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转贴] 隆美尔最辉煌的卡扎拉会战 [打印本页]

作者: narita    时间: 2007-2-16 01:32     标题: 隆美尔最辉煌的卡扎拉会战

转:www.6park.com
" |% d* K4 E, E- y4 q卡扎拉会战是隆美尔运用克劳塞维茨“进攻力学”理论的典范。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他做出了一生中“最为大胆”的决定,击溃了英国著名的第8集团军。从此,他声名鹊起,为世人所瞩目。
' F# X' @8 r( w# G' A4 `9 b ) M" A+ z' e; h  D$ F/ ~
会战背景( u7 Q2 s0 f+ X/ K, _
+ a1 v! p8 t2 y! }' J8 d
1941年底至1942年初,希特勒加强了在地中海的海空力量,德第2航空队开始对英军在地中海的海空基地马耳他进行狂轰滥炸,德意海军在地中海积极打击英国海军及其运输船,由意大利开往的黎波里的运输船可以畅通无阻地驶过地中海了。1942年1月5日,9艘商船在的黎波里安全靠岸,给隆美尔卸下了50多辆坦克和2000吨燃油,使德意非洲军的坦克很快增加到了150多辆。得到这些增援后,隆美尔悄悄地进行着反攻准备,他对自己的计划秘而不宣,使意大利人和英国人都以为他准备继续撤退。21日8点30分,隆美尔命令非洲装甲集团军发起进攻。英军战线拉得过长,遭到突然打击,只得匆忙应战,英第1装甲师在第一次交锋中就损失了半数以上的坦克。25日,隆美尔攻占了姆苏斯。这时,英军指挥系统陷入混乱,指挥官们正在没完没了的争吵。接着,隆美尔佯装进攻迈吉利,当英军兵力被吸引到迈吉利时,隆美尔却猛攻班加西。29日,班加西再次易主,隆美尔缴获大批战利品。英军第8集团军司令里奇被迫放弃了迈吉利,退守卡扎拉防线。在随后三个多月中,德意联军与英军双方战线大致稳定在卡扎拉防线上。双方都在加强力量,积极准备向对方进攻。
% y$ S- `  e' `- \0 ` . k3 G# F7 ?( l3 K- q, s
战前双方态势4 o; q) c: P# d9 H3 T/ ]

! Y6 j$ u0 |  `7 M卡扎拉防线位于托布鲁克以西75公里的地域,是英军利比亚防线的最前沿。它北起海岸附近的卡扎拉南至沙漠中的比尔哈希姆,绵亘80公里,由一系列要塞、大量的野战工事、大片的布雷区组成,具有相当的防御纵深。英军第8集团军下辖两个军:第13军和第30军,第13军负责卡扎拉南部的防御,第30军负责卡扎拉北部的防御。防线的北端由南非第1师防守,南端筑有要塞,由自由法国第1旅防守,外围布有厚密的雷阵。由防线的中央西迪哈夫塔向后延伸10多公里是“骑士桥”,也是一个坚固的要塞,由英军1个旅防守。再往东是阿德姆“盒子”,由印度部队防守。防线的后方是由机动能力强的装甲和摩托化部队组成的强大预备队。托布鲁克是整个防线的补给基地。隆美尔在谈到卡扎拉防线时写道,“所有的要塞都拥有强大的炮兵、步兵和装甲部队及充足的弹药。整个防线的构筑显示出优良的技巧和高超的技术水准。所有阵地和要塞均符合现代战争的要求……埋设的地雷总数达100万颗……”然而英军部署也存在明显的缺陷。此部署主要是为了一旦准备充分后向西发起进攻,而不是为了坐待隆美尔的进攻。另外,他们在贝勒哈迈德建立了前进基地和铁路终端站,这是一个很容易受到德军翼侧包抄的明显目标,那里堆积如山的物资需要掩护,使得英军指挥官顾虑重重,作战时不敢随意调动部队,其机械化部队的威力便难以充分发挥出来。1 Z; L/ ~! L' m( V, z( K
( B2 {9 h1 m* \) q% h
会战开始前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下:隆美尔以3个德国师和6个意大利师对6个英国师(2个装甲师)、2个摩托化加强旅和2个“集团军”直属坦克旅。不过5个意军步兵师有4个是非摩托化的,在即将开始的机动战中发挥不了多大作用,而英军步兵师已几乎全部摩托化。经补充后,隆美尔拥有560辆坦克,其中230辆是过时和不顶用的意大利坦克;除掉30辆在修理中的坦克和20辆刚运抵的黎波里的坦克外,再无任何后备坦克;560辆坦克中包括19辆3型(J)特种坦克,装有50毫米反坦克炮一门。得到加强的英军有849辆坦克,还有420辆可派来增援的坦克。849辆坦克中有近400辆新近装备的美制“格兰特”式坦克,该坦克装有一门75毫米坦克炮,装甲厚度和主炮穿透能力均优于德国3型(J)特种坦克。英军在坦克数量方面处于3︰1的优势,在火炮数量方面处于3︰2的优势,特别是反坦克炮方面,英国新装备的57毫米反坦克炮质量优于德军的50毫米反坦克炮。在空军方面,双方的力量比其他任何一次战役都接近平衡。更准确点说,隆美尔略占优势。德意方面拥有704架飞机,英军方面拥有近600架飞机。德意军共9万人,英军10万人。
作者: narita    时间: 2007-2-16 01:34

