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 火 草 原(十四)
" u4 _9 W+ Q& S3 g( Y7 u
9 F7 G! c& H1 C# ?0 e 苏军的攻击首先从两翼开始,最左翼胡鲁斯台河南岸的第71联队的日军在苏军的炮火中眼睁睁地看着苏联人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转眼就在哈拉哈河上架起了五座浮桥,接下来200多辆坦克和1000人以上的步兵就冲到眼前了。这时候天上的苏军飞机还在不依不饶地用机枪在反复扫射。744高地上的第一大队的弹药粮秣仓库也被没良心的苏联人给炸了个光光。
$ R, T0 c b, J, L5 U5 A, a/ _/ i- h; ]7 l. N
这时候还有130辆坦克和两千左右步兵在71联队的左翼向东北方向运动,明显是要包围第71联队。
) ]$ V: H! D( O7 i3 p1 Z: v0 h$ X5 \/ I7 V
第一大队到9点钟为止所有的中队长(连长)全部战死。
$ {0 E9 E* G5 }( Q' J* ]
) ?5 ?6 H" Z! F/ E) h& X* l 最右翼的721高地方面,苏军的行动更早,但隐蔽得也更加巧妙。苏军从8月17日开始就架起了两座浮桥,出动了第七装甲旅加上苏军第601狙击步兵团和外蒙骑兵第六团对伪满骑兵第二团和第八团进行攻击,到19日晚上就迫使伪满军后撤到将军庙去了。8 g* x; L. Y. H
# A! G% I4 g C3 M! ], s2 ` 这种佯动作战没有引起日军注意,而20日苏军又增派了第九装甲旅和第六装甲旅的一个营对721高地的以井置荣一中佐指挥的第23师团师部搜索队进行了直接攻击,一公里见方的阵地上每分钟落下来120发苏军炮弹。
5 q( q" a( u6 v) }1 c1 t( }
: N/ r+ Y1 _3 W# f7 e 小松原的手中已经没有了机动部队了。5 G6 z5 B# H7 a# O5 V3 ]
9 }9 _$ O. z" H
20日深夜,小松原找来了第26联队长须见大佐。要求他到第71联队的左翼沿哈拉哈河东进打击苏军右翼,为71联队解围。
) F2 P/ Q3 \( O) Z% u! v+ M! n& ^' x3 u9 w/ g/ ^1 I+ W
须见大佐的回答是:“师团长是不是以为二十六联队还有两个大队的建制?其实经过这两个星期的战斗,26联队满员兵力现在不到一个大队,集中起来只有两个中队”。无法进行这样的作战。
1 X6 E- r- I2 i* O5 M2 N! i# O; Y) j' N# k
只好把第26联队按原来的理论建制上的中队分开,分别去增援各个阵地。现在的中队到底实际上是一个小队(排)还是一个分队(班)就没有人知道了。* C" }* J6 o& i! R
+ ]+ G8 A- F( g7 l3 Y8 w9 j" O+ ~
这一来山县武光的第64联队的正面防区就扩展到了9公里,好在苏军还没有在正面施加压力,可是胡鲁斯台河南岸742高地上的第八国境守备队从22日开始就没有消息了。长谷部理叡大佐和他的手下从20日开始就不吃不喝不睡地在苏军的攻击下挣扎,现在不知是死是活。
: L) w0 z0 ^. z; c) l+ s, X$ @% h- i
! J5 R {) ]" u 就在这时候第六军司令官荻州立兵中将给关东军司令官的电报中是怎么写的呢?2 e T; t2 O+ p2 v# t
+ o8 |3 J1 u! s8 Q' G/ B
“1. 敌军的进攻没有什么气力,马上就要过去了。我军除在右翼略有退却外,其余阵地固若金汤。' m) r0 |: N+ u8 U9 q; v" R& C
/ Z3 O" s4 L; y& x, C) O. C( x
2. 我军预定24日开始进攻。
% \/ m4 E, U+ V; s, v9 ]5 e/ r1 E0 `' ^" E- U( k% [4 [
3.敌军对我军后方的搅乱工作没有效果,不足为虑。
