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转贴] 关于火器发展历史的若干资料 [打印本页]

作者: 飞龙    时间: 2007-10-4 15:14     标题: 关于火器发展历史的若干资料

大明神机之明朝火器发展简介4 a" t  R) M- I2 h/ Z) G$ S0 r

  Z. f0 u6 d# q! x, a6 I; Q网上盛传,原作者无法考证,本文转载自大明火枪手论坛
$ s. q) y4 b' E' O! m5 A0 w. _. y6 O+ E4 j) c" [
  因为中国曾经被满清这个只知道“弓马娴熟”的民族统治了二百七十年,所以后代的中国人都产生了一种误会,以为发明了火药的中国,竟然把本应成为先进武器的发明,白白浪费在无义的娱乐上。其实不然,清朝以前的蒙元和明朝两代,都 十分重视火器的发展与装备,我不是要故意贬低满清,仅仅是想阐述一下中国在火器方面曾有过的辉煌。 % E! X: q) o% {# I; \
  火枪最早出现在中国,这一点是勿庸自疑的。中国的早期火枪,在10世纪的宋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后经元、明两代发展,至明末本应有所大成,怎奈………… 在中国广泛使用火铳后,阿拉伯人在14世纪初,制成了木质管形射击火器“马达发”。而欧洲14世纪中叶,意大利制成金属管形射击武器“火门枪”,以后又发明了火绳枪。要说明的是,欧洲的火枪是自己独立发展起来的,在17世纪的时候,反而对中国的火枪技术有所影响。 . k. d. k. H  P
  宋朝出现的“突火枪”杀伤力不大,射程仅仅5—10m,在当时多说是吓唬人用。 但元朝建立后,重视发展新型火器,至元十六年(1279),集中各地工匠于大都(今北京市),研制新式兵器,重新调整火药的配方,使同样体积的火药,效能提高了约三倍。元朝至顺三年(1332),铸造了铸有铭文最早的铜火铳,长1尺1寸,重28斤。同时还制造出了早期的手铳,但威力小、射程低,基本上没有使用价值,给军官们作为玩物到更合适一些。 / g7 M: }- Q9 }  K# r$ T
  元末战争时期,火炮在战争中被大量的使用,据《明史》记载,元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张士诚被明军围困在平江城(今江苏苏州),大将徐达“领四十八卫将士围城,每一卫置襄阳炮架五座,七梢炮架五十余座,大小将军筒五十余座,四十八营寨列于城之周遭,张士诚欲遁不得飞渡,铣炮之声昼夜不绝……”。由此看来,当时的战斗景象是何等的壮观,火铳和火炮的数量亦已经达到相当的数量。金属火器的出现,开创了古代武器的先河,它以使用寿命长,发射威力大,运用范围 广等多种优点,成为以后历代的重要兵器,并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应用。 ! I: S+ }. H9 R2 N/ ?1 L
  到了明朝,由于封建社会经济的高度发达,兵器也有很大的发展。其主要冷兵器有长柄刀、枪、短柄长刀、腰刀及各种杂式兵器如镋钯、马叉、狼筅等等。除了继承传统的兵器品种外,火器的发展到明朝达到鼎盛时期,明末的兵书如《兵录》、《神器谱》、《武备志》、《西法神机》、《火攻挚要》、《筹海图编》、《军器图说》、《火龙神器阵法》等更是详细地记录了明军装备火器的制法、图谱以及火器部队的编制和战法。此外诞生了数字知名的火器(包括理论)专家如赵世祯、毕懋 康、胡宗宪、茅元仪、孙元化和明末清初的天才武器发明家戴梓;十分重视火器运用的军事将领如戚继光、孙承宗、袁崇焕等。
3 o: }, o) W# _( r明军真正意义上的火器发展是从抗击倭寇时开始的。因此必需先了解一下日本“炮”的来历,以及欧洲的火器发展经过。 3 L0 e! c& k5 U* F$ c
15世纪初期,西欧的工匠们将原先的“火门枪”的木制握柄被重新设计过,射击时能够倚靠在士兵的肩膀上,而不再是架在支架或者地上,自此步枪的定义被正式确定为:单兵肩射的长管枪械。15世纪中期,又创制了新式火枪——火绳枪,用火绳点火,并在火枪上加装了能够控制点火的机械装置——扳机,使火枪射速更快,射程更远。这种新式的扳机击发式火绳枪的口径一般为15~20毫米,管径比一般为40到45,而最大射程一般为60~80米(杀人距离),它在1543年传入了日本。
6 v1 L; @4 n& ^4 V2 m# N1 J  日本制成火绳枪经历了三个阶段:元至元十一年(倭文永十一年、公元1274)到至元十七年(1281)蒙(元)、倭战争时期,倭军从作战中见到了蒙古(元)军使用的铁火炮,从此得知世界上已经有了一种新式兵器—火器,这是倭国初知火器的阶段; & F3 `5 P9 c2 r+ k+ ^% _
尔后在天朝大明成化二年(1466年),(中国的)琉球人到倭国时传入了明铜火铳(原始手铳);大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南夷”(葡萄牙)商船被台风带到了萨摩以南的种子岛,葡萄牙商人带有欧洲火绳枪,大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工匠八板清定仿制出了倭国最早的火枪——种子岛铳,这就是给倭国历史带来巨大变化的“炮传来”——火枪在倭语中写作“炮”。 ) u* B: [9 d9 d! V3 i- k+ d5 U
大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倭国江州的国友锻冶,组织了高明的工匠,仿制成适合倭兵使用的火绳枪,并且制成了闭锁螺栓,较好地解决了枪尾的闭气问题,提高了火绳枪的威力,较葡萄牙人制造的火绳枪更为先进。这种“炮”的口径与欧洲火绳枪相同,但射程提高到100米,射速每分钟5发。不久国友锻冶进行批量生产,售出数百支成品,有些海盗及走私商人等乘机购买,持为劫掠凶器,我国闽浙沿海多受其害。当时正值戚继光抗倭,戚继光对火绳枪的威力评价很高,认为这是杀敌最有效的兵器,并对火器的战术使用作了很深的研究,发展出车营、三才阵等适合发扬火器威力的部队编制和战法。 6 O$ E5 V( a4 _. h4 }, V
  大明正德七年(1512),明军平定南海之役,缴获三艘海盗舰船,得到了“佛郎机”火器。“神机营”的武器专家改进了缴获的火器,创制出佛郎机铳,又称为“神机炮”,并批量生产,使中国的火器跨跃了一大步。但佛郎机铳是大口径火枪(炮),需三人同时爱作一门。九年后,大明嘉靖元年(1521),明军在广东新会西爱湾之战中,又从缴获的两艘葡萄牙舰船中得到欧洲火绳枪称“西洋番铳”,但那时葡萄牙人所用的火绳枪,大抵还是初创时期的制品,未引起明军高层的足够重视,直到不断掳掠沿海的倭寇用上了火绳枪,明朝军队才开始批量装备以之对抗。
6 H6 }9 R/ p' ]大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明军在收复被倭寇及葡萄牙人侵占的双屿(今浙江鄞县东南)战斗中,俘获了一些善于制造铁炮的日本人及铁炮。由马宪、李槐等人,学习了制造火绳枪的方法,并在其基础上,加以研究改进。于大明嘉靖三十七年( 1558)造出了“比西番尤为精绝”的中国第一批火绳枪,而且手笔极大,一上来就是一万挺,由此可见,当时明朝政府对军队装备火器的重视程度。如果不是明朝末期,政治上实在极度腐败,外加连摊上三个“倒霉”皇帝,满清焉有入主中原之理! . H. j' Q7 w: N. L
  中国把创制成功的火绳枪,称之为“鸟铳”,《武备志》说:“后手不弃把,点火则不动,故十发有八九中,即飞鸟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又因其所安装的弯形枪托形似鸟喙而被称为“鸟嘴铳”,也有人称其为鸟枪,成为当时明军战斗中的“利器”。明军装备的鸟铳射程可达 120米,枪管用熟铁制作,底部有火孔与火药池(放引火药)相连,池上覆盖有铜盖,可以遮挡风雨,搠杖(通条)插在枪管下的木托上,用于填送弹药,枪管底部用螺栓封固,便于取开擦洗枪管。
# B2 L2 T4 r" J) f  大约在同时,鲁密国(今土耳其)派遣使者朵思麻到中国进贡火绳枪,中国古代著名火器专家赵世祯,生长于海滨,少经倭患,深知增强国防力量、改善武器装备的重要性,决心研制出精良的火器装备官军,卫国保民,于大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给皇帝呈上了《用兵八害》的条陈,建议制造鲁密国进贡的番鸟铳,经兵部议交京营试制。 3 w- M, A# l0 H. g9 C9 l* I
  赵世祯唯恐京营“制造打放两不如法”,就登门求教朵思麻,详细讲解了制造和使用方法,并自己出资(赵世祯时任从七品衔的中书舍人)召集工匠进行试制,终于在万历二十六年创制了比鸟嘴铳射程更远的火绳枪,称之为“鲁密铳”。这种铳加长了枪管(4尺5寸),重量略大于鸟铳(6—8斤),射程远(150 米),威力大,在结构上更优于鸟嘴铳。故《武备志》说:“鸟铣:唯鲁密铳最远最毒”。同时还研制 出当时最新式的火器“掣电铳”和“迅雷铳”,前者兼具西洋铳和佛郎机的优点,后者并有鸟铳和三眼铳的长处。万历三十年六月,赵士祯研制的火器通过兵部、工部、刑部等部门官员的试验。会审报告建议皇帝将赵世祯“所制车铳式样随发京营,依法成造,责令官员加以教演,传示各边,以究其防边制虏之用”。
! m3 g) H  U6 K4 h; |" p  对比15—16世纪欧洲各国装备的火绳枪,在上构造和明军的火绳枪基本一致,技术参数也大致相仿,但明军的鸟铳比这些枪都要轻便。西班牙的重型火绳枪—— 穆什克特枪,口径在23毫米以下,重8-10公斤,弹丸重50克,射程250 米,可以保证射穿任何的铠甲,虽然明军的鸟铳威力比不上这种枪,但比起机动性和轻便性却是穆什克特枪远远不及的。
  ^' K  |% D4 V- m' x; ~- Z  15世纪初期,欧洲战场上出现了炮身和药室一体的青铜炮,不久又出现了轮式火炮,采用颗粒火药,法国于15世纪中期首先铸造铁炮,并很快使这一技术传遍欧洲;公元16世纪前后德国纽伦堡地区生产出一种直线式线膛的火绳枪——“毛瑟枪”,由于“膛线”一词的英文译音是“来复”,所以线膛枪也称“来复枪”,这种带 有膛线的来复枪射击精度大大超过了滑膛枪。 , w0 G9 U) @$ x/ G) o7 M0 t( r
从17世纪起,欧洲枪炮制造技术发展迅速,法国人发明了具有防风防雨性能的燧发枪,它的出现标志着纯机械式点火时代技术的结束。燧发枪的基本结构如同打火枪,即利用击锤上的燧石撞击产生火花,引燃火药。以其射速快、重量轻、射程远等多种优越性,逐渐将火绳枪废弃;瑞典人则划时代地把弹丸和发射药装在同一个纸筒内,装填时将纸筒撕破(咬破),把发射药和弹丸一块装入枪膛中去,既简化了装填过程,又保证了发射药的定量装填,它预示了一种新型的定装枪弹的出现;
作者: 飞龙    时间: 2007-10-4 15:15

