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M5 p, p! i" L5 D& y/ e! ]8 c6 J3 h, ^, P
1592年,日本的实际统治者丰臣秀吉发动二十万大军,渡过朝鲜海峡,于四月十三日在朝鲜釜山登陆,开始了侵朝战争。日军一路所向披靡,连克汉城、开城、平壤。朝鲜军民望风皆溃,国王李昖放弃京城,逃到义州,接二连三地派使臣赴明朝求援。 * X% r4 @5 X3 Y7 a+ S n+ r5 L. o. v, g# h5 C
: @2 j- h# b* g+ J& A
作为朝鲜宗主国的明朝,虽然已经逐渐平息了日本海盗在沿海地区的侵扰,但是对日本仍存戒心,对日本的对外扩张政策不会坐视不管,遂决定进行抗日援朝之战,兵锋直指平壤。- X7 n& U. O, F* D& Q# W" |
! L. R7 i3 O# F8 k: O / B' }9 d! j- I; p二.明军,火力最猛的是大炮 : [. C% [3 v6 F6 N0 ~2 d8 j* C. r# L
) n: i. P* N' U4 h
回顾明军与日军作战的历史,不能不提起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的名将戚继光。戚继光曾经在浙江训练出一支劲旅,为最终平息日本海盗对沿海地区的侵扰居功至伟,其后,他又奉命在北边的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四镇练兵,使这些地方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他还著有《纪效新书》及《练兵实纪》等兵书,对后来的明军影响很大。而赴朝参战的明军,有北兵与南兵之分,北兵包括来自蓟、辽等镇的官兵,而南兵将士大部分是浙江人,由此看来,无论北兵与南兵,其都与戚继光有很深的渊源。) {/ L6 {! K/ s9 b0 I
) S8 H6 u1 \* Y+ v( Z 7 H7 {8 E& v- L& g三.日军的鸟铳 : s' t n9 B2 N+ M6 s $ M( B3 o& D* d$ b6 P d $ T$ V6 e% p. \8 L) h. n& c1 F在平壤的日军,其陆军装备有各类铳炮、倭刀、弓箭等。其中鸟铳对日军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士兵发射鸟铳时,先用眼睛通过枪管上的准星描准敌人,再用食指向后扣板机,这时燃烧在发射装置上面的火绳,马上应声而落下,点燃枪管之内的火药,将铅弹推送出枪管,射向敌人。 3 X' X3 Q" v8 _7 \0 P6 Y7 I/ ?! c8 r" H) O) {* R9 }: z
& [% V1 [6 O6 _5 L& J- a+ t \日军与装备了大量火炮的明军不同,他们普遍装备的是鸟铳,与明军的火力相比,处于弱势。因此,日军便尽量躲藏在工事之内,避免与明军进行野战。 # y. D/ b! _* d% _: t, C9 j' h9 r! L" K! K5 B. V
6 i" c! x3 S5 i/ r8 l" b
日军在平壤城内外建筑了大量叫作“土窟”的工事,建筑这种工事时要首先掘地,然后再用石块及泥土筑成墙,上面穿有很多为了方便射击的洞穴,密密麻麻,就象蜂窠一样。土窟规格不一、有宽有窄——据说宽的甚至能容纳万人,大量日军藏身于这样宽的土窟之内,就可以布阵。因为当时的鸟铳装弹速度慢,为了连续射击,所以将射击队员分为几行——当第一行射击完毕,再轮到下一行,周而复始,便保持了密集的火力。1 y9 i1 F1 l9 m) M* m$ I
" y( z2 ?( R2 O6 x/ p+ y# O/ {
& d) H: Y( u( N; b
1 ~8 u7 d' W$ n( g+ E; k- v
四.战火燃烧的平壤 # p( Q D$ v, i2 {8 W+ C # O% X* O4 a" C * n Z0 c+ a) c) Q9 Q1593年七月,明朝以副总兵祖承训等率兵五千为先头部队,进入朝鲜,直薄平壤。当时,平壤城附近的日军有二万余,统帅为小西行长。* f; U# u a% j y# q
9 C) u& |/ Q: b/ \1 U5 A
8 L9 J" E. \0 p& g, \8 \* Y明军在雨天中突入平壤七星门,然而城内却是一片泥泞,骑兵的活动受到了很大限制。前来迎战的日军人马全部披上鬼面、狮头等饰物,使明军的马匹受到惊吓。陷入泥淖中的明军骑兵遭到日军用鸟铳从左右两个方向进行夹击。日军几轮齐射之后,明军损兵折将——史儒及两名千总均中弹而亡,祖承训不得不引兵退回境内。+ O5 v- w3 _8 f1 E& }. B) g1 r
/ z- n/ y. F8 U
( w; V+ L& o- L0 F1 l* p G; M' p$ q; u, J5 b" H
日本在和谈中坚决不肯撤军,而导致战火重燃。明朝于同年八月,任命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提督,再次挥师入朝。李如松率兵马四万人渡过鸭绿江之后,在部分朝鲜军队的配合之下,向平壤进军。/ v7 s ?( Q4 l+ f5 C
, R% p+ I! \7 T; o9 y: U
