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袭东京: * L2 P K1 |; ^4 Y" \! B- d 6 q, C% ^8 p8 W& v F0 t3 r& e珍珠港事件以来,美国人觉得蒙受了极大的耻辱,加上到1942年初,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失利,士气低落,迫切需要一次胜利来鼓舞民众的斗志,因此罗斯福总统特别指示美国军方:"一定要回击日本!"。由于当时美军在太平洋上的力量十分有限,根本无力发动大规模的海陆进攻,唯一可行的就是组织对日本本土的空袭。然而这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 $ f6 t- @+ ~( E+ Z! ^" d6 i- n$ D/ O, H) ]' E5 n+ H
首先,美军没有足以到达日本本土的空军基地;美军最远程的轰炸机其续航力也无法从夏威夷直接飞抵日本本土;所以,只有航空母舰才有可能接近日本本土,但问题是日军在距本土800千米就有警戒船只遂行巡逻任务,要想取得突然性,就必须在880千米以外起飞飞机,这样一来往返航程就达到1760千米,美国海军还没有一种舰载机具有这样大的航程,况且航母编队也不可能一直停留在起飞海域等待舰载机归来,因为日军掌握着海空优势,航母编队在靠近日本本土的海域停留时间过长,势必会遭到攻击,已经遭受重创的美国海军是再也经受不起什么损失了!因此反击计划被暂时搁置起来。 0 f. l4 {! e- U! A. R/ t; o3 x' f, V. W* d) }
1942年1月10日,美国海军总司令兼海军作战部长欧内斯特·金上将的作战参谋弗朗西斯·洛上校在诺福克海军基地视察新服役的“大黄蜂”号航母时,看到海军航空兵训练基地在跑道上用白色油漆标出的模拟航母甲板,突然灵机一动,闪过一个念头,用航母搭载陆军航空兵的中远程轰炸机,运送到日本本土附近,那样就可以轰炸日本了! # F3 f- |$ E" r3 b& k * v1 z2 S, I' P6 _! g5 U洛回到华盛顿以后,立即向金上将汇报了这一设想,金让他的首席航空兵参谋顾问邓肯,进行可行性研究。邓肯建议:首先从航程、载弹量、飞机起飞距离和尺寸是否适合航母甲板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B-25“米切尔”中型轰炸机;其次建议派遣两艘航母,一艘负责运送B-25,另一艘则搭载战斗机,负责在航行途中为编队提供空中掩护;鉴于刚刚服役的“大黄蜂”号航母即将结束试航,前往珍珠港,邓肯建议可以在旧金山将B-25和机组人员秘密装船,这样就不会引起注意;最后航母编队全速驶抵距日本本土900千米海域,起飞轰炸机,航母迅速撤离,轰炸机则在完成空袭任务后飞往中国,加入在中国作战的陈纳德航空队。由于有利的天气条件只有在4月底前,因此他特别强调空袭必须在4月底前实施才更有成功的把握。 0 u, c. H; [2 Q" _3 f- T. `# m 6 |( B' [$ y+ ]1 M- F这确实是个将海、陆、空军融为一体的奇妙设想,美国金海军上将对此计划非常欣赏。金考虑到要使用的轰炸机是属于陆军航空兵的,1942年1月16日,他指示邓肯去和陆军航空兵司令阿诺德上将联系。 % n8 L! f5 y0 _+ `8 s E1 {3 s; ^6 Z8 R8 H, o% u
正好阿诺德也正在进行从航母起飞陆军轰炸机的可行性研究,因此全力支持,并由他负责物色陆军航空兵的参战人选。阿诺德选中了47岁的詹姆斯·哈罗德·杜利特,一位杰出的特技飞行员和航空工程师。阿诺德任命他负责这次行动的改装飞机、训练飞行员。! U, R$ V* m, F( R0 _4 `+ E& y
+ c6 B& E4 |8 h0 i, T杜利特是当时著名的飞行员,曾两次刷新横越美国东西海岸的飞行记录;创造过水上飞机航速世界记录;赢得过施奈德锦标赛、本狄克斯航空竞赛和汤普森杯航空界三大赛事的大满贯冠军;并在1929年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仪表飞行。他不仅是技艺高超经验丰富的优秀飞行员,而且还精通航空理论和航空工程知识,获得过马塞诸塞理工学院的航空工程学博士学位,是专业的航空工程师。+ P e' ?! @$ U$ m9 E% Y
# {; G$ d4 [" _
被选中的B-25“米切尔”中型轰炸机,是北美航空公司研制生产的,全金属双发上单翼双垂尾中型轰炸机;机长16.13米,机高4.95米,翼展2.06米,机翼面积56.6平方米,空重8840千克;采用当时最先进的前三点可收放起落架;装有两台空冷发动机,最大时速480千米,实用升限7300米,最大航程2090千米,最大载弹量1500千克;B型取消了尾炮塔,加装2座各配置2挺12.7毫米机枪的电动炮塔,机首还有1挺7.62毫米机枪,乘员5人。 3 V: B) E& s% n" O' m
% W+ p2 {+ G$ x1 d杜利特的改装工程是:首先加装三个副油箱,使飞机的总载油量增加增加到1141加仑,勉强能够执行这次远程攻击;接着改进炸弹舱,使之能够安装两枚227千克爆破弹和一枚454千克燃烧弹;为了减轻飞机重量提高航程,取消了尾部机枪;卸下了大部分照明弹,只留了两枚,供夜间着陆时使用;其他改装还有考虑到可能会遇到比较寒冷的天气,在机翼前端和机尾安装了除冰器;为了减少重量和避免暴露飞机位置,拆下了无线电发报机;为了真实记录轰炸结果,在机尾安装了摄影机。" E% N. N. v7 \' A, _
7 z3 @! U* M0 _$ f8 Z. D* C
1942年2月2日,两架B-25B在大黄蜂号上起飞成功,这意味着奇袭计划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V+ M- |8 L$ [2 b$ j8 M
1 ~' l3 @2 R8 l# ?- X1942年2月28日,杜利特从美军首批装备B-25的航空兵精锐飞行部队---第17轰炸机大队,招募了24个机组的120名志愿者和20名地勤人员,这些机组成员只知道将完成一项非常危险的秘密任务。 : d! X7 [: v O9 A5 j( y 4 a. |& ^: f9 k3 o a0 Z# V$ R+ |1942年3月1日,24个机组开始了一个月的战前训练,训练的重点课程是在载重14000千克,起飞滑跑距离仅150米的情况下起飞;除了起飞训练外,还进行昼夜低空编队飞行训练,投弹手进行目视轰炸训练,炮手则进行射击训练;大黄蜂号甲板上也划上了与陆地跑道一样的中心线标志。. M8 ~4 i: o) ?1 n+ i- h# B$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