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的这段话一语道破了德国进攻英法时的东线威胁,在德国有兵东调时,东线威胁是不 存在的。1940年6月15日,苏联吞并了立陶宛,这一天正是苏联开始扩张的第一天,但德国 陆军总数已达160个师,除去挪威的驻守兵力和西线战役滞尾的军队,尚有30多个师的兵力 可调至东线,而且,更为甚者,希特勒在这一天已下令,准备裁减陆军40个师。可见,苏 军在此 之后对德国本身并无威胁,而且,苏联吞并立陶宛应该是“军事行动”,而并非“部署”。 在此之前,苏联的“军事部署日益发展到威胁人的程度”的时候只有5月23日苏军在罗马尼 亚边境集结一件事。这实际上是希特勒在向世人暗示敦刻尔克放走英法军队的真正原因。 ( h* D4 o) k7 P% [. l1 e
这道命令的理由也确是不能公布的。其它说法在当时都可以交给德国将军们去辨论,以便确 定这道命令是对是错,但唯有东线存在威胁是不能对德国将军们说的,如果对正在西线拼死 作战的德军提及背后有柄闪着寒光的利刃时,谁也无法安心作战。而对于从一战中出来的、 对两线作战的危险有刻骨铭心教训的众多德国军官来讲更是如此。因此,希特勒只有在这一 威胁变成事实时,才能把这道命令交给战地军官讨论。在德国没有结束西线战役(包括对 英 作战)时不能提及此事,而且在德国进攻苏联后也不能提及,因为这又会使德军担心脱逃的 英军 从背后的抄袭。只有当英国或苏联被打败,德国只面对一个对手——苏联或英国的时候,这 个真正的理由才能公布。然而,德国没有这样的机会,这使希特勒下这道命令的原因成为一 个令人费解的谜。
0 C2 R( ~6 ~; B那么,德军在装甲部队不能进攻的情况下为什么不凭借强大的空军,并辅以海军封锁歼灭这 支被围联军呢?他们不是完全有这个能力吗?
) x* e% b- ^5 r* i$ R( Y' ?上文的确说过,德国拥有足以歼灭这支联军的空军实力,海军水面舰艇虽然在挪威海战中损 失惨重,但仍存在大批鱼雷艇、布雷艇、潜艇等中、小型水上、水下舰艇可供封锁之用。英 法比 军达40个师之多,又被困于敦刻尔克弹丸之地,口粮十分紧张,如果德军以飞机、舰艇布设 大 量水雷封锁港区,这支联军就无法坚持很长时间。但是,一旦德空军对英法军队的撤退构成 严重 威胁时,英法方面很可能放弃营救,而命令这支被围部队突围,从而使德军主力和装甲部队 陷于同英法军队的大战中而无法抽身,这不利于德军在东线有危时及时东调。而且德军由于 东线威胁,不仅要保存一支强大而又随时可调的装甲部队,也需要保存空军。被围联军中有 英国陆军的全部精锐,对保卫英国本土至关重要,英国必然会尽一切可能援救这支军队,这 无疑会使德空军在同英国空军的大战中受损。在德军投入该战斗的800架飞机中,500架就是 战斗机。德空军往往是在英国空军撤离或加油的间隙里进攻,很少同英国空军展开正面对抗 ,证明德军确有保存空军实力的意图。保存空军主力可以用于同数量占优势的苏联空军决战 ,并迟滞苏军的推进,同时,这也是为了最大可能的节约燃料。而没有空军夺取制空权,仅 凭力量弱小的德国小型舰艇是根本不可能有封锁港口的希望的,反而会遭英国海军的重创。 % @7 @- U+ E8 {) h- N% E$ w$ `
需要指出的是,敦刻尔克不仅是德军歼灭英国陆军主力的最有利战场,而且也是诱歼英国海 、空军的一大战机。这一战役对以后德国消除两线作战威胁具有决定性意义。这一切希特勒 完全清楚,迫使他放弃这一重大胜利的原因不是出于神经质,而是眼前就面临两线作战的致 命威胁。与其耗尽燃料而被苏联灭亡,不如回师向东同它拼个鱼死网破,或许还有生存 的希望。这是希特勒下令的主要原因,也是他的唯一选择。
