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人猿 于 2010-1-14 13:33 编辑 6 ]0 y& o; C% j1 I
- V* t* `1 X7 V/ z
24日~26日的战斗之后,第23师团已经趋于瓦解。第72联队只剩下7个军官,87名士兵,联队长酒井大佐重伤;第64联队小队长以上的军官全体伤亡,幸存者由士官带领溃退中,联队长山县在29日自杀;独立野炮13联队1199名官兵,36门火炮全部损失殆尽,联队长伊势高秀大佐在29日开枪自决;第71联队最后被苏军包围,联队长森田彻在带队反击中阵亡,代理联队长东宗见成了光杆司令之后于30日自杀,第71联队自此从地球上消失;独立第8旅团长谷部大佐在战斗中被苏军狙击手击毙,所部所剩无几;穆陵重炮第1联队联队长三鸠大佐一条腿被炸飞,代理联队长梅田在销毁了所有大炮之后,切腹自尽。独立野炮第7联队鹰司大佐在部队覆灭之后孤身逃出,战后被剥夺贵族爵位强制退役;井置骑兵联队虽然拖出100余人,但是井置联队长最后在后方被劝自杀;5 e4 ?! f" u, p6 c. G
8月30日,苏军的反击停止,稳稳占据了苏联主张的国境线一侧。至此,关东军9个联队(含4个炮兵联队的所有装备)全部填了这块荒漠。步兵第23师团只剩下400余人,部队伤亡98%,师团长小松原被迫退役,并在一年后病死家中(属于慢性自杀)。步兵第7师团伤亡70%以上,彻底失去战斗能力。其他特种兵联队平均损失器材80%以上(这还不包括第一战车团的巨大损失)。全军大佐以上军衔的人员伤亡26人,含少将两人,中将一人。第6军已经名存实亡。4 U% p/ U. E! G7 y
遭受如此大败的消息震动了日本陆军部,当初鼓吹“北进”的团体从此鸦雀无声,主张“南进”的一派占据了上风。不过,为了挽回“无敌皇军”的面子,关东军决定继续增派2、4师团和所有的汽车联队补充上前线。此外,正在关内作战的第5、14师团和两个重炮联队也得到命令迅速驰援关外。8 n' R; c, r- F: v* v
这一回,日军采用白天挖壕固守,夜晚发动进攻的“新战术”一点一点将阵线往前蹭。在蒙古军队身上讨了不少便宜,而且也使得步兵不足的苏军感到比较吃力。一时之间,呼伦贝尔草原被日本人挖得到处是坑,成了鼬鼠窝。关东军已经不顾一切,只要能挽回一丝颜面就算死多少人也不计较了。
" g1 O7 m- G4 B& G8 @- Q, O- f 不过,事态在9月初急转直下。1939年8月23日,日本的“盟邦”纳粹德国突然与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此举在背后给正在与苏联博命的日本捅了一刀。作为反共反苏先锋的德国居然连招呼也不打,就和斯大林握手言欢,单把个日本晾在外面做傻瓜。迫于国内压力的平沼内阁被迫总辞职。在这种形势下,陆军部急令关东军停火,与苏联人讲和。原本就打肿了脸充作胖子的关东军这回不抗“上命”了,迫不及待地向苏联转达了休战的意愿。9月15日,苏、蒙、日、满代表在莫斯科签署了停火协议,并决定成立新的四方委员会商讨边境线的划定问题。* F1 M- g" _/ F
9月16日,停火协议生效。历时三个多月的诺门罕事件画上了句号。日本陆军参谋次长、作战部长、课长等一批中高级军官受到降级、撤换、退役的处分。关东军司令植田大将、参谋长矶谷辞职,先后被转入预备役。
/ l, M# z+ S" z' w k v' m 上窜下跳的关东军自作自受,自己吞下了这杯自酿的苦酒。从此,日本陆军对于苏联红军产生了一股前所未有的畏惧心理,并最终改变了他们的侵略政策。国际社会也对于这次日军的惨败表示了震惊,对苏联红军的战斗力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g. t) k: o9 I( R: B
+ A& U. g. F0 S: G* X7 I* m4 H
诺门罕之战,虽然规模不小,影响很大,但长期被淹没在二战浩瀚的史海之中,很少有人问津。
