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很多人认为张鼓峰、诺门坎战役中苏军狠狠的教训了日本鬼子,使鬼子从此怕了苏军,不敢北上了。我先前也是这样想,因为我看过的所有描写诺门坎之战的书籍,都是说日军如何不堪一击,可是事实是这样吗?所幸现在的信息社会,有关诺门坎之战的资料还是挺多的,看了几天,终于有些所得,写出来与大家作个参考。 / {: r b: g6 l# d( y4 \$ k 1 V! l, Y% @# s5 {6 J% N1 j
5月11日,诺门坎冲突发生。此后双方一直是小部队冲突,可忽略不计。 6 W1 a, D8 U/ m' ~
6月19日,苏联空军袭击了日军兵站。6月27日,日军空袭苏联空军基地,冲突扩大。 $ @# {/ v# H* Q0 S
7月1日,日军开始大规模进攻。日军第1战车团(安冈部队)的两个联队配合一些步兵在正面进攻。第23师团主力渡过哈尔哈河,包抄诺门坎右侧背。 7 K E; ]: B/ {* z9 ~* Z" M 7月3日,朱可夫命令没有步兵掩护的装甲部队冒险反击,一度给23师团带来混乱,苏军炮火也给日军一定程度的打击,但日军也顽强抵抗击毁苏军坦克120辆。当天晚上,第1战车团第4战车联队在指挥官玉田大佐利率领下,利用大雨成功夜袭苏军第36摩托化步兵师的炮兵阵地,击毁苏军122MM 榴弹炮18门,152MM榴弹炮6门,坦克10辆,玉田部只1辆坦克受损(第2中队指挥官藤喜久中佐阵亡),此战后来成为偷袭战的典范,收入各国军校教材。 ! s' W! r; `3 A6 Y5 D4 {
7月4日,正面进攻之安冈支队遇苏军炮火袭击,损失惨重。由于前进受阻,后勤堪忧,7月5日23师团退回哈尔哈河东岸。 4 H! V. ^+ J" n3 v. u 7月7日,两路日军会合,随即实施分散夜袭。8、9、10三日猛攻,未能突破苏蒙军防御阵地。且日军指挥系统失灵。 ^6 z( u( l6 `4 ?7 i0 {
从7月7日到7月23日,日苏两军不断进行小部队的突击与反突击,形成犬牙交错的态势。而苏军的反击力也甚薄弱,连伪军兴安师的防线也未能突破。 $ O2 E" q* b p/ e2 m/ D
7月15日,日军重新集中部队。7月23日,日军将全线进攻改为重点进攻733高地。日军向苏军阵地倾泻200吨炮弹,而苏军的炮火还击也很猛烈。就在日军步骑兵向苏军阵地发起冲锋时,突然遭到己方炮火袭击,损失惨重。这是因为关东军炮兵团长突然决定延长炮击一小时。即使如此,日军仍夺取733高地。此后,日军转入守势。 " y* P/ I" M8 E/ T8 E 23日后,安冈部队解除作战任务。(也有资料说安冈部队在7月4日后就撤离了战场。)8月4日,日本成立第6军,所属部队为第23师团和伪第8国境警备队,担任诺门坎地区守备。 & R, w2 \' @, g' K* ~ $ g; ^$ V" K. F' f/ n- G- F1 I 8月20日,苏军发起对诺门坎地区日军的围歼。共出动35个步兵营,379门野炮级以上的火炮(其中76-152mm的重榴弹炮130门),45mm反坦克炮180门,迫击炮58门,438辆坦克,385辆装甲车。步兵苏军为日军的2-3倍,炮兵为6倍,日军自安冈部队撤退后无一辆坦克。 3 o* k/ V; F9 [' {1 \0 s* e9 P6 H- @6 W$ ~! b( j$ o