4 [: ^: a z( `8 k苏军在罗马尼亚边境的集结活动不仅使德军装甲部队、空军停止前进,而且也决定了德军不 得不将这支面临被歼的英法军队放回英国。
, a1 z* z. x8 O如果德军投入歼灭被围联军的大战中,苏联就很可能吞并整个罗马尼亚,而凭德国的实力和 残存 的燃料,根本不可能同时对抗苏联和法国两个对手,等待德国的只有灭亡的命运;如果德 军攻占敦刻尔克,完全包围英法军队,在四面被围的情况下,英法军队必然会全力向南突击 ,以期与索姆河南岸的法军主力会合,虽然德军完全有能力予以阻止,但这支40个师的联军 的大规模反击远不是能和阿腊斯之战同日而语的,这将使处于被围英法军队和法军主力之间 的德军装甲兵主力不可避免地陷入同英法军队的大战而不能脱身;如果德军等待英法军队大 部分 已撤出、余部不能拖住德军装甲部队的时候再行围歼,则其价值就很小了。而德军如果放走 这支英法军队,就可以对西线残余法军占60多个师的优势,这本身就是震慑苏联的无形的军 队,到那时德军就可以集中全力打败法国,即使德军装甲兵东调,凭德军占优势的步、炮 兵打败残余法军也是有获胜希望的。虽然德军会因此而丧失打败英国的最大战机,使以后攻 英十分困难,但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之时保证自己的生存更实惠。这样,希特勒也只能在 想哭的时候 还得满脸堆笑的为这支联军“饯行”了。正是出于这些考虑,德军才在5月24日—26日下 午、英国海军尚未开始撤退的一段时间内毫无所动,目的是使英法对从海上撤退抱有希望而 不致于南下突围。当英法军队从26日夜开始从海上撤退时,德军也恢复了进攻,而且,德军 由于在25、26日两天内已攻占了布伦和加来,增加了1个多师的装甲部队,同时,德军的这 次进攻是在消息不易传出的夜间,又仅仅进行了一天,不仅敦促了英法军队的撤退,也使 英法军 队不致于被逼急。德军的这次进攻和“B”集群日益增加的压力迫使比利时政府于27日下午 要求停战,并于28日上午4时投降了德国。这使英法军队力量大减,不得不完全放弃抵抗而 开始撤退。敦刻尔克战役中,德空军出动的飞机中仅有300架轰炸机,而且把大部分炸弹投 掷于港口和城市建筑物上,并未集中力量攻击载运大批兵员的英法舰船,其有意放走英法军 队的意图是不难看出的。自然,德军也不能放任英法军队将其重装备带走,被围英法军队有 700辆坦克、2400门火炮、8000余挺机枪、6.3万余辆汽车、50万吨军用物资和弹药,数量 极为庞大。如果德军不对敦刻尔克这个法国第三大港口进行破坏,英法军队就会在短短几天 内携带全部装备撤走,并迅速再转运到法国控制区重新发挥作用,这就会使德军的努力毫无 意义 。考虑到这一点,德空军在英法军队刚刚开始撤退后的5月27日进行了猛烈轰炸,并不断加 剧,使敦刻尔克港口船坞尽遭破坏,码头成为一堆乱石,城市大部分被炸成废墟,只有一条 1300米长的东堤可供船只停靠,这条堤道是由木桩、木板搭起来的狭长建筑物,堤面的狭窄 过道仅容三个人并排通过,根本无法将重装备运上船,甚至于抢救人员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 海滩。27日夜,做为“催化剂”的德国鱼雷艇、潜艇、布雷艇也从德国控制的荷、比两国港 口出发,使英法海军大为担心,只顾及运走兵员而没有运走或炸毁装备。也就是说,德军已 将这支英法军队解除了武装,暂时对德军构不成威胁,而英国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补充 这样大量的装备。这就为德军迅速击败法国打下了基础,敦刻尔克一战后,德军南下几乎没 有遇到大的抵抗,并为德国在英军没有重新装备起来之前入侵英国创造了条件。 ' ~& c' J/ Y2 j/ l+ T9 d1 W
