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讨论] 转此一帖(大家批判)诺门坎真相 [打印本页]

作者: hyyy    时间: 2007-6-4 03:36     标题: 转此一帖(大家批判)诺门坎真相

在中国,很多人认为张鼓峰、诺门坎战役中苏军狠狠的教训了日本鬼子,使鬼子从此怕了苏军,不敢北上了。我先前也是这样想,因为我看过的所有描写诺门坎之战的书籍,都是说日军如何不堪一击,可是事实是这样吗?所幸现在的信息社会,有关诺门坎之战的资料还是挺多的,看了几天,终于有些所得,写出来与大家作个参考。   + n4 b# U8 |8 B
  
) \8 G, U! w  j* P" j) T  5月11日,诺门坎冲突发生。此后双方一直是小部队冲突,可忽略不计。   " M, D7 A& z' Q: _  Y: ~' [
  6月19日,苏联空军袭击了日军兵站。6月27日,日军空袭苏联空军基地,冲突扩大。   ; ~! D8 m+ Q$ Z% _) ?" u/ C/ d
  7月1日,日军开始大规模进攻。日军第1战车团(安冈部队)的两个联队配合一些步兵在正面进攻。第23师团主力渡过哈尔哈河,包抄诺门坎右侧背。, j; p$ q& w, n% b
   7月3日,朱可夫命令没有步兵掩护的装甲部队冒险反击,一度给23师团带来混乱,苏军炮火也给日军一定程度的打击,但日军也顽强抵抗击毁苏军坦克120辆。当天晚上,第1战车团第4战车联队在指挥官玉田大佐利率领下,利用大雨成功夜袭苏军第36摩托化步兵师的炮兵阵地,击毁苏军122MM 榴弹炮18门,152MM榴弹炮6门,坦克10辆,玉田部只1辆坦克受损(第2中队指挥官藤喜久中佐阵亡),此战后来成为偷袭战的典范,收入各国军校教材。 * y3 u2 c* ]; u8 L$ v) h2 i
  7月4日,正面进攻之安冈支队遇苏军炮火袭击,损失惨重。由于前进受阻,后勤堪忧,7月5日23师团退回哈尔哈河东岸。   ' S2 o& Q  j- W# p5 L& Y8 H
  7月7日,两路日军会合,随即实施分散夜袭。8、9、10三日猛攻,未能突破苏蒙军防御阵地。且日军指挥系统失灵。   * `+ H+ m3 ?! _6 ?6 Q( M
  从7月7日到7月23日,日苏两军不断进行小部队的突击与反突击,形成犬牙交错的态势。而苏军的反击力也甚薄弱,连伪军兴安师的防线也未能突破。   5 A  V/ d- o, G6 ?- x5 N- f0 [
  7月15日,日军重新集中部队。7月23日,日军将全线进攻改为重点进攻733高地。日军向苏军阵地倾泻200吨炮弹,而苏军的炮火还击也很猛烈。就在日军步骑兵向苏军阵地发起冲锋时,突然遭到己方炮火袭击,损失惨重。这是因为关东军炮兵团长突然决定延长炮击一小时。即使如此,日军仍夺取733高地。此后,日军转入守势。   4 D6 M5 h% M. q5 \" X8 f
  23日后,安冈部队解除作战任务。(也有资料说安冈部队在7月4日后就撤离了战场。)8月4日,日本成立第6军,所属部队为第23师团和伪第8国境警备队,担任诺门坎地区守备。   
/ E0 ~0 A, S; K4 O! D, a3 s6 k( A- J- t( X! D, d$ T
  8月20日,苏军发起对诺门坎地区日军的围歼。共出动35个步兵营,379门野炮级以上的火炮(其中76-152mm的重榴弹炮130门),45mm反坦克炮180门,迫击炮58门,438辆坦克,385辆装甲车。步兵苏军为日军的2-3倍,炮兵为6倍,日军自安冈部队撤退后无一辆坦克。   
" i$ K  l6 \1 R; e9 G' r* [! \$ Q9 a
  日军的抵抗相当顽强,他们以小部队凭借有利地形拼死抵抗。不停的对正面发动攻势的苏军主力部队发动反冲击,苏军每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代价。日军则以自杀式的攻击对付苏军坦克。后来,参加此战的苏联将领回忆,说日军的战斗力不亚于德军。这也充分说明日军在苏军手里不堪一击不过是一种谎言。   
0 Q; S5 n8 C4 |: T8 V9 a/ t4 M5 G
3 y2 S" M& p* ^  8月26日,关东军决定将第7师团拨给第6军,还计划将第2、第4师团也调往前线。但到了30日,日军大本营向关东军司令官下达了停止增派兵力的命令。这说明2、4师团根本未参战,第7师团主力也未参战。   
; J6 n8 w3 A8 G6 o: M
. O, @( i+ z0 k4 |9 o4 i# O* v  8月31日,日第23师团残部2000余人以自杀式攻击冲破苏军坦克、装甲车的包围。苏蒙军并未跨境追击。诺门坎大战结束,但冲突持续到9月15日停战协定签订。   
2 H. c/ ]  c9 h5 L0 _) S. _4 M5 u  v8 j% a# g
  诺门坎战役,是对苏日两军战斗力的检验。日军改变了张鼓峰战斗后对苏军战斗力的低估,把日苏战力的对比由1:3上调为1:1。(张鼓峰战斗不是把日军打怕了,而是把日军打狂了。)日军更加重视苏军了,却根本没有害怕。打了一次败仗就害怕了对手,连英国的陆军也没那么糟糕吧?   
7 N& F4 g1 y- f2 C6 `; L  D* K" ?+ q) \3 j1 e' v( q5 Z, X& V3 M
  再提供几个诺门坎之战的数据:   
  j" }* H. c8 v8 z) d. \  一、坦克:苏军装备的坦克多为Bt5、Bt7、T26、T28等坦克,对日军的坦克有较大的质量优势,而且有压倒性的绝对数量优势。但是苏军坦克被摧毁262辆、装甲车112辆、装甲汽车21辆、自行火炮2辆,损失相当大。而日军相应的装甲武器的损失为坦克30辆,装甲车7辆。3 I7 w0 Q, F2 h, Q
2 F# Q: p! n; B+ W  S
  二、炮兵:日军伤亡的90%是炮火造成的,炮兵在这次战斗中的作用远远大于装甲兵。苏军的炮兵比日军多6倍以上,是战胜日军的最关键力量。而日军炮兵的表现则实在是差劲之极。   2 O  ^! t: r, \3 a/ M! C0 _" D