8 q" X* S0 k E' ]* a, A1 H" ]6 K5 ]* r/ \
4.我军将士斗志旺盛。
6 {2 P- j* b4 L' F& t4 q/ P: z/ Y8 X3 C: y8 b
5.20日以后的战场指挥非常顺利。”
. J+ Y0 q$ x( M8 e0 x, K: x, }
- v. A+ ~+ I: P9 x 植田司令官看到这封电报可真急了,这都什么时候了?赶快派参谋副长矢野音三郎和辻政信到现场去,两人在23日下午坐飞机到了海拉尔。辻政信一到海拉尔换了侦察机就去了前线。
! X; v2 J) A' G, s, A3 B* t ~8 s4 O! Q
但在将军庙遇上了苏军战斗机。好在驾驶员技术还行,被击中了以后还是在草原上迫降成功。逃出命来的辻政信拦了一辆卡车一边蛇形前进躲避飞机的扫射一边往战场赶,躲过了飞机躲不过坦克,苏军这次出动的坦克全是装备了柴油机的中型和重型坦克,日军的燃烧瓶扔上去没用,真正的刀枪不如,因此来往如无人之境,卡车被从右翼来的坦克炮火击毁了,辻政信只好徒步往第六军司令部赶。
% s$ A( f/ g1 T* \! {
. o. {) [7 v; G$ |/ t' N# N$ n 赶到了第六军司令部,司令部里洋溢着一片欢乐气象,荻州司令官正忙着和藤本参谋长在编制明天的全面反攻计划呢,见到辻参谋赶来了,乐呵呵地递上一杯威士忌:“来得正好,有功劳落不下你,明天就要彻底解决老毛子了。”( d, Z' A6 @" X j n C/ ~! L1 p
) G" ]5 T9 \6 o: h- E
荻州们的计划是用第64联队在中央拖住苏军,其余步兵主力后撤三公里左右再重新汇合沿着哈拉哈河往北攻击,“全歼苏蒙联军”。 辻政信也只是觉得他们的计划在细节上“是出于没有实战经验的人之手”,而在指导方针上没有觉得什么不妥。
5 W, C( B/ v! m2 o% k9 M
1 T; ?: N0 y7 F8 t4 |$ |3 R 现在的人看到这种情况可能会觉得匪夷所思,在全线受到实力远胜于己方的强敌压力,面临全线崩溃危险的时候怎么还在做进攻和全歼的美梦?其实这是日本军队由于其特别的短暂而又顺利的历史造成的一个特征:不肯撤退而又不善防守。在受到攻击时的首选对策就是反攻击,像这次这样反攻击无法奏效的时候给他们剩下的出路就仅仅是“玉碎”了。这种作风贯穿了整个二次大战的几乎所有作战,现在还只是刚刚开始。$ c }( }0 X4 |1 K* c+ w' r
' D5 f) [, Q7 \6 y, n
23日下午2点,第23师团下达了进攻命令。这个经过辻政信修改的命令是争取把苏军引向左翼纵深,然后集中步兵炮兵火力将其歼灭。可是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居然没有人想到:苏蒙联军的数量已经不是日军的左翼纵深能够容纳得下的了。早已经溢出来了,日军的所有部队根本就没有办法脱离和苏军的接触。到了晚上才有可能偷偷摸摸地退下来。) X" A% ?: f8 k! d; m, h
& t( R; `& G% m& v! o! r 参加进攻的步兵部队从编制上来说有四个联队加两个大队,分成左翼和右翼两部分。左翼包括第71,第72联队,由步兵团长小林少将恒一少将指挥,右翼包括第七师团的第26和第28联队,由第七师团的第十四旅团长森田范正少将指挥。其实经过连日苦战,所剩兵力不到八千人了。甚至就在接到攻击命令以后,在退出阵地的8小时中,第71联队的第三大队又被苏军全歼了。第71联队总算拼死接下了第三大队的阵地,但是已经动单不了了。6 D* r4 g+ W Y% f9 o* u* R9 ^9 J5 n
4 y& g3 A$ G% n! z0 l5 K; U在左翼的西北面的展开的苏军,已经以780,792高地为中心构筑了宽度达十公里的铁丝网纵深阵地。而日军甚至不知道苏军对日军的包围已经基本完成了,现在的问题不是对苏军的攻击,而是如何从苏军的包围中突围的问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