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南京总是能找到一大堆冠冕堂皇的理由,以至于某种程度上,空一格先生反而可以因为此种战略、战术乃至政治上的彻底失败反成为悲情的英雄,仿佛这成了壮士扼腕走向新生的必由之路,不过若稍对南京保卫战前后的决策行动做一了解,却都可以看出,这个保卫计划的诞生是如此的匆促和反复,而计划本身也是极端缺乏统筹和执行的保证,诚然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危急时刻,可以认为这是不得已而为之,那么好吧,就当这些战士是可以牺牲,是必须为国家和民族去蹈死的,那么他们换到什么呢?在友邦看来,军事上绝境之下的对贫民聚集之城市采取不设防是是可耻之事么?尤其在前面已经有了淞沪之悲壮以后,所谓友邦或者友邦之民众会因此而惊诧,只能说是美好的愿望,而对于日本来说,比起来让战前构建国防力量最后的一些精锐成功转进,一场组织拙劣漏洞百出甚至夹杂有众多人间悲剧的防御战,会更显示出国府持续抵抗的决心和能力么?: ^+ I# w# f ?$ B( E
从某种角度说,我倒真希望空一格先生是一点也不懂的,或许如此南京的忠魂站在在后世赋予的高台上时,会更不遗憾一些
南京是不该死守,这一点蒋介石当时已经意识到了,他因为各位前面所说的顾忌而打算采取一个折中方案,就是进行象征性抵抗后撤退,这也得到了大多数将领的同意。% A" m$ z p1 w) e, q6 M
然而蒋的内心显然仍是犹豫的,所以才会在唐生智的建议下改变主意,重新做出死守的决定,起码这是一般史料带给我们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