日军的抵抗相当顽强,他们以小部队凭借有利地形拼死抵抗。不停的对正面发动攻势的苏军主力部队发动反冲击,苏军每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代价。日军则以自杀式的攻击对付苏军坦克。后来,参加此战的苏联将领回忆,说日军的战斗力不亚于德军。这也充分说明日军在苏军手里不堪一击不过是一种谎言。 + B, {) ^) n" f4 L; A# G ( h% J# B# ?$ j9 c } 8月26日,关东军决定将第7师团拨给第6军,还计划将第2、第4师团也调往前线。但到了30日,日军大本营向关东军司令官下达了停止增派兵力的命令。这说明2、4师团根本未参战,第7师团主力也未参战。 7 F+ r$ X$ T$ x. Q9 C
; u7 [2 F# m, Y0 N; y5 N2 ` 8月31日,日第23师团残部2000余人以自杀式攻击冲破苏军坦克、装甲车的包围。苏蒙军并未跨境追击。诺门坎大战结束,但冲突持续到9月15日停战协定签订。 ! V' ?1 j! D" n1 w
* B3 n/ @; ]: f% r) Q 诺门坎战役,是对苏日两军战斗力的检验。日军改变了张鼓峰战斗后对苏军战斗力的低估,把日苏战力的对比由1:3上调为1:1。(张鼓峰战斗不是把日军打怕了,而是把日军打狂了。)日军更加重视苏军了,却根本没有害怕。打了一次败仗就害怕了对手,连英国的陆军也没那么糟糕吧? ; P- T5 p" u6 c! A; j& u( H
3 p( X/ X- r! T. M+ D. G
再提供几个诺门坎之战的数据: * v+ A' j l) a
一、坦克:苏军装备的坦克多为Bt5、Bt7、T26、T28等坦克,对日军的坦克有较大的质量优势,而且有压倒性的绝对数量优势。但是苏军坦克被摧毁262辆、装甲车112辆、装甲汽车21辆、自行火炮2辆,损失相当大。而日军相应的装甲武器的损失为坦克30辆,装甲车7辆。: [0 ^4 r' o2 |
) j1 v# A; c5 J; V
二、炮兵:日军伤亡的90%是炮火造成的,炮兵在这次战斗中的作用远远大于装甲兵。苏军的炮兵比日军多6倍以上,是战胜日军的最关键力量。而日军炮兵的表现则实在是差劲之极。 / }$ a" o' d* F. `5 {- \' Q ' q* @; v" s* J5 M3 ] 三、参战部队:苏军参战人数为57000人以上,也有说6万多人的。日军参战人数是23师团共计15837人,7师团1个联队另4个中队1个大队共计5297人(后补充兵员529人),第1战车团两个联队1195人,第8国境守备队3468人,再加上其它部队总兵力共计33703人。 如果再算上第7师团于8月23日出动的救援23师团的部队(5153人)则共计38838人。 j% _1 ^8 \$ v) {* t ]
' j. n4 r4 T* Y, D 四、损失:日军没有公布损失情况。苏军公布的损失则有6000,9000,18000,25655几种数字。最后的数字是一位俄国将军从解密档案里找出来的。也就是说,即使苏军把战场上的日军消灭的一个不剩,伤亡比例也不过是1:1.5,何况第23师团都还突围了2000多人呢。 8 r2 N3 j8 z7 `! `: Z5 Z
& u1 M1 {' z3 Z! U. k0 s0 ^ 五、战术评价:朱可夫说日军的下级官兵非常顽强,但上中级指挥人员很糟糕。无须否定的是,日本人在战略上很愚蠢,但战术上还是够精够狠的。日军参战主力之23师团,不是日军的精锐部队。日军最精锐的师团是1-20师团加近卫师团,其中13、15、17、18师团是一战后裁减,抗日战争前夕增加的部队,战斗力稍次。第二流部队是101-120师团,是1-20师团的预备役,也有相当强的战斗力。以上部队都是四编制师团,下辖四个联队。23师团只能算三流部队,1938年张鼓峰事件之后才组建,是三编制师团,下辖三个联队,技术兵种也不如四编制师团。编制兵力13000人,之所以参战16000,是因为得到了加强。事实上关东军确实想用战斗力强的第7师团主攻,但为了面子,还是用了23师团。一个新组建的非精锐部队,上中级指挥人员又会强到哪里去。 4 t7 R1 B% c [2 |6 M