隆美尔的“进攻力学”& s- Y. A0 B, ~8 y

5 W6 S3 s2 j5 ]3 ?: [3 m: C& z% F4 x面对英军的防线,隆美尔一直在思考着最佳作战方案。他重新改编了自己的装甲集团军,谨小慎微地避免向敌人暴露企图,使对方摸不清他究竟是在加强防御还是在准备一次新的进攻。由于英军沿着防线,自与大海毗邻的卡扎拉一直到比尔哈希姆,已埋下了一百万枚地雷,隆美尔感到震惊和沮丧。因为英军的这条防线恰好切断了所有理想的沙漠小道,使得隆美尔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他既不能直接发起正面进攻,也不能做漫长的迂回运动以越过比尔哈希姆尽头的沙漠。
/ ^9 u, h( d) _* ]
* e) _9 Q! N  L) v' n; W隆美尔思来想去,克劳塞维茨著名的“进攻力学理论”浮上了脑海。进攻力学,也称“杠杆”战术。这种战术的核心内容是正面佯攻敌人,而将主力迂回到被攻击方的后方或一侧,给敌人以致命打击。为什么称为“杠杆”战术呢?可以这样理解,同样的力,作用力臂不同,产生的力矩的大小也不同。假如把整个战场看作是一个力臂的话,以进攻某个山头为例,从正面进攻这是一个力点,从山的一侧进攻或从背后进攻都是一个力点。一个战场分三个力点,正面、一侧和后方,如果把兵力全部配置在正面,就好比把力用在杠杆贴近支点上一样,对作战战斗力发挥得很小。可是如果把一部分兵力从正面移置敌人的一侧或后方进行迂回,那么所发挥的力就不一样了。对于敌人而言,因为后路被堵死了,就很可能陷入完全无法退却的困境,从而丧失了他原有的优势。
* m& _, F* d1 X( Y5 J
2 T% P  L! y' F% Y于是,隆美尔制定了一个极为冒险的作战计划:以一部兵力佯攻英军正面,拖住英军主力;集中全部装甲部队从卡扎拉防线南翼实施突破,然后北上机动到英军防线背后,这样可以切断英军机动部队与其一线部队之间的联系,从防线背后进行突破。其具体部署是:由4个意大利步兵师于进攻当天下午2点对卡扎拉防线北部发起进攻,并插入敌方阵地约20公里处,随后由德军一个坦克营和一支由缴获坦克装备的部队发起坦克进攻。目的是将英军装甲部队吸引过来。至黄昏时德军坦克营便撤出战斗加入主力向南的迂回行动。由非洲军的第15和第21装甲师、意军第20军的阿雷艾特装甲师、的里雅斯特装甲师及德军第90轻装师构成的主力部队于进攻之日当晚9点出发,向南运动到进攻出发阵地,次日4点30分在卡扎拉防线南端发起进攻。突破后即向托布鲁克方向攻击前进,截断英装甲部队退往托布鲁克的后路。+ r& X+ y- u: O