' N$ s% s1 [, h( c# s7 S 战后,日方第6军军医部制作的损失一览表中如此记载,日军战死7720名(含24名军属),负伤8664人(含17名军属),病号2363人(含军属13人),总计1万8979人。这个数据时至今日也没有进行过大的的修正,被认为是最终的数字。(这当中不包含因病死亡的数字)
* ?/ l5 f7 |3 c" w1 d 前苏联在诺门罕战后不久公布的数字为,阵亡四百人,负伤九百人。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80年代,前苏联将数字修正为战死3200余人,负伤失踪15400余人。这个数字已经超出了很多人的意料,但没想到1993年俄罗斯公布的最终数字更加惊人。
' F+ @2 c5 ?- t A 在整个诺门罕战斗中,苏军官兵实际战死7974人,病伤失踪15925人,总计23899人。
7 i+ z& o5 v. `* v* N( E 如果这个数字是事实的话,那么苏军的实际伤亡就已经超过日军近五千人了。这场胜利对于苏军来说要算是“惨胜”了。所以,最近日本国内掀起一股,“日军获得诺门罕之战胜利”的言论,并反复提到“日军面对火力优势明显,装甲部队远胜日本的对手,广大官兵浴血奋战,用可歌可泣的英勇战斗重创了对手”云云。
* Q5 z& p# _& L, v 在这种奇怪的言论面前,笔者感到异常莫名。众所周知,战斗乃至战争的胜负不是靠伤亡数字的多少来品评的。试图用这种数据来说明胜负关系的人,只能表明其对战争的无知。否则,当年的硫磺岛战役应该也算是日本人的“胜利”了。7 x7 Z Q, v; a
从诺门罕之战以后日苏关系来看,日本已经彻底失去了与苏联一决雌雄的勇气。哪怕是在苏德战争打得如火如荼,苏联远东地区空虚的时候,日本内部指导层也对“北进”的战略毫无兴趣。哪怕从这一点来看,苏联在诺门罕与日军大规模冲突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6 n3 ^3 M$ ` h 而且,战斗结束之后,无论是日本陆军部还是关东军,都认为苏军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胜利。甚至在战争结束以后几十年都没有任何异议。这说明了什么?笔者认为,这说明,日本陆军自己默认,在诺门罕被苏联人打惨了,打怕了,打蔫了。, n: N, t* k3 s3 p" a8 ^; |5 J; S
最后,日本战胜论的基础就在于,日本第6军宣布的这个明显有水分的数字。事实上,在1966年靖国神社的追悼会上,突然出现过一个18000人的阵亡数字。要知道,靖国神社对于阵亡数字一向是比较谨慎的,不会不经考证随便宣布一个什么数字出来耸人听闻。而且,这个数字基本上可以具体到每个阵亡或是失踪人员的名字。所以,即便这个数字不真实,我觉得也是大致接近日军实际阵亡人数的。而且,凡是对诺门罕战斗有过比较深入研究的外国学者,也把日军的阵亡人数大致设定为1.5万至2万人之间。整个战斗期间,日本人的伤亡数字最终可能为3万左右,其中死亡的应该为一半左右。
+ F, @1 Y( }. A) T* I5 \& q
$ v/ t% L( s e$ t 关于空战的问题。. W" c+ j1 f3 w6 a0 i% M4 t8 @
日本史学界里,至今还有人大肆鼓吹日本陆航大获全胜,击落击毁苏联飞机1200余架的奇谈怪论,但实际上,苏军参战的飞机一共才550余架,日本人消灭的敌机比敌人拥有的数量还多。% W1 f9 N/ {8 C4 D
当然,对于二战日本战史稍有研究的人就会发现,虚报、假报数字的现象一直存在。最有名气的就是那个“台湾冲大海战”的结果,日本宣布击沉的美国航母比实际数量还要多。这个至今还是后世笑柄的事件也可以用来诠释什么消灭苏军飞机1200余架的梦话。
1 O2 S4 K z+ s3 b 不过,我在一个日本研究诺门罕战斗的网站上,找到了一篇非常客观的文章。文章的内容我不一一引述,但总体将整个空战分成了三个阶段。% Z6 A" W, I; c
初期,日军全面占优;中期,双方在空战中开始拉锯;最后,苏联空军占据天空。