3 f5 p6 o* ?! @' R8 |' L4 E
总结一下,日军参战的总人数38800,苏蒙军人数是超过日军一半以上,坦克是其6倍,火炮是6倍,战果是: 1 b! O$ t; ?$ o: \
6 e, ]( D- D* {8 Z4 |3 t! B苏军坦克被击毁全损262辆,装甲车全损112辆、自行火炮2辆,日军只损失了30辆战车和7辆装甲车。另苏蒙军伤亡人数(26000余人,苏军为25655人)也远高于日军(伤病亡共计19768人)。 & U( D7 g: [3 E$ q 日军在人员、装备与苏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仍能给苏军造成重大的损失,给抗战初期装备略差而缺乏训练的中国军队造成较大伤亡就不足为奇了。 & m7 J$ S9 U+ e% K% u1 `! Q 9 D( @+ ?0 ^7 f6 f5 C & J4 t7 W: r, g9 o: H 5 D" R: |, u4 K 3 }- f O. I8 ]4 T m! [$ ~& V2 G
7 U4 t, g7 {3 k$ ~; e. n7 l% ~6 t" R 作者: bf109 时间: 2007-6-4 06:21
【背景】 3 O, Q/ x+ ~$ G/ i# R& }3 [+ d 6 h4 x: v2 { ] e8 y0 V 由于地缘政治上的冲突,日俄在近代曾多次开战。两国在1904年在中国的东北爆发全面的日俄战争,结果日本战胜,中国的东北落入日本的势力范围,俄国亦被迫把库页岛南部割让与日本。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全面占领中国东三省,之后在1932年成立听命日本的满洲国。中国的外蒙古则在苏联的支持下,于1921年宣布独立,成立听命于苏联的蒙古人民共和国。满洲国与蒙古国为邻,并分别有日本及苏联的驻军。双方在不少的地段存在边境纠纷。1938年7月,日、俄两军在中、苏、朝交界的张鼓峰便因为边界纠纷发生武装冲突,结果一个月后的8月10日双方议和停战协定。作者: 侠义剑客 时间: 2007-8-4 10:32
【事件经过】 , I* D: Q9 e l0 p$ b 0 f0 t: \5 V( a- ~ 1939年5月11日,约七至九十名蒙古骑兵在哈拉哈河以东、诺门罕附近的地区(今中国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西南部,阿尔山以西)放牧。日本及满洲认为满、蒙边境应该在哈拉哈河,该地为满洲国国土,而苏、蒙则认为边界在河东约十六公里,诺门罕的东面,该地为蒙古国国土。蒙古骑兵被满洲骑兵驱逐。两天后蒙古骑兵带同援兵到达,再次在该地驻扎,满洲兵未能将其驱赶。 $ ?" t( F0 ~* f3 w: p; |9 F5 [5 V; C/ H1 P0 x0 g. ?7 C. r
此时日本关东军决定干涉。5月13日或5月14日,隶属关东军小松原师团的捜索队长东八百蔵中佐指挥约300满洲国士兵出动,15日成功驱赶蒙古骑兵。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指示红军最高指挥部(Stavka)下准备反功计划,并决定由朱可夫负责指挥。5月28日至5月29日,苏、蒙军队在装甲兵支持下,以优势兵力击败日军。东中校之捜索队军力减损63%:8名军官和97名士兵被杀,1名军官和33名士兵负伤。" U( x1 x0 p; ?4 F- t4 X( h
( [$ }8 q( j- l: E. i5 L( Y
之后的整个六月,苏联向诺门罕附近,哈拉哈河两岸增兵,并攻击满洲国士兵。 7 s4 s; D6 o$ \( }7 P; H3 d1 V& e5 u, X