2 N% Y: x! ?& y5 I, B4 T. _隆美尔曾对他的将领讲过这么一句话,他说,这次做战的关键必须造成我们不是向南进行一侧包围,而是向北实施正面突破这种假象,只要这种假象没有被英国人识破,我的“杠杆”就能撬动敌人的坚固防线,歼灭他。这是隆美尔一生中“最为大胆”的决定。许多德意军官提醒隆美尔:“你这是拿自己的全部荣誉去冒险!”因为一旦迂回突破失利,德意联军将全线失败。他的参谋长阿尔曼雷德·高斯于1957年写道:“他让军团的全部坦克迂回到南端。这种进行翼侧包围的决定是十分大胆和罕见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隆美尔自己的后勤补给线也必须从那个侧翼绕道而行。如果他的这次战斗失利,他将面临失去整个非洲的危险。”
/ W* K8 \% J# Z8 F" V $ t) B9 N* h0 \7 b
会战经过英军最初计划于1942年5月中旬发动进攻,但由于隆美尔装甲集团军的实力明显增强,英国军方认为尚不具备发动进攻所必须的强大优势,遂决定把进攻推迟到6月中旬。这是个致命的决定。
作者: narita    时间: 2007-2-16 01:36

隆美尔决定抢先动手。1942年5月26日下午2时,4个意大利步兵师对卡扎拉防线发起正面进攻,一个德国坦克营开着大汽车,汽车后面拖着砍倒的大树,在沙漠上兜圈子,卷起了滚滚沙尘,以迷惑英军。英军果然上当了,他们误认为,德意联军主力将从卡扎拉防线的北端(也就是英军第8集团军的正面)实施突破,而忽视了防线的南翼。隆美尔恰恰就是从这个最薄弱的部位突进防线的。晚上大约8点30分,隆美尔宣布“开始行动!”这是他向南运动的出发信号。乘英军防线正面混战之机,隆美尔率领主要突击部队乘夜色掩护急速迂回卡扎拉防线。凌晨3点,隆美尔的部队到达位于比尔哈希姆以南的第一道停留线上,这是一个离托布鲁克70公里的沙漠前哨。非洲军已成功地绕过英军的防线。隆美尔下令部队进行阵前编队,左翼是第21装甲师,右翼是第15装甲师。每个师又进行了“区域编队”——330辆坦克后面跟着工兵、炮兵和信号兵,两翼是乘坐卡车的步兵以及反坦克部队;中间是他的“驼峰”——成千辆编成梯队的给养卡车。5月27日清晨4点30分,编队开始向北推进。4 X/ Y; `) l; B! P; D/ S) s, Y( E