1776年,英国人又将直线形膛线改成螺旋形,发射时火药气体使铅丸膨胀而嵌入膛线以发生旋转,发射的弹头出膛后高速旋转前进,增加了子弹的稳定性,提高了射击精度,增大了射程,到达了200米之多!!!
8 p1 @) ]; U. t由于这些欧洲先进火器优于中国火器,明政府在自己研究不出来的情况下,就毫不犹豫的花钱从葡萄牙铸炮专家伯多禄?波加罗在澳门兴建的铸炮厂引进火器技术,进行大量仿制,并用于实战,在实战中取得巨大收益,进而批量装备军队。《中国军事史?兵器卷》记载明朝后期明军的火炮用精铁铸造,在技术上接近西方的水平,数量则稳居世界第一,野炮的最大射程可达到10里,舰炮也达到 4里以上,开始采用了爆炸弹丸、分装弹药、后膛装填、有射表、瞄准具等等,种类上覆盖大中小口径,平射炮、曲射炮、臼炮…… + ^0 i* ]2 r! V3 u/ y8 _- d, q
  明军主力火炮“红夷炮”,号称“净重三千斤,射程十里,每发可毙敌千人”,当时倭国和后金的大炮射程才一里(500 米)。后金头子努尔哈赤就是被袁督师的红夷大炮炸毙的,据说临死前对明军的大炮耿耿于怀,说:“我二十五岁以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想不到死在明军的大炮之下。”努尔哈赤死前命令后人好好学习明军火器,到了进攻扬州时清军也是用大汉奸吴三桂的大炮轰塌了城墙才攻下了城池。 * O4 d8 A' r0 n: d1 Z* S
火枪已经是明军步兵的主要装备。每名火枪手配备火药罐 2个,一个装发射药,—个装引火药,携带铅弹 300发。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发射药已经使用粒状火药,而不是以前的粉末状火药,其成分比例为硝1两(占75.75%),硫磺1钱4分(占10.6%),柳炭1钱8分(占13.65%)已经基本达到黑火药的最佳配比了(硝75%,硫磺10%,炭15%)。由于发射速度较慢,为弥补这一缺点,通常在战术上采用三排轮放法,即一排装铳,一排进铳,一排放铳,第一排发射完毕后,退至第三排装铳,第二排进至第一排位置放铳,如此轮流发射。同时期欧洲的火器技术虽然高度发展,但是冷兵器仍在作战中占很大比例,主要包括长矛、长戟、长弓、短剑等。7 Y9 o; l: m7 J1 m
直到明朝灭亡前,明朝的军事机构也在不遗余力地开品种颇多,形式复杂的管形火器(火枪、火炮)。如崇祯八年(1635),南京户部右侍郎毕懋康着的《军器图说》中,记载有“自生火铳”,就是一种燧发枪,这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燧发枪;京军三大营的标准装备——线膛枪(直线膛),葡萄牙人于1637年向明政府进献了线膛枪,神机营火器专家用后称赞该枪射程远,精度高,装填方便,上表请示大量仿制并装备京军三大营;大汉奸吴三桂作大明山海关守将时,曾制作过大口径铁芯铜炮,集铁坚、铜韧于一身,提高了大炮的使用性能,这可以说是当时不小的创举,这炮至今有一门陈放在沈阳的辽宁省博物馆。说明几十年间明朝火器技术发展之快,但可惜国家将亡,没有批量装备。另外喷射火器(古代火箭)制造也相当精良,样式、品种达几十种之多;爆炸性火器也相当发达,具体有两大类:一类就是地雷,品种繁多,有石头雷、陶瓷雷、生铁雷等数十种;另一类就是水雷,有水底雷、水底龙王炮和混江龙等兵器。根据大量的史实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和使用“两雷”的国家。 1 O* D& v" p+ O8 A2 u; ]
我国在17世纪中期的明末清初时代,火器的发展程度并不很落后于西方世界,军队的火器装备比例基本上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清军除了初期为了和明军争夺政权,而大力发展和明军一样的火器外,其他的时候,清军简直就是一无是处。满清建国后,军事装备专家仍对火器有相当改良和实验,例如满清政府曾先后开发过三种主要形式的燧发枪,即转轮式、弹簧式和撞击式,只是这些燧发枪做出来不是用来装备军队,而是用做宫廷狩猎时使用的禽枪。乾隆年间还制作过镶骨燧发枪,和同时代欧洲装备的制式步枪几乎没有任何区别,但此枪的作用依然是狩猎用的玩具—— 世界最先进的武器居然派上这种用处,可见鞑子还是无法和先进的人类相提并论的。 / D; u6 |3 C- t4 u. m
  更可气的是,康熙年间的超天才武器发明家戴梓发明出“连珠铳”,一次可连续发射28发铅弹,威力极大,在当时可谓妙绝古今,冠绝中西,比欧洲发明的机关枪早两百多年。又造出蟠肠枪和威远将军炮,他发明的威远将军炮类似现代的榴弹炮,射程远、火力猛、威力大。但鞑子酋长(恕我用此侮辱性字眼)抱着“骑射乃满州根本”这种白痴的念头,愚蠢地将戴梓充军关外,中国的火器发展乃告停顿,终于被欧洲所抛下。康熙还算有点良心,将“戴梓”之名刻在“威远将军”的炮筒上,以示尊重。
0 o2 W: J, R' o& ]6 w! J7 p  1757年满清政府自欺欺人地发布禁止外国人在华携带火器的布告,几乎是明白的告诉人家——鞑子对火器恐惧。这种恐惧一直延续到1842年英国的远征军司令濮鼎查让中国军官在火炮面前惊得目瞪口呆,四千远征军竟击败了满清二万正规军。 0 W3 V" _, d$ i: ?1 s; D+ g* u
1860年英法联军扫荡圆明园时发现,当年英国使团赠送给鞑子酋长乾隆的火炮仍保持完好的状态,随时可以发射,不过好像在华丽的“夏宫”它们只是摆设品。1900年鞑子那群不忘“骑射乃满州根本”的八旗兵在八国联军新式的“连环火枪”(机枪)前被打得尸积如山,而被鞑子们扼杀了探索精神和民族优越感的的中国人却在颠狂的信奉着“神功护体,刀枪不入”。 3 M4 Y0 p% S  @- u
  看到这里,是不是有种悲哀!综观明代火器发展史,所有现代陆军的兵器,编制都能在那里找到雏形或对应的东西:地雷、水雷、火箭炮、铁丝网、机枪、装甲师、等等。至于要问为什么如此精良的明军会败在刚脱离蛮人行列的后金手中,就无须我多说啦,已有很多人写专著论述明朝的败亡。与明末官场的极度腐败相比,满清从开始到灭亡都散发着两个字——愚昧!这种愚昧和普通的因无知而产生的愚昧不同,就像中国人永远都注重“面子”一样……
作者: 飞龙    时间: 2007-10-4 15:29     标题: 明朝火器介绍 zT

据说丰臣秀吉的火枪队很了得,但不知与明朝的火器相比谁更强?鸟枪类火器包括鸟嘴铳、鲁密铳、自生火铳和鸟枪等,分述其形制性能如下:
/ J/ q$ f& E& l$ ?3 t
2 q7 B0 W# t6 k/ j5 S  鸟嘴铳:公元1548年(明嘉靖二十七年),明军在收复被倭寇及葡萄牙人侵占的双屿(今浙江鄞县东南)战斗中,俘获了一些善于制造鸟枪的日本人及鸟枪。由马宪、李槐等人,学习了制造鸟枪的方法,并在其基础上,加以研究改进,于公元1558年(明嘉靖三十七年)造出了“比西番尤为精绝”的中国第一批火绳枪一万支,称之为“鸟嘴铳”。这铳用熟铁打造,重约5~6斤,有准星、照门,安装木托之上。铳口长出木托2寸,托后7寸向下弯.曲,托腹藏搠杖(通条)一根,重3两,另有火绳,每根长2丈,重3两。每次装粒状黑色火药3钱,铅子重3钱。火门有盖,使用龙头类火绳发火机。发射时将火绳点燃安入龙头,右手开火门后紧握枪尾,用食指扣板机向后,龙头落在火门,燃药发射。《武备志》说:“后手不弃把,点火则不动,故十发有八九中,即飞鸟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成为当时战斗中的“利器”。
- X) {( w% T7 K4 \% _; F$ @2 {9 H% n& p  |) W
  鲁密鸟铳:公元1598年(明万历二十六年),中国古代著名火器专家赵世祯在鲁密国(今土耳其)贡入的鸟枪基础上,创制了比鸟嘴铳射程更远的火绳机枪,称之为“鲁密铳”。铳全重8斤,长5~7尺,装药4钱,铅弹重3钱,火绳机的板机安在枪托内,拨之则落于火门,火燃之后,自行昂起。枪托尾部有钢刃,敌人逼近时,即倒转来作斩马刀用。这铳射程远,威力大,在结构上也优于鸟嘴铳。故《武备志》说:“鸟铣:唯鲁密铳最远最毒”。掣电铳赵世祯在创制鲁密铳的同时,还吸取鸟枪及佛郎机的优点,创造“掣电铳”。铳长约6尺,重5斤,采用后装子铳的形式。子铳5个,各长6寸,重约10两,前有圆小嘴,后方有扁方笋,笋中有眼,用捎钉钉住,以防前撞后坐。装药2.5钱,铅弹重2钱。这铳的发火装置与鲁密铳同,但下面加有护圈。子铳预先装填好,轮流装入枪管发射,可以加快射击速度。- P5 {" Q2 S: W
8 }; s  w. R( Z  D$ a
  以上各种明代鸟枪,口径均在0.9~1.3厘米之间,射程可达300米左右。和明代中叶以前的各种火门枪相比,具有身管长、口径小、重量轻、便于步、骑兵使用的特点。鸟嘴铳和鲁密铳枪管底部,还是用螺栓封闭的,便于拧开擦洗枪管。明代后期,这类火绳机枪已经是明军的主要装备。每名鸟枪手配备火药罐2个,一个装发射药,—个装引火药,携带铅弹300发,由于发射速度较慢,为弥补这一缺点,通常在战术上采用三排轮放法,即一排装铳,一排进铳,一排放铳,第一排发射完毕后,退至第三排装铳,第二排进至第一排位置放铳,如此轮流发射。
' z8 w% ^- w8 j
0 s5 n/ ^2 @/ q/ o0 u% q. E& Q, @" o1 R  自生火铳:明代末年开始试造的一种燧发枪。南京户部右侍郎毕懋康发明的。它的构造和性能与前述鸟铳无大差异,主要是改进了发火装置。自生火铳的出现,将我国使用了两百多年的火绳点火法,改进为燧石发火。这是我国火器史上一个大革新。因为使用火绳点火,有很多缺点,遇到风雨的天气,火门里的火药不是被风吹走,就是被雨打湿,以致不能发射;有时还没有瞄准好,就过早地误放了。毕懋康记载的是撞击式燧发枪,扣板机龙头下压,因弹簧。的作用与火石磨擦发火。这样,不但克服了风雨对射击造成的困难,而且不须用手按龙头,使瞄准较为准确,并在各种情况下,随时都可发射。
$ z8 C/ I4 z2 K7 T( U4 v; b# H; a3 N
, _) ?& W* `. L( K9 w2 g  6 p4 \# y' e$ v# |
  m7 [0 r  g; [' n5 f  y
  日本的安土-桃山时代和明朝万历初年所带来的兴盛,本来是双方可以进一步得到大发展的契机。尽管当时西方殖民者开始海上扩张,但是东方还是可以通过吸收西方先进科技和文明成果,从而与西方抗衡。而但是随着德川幕府的锁国政策,以及张居正死后万历末年的腐败,两国都统统走向了落后。
! U) M7 E  `& T* a% P
) @  F  e5 q3 j( A: k0 o7 C0 W' |' Z  16世纪末期的中日大战,才是当时规模最大的现代化战争。乃至尔后的英国革命,在武器上也还并没有特别优势的地方。) |' w5 ]9 P) P4 K& D% p. v, t
  U0 \; {8 p6 \# G4 G0 Q
南方火器强在材料,北方冶铁用煤,南方冶铁用木炭,煤多磷硫,材质易脆,绩效新书里讲的一些火器做法都说要用广铁最佳,广铁是岭南产的,原料应该是海南的富矿,中国独此一家。不光火器,冷兵器也如此,比如浙江的龙泉剑。北方则有最主要的硝石和硫磺矿,金国第一次攻开封后占领了山西和河北的两个最主要的硝石矿,第二次攻开封的时候宋军惊愕的发现金军昼夜发射火药炮子“猝如骤雨,密不可当”了,以当时开封守军的实力完全是被吓住了,不然好歹也是几十万,不至于那么容易陷落。
# [  r1 k" Z1 Y' P' c1 g6 ~3 g+ G, q& h# k& m8 Y* \; W4 G' Y, h
那也有好多西亚印度的火枪图,不过是纸图正好不在手里,有一张特别明显的花纹钢枪管,看不出缠绕锻打的痕迹,花纹走向平行轴线,可能是用铸造毛坯延锻的,有一到两支可以看出明显的铁皮缠绕痕迹,事实上用什么工艺成型我想是见仁见智,关键是成型过程中铁是烧红的,用锻打可以结合成相当密实的整体,而且因为钢铁的晶粒在锻打中被拉长成纤维状,这类热锻打成型枪管的结构强度应该比铸造的炮管高很多。白铁和生铁是做其他钢铁制品的两种基本原材料,白铁是肉,生铁是渗碳的碳源,卷铁筒的时候加入一些生铁就可以得到需要的含碳量,并不象现代用固定型号的钢来做零件。
# i  Y8 l% F, G5 o中西火器战术我也没研究过时间顺序表,三线战术明洪武扫北的时候以及沐英攻云南的时候就有了。
4 W2 Y0 I1 N$ n; r火枪的轮放战术跟装填时间有关,越早装填越慢,排数越多,意大利战争时期西班牙的火枪队是5-6排轮放,三十年战争减少到3排,到拿破仑时代减少到两排,火冒枪和定装枪弹的时代就以自由射击为主了。具体说每种情况有何细节我还真不知道,我看日本韩国有N个古装片里把火绳枪战术拍成两排轮射。 & r- Q( R' F0 {6 f
古斯塔夫的战术是吃憋吃出来的,他参加波俄战争的时候骑兵在射击完后撤的时候被波兰骑兵杀的人仰马翻,所以他学了一手,不再用骑兵突击步兵,而用骑兵欺负别人骑兵,别人的骑兵还是采用车轮战术,有人朝前跑有人朝后跑,本来就乱,如果集中全力突击,总是能乱中取胜。古斯塔夫最大的胜利来自与政治层面,主要是他不向别人那样抢劫,而是逼迫当地政府屈服,交纳战争税,这样他就能比较容易的保证军队不会把后勤基地破坏掉,而且军队纪律也比较好。
! g) J5 }% c" H* W5 R+ _) a( w8 {/ H6 P) d: [1 K; g; @
待续
作者: 飞龙    时间: 2007-10-4 16:05