* M  o! {4 q, d8 e/ _/ h  三、参战部队:苏军参战人数为57000人以上,也有说6万多人的。日军参战人数是23师团共计15837人,7师团1个联队另4个中队1个大队共计5297人(后补充兵员529人),第1战车团两个联队1195人,第8国境守备队3468人,再加上其它部队总兵力共计33703人。 如果再算上第7师团于8月23日出动的救援23师团的部队(5153人)则共计38838人。
9 B3 u  C# q7 r& i: N- l$ `( F/ G  
& U' h2 E, f$ l% L( O   四、损失:日军没有公布损失情况。苏军公布的损失则有6000,9000,18000,25655几种数字。最后的数字是一位俄国将军从解密档案里找出来的。也就是说,即使苏军把战场上的日军消灭的一个不剩,伤亡比例也不过是1:1.5,何况第23师团都还突围了2000多人呢。   
; P' A' ~/ p3 L
2 L7 D3 H, T: o& i  五、战术评价:朱可夫说日军的下级官兵非常顽强,但上中级指挥人员很糟糕。无须否定的是,日本人在战略上很愚蠢,但战术上还是够精够狠的。日军参战主力之23师团,不是日军的精锐部队。日军最精锐的师团是1-20师团加近卫师团,其中13、15、17、18师团是一战后裁减,抗日战争前夕增加的部队,战斗力稍次。第二流部队是101-120师团,是1-20师团的预备役,也有相当强的战斗力。以上部队都是四编制师团,下辖四个联队。23师团只能算三流部队,1938年张鼓峰事件之后才组建,是三编制师团,下辖三个联队,技术兵种也不如四编制师团。编制兵力13000人,之所以参战16000,是因为得到了加强。事实上关东军确实想用战斗力强的第7师团主攻,但为了面子,还是用了23师团。一个新组建的非精锐部队,上中级指挥人员又会强到哪里去。   
9 G; B8 a, H0 w" S- x
7 q0 y3 i2 [  E总结一下,日军参战的总人数38800,苏蒙军人数是超过日军一半以上,坦克是其6倍,火炮是6倍,战果是:  
  z8 t  e* w3 E2 a* b! R0 g* P1 ]3 I  S# H" p9 E- G& c& I
苏军坦克被击毁全损262辆,装甲车全损112辆、自行火炮2辆,日军只损失了30辆战车和7辆装甲车。另苏蒙军伤亡人数(26000余人,苏军为25655人)也远高于日军(伤病亡共计19768人)。  7 ^+ c0 u( z( Z1 p1 i
 日军在人员、装备与苏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仍能给苏军造成重大的损失,给抗战初期装备略差而缺乏训练的中国军队造成较大伤亡就不足为奇了。# G/ l1 Q' O: A& M  a- n3 _
4 c* p' ^( P0 D) B5 V

+ u9 h0 U0 Z& N! S) J( P  c4 V0 h ' m: s. Q7 V. D9 ]) [% C6 ^
  
" P6 O4 G' b  ^: o9 ^5 v2 Q5 }+ [) F
  
作者: bf109    时间: 2007-6-4 06:21

这是事实啊,你希望我们如何批判事实呢?不能因为毛子单挑赢了张大少的半土匪半民团武装分子就认为他无敌于天下吧?
作者: bf109    时间: 2007-6-4 06:32

http://www.amazon.com/Nomonhan-J ... 80909283&sr=1-1
( `1 F" w2 ~- {" k9 |7 D& A4 o( T& j1 T$ [* z1 E% [
主要日方的战斗经历是这本书里提供的,我以前买过一本。日军在战术上虽然毛病多多,但毛子也是半斤八两,其士气和训练还不如日军,所以一开始很少能占便宜。但日本人败在战略上,到最后毛子战场上的兵力达到了四五倍,大家都知道在草原这种地形四五倍的兵力优势意味着什么。即便俄国人都只有步兵,日军也败局已定了,败就败在军令不统一,东京和新京的军官彼此斗气,前线士兵白白送了命。俄国人的坦克部队的唯一显著作用就是使日军在后退中伤亡骤增。否则的话日本人仍旧可以吹嘘战术胜利,但坦克等快速部队就像古代的骑兵让败退一方的后撤变成了溃退。
作者: 半日光辉    时间: 2007-6-4 08:08

前几期突击上的文章写得很好了,诺门坎鬼子也就是安冈支队的坦克偷袭拿得出手而已
作者: hyyy    时间: 2007-6-4 16:44

军参战的总人数38800,苏蒙军人数是超过日军一半以上,坦克是其6倍,火炮是6倍,战果是:  
  x' \  R2 W8 F! S- B- `" ]/ w. x" h! T2 ~; [$ L
苏军坦克被击毁全损262辆,装甲车全损112辆、自行火炮2辆,日军只损失了30辆战车和7辆装甲车。另苏蒙军伤亡人数(26000余人,苏军为25655人)也远高于日军(伤病亡共计19768人)。  7 A/ ?$ W5 \: ~& c+ H9 C4 p
 日军在人员、装备与苏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仍能给苏军造成重大的损失,给抗战初期装备略差而缺乏训练的中国军队造成较大伤亡就不足为奇了。
5 V3 h; F. ^1 f/ _# J$ J8 O大家不觉得有问题,照这个数据,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参战部队中,2/3的装甲部队将完蛋,数个集团军的编制将被打残,这样斯大林还能与日本求和,再看日本军,只损失30辆皮薄的豆式坦克,这些坦克的装甲厚度可只有17-25mm厚。
作者: 半日光辉    时间: 2007-6-4 18:49

如果鬼子开上1000辆豆战车,损失一样可以很大。真是一个质疑的年代呀,连诺门坎都质疑?啥时候谁来质疑一下中途岛海战的输赢?
作者: 叶小川    时间: 2007-6-4 19:40

你的资料从哪出来的?诺门坎一战就出名的就是苏联的炮兵了.苏联的203MM榴弹炮一战成名.
作者: bf109    时间: 2007-6-4 20:17

冰冷雨天在西西河上宣称日军死亡人数18800人,一看就是没读过多少战史的人的臆想,这种战役,除非日本人最后都死赖在阵地上不肯跑,否则根本不可能死那么多人。一般公认的死八九千人,伤九千多人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也就是坚守到最后的战斗部队在突围时受到了可以预料的严重损失。
! S% P! }1 @. o7 u, G! Y4 J( U7 A+ A0 C! z5 K
美国陆军的一个网站上有关于第7师团参战的一个大队的战斗记载,也验证了苏联那点机械化兵力根本不可能严密封锁合围圈的主张。这个大队最后在通信失灵的情况下没有必要地过于长久防守无法防守的阵地,遭到了严重损失。最后幸存者决定自行突围。虽然大家都预料到这只是摆个姿态,最后还是得全体玉碎,结果却想不到真正突围过程中(夜间)没有遇到敌方什么阻拦。
$ _  }4 y7 f; j
" N$ v# b$ U* l; Q1 f% ]2 N想想也是可以理解,就39年毛子那训练和装备水平,坦克上都不装电台的,指挥官能实时了解战斗进展吗?他有二战美军那种手提电台能实时控制最下边的战术单位吗?就这种训练和装备水平,以及可怜巴巴的那点快速兵力,想全歼,可能吗?凡是认为日军死亡如何如何多的人都可以证明对军事根本一窍不通。
' k& a. O: {: V% w
) _6 L/ V+ ?* y! H+ u4 `6 M2 c这场战斗完全是两只二流部队的对抗,俄国就不说了,只要地形稍微不适合他们利用数量优势,比如芬兰,马上原形毕露。至于日本那个23师团也是整个日军中最差的部队之一,装备差,训练差,师团长没有实战经验。
作者: bf109    时间: 2007-6-4 20:20

最搞笑就是一帮喉舌声称什么诺门罕是日本陆军史上最大的败仗。如果这种伤亡比就是最大败仗的话,恐怕华盛顿现在都挂太阳旗了。像布干维尔,莱特,新几内亚这种地方,最精锐的日本师团真真正正地只有几百个人活下来。他以为小日本对米人心服口服就是两颗原子弹啊。
作者: hyyy    时间: 2007-6-4 21:21