8 |7 h1 @( h+ \* l; U- W; ]第一天,隆美尔达成了战术突然性。因为英军判断失误,没有及时向南翼调派装甲部队。但隆美尔并未能如愿以偿,他没有冲到海边,从而切断卡扎拉防线上的那些英军师的退路。这天结束时,他离海边仍有近40公里,却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坦克。第二天,隆美尔继续北进,但进展很小,损失却很大。天黑时,他速战速决的企图已经失败,他只剩下150辆坦克可用了,而英军手里还有420辆。这是英军把隆美尔打翻在地的绝好机会,可惜英军并未能抓住战机。第8集团军司令里奇没有集结起他的装甲部队,协同打击共同的目标,也没花力气打击德军的补给线。
" r* F  R7 }5 \8 H
" h, W$ b* P1 t8 H7 q月29日,德意联军对防线北端英军南非第1师的阵地进攻受挫,危急之中,隆美尔决定放弃原来的作战计划,用88毫米高射炮和反坦克炮阻止东面英军的进攻,同时组织部队向西面的西迪穆夫塔撤退,在英军雷阵中撕开一个缺口,恢复与从正面进攻的德意部队的联系,以便恢复一条供应自己部队给养的主要路线。5月30日,隆美尔包围了西迪穆夫塔。激战至6月1日,隆美尔终于在卡扎拉防线上的西迪穆夫塔英军阵地上撕开了一个宽10公里的缺口,打通了与后方的联系。6月2日至5日,隆美尔包围了比尔哈希姆。英国人企图堵住西迪穆夫塔的缺口,但里奇在使用兵力方面显得过于吝啬,只拿出一半的兵力。6月5日,英军发起进攻,但进攻重心未指向德意军重兵集结地,却误入了其反坦克炮阵前,70辆坦克中有50辆被毁。鉴于英军的攻势已失去声势,隆美尔遂于当日下午发动了一次漂亮的反击,将印度第10旅、英第22坦克旅的支援群及其后面的4个炮兵团包围起来。
. f8 K! S& U7 m  R. J" X
4 L, |3 e$ K  t; u4 ^; m6月6日,隆美尔对该敌的围歼开始了,印第10旅被歼、英军4个炮兵团已基本丧失了战斗力,只有英第22坦克旅得以逃脱。接着,隆美尔又于6月10日攻占了卡扎拉防线南端的比尔哈希姆,并于第二天从这里向北进攻。6月12日,德军两个装甲师将英第2和第4坦克旅包围。英第4坦克旅一开始就溃不成军,英第2坦克旅和赶来增援的英第22坦克旅也被迫撤退。激战至黄昏,英军损失了120辆坦克。6月13日,隆美尔乘胜进攻。到6月14日,只剩70辆坦克的里奇见大势已去,被迫把英军的残余部队撤出了卡扎拉防线,向埃及边界撤退。为尽快到达海边,切断英军的退路,隆美尔急令非洲装甲集团军连夜出击。但经过3个星期的血战,非洲装甲集团军已山穷水尽,无法把士兵们动员起来认真执行隆美尔的命令。3 R9 g1 n: t% B0 Y3 X
& I  ?( j& ^; `- B
6月15日晨,第15装甲师只截住了南非第1师的后卫,其主力溜掉了。英军第50师主力也突破意军防线,从比尔哈希姆的南边绕过,退往利埃边界。6月15日隆美尔写信告诉夫人露西:“会战已经胜利了,敌军正在崩溃。我们正在扫荡他们的残部。”随后,隆美尔乘胜追击。一周后,也就是征服托布鲁克之时,隆美尔被擢升为德国陆军元帅,达到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顶点。
作者: kk90    时间: 2007-3-12 16:43

大胆冒险的举动成就了大业
作者: 宛世如梦    时间: 2007-4-1 08:25

隆美尔制胜关键是勇于进攻的精神!!!
作者: wwg518wwg    时间: 2007-4-11 11:29

隆美尔只能算是将才 不能算帅才。他没有战略分析力。  但是却有很好的战术。。。。
作者: 飞龙    时间: 2007-4-11 13:07

战略决断也不是他这个级别的指挥官应该考虑的东西,北非战役还是有效地牵制了英军的力量。
作者: Zeke    时间: 2007-4-12 06:28

他手里只有三个师,也就是个军长。
作者: freestyle    时间: 2007-4-12 09:29

非洲军的覆灭就始于他这次猪突了。典型的顾头不顾腚。
作者: nanjin1937    时间: 2007-4-24 18:45     标题: 战争艺术

北非对与第三帝国是块鸡肋,它是希特勒考虑到意大利人想恢复罗马时代的辉煌不得已尔为之。北非的经营战略就是补给线上的拼搏,双方都未能认识到马其他岛的重要性。敌我双方所谓的帅才、将才其实都只是衮衮匹夫尔,一笑置之。
作者: nanjin1937    时间: 2007-4-27 13:22     标题: 提问