戚继光编炼的车营和步营资料,可能是写在兵书里,将要计划实施的,现在仅供参考:
+ l2 ^& Y$ a. Y. s; \  T$ R, q1 \& U( B0 O  M9 x
  车营:战斗兵2048人; * F3 h; E3 r0 c# h/ ]1 k
     军官、杂役、工匠、车夫等1061人; / \* W" Q3 b- Z* y' I* D
     全营官兵共3109人。
5 P1 \, E& W0 {3 N
2 v4 n! O* {, |3 O* P0 w/ l  装备:佛朗机256挺(佛朗机手768人); 1 E) ?! m& t( U/ E: U" f
     鸟铳512枝(鸟铳手512人); 5 |2 k& k) v4 h  x: N
大将军(重型大口径火炮)8门;
0 t( S& n1 P  O& C     以上火器手共1320人,占战斗兵的64.2\%; 6 ?5 T9 n. z# E! D3 q
     其他的都是长枪手、藤牌手等等装备冷兵器的士兵。
8 {& L- A% P; s/ u4 }- J2 a' H% Y
+ p" t. |& n9 h1 U: [5 F  步营:战斗兵2160人; " `) p/ k* |6 q/ X2 P4 }1 x3 v# {) A
     军官、杂役、工匠等共539人; 1 C3 ], ~" e) J) G% \, L9 w* L
     全营官兵共2699人。
" ]9 ^1 o+ i# v5 t8 q: z3 \5 D( ]0 e8 d# \
  装备:鸟铳1080枝(鸟铳手1080人)。 " E  Q& p' c6 y: j+ y. Y2 q
     火器手共1080人,占战斗兵的50\%。
2 Y, }9 l( F; s. z: U; b     其他的都是长枪手、藤牌手等等只装备冷兵器的士兵;
& P+ k! S7 ?5 q     其中有216名党耙手,装备火箭共6480支。
" D2 U& O$ ]" S( D) u6 E  {5 V      % y( L) c, ?1 r3 A& z& Y1 N
  戚继光编炼的车营和步营装备火器的比例如此之高,真让人有点不敢相信。据说当时明军装备火器的比例让欧洲来的传教士都流口水!假若戚继光在世时的 1 c1 D) ^) w+ h& n/ b& Y
皇帝不是嘉靖和万历,领导孙承宗、袁崇焕的皇帝不是天启和崇祯,而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中的任何一位,那么──纽约应该叫作“新长安”…… 0 x  ~: \, b# j5 b- L

8 L0 J' l/ E& }" F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
) k' a! J+ e% R: O一、3眼枪射击完毕后,可以拿来当锤使用;/ _5 ?) O- w/ u( n8 \# X, S3 C
二、明军的鸟铳均负有一个枪叉,和欧洲同时代的火绳枪相同,技术参数差不多,可见威力不小;
& X9 S% T( H' t: ^; T+ j叁、明军叁才阵中,有一种骑兵叫“跳荡队”,估计是使用 3眼枪的骑兵部队;
1 Y' m7 v. L7 y8 A; F四、明军大量使用火器,因此骑兵和军官均装备轻型铠甲;
+ t$ f8 |- e! F9 D8 d% \五、明军骑兵装备火器比例达到 48\%左右,设想如果有大量骑兵突然冲出施放火枪,一般的军
1 [0 d4 C0 e; ]" O队是难以抵挡的;" P+ n7 V& |! z6 t
六、明军骑兵装备的鸟铳数量极少,主要装备的是连发多管型近战火枪。
) N" z$ t" ?4 L. c3 b' u! y七、戚继光认为鸟铳也适宜骑兵使用,因此推断戚家军的火枪骑兵应当是以枪法准确着称;
' T( l6 Y3 ]( u) Y: Q2 R  u八、戚继光编炼的车营建制应该更接近朝鲜壬辰战争时期的明军,孙承宗在戚家军战术的基础上创建的车营编制比例和现代的装甲师已无区别,是在平原地区和骑兵作战的利器;8 [: u# Q% G' V
九、袁崇焕的直属部队──明朝最精锐的“关宁铁骑”,皆装备有5眼火绳枪,其火力突击能力在当时天下无敌。
6 l8 x2 i$ x. ~& T2 e2 \+ v2 y' A- {3 b7 o
[ 本帖最后由 飞龙 于 2007-10-6 11:55 编辑 ]
作者: 飞龙    时间: 2007-10-4 16:05

孙承宗车营的详细资料之二:
5 W& Z( b1 Q" {( x" E) t8 L5 ~# H) _/ X3 Y( `* o& z: |" P
  全营兵力:各级军官127名; + g8 a7 l& f) _1 e0 J, w
       骑兵、步兵、传令、杂役等5988名;
- g* D* Y' U) E  w% F       辎重车夫512名。
: C) n5 i! l( O1 N
3 i9 o  \0 [+ `: w1 B  装备车辆:偏厢车128辆;
7 D& p( {, T& D       准迎锋车256辆; % i6 A  P5 B' [! c
       辎重车256辆; $ Q! C) e7 h7 O
5 b" P" r2 L# e+ F$ T8 v, N
  装备战马:官马296匹;
6 Z% u4 ?$ r  O. ~/ _' y( O       兵马3024匹。
9 n. q6 }  \2 B* ]$ y3 Z) }
  k; I6 H: G& @5 v  驮运畜力:火器驮驼32只;
  N: e& c2 Z9 S       火器驮骡120头;
8 R9 ~, Z% [  N" e       辎重车驾牛256头。 - r& F% O( u) M+ [

8 E8 e( \5 ?- H1 ^  装备火器:大将军炮16门; $ d* ~( i) E4 |* j/ m. w8 f5 z
       灭虏炮80门;
2 ~/ y0 e" {8 m( }% d       佛朗机256挺;
; d1 y  ~8 T$ p/ T. O0 d/ \: S       鸟铳256枝;
0 N* H1 m* B! g, W! D$ s0 @  s       3眼枪1728枝。 2 G, a' ~+ K( @8 ]4 u

6 I4 s6 R8 d5 D  ^  o- l6 ^  装备兵器:弓箭撒袋1273副;
; q5 k. b$ G! R( D- t" {$ I       大弩256张;
) H# J) b4 m2 b5 V  U. k       长枪、长刀、长斧1280件; / ?1 V# N; \1 r" d
       火箭7680枝; 7 D7 `# N- F" ~; V
       大棒256条;
/ i* `6 h; l0 y7 u" t: L       藤牌256面; $ f  r# U4 h: T/ K) V
       腰刀5888口。
/ U$ E, w, e/ k' h5 w7 ]  R& N
- A* K8 Q& x" Q  装备甲胄:骑兵2500副(包括隶属中军的100骑传令兵);   `  a, y0 d! G
       车正128副; 3 z! l& {4 m6 Y, z0 o% O
       管队臂手97副;
& u3 E; k& P9 F       车正臂手128副。 : o3 A" s' T8 y4 n8 e

/ v- E; _& n) R9 ^# ^   7 f! p' a) h% B! i5 u; Q/ y
后勤部队详细资料: 8 m' t" M7 F: V
8 J: [1 ^8 U7 ^, @0 D; J( X
  人员编制:内将官1,中军1; - `% x9 P( ^( B5 M" S, p! V
       军车兵30人; 3 K( t5 V; g3 n3 `/ `" d
       杂役兵254人;
5 o5 Z: i* s! A( K. D       车炮兵1622人;
3 G( D( r- ^* f/ j: a% g  a) O5 X) ^       全营共1908人。 ! Q; h0 y1 Y8 c) P

4 a& I! w( N/ h; o* @+ ~( q* r 装备火器:车载佛郎机160门(每门3人);
- R. v# i2 |7 G: g# N1 F  C0 F       鸟铳640枝(铳手640人)。 $ g3 ^; n: B7 w9 K" l! `  O
8 f  R/ Y) F( g9 g9 E9 }0 U
车辆畜力:辎重车256辆; " U7 q9 \! e; h
驾车用牛256头。 * Z2 p; F0 n0 U2 o) w
$ o8 H5 ~7 f2 \% k2 n
  杂项工具:金、鼓、旗帜、响器二套; / G! ]' {- ?' G1 ]$ W  H
       绳桩96条;
/ D! E) w" n% O$ p0 J2 |       拒马枪256条;
3 l3 w4 l3 L# Q3 I% Z0 E' X       火兵尖担256架;
$ l+ m  w' |- D& E6 F# j       火镰224把; % ?. U% @/ ]# L
       灯笼354个; 7 Z, L1 }* S! r7 k+ N1 k7 Z# |
       铁楸736把; $ i* E) K- n- |3 Z' B
       铁撅496把; ( Q, b9 e% S/ s2 \5 C& i( d
       镰刀1216把; 2 n8 i; `, `1 c4 m5 u
       斧头128把; ! p" v/ x0 ~1 f  H7 q3 x9 t  y
       凿子128把; 8 \7 }- |! P8 n* }. a* ]
       铡刀240口。
% ?1 |3 Y4 y" y7 `2 m. V- r5 H2 g6 P1 T  |
  粮爱辎重:米200石; $ D2 `' _! O: j$ M
       黑豆500石;
8 K  \' Z" _) f/ K: C       淇子299石4斗; & h8 b- _$ [. J  k/ ]% k9 W1 c, y2 o
       炒面299石4斗。 2 l! C- O$ T3 q0 D3 b
       锣锅500口; * D6 r# O. f) h/ o; w3 P5 m
       铁锅256口;
- L8 R1 _1 ]" B. R, x       水袋500个;
6 j2 \7 Z; A0 W, m3 n; w7 Y       水桶256口。  " m4 w2 F( x$ h$ c
; @$ d1 K/ ~: }: d; h" C  h+ h6 T7 o
  全营一次运载军需物资量可供1万人3日之用。
. q& E% o# N5 v9 q% p! ]' F6 o
) B: {3 P$ a) [; c4 \) w
( v9 O. z: _- s3 ]水兵营资料
3 R% Z( h5 s  v5 h+ B. r7 a% @) r
1 Q; k! r" ]& R人员编制:每营编2哨,共510人。
' C) Z# {. R: m- G+ |$ @) m% B9 B9 c
4 c  v1 x$ S" e, |7 r' B# L/ R5 c& A  战船火器:大、中、小战船10艘; 1 L% Z4 ~2 V0 i' n  S" t
       大将军炮4门; ) L# S  p; o: A+ N0 l' f
       佛郎机40门;
. A: i, R% u, s( s" h* Q- Y1 O& n8 y       碗口铳30门;
9 y" @2 B3 a' S  Q# B$ g       喷筒500个; 7 v+ a' ?2 p6 ^8 F: n6 @* B+ A0 [: I
       鸟嘴铳68支。; I1 d$ `0 L" f( k& G
明朝前期正规军的装编表: / ~5 R5 y1 v) F" `+ i1 n; i
% n2 ]1 n3 N. p  t, g% n' R5 b
  全营兵力:步兵3600人(全配火器); % w- s) o/ ?& W$ ~' O  U' ~3 `
       骑兵1000人; , t; g! S0 Y0 w( m. ?' J& ~& n6 X9 A
       炮兵400人(管理野战重炮及大连珠炮);
3 L, q# i* T+ g! e0 C$ u       共计官兵5000人。
7 u' M$ W2 g# ^8 v5 b1 t' [0 T( t2 a) p1 o
  装备火器:霹雳炮3600杆(步兵火铳); 4 H0 l+ J; i0 T( x/ b
       合用药9000斤;
. D2 |, R8 G) x9 x9 g8 @       重八钱铅子90万个;
$ I- w! o5 [" t/ Y% d       大连珠炮200 杆(多管火铳); 0 a4 P8 V. b1 ]% X3 k3 }( w
       合用药675 斤;
- Q( v. @, g& e0 y; M6 \4 A* p9 D$ H       手把口400 杆(炮兵防身用手铳);
1 |$ I! b+ h! S" Y+ e- m! }; Q       盏口将军160位(野战重炮)。
1 f: F' Z' t8 Z# W2 E7 Z1 G2 M* W! M! ^  U* n9 }
  
0 _( ~1 |$ r8 l( p) E明朝后期车营编制的详细资料(孙承宗和戚继光) & i7 m. j1 H9 a, o( L
  a+ L# _* s, H* M
  关于车营的编制:战车子营按照营-冲-衡-乘-车分5级编制。
. p9 c4 G, ?' s+ a          每营4冲-每冲2衡-每衡4乘-每乘4车(偏厢车), 6 u; t7 c4 Y$ v" \' X3 s
          合计战车128辆,配属给步兵子营使用。 ' @( y: G, I0 o) W: c! w
5 t7 a* W" }( E/ l  Z, u/ t% [
          步兵子营和骑兵子营则仿造战车子营编制。 % y/ z3 o. i* F
          步兵子营每100人为1乘-400人为1衡-800人为1冲-4冲3
* B( Y- }7 j( C2 O( N0 U200人为1步兵子营。 ( M6 G; ^8 S7 t- D' k3 V/ ]( C

$ P% g: g: R0 H- _! c% Y          骑兵子营以50骑为1乘-200骑为1衡-400骑为1冲-4冲16
: ~& E$ {$ T' K" j8 }& b0 t00骑兵为1骑兵子营;           另配一个2冲的骑兵权勇队(预备队
0 S# Y0 M8 c7 c2 ^8 p),一共有2400名骑兵。
: N* w4 O4 N- P$ t5 ^; A- {
& J; W! @1 h, @; F: O/ [  Q( U; ?2 |! Q. l9 F
  关于偏厢车的记载: * D( m) k, j( ^8 Q
0 D9 V* w1 R* ?8 l& j: [
  明代宗朱祁珏(景泰帝)在位的时候,郭登在大同曾造用于防守的偏厢车。辕 ' D+ s( A. p+ y5 g* ^6 i
长1.3丈,宽0.9丈,高0.75丈,厢用薄板,上置铳,编配10人使用,出则左右相
8 o; y' }! M4 M8 z$ j配,前后相接,钩环牵互,车载衣、粮、器械并鹿角。
/ e5 V* e  p$ Q. f; z5 y  F- K/ Y* Q$ {6 i# q1 `+ x7 N0 t
  之后成化、嘉靖、隆庆年间均造过偏厢车,隆庆叁年(1569年),戚继光在蓟
0 l" Y. }; O0 \; ]' L# Q0 n- ^州曾造过偏厢车。其式──只用向外面一厢,每辆重600斤以上。 6 h! n9 Q7 r8 Q5 s

