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讨论] 向行家请教 [打印本页]

作者: WendyWen    时间: 2007-9-21 15:18     标题: 向行家请教

我 向 飞 龙 大 哥 请 教 , 问题是 : 下 面 武 器 中 文 是 什 么 ?
6 E5 j/ a+ n. p type 94, 37 millimetre anti-tank gun Mountain guns,5 z) U' T/ E8 L+ t
mortars aheavy & x# x2 r( _+ y& Z+ ?
machine guns ( J! X. \: i) f2 Z3 e
还 有 一 个 营 应 当 是 多 少 人 , 请 帮 忙 , 谢 谢 了
5 `2 `( u& r" P* \% D2 {1 F' J+ p; w4 }% Q' J: }% s
飞龙大哥的回复 : . o" Y# c: k$ d! y6 T" ^* Y& U  B

8 _2 i- p0 d9 r2 O: u9 q6 X1 k
8 }' X0 g4 Q2 ~+ j# z94式37mm反坦克炮,37mm是口径,按中国习惯,口径小于20mm的称为枪,大于20mm的称为炮,英文都是用gun来表示 mountain guns是山炮,炮身较短,便于在山地携带和使用。 mortars是迫击炮,使用时对天发射,日军有一种随身携带的超轻型迫击炮,称为掷弹筒,口径多半在50mm以下,单人就可携带和使用。 a heavy machine guns是重机枪,日军常用的是92式重机。 图片可以在http://www.biku.net/index.htm里找到,陆战兵器有一个页面是关于日军武器的。
$ p+ g) f1 x& v. E0 s! h- c" f) E9 Z# O$ P1 F
各国陆军的营级编制数不统一,一般一个连在100-180之间,美军大约是150人,估计澳军也差不多。营内通常有3-4个连以及营部直属部队,约600-1000人左右,日军的营级单位称为步兵大队,营长就是大队长,人数也差不多是800人左右。具体编制我并不很明确,需要检索资料,我建议你在战史区另开帖子详细咨询大家,会给出比较权威的数据。 - R8 Q" Y/ d9 ^6 _9 m; _

& I6 K9 Z$ W0 `3 o* p  h请行家们帮忙 , 谢谢 。
作者: 飞龙    时间: 2007-9-21 15:36

  编制的人数我大半是猜的,等着被砍了....
作者: 半日光辉    时间: 2007-9-21 23:34

楼主发的那一组重走科科达的帖子中,有一张说是英军的“历史”照片,可是那张照片在美军海军史图片集中看过,上面的说明很明白,瓜岛上的陆战一师。当时不便回复,就在这里提一下了。7 b3 _% f3 ^5 q: O
. M# E% D: m6 R3 L# p6 P! D
PS,飞龙,美军一个步兵连都是200人以上,战斗部队有240~260人呢,一个作战营有三个连,将近800人了。
作者: 洪廓入道铁船轩    时间: 2007-9-22 16:36

三三制和四四制的营人数相差不少的。要看是哪个国家的营。
作者: luckpanzer    时间: 2007-9-25 16:37

步兵、机械化步兵、装甲兵、炮兵、侦察兵、各类技术兵种……2 {4 Z. a2 a: Y. I
这些编制人数都不同,各国也不同,要说清楚就太大部头了
作者: 半日光辉    时间: 2007-9-25 17:44

记得以前在大学图书馆里看到过一本《北约各国部队编制》差不多有50 多万字
作者: 飞龙    时间: 2007-9-25 17:52

各位扯远了,针对楼主的帖子,说明一下在科科达作战的澳军步兵营编制就够了 $ L  r0 b& c0 y" @

6 a7 e  [- i+ M2 A; `1 ^, V美军步兵连的编制是来自BoB的感觉,似乎E连是三个排长,每排3个步兵班和1个机枪班,总人数应该不超过200人,当然空降连的编制可能跟陆军不太一致。
作者: 半日光辉    时间: 2007-9-25 22:57

飞龙没有看过原著吗,原著中我记得说E连参加诺曼底空降的时候全连259人
作者: 飞龙    时间: 2007-9-26 10:19

原著看了一点节选,一支没有下载完整版欣赏
* g1 ~8 t* K* a% [; V3 v
1 ~( x3 P7 `2 M  }0 h. @' Z8 c0 _( z9 d9 m" C/ T1 e% f
半日要是有的话,贴到你的区里吧
作者: 半日光辉    时间: 2007-9-26 12:26