隆美尔的“进攻力学”是否就是“隆美尔冲刺”?
作者: stlzc    时间: 2007-9-5 18:07     标题: 回复 10# 的帖子

你這樣的論斷未免也太NB了吧,“匹夫”尔?NB。。。。
作者: 半日光辉    时间: 2007-9-5 21:39

从凯瑟林,到隆美尔,连贝尼托这个胖子都知道马耳他的重要性。不是不想打,是打不下来
作者: jy00794093    时间: 2007-9-5 22:48

德国败就败在补给上了。。。。。。。。。。。。。。。。。。。。
作者: vassiliev    时间: 2007-9-6 16:25

马耳他未必是个大问题,最大的问题其实是隆美尔自己制造出来的——他总想进军埃及。
4 M) A# V! `$ H* H* Q3 d( f5 N: J9 J! A& ?2 ]; k. o. @$ f
德军最高统帅部的决策是正确的,德军的任务应当是帮助意大利把守利比亚而不是野心勃勃的图谋埃及,德军的能力存在先天限制。首先是第黎波里和班加西两个港口的吞吐量——和平条件下也不过每月4.8万吨——这就限死了能投入的最大兵力;其次是一切陆上运输完全依赖卡车,虽然非洲军补给车辆数量对比兵力规模在德国军队里已经非常奢侈——非洲军不过三五个师的时候拥有8000辆卡车,东线一个坦克集团军理想状态也不过14000辆——但在从第黎波里到阿拉曼那么漫长距离上维持几个机械化作战师时也力不从心。+ Z( D: y' Y0 B+ C! g) `$ g
; b9 s  O5 u" ]) @$ D" T
德国人要真想拿下埃及,必须满足两个先决条件:首先要能够利用突尼斯和比赛大两个港口——这个后来到43年做到了,因此希特勒可以往突尼斯派遣那么多师;然后要修建一条从第黎波里到埃及边境的铁路——意大利参谋部一直这么建议,可德国人不干。隆美尔在不具备这两个条件的前提下尝试了一次又一次,结果一次又一次的被打得满头包,要真像有些人希望的那样在阿拉曼之前希特勒多给隆美尔五个师,就算马耳他不存在,隆美尔在阿拉曼战场上的人力物力劣势同样不会改变,因为他根本没有能力为这多出的五个师提供后勤保障。1 Q% t/ C& I" `) ~- h
% z' L3 l6 t/ j
现实中,很多时候非洲军遭遇“补给危机”时,却有大批补给品积压在第黎波里的码头上运不出去。从第黎波里到班加西的距离相当于从波兰边境到莫斯科,要到埃及的亚历山大则还有同样远的路,如此漫长的距离对非洲军的补给车队而言不堪重负,虽然以运输能力和兵力比来看,非洲军的运力几乎相当于东线德军的十倍。隆美尔的补给问题,主要是由其在非洲漫长的陆上运输线造成的,在非洲卸货的燃料,有1/3到1/2被消耗在1500公里的运输线上,而且由于沙漠公路的恶劣条件,汽车的损耗远远超出欧洲大陆,非洲军几乎总有1/3以上的车辆属于待修状态。看看非洲军的战史会发现,非洲军补给充分的时候,通常就是放弃班加西向第黎波里撤退的时候。' \1 I+ J4 z$ A6 z" t

; g. L) B3 [1 R8 N) z  `8 T$ K[ 本帖最后由 vassiliev 于 2007-9-6 16:57 编辑 ]
作者: 半日光辉    时间: 2007-9-6 21:03

从补给角度说,隆美尔进军埃及是正确的,北非最大的港口就是亚历山大了,而且距离他也不远。真的占领了亚历山大,海上补给线可以向东移动,躲出马耳他的空中打击范围,也掐死了H舰队在地中海东部活动的基地。也创造了进攻中东的战机,那时苏德战场上德军还有优势,可以集中兵力进攻高加索,迫使土耳其加入轴心,实现大会师。8 s: t5 s% |" O, Z4 A+ m
这样的话,东线暂时拿不下莫斯科,几大格勒也都不是问题了。
作者: Donnie_Brasco    时间: 2007-9-6 21:19