楼上的所说基本属实,但你仔细看看偶这篇帖子,你就知道,其实他和你的阐述不一致的说。
. w  C8 w4 k, i# @苏军兵力 + f- R3 y2 ~  H4 {* |/ H
57,000步兵、498辆坦克、346辆裝甲车# I3 k1 t# W# a- }1 Z
日本兵力" c* u1 I8 b) [  E: x* R. H9 ?; n
30,000步兵、(一说8万)180辆坦克、450架飞机) C6 ]! p0 _7 K4 h; Y2 W4 M
苏军伤亡
, L. E* V) U, L+ Y6,831人阵亡、1,143人失踪、15,952人受伤  C: ?4 ]& N( R. L' x( e$ w
日本伤亡
# o2 G* c( g7 X* W8,440人阵亡、8,766人受伤& ~/ t% w( m9 p: c' y" L
这是偶一直坚持的数据,米国人给出的,大家与本文的数据对一下就知道本文的问题了。
作者: hyyy    时间: 2007-6-4 21:24

本文作者将苏联伤亡放大数千人,如果尚属笔误,但装甲部队的损失数目就是完全YY了。
作者: hyyy    时间: 2007-6-4 21:25

当然日军伤亡18000多这个数据也确实夸大了,因为主力的第四师团,第七师团大部并没有参加直接战斗。
作者: hyyy    时间: 2007-6-4 21:29

本战以后,日本充分认识到苏联装甲战的威力,机甲突破不是靠肉弹可以挡住的。为此举行了关东特别演习,将苏联军的战斗力从3苏:1日,提升为1日:1苏,并且签定了停战条约。
2 j. L8 I9 _* d1 @: D自此以后北部战线一直安静到1945年,双方都将战略目光投向了各自的主战场,这就是事实,并没有日本输光或是苏联战斗力低下的极端说法。
作者: bf109    时间: 2007-6-4 22:22

日军在大多数对抗里都占上风,有什么拿不出手的?倒是安冈的战斗做得很差,全无步坦协同可言。日军根本没有坦克部队作战的基本概念。至于苏联的装甲部队在诺门罕“蒙受了不该有的损失”这是很多苏联回忆录里都提到的,其中特别提到T-26表现很差。差不多这类数目的坦克被击毁失去战斗力,这是完全可能的。至于全损多少,那很难说。
作者: leaslie    时间: 2007-6-5 22:06

以那时坦克的防护被反坦克炮或榴弹击中全损的几率是比较大的!!
作者: 天之饺子    时间: 2007-6-7 22:37

这篇文章是从铁底湾转的,原帖在那儿被批得体无完肤.饺子也有幸参加了那场对哈日族三天三夜的驳斥大会.在铁底总有那麽几个人不知出于何种目的(怀疑其国籍)在为军国主义日本平反昭雪!"日本的炮比德国好,坦克比苏联强,飞机比美国厉害,步兵是超人"诸如此类不胜列举.弄的我都不知倭国到底败了没有?还是这里好啊,没有那麽多异类!
作者: bf109    时间: 2007-6-8 00:09

没搞错吧,被日本的速射炮击中能全毁?而且很多是被汽油瓶子烧掉的。那个第26连队第2大队的回忆里提到苏军坦克士气不高,有一次开到日军阵地前,日军毫无办法,正在慌乱之际,两架单翼飞机飞到战场上空,虽然很明显它们对苏联坦克没有任何威胁,苏军还是迅速撤退了。
作者: vassiliev    时间: 2007-6-8 12:31

日本军队是越往上越不行。普通士兵无论训练水平还是战斗意志都是一流的,这个必须承认,下级军官也不错,最起码是胜任的,但中高级军官则很糟糕。
! U+ ^# ~- n6 y' E2 h, {  N, h0 S
* A4 }1 R2 o# }9 U! I换而言之,在不需要多动脑筋只要服从命令行事的岗位,日本军人表现良好,可一旦到了需要个人主动性,独立思考,独立担当责任,发挥创造精神的岗位上,日本军官们就抓瞎了。
5 P) [; H' K0 v. S9 p2 ?
8 N3 g# t% r% F% `4 N[ 本帖最后由 vassiliev 于 2007-6-8 12:36 编辑 ]
作者: 半日光辉    时间: 2007-6-9 01:07

楼上说的这个特点倒是和现在某正在“崛起”要“屹立”的国家军队有点像。
作者: bf109    时间: 2007-6-9 03:02

党军跟旧日本军没法比,只有韩战后期及以后一段时间的党军勉强可以跟日军比较比较(实际上还是差很远)。现在有钱的有钱,为生计奔忙的为生计奔忙,还有那份闲工夫能被征到的兵员基本都是——用当年形容英国陆军的话来说——scums of the earth
作者: 飞龙    时间: 2007-6-9 10:36

109兄说话可真是尖锐.... 一针见血啊
作者: hyyy    时间: 2007-6-9 22:20

讨论归讨论,不要和实政话题,敏感话题联系上,否则,不论资格深浅,偶会按版规处理。
作者: hyyy    时间: 2007-6-9 22:36

再提醒下大家,不要把话题与某国联系上,这样对坛子不好。
作者: bf109    时间: 2007-6-10 05:21

如果不争吵,就不会牵涉到现实政治。避免争吵的最好办法是不要转为毛子翻案或对其进行称赞的文章。
作者: hyyy    时间: 2007-6-10 05:49

论坛本来就是大家发言的地方,为谁翻案这个问题暂且不论。本帖哈日氛围浓重,本想发出来以警示大家,不是为了哈谁也不为了翻案。( Y, B0 ^) w+ Z6 L! |7 U7 S
楼上的大大,偶还是要提醒你,不恰当的转帖,回复,议论偶自然会管,有争论倒没什么关系,对BIKU不利的事情最好别做,当然恰当的转帖是可以的。
" p$ b% {7 {: q6 Q' g还有,会员在别的区说什么,偶管不了,但在战史区,严禁一切极端民族主义,军国主义思想(包括哈德与哈日),严禁讨论中将话题和实事挂钩或是影射实政,严禁恶意攻击其他会员,反对任何极右思想,FQ观点和极左观点。
6 n! }( c: m% ?; {- o9 l/ j如遇以上情况会视情节轻重参照版规处理。
/ h  B; K2 b5 v2 p3 `希望每一位来BIKU 的会员在BIKU过得愉快。4 x$ W9 F% c5 S. k8 k- P% L+ T
为了避免争论走上极端,本帖锁了。
作者: nanjin1937    时间: 2007-6-10 12:11

只要看看苏联人如何评价“基辅会战”,就应该明白苏联人的历史观和日本人的一样“唯物”!
作者: 侠义剑客    时间: 2007-8-4 10:28

诺门罕战役2 Z$ {. u+ {+ ^' {' D3 h2 m7 Z4 }
【概述】
8 n; S* ^1 ^/ H, N4 p
' ?! t! G" [6 f* r, ]$ f. b    诺门罕战役,或称哈拉哈河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及苏联在远东发生的一场战争。日本称5月11日至6月上旬的事件称为第1次ノモンハン事件‎,即第1次诺门罕事件;此后至9月16日停火为止,称为第2次ノモンハン事件‎,即第2次诺门罕事件。( Q- V6 C% i# A  w9 W8 p9 t
9 T' k9 f* Z/ T. p, z
    战事在1939年在当时的满洲与蒙古的边界诺门罕发生。日、俄双方的军队分别代表“满洲国”及“蒙古国”交战,但日、俄双方并没有向对方正式宣战。战事以日本关东军大败结束。日、俄双方此后在二次大战中一直维持和平状态,直至1945年8月6日美军在日本广岛投下原子弹后,苏联在8月8日向日本宣战并发动入侵满洲国的八月风暴行动为止。
作者: 侠义剑客    时间: 2007-8-4 10:29