我可是买了本20多块钱的正版书呢,只不过正版翻译也不怎么好,.50和.30机枪都翻译成了50mm和30mm,最秀逗的是把虎王(这个翻译虽然有问题,不过也算约定俗成)翻译成“猛虎至尊”
2 K; d, s1 U/ J7 P) f# j一个KingTiger能联想这么丰富。
作者: pkwang    时间: 2007-9-26 16:24

对E连的描写中我记得曾经提到过,从D日开始至第一次轮换休整全连编制XXX人,伤亡XXX人......
作者: WendyWen    时间: 2007-9-27 09:49

原帖由 飞龙 于 2007-9-25 17:52 发表
, k0 r0 Y; y& C: `+ N6 H1 {- I各位扯远了,针对楼主的帖子,说明一下在科科达作战的澳军步兵营编制就够了 - s1 Z7 A- B7 O4 p5 e

, r/ _% g) \' T美军步兵连的编制是来自BoB的感觉,似乎E连是三个排长,每排3个步兵班和1个机枪班,总人数应该不超过200人,当然空降连的编制可能跟 ...
; ^/ O5 ~8 Z, _6 T$ m: j6 k
! R1 o0 N0 t/ e6 T. ~9 o: }1 m
一 针 见 血
作者: 飞龙    时间: 2007-9-27 09:54

原帖由 半日光辉 于 2007-9-26 12:26 发表
+ m/ y4 _* l. A4 V* e我可是买了本20多块钱的正版书呢,只不过正版翻译也不怎么好,.50和.30机枪都翻译成了50mm和30mm,最秀逗的是把虎王(这个翻译虽然有问题,不过也算约定俗成)翻译成“猛虎至尊”
% a% \- m3 z  q2 D& W一个KingTiger能联想这么丰富。
% K. r- M8 R0 F6 d" O" {) S' N  q

' C) M0 ^; }  W3 L% r# s  x国内搞翻译的人都不是军事爱好者,更有些是对军事一窍不通,所以《突击》《闪电战》之类的杂志销量才能上去嘛
作者: 浆糊    时间: 2007-9-27 10:03

像空降部队或者登陆部队的临战编制一般都比较大,这是因为作战时的预期伤亡较高,为保持建制战斗力的正常对策。
作者: 半日光辉    时间: 2007-9-27 10:18

美军步兵师的步兵连编制也比较大,几个大国中就是苏军的编制最小,有的时候是无奈,一个合围下来,跑出来一个集团军就几千人了
作者: chars    时间: 2007-9-27 12:46

德国入侵苏联初期2 z; X! v7 {5 ]0 Q: x* y6 X
苏联确实很惨了
3 D: _/ s9 y$ \
8 Z5 z# p5 [, E, r: }2 z不过有哪位能谈谈当时苏联国内的战时经济体制到底是怎么样得?2 V/ y1 a0 q5 t& x! |9 j* _  h, t$ e
为什么在初期经受了那样大的损失之后,还能把士兵像流水生产线上的机器一样大量的往前线送的同时,还可以保持那么强大的军备生产力?
. U& H$ _' O0 @2 }+ o3 t这个问题我一直没闹明白
6 q% `; [4 G+ w. T6 w
0 P2 x3 @* E% P. J$ l& ^难不成苏联的妇女都特别能干?干活和男人差不多??
作者: xuanyuan    时间: 2007-9-27 22:11

苏联的体制就是一个特点“集中”,权利高度的集中在苏共最高层,除了他们,其他人都只是可以被任意替换的零件而已,不存在个人意志,而具体到战时生产上,苏联充分动员了所有可利用的资源,只生产对战局有用的,可以立刻大量生产的武器,而他们的对手德国直到斯大林格勒以后才意识到自己是在玩一场生死攸关的游戏,开始考虑工业的彻底总动员,在苏联的少年老人妇女都像牲口一样卖命工作了3年后,德国的妇女还没有作为一个整体被纳入工业生产中去,在这一点上他们甚至不如美国和英国,光这一项造成的生产力损失就远非战俘和外国劳工能弥补
作者: 半日光辉    时间: 2007-9-28 07:35

如果看过阿尔伯特 施佩尔的回忆录,也能看出他老兄对他之前德国拖沓的“战时体制”怨言甚多。
6 u8 e/ Z. p  D, m( X- d更何况苏联还有美国在后面提供物质支持,有道是美国的军服,苏联的兵
作者: 半日光辉    时间: 2007-10-3 22:36