' _3 v* f* j# X李如松为了迷惑日军,令使者到日军统帅小西行长处,进行议和。小西行长错误地认为议和有望。时人赋诗一首:“扶桑息战服中华,四海九州同一家,喜气还消塞外雪,乾坤春早太平花(川口长孺《征韩伟略》卷二)”。 T3 N+ }0 ?2 X! O ; T+ \: J: r; v# ]1 M3 f4 F( P7 h) q& ^; [
小西行长派遣牙将二十人来迎接李如松,这些人当场被李如松捉获三人,其余的或死或逃。李如松为了避免打草惊蛇,对再度前来质问的日军使者好言相慰,稳住了局面。 7 f+ j8 a E8 x/ I5 V4 N$ I 1 @4 \# E0 ^, T" y2 P/ B( c# ^0 n( d. c* H. p$ b: X
1594年正月六日,平壤城内的日本人华衣夹道,小西行长准备在平壤风月楼迎接前来议和的李如松。这时候,大队明军兵临平壤城下,气氛紧张,日军方才醒悟,闭城拒守。至此,平壤之战正式爆发,鉴于日军之中混有朝鲜伪军的事实,明军在平壤城前坚立了一面白旗,上面写道:“朝鲜军民自投旗下者免死。”/ u( M* ^9 ?; B% d" l5 K& g+ a% R
6 t# `* ?8 r* j+ D* G9 ]
+ j" U7 s, k. k1 A* z" \8 x2 S配合明军作战的朝鲜军队在李益、金应瑞等人的带领下进攻城东,被日军守将宗义智击退。当时,小西行长被困在平壤城外的牡丹台,但明军并没有得到这一个有价值的情报,只派出一部分兵力佯攻牡丹峰上的一千多名日军,日军用鸟铳还击,明军马上退却,平壤城内日军蜂涌而出,抢夺明军掉下的十余面铁盾,乱成一团。明军乘机回击,日军慌忙逃窜入城。小西行长亦借机乘乱从牡丹峰突围而出,回到了平壤城内。当晚,明军用火箭击退了夜袭的日军。 # E8 Y a6 }3 l; E0 T2 n5 C 9 |# x$ n: t. F' Q% Z8 J( z! x& r, w0 f' f; n2 v0 M; _7 ^( D
正月初七,三营的明军又向平壤的普通门发起试探性的攻击,用佯退的战术吸引部分日军出城追击,然后再回师,斩首三十余级。1 c8 Y- J* s4 e' ?
4 E" F, o2 `' S1 _0 z0 G- }: }4 D' o
正月初八,明军环绕着平壤城的西北面向日本发起总攻,诸军鳞次渐进,尘土飞扬。其中,游击吴惟忠、副总兵查大受攻牡丹峰;中军杨元、右协都督张世爵攻七星门;左协提督李如柏、参将李芳春攻普通门;副总兵祖成训、游击骆尚志与朝鲜兵使李隘、防御使金应瑞等攻含毬门等等。副将祖成训利用日军轻视朝鲜军的心理,故意伪装成朝鲜军,企图打日军一个措手不及。2 e1 G5 P( t0 n2 ]/ f
* C5 F% m5 j! E0 a2 U: L" v7 ]/ V $ E: N% i4 J! D. u各路明军相继用大炮及火箭一齐射击敌人的阵地。佛郎机、虎蹲炮等大炮的炮声“响如万雷,山岳震摇”,硝烟弥漫数十里,天地晦暗。火势随着西风漫延入平壤城内。明军发射的一些火箭据说是有毒的,有的日军闻了毒烟会头昏呕吐,而攻城的明军则含了解药。 & h' U5 R0 @5 w" ^' i1 c5 i& A/ h: b( q" U0 V8 f* |. Z
+ V0 [/ @, Z. w4 L. A2 u
" q5 B8 O( O" m* Z1 b' M日军在炮火及火箭的压制之下顽强地用发射弹丸、砸下大石、泼洒汤水等方法使攻城的明军一度退却。李如松率领五百余骑兵来回指挥,并亲手杀死了一名退下的士兵,示众于阵前。6 k* o, t% D% W* `& u2 z+ m6 W" \
& v% O/ k% `# j3 d
5 v. _7 H6 r3 j2 ]- {9 `% G. F, C
游击骆尚志将铳炮挟于腋下,大呼连放,不顾日军在城上施放的枪弹及巨石,率领浙兵强行登上了含毬门。而李如松直接下令明军用二门大炮轰碎了七星门的城门,明军步、骑乘胜进入城内。游击吴惟忠也率军攻上了城外的牡丹峰。各路明军纷纷突破了日军的第一道防线,李如松督令平壤城内的明军搬运柴草,四面堆积在一些日军据守的房屋外面,放火将其焚烧成灰烬。5 \( K. ~6 Y' v" V k5 b
( _( z* c+ t/ S6 |# S4 C2 I$ ? 4 ^4 D1 I$ M+ Z# o' w/ u g但是,日军早已经在牡丹峰、七星门、普通门、风月楼及平壤城内其它地方筑了大量坚固的工事 。残余日军藏身于土窟之内,一边躲避着明军的炮火,一边用鸟铳穿过土窟的洞穴而向外不断地射击,拼命抵抗。明军一时难以猝下。李如松的坐骑被鸟铳击中、吴惟忠的胸部中弹负伤、而骆尚志在登城时也被巨石砸伤足部。仗打到这个地步,明军已经伤亡数千了,只好暂时休战,班师回营。 - ?* `9 s h; q1 l$ W3 E) b# v- W8 _ 6 v* Z% d3 z s* a! N' r+ W& k9 h8 A& Y" k
经过一天的激战,日军损失惨重,小西行长见援军不至,便有意突围,下令一位名叫大石荒河助的勇士,脱下铠甲,身着单衣攀登上高楼,冒着明军发射的弓矢炮弹侦察出一条具体的突围路线来。而这时候的李如松为了避免继续攻城而加大伤亡,也派出使者要求日军统帅小西行长退出平壤城,小西行长随即予以答应,率“不满五千”的残部退出了平壤(川口长孺《征韩伟略》卷二),狼狈南逃。明军及朝鲜军堵截、伏击了一部分南逃的日军,随后,光复了黄海、平安、京畿、江原四道。 ; i. \8 W& X `2 \) u, |# p" f6 [/ b( {- k+ a- \4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