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山姆大叔的骄傲--M1伽兰德步枪 [打印本页]

作者: narita    时间: 2007-1-31 06:39     标题: 山姆大叔的骄傲--M1伽兰德步枪

转:www.6park.com

冰雪覆盖的阿登山区中,一支德军十二人侦察班奉命偷袭一个美军的前哨站。
  美军的警惕性很高,德军在前哨站200米外就被发现。很快尖锐的枪声响起,队伍最前面的德军正副班长当场毙命,剩下的十个人立即用毛瑟K98步枪和MP40冲锋枪向美军前哨还击。
  另他们吃惊的是,美军的还击非常凶狠,密集的子弹准确的扑面而来。德军冲锋枪因为射程不够不敢射击,而使用后拉步枪的德军步枪手也被压制的不能抬头。
  很快又有二名德军被击毙,余下的德军一哄而散。之后他们向上级报告,美军前哨有一个班以上的机枪部队驻守。
  其实,这个哨站只有二名美军101空降师的新兵,他们也没有装备机枪。他们击退德军整整一个班的武器就是二把大名鼎鼎的M1伽兰德步枪。
历史
  美军历来都是一支极为重视步枪和手枪火力的军队,从独立战争以来军队轻武器得研发和换装都是美军第一重要得事情。
  到了20世纪初期,一战给山姆大叔上了很好的一课.美国得军事专家当时就认为美军的后拉步枪M1903春田的射速过慢,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战争得要求,希望进行改革。
  我一直认为德军的战术是快刀解牛,灵活机动,集中精锐兵力打击敌人要害,遇到难以迅速解决之敌就暂且避过,二战历史上最经典的战役几乎都是德国完成的。这并不是偶然,是因为德国和德军实力并不特别强(至少不比其侵略的几个大国要强多少),只能依靠出色灵敏的战术来弥补整体的不足。
  而美军战术则是大斧砍树,简单来说就是硬碰硬,拼重炮,拼空军,拼坦克,拼步兵火力,总之什么都拼,最终靠实力取胜。所以二战期间美军的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出色的战役,但是美军的作战非常的顺利,基本上是势如破竹。实际上就是凭借美国强大的国力取胜。这样的战术要求全方面超过对手,对于单兵火力也同样有强烈的要求。
  其实早在一战中期,美国得军事专家就开始致力于自动步枪得研究。
  当时研究得成果是伯朗宁自动步枪(BAR)。那时候军方提出得指标很高,美军许多大师级人物都在这样的指标面前止步,该设计最终由著名武器设计师约翰·摩西·伯朗宁完成。它实现了大部分的设计初衷,比如可由单兵携带,可以行进间射击,可以全自动射击等等,但是仍然也有一些重要的指标无法达到。
  全自动射击和单发射击差别很大,他需要枪管有更高的承受力,需要加厚枪管。当时冶金技术和其他技术还是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最终造成枪支的重量大大增加. 伯朗宁自动步枪的空枪就重达7.5公斤。这个重量基本相当于一般的轻机枪,普通士兵无法有效携带作战。
  同时由于当时还没有中间型弹药一说,步枪都使用普通的步枪子弹.这使得自动步枪连射时后坐力很大,如果行进间或者站立射击--后坐力可以把新兵直接放倒,很难有效控制精度。一把射不准的步枪有谁会需要?
  该枪最终被装上了二脚架作为班用轻机枪使用,深受基层官兵得喜爱,也算歪打正着。
  伯朗宁自动步枪在一战期间(截至1919年)生产了10万支,后期仍然大量生产装备美军部队,一直到朝鲜战争结束才退出现役。
  在伯朗宁自动步枪之后,美国专家军方对其的要求又重新做了研究,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以现有技术研究出重量低于5公斤的全自动步枪并不现实。
  于是军方在1925年调整了自己的标准,他们把要求自动步枪降低为半自动步枪,并且希望重量轻于4公斤(这已经比一般步枪重二成了),并且提出口径为7毫米。
  这个标准让一个人非常开心,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约翰.坎特厄斯.伽兰德。
  伽兰德是一个天才的枪械设计师,一生发明过54种步枪及生产这些步枪的加工设备,是世界武器历史上的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不过他此时还是春田公司的一个小职员。
伽兰德在1920年进入向往已久的春田兵工厂从事自动武器的研究。
  几年的研究他成功的获得了几项专利,但是在自动步枪一项上他的研究却没有什么突破。
  伽兰德很快作出正确的判断,他认为现有技术根本无法造出军方标准的自动步枪,他很快转向半自动步枪的研究。
  半自动步枪不需要全自动的连射,对枪管的要求就比自动步枪要小的多,同时后坐力减少也利于步兵射击的稳定性和精度。
  1926年到1929年,伽兰德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测试和更改,最终完成样枪的全部设计,1929年生产20支样枪送交美国军方进行测试,同时参加测试的还有比利时的伯朗宁步枪,捷克的ZB29轻机枪,麦得森步枪等。虽然测试极为严格,但是伽兰德步枪以其出色得性能,毫不费力得击败众多竞争者,获得美军高层得认可。
  但是陆军方面却认为 伽兰德步枪得口径为7毫米,无法通用现有7.62毫米口径的弹药,希望更改。
  伽兰德随即根据陆军要求进行了修改,该步枪口径为7.62毫米,并且于1936年1月正式定型为美军制式装备,型号为M1型。
  伽兰德于1937年投产,由春田兵工厂和温彻斯特武器公司负责。不过该枪刚刚开始生产就遇到一些设计时候没有想到的实际技术问题,造成生产速度的严重减慢.由于这些问题长期不能解决,直到1939年伽兰德步枪才开始小批量的生产和装备部队。
  随着1939年欧战得全面爆发,罗斯福总统开始意识到战争对于美国也是迫在眉睫,伽兰德步枪的换装速度也开始明显加快。
  虽然军工方面已经投入了最大的努力,但是生产难题始终不能彻底解决,直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时,美军主力部队的换装仍然不到三分之一,其他部队则更少了。
  当时日军横扫东南亚的数十万英美荷军队,凭借士兵素质和火力上的优势(日本局部火力非常强大),基本没有遇到有力的抵抗.只是在菲律宾群岛争夺战时,日军吃到了可以连射八发的伽兰德的苦头.当时日本士兵普通对这种铿锵有力的射击声非常恐惧,即使是日军班用歪把子机枪也并没有把握可以有效压制住它.好在菲律宾没有换装该枪数量非常少,最终还是以日军的全胜告终.
  到了1943年,由于美国陆军已经开始了太平洋的跃岛作战,对于伽兰德的需要比以都要强烈.此时伽兰德的供应量仍然不足,基层士兵对此非常有意见。
  不过1943年末美国方面终于全面解决了这个生产难题,在1944年和1945年的二年内该步枪的产量超过了4百万支。
  几百万支自动步枪的装备使美军成为二战中自动武器普及率最高的军队,加上班用自动步枪,冲锋枪,美军步兵班已经实现了单兵武器的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美军一个班的火力毫不客气的强于其他所有参战国家。
作者: narita    时间: 2007-1-31 06:40

