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s/ s* c/ Y' T2 [+ F4 X2 Y该麦克阿瑟发牌了。日本人的撤退有些出乎他的意料,但也使他可以考虑一个全面的反攻计划。10月初,这个计划初现端倪,反攻将沿三个轴心进行:1、澳第7师(师长阿瑟•艾伦少将)沿科科达小道追击;2、美第32师第126团(团长劳伦斯•奎因上校)从科科达小道以南的卡帕卡帕小道迂回科科达,切断日军退路;3、自米尔恩湾沿巴布亚半岛北海岸向布纳进攻,主要由驻米尔恩湾的美澳部队和第32师主力(师长埃德温•哈丁少将)实施。考虑到当时瓜岛战局尚不明朗,日军有可能夺回瓜岛并再次向新几内亚投入有生力量,而且,美军尚未掌握巴布亚以北海域的制海权,不能保证海运线的畅通,因此,反攻将分两步:首先,肃清科科达地区,在库姆西河以西建立一个稳固的防御阵地和补给基地,以便在遭遇优势敌人反击或海运线被切断时,能够进行有效防御,并掩护主力后撤;其次,集中全力,收复布纳——戈纳地区。由布莱梅将军统一指挥这次攻势。 ( o# }- v# F; R' a; v澳第7师自9月底以来沿科科达小道追击日军。堀井率领疲惫不堪的队伍边打边撤。他组织了坚决的抵抗,试图保持在斯坦利山以南的据点。在撤退途中,堀井下令将走不动的伤兵一律射杀,表现出十足的残忍!追击的澳军也困苦不堪。“该死的山道”带来的麻烦比日军还要多。滂沱大雨将山道转眼变成深可没膝的黑泥潭。潮湿、疟疾、丛林疮、嗜血的蚊虫和食品短缺成为这场“世界上最艰苦的战斗”的写照。澳军记者乔治•约翰逊写道:“在一段泥泞的、散发着腐尸恶臭的山道上,有一具日本人撤退时弃下的敌人尸体躺在一付粗糙的担架上。身上已没有肉了,白骨爪子从破军装的袖口向外伸着,横在山道上。每个经过的澳军士兵都握一下这个吓人的骨头手,热烈地摇着说:‘你运气好,伙计!’然后又艰难地向前走去。”10月初,日军撤过“大豁口”,至10月17日,第144联队主力与先期撤退的2大队会合后,在约拉狭道组织防御。在撤退中,日军伤亡很大,而且补给不续,缺粮少弹,饥病交加。第144联队2大队机枪中队的井野大尉在日记中记载,他的中队已经以嫩草、树根充饥,有的部队甚至吃澳军士兵的尸体。10月20日,澳军第16旅接替第25旅,瓦解了日军的防御。第144联队残部约1200人于29日撤到科科达以东的奥依维,在自布纳赶来的第41联队一个混合大队掩护下,陆续撤过库姆西河,与布纳留守部队会合。堀井和第41联队长矢泽大佐计划在奥依维坚守一周,再撤往海滩。11月2日,澳军收复科科达。6日,麦克阿瑟在莫尔兹比设立前进指挥部亲自督战。他指责澳军推进缓慢,战术不当。作为回应,布莱梅派其助手瓦奇少将接管澳7师。瓦奇用日军擅长的迂回战术回敬了对手,于10日切断了第41联队及南海支队司令部约900人的退路,迫使他们只能沿库姆西河向北撤退。澳军基本控制了库姆西河以西地区。# E, o! K" {7 P: ]7 u) q, A
沿巴布亚北海岸的进攻路线并不理想,从米尔恩湾到纳尔逊角(布纳东南的海角)的海岸布满暗礁,附近的岛屿驻有日军,而且还处于日军飞机和舰艇的威胁下。金上将拒绝派遣精锐的陆战8团帮助麦克阿瑟肃清海岸,他只能自己想办法。幸运的是7月间,澳军在纳尔逊角古林伍德湾海岸的瓦尼盖拉修建了一个机场,距布纳约100千米,这使空运部队并海运给养成为可能,同时,澳海军摩托艇帕鲁玛号开始勘测纳尔逊角附近的航道。10月5~6日,驻米尔恩湾的澳第18旅第2/10营空运至瓦尼盖拉,13~18日,美第32师第128团自莫尔兹比空运至此。按计划,在瓦尼盖拉的部队将穿过密林运动到距布纳约50千米的波盖尼,但暴雨成灾,行军十分困难,最后,部分部队只能冒险用舟艇运送至目的地。至11月2日,第128团已基本集结至波盖尼,并迅速建立补给点,开辟简易机场。海运在航道勘定后也步入正轨,由于海岸附近布满暗礁,只能用吃水较浅的驳船运输,船只也十分缺乏,有时甚至连土著人的独木舟都征用了,但运输量仍很有限。为了确保航道安全,10月22~23日,澳第18旅第2/12营收复了巴布亚以北的古的纳夫岛。第128团在波盖尼稍做修整后,开始向布纳推进。日军只到11月16日才发现美军在波盖尼登陆,十分惊讶,美军的侧翼运动达成了突然性。% T& [0 j6 i2 p9 e5 O/ f
