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原帖由 rosehunan 于 2009-2-3 10:50 发表
' j& k$ ?  y* ~0 Z5 |: [政治凌驾于军事是没有什么好结果的!
. K2 i$ \" K7 y$ ^+ T4 ~( G! x1 j. u) n9 g6 ?
这句话能否深入解释一下。
  m. r) _# k+ S2 z* S0 J5 |4 X是不是,军事应该指导政治?
对于楼主第一条,德国在协约国完全结成死党的时候再打,确实有失误
9 J7 j) D* M1 x- ?& q# z如果在日俄战争是,德国借摩洛哥危机打法国,俄国根本没办法回救。德国可能早就彻底赢了/ C3 Q- e! H6 ?1 J8 U* M

) V3 n  h3 P( q2 R' a: w对于第四条,我看没什么讨论余地
0 X; E( g; \" i& I3 ~* L, P" ~+ w如果法国在首都丢失,损失惨重的情况下,还不投降,就只有被歼灭的下场
6 X" S0 A& u: E5 N0 j. z而俄国在法国没有崩溃的情况下自己都崩溃了,那么在法国崩溃而德国不再两线作战只打俄国的情况下,只能崩溃的更快7 p, m+ i! k# G! ?! ^' v
法国、俄国都崩溃的情况下,英国断无自己独自硬撑下去的道理
一次大战中,德国有没有获胜的机会?3 t" C& ~( x4 A& \( |
3 C- \8 h. e0 }$ P' z* }

. R  [) y7 N2 _- h$ b  i6 _
4 S( h& f/ j- D5 M#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一场浩劫。这场战争,以德国的主动进攻而全面展开,又是以德国的投降为标志而结束。可以说,德国是这幕战争大剧中当之无愧的主角。今天,我们走到大街上去问问,就是刚上初中的学生都会告诉你,德国在这场战争中失败了。可是,德国的失败难道真是不可避免的吗?在这次大战中,德国就根本没有取胜的机会吗?
$ b( _# L4 {, M% S: u. J9 t5 E5 I" F  L' R
我认为,德国取胜的机会还是有的,至少有两次!
7 Z  `! X& K" e7 l$ ^( O3 v" C
6 L# }& K" K0 K2 e! C( `一次在法国,另一次在俄国。
5 L- }, x6 V* w
) u9 |0 z) o2 s  b. M5 H+ v7 `- ~' J# M( I2 M" T
……) m& e3 z  T9 o' L
这是我写的一个帖子,就是专门讨论施里芬计划的。我觉得,只要稍加改动,这个计划就很可能成功。本来想转帖来的,今时间来不及了,还是免了罢。诸位有兴趣的话,欢迎去踩踩!1 Z1 P+ ]+ ]7 B

( `3 ]! e; l5 h3 v  }3 R链接地址:http://www.historykingdom.com/read.php?tid=57772&fpage=2
看了,觉得按你说的,还是很难成功
我感觉大家对这个计划的细节都很了解,但也太执着于细节。我以为所以说施里芬计划成就在于它给德国指出了一个大胆的战略构想而不是一本具体的行动手册。以该计划的宏大其实只能考虑其战略意义,至于具体的战术问题实在是谁也不能及的。
原帖由 无所 于 2009-2-19 21:21 发表 2 w+ X" Y) L+ r9 f" |0 ?" y
我感觉大家对这个计划的细节都很了解,但也太执着于细节。我以为所以说施里芬计划成就在于它给德国指出了一个大胆的战略构想而不是一本具体的行动手册。以该计划的宏大其实只能考虑其战略意义,至于具体的战术问题实 ...
7 Y- V3 J% |" A% b1 V3 D就所谓“战略层面”来说,施里芬计划更是短视的典型了,其无视了入侵中立国的可能政治后果,也无视了英国对欧洲大陆战事可能的介入,如此“战略意义”还真是有成就----让德国流尽鲜血后战败。
军人暴走   
即使德国不从比利时入侵,英国就不会参战了?6 g$ c% l" p! A8 l2 `
事实上,我们可以说,英国在这场战争中的态度,是按照“战争结果”来决定的,无论如何,UK的目标就是维持大陆均势,至于手段则各有不同,第二帝国对抗UK加公鸡再加USA。。实在是力不从心
最近又看了一些关于一战起源的书籍,发现了一些新的有趣现象:
, k6 {  ?' r: y# g9 n1.老毛奇在普法战争后不久就指示德国陆军总参谋部制订下一场战争的计划。这就是不太为人所知的老毛奇计划。老毛奇预见到了法、俄结盟联合反德的可能性,因而制订了西守东攻的战争计划。按照老毛奇的设想,西线德军将依托边境防御工事和天然障碍,化解法国人的攻势,并使得对方遭受惨重损失。在东线,德军将集中主力,向俄国进攻,将俄军从波兰、加利西亚一线击退几百公里,然后转入守势,用防御使德国在面对东西两强的对手时立于不败之地,最终迫使敌方在有利于德国的条件下讲和。
  {6 e/ v  U6 M% a, h    老毛奇的这个计划,是在当时法国战败不久,元气未复,而俄国人则显示出咄咄逼人的态势的环境下制订的。即便在1914年,作为施里芬计划的一个代案,依然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 x) H3 A+ x/ ]    2.小毛奇最大的责任,并不是对于施里芬计划的修改,而是将施里芬计划变为德国惟一的战争对策。事实上,1914年的欧洲和施里芬计划制订时(1905年)的欧洲已经大不一样了。首先,俄国已经从05年的战败中逐渐恢复,在法国的贷款下,俄国加速了铁路基础建设,军队恢复了士气,一些不适合的军官被清除出领导岗位,俄军虽然还没有达到西欧军队的水平,但已经比日俄战争前更加强大。这是一个巨大的变量。其次,法军在这十年当中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法军整体的作战能力,和德军已经非常接近。小毛奇和他的幕僚,都不认为按照原计划在左翼布下十个师能挡住法国人潮水般的攻势。到时候,法军反而能够冲进德国人的后方,一举切断德军右翼和后方的联系,给德国人一个反围歼的话,那德国人的乐子就大了。所以说,小毛奇对施里芬计划进行了一些修正,并不是什么不可原谅的或者说是错误的。4 ~1 v3 H9 ~) R; z
    小毛奇的问题在于,他自己没有制订一个适合德国的新计划,反而讲施里芬计划上升到了事关国家存亡的惟一战争策略。所以,在那个荒唐的7月底,在俄国宣布总动员但向德国暗示希望和平,在英国表示只要德国不进攻法国的话英国就不参战并劝说法国保持中立,在德皇本人要求尽最大努力进行和平交涉的情况下,小毛奇却三番五次,几乎是语无伦次地要求立刻总动员并对法国开战。因为小毛奇除了施里芬计划以外,已经别无退路。所以威廉二世也用非常伤人的口气对他说“要是你叔叔还在的话,肯定还会有另外一种选择”
7 z7 D0 ~7 A) D8 \; K6 `) {   3 T9 o$ n! G+ ^9 L% ]5 c6 b( t) X
     PS:施里芬计划里关于东线,是明确暂时放弃,哪怕失去东普鲁士也在所不惜的。可实际上,当俄国人提前开始了攻势,并使得东线德军不断撤退的时候,无论是威廉二世还是小毛奇,乃至国内的舆论,都认为听任“残忍的哥萨克蹂躏普鲁士的发源地,摧毁维持了几百年的容克庄园,是绝不能接收的”。这种强烈的诉求也是施里芬当时所没有预见到的
各位对二战中德国入侵路线和施里芬计划的入侵路线有何看法,两者相近吗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