六月底,日军发动反攻。6月30日小松原师团下达进攻命令,从北面分两路进攻哈拉哈河以东的苏军。当中部分兵力更在7月1日渡过哈拉哈河,在河的西岸意图阻隔苏军的援兵,及切断河东苏军的退路。但河西的日军攻势受阻。朱可夫集合约二百辆坦克及三百辆装甲车,以装甲兵反攻。7月3日,日军撤回河的东岸。而河东的日军亦未能将苏军击退。双方从后方增调炮兵增援。日军在七月底的一次反攻仍然未能将苏军驱离河东。双方在夏天一直维持争持局面, 2 r" Q# ^. [+ V$ H# S% k( U- b& ~) \: V+ Z- _
八月中,苏军在朱可夫的指挥下,在三十公里长的前线发动主力进攻。苏军投入总兵力约五万七千人,配合炮击及空军支持。北翼最先以机械化步兵进攻,吸引日军增援。中部则以步兵牵制日军主力。南翼集中一个步兵师、一个装甲旅,约一万人及三百部坦克,配合火炮、空军快速向北迂回,从侧翼包围河东的日军。8月20日,苏军渡河。, c9 a ~! r. E' ?$ L( f
) m3 q/ b7 F4 p( \
日军的作战策略则是以前线部队阻挡敌军进攻,等待苏军的进攻力减弱后,以援军从侧面包围苏军。但是苏联闪电战式的立体机动作战,特别是大量投入的装甲兵,令前线的日军快速溃败。8月24日,苏军南北两翼在诺门罕合围。两个日本关东军师团(第七师及第二十三师)的主力被包围。8月27日,日军试图突围失败。朱可夫在日军拒绝投降后,以火炮及空军集中歼击被围的日军。作者: 侠义剑客 时间: 2007-8-4 10:32
【结果】( m8 ]6 t1 ^2 I, V: _+ ?+ G
3 B& B& I* l8 O, Q* X% O$ s- c" I" E 1939年8月中,欧洲形势急剧变化。苏、日两方亦在八月底后加紧外交谈判。苏军虽然在远东取得战役的胜利,但无意扩大战果。双方于9月16日停火,事件最后以日本退让,承认现存边界结束冲突。1940年6月9日,苏、日两方正式缔结协议。8 m' d, ^6 W0 E/ ^# _4 k8 o1 T
$ d* E9 o1 I, u1 C: \, p# n( E【伤亡】 # K" ~3 i7 A+ k( ^ ( M7 {$ C& f" c& M 在四个月的战事中,三万名参战的日军中约八千人死亡,九千人受伤。苏军投入约五万七千名步兵、五百辆坦克及三百五十辆装甲车;官方宣布人员损失为九千人伤亡。但据1991年苏联解体后解密的档案显示,苏军真正死亡人数约为七千人,超过一千人失踪,另外一万六千人受伤。: m- E' j1 ~! A# R
+ x3 E, m/ \* r l0 C4 L , U* B4 Q) \" W8 N【资料】3 }) I k, F6 U( z
3 x) a5 D( J# m! L; s. H, i/ ^: R
4 a( h. L' l* j5 e. D
1939年5月4日至9月16日,在新左旗境内诺门罕布日德地区及蒙古国哈拉哈河中下游两岸,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满”蒙边境战争,即日本、伪满洲国与苏联、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大规模军事冲突事件。 3 C% T9 T: b* I+ @/ g' [ 诺门罕事件,起因于侵华日军和外蒙军为诺门罕以西,直至哈拉哈河这块呈三角形地区的归属问题,最后引起战争。 1 H9 Q+ c% l) h5 O 1935年起,日本关东军驻海拉尔的部队以及兴安骑兵部队,便以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为借口,不断在中蒙边界地带进行挑衅,以试探苏联和蒙古的军事实力。