设计特点

  伽兰德主要由枪管和机匣组件、活塞-机框组件、枪托、弹仓、前后护木以及击发和发射机构等部件组成。

  每支枪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一般说M1伽兰德丑的人主要是认为 其枪膛部分设计没有采用流行的弧形,而是方的,使外观显得线条不太流畅,但是军用枪支实用就好,实践证明在二战中M1伽兰德的外观并不影响其使用性能。

  该枪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枪机回转闭锁方式,并采用击锤打击击针使枪弹击发。在扣机击发后枪机框经8毫米自由行程,枪机上的导向凸起沿机框导槽的直槽部分滑动。在机框继续后坐时迫使导向凸起向上,带动枪机由右向左转动,使枪机上的两个闭锁突笋从机匣的闭锁槽中解脱出来,实现开锁。枪机后坐过程中,拉壳钩、抛壳挺完成抛壳动作。与此同时,枪机后端压倒击锤,击锤簧被压缩,击锤成待击状态。

  枪机框尾端撞击机匣后端面,复进簧开始驱使工作部件前进。当枪机复进到快接近终了时,机框导槽导引枪机上的导向凸起向下转动,带动枪机由左向右转动,直至两个闭锁突笋进入闭锁位置。而后,机框继续复进,走完8毫米自由行程。枪又成待击状态,如此循环。

  该枪的扳机上有扳机连杆和钩状第一阻铁。扣压扳机时,第一阻铁随之向前运动,带有阻铁簧的第二阻铁则装在扳机连杆上。击锤上有两个钩,当击锤被完全压倒时,两钩呈水平位置,但一个朝前称为主钩,一个朝后称为辅钩。
  手动保险卡销在扳机护圈前面。当它向后推至保险位置时,其上的缺口便与击锤上的凸肩扣合,从而使击锤保险。此时,击锤还同时被推向后方,与阻铁解脱。当保险卡销向后完全推到位时,它阻止扳机运动,故扣不动扳机。
作者: narita    时间: 2007-1-31 06:42