【背景】
6 t6 K1 ?0 E' i7 i- }' W; ~
( C) a7 Q7 n) z+ J! p( z  v    由于地缘政治上的冲突,日俄在近代曾多次开战。两国在1904年在中国的东北爆发全面的日俄战争,结果日本战胜,中国的东北落入日本的势力范围,俄国亦被迫把库页岛南部割让与日本。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全面占领中国东三省,之后在1932年成立听命日本的满洲国。中国的外蒙古则在苏联的支持下,于1921年宣布独立,成立听命于苏联的蒙古人民共和国。满洲国与蒙古国为邻,并分别有日本及苏联的驻军。双方在不少的地段存在边境纠纷。1938年7月,日、俄两军在中、苏、朝交界的张鼓峰便因为边界纠纷发生武装冲突,结果一个月后的8月10日双方议和停战协定。
作者: 侠义剑客    时间: 2007-8-4 10:32

【事件经过】
/ y" A. R# h7 `% E1 ?/ O  ?, N1 f1 O/ B. Y% Q2 D9 w
    1939年5月11日,约七至九十名蒙古骑兵在哈拉哈河以东、诺门罕附近的地区(今中国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西南部,阿尔山以西)放牧。日本及满洲认为满、蒙边境应该在哈拉哈河,该地为满洲国国土,而苏、蒙则认为边界在河东约十六公里,诺门罕的东面,该地为蒙古国国土。蒙古骑兵被满洲骑兵驱逐。两天后蒙古骑兵带同援兵到达,再次在该地驻扎,满洲兵未能将其驱赶。
, h( w: G, p0 s$ U
3 c' H9 c+ l. l; m    此时日本关东军决定干涉。5月13日或5月14日,隶属关东军小松原师团的捜索队长东八百蔵中佐指挥约300满洲国士兵出动,15日成功驱赶蒙古骑兵。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指示红军最高指挥部(Stavka)下准备反功计划,并决定由朱可夫负责指挥。5月28日至5月29日,苏、蒙军队在装甲兵支持下,以优势兵力击败日军。东中校之捜索队军力减损63%:8名军官和97名士兵被杀,1名军官和33名士兵负伤。
  y" M7 D# t7 g2 P4 {2 E: P
+ v4 u# E! N9 j) W5 G    之后的整个六月,苏联向诺门罕附近,哈拉哈河两岸增兵,并攻击满洲国士兵。
, O( V; A7 w7 d( y% D
, ]" B9 `, V/ q* B% m    六月底,日军发动反攻。6月30日小松原师团下达进攻命令,从北面分两路进攻哈拉哈河以东的苏军。当中部分兵力更在7月1日渡过哈拉哈河,在河的西岸意图阻隔苏军的援兵,及切断河东苏军的退路。但河西的日军攻势受阻。朱可夫集合约二百辆坦克及三百辆装甲车,以装甲兵反攻。7月3日,日军撤回河的东岸。而河东的日军亦未能将苏军击退。双方从后方增调炮兵增援。日军在七月底的一次反攻仍然未能将苏军驱离河东。双方在夏天一直维持争持局面,) a' n* F( E$ N/ w; N

8 T' c3 _4 {( B1 O+ x* i    八月中,苏军在朱可夫的指挥下,在三十公里长的前线发动主力进攻。苏军投入总兵力约五万七千人,配合炮击及空军支持。北翼最先以机械化步兵进攻,吸引日军增援。中部则以步兵牵制日军主力。南翼集中一个步兵师、一个装甲旅,约一万人及三百部坦克,配合火炮、空军快速向北迂回,从侧翼包围河东的日军。8月20日,苏军渡河。$ P' ?0 ~9 t5 `4 [) k3 X* X& C
  t* ^: G" h8 {( r+ W, r2 `, n$ S% v! ^/ z
    日军的作战策略则是以前线部队阻挡敌军进攻,等待苏军的进攻力减弱后,以援军从侧面包围苏军。但是苏联闪电战式的立体机动作战,特别是大量投入的装甲兵,令前线的日军快速溃败。8月24日,苏军南北两翼在诺门罕合围。两个日本关东军师团(第七师及第二十三师)的主力被包围。8月27日,日军试图突围失败。朱可夫在日军拒绝投降后,以火炮及空军集中歼击被围的日军。
作者: 侠义剑客    时间: 2007-8-4 10:32

【结果】7 v9 L8 U' y+ P3 Q8 B; O/ ]) s

2 y+ F5 k7 t. ]$ X9 H    1939年8月中,欧洲形势急剧变化。苏、日两方亦在八月底后加紧外交谈判。苏军虽然在远东取得战役的胜利,但无意扩大战果。双方于9月16日停火,事件最后以日本退让,承认现存边界结束冲突。1940年6月9日,苏、日两方正式缔结协议。( \2 E4 Z+ J* ~2 o; P* B

3 R' ^6 B' i* J7 h. l# L【伤亡】) X4 {; d$ m9 S+ r3 ?
* x: E8 v9 o7 i/ ]) F0 r2 [
    在四个月的战事中,三万名参战的日军中约八千人死亡,九千人受伤。苏军投入约五万七千名步兵、五百辆坦克及三百五十辆装甲车;官方宣布人员损失为九千人伤亡。但据1991年苏联解体后解密的档案显示,苏军真正死亡人数约为七千人,超过一千人失踪,另外一万六千人受伤。' l  x: }* M- b; r
! n# E# j' s. e  U3 j6 y