在港口被毁、比利时已投降后,德军就可以在不迫急英法的限度内向前推进了,这就是德军 在28、29日又继续进攻的主要原因,同时,这也是在步兵部队尚未赶上来的情况下的顺手牵 羊,是进一步催促英法军队撤退的举动。不过,德军已距离敦刻尔克很近,如果继续由装甲 部队进攻就会妨碍英法军队的撤退(至29日止,英法军队仅撤出约7.3万人,还有30余万尚在 敦刻尔克,仍有突围的能力),于是装甲部队的推进又一次被阻止,同时,步兵部队也终于 赶到并替下了装甲部队。这不仅限制了德军的进攻速度,使英法有更多的时间撤出自己的军 队,而且,随着英法军队的撤退,德军所占的兵力优势也日益增加,在有兵可调的情况下, 东线威胁也就逐渐减小,从而使德军装甲部队可以用于攻击索姆河南岸的法军了。由于英法 军队的装甲主力已被歼灭,缺乏反击能力,德军装甲部队即使投入同法军的大战,也随时可 以调出,这样,德军就可以争取时间彻底打败法国,从根本上解除两线作战威胁并打破英法 的封锁。 6 Q, A* X* Y$ J6 w' ]# P) ^3 i
因此,在比利时军队投降后的5月28日当天,希特勒就已命令古德里安成立一个装甲兵团, 辖4个装甲师,2个摩托化师。29日,当步兵部队接替了装甲部队后,这一兵团正式开始建 立。正是这一决定,使德军很快做好了攻击法军主力的准备,而德军将对法军主力发动总攻 势的时间安排在6月5日,即敦刻尔克战役结束的第二天,很明显是在向苏联暗示自己已有大 批部队东调,以此保障德军向法军发动总攻时的东线安全。 6 i, \$ M8 e: t m g4 y9 m$ t& N) K
然而,事情的实际发展毕竟是难以推测的,比如苏联终不西进,又苏联果真乘隙而断德国 石油来源,那么,这又如何评价敦刻尔克战役中希特勒的这一决策呢? 4 r5 \. v6 s2 g" ]( g
一方面,就它在后来的战争中给德军带来的严重后果来说,这一决策可以是德军的一大战役 失误,但是,从另一方面分析,也不能否认德军这一决策对苏军产生的震慑作用,甚至可以 说 正是它才挽救了德国。因为在德军做出这一决策后,苏军直至6月15日才又有所行动,即20 多天以后。而对罗马尼亚的再次威胁则是到了法国战役后,虽然德军放走了敦刻尔克的30多 万联军,但却因此而获得了击败法国的时间,并换来了全局的稳定。
, k6 J, O t1 ~希特勒在1939年和1940年一直禁止触动苏联,甚至连搜集苏联方面情报这样的潜在敌对行 为都不许发生,以至于后来对苏作战时,连一张苏联地形图都没有。两线作战始终是德国的 致命所在,德国对此不得不十分谨慎。而且,从后来在法国战役已结束、德军主力可回返东 线的情况下,苏联尚敢多占罗马尼亚的北布科维纳和夺占德国的梅梅尔地区的行动来看,苏 联在德国无暇东顾时是完全会有进攻德国的意图的。如果一支军队在进攻中因推进距离过长 、速度过快而使侧翼过于暴露,缺乏掩护,一旦对方从侧翼突击,而对方也确有此能力,且 富于 进攻意识,这支军队必亡无疑。假定对方不一定会向该军实施攻击,在这把握不准的情况下 ,又有哪一位指挥官敢于以某种肯定的方式下令,同时还是在不能两全和优先于保存自己的 时候。 0 \5 e8 ^9 d% @4 i8 D9 R( p
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德军只能下令停止装甲部队的进攻。但是,这一点却被世人曲解了 半个多世纪,这实在是二战研究界对敦刻尔克战役浅尝辄止的一种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