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 `) w4 h, U 当然在一定条件下,比如想法加强管理提高装卸效率什么的,吞吐能力可以有相当提高,不过显然这是有上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使顺利拿下马耳他,虽然航运的确会安全很多,恐怕也不会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的黎波里会达到饱和,而的黎波里港口的最大吞吐量也就限制了德国人和意大利人能够部署到北非的最大兵力(一个德国装甲师不妨按照每天400吨,每个月大约1万2千吨,这样最多也就能部署5个装甲师,不算意大利师)。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把物资运到前线,这个更是头疼,卸了船麻烦事才刚刚开始。对德国人来说,主要问题在于:1 运输线实在太漫长;2 自身运力严重不足,而且不可能得到满足,一来德国人生产不出足够的汽车,而且巴巴罗萨更是无底洞。由于没有铁路也来不及修,德国人只能完全依靠汽车运输,而汽车运输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有效-公认的距离是大约200英里。超过这个范围之后,汽车运输的效率会大大下降,这和火车恰好相反,这样一来汽车的需要量就相当大了。 3 {# N& E$ e' x g% n : F( r; H0 x0 W% I0 T$ T, N引用 德军最初派往利比亚的是一个师的摩托化部队,这样一支兵力每天需要350吨补给品,其中包括水。据陆军总司令部计算,在沙漠地区,运送上述数量的物资300英里,除去部队建制车辆,不留任何后备运力,还需要39个汽车队,每队由30台两吨卡车组成。但是,这还仅是个开端。隆美尔一到的黎波里,就开始喊叫要求增援,希特勒不顾哈尔德的反对,决定将第15装甲师增派给他。这就使保障德意志非洲军团所需的运力增加到6,000吨。这一数字按比例而言是配备给准备入侵俄国的各集团军运力的10倍,因而宣布之后遭到陆军总司令部军需部长的强烈反对,他担心隆美尔贪得无厌的要求会严重危及巴巴罗萨行动。进一步说,如果隆美尔得到更多的增援部队,或其行动距离超过300英里,汽车肯定不够用。根据调查,沿海航运也不可能使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减轻多少。所以,希特勒在同意给隆美尔提供汽车的同时,又下达了一道明确无误的命令,禁止他采取任何大规模的进攻行动,以免使他的需求进一步增大。作者: nanjin1937 时间: 2007-12-28 10:12
这里大致算一下:每天需要350吨; 每车载重2吨(德国卡车这小?), 那么需要175辆卡车,取个整按180辆算。距离300英里(快到班加西一线),来回600英里;按照每天行进150英里来计算(别笑,不是高速,盟军计划人员在筹划向柏林进军时,汽车运行速度用的是每天走130英里这一数字,而欧洲的路面应该好不少),这样来回需要四天, 4 x 180 = 720辆,如果再考虑一天的装卸时间那就是5 x 180 = 900辆。 另外,一般来说会有30%的车辆处于待维修状态而无法使用,补足这个缺额就得900 x 1.3 =1170 辆。 见鬼,正好是上面德国人的数字。换句话说,为保障这一个师每天350吨的需要,德国人就得投入1170 x 2 =2340吨的运力。如果战线再延长,德国人就得投入更多的卡车和运力,否则前线就得饿肚子,陷入缺油少弹的窘境。而实际上大家知道,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大部分时间在班加西已远活动,诸如托布鲁克、苏卢姆(Sollum)一线都是反复争夺,而最远就是一路打到阿拉曼,而这里距离的黎波里公路得走1000英里左右,这已经远远超过了德国人的运输能力。一当隆美尔发起了进攻,他掌握的后勤手段就根本不能保障他有效地克服的黎波里和前线之间的巨大间隔。结果,补给品堆在码头上,而前线却发生物资短缺。 + _7 w. W% Z. N) j $ n2 {, d3 }: J9 G% r7 M/ g
引 用在这一片混乱中,有一个事实被完全忽略了,即:不管存在什么困难,意大利在从7月至10月的四个月内,平均每月将72,000吨物资送过了地中海,这略多于隆美尔的正常消耗量。所以,隆美尔的困难,与其说是因为从欧洲送来的补给品太少,不如说是因为他在非洲大陆上的交通线太长。例如,这位德军司令官发现,他极为宝贵的油料要消耗掉10%输送其余的90%。如果坦克集团军的油料运输量占其总运输量的三分之一(不包括水和人员的输送),那么,我们据此就能合理地估算出,从海上运到北非的全部油料,有30-50%要浪费在的黎波里至前线的运输途中。由于每趟运输要在沙漠中走1,000英里之远,所以,经常都有35%的汽车处于失修状态。在这样的条件下,补给勤务不管怎样组织,都是非中断不可的。 G0 [$ l+ u+ n: R2 G
& p: w; F$ Y4 u: J2 V: ?8 p 应该说一开始希特勒的决心还是正确的,在北非部署一小支兵力,主要目的是协助意大利人防守利比亚,而没有奢望有更大的作为,自身的重点还是巴巴罗萨。而隆美尔的违反命令的一系列战术胜利一定程度上像个兴奋剂一样又改变了希特勒的决心,结果不顾很多人的反对投入了极大的力量以支援,不过最终还是遭到了惨败。从这个角度上讲,隆美尔的胜利更像是一杯苦涩的甚至是有毒的美酒,浪费了德国人宝贵的资源。作者最后的话还是很严厉的: : Z. y: Q1 W2 L& H( y- ~; t, X4 V- w, f# `1 A' x0 c$ c% `8 C
引用最后,说希特勒对隆美尔支持不够这种老生常谈,也是与实际不符的。隆美尔得到的兵力,是在北非能够保障得了的最大兵力,而且超出了这一限度。所以,迟至1942年8月底,他的情报官还估计坦克集团军的坦克和重炮数量实际上多于英军。为保障这支兵力而配备给隆美尔的汽车,较之同等规模、同等重要的任何其他德国军团都多得无可比拟。如果说由于上述种种因素,关于确保坦克集团军在非洲大陆上有一条可靠交通线的问题始终未得真正解决,那主要应归咎于隆美尔自己。后来他终于认识到了这一点,但为时已经太晚:“充足的武器、油料和弹药储备,这是一支军队能够坚持紧张战斗的第一个必要条件。事实上,在战斗开始之前,双方的军需官们就已经在打仗,并在决定着战斗结局了。没有枪炮,最勇敢的士兵也无能为力;没有充足的弹药,则枪炮毫无用处;而在机动作战中,没有灌满了油料的车辆随行,无论枪炮或弹药都起不了多大作用。保养修理工作也必须在数量和质量上同敌人相等”。 6 S! J9 v j/ r8 z9 M3 F; w2 N3 g
2 k4 e' ~8 z+ W6 [6 p8 A5 R 由于德军只实现了部分摩托化,又无真正强大的汽车工业作后盾,由于政治形势要求德军拖带着意大利部队这种无用的累赘,加之利比亚港口容量太小,而陆上前送距离太大,所以,不管隆美尔在战术上的成就如何出色,进军中东的轴心国部队的补给问题显然是无法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最初定下的派一支部队到北非防守局部地区的决心是正确的,而隆美尔再三违令,远离基地,盲目进军,则是完全错误的,他将永远不能得到宽恕。- Q! w, B; F6 k% w; l0 s
/ [6 A, L/ t- n- q& t1 a2 G6 A
4 N9 `( ~; \$ \& y, o参考书目: ' F0 }& i5 r2 t《Kasserine Pass 1943-Rommels last victory》(Campaign),by Steven J Zaloga,illustrated by Michael Welply,Osprey Publis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