3 U) N) Z! r6 C/ e3 j0 L! S+ j【资料】6 ]4 D) L8 ]/ F4 Y* [9 F1 R
" X; \! E' Z: O" e" y
5 b' f3 u( \8 g
    1939年5月4日至9月16日,在新左旗境内诺门罕布日德地区及蒙古国哈拉哈河中下游两岸,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满”蒙边境战争,即日本、伪满洲国与苏联、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大规模军事冲突事件。
- U$ I) |5 H/ w! t- P7 @    诺门罕事件,起因于侵华日军和外蒙军为诺门罕以西,直至哈拉哈河这块呈三角形地区的归属问题,最后引起战争。
9 P. t/ n; [' x    1935年起,日本关东军驻海拉尔的部队以及兴安骑兵部队,便以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为借口,不断在中蒙边界地带进行挑衅,以试探苏联和蒙古的军事实力。从1935年1月至1938年10月,共发生多次军事冲突,规模逐步升级。1936年3月30日,日本关东军涩各支队1500人乘汽车50辆、装甲车12辆、坦克4辆,入侵蒙古境内阿达格多兰地区,被苏蒙军队击溃。同年3月12日苏蒙签订互助协定,不断加强边防。1938年7月,日本关东军第23师团开进海拉尔。同年10月,苏蒙远东军第57特别军开进蒙古驻防。: o/ _, D/ K0 W- `$ U1 i
    1939年5月,日本关东军决定首先在诺门罕一带进攻蒙古人民共和国,占领其东部的领土哈拉哈地区,作为下步侵入苏联远东地区的跳板,进而实现蓄谋已久的“北进计划”。5月4日,蒙军第24国境警备队由山西岸涉水到哈拉哈河以东地区放牧。伪兴安警备骑兵第3连驻锡林陶拉盖哨所的一班士兵立即开枪阻截,并上马追赶,将蒙军牧马人和马群赶回西岸。蒙军第7国境哨所50余名骑兵攻占设在争议地区的伪满锡林陶拉盖哨所。
: Y" m6 b' N( H6 h    5月13日晚21时,日本关东军第23师团骑兵联队长东八百藏中佐奉命率600多名骑兵、装甲军队到达距诺门罕尚有80多公里的甘珠尔庙,派出侦查兵进行作战准备。关东军司令部将驻齐齐哈尔的飞行侦察第10战队、海拉尔飞行第24战队、关东军汽车队的运输汽车100辆,归23师团指挥、使用。3 W2 W+ O& k& f6 @6 Z/ k, v  u7 h: L+ p
    5月14~15日,东八百藏联队在5架日机的配合下,向哈拉哈河以东的蒙军742高地攻击。蒙军居于劣势(伤亡30余名),主动撤向河西。5月17日,东八百藏率部队返回海拉尔。苏联政府依据《苏蒙互助协定》而介入,立即将第11坦克旅开往哈拉哈河地区,同时命令驻在乌兰乌德的摩托化步兵第36师一部向哈拉哈河集合,并将第57特别军司令部从乌兰巴托迁到距哈拉哈河125公里的塔木察格布拉格,苏联的飞机也不断在战事地区集合,并在诺门罕地区飞行侦查。蒙军骑兵第6师又渡过哈拉哈河,架起浮桥。
* ~, F8 s+ z' @    1939年5月28日拂晓,由县武光大佐负责指挥的第64联队、东八百藏中佐联队及伪满兴安骑兵第1、2、8团各一部,分三个方向围攻蒙军,结果被苏蒙军击败。6月18日,朱可夫被苏军统帅部任命为第57特别军军长。朱可夫到达塔木察格布拉格后,开始集结兵力,储运军需,在塔木察格布拉格、桑贝斯(今乔巴山)等地开辟野战军用机场,苏战斗机开始在空中与日机周旋。6月19日,苏机轰炸阿尔山、甘珠尔庙和阿木古郎附近的日军集结地,500桶汽油被炸起火。6月21日,日军第2飞行集团团长嵯峨彻二中将把他的司令部从新京(今长春)迁至海拉尔,调来4个飞行团,集中17个战斗轰炸、侦察机中队。6月22日,苏军出动150架飞机空袭甘珠尔庙、阿木古郎将军庙一带的日军集结地和野战机场,日机也倾巢出动。双方从22~24日,在诺门罕地区上空大战3天,近60架飞机被打落在草原上。此后,苏机不断增多,而且出现新型战斗机,日军则逐渐丧失主动权,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D2 w+ M9 Z! `% l& T1 Q
    6月27日上午3时,137架日机在海拉尔机场起飞,编队布满海拉尔上空。6时20分,日军机群到达塔木察格布拉格机场上空,进行狂轰滥炸,机场顿时黑烟覆盖。日军作战部队向关东军司令部报告击落苏机99架,击毁地面飞机25架。
$ |4 z9 G3 ~7 E& m0 o( o$ M    6月下旬,关东军司令官命令第23师团尽快发动地面攻势。兵力共计3.6万人、182辆坦克、112门各种火炮、180架飞机和400辆汽车。7月1日,日军在小林少将的指挥下,1.5万人的部队向哈拉哈河西岸攻击,中午时攻占河东岸的谢尔陶拉盖高地。朱可夫组织150辆坦克、154辆装甲车、90门大炮和全部飞机及其它部队,分三路反攻。由于巴音查岗高地周围全是开阔地,非常有利于飞机和战车作战,日军全部裸露在苏军坦克和装甲车炮的面前。7月3日上午7时,第一批苏军轰炸机和歼击机对日军进行了轰炸和扫射。同时,苏蒙军的大炮猛烈轰击日军集群。这两股火力立即阻止日军行进,日军无法开展火力,只顾匆忙地在沙地上挖拙个人掩体。上午9时,苏军第11坦克旅的150辆坦克向龟缩在沙丘掩体的日军开火。此次关东军损兵3000人,折将40(大约少将以下40名军官阵亡)人。7月11日,关东军司令部命令停止攻势,进行战线整顿,决定向诺门罕前线调兵。从旅顺要塞调野战重炮第3旅团,从内地调来独立野战重炮联队,从奉天(今沈阳)、北安、齐齐哈尔等地调来反坦克速射炮中队,给23师团补充武器和兵员,增加飞机和车辆。! H( H+ g/ m5 w
    关东军司令部从战争一开始,就指示石井部队拟定在诺门罕地区的细菌战计划。7月13日,石井细菌部队碇长少佐带领22名敢死队员,在哈拉哈河乘2只胶皮般顶水将22.5公斤伤寒、霍乱、鼠疫、鼻疽等细菌撒入河水里,向苏蒙军进行细菌战。竟有1340名日军染上伤寒病、赤痢病和霍病,731部队军医和敢死队员,被细菌传染而亡命的达40多人。1 V9 w8 B; S' h& G' e
    7月23日,日军在诺门罕前线各部队经过半个月的补充和休整后,集中8万兵员,近200门各种大炮和大量对付坦克的速射炮,全线发动总攻击。24日,苏军发动反攻,日军退回原地。25日,关东军司令部下达“停止进攻,构筑阵地”的指示。8月4日,日本大本营命令在海拉尔建立第6军司令部,获州立兵中将任司令官,直接指挥诺门罕的战事。/ D: q# s; ^) y% r6 P/ i, w
    为早日解决诺门罕地区战事,苏军统帅部决定在塔木察格布拉格的第57特别军扩编成第1集团军。这是临时组织的具有独立作战职能的多种合成的大兵团。7月15日,朱可夫被任命为集团军司令员。
! b$ S- u' x: E5 G* z) J1 m8月20日凌晨,苏蒙军发起总攻战役。日军第6军前线各部队不少将校级军官到海拉尔休假。日军的防御设施只完成全部工程的三分之一。上午5时45分,苏蒙军开始炮击日军阵地,150架轰炸机和100架战斗机向日军轰炸扫射。日军绵延40公里的前沿阵地,笼罩在浓烈的烟火之中,日军的观察所、通讯联系及炮兵阵地全被摧毁。8时45分,苏蒙军分为3个集群,从南路、北路和中央3个方面向日军阵地发起猛攻。8月23日,日军第6军组织反攻,在苏军的强大攻势下,全线溃败。为此,日本参谋部决定从本土抽调第5师团开赴满洲里,增加关东军的防卫力量。关东军在8月底集结4个师团在诺门罕地区,并命第6军制定新攻击的作战计划,准备与苏军决战。9月9日,日军第6军各师团已在战场集结完毕。  o9 S1 {* A* d6 {
9月15日,日本驻苏大使东乡与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签订停战协定,双方于9月16日凌晨2时停止一切实际军事行动。
) h# i9 L, R9 `3 P8 N; [6 q    诺门罕之战,历时135天。双方投入战场兵员20余万人,大炮500余门,飞机900架,坦克、装甲车上千辆,死亡6万余人。日本关东军损耗5.4万兵员和大量武器。伤亡最严重的是23师团,该师团出动的部队共15975人,结果战死4976人,战伤5455人,生死不明的639人,患病的1340人。总计减员为1.2万人,占其总数的77%。
作者: 侠义剑客    时间: 2007-8-4 10:33