能做到楼上说的那些,除非德国有校长那么多的兵源、米酋那么多的工厂……: X2 t8 o) m) e8 `

2 p- I6 W: R- Y! E不过说来北非的仗很有意思。双方在10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来回摇摆了5次……
作者: vassiliev    时间: 2007-9-7 09:03

亚历山大距离班加西有一千公里,班加西距离第黎波里有一千公里,这还“不远”那么什么叫远?对隆美尔来说,亚历山大真是个“遥远的港口”,它对非洲军的意义好比十天后的一桌满汉全席对一个马上要饿死的人一样。
4 R% ]7 x+ h% s1 g! f2 q. |* o+ w  J1 R
在不遭到敌方火力干扰的情况下,第黎波里的月卸载能力平均4.5万吨,班加西0.27万吨,托布鲁克0.15万吨,不过班加西和托布鲁克经常遭到轰炸,实际卸载能力往往不到正常情况的一半。换而言之,非洲军绝大多数补给要跨越千里从第黎波里运来。# `! u+ f. K) F

" `3 E& R' e. g* ~" d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超过五千年时间里,由西部陆路入侵埃及的企图就从来没成功过,大部队陆上入侵埃及唯一可行的通道就是通过西奈半岛的加沙,几千年来自西向东入侵埃及成功的例子,不管是罗马人还是法国人或者英国人,都是从海上来的。德国人要真有足以拿下埃及的资源,根本不用自取烦恼从利比亚陆上入侵,直接在埃及海岸登陆不就行了。
. F1 G7 l* @3 o/ Z9 C0 V* k. g5 w6 a# i4 A0 P) d- a& ^$ J6 B
按德国人自己的估算,在北非这样的环境下(包括饮水在内一切物资都要从后方前送),保障一个摩托化师在距离基地500公里远的地方作战,除了师直属车辆外,后勤线上还需要超过1100辆两吨卡车组成运输队,现实中,由于恶劣的环境导致机械和轮胎磨损加剧,实际需要的车辆达到1300~1500辆。非洲军四个摩托化的师即便在昔兰尼加作战,就需要一支超过5000辆卡车组成的运输队,当非洲军在距离补给基地远达1500公里之远的地方作战时,他们也只有8000辆卡车的后勤运输队,尽管如此规模的后勤车队对普遍缺乏汽车的德国军队而言已经是竭尽所能,东线很少有哪个集团军群的后勤分队能有如此奢侈的规模。
. q  K1 n3 @+ y- _1 A1 r5 n+ g$ g' o" y+ j8 }% M1 F! V% U
[ 本帖最后由 vassiliev 于 2007-9-7 15:23 编辑 ]
作者: 半日光辉    时间: 2007-9-7 22:52

原帖由 Donnie_Brasco 于 2007-9-6 21:19 发表 ( z: y/ Y; p( _/ g5 z( f
能做到楼上说的那些,除非德国有校长那么多的兵源、米酋那么多的工厂……) U3 o" e- S, ^( r1 E
* A8 F& M) j! Y: j7 d
不过说来北非的仗很有意思。双方在10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来回摇摆了5次……
* ?, W- F5 @+ o2 \  G4 U说这个其实就是类比一下说隆美尔不知道马耳他的重要性一样。宏大的计划小卒子也想得出来。马耳他的重要性相信每一个在地中海上航行过的轴心国官兵都知道。
作者: 征服者威廉    时间: 2007-9-7 23:06

德国最明智的做法大概还是直接放弃北非——如果能解决政治难题的话。
# _9 |" m( l4 N" F' ~; {否则,就算打下亚历山大又如何?本质上还是把补给线延长而已,以马耳他为基地的潜艇,能猎杀开往的黎波里的运输船,也一样能猎杀开往亚历山大的。
! J: A% N$ F  _4 d5 _7 x
( x3 X* C2 u% _# o: ^) G/ t0 @非洲战局,其实在意大利人输掉克伦战役的时候已经定局了。
作者: vassiliev    时间: 2007-9-8 08:56