从1935年1月至1938年10月,共发生多次军事冲突,规模逐步升级。1936年3月30日,日本关东军涩各支队1500人乘汽车50辆、装甲车12辆、坦克4辆,入侵蒙古境内阿达格多兰地区,被苏蒙军队击溃。同年3月12日苏蒙签订互助协定,不断加强边防。1938年7月,日本关东军第23师团开进海拉尔。同年10月,苏蒙远东军第57特别军开进蒙古驻防。 % l3 @) e) S7 G( K) K7 G8 E6 f 1939年5月,日本关东军决定首先在诺门罕一带进攻蒙古人民共和国,占领其东部的领土哈拉哈地区,作为下步侵入苏联远东地区的跳板,进而实现蓄谋已久的“北进计划”。5月4日,蒙军第24国境警备队由山西岸涉水到哈拉哈河以东地区放牧。伪兴安警备骑兵第3连驻锡林陶拉盖哨所的一班士兵立即开枪阻截,并上马追赶,将蒙军牧马人和马群赶回西岸。蒙军第7国境哨所50余名骑兵攻占设在争议地区的伪满锡林陶拉盖哨所。: ~9 K' D$ m8 o- \1 @! ]
5月13日晚21时,日本关东军第23师团骑兵联队长东八百藏中佐奉命率600多名骑兵、装甲军队到达距诺门罕尚有80多公里的甘珠尔庙,派出侦查兵进行作战准备。关东军司令部将驻齐齐哈尔的飞行侦察第10战队、海拉尔飞行第24战队、关东军汽车队的运输汽车100辆,归23师团指挥、使用。 4 z" g( J( t& _; ^1 F, K' v 5月14~15日,东八百藏联队在5架日机的配合下,向哈拉哈河以东的蒙军742高地攻击。蒙军居于劣势(伤亡30余名),主动撤向河西。5月17日,东八百藏率部队返回海拉尔。苏联政府依据《苏蒙互助协定》而介入,立即将第11坦克旅开往哈拉哈河地区,同时命令驻在乌兰乌德的摩托化步兵第36师一部向哈拉哈河集合,并将第57特别军司令部从乌兰巴托迁到距哈拉哈河125公里的塔木察格布拉格,苏联的飞机也不断在战事地区集合,并在诺门罕地区飞行侦查。蒙军骑兵第6师又渡过哈拉哈河,架起浮桥。; } u- Q( o9 J
1939年5月28日拂晓,由县武光大佐负责指挥的第64联队、东八百藏中佐联队及伪满兴安骑兵第1、2、8团各一部,分三个方向围攻蒙军,结果被苏蒙军击败。6月18日,朱可夫被苏军统帅部任命为第57特别军军长。朱可夫到达塔木察格布拉格后,开始集结兵力,储运军需,在塔木察格布拉格、桑贝斯(今乔巴山)等地开辟野战军用机场,苏战斗机开始在空中与日机周旋。6月19日,苏机轰炸阿尔山、甘珠尔庙和阿木古郎附近的日军集结地,500桶汽油被炸起火。6月21日,日军第2飞行集团团长嵯峨彻二中将把他的司令部从新京(今长春)迁至海拉尔,调来4个飞行团,集中17个战斗轰炸、侦察机中队。6月22日,苏军出动150架飞机空袭甘珠尔庙、阿木古郎将军庙一带的日军集结地和野战机场,日机也倾巢出动。双方从22~24日,在诺门罕地区上空大战3天,近60架飞机被打落在草原上。此后,苏机不断增多,而且出现新型战斗机,日军则逐渐丧失主动权,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8 L0 K _; R& a* F3 N
6月27日上午3时,137架日机在海拉尔机场起飞,编队布满海拉尔上空。6时20分,日军机群到达塔木察格布拉格机场上空,进行狂轰滥炸,机场顿时黑烟覆盖。日军作战部队向关东军司令部报告击落苏机99架,击毁地面飞机25架。 ; h5 j$ f& o& ]3 l 6月下旬,关东军司令官命令第23师团尽快发动地面攻势。兵力共计3.6万人、182辆坦克、112门各种火炮、180架飞机和400辆汽车。7月1日,日军在小林少将的指挥下,1.5万人的部队向哈拉哈河西岸攻击,中午时攻占河东岸的谢尔陶拉盖高地。朱可夫组织150辆坦克、154辆装甲车、90门大炮和全部飞机及其它部队,分三路反攻。