【对第二次大战的影响】
, L% Y2 K; Q$ R1 g
8 `& x* q* ^; R2 _6 f' w    相对于二次大战其它战役,诺门罕是一场不为经传的战事。但是它对二次大战的局势发展却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 v& D, n, z1 H7 M3 ~& d  M- Q" t" _* }# t
    战事发生前,日本东京当局仍为“北进”及“南进”的策略而争论。北进计划是以陆军向苏联西伯利亚发动攻势,目标是进攻至贝加尔湖一带。而南进计划则是以海军为主,夺取东南亚资源(特别是荷属印度尼西亚的石油)。诺门罕战役的失败,说明苏联红军的实力对日本陆军来说仍然是相当强大。在一定程度上,诺门罕战役导致日本改为倾向采用南进的战略目标,最终引致两年后日本偷袭珍珠港、向美国宣战和最后的战败。0 X8 W) O) @1 {6 D( X$ E- _

# L( S& k! C  i& q' Y    诺门罕战役中,朱可夫指挥装甲部队以机动战首获大捷,获得“苏联英雄”称号的嘉奖。苏联政府得到包括间谍理查德•左尔格的情报得知日方的南进,因此应该不会即时对西伯利亚发动另一次攻势。苏军于是被调往欧洲;在1941年12月,朱可夫再指挥西伯利亚部队在莫斯科保卫战中成功发动反攻击败德军。5 c' P7 v# U% [+ i
9 w! @0 M1 m7 M! p4 M, M
【从诺门罕战役看朱可夫装甲兵作战思想】. Y9 \3 }2 m9 j; V

5 B, \% y5 R7 X8 v$ i    以坦克为代表的装甲兵部队,最早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的装甲兵部队还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性的兵种存在。到了20世纪30年代初,装甲兵部队的战略战术已经有了较大发展,组建大规模的装甲机械化军,以装甲兵作为一种独立的兵种投入战斗的作战思想被许多军事理论家所认可,如德国的装甲兵作战专家古德里安、英国的军事理论家富勒等。在苏联,朱可夫是这种装甲兵作战思想的积极倡导者,并在其指挥诺门罕战役过程中,将自己的装甲兵作战思想付诸于实战。通过以这种作战思想为指导的战地指挥,将苏军在装甲兵方面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最终取得了诺门罕战役的胜利。诺门罕战役的胜利,有力地回击了日本在远东地区的军事冒险,使日本被迫放弃了“北进”侵苏的战略计划。
作者: 侠义剑客    时间: 2007-8-4 10:33

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朱可夫装甲兵作战思想9 C. E+ J' g1 n7 Q0 d
/ O. y: o, q) Z! P. F3 T; W
    通过1928年—1937年的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苏联的军事实力有了很大提高。这种提高既体现在武器装备方面,又体现在作战理论方面。在武器装备方面,“1934到1938年间,苏联红军坦克增加了近2倍,飞机增加了1.3倍,火炮增加了近80%,人数增加了1倍。”在军事理论方面,20世纪30年代,苏联军事理论界最为突出的成就是创立了纵深进攻战役理论,这种纵深进攻战役理论正是以拥有大量的飞机、火炮、装甲兵等机械化部队为前提的。“纵深战役的主要任务:第一项任务是对敌人整个战术纵深进行突击,以突破敌人正面;第二项任务是立即将机械化部队投入突破口,该部队在航空兵的协同下应向敌整个战役防御纵深进攻,直至消灭敌人集团为止。”由此可见,装甲兵作为机械化部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纵深进攻战役理论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苏联陆军在20世纪30年代装备了大量的装甲作战车辆,为纵深进攻战役理论的实施提供了条件。但是,围绕着如何使用装甲兵的问题,苏联军界却存在分歧。( k( S/ h$ J, \! y
7 k9 o0 o) R& C( X4 `. j' }' s" ]
    朱可夫认为,装甲兵应集中起来投入战斗,并建议苏联最高领导层建立以装甲兵为核心的大规模机械化军。在朱可夫的积极倡导下, 1932年苏联组建了世界上第一批机械化军,每个机械化军中编制有2个机械化旅,1个步兵机枪旅和1个独立高炮营。到1936年初,苏联机械化军的总数已达到6个,每个机械化军大约集中了500辆坦克、200辆汽车,这样一来装甲兵的力量就得到了相当程度的集中,就好比是散开的手指攥成了一个拳头。应该承认,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在组建装甲机械化军方面曾一度走在世界的前列,同时期的德国只有3个装甲机械化军,至于其他国家的装甲兵部队无论是在编制规模上,还是在装备的数量和质量上较之苏联更是相差甚远。但这种装甲兵编制方案并没有得到苏联军界的普遍认可,“尽管组建了机械化军,但苏军内仍有一种意见,反对建立专门的装甲部队,认为装甲部队只有分散在步兵中或其他部队中才能发挥作用,持这种意见的人不少是国内战争时期的著名将领。因此对最高统帅斯大林影响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朱可夫通过红军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向最高领导层作了反映,“反复阐明,装甲兵在现代战场上可以发挥独立的作用,这种新的强有力的武器不应和行动缓慢的步兵一道展开,这样会降低其威力。”与朱可夫持相反意见的人认为装甲兵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性的兵种存在,而朱可夫却坚持认为装甲兵应作为一个独立的兵种投入到未来的战争中。装甲兵到底应该如何使用,是应该分散,还是应该集中?当时,西方一些富有远见的军事理论专家对于装甲兵的认识与朱可夫的装甲兵作战思想不谋而合。例如,德国著名的装甲兵作战专家古德里安认为:“凡是有攻击能力的武器,凡是能帮助其他兵种前进的武器,自然就应该算是一种主要武器。至于说战车是否应该配属给步兵的问题,可以用下列假想战役来做一个澄清说明:假设红、蓝两军都有100个步兵师和100个战车营。红军把所有的战车配给各步兵师,而蓝军将其集中编成装甲师,由最高统帅部加以直接控制。假使战线长度是300英里,其中100英里是战车所不能通过的;100英里是战车很难运用的;另外100英里则是适于战车活动的地形。那么在实战的时候就会有下列现象发生:红军战车分配各师,有一部分战车配置在战车所不能活动的地区,结果英雄无用武之地。另一部分战车虽然可以活动,但受地形限制太大,使它们成功的希望变得非常微弱。在便于战车活动的地区,红军所能使用的战车只是它全部兵力的一小部分。反之,蓝军则不同,它可以将全部的装甲兵集中在一起,用在最有利的地区,以求产生决定性作用。所以,需要集中的不是步兵,而是集中战车。”
1 D" H3 J1 }  }' D1 B# y
. a6 @6 S8 ~  s5 Z    对于是否有必要组建独立的机械化军的问题,英国军事理论家富勒认为:“由于坦克能比步兵以更快的速度运动,为了在战争爆发时能夺取主动权,就必须在平时保持足够的机械化部队,以备战时迅速动员,……把坦克与步兵结合在一起就好比把拖拉机与马连在一起。要求它们在火炮协同下作战是荒唐可笑的。” 9 a+ s+ g9 ^( ^; j" }8 a! b0 T4 @7 B