优点
  1.出色的高射速
  在整个二战期间美军是第一个大量装备半自动步枪并且作为制式武器的国家。
  实战中可以自动上膛的半自动步枪的射速比需要手拉上膛的后拉步枪一般要高三到四倍。
  加上伽兰德的装弹量也大于除了恩菲尔德以外的其他所有后拉步枪,大装弹量有效的保持了高射速有效的发挥。
  实战中一个M1伽兰德步枪手如果操作得法,可以轻松压制住三个以上的后拉步枪手。
  二战中,美军从1944年中期就基本完成伽兰德的全军换装,一个美军步兵班有12人,配备8枝M1伽兰德自动步枪步枪,1挺布朗宁自动步枪(20发装弹),1枝M1903春田狙击枪,正副班长还各配有一把汤普森冲锋枪,另外狙击手和正副班长还各有一把自卫手枪,一个班的火力极为强大。
  研究二战的专家一般认为,当时的一个美军步兵班的火力约等于1点5个德军步兵班和2点5个日军步兵班,加上美军掌握制空权,制海权和几乎无限的后勤供应,美军自然无往而不胜。
  整个二战欧洲战场,除了德军拼死一搏的阿登反击战和利用意大利特殊地形的山地防御战,号称欧洲第一的德国陆军基本没有还手之力,一路溃败至柏林。德军主要装备的毛瑟k98步枪,虽然杀伤威力巨大,射程远,精度高,但是射速很低,根本无法和可以连射八发的伽兰德相比。类似于文章开始的现象司空见惯,二三个美军士兵如果距离合适配合得当,顶住半个德军二类步兵班难度不大,如果二人交替射击甚至可以作为轻机枪使用。吃到了大苦头的德国人绞尽脑汁的发明了G43半自动步枪来和美军抗衡,但是G43性能平平,而且整个二战期间才生产了20多万支,如何能够和400万支伽兰德相对抗?日本蠢货的自杀行为(偷袭珍珠港),导致了它的纳粹盟友的凄惨下场。
  在太平洋战场初期的跃岛争夺战中,日军也很吃到了伽兰德的苦头。日军装备的三八式步枪比起毛瑟还颇有不如,加上太平洋岛屿一般树木茂盛,灌木丛生,双方步兵经常在200米内的距离上发生遭遇战和突袭战。在这种距离内,美日双方步兵一般都不太可能精确瞄准,而是朝着对方的方向乱射一通。一个再优秀的三八式步枪手打完五发子弹也至少十几秒钟的时间,但是一个手持伽兰德步枪的美军士兵只需要四五秒钟就可以把八发子弹全部射到日军的头上。实战中经常是日军士兵刚射出一发子弹就身中七八枪倒地毙命。双方步兵火力的巨大差距导致日军的一线步兵伤亡极为惨重,单单一个琉球会战日军就伤亡11万人,几乎没有士兵幸存。
2.相当不错的精度
  也许大家不知道,朝鲜战争中大名鼎鼎的狙击手张桃芳使用的就是一把狙击型的M1伽兰德步枪。
  一般的美军士兵的M1步枪没有瞄准境,但是仍然可以在500米到600米的距离准确杀伤敌人,这个距离已经不亚于当时世界其他所有的优秀步枪。
  伽兰德步枪可以使用大威力的7.62毫米的圆弹,杀伤力很大,中枪非死就是重伤,可以很好的满足狙击的需要(狙击的目的就是一枪毙命)。
  而实际上配有瞄准境的伽兰德步枪往往可以在800到1000的距离上轻松消灭敌人,深受各国狙击手的喜爱。
  志愿军狙击手也很喜欢这款射击精确,无需手动上膛且极为可靠的武器,称其为“八大粒”。
  张桃芳最初的一个月内毙伤敌71人使用的是老苏的水连珠步枪(莫新纳甘),之后随着其狙击技术的提高,张开始改用可以连发射击的伽兰德狙击步枪(带瞄准境)。狙击战绩随即暴涨,之后的二个月内又毙伤了170人。不过由于宣传的需要,中共方面没有提及M1步枪(如果说使用美军步枪而不使用苏联步枪会降低士气)。
  二战初期美军的狙击步枪主要是春田步枪,该枪射击极为精确且威力巨大,但是该枪后坐力非常大(到了惊人的地步),很不容易操作,也不容易训练,逐步被M1所取代。
3.极高的可靠性
  伽兰德采用导气自动方式,导气原理动作比较简单但是非常可靠,今天世界上的大多数半自动步枪仍然采用这种设计。
  在整个二战中,伽兰德步枪是各国主力步枪中故障率最低的步枪。它经历了北非风沙满天的酷热沙漠,太平洋雨水众多的丛林,阿登地区冰雪连天的山地,还有更为致命的美军新兵的粗暴操作,M1步枪都轻松承受。
  当然除了本身性能的优越以外,伽兰德的极容易拆卸和清洗的特点,也大大突出了这个优势。实际上美军新兵都要接手迅速拆卸步枪并且迅速组装的训练,电影阿甘正传的阿甘就是一个好手.
  美军士兵对M1非常喜爱,这份美军的报告能够很好的说明:“制式步枪(M1步枪)在朝鲜半岛发挥了充分的性能,受到了部队的充满好意的称赞。这一称赞并不是光来自于陆军和美国海军陆战队,而是来自美军全军的。M1步枪出色地通过所有极限环境下的考验,几乎所有的士兵都希望装备M1步枪,从未提出过要进一步改进的方案之类的建议。”
缺点
  1.装弹量少且重新装弹困难
  说完了优点再说说缺点吧,伽兰德其实是很完美的武器,如果真要找缺点也就是在装弹上。
  以现在的观点来看伽兰德供弹装置上似乎有些不妥的地方,不过以当时的技术条件来说还是可以接受的。
  伽兰德最大的缺点在于其没有采用从下方的弹匣装弹,而是采用类似于毛瑟K98和毛瑟军用手枪的装弹方式,从上装入8发容量的固定弹仓。
因为枪的固定弹仓为八发,所以伽兰德装弹的上限只能是八发,除了把枪从根本上做重大变革,无法改变这点了,而八发的装弹对于半自动步枪来说显然是少了。
  当时的德军的G43半自动步枪装弹为10发,苏联的STV半自动步枪也是10发,而且这二把都采用下方弹匣装弹,必要时候还可以使用更大容量的弹匣,这点比伽兰德要强的多。
  而且伽兰德采用上方弹夹 装弹,实际操作比较困难。实战中必须每发子弹的弹底抵在弹夹底上,弹壳底部的拉壳沟槽卡入漏夹的内筋中。因为采用冲压制成的钢制双排8发弹夹供弹,双排的方式使得子弹排列的准确很重要。如果有一发子弹没有在准确位置上,就容易造成射击时的卡壳。所以美军士兵在装弹前一般都把八发弹夹在钢盔上磕几下,保证子弹的对齐(这个动作可以见《拯救大兵瑞恩》和《兄弟连》,老美的战争片非常真实。求求国产片的导演学学,别在出现美国电子干扰南联盟,中国解放军师长的夫人还能从萨拉热窝发手机短信和在中国的丈夫聊天的情况)。
 2.射击中间无法重新装弹而且容易被敌军估计
  由于采用弹夹供弹,在射击中间是无法重新装弹。简单来说就是,如果子弹还剩下三四发,但远处的敌人又要冲锋了,就只能把剩下的四发子弹向天空打去,然后重新安装八发的弹夹。很多子弹就这样浪费了,好在老美物资充分,到也不在乎。
  不过像101空降师在巴斯托列,每个步兵只剩下二个弹夹的时候,这个问题就严重的很了。
  伽兰德还有一个要命的地方,这点我想看过二战电影的人都该知道。
  步枪打完了全部子弹后,弹夹底自己能"咚"的一声从弹仓里面弹出来,这个声音还很响。这就让德军老兵可以估计到美军装弹的时间,会借此发动攻击,此时如果美军士兵其他的伙伴不能有效掩护,那么那个打光了子弹的美军士兵就要遭殃了。
作者: narita    时间: 2007-1-31 06:43