由于巴音查岗高地周围全是开阔地,非常有利于飞机和战车作战,日军全部裸露在苏军坦克和装甲车炮的面前。7月3日上午7时,第一批苏军轰炸机和歼击机对日军进行了轰炸和扫射。同时,苏蒙军的大炮猛烈轰击日军集群。这两股火力立即阻止日军行进,日军无法开展火力,只顾匆忙地在沙地上挖拙个人掩体。上午9时,苏军第11坦克旅的150辆坦克向龟缩在沙丘掩体的日军开火。此次关东军损兵3000人,折将40(大约少将以下40名军官阵亡)人。7月11日,关东军司令部命令停止攻势,进行战线整顿,决定向诺门罕前线调兵。从旅顺要塞调野战重炮第3旅团,从内地调来独立野战重炮联队,从奉天(今沈阳)、北安、齐齐哈尔等地调来反坦克速射炮中队,给23师团补充武器和兵员,增加飞机和车辆。 w& [* ^2 e+ c: f0 c4 z$ m
关东军司令部从战争一开始,就指示石井部队拟定在诺门罕地区的细菌战计划。7月13日,石井细菌部队碇长少佐带领22名敢死队员,在哈拉哈河乘2只胶皮般顶水将22.5公斤伤寒、霍乱、鼠疫、鼻疽等细菌撒入河水里,向苏蒙军进行细菌战。竟有1340名日军染上伤寒病、赤痢病和霍病,731部队军医和敢死队员,被细菌传染而亡命的达40多人。; x W8 k# T9 V( x2 n
7月23日,日军在诺门罕前线各部队经过半个月的补充和休整后,集中8万兵员,近200门各种大炮和大量对付坦克的速射炮,全线发动总攻击。24日,苏军发动反攻,日军退回原地。25日,关东军司令部下达“停止进攻,构筑阵地”的指示。8月4日,日本大本营命令在海拉尔建立第6军司令部,获州立兵中将任司令官,直接指挥诺门罕的战事。: B: u. a3 R% S
为早日解决诺门罕地区战事,苏军统帅部决定在塔木察格布拉格的第57特别军扩编成第1集团军。这是临时组织的具有独立作战职能的多种合成的大兵团。7月15日,朱可夫被任命为集团军司令员。 ! E/ R V% }. f7 t$ o7 Z8月20日凌晨,苏蒙军发起总攻战役。日军第6军前线各部队不少将校级军官到海拉尔休假。日军的防御设施只完成全部工程的三分之一。上午5时45分,苏蒙军开始炮击日军阵地,150架轰炸机和100架战斗机向日军轰炸扫射。日军绵延40公里的前沿阵地,笼罩在浓烈的烟火之中,日军的观察所、通讯联系及炮兵阵地全被摧毁。8时45分,苏蒙军分为3个集群,从南路、北路和中央3个方面向日军阵地发起猛攻。8月23日,日军第6军组织反攻,在苏军的强大攻势下,全线溃败。为此,日本参谋部决定从本土抽调第5师团开赴满洲里,增加关东军的防卫力量。关东军在8月底集结4个师团在诺门罕地区,并命第6军制定新攻击的作战计划,准备与苏军决战。9月9日,日军第6军各师团已在战场集结完毕。 ; Y$ u4 A2 E8 C$ @8 D0 |9月15日,日本驻苏大使东乡与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签订停战协定,双方于9月16日凌晨2时停止一切实际军事行动。, O4 _. W3 K$ Y# P+ M* y% u
诺门罕之战,历时135天。双方投入战场兵员20余万人,大炮500余门,飞机900架,坦克、装甲车上千辆,死亡6万余人。日本关东军损耗5.4万兵员和大量武器。伤亡最严重的是23师团,该师团出动的部队共15975人,结果战死4976人,战伤5455人,生死不明的639人,患病的1340人。总计减员为1.2万人,占其总数的77%。作者: 侠义剑客 时间: 2007-8-4 10:33
【对第二次大战的影响】 * j1 ^3 t& j) _ K) @/ L; Y. j l
