注意机首的 V1 字样。机首装备了 FuG 212 雷达的天线,战后英军得到了这架样机,照片摄于战后的展示会 在空军雷赫林(Rechlin)测试中心,另外一些空军飞行员对其进行了更多的试飞,其中也包括来自第一夜间战斗机联队第一大队的著名夜空王牌维尔纳.斯崔伯(Werner Streib)少校。
为了解决飞机的稳定性问题,He 219 的垂直尾翼在试验里被扩大了 2 倍,但问题却依然存在。看来根本的解决办法只能是延长后机身了。经过计算,必须延长 0.94 米。而这必然危及到了整个试飞计划的延续性、甚至于整个项目的生存。作为老板的亨克尔向项目经理雷其曼(Richmann)悬赏 3,000 帝国马克,如果他能在两周之内完成改动的话。另外如果在两周之内他还能缩短时间的话,每天他就能再得到 1,000 马克!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整个改动工作在 2 月 10 日开始,到 19 日结束,获得了极佳的结果,并使雷其曼获得了 10,000 马克奖金!在 V7 号机开始制造以前,新的机身已经成为了标准设计。
最初的武器测试在佩内明德(Peenemünde)进行,V1 上装载了两门翼根处的 MG151 20 毫米航炮和座舱后部的一挺活动式 MG131 13 毫米机枪(典型的容克斯或道尼尔配置方式,用来取代原定配备的、尚不具备大规模生产条件的遥控控制双联装 FDL131 Z 机枪组)。
V1 携带上述武器时起飞重量为 11.75 吨,最大飞行时速 615 公里/小时,最大爬升率 8.2 米/秒。以 484 公里/小时的巡航速度可以达到 2,300 公里航程。
V1 后期试验主要集中在腹部武器舱安装的 MK 108 30 毫米炮上。由于开始时炮舱没有任何排烟装置,所以火炮连续射击后的大量烟雾和压力会残留在舱内,最终会造成舱体的扭曲和损坏。
1943 年 3 月 23 日,另一位名人也试飞了 V1 号机。他就是后来著名的“野猪”部队(由于英军在 43 年中期使用电子干扰措施造成了德军夜战指挥系统瘫痪,赫尔曼 Hajo Herrmann 组建了不依赖电子设备的夜间目视截击部队,代号“野猪”)指挥官赫尔曼少校。他对 He 219 的飞行品质给予了不错的评价。
V2 – 机体流水编号(W.Nr.)219002
1943 年 1 月 10 日,V2 号原型机(飞机编号 VG+LV)抵达试飞场地。从 V2 开始的所有机身都是在波兰的米莱克工厂建造后,用 Me 323 巨型运输机运往施魏切特工厂进行装配的。但 V2 很快就在一次场地适应性飞行中坠毁了,至今没有找到事故原因的具体资料。
V3 - W.Nr.219003
1943 年 3 月,V3 号原型机(飞机编号 VG+LW)开始试飞。V3 号机的最主要任务是验证一种梅塞施米特开发的新发动机舱和单片整体式起落架(不再采用起落架折叠收放形式)。副翼控制的测试也在 V3 上进行。每个发动机舱的后部都被延长以容纳一个 390 升容量的油箱,具体位置在收回的起落架后面,大约可以为飞机增加 645 公里航程。V3 表面涂着暗淡的黑色(空军标准色 RLM 22),只有编号是浅灰色的(RLM 77)。尾部方向舵中央有着纳粹“卐”字标记。
V4 -W.Nr.190004
V4 号原型机(飞机编号 VG+LX)与 V3 试飞的时间大致相同,也是 43 年 3 月。它是第一架安装 FuG 202 BC “里希施泰因”机载雷达的原型机,机头安装有四组小型的雷达天线。V1 号机在不久以后也安装了此类雷达。
V4 号机的机体也是新设计的,腹下没有阶梯状的起伏。这是因为腹部武器舱此时被取消掉了的缘故。V4 在空军雷赫林测试中心主要被用作发动机部分的试验机,后来在一次事故中受损后报废。
V5
43 年 5 月 V5 号机在塔纳维兹(Tarnewitz)进行了武器方面的测试。正面火力开始配置了 6 挺 15 毫米 MG 151 机枪(2 挺在翼根,4 挺在腹下),但在 5 月底就开始用腹部武器舱里的 4 门长身管 MK 103 30 毫米机炮代替了机枪。MK 103 机炮的发射速率和威力都要大于当时德军的另一种主力大口径机炮 MK 108,但缺点是那可怕的重量——这套 V5 的机炮系统重达 832 公斤!在预试生产阶段,He 219 A-0/R1("R"代表德语"Rustsatz",意思为“野战改装”)使用的是 MK 108 机炮,其后的 He 219A-0/R2 等使用的是 MK 103。MK 108 在部分飞机上取代了 MK 103 的主要原因是它的重量只有对方的 40%!尽管威力较差,但 MK 108 也更适合大规模生产。实战中,往往 3 发 30 毫米炮弹就可以击落一架类似于 B-17 大小的重轰炸机。