伽兰德在中国
  抗战期间美国在最后的二年曾经给国军的36个师提供了一些美械装备,虽然数量不足,但是种类还是齐全的从大口径榴弹炮到美国牛肉罐头应有尽有,但是美军并没有提供给中国M1伽兰德步枪。
  这似乎很难理解,其实道理也不复杂,美国佬向来说是他们眼中的二战的重要性排行前三名的是:第一欧洲,第二欧洲,第三也是欧洲。
  亚洲的盟友美国佬向来不重视,到了1944年底蒋公最终迫使老美赶走自称中国之友 但是扣住全部援华物资要求指挥全部中国军队的 史迪威以后(其扣住援华物资的一个直接的结果就是坐视豫湘桂会战的惨败,老史看到中国老百姓倍受日军屠杀反而引以为喜,认为蒋公就要屈服了),中国才开始批量得到美军的装备。
  二战期间,美国一共给盟国提供了10万4千支伽兰德步枪,其中提供给英国和自由法国二个忠实盟友一共9万8千支,另外提供给加拿大8000千支,至于苏联自己已经成功生产了STV系列半自动步枪,并不需要美国的产品。
  就当时的中国来说,是非常需要步枪的.整个二战期间中共自己只生产了八十万只步枪,其中能算的上先进的中正式只有五十万支,这对于多达三百万的中国军队显然是不够的。
  美国方面显然也考虑到了这点,最终把自己淘汰下来的10万支M1903式春田步枪还有19万支M1917和英国恩菲尔德步枪给了中国。(M1917是美军在一战期间1917年至1918年从英国购进的,当时数量共200万。一战后大部分扔进仓库封存起来作为战略储备,到了二十年后的二战该枪还能使用,本身就是奇迹了)
  所以国军美械师,并没有装备过M1步枪。当时的驻印军 新6军等部队装备的是美制M1903或者M1917步枪,云南的滇西部队则仍然主要装备中正式和汉阳造步枪。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美国没有提供过伽兰德,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曾经拥有的M1数量却并不少。呵呵,这主要是通过朝鲜战争中大败美军和全美械的韩国军所缴获的,其中整个朝鲜战争志愿军造成韩国军队超过一百万的减员(包括失踪和阵前开小差),缴获了大量的M1步枪和其他装备,也曾经为弹药严重短缺的一线志愿军所使用过。
  但是随着中后期苏联提供的几十个师的苏式装备到货,M1就转交给后方预备役民兵和后勤部队使用。到了战争结束以后,中国完成了比伽兰德先进多的五六式半自动步枪的自产,过时的伽兰德就基本全部退出现役了。
结尾
  整个二战期间一共生产了400万支伽兰德,到了朝鲜战争开打的三年内,美国又生产了150万支补充战损。除了美国以外,战后很多国家也仿制伽兰德生产了自己的纺织品,如意大利贝雷塔公司改进的为BM59式7.62毫米自动步枪。到了1957年被M1的改进型M14取代以前(M14仍然是伽兰德本人研制的,其晚年把一生的全部专利无偿献给自己的祖国。比起被苏联政府强制征用方案的卡拉什尼科夫老先生,伽兰德先生的境界似乎高了一些),全世界各大兵工厂一共生产了近1000万支,是世界历史上生产数量最多半自动步枪。
  目前美国国民警卫队仍然装备一些,作为应付可能世界大战的战略储备。除此以外,智利、意大利、希腊、丹麦、土耳其、菲律宾、突尼斯、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和中国台湾等国也仍然装备着这款堪称辉煌的武器。
性能数据
  口径----7.62mm
  初速----865m/s
  有效射程----600m
  枪口动能----3597J
  自动方式----导气式
  闭锁方式----枪机回转式
  发射方式----单发
  供弹方式----弹仓
  容弹量----8发
  全枪长----1106mm
  枪管长----610mm
  膛线----4条,右旋,缠距254mm
  全枪质量(不含枪弹)----4.3kg
  准星----片状
  照门----觇孔式
  瞄准基线长----710mm
  配用弹种----M2式7.62mm枪弹
作者: 英俊的爷们    时间: 2007-2-1 19:46

顶!
已故美国军史博物馆馆长,轻武器评论家伊泽尔在其著作<名枪论战>一书中,用了整整40页的篇幅,对该枪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称赞M1是"一支成功的,生产和使用量最大的第一支半自动步枪"
作者: 飞龙    时间: 2007-2-1 20:17