& X: [. f( o  t& T; ]    朱可夫的意见虽然很有说服力,但斯大林最终还是被另一种意见所说服。最终,苏联撤消了军一级的装甲兵编制,装甲兵部队以团或营的规模被编制到步兵师或骑兵师里,只保留了为数不多的几个对立的装甲兵旅。这是苏联装甲兵作战理论的倒退。苏军决策层在这一问题上犯了非常严重的错误。如果,苏军在苏德战争前没有将强有力的机械化军解散,甚至是按师一级的编制规模集中100至200辆装甲车辆,那么苏军的装甲军配合以苏军航空兵在苏德战争初期应该会对德国装甲集团军的冲击起到抵制作用,而不是以团或营为单位配置在步兵师或骑兵师中,十几辆或几十辆被德军击毁或俘获。在苏联,朱可夫的装甲兵作战思想没有被苏军高层所采纳。但在德国,朱可夫对装甲兵的认识却得到了很高的评价。1943年5月,在苏军缴获的一份德国军事文件中这样写道:“朱可夫是一个说话坦率、勇于行动的人,……第一个主张大规模使用坦克,并在实践中成功的加以运用。”朱可夫装甲兵作战思想的正确性,最终在爆发于1939年5月的诺门罕战役中得到了检验
作者: 侠义剑客    时间: 2007-8-4 10:34

二、朱可夫装甲兵作战思想与诺门罕战役
; d/ k/ i' V4 ?: E) W7 K$ p
0 U9 |/ `% M" z3 U! X, i1 F) q    诺门罕战役是“1939年5月4日—9月16日,当时的日本关东军和伪满洲国军队与苏联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军队在诺门罕布尔德地区和今蒙古共和国境内哈拉哈河中下游两岸,爆发的一场激烈战争。”诺门罕战役是日军在远东地区的一次军事冒险,是其实施“北进”侵苏夺取西伯利亚资源战略计划的一部分。当时,日本对发动这场战争可以说是蓄谋以久的。早在1938年秋,日本参谋本部就着手制订了代号为“第八号行动计划”的侵苏战争计划,并在此计划的基础上详细制订了两个方案:“甲”方案规定把主要的突击区指向苏联的边疆区;“乙”方案则指向后贝加尔。最终,“乙”方案被通过。为此日本作了积极的战争准备,至1939年夏,日军在伪满洲国的兵力总人数达到35万,并装备有1052门火炮和350架飞机。苏联对日本的军事挑衅也有所准备,积极地向远东地区调兵遣将,1939年6月2日,朱可夫奉命赴诺门罕指挥苏军作战。3 y4 [0 t8 a  F4 X! O/ H2 D$ U, J

* s; X# d9 p- @! O% ~    苏、日之间于1939年7月3日展开的巴英查岗山之战,是诺门罕战役中一场极为关键的战斗。当时,日军与苏蒙军驻守的巴英查岗山仅隔着一条哈拉哈河。日军在兵力和火炮数量上都要胜过苏蒙军。“日军在巴英查岗山集中了10000余人,而苏蒙军只有1000余人,日军拥有近百门火炮和反坦克炮,而苏蒙军只有50门火炮,其中还包括从哈拉哈河东岸进行支援的火炮。”单从兵力对比来看,当时的情况对于苏蒙军来说是相当不利的。如果当时日军强渡哈拉哈河,苏蒙军将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但此时苏军也并非毫无优势,相对于日军而言,苏蒙军在装甲兵方面就有绝对优势。“苏蒙军投入战斗的有苏军坦克第11旅(近150辆坦克),摩托化装甲第7旅(154辆装甲车),还有装备有45毫米加农炮的蒙军第8装甲营。因此,苏蒙军的王牌是装甲坦克兵团,朱可夫决定立即使用装甲兵从行进间歼灭刚渡河的敌人,不允许敌人构筑工事和组织对坦克的防御。”苏蒙军在装甲兵方面的优势给了朱可夫一个将自己的装甲兵作战思想应用于实战指挥的好机会。在指挥战斗过程中,朱可夫集中了苏蒙军的装甲车辆,给正在渡河集结的日军以突然打击。“7月3日10时45分,苏军坦克第11旅从西北实施突击。它的一个坦克营协同蒙古骑兵第8师的一个装甲营和炮兵第185团的一个重炮营从南面进攻敌人。由营长米哈依洛夫少校指挥的一个坦克营在坦克旅主力的先头序列向前推进,由库德里亚绍夫指挥的一个装甲排已经在坦克营的前面冲进敌人的战斗队形。……日军在苏军的冲击下绝望退败。但苏蒙军的坦克兵、装甲兵仍然不断前进,形成了摧枯拉朽之势。”参加了这场战斗的日军士兵中村在他的日记中这样记述当时的情况:“7月3日,几十辆坦克突然向我们冲来。我们当时惊慌失措,战马嘶鸣,拖着火炮前车四处乱跑;汽车也四处乱窜。空中我军两架飞机被击落。官兵上下都胆颤心惊。我们嘴里越来越常说的字眼是‘可怕’,‘可悲’,‘心惊胆颤’,‘惊心动魄’。”亲身经历此次战役的日本军医松本草平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7月3日,登上蒙古高台的卫生队,把物品装上3辆马车又出发了。可是刚走了不到一里路,就听见有人尖叫‘右前方苏军坦克15辆!’我急忙拔出战刀大喊:‘全体卧倒’!话音未落,苏军坦克就开了火,15辆坦克扇形散开朝卫生队冲了过来。……遍地死伤士兵我不能不管,他们有的被坦克压成了乌鱼干,有的被压断了腿,还有被炮弹炸死、炸伤的。眼前的战地救护已使我忙得团团转,根本顾不上追赶前线部队。”从当事人的日记与回忆录中,不难看出苏军是在日军渡河尚未完成集结的时候,集中了全部的装甲兵力量,在航空兵的配合下向日军发起突然袭击,致使日军遭受惨败。此次战役,苏蒙军投入作战的坦克近150辆,装甲车200余辆。单从装甲兵的使用数量来看,此次战役的规模并不算大。但这种集中使用装甲兵独立的完成对地面目标突击任务的作战方法,体现了朱可夫装甲兵作战思想,巴英查岗山之战不仅验证了朱可夫装甲兵作战思想的正确性,还使苏军在诺门罕战役初期由于兵力不足等原因造成的不利局面得到了扭转,从而奠定了整个诺门罕战役的胜局。1939年9月15日,苏联、蒙古与日、“满”当局在莫斯科签署了停战协定,长达4个月之久的诺门罕战役以苏蒙军的最后胜利而告终。诺门罕战役的胜利,暂时解除了日本在远东地区对苏联的威胁。朱可夫的装甲兵作战思想也在诺门罕战役中得到了验证与完善。
( ^6 C$ O4 ~: o: I0 ^8 {
- |& K: O2 ]. m+ s三、诺门罕战役与朱可夫装甲兵作战思想的发展
7 R* Q! r4 {* W( K# R5 e( R
1 T# @) O2 v1 e& x7 d6 C) w    在诺门罕战役取得胜利之后,朱可夫获得了“苏联英雄”的称号,并于1940年5月被提前晋升为大将。不久,升任基辅特别军区司令员。随着朱可夫地位的提高,朱可夫的装甲兵作战思想也受到了苏联高层的重视。在诺门罕战役中获得的实战经验也使朱可夫的装甲兵作战思想有了新的发展,苏军的装甲车辆在诺门罕战役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足,也得到了相应的改进。; c# e5 @- F' x; U4 y) {: Z