隆美尔的补给问题,主要不是马耳他造成的,马耳他的意义被误导夸大了。问题的关键在于利比亚港口的卸载能力和在非洲大陆上的陆上运输距离。从1940~1943年,由意大利发往利比亚的补给品最多只有15%被击沉,凭借剩下的85%,如果隆美尔不是鲁莽地试图入侵埃及,而按照德军统帅部的要求防御昔兰尼加,完全可以让非洲军在拥有丰富燃料弹药给养的有利条件下痛击远道而来饱受补给匮乏之苦的英军。
* d4 E4 M% g: v
) ~: [- |9 X# \+ ]! Q正当非洲军在阿拉曼苦苦挣扎的时候,其补给品总量的1/3却积压在距离战场600公里远的班加西运不上去——这可不关马耳他什么事,完全是由于陆上距离太远,大大超出非洲军补给车队运输能力造成的。
& U' \& e5 `, Q8 E
6 ?1 a2 F0 K4 T' W0 x% m& O- m[ 本帖最后由 vassiliev 于 2007-9-8 09:01 编辑 ]
作者: vassiliev    时间: 2007-9-8 09:17

引用《战争与后勤》一书对北非战事后勤问题的评论:
& B* ^1 B3 @3 ~1 ~
1 n( P5 N$ `5 z9 j" W5 Y' r" P  \结论:非洲的补给与作战
  _% j/ E0 J7 C: c" p$ ?5 e6 M2 d/ g' _4 T
  北非战争过去后,隆美尔痛心疾首地批评说,希特勒因妄想守住突尼斯而白白地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和物资,如果这些兵力和物资给他隆美尔一部分,他就能多次地把英国人赶出埃及。此后,许多作者都赞成隆美尔这个意见。但是,这些作者忽略了一个事实,隆美尔的撤退和同盟国在西北非的登陆,使得轴心国在非洲的处境完全不同了。由于占领了比塞大和土伦,并夺得了法国商船队,轴心国拥有的手段已能用隆美尔的坦克集团军从未见过的速度向非洲增加援军。但即使如此,轴心国在突尼斯也仍然未能维持多久。
1 `8 @# a( O) p$ H1 o0 B; b5 T& C9 n$ |
) B7 z1 T2 s+ B2 D' m4 {6 c  在利比亚作战期间的教训,看来很清楚。第一,北非港口的卸载能力低下,始终是造成隆美尔补给困难的原因之一。它不仅决定着可以维持的军队的最大数量,而且限制着运输船队的规模。从油料消耗数量以及所用舰船数量之多而言,护航这个办法代价高得不堪设想。第二,人们对“护航战斗”的重要意义往往过分夸大了。在北非战局过程中,中地中海的海空战斗从未起过决定性的作用,1941年11-12月也许是个例外。但就连这一时期,隆美尔的困难也主要是因为其非洲大陆上的交通线过于漫长和易遭袭击,而不是因为海上的损失 [ 注:根据能够找到的最可靠的材料,从1940到1943年,在从意大利到利比亚的海上航运过程中损失的补给品仅为15%,人员8.5%,船舶8.4%。 ] 。第三,对于北非战局的结局,1942年夏天轴心国关于不占领马耳他的决定所起的作用,远远比不上下面这个事实,即:托布鲁克港口太小,而且无可救药地暴露在驻埃及英国空军的攻击火力之下。. ]. }% V+ [+ b$ \
1 m7 D4 \9 m% D* o
  然而,与上述各点相比,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非洲大陆上的前送距离太大。这里的前送距离,绝非德军在欧洲,包括在俄国碰到的情况所能比拟,而用来实施前送的汽车却又太少。不错,1942年曾搞过若干海上运输,但收效甚微,因为英国空军握有制空权,港口愈靠近前线,就愈易遭到空袭。从这些事实来看,林特仑关于只有修筑一条铁路才能解决补给问题的意见是正确的。这本来就是英国人打算采取的措施之一。但意大利从未动员其力量来实现这一目的,而隆美尔也没有耐心待其实现。  Z- J5 b; l2 {0 F$ e) A' A: x