唯一大规模装备的半自动步枪,在二战时能提供的持续火力能有效压制对手。
作者: hongzhong    时间: 2007-2-10 16:29

二战中,威力强悍的步枪。战斗中的利器。
作者: JamesWilliam    时间: 2007-3-7 00:10

SKS(56半)也不见得多先进,更多是简单,10发桥夹装弹——还不如SVT-38/40呢
作者: kk771978    时间: 2007-3-28 14:46

经典的半自动步枪!
作者: F4U海盗    时间: 2007-4-6 21:20

原帖由 JamesWilliam 于 2007-3-7 00:10 发表
SKS(56半)也不见得多先进,更多是简单,10发桥夹装弹——还不如SVT-38/40呢
要讲比M1先进的地方恐怕就是SKS(56半)使用的是M43中间威力步枪弹,后坐力较小。
作者: 幻影    时间: 2007-4-18 14:16

好枪啊,美国人的装备还是挺让人羡慕的.
作者: dwdzhb    时间: 2007-7-13 15:04

山姆大叔的骄傲--M1伽兰德步枪
作者: ddyd    时间: 2007-8-6 09:13     标题: 回复 #3 narita 的帖子

不可能所有的士兵同时打光子弹吧。再说战场上退弹夹底的声音也不会那么明显。
作者: 149264918    时间: 2007-11-22 19:23

这想最不好的地方就是打不完8发子儿,不能换,呵呵
作者: dldf    时间: 2007-12-10 13:53

我印象中,56式半自动在打了几发子弹后,还可以从顶部“下压子弹”的!难道M1就不行?!
作者: 半日光辉    时间: 2007-12-10 16:56

不行,那个弹夹上面的口窄
作者: xuanyuan    时间: 2007-12-10 19:03

双排供弹的肯定都口窄。不管是弹夹还是弹匣

M1的半满弹夹并非不能装填,而是不能如老式单动步枪的单排弹夹一样,直接压下去,而只能单发装填而已

压的方式稍显复杂,不过也是单手无工具就可以完成的

[ 本帖最后由 xuanyuan 于 2007-12-10 19:12 编辑 ]
作者: 飞龙    时间: 2008-2-18 16:58

xuanyuan是搞枪械的?这种细节也了解
作者: luckpanzer    时间: 2008-2-19 10:15

M1在半弹夹或空弹夹状态下装填,很简单。
以前总听到有人说M1弹夹弹出的声音会暴露目标,很好很强大。前面连续射击都不会暴露目标,倒是这声小得多的“当”可以暴露目标。
至于说告诉对方自己弹夹空了,很好,我很想知道,以M1的装填方式,一个熟练士兵装弹的时间,全副武装的德国士兵能做些什么
作者: 飞龙    时间: 2008-2-19 10:53

这是指某些特定情况下,比如顶楼的例子,1-2个装备M1的美军士兵在寂静的夜间跟敌军相遇,用M1不定期打上一枪吓阻对方(犯罪分子多半就是用这个办法跟police对抗,police不会banzai冲锋),此刻弹出弹夹的声音会很要命。即使只有几秒钟,也足够对方探头冲两步扔N个手榴弹过来了。
作者: luckpanzer    时间: 2008-2-19 12:41

单兵遇到对方小股部队,通常是找到机会持续射击然后迅速转移,也就是说打完一个弹夹就开溜。手雷随便扔,反正除了炸土和壮胆也没什么意思。
两个以上的步枪手也是一样,除非固守一点,否则都是打带跑的方式。如果据守的话,轮流射击也可以压制对方。尤其是装备二战射速倒数第二步枪的德国人……
作者: linjing1978    时间: 2008-2-19 13:49

说几个M1的小故事。
1,林海雪原里提过杨子荣从一名胡子手里接过水连珠,啪啪啪啪啪啪,打了8枪,将另一名上马逃走的胡子击毙,当初看到这里时我就肯定水连珠不是摹心哪敢,而且既然胡子也有M1,国军也肯定有小批量装备过。
2,美军文献记载,陆战队从秦皇岛离开时,仓库还有4000支M1没有销毁,也没有转交给国军,有可能被共军顺手牵羊了。
3,抗美援朝时,某名美军在一个夜晚用一支M1打了2500发以上的子弹。这个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不少论坛谈到单兵弹药负载量都有提到过这事情的。
作者: 飞龙    时间: 2008-2-19 17:34

水连珠是纳辛莫干的中国叫法...
作者: 半日光辉    时间: 2008-2-19 23:34     标题: 回复 23楼 的帖子

水连珠是莫辛纳甘,能连打8发子弹就见鬼了。
至于第3个故事,我在一本美国人写的书上见过,不过那时M1卡宾枪,不是伽兰德,而且这个美军士兵是在夜晚躲在散兵坑中射击,不见得他坑里就没有放备用弹药。和艾迪墨菲的战例一样,他也不是把勃朗宁的子弹背在身上啊。
作者: linjing1978    时间: 2008-2-20 08:46

24楼和25楼到底有没有看过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说到底也是军旅作家,不会连m1和摹心哪敢都搞错的。另外你们指模心哪敢是水连珠有没有根据的?有没有官方的文件?至少是图片的证据?
作者: 飞龙    时间: 2008-2-20 10:09

林海雪原的原著没读过,关于其军事内容的严谨度不做评论。至于你要的官方证据,不知道下面这个网址算不算
http://www.cctv.com/program/zoujinkexue/20040514/101998.shtml