He 219V-5 号原型机,试验性安装了四叶螺旋桨 V5 同时也试验了四叶螺旋桨和 FuG 202 BC 机载雷达。该机同样表面涂着暗淡的黑色(空军标准色 RLM 22),起落架部分是灰色的(RLM 02),小小的“V5”字样用浅灰色(RLM 77)标注于机鼻处。
V6
V6 基本与 V5 一起在塔纳维兹进行武器测试。
V7 和 V8
这两架原型机在 1943 年 6 月被运到了 NJG1(第 1 夜间战斗机联队)联队部位于荷兰文洛(Venlo)的基地进行实战测试。两架飞机共计在最初的 10 天 6 次出击中击落了 20 架皇家空军的飞机,大多为轰炸机,但也包括 6 架夜间战斗机部队的死敌——英军的“蚊”式飞机(大多数“蚊子”被消灭时速度都在 650 公里/小时左右)!
V9
V9 号原型机被誉为“He 219 神话的起源”。这里又不得不提到神话的创造者维尔纳.斯崔伯少校——他被誉为“夜间战斗机之父”,原因有二:他是德国空军夜间战斗机部队歼敌的首开纪录者(1940 年 7 月 20/21 日夜里时任 NJG1 第 2 中队中队长的他驾驶编号 G9+HL 的梅塞施米特 Bf 110C 击落了一架皇家空军的惠特利 Whitley V 型轰炸机),而 1911 年出生的他又是夜间战斗机部队飞行员里年纪最大的。他最初服务于 ZG1(第 1 驱逐机联队),飞双发的重型战斗机 Bf 110。后来跟随部队一起改编到 NJG1 的第一大队,在那里把自己的夜间战绩提高到 65 架击落记录!他后来成为 NJG1 的上校联队长。大战后短暂经商,最后成为了新的联邦德国空军拉登斯堡(Ladsberg)飞行学校的校长。

两位德国夜间战斗机部队的元老。左面就是维尔纳.斯崔伯少校(当时还是上尉),右面是沃尔夫冈•法尔克少校, NJG1 的创始人和首任联队长。尽管法尔克的战绩不高(在白天击落过 7 架敌机),但却是一个卓越的领导和组织者,是他创立了后来享有威名的夜间战斗机部队 1943 年 6 月 11 日夜里,当时的 NJG1 第1大队大队长斯崔伯少校(还兼任亨克尔飞机公司的顾问)已经有着 50 架敌机的击落记录。那晚英军出动了 693 架飞机空袭杜塞尔多夫,并且照例由先导分队的“蚊”式飞机先用燃烧弹为后续飞机指引目标(当时德军之所以把对付“蚊”式飞机放在优先的位置,除了其卓越的性能以外,还因为它的角色:捕杀德机的夜间战斗机、夜间轰炸机群的向导机、高空侦察/轰炸机,无一不戳到德军的痛处)。在雷达操作员费希尔(Fischer)下士的指引下,斯崔伯成功地截击了英军机群,用一架崭新的、还没有经过实战考验的战斗机在半小时内击落了 5 架皇家空军的轰炸机!现在已获得资料确认的至少有一架英军第 78 中队的“哈利法克斯”II型轰炸机及一架第 115 中队的“兰开斯特”II型轰炸机。他那以 6 门 30 和 20 毫米机炮组成的正面火力的确让人不寒而栗。但一架被他击落的英机在爆炸前从它的发动机部分喷洒出了大量燃油,靠得很近的 V9 号机座舱也被不少燃油部分遮住了。斯崔伯尽可能控制住飞机后开始降落,接近跑道时放下了襟翼,但襟翼的锁定装置竟然失灵!放到底的襟翼使飞机在低空失控,重重的落到了跑道上。左发动机飞出,整个飞机也由于撞击力而在机翼后面位置断为两截。但幸运的两位飞行员跟随整个座舱部分从前半截上脱离后在首轮上滑出了足足 30 多米,才一头栽倒在了跑道边,竟然没有一个人重伤!裂成四块的机体残骸让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可爬起身来的斯崔伯却大声赞扬起 He219 的性能来!