0 b# h$ |! f5 C5 b2 r(一)诺门罕战役与苏联装甲车辆的改进7 u1 u  h1 o9 c" o
- W8 q. W- z4 V9 A
    在诺门罕战役初期,苏军装甲兵表现得非常出色,在与日军装甲部队的较量中苏军装甲兵占有绝对优势。“1939年7月4日,在苏日诺门罕战役中的坦克交战中,双方投入了100辆左右的坦克和装甲车。苏军坦克吨位大,装甲厚,行动半径大,火炮射程远,射速快。而相比之下日军坦克吨位小,装甲薄,行动半径小,火炮也很落后。两军对阵,好似庞大的牛群和一群小羊对打,日军完全不是对手。”在整个诺门罕战役的坦克战中,日军的装甲部队并没有给苏联装甲兵带来多大损失,但日军所采用步兵自杀式冲锋配合以集束手榴弹和土造燃烧瓶在诺门罕战役初期的确摧毁了很多苏联装甲车辆。“苏式坦克的汽油发动机给部队带来了不应有的损失,苏军损失的坦克80%是被日军步兵击毁的,其中一多半是被火焰瓶(燃烧瓶)引燃的。”苏军坦克容易起火主要是由于当时苏军的装甲车辆以汽油发动机为主,诺门罕地区的夏季本来就十分炎热干燥,加之日军燃烧瓶的攻击,坦克发动机内的汽油遇高温自然就容易起火。针对这一问题,苏军将装甲车辆进行了改装,“前线的反映引起了苏联兵工部门的高度关注,几百台柴油引擎被紧急运到外蒙,各旅的战地修理营日夜不停地为T–26、T–28坦克更换发动机,并在要害部位加装钢丝网,防范日军集束手榴弹袭击。”对于苏军装甲车辆的这一变化,松本草平回忆到:“诺门罕之战初期,土造的燃烧瓶的确发挥了威力。烧毁了不少苏军装甲车。可是到了战争后期,这种土造的武器就不灵了,据说苏军把所有的烧汽油的坦克全部改造成了烧柴油的,并且后面还加上了防护板。这样,即使燃烧瓶投上去也很难燃烧起来。”除此之外,在诺门罕战役中某些型号的苏军装甲车辆所存在的问题并非改装可以解决,如T–28和T–35型坦克机动差;T–26型坦克装甲防护弱等。“尽管朱可夫使用装甲兵打了胜仗,但也发现T–26型和T–28型坦克存在某些缺陷。此后,苏联研究设计了一个新的装甲车辆序列,其中包括在二战中赫赫有名的T–34型坦克。”
作者: 侠义剑客    时间: 2007-8-4 10:35

通过对原有装甲车辆的改进和对新型装甲车辆的研制与开发,使苏联装甲兵的作战装备有了很大提高,战斗力明显增强。为朱可夫装甲兵作战思想的提升提供了物质前提。
作者: 侠义剑客    时间: 2007-8-4 10:35

(二)诺门罕战役与朱可夫装甲兵作战思想的提升
5 s: }$ }' X; w  ?: N; ?' J+ L: |: u% ]$ {  \
    诺门罕战役的胜利使朱可夫对自己的装甲兵作战思想更加坚信不疑。1940年,朱可夫在参加苏联最高统帅军事会议时第一次提出:“以机械化部队为骨干的方面军和方面军群实施宽正面、大纵深、高速度进攻的新理论”。这一新理论的提出,是朱可夫在吸取了对日作战经验之后,对纵深进攻战役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而朱可夫的装甲兵作战思想也在这种新的作战理论中得到了充实与提高。从三十年代的对装甲兵的集中使用,发展到使装甲兵、航空兵、摩托化步兵相互配合,协同作战的新思想。看似简单,但其中对各兵种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与统一指挥所提出的要求是相当复杂的。朱可夫通过诺门罕战役的实践,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加紧组建机械化军对苏联的意义。1940年在受到斯大林接见时朱可夫说道:“如果我没有2个机械化旅和3个摩托化装甲旅,肯定不可能如此迅速地合围并歼灭日军第六集团军。我认为,我们必须大大扩充装甲坦克部队和机械化部队。”对于在即将爆发的苏德战争中,苏联装甲机械化军将起到的作用,朱可夫认为“如果法西斯德国把战争强加到苏联头上,苏联就得同装备有大量的装甲坦克部队和机械化部队及强大空军的法西斯军队作战,面对这样强大的对手,必须继续组建坦克和机械化兵团,以便在力量对比上与德国相等,还必须改编、改装空军和防空、防坦克部队,这是实施陆上进攻的先决条件。”对于装甲兵、机械化步兵在未来战场上的地位,朱可夫反复强调:“德军陆上进攻的骨干力量是以坦克为主导的机械化军队,坦克与机械化军队的出现,是当时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顺应了战争发展的需要与历史发展的潮流,代表着当时陆上作战的发展趋势。如果苏联仍站在自我封闭的立场上对待这场残酷的战争,将付出巨大的代价。”苏德战争初期苏军的节节溃败,以及大片苏联领土的沦丧证明了这一“代价”的确是巨大的。同时,也证明在当时朱可夫对机械化兵团,尤其是对装甲兵方面的认识是正确的。. m! x) ~. b) |, ]* i% L; F! d

) U. {# K- ]. D, w* G* r0 Q    朱可夫的装甲兵作战思想,在苏联的装甲兵发展历程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苏军装甲兵部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苏德战争中,对苏联抗击德国法西斯侵略做出了突出贡献。
作者: 提督的决断    时间: 2007-8-10 01:08

原帖由 bf109 于 2007-6-4 06:21 发表 9 f/ t! P; v" Z- `' [
这是事实啊,你希望我们如何批判事实呢?不能因为毛子单挑赢了张大少的半土匪半民团武装分子就认为他无敌于天下吧?
& u4 i5 U, N- k1 C& ~4 \- O
这不是事实
作者: tjc760828    时间: 2007-10-4 18:08

战争的胜负并不是仅仅以伤亡的多少来判定。而主要看的还是战争方有没有达到作战的目的。就诺门坎的战况来看,日本人没有达成其战役的目的,而是被苏军迎头痛击后退了回来。所以,日军肯定是败了。$ F. i3 Y  r/ c' k9 I, {: [# {
  至于失败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日本陆军在当时的列强中是比较弱的。并不是说日军士兵的素质不高,而是日本陆军的战术理念和武器装备太差。由于长期在中国大陆作战,面对的是装备水平和人员素质都十分低下的中国军队。接连的胜利使日本陆军越来越自我感觉良好。以至于对欧洲战场上战争形态的变化采取了漠视的态度。这当然也跟其军队建设的重点在海军也有一定的关系。另外,日本陆军也长期陶醉在几十年前日俄战争的胜利中,一相情愿的认为下一场战争也会遵循几十年前日俄战争的模式。不管怎样,日本陆军的装备水平是落后了。
3 e) N8 B% @- _- c+ T  




欢迎光临 燃烧的岛群军史学习论坛 (http://bikooo.com/)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