$ k7 b7 P, N; Y7 h/ M 此外,那个网站根据多种分析,得出在诺门罕战斗中,日本损失飞机192架,苏联毁损205架的结论。笔者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客观、可信的数字。
, N* D- T7 ~7 ~$ s |6 Q# u0 u) C5 V7 t0 P
$ Y& F8 E0 w5 Y 
$ r. r+ }' ?1 b1 E; s- t% U$ f+ P 九七式战斗机
. a/ V) Q! V' K9 \
. y1 r( h% U6 S5 C. U, j9 P5 H9 Y6 F/ Z
关于日本人的反坦克作战
7 l$ [6 X7 v& l& S: R( o: R 翻阅各种日本资料,居然有日军一口气打掉苏军坦克近千辆的纪录。尤其是在7月3日河西岸的战斗,笔者看到过什么消灭“苏军坦克两百辆”的惊人成绩。( p, ~ Z; H* [
确实,由于苏军参战的主力坦克为BT系列,虽然速度很快,但是装甲较薄,而且使用汽油的发动机易燃,在战斗中被日本人击毁了不少确实是事实。4 J% |( Y" h8 g/ j0 z# ^
但综观整场战斗,根据记录显示,苏军损毁的装甲车辆可能为300多辆,这个比例也还是蛮高的。
' H% L: _' q% g, m! h1 m
$ j% o. d5 i" G- |1 W3 | 战训以及经验
, t! P3 [ R! Q 由于苏联的保密制度,所以过去的史学家认为诺门罕的战斗是以苏方一边倒的胜利结束的。但实际上,综上所述,苏军的这次胜利可谓是“惨胜”。/ t- o3 a6 v: i( {
俄国军队自古以来就不注重伤亡的传统。为了达到战役目的,苏俄军队可以付出超出常人想象的代价取得进展或是突破。朱可夫本人也是这样一位持此观点的指挥人员。在战后他与西方的将领的交流来看,他对盟军小心谨慎,对某些军事行动可能导致重大伤亡从而异常敏感的行为嗤之以鼻。因为在朱可夫看来,只要损失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以内,为了争取时间乃至迅速掌握主动从而致使较大牺牲的行为是值得的。6 M8 ^; r- ?2 `
这种用兵上面的不同对于西方来说是比较难于理解的。但并不是错误的。3 Q7 u+ A* B i& Q, f! k* J/ {/ v
另外,苏军官兵在战斗中暴露出的许多问题并没有得到改善就直接开始了苏芬战争以及卫国战争。为此,苏联红军又一次付出了巨大的的代价才将其克服。这确实是不应该以及必须批评的地方。
7 O7 V i. h# M( t8 U9 V: ]- ^0 D 同时,BT型坦克已经证明开始落后于时代,急需开发出一款装甲较厚、火力较强的坦克重新取得技术上的优势。空军的I-16、I-15都需要赶紧升级换代。尤其是后者,应该迅速将它们从一线撤下来。3 p" t; l% r% u# a# w% W- Z
不过,苏军的很多弱点都是由于斯大林的大清洗造成的。这在空军飞行员的素质较低以及一线指挥人员的某些“业余”上都有体现。苏联红军直到两三年之后才逐渐恢复过来,并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这段弯路对苏联人来说异常刻骨铭心,也值得我们深思并从中反省。0 f: i# R- C5 a$ ~- V! g
4 x4 ?! J3 o3 v, r1 t$ c T6 }2 ^# z1 y% @# A% P
说过了苏联,我们再来讲日本。
6 N& _ y5 }0 D 在此次诺门罕战斗之中,日本陆军暴露出许多问题。但这些用血换来的教训却在战后无一得到解决,并在两年以后的开始的太平洋战争中被重演了无数次。
; D4 a' Y& _' u9 Y
! c* i& N$ A- ]! x9 c 一、对于情报工作的忽视& U, T; q4 |+ o/ V
日本陆军(包括海军)长期以来缺乏对情报工作的重视,尤其在战斗中,对于敌情的及时把握和判断可以用低能两字来形容。一厢情愿的乐观估计往往是高级将领制订下一阶段作战规划的基础。这种主观臆测下进行的战斗在很多情况下导致了前线官兵巨大牺牲。