6 @5 \- I  w, {6 N# k- O$ K  不久明军守辽东广宁时,魏学曾又作改进──每2辆中设拒马枪1架,填塞间 / d8 ]- ?) Y# B% b
隙,车架上下用棉絮布帐围之,可以防避矢石,车上载佛朗机2挺,下置雷飞炮,
+ O* k% i1 e9 {6 U快枪各6杆,每架拒马枪上树长枪12柄,下置雷飞炮,快枪各6杆,每车用卒25名 + K, T; Y. T& C; `; N5 E
。孙承宗车营所用偏厢车大致与之相同。
6 n1 S4 n: d# G+ f( P6 j6 {" _3 U7 ]1 i- m7 ^" u" J

. `# p; ]+ N) L! {; \& Z孙承宗编炼的车营资料(标准车营):
/ k: S* z: l' @" p" b+ c3 P% `: l& C/ h7 a/ n$ R1 K' \
  全营兵力:步兵3200人;
5 @8 Q1 T  q6 b+ m3 C/ E& x' e       骑兵2400人;
9 ~* Z9 O* N' y6 q) ^       辎重车夫512人; 1 U+ F6 n5 ~/ D0 }% f( ?) q
       各级军官,侍从,传令,杂役515人; & h" N$ Y# j  |6 j
       共计官兵6627人。 0 G8 k2 N" w7 u5 z2 T8 P+ h
- f3 F( z; n' f9 }% O  h4 ?+ D, p
  装备火器:枪1984枝, ( I/ B$ \/ f: c* w
       其中鸟铳256枝; * ~  B( x0 L, |1 |. l+ I
       3眼枪1728枝;
7 U: N  Y2 t! n9 z, G       大小佛朗机共256挺; % g$ d5 I, c' Q
       各种火炮(红夷,神飞,灭虏等等)88门。
; v+ h( Q/ J: [* a0 Q7 H( y5 v* P
  装备车辆:偏厢车128辆(战车)。 $ @/ Q7 R7 H+ v, d
       辎重车256辆。
作者: 飞龙    时间: 2007-10-4 16:06

别太迷信全火枪队,当时没有任何一种枪(不论中外),其有效射程超过清的弓,当清的骑兵冲上来时,明军在能杀伤其之前,先要承受清的箭雨,加之清因战术得当大部分情况下有局部优势,所以每战明主要依赖的是射程较远的炮,但实心弹对兵员杀伤效果较差,所除非明为火炮开发出榴弹,或远程步枪和机枪,再要部就建立建制在三到五万人,有骑射能力的骑兵部队,否则胜算不大。
& o; ?- I- U$ |! p135楼,有几个错误,考古发现的洪武手铳的口径是20-25毫米之间,多数为23毫米上下,并无公差一毫米之说
# }9 e  i( W1 R# w, P* r6 X2 _鸟枪是在缴获日本火绳枪基础上仿造的,而不是西洋的,不同之处在于日本火枪是先造通管,再把一头堵上,西洋的是直接造一头通的管,日本的做法成本更低,性能更好。
# q, e2 d5 z9 ^7 \+ T鲁密铳的来源国内研究从来没说明白过,只说鲁密国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属国,但肯定不是土耳其,土耳其的火绳枪风格不一样,我看国外资料觉得应该是阿曼的风格,从音译也接近,阿拉伯语说“阿曼的”应该是Omani。 # d. S, z' k3 J& T6 [) W6 g, w
明朝造的红衣炮远不止500门,徐光启引进红衣炮的时候引进的是设计规则,徐光启写了专著,全国到处都按着造,500门一说是指徐光启亲自监造的那批,由葡萄牙工匠执导,质量性能应该是最好的,后来大部分被孔有德、耿仲明叛军给抢走了,成了黄太极攻城略地的法宝。
; i$ V3 L2 x1 {5 v7 y: r毕懋康的燧发枪肯定是从外国文献或者实物了解到的,因为他只是在著作里说了原理,并没有任何记载说哪里造了或者有任何实物证明在明末造了哪怕一支。 . D) i: F- \7 }& g/ m/ V3 q
7 h4 X$ D+ v& h) T/ }: ~: J
从明初的洪武手铳到以后的永乐手铳,造工越来越精细。永乐手铳口径14-15毫米,误差不得超过1毫米;长度为35-36厘米,误差不得超过1厘米。由现存火器上的出厂编号做最保守的估算,当时明铳至少也有十六万四千多支。明军当中已经编成有专职使用火枪的部队,号称神机营。十六世纪中叶,西方的火绳枪传入中国和日本。当时明朝官员发现这种长管西洋火器填药量与射程比明制短管手铳更优越,马上交由军器兵仗局引进改良。明式的火绳枪叫鸟铳,有弧状把手和准星,利于三点一线射击。到大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明军大致已经有了1万多支鸟铳。嘉靖四十年(1561),明军又在鸟铳的基础上发明了子母铳。1支鸟铳带4支子铳,可依次连续发射,射速大为提高。到了1598年,明代火器研制者赵士桢在土耳其火绳枪的基础上又改进出鲁密铳。这种火器弹药装填量高、射程远,威力比同期欧洲火绳枪大,更比当时日本战国时代的火绳枪轻便,因此在明军中大量装备。明支援高丽李朝的战争中打垮丰臣秀吉的日本联军,应该少不了子母铳跟鲁密铳的功勋。戚继光在平倭时期还发明了一种虎蹲炮。底盘有铁钉,可抓牢地面从而减少后座力、提高命中率。1炮能打出百多弹丸,是实施高密度面积打击的利器。而且该炮体积轻巧、机动力强,对潜进山区的倭寇作战成效显著。1568年,戚继光甚至把它装备到骑兵营,作为必备的骑兵炮作用跟现代的小型迫击炮相似。更为闻名的红夷大炮,最初是明代天启年间从澳门葡萄牙人手上买来。红夷大炮就是长管加农炮,广泛为英国跟荷兰人使用在战船上。澳门葡萄牙人的30门炮也是从英国船上掠夺而来。明廷得到这30门炮,一部分用于军事仿制,(直到明朝灭亡,共造出大小红夷炮达500余门)一部分则用于实战,布置在关外。袁崇焕宁远大捷就是靠这几门从葡萄牙人处买来的红夷大炮,把自许平生百战无败迹的清太祖努尔哈赤炸得狼狈而逃,最后跟丰臣秀吉一样,愤懑成疾,郁郁而终。1635年,另一个明代火器研究家毕懋康更发明了燧发枪。燧发枪配有火石自动打火装置,不怕风雨并不须事先火绳点火,发射速度与精确度大为提升。相对于火绳枪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变革。明代燧发枪的自行研制并不比欧洲人晚多少。3 ~4 p; Q& I. q) \6 U
. K9 d( |% U2 k% I8 M  I( X
(完 )
. \$ W: j' P. u8 \$ V7 A. |5 l  e  v5 |3 F& h2 W
[ 本帖最后由 飞龙 于 2007-10-5 09:01 编辑 ]
作者: 飞龙    时间: 2007-10-5 09:03     标题: 关于明朝火器的谎言(1)

有明一代数百年,军队里的火器应用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明朝建国时军队以步兵水师为主,到靖难之变后,得益于朱棣个人的经历,战略重心北移,骑兵成为主力。军马来源加强了,骑兵战力提高,统一后生产发展得到保障,如是方有漠北远征之胜。这个时候火器的应用仍然从属于步兵装备,所谓神机营的建制仅起削弱敌军冲锋势头的作用,离战场  + J  W1 Q  E: B' t5 V; Z
主力的地位还差的很远。至于装备中的“武钢车”,效用也缺乏确实记录,应该还算是步兵防御骑兵冲击的阻挡型兵器,就其杀伤力上来说,甚至不及马援当年:)(胡说的)/ A1 J  y" B" t) B" h
  后来戚继光在与倭寇的交战中,认识到日产火绳枪的威力,结合江南水乡的地理特点,创造出结合火器运用的战法,并且改制了明军装备中的鸟铳,使其威力大增。戚镇守蓟北后,更将他的经验应用到军队的改建当中,加上张居正在财力政策上的支持,明军的火器装备由是得以大幅度提高。7 N: z0 S8 j, |2 ^( ]- \. K
  很重要的一点是:当时的明朝国力正盛,帝国周边没有大规模的战事发生,所以戚继光改革后的明朝军队没有经过在平原地带大规模野战的检验,更谈不上依此加以革新。这也可以说是明军中火器应用虽受重视,但始终没有出现决定性进步的原因。也因此明军的火器在世界兵器发展史上没有重要的地位。  之后确实的检验在朝鲜战场上到来。中朝联军与日军在朝鲜进行了几乎是当时所有兵种的较量。战争最终的决定因素包括双方军队的规模大小、后勤保障是否顺畅以及国力的强弱,火器运用水平不在其中。日军是先被压到海边,然后被拖垮的。应该说他们在修建城堡并据此运用火枪的能力上,比中朝联军高了不止一个档次。日产火枪的制造水平也占优势。而明军虽号称拥有庞大数量的火器,对付日军的城堡并没什么好办法。几次会战都是伤敌不及八百,自己伤亡一千。战事一直拖到日本人耗不起了,加上木下藤吉郎同学突然病故,只好撤退了事。这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明军火器的确实水平,战场上凭实力说话,并非空喊“远程重炮”射程可及“数十里”便可制胜的。  非常遗憾的是,尚未吸收消化朝鲜战争中得来的经验,明军中的精锐便紧接着被派到山海关外对付满洲人了。这就是史载的萨尔浒大战,也是强调火器装备后的明军第一次与强悍的马上民族的军队展开对攻。此时的明军有战争经验,兵是精兵,将是良将,火器装备充足,人数上占优势。兵分四路,俱非弱旅,左右呼应,齐发进击。结果如何呢?满族人的领袖努尔哈赤口占一偈曰“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满洲军队于是一路向前,几天工夫明军被杀得干干净净。  现在我们来当事后诸葛亮,自然可以指点江山,说明军统帅的战略有误,分兵四路乃兵家大忌云云。但是要看到明军分兵后的几路人马,各自都配有有战争经验的统帅,也都有与满族军队一较高下的战力,单从人数上来看也并非不堪一击。而满洲军队可以一战再战,每战必克,充分说明没有遭受到重大的杀伤。这场会战中的前两场战斗是硬碰硬的厮杀,明军部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动用他们的火器以及相关装备,如动用偏箱车结成车阵。然而弓马娴熟的满洲军队在较量中却丝毫不落下风,从容地证明了明军昂贵的火器不如清兵的骑射突击好用。当然啦,明军也确实倒霉,努尔哈赤围攻杜松军时突然天降大雾,对火器发射不利,点起火把来照明吧,火光处便是箭靶子,杜松一部于是被歼。话说回来,兵者既为死生之大事,作战不力大约不可以用战场上的突发状况来推咎。何况余下来的几场战斗,我们也都没看到明军的火器有什么出色的演出。总的来说,萨尔浒一战的失败,暴露装备了大量火器的明朝军队作战效率的低下。现在你再回头看我对“神机营”一文的批评,应该会了解到我为什么耻笑他只列火器数量便敢发豪言,为什么要求列出技术参数和战果叙述。在我看来,他所引述的那些数目字和好听的名字,不过是当时明军将领领饷的证据,如同小皇帝大婚时臣子们的礼单,好听好玩的词儿不少,能吃能用的不多。  ; B- u* q, x9 _
  (二)$ c. e  T" _6 g+ A3 E
  另外,关于明朝的火器,一个普遍存在的误解是把在袁崇焕--吴三桂一段时期内明军火器运用水平的飞跃,看成是汉民族军事科技史上自在发展的必然,于是孤守宁远,号称击伤努尔哈赤的战果便与之前的明成祖、戚继光,还有那一长串好听的名词“雷飞炮”“虎蹲炮”……相辅相成,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的假象。" ~8 ]/ S1 i/ p; }$ t& u4 @4 j- w
  我们从最熟悉的袁崇焕开始说。天启六年袁崇焕守宁远抵抗努尔哈赤建立大功的时候,他城头上有十一门大炮,皆非自有知识产权,谣传是依照从澳门运来的海盗沉船上的“舶来品”翻版而成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中威力最大的一门红夷大炮乃是泰昌元年由天主教人士李之藻和楊廷筠二人合议捐资,自澳门购得。面对于这些相对先进的重型火炮,初时明军中无人懂得如何善加利用。如何设定三维标尺,如何提高发射效率,皆一窍不通。这时候,一个官方史书上讳莫如深的势力登场了,在明末历史上,很少有人注意到,由欧洲耶稣会传教士发展开来的天主教势力此时已开花结果、初窥庙堂,和东林党人暗相呼应,成为一大政治势力。代表人物有徐光启,孙元化,王徵、李天经、张焘、瞿式耜、陈于阶等,加上一个大家很熟悉的名字,利马窦。他们形成了一个“西学集团”,这个集团的建立,得益于钻了孔老夫子的“六合之外,存而不论”的空子,应该说,在明末清初诸般角色齐集登场的风云时代,这些人代表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另一个可能的走向。
2 b  F1 D2 g0 B, s% U  闲言少表,单论火器。徐光启与利马窦合译《几何原理》经已广为人知,他还写了一系列论兵之作,有《兵机要略》、《火攻要略》等,主张用西洋火炮,选练精兵。他的弟子孙元化“除協助徐氏刪定《句股義》(即几何原理)外,還撰有《經武全編》和《西法神機》等兵學書,以及《西學雜著》、《幾何用法》、《幾何體論》、《泰西筭要》等數學書。”其中的《西法神机》,直接指导了关外明军的火炮运用。孙本人科举不利,仅得个举人出身,性格又狷狂傲物,喜发大言,是个绝对的唯技术派。曾放言“若能讓其“相度要害,置成數臺;鼓勵豪傑,練成萬騎;鳩集工料,造成百銃。而後翼以鳥銃、弓矢一萬,短刀、盔甲各一萬,車牌各一千,長短鎗各五千”,且在未遭撓掣的情形下,則“半年內可固都城,一年之後可巡邊邑”,末並稱:“此公務也,敢公布之,若旬日之內,莫遇同心,則蕭蕭班馬揮手自茲矣””。呵呵,书生意气,宗教狂热。然而在当时,他确是中国了解火炮操控技术的第一人。能凭这门手艺吃饭,孙元化靠的不是军旅生涯,而是靠他的宗教信仰与翻译成果,靠他有弹道学的入门知识。在其所著的《西法神机》中,包含了许多应用数学的计算实例,第一次用中文提出了统规的概念与使用方法,(统规,即测量火炮仰角用的仪器)提出了火炮用药包的制作方法。同时期徐光启,李之藻等人从西文中引入了“矩度”(测量敌人距离用)的使用方法。这些知识的应用给明军的火器操作水平带来革命性的提高。换句话说,在此之前,明军的火器发射,基本上靠的是目测和经验。要是这样的话,去引述这之前明军装备中有多少“佛朗机”,多少“雷飞炮”还有什么意思?  科举失利后,孙元化因受孙承宗赏识,同往关外襄助军务,斯时他与袁崇焕乃是同事关系,孙承宗曾有令云:“袁崇煥修營房,立功總兵李秉战袒鹌鳎瑥V寧道萬有孚募守邊夷人、採木遼人修營,兵部司務孫元化相度北山南海,設奇兵於高深之間”,而我们熟知的“以辽人守辽土”的战略方针,也由孙所首倡。孙元化的主要工作其实是造炮,然而当时中国的铸造水平已经落后于西方,他按西法铸炮,三次都失败了。  后来孙元化与人不谐返京,没有参加宁锦之战。天启六年四月“熹宗鑑於“寧遠捷功,年來僅見””,“命兵部對先前未曾敘獎的有功人員再加議敘,被袁崇煥譽為“識慧兩精”的孫元化,雖不曾直接參與該役,但仍獲“候陞任,加一級,賞銀十二兩”的獎勵,其原因不詳,有可能因其參與寧遠的築城築臺之功,也有可能是因其曾於天啟五年督解軍器至邊關一事。”5 m# N% W1 r/ [
  宁锦大捷后孙元化曾回到过关外,襄助军务。不过他一生中最精彩的演出,却是以一种滑稽剧的形式出场和谢幕的。. F4 y# l/ H5 t" d  i
  袁崇焕杀毛文龙的故事已经为人们所熟知。毛统领的部队对火炮的使用也很在行,大约因为他们是水师的关系。船战与炮战密不可分,古今中外皆然。毛文龙被设计诱杀后,他制下的李九成,孔有德,耿仲明(很熟悉的名字吧)等人率部亡命而去,被当时的登前道孙元化收留。孙本人是用炮的行家,孔有德等人的投奔在他来说真不啻是天赐机缘,按现在的话说,正好助他推行他的军事理念。后来孙元化得到崇祯帝的信任,更被提升为登莱巡抚,掌领山东登州城下及东江诸岛的明军,成为除镇守陆路的袁崇焕外,另一只从侧翼威胁满清政权的军事力量。
% y9 `2 t$ i8 ?; d& w# r  G  然而孙并非独当一面的军事人才。他缺乏知人之明,亦缺乏对下属的驾驭能力。其制下的将领固然善战,却早已失却对明王朝的忠诚。作为主官的孙不能察觉潜在的危机,便不堪于乱世中生存。崇祯四年,朝廷面对的局势是:去年秋天刚剐了袁崇焕,今年两头起火,陕西山西的农民起义声势正盛,清兵又围陷了关外的大凌城。这个时候,孙元化派出增援大凌城的部队在山东境内以李九成,孔有德为首哗变为寇,依仗着训练有素的士兵和善用攻城大炮,纵横一年多时间,“残破几三百里,杀人盈十余万”,后被迫退守登州,李战死,孔耿诸人由海路往满洲降清。孙元化在部下叛变为寇后仍力主招抚,书生见识,也未尝没有私心在内。局势愈演愈烈,甚至孙本人也遭叛军俘虏。(孙因宗教信仰的关系,不得殉城)可能因为念及旧恩,他被叛军释放,其后崇祯帝下令将他在北京斩首弃市。此时明王朝抗清前线的大后方早已是一片狼藉。. I& a8 Y3 u4 B- Y5 Q$ D: T$ ^
  孔有德等人降清时带去的正好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火炮使用的专门人才,加上一支成建制的部队,甚至还加上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铸炮技术。不久后满清军队便配备上了不输于明军的火炮。我们于是不难明白后来孔耿二人何以封王,各领一藩,也不难明白为什么日后满洲八旗入主中原,逢坚城必克,毫无阻滞了。在这场叛乱中,明王朝损失的就不仅仅是一支以火炮见长的部队,它失掉的是整座江山。
作者: 飞龙    时间: 2007-10-5 09:03     标题: 关于明朝火器的谎言(2)