根据反攻计划,第32师第126团应沿卡帕卡帕小道翻越欧文•斯坦利山迂回日军。10月6日,该团2营作为先头部队出发,但行军异常困难。卡帕卡帕小道比科科达小道海拔更高,更陡峭,一路上丛林密布,沟谷纵横,一英里的直线距离内竟要翻越四、五道山梁,耗去一天的时间。潮湿的丛林里无法生火,士兵们只能用硬面饼、牛肉罐头、冷茶充饥,牛肉带着一种令人讨厌的鱼油味,让人大倒胃口。很多人患上急性痢疾,腹泻不止,许多士兵穿起了“开裆裤”,以便随时方便。医护兵跑前跑后,帮助患病的战友,直到自己也病倒。这段路被士兵称为“绿色地狱”。直到10月25日,先头连才越过山顶,到达预定地点,个个衣衫褴褛,鞋袜破烂。在获得空投补给后,他们才在10月30日到达科科达以南约16千米处。2营的的遭遇使第126团放弃了迂回的计划,该团剩下的两个营在11月初陆续被空运到瓦尼盖拉和波盖尼,和第128团会合。这样,第126团2营成为惟一一支翻越欧文•斯坦利山的美军部队。到11月中旬,澳第7师已控制库姆西河两岸,美第32师第126、128团也运动到布纳以南约20千米处。麦克阿瑟决定11月15日发动进攻,最后的血战即将到来。; d# ?* O3 p- n) @! y" N
$ f" `; ~' C+ \7 u' }1 k
血 战 布 纳8 n' T4 L% I; T' |
% y: {7 ?, S' [5 D( K8 B$ c
在南海支队节节败退的同时,日军在瓜岛的攻势也连连受挫,损失惨重。11月16日,为挽回败局,日军大本营改组了东南方向的陆军指挥系统,成立以今村均中将为司令官的第八方面军,下辖百武晴吉中将的第17军和安达二十三中将的第18军,前者负责瓜岛作战,后者负责新几内亚作战。安达的任务是确保布纳、莱城等坚固据点,在新几内亚做持久作战准备。 * l" p/ d' N( S% `当进攻在即时,盟军部队的状态并不好。澳军已经沿科科达小道战斗了近两个月,十分疲惫。美军虽尚未参加战斗,但同样被艰苦的行军和热带疾病弄得筋疲力尽,病患满营。此外,美第32师是1940年10月才在国民警卫队基础上组建的步兵师,自成立以来,一直忙于在各地调动,缺乏系统的训练,特别是丛林战的训练。他们的武器、服装、装备都不适于丛林作战。由于师长哈丁少将对空军的近距支援抱以过高的期望,加上运输不便,除了便于携带的迫击炮外,该师全部火炮都丢在了后方,当战斗打响时,为他们提供炮火支援的只有从澳军借的2门3.7英寸榴弹炮和4门25磅炮。第32师的工兵部队更少得可怜,只有1个排,而且缺乏必要的工具。茂密的丛林,缺少运输工具,盟军的后勤状况相当紧张,食品和药品都很缺乏,许多连队饿着肚子投入战斗。虽然部队并未处于最佳进攻状态,但从西南战区司令部到前线各部对未来的战斗都抱有一种乐观态度。盟军认为,日军已经损失惨重,无意固守,很快会撤退,收复布纳将是很轻松的任务。对于日本守军数量,威洛比将军估计约4000人,澳第7师师长瓦奇判断为1500~2000人,而哈丁更乐观,认为不会超过1个大队。 ! S* I: g4 J; x8 v# q. ?与盟军的判断正相反,日军不仅打算坚守,而且也有足够的力量。自9月底开始日军在从戈纳到布纳约18千米的战线上修筑了一系列由碉堡和堑壕网构成的防御工事。主要阵地有三处:戈纳、萨纳南达和布纳,各自独立,相互掩护,彼此之间有良好的道路相连,便于兵力调动。日军碉堡用粗大的椰木构筑,并用填满沙土的油桶进行了加固,十分坚固,而且射孔开得很低,外面又布上快速生长的植被,相当隐蔽。至11月16日,布纳地区的日军部队包括第144联队、工兵第15联队残部、第41联队3大队,第47高炮大队及海军陆战队、工程部队约7000人,其中有战斗力的约5500人。因为同堀井失去联系,由横山与助大佐统一指挥。11月17日,新任第144联队长山本重省大佐(前任楠濑大佐因伤于10月底返回拉包尔)率第144联队补充兵、第229联队3大队及一个山炮中队约1000人抵达,进一步增强了守军实力。但日军的状况也很糟糕,在先前的战斗中,日军损失颇大,丢弃了大批武器、给养,布纳守军尤其缺乏轻武器,很多人只能将刺刀绑在木棍上权充武器。日军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得到补给,食品和药品都很缺乏。疾病流行,野战医院里人满为患。尽管如此,日军仍决心死守到底,而且相信拉包尔会增援他们的。 * @6 L0 V3 u9 l; n2 r' _: @11月16日,盟军对布纳——戈纳发动进攻。