这就是楼主的那个帖子中出现的一张照片,这个这个上面有说明的,和澳军无关,是瓜岛的陆战一师。1942年8月
作者: WendyWen    时间: 2007-10-4 07:16

原帖由 半日光辉 于 2007-10-3 22:36 发表
- w+ S) _  m: \! [9 Z2 a) y( A% Z0 E这就是楼主的那个帖子中出现的一张照片,这个这个上面有说明的,和澳军无关,是瓜岛的陆战一师。1942年8月
# a) E$ g5 u  T$ b. |4 T谢 谢 指 正 , 现 以 修 改 。
作者: 飞龙    时间: 2007-10-4 08:44

了不起,迅速升级到中尉了...
作者: WendyWen    时间: 2007-10-4 11:45

原帖由 飞龙 于 2007-10-4 08:44 发表
# ^% Y! F' ^- s$ H了不起,迅速升级到中尉了...
# @# H8 F' u2 Y  B
中尉有 什么职权啊 ?
作者: 越骑校尉    时间: 2007-10-4 18:50

苏军的编制确实少得惊人。很多师都是兵不满万的,只有一线师才上万人。而美国和日本的师随便就到两万人。欧洲(英法德)的师倒正常点,通常一万二到一万五。
作者: hongqi315    时间: 2007-10-4 19:50

苏军的编制确实少得惊人。很多师都是兵不满万的,只有一线师才上万人。而美国和日本的师随便就到两万人。欧洲(英法德)的师倒正常点,通常一万二到一万五。
1 |, P! s1 C+ ?0 Q====================================================================
6 \# l' d+ w1 A: C苏军一般都有第2编制习惯,一个师上去战斗,往往留下占原来军官和士官25%-30%的人数,马上组织下一个师(大量的征召兵,刚开始战斗经验低下,大战略游戏里重要体现)
( k1 t6 Z# L1 R2 j3 x但是数量最终会发生质变,按10$比例算,2战苏军大概组建了1200个师,就有120个精锐师出来了 你们算算同期德军和霉菌的能出名的师有没有120个? # I+ \; q$ V( l! p% K
当时苏德开战初期.德军就说了一个名言:打了300个师,后面又出来600个师" U4 J! B+ G$ G/ j$ o5 J
/ L! q) ?6 a3 y" e, j
=======================================================================5 O8 \: O2 J( A" G4 U. h
求朝鲜战争的陆军兵器资料那里能找到比较详细的
3 x/ c' @2 L' e9 D; Q: ~) h2 `
% K! R* h! Q4 ?8 D# S0 l0 P[ 本帖最后由 hongqi315 于 2007-10-4 19:52 编辑 ]
作者: 越骑校尉    时间: 2007-10-5 19:06

大战后期德军不少师之剩百来二百号人了。因为自从打苏联后,德军(国防军步兵师)不少师都未补充过新兵。部队越打越少,虽然从编制上有不少“师”但是大多数已经没战斗力了。至于苏军2编制的说法由来已久。不过苏联军方从来未公开承认过有这回事。
+ g8 I" q# w8 D5 d3 F苏联一方面有人力优势,另一方面德军需要防御的地方太多(法国、北非、巴尔干、挪威)再加上希特勒“不准撤退”的蠢命令,导致苏军每次进攻都可以集结到优势兵力进行突破。
作者: xuanyuan    时间: 2007-10-5 20:42

原帖由 hongqi315 于 2007-10-4 19:50 发表 6 w) X1 o9 r+ Y' Y
苏军一般都有第2编制习惯,一个师上去战斗,往往留下占原来军官和士官25%-30%的人数,马上组织下一个师(大量的征召兵,刚开始战斗经验低下,大战略游戏里重要体现)...
此说法大概出自《苏军内幕》一书,必须肯定当年维克托·苏沃洛夫同志的确披露了部分铁幕后的情况,但随后直到苏联解体,包括影子部队的大量说法未能获得任何证明,当然如果影子部队是指用补充部分现役人员的方式来组建新部队,那到是没错,因为全世界都这样做
作者: xuanyuan    时间: 2007-10-5 21:03