  叛乱中叛军攻打莱城一役堪称中国军事史上最重要的一场战役。现在扳手看到概论明清火器运用的文章时,若见不到提及这场战役,便知作者学问还不到家。为何?原因如下:
5 ^  e- z+ V; S% k0 p3 \  第一:战斗的攻方,即叛军,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围绕大炮,不是鸟枪,不是大铳,也不是爆竹,是严格意义上的火炮,来组建的部队。是明王朝国库重点供养的一支精兵。9 D$ q: f& B% R# d9 R: i7 u
  第二:战役的双方都拥有当时远东境内最好的火炮,并以此来作为主要的攻击手段。(当然这时候北京城内的可能还要好些,不过那是装饰,不算兵器)
9 q8 g# x) T  a7 {  叛军本就装备精良,这之前还打下了登州城,得到了红夷大炮数十门,西洋炮数百门,在战役过程中又围城打援,劫夺了一批明军的大炮。所以才可能在攻城时把重炮排开,一轮齐射便打得城头上站不住人。而守军一方靠了孙元化多年的苦心经营,火炮数量也不少----别忘了孙的官职是“登莱巡抚”,莱城也是他的根据地。不过这时候他已经不是了,新来的巡抚谢琏是个炮仗的外行。按照史料的记述,莱城守军使用火炮的技术很差,应当不是孙的旧部。不过是旧部也不敢用,孙的部队中多为辽人。叛军打登州的时候,就是靠同乡的守军耿仲明一部内应而获胜的,孙元化也因此当了俘虏。
6 N2 ?9 {: _( i0 b: R  莱城一战,显示出了火器运用的专门人才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 E  i& n+ g8 @( \3 p9 h: e  第三:叛军在城下,用火炮来攻,而明军用火炮在城头上守。从火力上来说,守军还要强些。战斗的结果是:叛军占优势。虽然叛军的火炮吃亏在射程上,但它的炮位可以散开,集中轰击城头的守军,因此占了大便宜。这说明什么?! I: B, Z1 ^9 d1 ^
  大炮,作为远程火力,它的威力最大体现在哪里?是在进攻中,是在对固定目标的射击上。袁崇焕所云“依坚城,用大炮”来防御,实际上是明军不得已的选择,并不符合军事学的原理,所持的不过是满人没有好的火炮而已。
; T7 u# w1 r5 T9 ]& r" O  第四:莱城之围得解,靠的是关外明军,即袁崇焕的旧部来增援。其时孔有德仗着火器方面的优势,放言道:“杀山东兵如切菜,虽数十万,无奈我何,各镇兵咸非吾敌,惟虑关外兵耳”。而这里所说的关外兵,恰恰便是明王朝军队中,除叛军外,唯一一支玩炮的行家。
& X3 B3 l; X# q& O3 e9 Q4 ?) T: X  因为这场战役带有叛乱的性质,叛乱的首领们还一口气叛过两个朝代。(厉害)这使得明王朝的统治者,甚至后来满清的君王们,都不可能客观地评价它。事实上我们今天所见的史书上,也对之很少提及。然而要研究明末的军事,缺了这一章是不成的。
: \% l* }# N" E  孙元化是个有趣的历史人物,他信奉天主,却又以科举出身,至于统兵封疆,成为朝廷大员。他对明王朝忠心耿耿,却又因志大才疏,成为误国罪臣。清朝分封的汉人诸王中,除孔耿二人外,吴三桂、尚可喜也曾在他麾下。而他的名字与徐光启、利马窦连在一起,既是将西方文明向中土传播的学者,也是天主教进军中国的第一批探路人。可以说除了没有镇压过农民起义外,明末几种影响中国发展或者说有可能影响中国发展的主要力量,多多少少都与之有些牵连。我曾在别的帖子中把历史的进程比作一束棉纱,这束棉纱在孙的名下,打了一个紧紧的结。随着一刀砍下,人头落地,结被打开了,分支脉络各自流转,从此再少相逢。斩向孙脖颈的一刀堪比亚历山大西来一剑,却出自无名刽子手手中,算是中国特色。无论如何,中国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炮兵部队由他建立,而他没有做成拿破仑。
9 I  c. B0 a8 B  孙元化死后的明军在火器应用上没有特别的成就,山海关的防务主要是靠袁崇焕的旧部们主持。闻名遐迩的关宁铁骑,配备了一些火器,但主要特点还在于一个骑字。事实上,骑兵装备火器,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上,实战中很难有出色的战斗力,我也不曾见过这方面的战例,可能是因为我孤陋寡闻吧。再往下明朝是如何亡国的,我就不用多说了,大家都知道的很清楚。
作者: 飞龙    时间: 2007-10-5 09:04     标题: 关于明朝火器的谎言(3)