相关部分的内容参见我的贴图

如果还有疑问,google上搜索“水连珠 步枪”,有70400个结果,随便查
作者: linjing1978    时间: 2008-2-20 11:12







这个是张桃芳吧,图片是在济南军区空军导弹某团荣誉室里找的。再发没心拿肝的图。从枪口看过去没心拿肝没有刺刀座,另外没心拿肝前枪带扣也不在枪身正下方,在侧面。可以基本肯定不是没心拿肝了吧。





[ 本帖最后由 linjing1978 于 2008-2-20 11:15 编辑 ]
作者: luckpanzer    时间: 2008-2-20 11:13

水连珠不是M1,M1咱们似乎是叫“大八粒”
作者: luckpanzer    时间: 2008-2-20 11:16

别拿老张说事了,看看他的访谈,一直是莫辛纳干。

另外,军旅作家文章中出现军事常识错误很正常,也很普遍。

[ 本帖最后由 luckpanzer 于 2008-2-20 11:21 编辑 ]
作者: luckpanzer    时间: 2008-2-20 11:22

上面的图片是莫辛纳干M1944型卡宾
作者: 半日光辉    时间: 2008-2-20 22:49

中国的军旅作家难道就厉害了吗“军旅文学”咱也看过,不少人和马俊都一个水准,看看根据这些“军旅作品”拍出诸如《垂直打击》《长空猪贱》《沙场点兵》《突出重围》《亮剑》的水平就知道这些所谓的“军旅”作假们的水准了。
中国人管莫辛纳甘叫水连珠都有100年了。
作者: 半日光辉    时间: 2008-2-20 22:52

今天上网无意看了一眼哈工大的网站,说是国防大学教授,战史专家马俊博士到哈工大座谈,我挺羡慕哈工大的学生的,我要是有机会和马俊对面谈谈多好。我读在职的学校也是军工院校,有自动武器火炮专业,希望能和马大博士在那里碰上。
作者: luckpanzer    时间: 2008-2-20 23:07

也别把老马当白菜,他实际上也就是忽悠老百姓狠了点
作者: 半日光辉    时间: 2008-2-21 08:35

捧捧蒙哥马利也没什么,传统的意识形态思想。问题是他很多时候在说到一些战史的时候,有一些近年来已经被证实不是真相,或者是当年的一些谣传,他还是沿用以前的错误说法。如果真的是装傻,那么他们这些所谓军事专家装傻的目的是什么呢?

[ 本帖最后由 半日光辉 于 2008-2-21 08:40 编辑 ]
作者: hyyy    时间: 2008-2-21 09:13

原因嘛:老百姓知道那么多战史兵器知识做什么,想造反啊,再说,那些洋毛子的事情和我天朝上国有什么关系........要和谐嘛.......
作者: hyyy    时间: 2008-2-21 09:25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现在究竟有多少人有兴趣钻研战史兵器,60%的FQ加小白,20%的伪专家(造假党,哈独,哈日,黄毛党),10%的菜鸟党,5%的潜水党(有水平,但已经丧失兴趣者),最后只有那可怜的5%是.......而且还和海外的有一定的差距,资料没人丰富,研究环境没人宽松(我们和谐,不研究那个).......
难道为了那可怜的5%去宣传真实的,客观的,深刻的知识.....不可能的.......
我现在还对伊藤正德的"联合舰队的覆灭"一书中的一段对话记载有深刻的印象
50年代的日本......
日本青年甲:马里亚纳海战,那是什么样的海战,我怎么从来都不知道.....
日本青年乙:什么,6万吨的信浓号航母被击沉了,那样的巨舰居然会沉没......真是不可思议.....
伊藤正德:每当我听到这些,我就对我的祖国----日本的前途感到十分担心,人们被蒙蔽的太久了,我要写些东西来揭开事实的真相......
于是后来有了长篇海战记,有了联合舰队的覆灭
其实,国内的军史研究也不一直都是这个样子,80年代中后期出的不少书,包括外文译作的水平还是相对比较客观的,现在大凡写得有些质量的文章,几乎没有不参考的,不过,永远只吃老底,不知什么时候会彻底耗尽啊......
作者: luckpanzer    时间: 2008-2-21 10:37

现在大部分活跃分子都有些浮躁了。
很多所谓的“正确”“标准”都是军迷自己杜撰的结果。
比较有趣的就是前段时间,军迷和野战迷大谈特谈的“金手指”。一时间都成了正规军人的标准,可结果呢,不管是我军还是外军都没有这种说法,直到有人发布了大量的外军金手指图片才平息下来。
作者: 半日光辉    时间: 2008-2-21 10:37

所以我就不觉得马俊之流像是装傻,说点和我们无关的史实又不破坏河蟹,虽然大部分人没兴趣或者听不出来,但是好歹也是个教授,博士什么的。你说让人外国专家看了不笑话你PLA嘛~
作者: luckpanzer    时间: 2008-2-21 10:52

中国军事专家不是只有马俊和张召忠。
经常上电视也不能说他们就代表了国内相关领域的水平,对于他们的一些东西,挑挑错,在亲戚朋友面前装一回专业也就够了。对老百姓来说,他们是专家是牛人,你能给他们挑错那就是大牛啊。也就如此了,大可不必为这个就为国家军队的整体水平担心顾虑,实话说,要是整体真就这个水平,各位还是趁早为自己的前途费费心吧
还是那句话,所有上电视胡喷的专家,你们都当他们是郭德刚的徒孙就成了。
作者: luckpanzer    时间: 2008-2-21 10:56