相对于二次大战其它战役,诺门罕是一场不为经传的战事。但是它对二次大战的局势发展却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 H) s8 ?- W: }) O1 c9 B 4 z5 A- q: m; t, F- t5 ^5 l 战事发生前,日本东京当局仍为“北进”及“南进”的策略而争论。北进计划是以陆军向苏联西伯利亚发动攻势,目标是进攻至贝加尔湖一带。而南进计划则是以海军为主,夺取东南亚资源(特别是荷属印度尼西亚的石油)。诺门罕战役的失败,说明苏联红军的实力对日本陆军来说仍然是相当强大。在一定程度上,诺门罕战役导致日本改为倾向采用南进的战略目标,最终引致两年后日本偷袭珍珠港、向美国宣战和最后的战败。 / r, k: ?# M7 B3 x2 {9 w2 W/ n: R. p
诺门罕战役中,朱可夫指挥装甲部队以机动战首获大捷,获得“苏联英雄”称号的嘉奖。苏联政府得到包括间谍理查德•左尔格的情报得知日方的南进,因此应该不会即时对西伯利亚发动另一次攻势。苏军于是被调往欧洲;在1941年12月,朱可夫再指挥西伯利亚部队在莫斯科保卫战中成功发动反攻击败德军。 1 q6 o- k4 \9 _4 T- ]1 Q b G- T! L) F5 X3 B7 i: {. J% d8 D
【从诺门罕战役看朱可夫装甲兵作战思想】 u* u3 h( S" ^; d+ @, ?) A5 S+ Z0 ]( N6 N
以坦克为代表的装甲兵部队,最早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的装甲兵部队还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性的兵种存在。到了20世纪30年代初,装甲兵部队的战略战术已经有了较大发展,组建大规模的装甲机械化军,以装甲兵作为一种独立的兵种投入战斗的作战思想被许多军事理论家所认可,如德国的装甲兵作战专家古德里安、英国的军事理论家富勒等。在苏联,朱可夫是这种装甲兵作战思想的积极倡导者,并在其指挥诺门罕战役过程中,将自己的装甲兵作战思想付诸于实战。通过以这种作战思想为指导的战地指挥,将苏军在装甲兵方面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最终取得了诺门罕战役的胜利。诺门罕战役的胜利,有力地回击了日本在远东地区的军事冒险,使日本被迫放弃了“北进”侵苏的战略计划。作者: 侠义剑客 时间: 2007-8-4 10:33
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朱可夫装甲兵作战思想" `+ d, W/ N. q5 _
4 h! |; w6 G' ]4 w- y 通过1928年—1937年的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苏联的军事实力有了很大提高。这种提高既体现在武器装备方面,又体现在作战理论方面。在武器装备方面,“1934到1938年间,苏联红军坦克增加了近2倍,飞机增加了1.3倍,火炮增加了近80%,人数增加了1倍。”在军事理论方面,20世纪30年代,苏联军事理论界最为突出的成就是创立了纵深进攻战役理论,这种纵深进攻战役理论正是以拥有大量的飞机、火炮、装甲兵等机械化部队为前提的。“纵深战役的主要任务:第一项任务是对敌人整个战术纵深进行突击,以突破敌人正面;第二项任务是立即将机械化部队投入突破口,该部队在航空兵的协同下应向敌整个战役防御纵深进攻,直至消灭敌人集团为止。”由此可见,装甲兵作为机械化部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纵深进攻战役理论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苏联陆军在20世纪30年代装备了大量的装甲作战车辆,为纵深进攻战役理论的实施提供了条件。但是,围绕着如何使用装甲兵的问题,苏联军界却存在分歧。6 s* v6 P+ [' N" D# a) j( N