原帖由 越骑校尉 于 2007-10-5 19:06 发表 ; d0 V/ D0 [9 b! C; Y/ i
大战后期德军不少师之剩百来二百号人了。因为自从打苏联后,德军(国防军步兵师)不少师都未补充过新兵。部队越打越少,虽然从编制上有不少“师”但是大多数已经没战斗力了。至于苏军2编制的说法由来已久。不过苏联军 ...
  f6 g0 t& |6 F* h! t7 }1 [/ E到兰色计划爆发时,苏联能控制的人口仅剩余1.2E,而德国人却掌握了欧洲超过2E5的人力资源,其中包括7000-8000W的德意志人,诚然,外国人是不如本国人听话,但联系到辉煌的战争开始和直到44年底以前交换比都大于苏军,苏联也是在同时才基本解放国土的事实,实在不能说是苏联“人多”导致的胜利
作者: xuanyuan    时间: 2007-10-5 21:20

300换600大约是哈尔德先生的说法,开战前盖伦先生对苏联的预测是不到200个师的部队,而苏联仅步兵师一项就有200,德国的参谋部就是依据这样的战略情报制订的计划,而这个计划本身呢,一没有任何的确定目标(攻击苏联本身似乎不能算目标),没有任何的预备方案(因为苏联是个一推就倒的房子),几乎没有应对苏联的战争动员的具体措施,因为德国人相信自己可以在几个星期内就可以通过消灭大部分的苏军现役部队(100+)来迫使对方投降,苏联根本没机会动员
3 {8 M6 G. F* j! q7 ]" c4 @( Z$ L6 F" X! @  L
菲特烈在上,这个就是他的子孙为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的决战所做的准备和计划,当然联系到施里芬的先例,似乎也不能指责太多
作者: 飞龙    时间: 2007-10-6 10:14

德国掌握的人口虽然多,反而需要大量的驻屯军维持当地治安。即使是法国这样富裕的地区,游击队的活动也比较活跃。实际上法国工业对德国的帮助并不大,反而牵制了不少德国的资源。
作者: xuanyuan    时间: 2007-10-6 19:42

在战争的大多数时候,包括结束,北欧德军一直保持在50W,其中包括相当数量的装甲部队,另一方面,挪威直到今天人口都没突破过500W,丹麦在43年以前都是德国的“示范占领区”,盟军在43年以前大规模登陆德国占领区的可能几乎为零
* H' z  u& T3 G据我所知,今日法国的游击队的传奇,绝大多数归功于骄傲的法国人在战后的宣传,而整个二战期间他们甚至连一次消灭连级占领军的行动都没有,排级以上的都很少见,同时期有超过100W法国人作为劳工去德国工厂干活,44年前德国士兵普遍把派去法国服役作为放松和享受生活的机会
* F$ m4 c( t/ q- J4 g7 C" a4 {补充一下,41年6月,法国北部有20个德军师,几乎都是满员齐装0 f8 Q. O; ~2 t

; h& L! h% i; r/ K( u  _[ 本帖最后由 xuanyuan 于 2007-10-6 19:43 编辑 ]
作者: 飞龙    时间: 2007-10-6 22:25

消灭占领军不是游击队活动的主要目标,况且这样的行为必然遭致占领军的报复,通常是3:1或更高来枪毙闹事地区的百姓。游击队更多还是以搜集情报、救援盟军飞行员和破坏生产为目的。
作者: 越骑校尉    时间: 2007-10-7 08:14

德国占领区虽然人口众多,但其中大多数人的忠诚度值得怀疑。送到工厂干活还算凑合,要是拿着武器上前线——天知道这些人会不会临阵脱逃甚至阵前倒戈!5 d! H* _  h9 {8 h4 a
德国的战争动员姗姗来迟。因为德军前期的节节胜利都无需进入战时体制。假如真正进程想初期那样轻而易举的话也不需要进行战争动员那样“劳民伤财”。但当德军开始败退时,德国不得不被迫转入战时经济状态。纳粹党不原意动员妇女参与劳动实在奇怪,这点还不如日本人。
作者: xuanyuan    时间: 2007-10-7 20:54

原帖由 飞龙 于 2007-10-6 22:25 发表
8 O( p+ k+ C& T0 \9 E$ Z消灭占领军不是游击队活动的主要目标,况且这样的行为必然遭致占领军的报复,通常是3:1或更高来枪毙闹事地区的百姓。游击队更多还是以搜集情报、救援盟军飞行员和破坏生产为目的。
不错,游击战根本目的是驱逐对方,而不是肉体消灭,但后者却往往是重要的斗争手段,若一个地区的游击战不以肉体消灭作为主要斗争手段展开的话,那强大的正规野战部队的驻防治安也就失去了意义,反间谍与反渗透的工作主要以脑力劳动为主
作者: 飞龙    时间: 2007-10-8 10:03