( f* m$ i) |; F2 {' Y
  常常有人认为,1942年夏秋隆美尔的败北,是由于意大利没有送来油料,或因为被击沉的舰船中,碰巧极端重要的油船占了过大的比例。这种看法其实是没有根据的。只要细看一下1942年9月2日至10月23日被击沉的舰船名单,就可发现,总共27艘舰船中,油船只有两艘。此外,隆美尔从7月至10月收到的油料平均数量,实际上比2月至6月那一平静时期略为多些 [ 注:具体数字是:2月至6月,每月22,264吨;7月至10月,每月22,442吨。 ] 。这就表明,他的困难与其说是因为来自欧洲的补给品不足,不如说是在非洲大陆上运送油料的能力太低。这个看法还可用下面的事实作为证据:在阿拉曼会战期间,坦克集团军非常有限的储备品竟有三分之一还留在离前线数百英里的班加西。
8 L/ e$ d7 g3 }+ g
7 t8 o8 b$ v$ O* j- S  最后,说希特勒对隆美尔支持不够这种老生常谈,也是与实际不符的。隆美尔得到的兵力,是在北非能够保障得了的最大兵力,而且超出了这一限度。所以,迟至1942年8月底,他的情报官还估计坦克集团军的坦克和重炮数量实际上多于英军。为保障这支兵力而配备给隆美尔的汽车,较之同等规模、同等重要的任何其他德国军团都多得无可比拟。如果说由于上述种种因素,关于确保坦克集团军在非洲大陆上有一条可靠交通线的问题始终未得真正解决,那主要应归咎于隆美尔自己。后来他终于认识到了这一点,但为时已经太晚:! B/ I4 @# N) x# b& z0 Z; L. I1 O9 y- S# U. g
, E5 J3 e/ `& \+ J
   “充足的武器、油料和弹药储备,这是一支军队能够坚持紧张战斗的第一个必要条件。事实上,在战斗开始之前,双方的军需官们就已经在打仗,并在决定着战斗结局了。没有枪炮,最勇敢的士兵也无能为力;没有充足的弹药,则枪炮毫无用处;而在机动作战中,没有灌满了油料的车辆随行,无论枪炮或弹药都起不了多大作用。保养修理工作也必须在数量和质量上同敌人相等”。
% E& b) N3 f% ?- m9 r  \0 n# t4 d
3 m6 _) A0 A& |' z  由于德军只实现了部分摩托化,又无真正强大的汽车工业作后盾,由于政治形势要求德军拖带着意大利部队这种无用的累赘,加之利比亚港口容量太小,而陆上前送距离太大,所以,不管隆美尔在战术上的成就如何出色,进军中东的轴心国部队的补给问题显然是无法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最初定下的派一支部队到北非防守局部地区的决心是正确的,而隆美尔再三违令,远离基地,盲目进军,则是完全错误的,他将永远不能得到宽恕。
, i5 G+ w8 p+ J6 f" ]* r. Z
" G" M! Q& s/ C3 s$ Y3 b( ^, ^( B* P[ 本帖最后由 vassiliev 于 2007-9-8 09:57 编辑 ]
作者: ztthh    时间: 2007-9-8 15:00

从战术角度来看,他的打法是相当成功的。
作者: 越骑校尉    时间: 2007-9-8 20:21

就算隆美尔攻下亚历山大,也解决不了非洲军团的补给问题。托布鲁克虽然给攻下来了,但是意大利船还是不敢到那里卸货,更别说亚历山大了。英军好歹在埃及有个补给基地,而且还有一条虽然远但较为安全的好望角航线进行补给。而非洲军团的本钱就差多了。昔兰尼加无法养活非洲军,中地中海航线又危机四伏。




欢迎光临 燃烧的岛群军史学习论坛 (http://bikooo.com/)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