跑题了,前面那位说张桃芳用的不是莫辛纳干的那位仁兄,去《枪炮世界》看看老莫的介绍吧,顺便理解一下莫辛纳干到底是指的是什么。
作者: 飞龙    时间: 2008-2-21 19:26

忍不住再跑一嘴,我觉得知名战史“学假”和军旅“作假”经常坚持错误论点的原因,除了一些年纪较大的不再有学习钻研动力的原因外,还有就是战史学科不是简单的历史研究,而是跟大方向的宣传挂了钩,必须通过层层审批,N多领导拍板后才能改口,参考一下现在还在流行的广电电检制度,估计是一个道理。

比如说张桃芳的狙击战果、志愿军空军在朝作战战果,平民百姓可以提提异议,军旅作假可不敢。
作者: 湖畔听泉    时间: 2008-2-27 01:27

枪身长度恰到好处
作者: linjing1978    时间: 2008-3-3 19:08

以下内容摘自2002年7月02日中国国防报。

我们当中资格最老的是“老套筒”,它的本名叫“毛瑟”,出生地在德国。从1871年定型投产算起,这老家伙已有131岁了。在中国人仿制的步枪中,它也是最年长的一个,那还是在清朝光绪年间呢。因为枪管外面有个钢套套,它便落了个“老套筒”的外号;后来有人略加改进,它又被赐名“水连珠”。

主要讲述的是从以前的万国造到现今的95枪族。里面很清楚说明水连珠不是摹心哪敢。

[ 本帖最后由 linjing1978 于 2008-3-3 19:10 编辑 ]
作者: luckpanzer    时间: 2008-3-4 13:26

老套筒、汉阳造、中正式
这些算是一条脉络发展下来的,非要把水连珠和他们联系起来,还弄个国防报就当权威?
算了,随你吧
作者: luckpanzer    时间: 2008-3-4 13:36

我很无聊,居然找到了那篇文章,不过为了版面的学术水平,那种找错比找对容易并且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的文章就不发出来了。
顺便说一下,那篇文章在很多主流论坛都曾经被批判过。
作者: 飞龙    时间: 2008-3-4 15:33

军事期刊界近几年涌动一股潮流,有向老的权威学报、期刊挑战的味道,类似国防报、三大知识、世界军事这种期刊再不变革就只能在公费订购下生存了。
作者: linjing1978    时间: 2008-3-4 17:04

你都一直说水连珠就是摹心哪敢,但又拿不出什么实际的证据出来。
作者: 半日光辉    时间: 2008-3-4 17:33

你想要什么样的证据?水连珠本身就是中国人对莫辛纳甘的俗称,没有官方文件证明。就好像盒子炮指的就是毛瑟C96,也没有专门的命名,约定俗成的叫法,这有什么不相信的?
作者: linjing1978    时间: 2008-3-4 17:50

盒子炮是左轮,以前我已经发过图的,还是土耳其共在1946年所出版的民兵训练手册上的。
作者: 飞龙    时间: 2008-3-4 18:42

原帖由 linjing1978 于 2008-3-4 17:04 发表
你都一直说水连珠就是摹心哪敢,但又拿不出什么实际的证据出来。
我贴的那些文字不算实际证据?

直说你觉得哪些才算实际证据吧
作者: 飞龙    时间: 2008-3-4 18:43

原帖由 linjing1978 于 2008-3-4 17:50 发表
盒子炮是左轮,以前我已经发过图的,还是土耳其共在1946年所出版的民兵训练手册上的。
盒子炮成左轮了,你还真强。。。
作者: hyyy    时间: 2008-3-4 19:02

行了,50楼最近头昏了,国防报怎么能拿来做论据呢.....
作者: linjing1978    时间: 2008-3-4 19:07

原帖由 <i>hyyy</i> 于 2008-3-4 19:02 发表 <a href="http://bbs.biku.net/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6960&ptid=3855" target="_blank"><img src="http://bbs.biku.net/images/common/back.gif"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attachimg(this, 'load')" alt="" /></a><br />
行了,50楼最近头昏了,国防报怎么能拿来做论据呢.....
<br />
国防报啊,怎么不能,难道是对岸出的吗?国防报以前是内参来的。
作者: linjing1978    时间: 2008-3-4 19:18

原帖由 <i>飞龙</i> 于 2008-3-4 18:42 发表 <a href="http://bbs.biku.net/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6956&ptid=3855" target="_blank"><img src="http://bbs.biku.net/images/common/back.gif"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attachimg(this, 'load')" alt="" /></a><br />

<br />

<br />

<br />
我贴的那些文字不算实际证据?<br />
<br />
直说你觉得哪些才算实际证据吧
<br />



你只在27楼发过不知道是谁写的文章,这样也算证据吗?
作者: luckpanzer    时间: 2008-3-5 08:49

常规动力核潜艇,这个说法似乎也是国防报提出来的。
国防报自己都定义成军事科普读物……

好了,全国的军事爱好者,老兵们都是白痴,只有你和你的国防报是大能。
作者: linjing1978    时间: 2008-3-5 09:06

原帖由 luckpanzer 于 2008-3-5 08:49 发表
常规动力核潜艇,这个说法似乎也是国防报提出来的。
国防报自己都定义成军事科普读物……

好了,全国的军事爱好者,老兵们都是白痴,只有你和你的国防报是大能。
国防报什么时候有常规动力核潜艇这个说法?你自己不看书刊杂志就乱说?
作者: luckpanzer    时间: 2008-3-5 09:16