- n$ }6 I E$ e) h* C |2 ^ 不过,日本陆军一直以来是以“皇军天下无敌”的精神基础发动的侵略战争。所以,只要依靠顽强的战斗意志,即便情报工作稍许有些差错,也可以用“无敌”的皇军士卒进行弥补。所以,乐观、主观的估计往往成为了日本陆军情报工作的最终表现形式。( i2 X3 X3 T6 B6 v( h
2 F9 p1 v4 p! D" \. V& w1 L( W
二、作战目的的不明确
7 g5 m) Y7 }4 t9 w 俗话说,没有战略,哪来战术。如果没有明确的作战目标,那还打什么仗呢?可是,大家觉得关东军在诺门罕的作战目标是什么呢。一开始的时候,似乎是为了将苏、蒙军队赶回哈拉哈河的西岸,并顺便教训一下苏联红军,窥探一下苏军在大清洗之后的战斗力。
: Z/ b! E4 I8 {! P( w 但是随着战斗的推进,日军接连失利,原来的作战目标已经难以达成。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适时地进行撤退,然后在日军选定的战场(也就是日本的后勤部门能够提供充足补给的地域)再把场子给找回来。可日本人却选择了一条最差的道路走下去,那就是添油战术。一次不行再来两次,两次不行就来三次。人员和装备就这样被不断地、毫无目的地扔进了那个无底洞。而这一切的牺牲,仅仅是为了不想承认自己的战败。' N1 f; v7 I1 [
在日本陆军的字典里面,“失败”这个词是没有的。为了证明皇军的战无不胜,高人一等,所以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挽回败局。; X" k/ f1 o, o) M1 n
没有意义的牺牲是这个世界上最为愚蠢的。而日本陆海军则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个真理。不管是诺门罕,还是以后的瓜岛,乃至日后的神风自杀机,日本人用无数年轻人的生命去验证了自身的愚昧和无知。/ F( m8 z. B" _/ v
$ i. u6 t& O7 e Y
三、作战手段的单一
- x Y. ?, l7 L% K 日本陆军自从日俄战争取得胜利以来,就将当时的战法战策奉为经典。首先被称为“百战必胜”的战法,就是正面牵制,侧后迂回的战术。0 @' D- _7 R8 }. l. W
说实话,这是一个不错的战术。但是,必须要分场合执行才能有效果。如果不管客观条件,只会机械地照搬执行的话,那无论什么好的战法也终究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可惜,日本人就属于后者。只要研究一下日本陆军在二战中的战例,基本上都会发现“分兵两路、两面出击”的情况。即便是在瓜岛之战,日军在兵力、兵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日军还是分出两路,分别出击(结果被人家各个击破)- [5 q+ }. Y/ K/ d4 f& k
除了“百战必胜的两路夹击”,日本陆军还有个“精神必杀”的“光荣传统”。这个战法也很厉害,其中心思想就是强调士兵们用刺刀进行近身白刃拼杀,依靠“顽强的的意志和娴熟的刺杀技巧”,在精神上击垮对手。确实,在那个年代还如此强调白刃战的,除了日本陆军以外还真是没有他案。6 F+ F* w- e. z) w( \
这套战法用来对付火力较弱或是意志薄弱、士气低落的对手之时,可能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但在面对火力占优势,作风顽强的敌人的时候,那只能称之为“送死”。7 b7 d/ ?" g n0 o, ?; _
我想,世界上哪一国的军队都会教育自己的士兵不怕死。但是,不怕死和送死是两种概念,日本陆军的不怕死的理解逐渐演变为用自己的死来争取胜利,这就有问题了。而过分强调“意志品质”的行为又最终导致了军队对于武器更新换代的迟钝。' \8 |" `* y, U
也许,从日本陆军的身上,我们可以得出,在硬件上差距较大的一方,想在软件方面进行弥补是较为困难的结论。
; G& U6 g1 g! ?. B f( I O4 i