仅靠游击战无法驱逐占领军,占领军控制绝大部分资源,论起消灭肉体来比游击队要容易得多。历史上没有哪场战争是通过游击战的方式获胜,可惜总有人乐此不彼。远的不说,布尔战争后期的游击战术给普通布尔人带来灭种的威胁,8年抗战中凡是鬼子死了人的情况总是招致大规模报复。游击战还是应以破坏生产和传递情报为主,类似布尔战争那种用本族人的血堆积出来的外交胜利,代价太高而成功把握太小。
% f( Q! N6 k5 C1 Z% M7 ^
' O9 |9 t1 r& z9 u8 P" L) x现代战争如伊拉克和阿富汗,依然自称游击战,不过官方有了另外的名词——恐怖袭击。
作者: xuanyuan    时间: 2007-10-8 22:35

看来偶表达太模糊了,带入修饰语应该就很清楚了,法国游击队的目的是驱逐德军(没能力单独做到与此无关),而不是肉体消灭,既然法国地区的游击战不以肉体消灭作为主要斗争手段展开的话,那强大的德国野战部队的驻防治安也就失去了意义,反间谍与反渗透的工作主要以脑力劳动为主
作者: killmumu    时间: 2007-10-9 10:53

不是聊连队编制吗?怎么扯到德国占领统治上去了,太能扯了吧
作者: 飞龙    时间: 2007-10-9 11:43

德国野战军驻防法国不是对付游击队,而是防御可能的盟军登陆。对付破坏治安的游击队只需要盖世太保就足够了。/ ]: U' I$ w, X+ d1 B
: u- X  i( d: p) C# I. F
过于高估游击队在消灭占领军上的作用是不明智的,参考布尔战争后期布尔人游击战的后果就知道,英军的报复几乎让布尔人种族灭绝。此外占领军控制了宣传机器,完全可以把游击战说成恐怖行为,看看如今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宣传口径就明白了。
作者: luckpanzer    时间: 2007-10-9 14:30

关于法国的德国军队,细心留意就能发现,调动到法国的部队往往都和“休整”“改编”等词汇联系在一起,可以说驻防法国是一种奖励
作者: pkwang    时间: 2007-10-9 19:34

与在东线相比,当时的西线的确可以算天堂了....
作者: xuanyuan    时间: 2007-10-10 22:24

在41年中用20个师去防备盟军(英军)在西欧的登陆,德国人的“人力资源短缺”显然不是没有原因的2 k+ w4 `2 E7 y: l+ v3 [# `
# j' G0 F7 b6 e9 g" P
[ 本帖最后由 xuanyuan 于 2007-10-10 22:25 编辑 ]
作者: nanjin1937    时间: 2007-10-22 13:31

原帖由 飞龙 于 2007-9-27 09:54 发表 : r9 N  g* k3 |0 H( h* @9 k( S4 R
9 g* w% j' s. y4 L* R9 W9 G

) A% K3 z1 S0 ?9 v国内搞翻译的人都不是军事爱好者,更有些是对军事一窍不通,所以《突击》《闪电战》之类的杂志销量才能上去嘛
' Z: k% ]$ T* I' X2 K
确实如此,他们能把孔子、孟子翻译成孔修斯、孟修斯……
作者: Ferrero    时间: 2007-10-25 11:11

当代中国的文学工作者们的职业操守严重有问题啊~~~
作者: 飞龙    时间: 2007-10-25 11:44

20个师驻防法国并不算奢侈吧,法军虽然新败,但是仍然是传统军事大国和强国,法国海军几乎毫发无损,在一个对抗百年的敌国,维持30万人的驻军,同时还要应付法国的前盟国英国的煽风点火,个人以为并不算多。
作者: nanjin1937    时间: 2007-10-25 11:51

20个师驻防法兰西只少不多啊!法国新败,大部队还在比利时边境附近,想想都让人不寒而栗啊
作者: Ferrero    时间: 2007-10-26 09:37

略微看了下楼主发的内容及后面的诸多回复,大家转移话题的能力果然是厉害呀....




欢迎光临 燃烧的岛群军史学习论坛 (http://bikooo.com/)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