没见过?仔细找找去吧
至少我可以肯定这个说法来自官方的“权威”军事刊物。

至于水连珠的证据,飞龙前面说张桃方用的是磨心哪敢,就是水连珠,你发了个图说不一样。后面不是告诉你磨心哪敢的改型就是老张用的也给了图片,甚至连国内圈子里公认的权威的资料来源都告诉你了。
你不信不看不理,现在说要证据,还要官方的?
你说你是真糊涂还是抬杠?中国什么时候有过官方的武器别名的?
我前面也说了,你要是认死了水连珠不是磨心哪敢,不管他是阿猫阿狗都不管了,只不过拜托你了,不用到这里给我们大家“扫盲”。
作者: hyyy    时间: 2008-3-5 15:12

M1891型莫辛纳甘步枪是世界最著名和使用最广泛使用时间最长的步枪之一,主要由俄国陆军大尉莫辛设计,比利时人纳甘(此人还设计了6发左轮手枪,也是俄国的制式装备,直到1930年托卡列夫设计的TT-30装备苏军前,俄军苏军大量采用)设计了枪机,1891年成为俄国的制式步枪。中国人一般称呼其为水连珠.
这个我从一搞轻武器研究的哥们那弄来的,1978,这次你是弄糊涂了,错了也没啥么.
作者: linjing1978    时间: 2008-3-5 17:20

hyyy有没有看过我发过盒子炮那图?图里画的是一支左轮来的。那图我刻碟了,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作者: hyyy    时间: 2008-3-5 17:25

你确定中国人所呼之盒子炮和土耳其所呼之盒子炮是一个东西么?就好比美日都有绰号为流星的战机,但这两玩意是一样的么,国内所呼之盒子炮自然是毛瑟快慢机手枪,不是啥左轮.
作者: linjing1978    时间: 2008-3-5 17:45

没图没真相,我找到图你就明白了。还有你那研究轻兵器的哥们关于水连珠的问题是不是也是听上上几辈长者的话流传下来的吧。建国后莫辛纳干已被定为53式骑枪,以后也就没有水连珠这个说法。
作者: 半日光辉    时间: 2008-3-5 21:58

我有点糊涂了,这是要翻译库尔斯克的1978吗?怎么一口咬定盒子炮是左轮了呢?难道说你说的左轮不是我们平时印象中的?你很专业的称呼那些我们认为是“左轮”的手枪为转轮手枪?
作者: linjing1978    时间: 2008-3-5 23:20

建国初期的民兵手册,没有水连珠的说法,另后面的武器识别手册有一张是盒子炮的图片,里面百分百是一支左轮来的。但是现在找不到。

[attach]3462[/attach]

[ 本帖最后由 linjing1978 于 2008-3-5 23:22 编辑 ]
作者: hyyy    时间: 2008-3-6 08:42

这个东西,我明白1978出错的根源了,首先官方不会把武器绰号编入正规的教材图例中,外国也一样啊,这样不严谨,但不代表这个绰号不存在,南部十四年式手枪中国使用者称其为王八盒子,这在正规资料中很少见到,但使用者就这么叫了,估计是因为使用者文化水平不高,记不好那些专业名称就找个好记的绰号来称呼
作者: luckpanzer    时间: 2008-3-6 08:50

水连珠本身就是民间称谓,而且是老年间的说法,建国后,武器制式化,自然有了标准编号体系。
举个例子,北约给所有的苏联武器尤其是飞机都起了绰号“识别名称”,苏联人会用这个外号?
中国的歼-10美国人还起名“恶棍”呢,我们会沿用这个称号?空中蔡国庆会成为制式称呼?
这个牛角尖钻的可不是地方。
作者: 半日光辉    时间: 2008-3-6 12:16

空中蔡国庆的典故怎么来的,没有听过呀
作者: 飞龙    时间: 2008-3-6 12:42

都是航空兵看春晚看多了,早几年蔡国庆那叫一个红啊....
作者: luckpanzer    时间: 2008-3-6 14:46

有人觉得老八“非常的漂亮”,堪称“空中美男子”……
加上飞龙说的因素,于是……
不过也有人觉得蔡国庆怎么也不能和半截烟囱联系在一起吧

[ 本帖最后由 luckpanzer 于 2008-3-6 14:48 编辑 ]
作者: 半日光辉    时间: 2008-3-6 15:15

空中美男子那事我听说了,原来空中蔡国庆是歼-8II啊
作者: 飞龙    时间: 2008-3-6 15:46

我是觉得蔡国庆这厮恶心得要命,见了那张大饼脸就犯恶心
作者: huoyuming    时间: 2008-3-6 18:28

56半,300米
作者: 钟承达洲尤里    时间: 2008-4-9 21:2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心只有你    时间: 2010-9-26 11:44

非常不错的武器,威力、精度都不错,就是装弹太少了。
作者: lll3llll    时间: 2011-5-19 15:19

顺溜的枪??
作者: zeroren    时间: 2012-4-1 01:53

不是做广告,大家还是看看《枪炮世界》网站吧,不要在这里争吵了,感觉像BAIDU贴吧一样,哈哈
作者: kevin_hx    时间: 2012-4-1 06:57

BS楼上的挖坟党




欢迎光临 燃烧的岛群军史学习论坛 (http://bikooo.com/)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