 (三)
  D1 p6 V* S. v; F% e  倒是有一点要提一下,现今流行的说法是,满洲人因为自己凭弓马立国,入主中原后便不着力发展火器,乃至三百年后拖上汉族人承受坚船利炮破国之辱。潜台词是,如果还是明朝的话,哪怕是大顺统治也好啊,只要重视火器装备,就不至有鸦片战争的割地赔款,或是“去年今日割台湾”的举国同哭。如此观点不仅遍诸网上,还时见于书端,出自所谓学者之口。流毒甚广。; c. s3 h  [5 e' C4 S3 W8 }- K
  网上流传的金观涛的《开放与变迁》中一节为例:该文先是引述《皇明经世文编》,说明军“每一营(5000人)其用霹雳炮3600杆,合用药9000斤,重八钱铅子90万个。。。步枪大连珠炮200杆,合用药675斤。。。。。无法知道类似今日何种武器,可能是机枪,或是连发多管火箭手把铳400杆。。。。。盏口将军160位。。。盏口将军是明代对野战重型炮的称呼“另外有1000人为骑兵。整理以後,会发现明代的部队十分机械化--一个5000人的营有:1000骑兵3600步兵(全配火器) 400炮兵(每人一把防身用手枪,管160门野战重炮,及”大连珠炮“200门)”3 u2 d4 J3 `4 v. ?* @. m' [- _
  然后问一句:为什么这样的部队会打败仗呢?文中解释说因为火器平时到不了士兵手中,打战时武将要靠贿赂才能得到好火器用,等等等等。
% @! |0 z- X4 h! D3 D  最后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明军火器战力低下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政治腐败,及重文轻武之故。中国军事科技衰弱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政治腐败,及重文轻武之故。$ u% h# l/ Z* g- Q  T
  切,教授著文,更当有个“耻”字,如此文章,只配做改革开放的宣传品。和楼下“神机营”一文一样,也是没有任何技术参数,没有战果分析,列一堆数目便敢大言欺人,腆着脸往“机械化”上靠。靠,想一下,那样的火器挡得住骑兵的冲锋么?& ^/ w! B3 @3 d% o! v2 ^9 C
  我们来做个分析,战场上,敌人的部队向我发起冲锋,距离是500米。为什么说500米,因为明朝军队的单兵火器,最远就是500米。那么从500米外到短兵相接,这段时间,火枪可以发射几次?以单发火器计,依当时的装药速度,对骑兵可以齐射一轮多一点,对步兵是三轮半,不保证精度,杀伤力有限,不透一指厚纸甲。还用我多说什么吗?明军部队装备很多的“多管连发”单兵火器,这与我们今天所说的“连发”是两码事,技术上也不具备可传递性。简单的说,“多管连发”是将装好药的枪管捆成一束,顺次点燃,以牺牲精度与射程的代价来求得发射效率的提高,这是个聪明的选择。不过还是那句话,战果是评价兵器装备优劣的最好标准,既然打不过骑射部队,那“聪明”得也有限。
* w2 h" O' D0 u8 d5 q  就明军大量装备火器来说,从依靠材料的弹射力量到利用火药爆炸来形成推动力,是一个进步,但这不是决定性的进步。近代欧洲火器运用上就经过多次反复,刚大规模装备火枪时,出现了火枪队单行横列的阵型,意在发挥火力。但实战检验后,又回复到方阵阵型,前面又加上了保护作用的长矛兵。后来能够将火枪队的战力提高到在野战中不需依靠冷兵器部队的支援,可以独力对抗骑兵的冲锋,关键还在于连发装置与膛线的出现。这二者提高了火枪的发射效率、射程与精度,它的出现与子弹的产生,枪械铸造工艺的提高密不可分。而所有这些进步,依靠的是其背后的数学、物理学、化学、军事学的深厚积累。中国的文化中既然没有这样的积累,也就很难期望它会有这样的革新。最好的例子是日本,明末时期的日本,火枪的制造工艺在世界上已经算先进的了,三百年后,依旧有西洋重炮开国之辱。单以幕府禁止民间拥有火枪来解释是不通的,它禁得了民间,禁得了自己的军队么?那么明朝军队最终依靠购买和自铸,装备上了与同时期欧洲火炮性能相近的火炮,操控技术也随天主教人士的翻译而引入,相应的战法也得到改进,我们恐怕也不能说这时中国的军事科技已经赶上了欧洲,姑且不论从火炮的改良到火枪的改良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单就火炮本身而言,吴三桂后来在山海关主持铸造了一门铜质铁芯的重炮,可以算作是一个工艺上的里程碑,其他的进步乏善可呈。便如同李鸿章买了铁甲舰,蒋中正买了德国的毛瑟枪,买了意大利的飞机,台湾要买宙斯盾,我们买了Su27,对了,还可以自己组装生产。所有这些大概都不足以作为我们为中国军事文明而骄傲的证据吧。
+ {- j7 X  ~6 Y- u. u  又有消息称:在明末战争中,明军已经使用了开花炮弹,为什么后来在有清一代没有得到推广?依我看绝不仅仅因为清王朝不注重火器的运用。西方后来使用的开花炮弹里装有延时引信或是触发引信,后者要求比较高的机械工艺,而前者呢,是以化学药剂浸泡过的纤维制成,燃点很高,因此在发射时的高温状态下不至于一下子全烧掉。加上炮弹制作时机器加工、规模制作,基本上保证了炮弹打过去了才炸。而明末或这之前中国出现的开花炮弹的延时机理我不是很清楚,应该不会是同样的方法。但我可以百分之百肯定的是,中国人使用开花炮弹的记录还会提前,按照目前这个趋势,过不多久我们就会看到如下的新闻:: B- f  I, y' u" N, ~6 c' x5 I. q
  在河南一处古文明遗址中,新进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据考古学者称,其中有开花炮弹数百枚,相信是黄帝打蚩尤时用过的。以上新闻由骗帮国际为您报道,谢谢收看。
/ ?( K% {  E% _: i0 W" Z  再来说清朝的火器。应该说满清的统治者们在军事上是很好学的,明朝引进的红夷火炮厉害,那么在崇祯帝吊死之前,满清军队的火炮已经不输与明军了,后来多铎打扬州市还多亏火炮攻城之利。甭管他们是怎么搞来的吧。那么为什么他们没有大量装备类似明军使用的轻型火器,什么“连珠子”啊,“霹雳炮”啊,为什么?答案很简单,看不上呗。关外打了几十年,但凡对手有什么好兵器,没有不发了疯想弄过来的,何况后来又进了北京,坐了天下,财政、资源都不再是问题,一大堆洋教士们也跑过来凑趣。之所以还以弓马立国,因为明朝军队只引进了火炮啊,枪还没来得及呢。后来天主教势力在康熙晚年退出江湖,这扇翻译的大门也就被彻底关上了,虽然那以后还是时常有作为贡品的洋枪进来,也只是沦为皇家玩物而已。
& b+ F" k$ x3 P& k! W. N  更加重要的是:实战检验增强了满清统治者们依仗弓马骑射的决心。清初五次大征伐:平三藩,灭准噶尔,降台湾,灭策零阿卜拉坦,进藏。几件事做完,国土面积翻番。其中进藏基本上是和平解决。前几桩除降台湾外都主要是骑兵建功。以灭准噶尔为例,他们运气不好,打着打着,传染病流行,人口死了一大半。就这样,清军还是打得很麻烦,最后一次远征,主力交战时,噶尔丹的部队装备了大量俄制火枪,比清军装备的鸟铳好使多了,又以驼马围成车阵(很熟悉的战法吧)。八旗子弟一个冲锋,打下来了。之后是康熙亲率轻骑追击,终于逼死了噶尔丹,几乎全灭了这个民族,自己也差点饿死。这里也显示了骑兵的另一个优势,跑得快,不仅在战场上,也体现在行军当中。这样需要携带的军粮便相对少的多,征伐所及之处也因此广大得多。历史也证明了,自中原向北方或西域进军,所依仗的仅能是骑兵部队,而且是轻骑。装备重型火炮的部队走得忙,就算能无敌,也会被饿死。好了,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康雍乾三世,满清军队所战必克,他们几乎所有的对手在火器上都还有些长处,而满清的骑兵最后总能获胜。换了你是清朝的皇帝,你怎么玩?有清一代,从不曾在军备上荒疏大意,军功之赏,始终是最为丰厚。火器科技的落后,在明末便已显著。鸦片战争以降的百年屈辱,应该算在这片土地上养育出来文明本身的缺陷上,想把它完全推到满族人的统治者身上,是不公平的。
! L; d) q' D* t" c! [$ k$ O9 ?  关于明朝军队传统的火器装备,还有个不算笑话的笑话。孙元化曾于天启六年正月上疏请用西洋火器,曰:“弓矢远于刀枪,故敌尝胜。我铳炮不能远于敌之弓矢,故不能胜敌。中国之铳,惟恐不近,西洋之铳,惟恐不远,故必用西洋铳法孙不懂军事,并且书生气”。没有看错吧?没有,原文照录。而且孙元化的上疏显然是得到了天启帝及其谋臣们的认可,于是后来得旨曰:“西洋炮见在者,查系果否可用?及查放炮教师果否传授?有人即当料理,以备城守”。
% J+ I6 D+ v3 X+ u2 l8 F1 |  呵呵,就是这个国货当自强的“中国之铳”,就是这个“不能远于敌之弓矢”、“惟恐不近”的“中国之铳”,叫上一大堆好听的名字后,从故纸堆中跳将出来,直惹得今天多少热血青年们心潮澎湃,意乱情迷,大声感慨道:唉,“假若戚继光在世时的皇帝不是嘉靖和万历,领导孙承宗、袁崇焕的皇帝不是天启和崇祯,而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中的任何一位,那么――纽约应该叫作“新长安”……
作者: 飞龙    时间: 2007-10-5 09:05     标题: 明朝火器落后于同时期的欧洲吗(1)

原作者皮蛋豆腐发表于铁血论坛" W+ x5 b$ I8 V& u' H& z

9 r) w/ d7 @& Y6 ?. q1 w     网络上常常能够看到争论明朝火器与清朝骑射孰优孰劣的辩论,看了那么多,可惜没看到一篇说到点子上的。究其原因,辩论的双方并不是真正想从技术角度探讨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而是往往上升到国家民族之争,带有强烈的主观偏见。
2 G1 S; X/ p; r9 K
# e7 N5 Q7 ?# C) w: z其实在明朝末年(17世纪初),正好是火器开始取代冷兵器的军事变革时期,类似的争论当时进行得比现在还要激烈。当然最终是火器派取得胜利,这是为历史所证明了的。下面我仅举几个当时反对火器的例子,大家看看是不是很有借鉴意义。说明:我举的都是欧洲的例子,不是崇洋媚外,实在是不得已,因为有人认为中国的例子全都不足为信!
. c3 t2 B# m& F2 Y9 r" @6 I) C9 q6 ]$ Z/ x) @+ t, J: D
      一位法国著名作家:“1547年以前,法国不曾使用这种可怕的武器(指火器)袭击人,……用它打人,法国人认为物伤其类,实在无地自容……英国人在非人道方面显然超过我们……英王爱德华三世心怀奸诈,诡计多端,对……实施火炮攻击……”在戚继光大力推崇火绳枪的时代(1559年),法国人认为火器是不应该用来对人射击的。有人会说,哎呀!看人家西方人多人道!可这话如果出自某个中国古人之口,肯定会被骂成迂腐!
, h. j% J8 v; t0 J% \/ ^; `. f. Y
8 k1 M, \5 j) y+ w$ T  G1 d9 G      法王弗朗西斯一世(1515-1547在位)手下一位叫蒙特吕克的著名战将:“……我指挥的部队只能配备弓弩手……为数众多的勇敢的棒小伙被火器杀害,就是那些不敢面对面一决雌雄的胆小鬼、恶棍射出来的卑劣弹头把他们打翻在地。……魔鬼正是要利用火器勾引人类互相残杀。”法国将军对火器如此深恶痛绝,是因为他们无敌的骑士遇到了真正的克星(注意不是1346年大显神威的英格兰长弓)!可惜,敌人是不会按照你定的规则跟你决斗的。可是今天,还有人跟这位真正的骑士有同样的想法……汗。( p* T) W  i# J8 F" _' W

& ?( ?# S; V% a  c; i: m* s' D      要说16世纪的法国人反对火器,是为了维护他们铁甲骑士的威风,可直到19世纪,英国议会仍然提议恢复英格兰长弓,就只能说是愚昧了。那些引用一些明朝保守派的只言片语,来证明当时中国人在对待发展火器的问题上如何保守落后的人,可曾真正了解同时期的西方人在这方面也是“领先”我们?最后还是忍不住引用一下咱们中国的文献:火药、火器,今时妄想进身博官者,人人张目而道,著书以献……(《天工开物》佳兵 火药料)这部巨著是1637年完成的,说明至少在此之前,明朝政府是十分鼓励开发火器的!
) A2 L& A4 @; D  @& o# t+ O6 A" f& u) Y; u4 w" i
      下面几个例子给认为明朝火器制造低劣、训练不精、威力全无的人做个参考。2 J! g' X: {( T
" h) u+ ~. F  N" B& P
      1859年3月19日《旁观者》报:“参加过滑铁卢一役(1851年6月18日)的一位军官说,当法军骑兵冲上来的时候,在英国步兵方阵的一边,他看到那么多马中只有3-4匹鞍子是空的。”即没几个人被火枪击中,难怪拿破仑是如此依赖大炮!
1 K5 C3 a1 X+ }) {7 f& N
' U" P) {( n2 M/ u      1859年威而富德上校在联合军事学院讲课时说;“在卡佛尔战争中的一次短暂战斗,打了8万发枪弹,结果仅有25个敌人人倒了下去。”考虑到1619年萨尔浒大战时明军的火器落后得多,我们是不是不应该苛求那些英勇的士兵?. j- d/ q) d: ~4 |' o
" S  Z' w( Z8 K
      1854-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法军发射2500万发子弹,敌人中弹者不足2.5万人,即平均1000发弹才击中一个敌人!责怪1626年宁远大战中袁崇焕以寡敌众,虽然重伤努尔哈赤却没能消灭敌人主力的,不知看到这个数字有何想法?
$ X2 G( a; T& G, j1 f( `' Z) ]& I3 F2 b% x1 H% X; g/ J+ J$ w
      其实在明朝末年(17世纪初),火器对于冷兵器还没达到压倒性的优势,火枪步兵对抗骑兵,胜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帅是否找合适的战术。15世纪永乐皇帝征交趾的时候已经找到了适合发挥火器威力的战术,那时欧洲的火枪手还被认为是用来吓唬对方战马的!
( `. P1 x! O9 p& a
9 u( ~% L0 d5 p+ G) s      我们最后再做个对比,讨论下明朝末年的火器是否真的落后于同时代的欧洲。/ o& N+ q# u( v2 O- [
1 u/ e; H$ J" z
      持这个观点的,主要是由于看到佛郎机、火绳枪(鸟铳)、红夷大炮等几样装备都是引进过来的。其实武器装备的交流是很正常的事,如果说中国的火绳枪是从日本引进的,就一定落后于日本,更落后于欧洲,那么他们的火药还是从中国引进的呢,是否可以说他们所有的火药武器都必定落后于中国?
作者: 飞龙    时间: 2007-10-5 09:06     标题: 明朝火器落后于同时期的欧洲吗(2)

