瑟斯顿爵士的奇想
在太平洋战争末期,日本联合舰队的序列之下加入了两艘独特的战舰,她们有着日本战列舰所特有的塔式桅楼,装备着8门巨炮,而同时却在艉部铺着平坦的飞行甲板。这两舰便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航空战列舰∶“伊势”和“日向”号。
自从航空兵出现在海上战场以后,这种同时拥有巨炮坚甲,同时又能通过舰载飞机进行侦察、制空乃至空袭的万能舰艇成了包括海军造船专家在内各种人士的一种梦想。但是,梦想和现实之间终归有着一道巨大的鸿沟,两件性质上迥乎不同的物体合二为一的产物不外乎分成两类∶一是相互取长补短而取得出乎意料成功的,还有就是相互扯后腿而抵消各自的长处的。前者凤毛麟角而后者比比皆是。非常遗憾的是,这种合战列舰与航空母舰为一体的混合军舰应该也归于这后者,也就是失败者的行列之中。
这种梦想产生的原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尚处于雏形阶段的航空母舰,比如原计划装备单装18英寸巨炮两门被称为“嘘嘘巡洋舰(Hush-hush cruiser)”的大型轻巡洋舰“暴怒(Furious)”号,最早的改建也是保留了一座后炮塔,而将前半部铺成飞行甲板而改装为航空母舰。当时刚刚问世不久的航空母舰,有的还是不敢放弃装备巡洋舰级的火炮。既然装备了可以抵抗巡洋舰的火炮,那么“如果装备连战列舰也能对抗得了火炮”,当然也会被人们所想到。这种想法,也许可以说是航空战列舰诞生的温床吧。最早尝试将大舰巨炮和舰载航空合二为一的尝试见于1923年3月的《美国海军学院学报(US Naval Institute Proceedings)》中,署名斯特罗瑟(T G A Strother)在1921年绘制的设想线图。关于此人的背景有很多说法,但即使退一步,就算他不能称得上是一位海军造船专业人士,那么没有过多久,在大洋彼岸的英伦之岛,著名的军工巨头维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的军舰设计主任乔治·瑟斯顿爵士(Sir George Thurston)也开始了提出了航空战列舰的设想。他可是一位赫赫有名的造船大师,曾经负责过包括主炮全部集中于舰艏的“纳尔逊”级等各种英国军舰,以及出口日本的“三笠”号战列舰、“金刚”号战列巡洋舰还有原本计划出口奥斯曼土耳其,结果却编入英国舰队的“爱尔兰(Erin)”号等著名军舰的设计。对于航空战列舰,他在1923年在布拉西海军年鉴(Brassey’s Naval and Shipping Annual)上,提出了一种装备十六英寸主炮,排水量35000吨的方案,该舰舰艏配置一座三联装主炮塔、舰艉有一座双联装副炮塔,中间升起一层,上面完全被飞行甲板所覆盖,然而却不妨碍主炮副炮的炮身上仰。设计出这样的方案以后,这位爵士又在1926年的同年鉴中也发表了数种新的方案,这些方案在世界各地的造船界、海军界都掀起了轩然大波,一时间类似设计层出不穷。不过尽管设计所里各种蓝图争奇斗艳,而造船厂的船台上却是鸦雀无声。其理由很显然,“万恶的”华盛顿海军条约不但阻挡了战列舰发展的步伐,也同时将航空战列舰扼杀于襁褓之中。上面提及的诸多方案充其量也只能成为设计所研究的习题以及向南美等非条约国的推销的奇货而已。这期间,本文的主角∶两艘伊势级战列舰还是刚诞生不久的超无畏舰,看上去还是与这些方案还沾不上边,她们成为这独特的舰种纯粹是命运的偶然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