He 219 的首次战果缔造者-德国空军少校维尔纳.斯崔伯少校在 1943 年 6 月 11/12 日夜间驾驶 He 219V-9 号原型机(编号 G9+FB)一举击落 5 架英国轰炸机,但是在着陆时发生事故,飞机裂成四块,少校和雷达操作员费希尔下士幸运地只是轻伤。照片显示了斯崔伯座机在着陆后的窘况:机身折断,而机首已经自己“跑”出去了 的确,He 219 是一种优越的“蚊子杀手”(看来与其叫它“猫头鹰”倒还不如叫善于食蚊的“蝙蝠”更适合些)。它在 NJG1 创造过 10 天击落 25 架四引擎轰炸机及 5 架蚊式飞机的记录。
V9(飞机编号 G9+FB)使用的是 FuG 202 “里希施泰因”BC 雷达,全机身喷涂为极淡的蓝色(RLM 76),并且上部机身带有紫罗兰色的小斑点(RLM 76)。铁十字标记和垂尾底部的“卐”字标记是灰绿色(RLM 74)或浅灰色(RLM 77)的。

He 219 的首次战果缔造者——德国空军少校维尔纳.斯崔伯少校在 1943 年 6 月 11/12 日夜间驾驶 He 219V-9 号原型机(编号 G9+FB)彩色涂装示意图 V11、V12、V13 及其他原型机
V11、V12、V13 这三架预试生产阶段的飞机主要用来测试新的 DB 603E 发动机。该发动机带有一个巨大的增压器和 GM1 氮氧喷射紧急动力装置。
V11(W.Nr.310189)成为了 He 219A-0/R6,并且采用了与 A-1 系列相同的武器:翼根处的 2 门 MG 151 20 毫米机炮及腹部的 2 门 MK 108 30 毫米机炮。它后来在着陆时发生了事故,但得到了修复。并且和 V16 号机一起参加了 He 219A-5 项目的测试。
“斜乐曲schräge Musik”系统示意图
|
V12:最终 DB 603E 发动机由于生产方面的原因只安装在了 V12 号机上。
V13:安装是常规的 DB 603A 发动机。
V16:V16 最初用来对整体设备和武器作总体测试。后期则接替 V20 及 V22 号飞机进行 He 219A-5 项目的测试。后部的 MG 131 机枪被取消。
V19:第一架搭载“斜乐曲”(schräge Musik)系统的 He 219。该系统由两门成 65 度角向斜上方布置的 MK 108 30 毫米机炮(每门配弹 100 发)组成,专门由下方射击英军轰炸机防御较弱的腹部,配合“里希施泰因 SN-2”机载雷达一起在 43 年底-45 年成为了英军轰炸机群的噩梦。该系统测试于 43 年 8 月。它后来开始在 A5 系列上出现,到 A7 系列已经成为标准配置。
V20 及 V22:He 219A-5 项目的原型机。按照 R2 标准配置的装备。
V25、V26 及 V27:装备 DB 603G 发动机的高空夜间战斗机原型机。A7 型号。
V28:He 219A-5 项目的测试机,装备的是 DB 603A 发动机而不是 DB 603 E。R3 标准配置。
V30:He 219A-5 项目的测试机,R4 标准配置。

一架装备有“斜乐曲 schräge Musik”系统的 Ju 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