欧洲最早关于战争中使用火炮的记载,是1364年的克雷西战役,当时英军使用一种小型的射石炮,是用皮革或铁箍,将木头或铁条捆扎成水桶一样的东西制成的。而1367年,朱元璋围攻张士诚的时候,……大小将军筒50余座……铳炮之声尽日不绝……至少这场战斗中铸铁的大炮已经50多门了!2 ~! c7 Q$ V' }; X
, P& f: _% m. p+ H# R5 }% Y* n
      铸炮技术起源于中国,并且领先于西方,是由于中国的冶金技术一直领先的缘故。中国远在战国时期就发明了铸铁技术,而西方第一炉铸铁直到15世纪初才在莱因河畔炼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点不假!# B5 h5 u' s& B6 M/ }5 i
: }# x/ f" a4 U) @, g
      由于战争样式的需要,为了对付北方蛮族的骑兵,明朝自己的大炮都是轻便的步兵炮,装在炮车上方便机动。而欧洲由于铸造技术落后,步兵一般不装备大炮(一门大炮需要的金属可以制造好多火枪!日本也是同样情形),直到1630年前后,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率先在欧洲把大炮配备到步兵团,以至于一时称雄欧洲大陆!在步兵炮的运用上,中国领先欧洲至少100年。有网友一直纳闷明朝为什么总把大炮布置在阵地最前沿,结果满清骑兵一次冲锋大炮就哑巴了。对装满霰弹的反步兵(骑兵)炮来说,你不把它布置到阵地最前沿怎么能发挥威力?士兵没有斗志,再好的武器,再高明的战术,也起不到什么作用啦!
- B$ k% z! A2 g/ N2 L) K: M6 A9 k" Z2 |" Q0 N
      而欧洲的大炮主要用来攻克堡垒,因此比较中国的产品,其特点是长、厚、重,当然射程更远,威力更大,同时缺点也很明显,就是机动性严重不足。总有人拿红夷大炮的射程和威力与明朝的大将军比,可很少有人知道缺乏机动性的武器在战场上意味着什么。拿破仑滑铁卢的失败,主要原因就是雨后泥泞,他惯用的炮兵没有及时到达阵地!
1 Q0 k2 [  A% K6 |+ X8 w: ^! x1 m; `4 x* U/ ~) o4 `0 f6 r0 m
      当时中国引进的红夷大炮,补充了明军的火炮品种,用来攻城(这个功能都被缴获它的满清军队用了)或是固守阵地,还是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在野战中,还是中国传统轻便步兵炮起主要作用。
3 d2 q$ G3 |* l( d" }8 r; w! i% ?0 W9 q' J. _
      再说明朝的火绳枪。前面例子说了,即使19世纪的燧发枪,就是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侵略军大量装备的武器,其杀伤效力也是很低的。1838年英国皇家工程兵经过多次实验确认,要想击中600码(548M)距离上的敌人,必须瞄准他头上40M的高度!明朝军队因为装备足够数量的步兵火炮,因此对火枪的需求并不明显,直到16世纪中后期,戚继光在抗倭战斗中体会到,在南方水网密集地区,便于单兵携带的火绳枪有很大优势,从此火绳枪才逐渐在明朝军队中推广起来。
. E8 q6 J3 ]5 ?5 ^( z7 P' M. u3 D9 S: I
      同时期欧洲使用的火枪,一般称做滑膛枪,口径23毫米,重8-10公斤,彈丸重50克,必须放在专用的支架上才能发射。如此大口径的火枪,是为了弥补缺乏火炮的不足,加上几百枚弹丸、火药、火绳、配剑,火枪兵不堪重负,往往自费配备一个抗东西的仆人。还是那个古斯塔夫,减小了滑膛枪的口径(因为有了大炮),增加了火枪手的机动性,使他们能跟长矛手更好地配合。而戚继光装备的火绳枪(鸟铳),口径10毫米左右,重仅5-7斤,火枪兵往往另配一把重仅2斤多的长刀,作为格斗兵器。这种火枪的有效射程是120米,戚继光认为最好在80米以内开始射击,120米以外的距离,就交给各种型号的火炮啦!多说一句,戚继光甚至给骑兵也配备了火炮,类似现代的迫击炮,比古斯塔夫二世为步兵配备火炮早了半个世纪还多!
1 h( X$ @; ^5 D! K; w# Y! F/ r+ o2 F' p2 Y/ j' w& c
      明朝火炮中值得一提的是臼炮。有人可能知道18世纪欧洲出现过一种威力巨大的臼炮船,如果玩过10年前的《大航海》游戏就会知道那东西的厉害。赵士桢在1610年成书的《神器谱》里记载过当时的臼炮,猜猜最大的石质炮弹有多重?120斤(明代1斤等于582克)!有人说咱们老祖宗又在YY了,那么去查一下《剑桥绘图世界战争史》好了,那里引用1630年1个到过东南亚的英国船长的记录:中国军舰高大坚固,装饰华丽,有两层载炮甲板,但加农炮口径很小,可怕的是优质火药、暗藏水底的挠钩和射石炮(臼炮)组!至于为什么炮弹用石头不用铸铁?120斤铸铁现在卖给收废品的也不少钱吧?在那时可贵了去了!
4 F! _& S7 S2 P' ?3 z! B2 G( {/ H
      总之明朝末年的火器并不比同时期欧洲的落后,由于冶金技术的领先,在制造工艺上甚至领先很多。1630年吴三桂制造的铁芯铜炮,把两种金属铸造到一起,即使现在仿制,也是很难的!
5 Q- a& {/ k4 F  E
& c3 f( |% L( T* ]5 W* I2 @
0 h4 W" ~0 N9 H# R6 n& E
9 w, X$ ~! R  B, v4 }  o- c注:着急出去吃饭,就胡乱写这么多,也没修改,请大家原谅。如果不清楚的,建议看下戚继光的原著,还有赵士桢的《神器谱》,我引用的资料大多来自刘学昌的《枪史》,还有《中国火器史》。祖先领先世界,咱们脸上有光,但是心里有愧。中国目前这个样子,能不惭愧么
作者: 飞龙    时间: 2007-10-5 09:07     标题: 鸦片战争中的英国火枪与中国弩箭的比较(1)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鸦片战争的失败最大的原因就是ZG的弩箭长矛不敌英国的洋枪。但是实际上的差距是多少呢?就让从火枪和弓弩的对比上看看其差别。
3 A; M" j" b+ x8 T2 |5 ^* D4 c( b- ~) n" i$ f; n' ^6 g; i
按照何立波《鸦片战争时中英双方武器装备之比较》一文,在鸦片战争中,英军使用的火枪型号为两种:Brown Bess前膛燧发火枪和Baker前装滑膛燧发火枪。以下是两种枪的参数:
; r3 L6 |. e5 Z$ p) Q6 e' b* H3 H: s0 X
Brown Bess前膛燧发火枪
$ P, E: i* o& D) z. p2 a! \- {$ k这是著名的印第安式Brown Bess前膛燧发火枪的照片。枪长1.42米,枪管口径0.76英寸,子弹口径0.71英寸。这种枪还有一种更早期的长型号(long land pattern)。该型枪曾经在拿破伦战争,美国独立战争等战争中被大量使用,英国装备过大约300万支该种火枪.) ]& [; C  n  m8 F- j' b: n: h

. g- V  Z( w, @# g+ c) x0 R为了方便对比,我在这里引入ZG一种著名的远程武器——神臂弓的资料。大家可能认为我在开玩笑,拿宋代的弩箭和19世纪的火枪相提并论,哪有的比?别着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 A* }* D3 I8 P4 d$ Q' G* m
3 }% }2 o% B' N这是我国宋代大量使用的一种弩弓,式样是从西夏流入的。弩身长三尺二寸(约一公尺),弩弓长四尺五寸八分(1.43公尺),兩弭各长九寸二分(0.29公尺),弝长四寸,兩闪(弝和弭之间)各长一尺一寸一分,弦长二尺五寸(0.78公尺)。箭长数寸.
0 X4 Q/ |, g) d9 f5 ^但凡我们评价一样远程武器的优劣,不外乎考虑三点:射程,射速,杀伤力。如果从经济上说,还要考虑造价和制造周期,以及训练周期.
: I. T' S" m6 o0 c" N+ k& `% I  _先说射程,按照记录,Brown Bess前膛燧发火枪的最大射程是300码左右,有效杀伤射程约80码(约72米,一说50码,即45米),超出这个距离被打中的人可说是运气极背。英国陆军的汉格上校(Col. George Hanger)上校在1814年写下这么一段话:) {& K  ?* H0 E+ |" q  r) \
如果一个士兵的枪膛不是制造得很糟的话(许多都很糟),可以打中80码外的人形靶、甚至是100码;但是如果一个士兵在150码外被敌人用一支平常的枪瞄准并打伤的话,那么他真的就是非常倒霉了;至于想用一支平常的枪射击200码外的人的话,你不如改为射击月亮,两者打中目标的机会都是一样的。5 K+ m( r& b7 q
大家可记得电影《与狼共舞》的开头,一心想死的男主人公策马在南军阵前来回跑了两趟,竟然毫发无伤,其实是相当写实的。当时美国南方工业不发达,南军武器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一支Whitworth线膛枪要价美金500大元,可以买20头牛。所以南军没多少支线膛枪。滑膛枪的准确性又那么的差,打不中策马狂奔的人一点都不奇怪。但是南军如果想依样画瓢那一定会死的相当难看,北方军的武器全部在大陆制造,一支sharpes线膛步枪只卖43元。所以多数是线膛枪。% j+ q4 m% z4 y4 X
Baker线膛枪的最大射程因为膛线的缘故射程有所下降。但是得益于膛线的稳定作用,其有效射程有200米以上。不过由于射速很低,英军并未大量装备线膛枪。原因在后面祥述.% o8 k8 C2 O5 N1 p/ f& Y* J% y( V8 f
古代弓弩的普遍最大射程为300米左右,而神臂弓的最大射程更是达到了500余米,而且准确率很高,可以精确瞄准。欧洲到现代也还有弓弩射击比赛。一个训练有素的弩手可以准确地命中200码外一个人型大小的靶子。瑞典著名的神射手威廉.泰尔射中自己儿子头上的苹果用的就是弩弓而不是弓箭。如果那个总督使坏让他用滑膛枪去射,估计小泰的脑袋就要开花了
# ]6 \2 H  X7 S: J- ~- X然后再来看射速,英国在18世纪已经采取纸包弹药以利装填,整个程序还是快不起来。按照官方训练手册的记录,Brown Bess前膛燧发火枪发射一次需要经过12个步骤,1834年时英国陆军测试使用雷管的前膛枪时的记录显示,即使是技术纯熟的士兵每分钟射速也不过三发;这还是在没有战斗压力下的成绩。在实战时,由于种种因素影响,能够维持每分钟两发就算不错了。而且士兵在战场上慌乱之际非常容易出错。最常见的错误之一就是在装填后忘了将通条抽出枪管,一扣扳机,通条就不知道飞到那里去了,自然无法再装填.4 [( j# {' V# ?3 e4 Q# K

8 A2 L0 }; t* E5 Q6 e另外常见的错误是在忙乱之间误将弹头而非火药先塞入枪口,造成不发弹,士兵只能退出行列到后面慢慢把弹头挖出来。大家不难想象用通条去挖装填了火药和子弹的枪管是多么愉快的一件事。就这还算是先知先觉,要知道当时火枪是队列齐发的,那么多枪一起发射的情况下许多士兵在战斗时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开枪,有没有哑火,往往多次装弹。在1863年美国内战的盖兹堡战役后北军清理战场,发现双方士兵遗留在战场上的 37,574支步枪中,枪管中还有子弹的有24,000支,其中有一颗弹头的有6,000支,误塞了两颗弹头的有12,000支,塞了3到10颗弹头的有6,000支,最高记录是一支枪中塞了23颗弹头,怎一个强字了得。
2 r( [6 K& u4 q) D, B1 w  b) G4 l4 H* }; U& [. k! I4 F& A# l% Z4 P! V
比较起滑膛枪,Baker线膛枪就更麻烦了,由于使用线膛枪的时候弹头与膛线必须紧密咬合,无法像滑膛枪一样使用直径较枪管内径还小的弹丸,因此前膛来复枪的装弹十分困难而耗时。射速一分钟有一发就算不错了。为求维持大量火力,当时各国的正规部队仍然配备滑膛枪,只有少数前卫部队(skirmisher)才配备线膛枪。直到1849年,法国陆军上尉Claude-Etienne Minie发明了弹底有凹孔的弹头,子弹发射时的气体会经由这个凹孔将弹头底部撑大,跟枪管的膛线咬合;这么一来,弹头直径可以做得比枪膛内径小,才解决了前膛来复枪装填困难的问题.  Y& u4 e( O! R" B$ N% p3 t( s

7 U2 L) z/ ?# M+ G3 }$ w; H再来看神臂弓,这东西的射速大约是3-4发每分钟,而且操作十分简便,简单到大家很难想象竟会有人能装错。下图是神臂弓的装填过程。唯一的问题是神臂弓需要人手拉弦,发射次数太多容易疲劳,速度会减低。可是火枪连续发射以后一样会因枪管发热造成炸膛或者子弹威力减弱的情况.
% y% n2 b  b5 a. W6 {/ X4 v) i& d/ C: G9 E1 L% w; b
最后说说破坏力,不论是Brown Bess还是Baker火枪,用的子弹口径都一样,威力相当不错,因为铅弹体积小,力量集中,常常嵌入骨头里面无法取出。而且子弹在体内的弹道通常都不是直线,造成的伤害是普通冷兵器不及的.
& ~. F7 w6 l) O9 c9 N  G( D
% n1 I8 p  p' Q* W/ v神臂弓的穿透力甚至比火枪子弹更强,按照记录它发出的弩箭可以穿透两层铁甲,连普通火枪子弹都未必能做到。但是破坏力却不如枪弹,伤口也比较容易处理。但是弩箭也有优点:可以涂毒或者加装炸药。* r; [( k  B, l/ Z% S

1 q2 b9 \) t6 L# ?( ~再说造价,神臂弓的材料是山桑木做的弩身,檀木做的弩梢,铜制的扳机,麻绳做的弦。照说造价也还是神臂弓便宜。在ZG不会找不到木匠做这个吧?$ ]1 K5 H2 [. c3 x
, [& e$ {7 O! w* n) h8 x5 T& m2 j/ g4 E
  按照这样推断,如果当时ZG以神臂弓作武器,使用同样的阵列和英军对抗,失败的很可能是英军。可惜清朝不但不重视火器,连弓弩都不重视,这样的战斗只能在帝国时代里面去体验了。
2 e$ s& u/ p2 y! E- ~" }0 W8 D" _
0 c4 I8 W2 t* x9 x7 S  顺便说说英军的火炮当时使用的是葡萄弹,用一个很薄的容器内装大量的铁弹丸,发射后容器爆裂,里面的铁弹丸将形成大面积的散射,威力极大,在鸦片战争中一次能杀伤几十人。但是比这种炮弹更先进的开花蛋在明清时代已经在ZG生产并使用过了.
% G% }; W' }5 V$ H0 O  A$ g% F& o& I0 k' K) g
说了这么多,大家不难发现其实直到1840年,火枪仍然没能完全超越ZG13世纪使用的弩箭。ZG当时别说创新,只需将以前所掌握的拿出来,也不难取得胜利。清朝的失败,首先是制度上的失败,然后才是技术上的失败
作者: 飞龙    时间: 2007-10-5 09:09     标题: 天才的武器发明家----赵士祯