" K% z. ~; q9 I- r/ D
朱可夫认为,装甲兵应集中起来投入战斗,并建议苏联最高领导层建立以装甲兵为核心的大规模机械化军。在朱可夫的积极倡导下, 1932年苏联组建了世界上第一批机械化军,每个机械化军中编制有2个机械化旅,1个步兵机枪旅和1个独立高炮营。到1936年初,苏联机械化军的总数已达到6个,每个机械化军大约集中了500辆坦克、200辆汽车,这样一来装甲兵的力量就得到了相当程度的集中,就好比是散开的手指攥成了一个拳头。应该承认,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在组建装甲机械化军方面曾一度走在世界的前列,同时期的德国只有3个装甲机械化军,至于其他国家的装甲兵部队无论是在编制规模上,还是在装备的数量和质量上较之苏联更是相差甚远。但这种装甲兵编制方案并没有得到苏联军界的普遍认可,“尽管组建了机械化军,但苏军内仍有一种意见,反对建立专门的装甲部队,认为装甲部队只有分散在步兵中或其他部队中才能发挥作用,持这种意见的人不少是国内战争时期的著名将领。因此对最高统帅斯大林影响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朱可夫通过红军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向最高领导层作了反映,“反复阐明,装甲兵在现代战场上可以发挥独立的作用,这种新的强有力的武器不应和行动缓慢的步兵一道展开,这样会降低其威力。”与朱可夫持相反意见的人认为装甲兵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性的兵种存在,而朱可夫却坚持认为装甲兵应作为一个独立的兵种投入到未来的战争中。装甲兵到底应该如何使用,是应该分散,还是应该集中?当时,西方一些富有远见的军事理论专家对于装甲兵的认识与朱可夫的装甲兵作战思想不谋而合。例如,德国著名的装甲兵作战专家古德里安认为:“凡是有攻击能力的武器,凡是能帮助其他兵种前进的武器,自然就应该算是一种主要武器。至于说战车是否应该配属给步兵的问题,可以用下列假想战役来做一个澄清说明:假设红、蓝两军都有100个步兵师和100个战车营。红军把所有的战车配给各步兵师,而蓝军将其集中编成装甲师,由最高统帅部加以直接控制。假使战线长度是300英里,其中100英里是战车所不能通过的;100英里是战车很难运用的;另外100英里则是适于战车活动的地形。那么在实战的时候就会有下列现象发生:红军战车分配各师,有一部分战车配置在战车所不能活动的地区,结果英雄无用武之地。另一部分战车虽然可以活动,但受地形限制太大,使它们成功的希望变得非常微弱。在便于战车活动的地区,红军所能使用的战车只是它全部兵力的一小部分。反之,蓝军则不同,它可以将全部的装甲兵集中在一起,用在最有利的地区,以求产生决定性作用。所以,需要集中的不是步兵,而是集中战车。”* I% C9 n) ~% |, W7 Y1 @
4 u8 M; F1 g. \7 V4 V$ I0 V5 t3 R 对于是否有必要组建独立的机械化军的问题,英国军事理论家富勒认为:“由于坦克能比步兵以更快的速度运动,为了在战争爆发时能夺取主动权,就必须在平时保持足够的机械化部队,以备战时迅速动员,……把坦克与步兵结合在一起就好比把拖拉机与马连在一起。要求它们在火炮协同下作战是荒唐可笑的。” 6 `$ v9 Q& z* m5 d$ ?& j8 f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