# y$ O+ J' D. g& C( M5 q* D% ~ 四、不顾一切的进攻精神
, A3 T- G1 t- j6 A 这个也是日本陆海军的通病。因为日本军方一直相信“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所以无论是陆海军,都在作战中强调进攻、进攻、再进攻。哪怕是形势不利于己方,应该采取守势的情况下,日本人还是会跑出来反击。! N- Y6 o( Y% }3 T) V6 p F( b7 }
翻开太平洋战史,我们可以发现,美军对于日本人依托有利地形,深藏不出,拼死防守这个战术异常头痛,但对于日本人从隐蔽的阵地里冲出来进行“万岁”冲锋则非常欢迎。毫无疑问,战斗中,一味的消极防御是不对的。但是,不顾客观条件,把有生力量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的自杀式突击更加是犯罪。
8 I( }. d, G' o! q+ g) K; C( J 在诺门罕,面对苏军8•20总攻,关东军如果在战壕内固守的话,那说不定可以坚守的长一些,给苏军造成的困难更大一些。但是,在8月24日~25日愚蠢的反击之后,日军的主力彻底瓦解,日本人自己加速了自我毁灭的速度。7 g9 b. i# k0 Z
5 U. z- c8 ?5 B 五、补给手段的落后& U7 S) v, T) m4 v7 P
日本陆军的补给方式可谓是二战各国陆军中比较落后的。由于缺乏伴半履带式装甲车、卡车、运输机等输送工具,所以日本陆军一直使用一战时期的运输模式,使用骡马为主要的运输手段,进行物资的输送。这种方式的弊端不言而喻,它根本无法满足大兵团联合作战的巨大消耗。
2 ~# J( [9 z; o0 o+ Q% w 这次诺门罕之战,日本的后勤部门超负荷运转,但也无法满足数万部队在远离补给基地将近200公里的地域作战。前线官兵普遍缺乏饮用水、辅助器材等重要物资(日本老兵对于在战斗中饥渴难耐的文字至今读起来仍让人触目惊心)。虽然海拉尔的车站上补给品堆积如山,但是真正能够到达前线的,只有一小部分而已。
! A' R/ y) b; h: W 在太平洋战争之中,日本陆军由于缺乏补给被饿死、病死的人数,有时候比战场上被打死的人还要多。缺水、缺粮成了日本人在战场上的一块心病,并最大程度地影响了了战斗的结局。0 K* ~- `# b. _ ]9 H( R+ J
3 `7 A6 r- u& j. Q7 B8 U# {1 {
综合上述内容,我们是否都可以得出下面这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公式。, e; {# [& v" M8 Y1 [% C. }" w
2 f1 s$ h+ _( J1 g; Y
因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所以往往造成了对敌人的轻视;
+ g/ z" g" b# j1 k, q3 | 而由于轻视敌人,所以对于敌人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也不关心);) z" P0 j+ R3 s& Z
于是对敌人的缺乏了解,又使得日军产生盲目的自信;
1 d1 V9 i/ n, S, i 在这种盲目的自信和乐观情绪之下,制订出的作战目标往往是空中楼阁;
& _5 g7 j+ L6 u4 e 再加上单一机械的战法战策,使得原本虚幻的作战目标达成起来变得更加困难;7 {% Y' s# y4 p* U, P0 q* x2 b
所以,战斗在只要朝着日军不利的方向(也就是日军没有预期的方向)上越走越远,变为消耗战的话,日本的后勤部门干脆举手投降,眼看着前线部队越打越弱,并最终走向灭亡。/ X& |9 m- J% ], y
除此以外,日本陆军在诺门罕战斗中还暴露出,野外通讯保障差、没有多兵种协同作战的能力、武器系统落后等许多问题。
& x7 l) b P$ S$ H 在两年之后,日本陆军就扛着这些问题开始了太平洋战争。日本人一次次重复着这些错误,直到这个“太阳帝国”走向灭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