  赵士桢,字常吉,号后湖。乐清(今属浙江)人。约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生;约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卒。
6 f/ u8 u. @- K" X: j# M9 n8 g. e. {" I3 D5 a* @
  赵士桢的祖父赵性鲁,官至大理寺副,博学多才,工诗词,精书法,曾参加修订《大明会典》。赵士桢自幼受祖父熏陶,亦擅长书法,于万历六年(1578)被授为鸿胪寺主簿,任职18年后,受召入直文华殿,至万历二十四年(1596)晋升中书舍人,又过10余年后病故。; U% I: n6 R& `) Q' L
. H! E1 N' q" i" h- K
  赵士桢从小生长海滨,少经倭患,深受被侵扰之苦,因此关心国家前途,注意研究军事及火器技术书籍,留心访求神器,向当时《火攻大全》的作者请教,从抗倭名将戚继光、胡宗宪的部下处了解倭寇所用火器的情况,认识到火器在战争中的作用,并同在抗倭作战中屡立战功的将领林芳声、叶子高等,朝夕探求学问,研讨火器。万历二十四年,当他在温州同乡游击将军陈寅处见到外国传入的火绳枪后,即仿求因进贡而留居北京的土耳其掌管火器的官员朵思麻,见到了朵思麻收藏的噜密(Rum,又作鲁迷,在今土耳其境内)铳,并详细学习了该铳的制造和使用方法,经过精心研究后,仿制成比同期欧洲火绳枪威力大,比日本火绳枪轻巧灵便的噜密铳,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献朝廷。由于此枪安有良好机械回弹性的枪机,具有扣机即发,射毕即自动弹起的特点,因而被军工部门大量仿制,装备明军使用。3 V1 Y) S, [6 t6 Q% a" e
% L6 Z) l; L5 C2 @& H
  之后,赵士桢又在此基础上,历经艰难困苦,勤奋钻研,不惜自解私囊,散金结客,募工制造,先后制成各具特色的火绳枪等十多种火器。其中单管火绳枪(明代称鸟枪)有轻便灵巧的西洋铳,安于战车上的鹰扬铳,能安放子铳进行连续发射的掣电铳,集轻便、快捷、平稳三个特点于一身的三长铳,镢与铳合一的镢铳,锨与铳合一的锨铳;双管火绳枪有震叠铳;五管火绳枪有迅雷铳;还有滑槽式古代火箭发射装置“火箭溜”。上述各种火绳枪的创制,把明代后期单兵枪的研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火箭溜”的创制,保证了火箭能沿目标方向飞行,颇与近代火箭导轨的作用相类似,是我国古代火箭发射技术的一大飞跃。* k2 n& O  t, z& D) }  @: v, w

: b6 z. Z+ Z7 \/ E6 V& i! f  赵士桢在研制上述各种火器的过程中,还以不同的文体,撰写成《神器谱》、《神器杂说》、《神器谱或问》、《恭进神器疏》、《防虏车铳议》、《铳图》、《倭情屯田议》等研制和使用火器的论著,《玄览堂丛书》第85、86册集纳了这些论著的万历刊本。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刊本。1974年,日本古典研究会发行的《和刻本明清资料集》第六集中,以《神器谱》为名,比较集中全面地集纳了赵士桢的主要论著。其中第一卷刊印了万历二十六年和三十年的两篇《恭进神器疏》、《防虏备倭车铳议》等7篇奏稿、皇帝的八道圣旨和两道题复等文献;第二卷名为《原铳》,分上、中、下三部分,刊有噜密铳、掣电铳、迅雷铳等10多种火绳枪,以及各种火器的图形和文字说明;第三卷是《车图》,内有鹰扬车、冲锋火车、车牌的构造和阵法,以及各种火箭的制造使用之法;第四卷是《说铳》69条(《玄览堂丛书》作《神器杂说》31条),用条文形式阐述了各种火器的地位、作用和制造、使用的许多问题;第五卷是《神器谱或问》55条(《玄览堂丛书》为44条),以设问与作答的形式,对各种火器的制造、使用的许多问题,作了补充性的叙述。5卷共有6万余字,附图200余幅,是赵士桢关于火器制造与使用所获成果的结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许多独到之处。: N# |5 o$ n9 O/ v, H& {
" j0 _8 Y- ]% F
  《神器谱》各卷,全面系统地反映了赵士桢关于火器制造与使用的理论。在明代中期东有倭寇侵掠、北有游牧民族袭扰的严峻军事形势下,赵士桢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建议朝廷大力发展火器制造,认为这是抗倭寇、挫凶锋、张国威的长治久安之计。为了保证所制火器的质量和毁杀威力,赵士桢从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首先,他选用福建等南方各地的上好木炭作燃料,炼出色泽光亮、质地坚韧的钢材,作为制造枪炮管的原料,避免了北方用煤冶炼的钢材,因含硫磷过多而使枪炮管容易脆裂的弊病。其次,采用向熔炉内濒洒稻草屑的多次脱碳法,炼成含碳量适当的可制枪炮管的优质钢材。其三,要求火药配制者要根据各地天气晴朗、阴雨、凉爽、郁蒸的不同,分别确定火药中硝硫炭的组配比率,配制成适应当地使用的火药,以保证火药的毁杀威力。这是赵士桢对提高古代火药配制科学性所做出的独特贡献。其四,选用技精艺熟、不辞劳苦的工匠进行制造,以便造成质量精良的火器。
. |5 V) C# E9 [" P" @8 Y2 m% r$ A6 o. W
  为了使精良的火器充分发挥作用,他反对滥造滥用,提出造器用器统一的主张,要求造器者必知用器之法,用器者必知造器之理,这样才能运用自如,临战无患。为此,他要求统兵将领必须善于指挥部队使用各种火器,必须善于因时、因地、因我、因敌、因众、因寡、因动、因静而不断改变使用火器的方式,切不可拘泥死板;在使用火器时要做到势险节短,使人猝不及防;阖■张弛,使人莫知其妙;虚虚实实,使人莫测端倪;险地、易地,都能操射自如。只有这样,才能使用火器战胜强敌。
作者: 飞龙    时间: 2007-10-5 09:11     标题: 明朝的钢轮打火枪

大明火枪手发表于大明火枪手论坛
: x7 H: c0 |' r! U9 q( P% e* L! O& h! C5 |6 w
声明:
" P* x5 B3 B7 y' t8 {" P- u( [  这是个纯技术帖,俺是个新人,刚来的时候不了解情况,也发了几个技术帖,谁知道被几个搅屎棍搅来搅去隐隐成了满汉之争了。在这里郑重声明:讨论历史欢迎,其他免进。3 w9 S, b" \6 j5 u

; Y) r& d& O6 r  俺是汉族,俺老婆是满族,还是镶黄旗的,俺认为跟汉族差别最小的民族就是满族了,除了聚餐的时候不太好意思吃狗肉——怕其他民族的笑他们没有传统,再没有别的差别。既然没有差别,可见网络上煽动满汉争论的都是别有用心,大家不要理他们。
7 X6 {4 F7 I! l0 j* n2 C8 y  d, r- o$ h& I$ ~
  言归正传,先介绍下古代火枪的历史沿革,不是火枪发展史,只是作个铺垫。
( r8 x4 U4 {" _$ |% k8 g7 x0 R7 s+ P& Y1 x
  最早的火枪——火门枪。就是一个金属管子(雏形也有木头和竹子的),一端插个长木棍,另一端就是枪管了,灌进去黑火药、子弹就能发射。之所以叫火门枪,是因为这种枪在枪膛后部开了一个“火门”,开枪不是扣扳机,而是直接拿碳火去点,所以那时欧洲的火枪部队阵地都明晃晃摆着火盆。(他们就不会用香火头?欧洲人不烧香?)
" i3 @5 U* Y) `/ y* }3 J! D" e% v3 p. L1 m" _. r3 X# w" Y
  现代枪的雏形——火绳枪。火绳枪有枪托、照门、准星、扳机(早期型号除外),具备了现代枪的一切特征。这种枪点火使用火绳,浸透了硝酸钾溶液的绳子可以缓慢燃烧,长时间保持火种,所以比用碳火方便多了。但每个火枪兵仍然随身携带一个装了碳火的铁盒子,火绳也会熄灭滴!. n% n6 J. h8 ]' G# v9 p

; ]7 G8 J7 H# a* X2 q5 ?3 @. l2 V  第一种不用明火的枪——钢轮发火枪,也是我在这里要讨论的枪。如果见过以前那种火石的打火机,那么就很容易理解这种枪的结构了。
2 {9 A  {) @- i% q1 N4 n" q# R7 R
. W( e5 c- @; ^7 r6 R  钢轮发火枪据说是16世纪初欧洲的钟表匠发明的,因为那时候如此复杂的设备只有他们能制造出来,也有说是达尔文发明的,因为这是个天才的发明。注意,对没有准确记载和实物证据的推测,只是个大多数人能够接受的推测而已,但是有人总拿类似的所谓证据跟人在网络上争来争去,实在可笑。- B, ^$ r( H6 z/ j* Y
8 ^/ K# D9 F1 k. X" j/ D
  其结构跟当时的一种打火机类似,即弹簧通过钢链跟钢轮连接,转动钢轮,钢轮绞动钢链,上紧弹簧,释放钢轮的时候,弹簧通过钢链带动钢轮摩擦火石(硫铁矿),产生火星,从而点燃火药。
0 y# a  L! M/ Z; Z5 c) |) D2 `8 I7 ?" a0 i; ~8 P' C/ w
  这种枪在16世纪中后期开始流行,17世纪中后期开始被结构更简单的燧发枪逐步取代,但19世纪早期还有制造的。其优点是:不需要明火,因此枪手不再装备复杂而麻烦的点火设备,更适合骑兵装备,而且大风甚至下雨的天气也能使用。缺点是结构复杂(相对古代制造水平),因而造价昂贵、故障率高。/ P' B7 O, u0 E/ F1 u) l! h  ?

+ ~* k5 l: i# N& ~, [3 w  当时甚至因为这种枪而出现了一种专门战术:装甲骑兵列队冲到敌方步兵方阵前面,距离20、30米远的时候一齐开枪,然后从两侧跑开,重新装弹后再绕回来。虽然他们火枪的射程不如步兵,但比3米多长的长矛还是远了很多!: ]/ F. x6 b% l2 e: \, U; A

! k2 @8 E6 g4 w; Z1 W  前段时间俺发了个明朝火器与西方火器比较的文章,观点是明朝火器至少不差,但招致不少无理漫骂,我下面要介绍的是跟西方同时期装备的钢轮发火枪,让大家看看当时中国军队的火器水平。
- D. R. R6 H  w8 O' Y, x# z0 @- p# E5 f' k& p  @4 C4 X7 e8 i6 y* |
  如图,本文讨论的“合机铳”出自赵士桢的《神器谱》(1600年出版),图片是一位网友从日本网站上搜下来的,我试了无数次,也没发现中文网站上有类似内容,当然也没买到实体书。
3 A7 z5 \+ J! K( x# J0 I) J# R! e  N6 }6 Z$ u5 i# Q
  图上文字说,那年秋天,几支蒙古部落军队侵犯明朝边境,并装备了火枪和大炮,于是赵士桢提议制造和机铳并改进三眼铳。" h6 O& P- {- w0 R) I( K$ j  `2 O' x

4 S4 T) m- Z3 |( A! m- e  我认为这个“合机铳”就是一种钢轮发火枪。图上内、外两个火轮,其中外面小火轮是用来传动的,内部大的则是用来摩擦起火的。阳机是夹持火石的机头,阴机是自动打开火门盖的装置,中枢是类似扳机的装置。值得一提的是图里的总机,我觉得应该是通过它来上紧弹簧,早期的欧洲钢轮枪是用类似给钟表上弦的钥匙上紧弹簧的,很不方便,一旦钥匙丢了枪就打不响了,后来改进成跟枪一体的上弦杆,这里总机应该是类似机构。  y/ o" G. O$ g; d3 d
8 x' ]% c, |. T: _* v! [8 D
  可惜的是图里没画出火石,也没有火轮跟弹簧连接的细节。# j5 [2 g1 _! }
9 N& g/ Z3 s2 I0 u* H7 f7 [
  因为手头资料有限,很多地方只能猜测。我用分别用中、英文在GOOGLE上搜索,也没搜到任何资料和权威性结论。在此恳求各位方家,请不吝赐教!
4 a1 M9 J  A4 X' l. ~6 ^: P
8 v/ y2 f4 B2 }1 ?: h' k[ 本帖最后由 飞龙 于 2007-10-5 09:12 编辑 ]
作者: pkwang    时间: 2007-10-5 19:05

十字弓对使用者的技术要求不高,穿透力也强,故有“即使是最低贱的手也能杀死最高贵的灵魂之说。”




欢迎光临 燃烧的岛群军史学习论坛 (http://bikooo.com/)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