澳第7师和美第32师以布纳和萨纳南达之间的吉乌河为界分为左右两翼,左翼澳第7师第25旅进攻戈纳,第16旅进攻萨纳南达,第21旅任师预备队;右翼美第32师第126团进攻布纳村,第128团进攻机场。18日,澳第25旅接近戈纳外围,发现日军已经构筑了密如蜂巢的碉堡群和堑壕网,由山本常一少佐率领的约800名日军正严阵以待,主要是陆军筑路队和后勤人员,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补充兵力,日军将征集的台湾劳工也武装起来,称为“高砂义勇队”,充当炮灰。澳军的试探进攻以伤亡36人而告终。因供给短缺,澳军暂停进攻,于22日重开战端,激战两日,被日军绵密的交叉火力所阻,伤亡129人,战至25日,只有一个营突入日军阵地50码,而整个旅也丧失了进攻能力,由第21旅接替。至月底,日军由于伤亡较大,收缩防线,但仍控制着戈纳。萨纳南达方面的进攻同样也不顺利,这里集中了日军主力,包括第144联队残部,第41联队3大队等约3200人由横山大佐亲自指挥。20日遭日军前卫阵地的顽强抵抗,卡滕上尉率91名官兵迂回日军右翼,深入日军阵地约3千米,建立了一处防御阵地,次日遭日军猛烈反击,当傍晚澳军主力到达时,他手下只剩下23人,而整个旅的兵力已不足千人。鉴于当面日军兵力强大,麦克阿瑟决定将相邻的美第126团调给澳7师指挥,哈丁对此决定大为恼火,也无可耐何。11月23~25日,第126团遭日军顽强阻击,进展甚微,26日,美军改变战术,在密集的炮火掩护下,以正面进攻和两翼迂回相结合,战至30日,该团I连和反坦克连在谢利上尉率领下终于在左翼取得突破,深入日军阵地约1500码,建立了环形防御阵地,但日军用密集火力阻止了后续部队,谢利的阵地成了一个孤岛。7 L' I: Z1 ^2 Y. [9 B
布纳方面的日军分为两部分,安田海军大佐率佐世保第5和横须贺第5海军陆战队及部分工程部队守备布纳村,山本重省大佐率第144联队补充兵、第229联队3大队等部守备机场,共有兵力约2500人。由于第126团被调走,哈丁只能将原作为预备队的第128团2营用于进攻布纳村,第1、3营进攻机场。在进攻前一天,日军飞机突袭美军锚地,击沉击伤多艘运输船,海运线几乎断绝,给美军带来极大的补给困难。19日,美军冒雨进攻,只携带了一日份的粮弹,但很快就被隐蔽良好的火力点,无所不在的狙击手和茂密的丛林所阻止。日军打得很有耐心和狡猾,总是让美军走到眼前才开枪,甚至将小股美军放进阵地,从背后开火。由莱城起飞的零战也突破美机拦截,低空扫射美军部队。哈丁寄以厚望的空中支援效果不大,反而多次误炸己方阵地,激战三天,进展不大,伤亡不小,以C连为例,已损失了63人,包括全部军官,由两名中士指挥。经过几天修整,26日美军集中6门25磅炮、2门山炮,在35架飞机掩护下再次发动进攻,哈丁亲临一线指挥,但进攻部队要么在密林中迷路,要么被日军火力压制,当夜幕降临,美军退回了出发地域。30日凌晨4时,美军在布纳村方向发起夜袭,突破日军外围防线,迫使其收缩防线,并切断了布纳和萨纳南达之间的联系。同日在机场方向的进攻仍以失败告终。至30日,美军苦战两周,阵亡492人,却没有达成一次具有实际意义的突破,日军仍保持着完整的防线。现在,没有人认为夺回布纳是一项轻松的任务了。 3 J# F1 R2 [9 R( x* _6 A: V- r* F发起进攻两周后,盟军,特别是美军的状况更为恶化,而且在战斗中暴露出许多问题。所有的部队都十分疲惫,食品供给很差,平均只有配额的1/3,疟疾、登革热、丛林脚等热带疾病流行,造成了大量非战斗伤亡。在湿热环境中,武器枪械也故障频发,卡壳成了家常便饭,手榴弹因受潮常常失效。弹药也不足,特别是迫击炮弹。现有的所有炮弹都是瞬发引信,对日军碉堡毫无作用。由于在茂密的丛林中很难观察弹着点,迫击炮只能盲目射击。但最大的问题仍是后勤问题,受日军空袭影响,海运线在11月一直没有恢复,只能依靠空运。但飞机运量有限,只能优先运载食品和弹药,供给始终不能满足需要,而且在空投场和前线之间没有良好的道路,只能靠人力运输。由于补给能力不足,第32师第127团只能滞留在后方。 9 s$ {/ V6 @( a前方战况胶着让麦克阿瑟十分恼火,他考虑将第41师投入战场,而布莱梅则认为与其让没有经验的美军来增援,不如让澳军战士去援助哈丁,因为“他们知道如何战斗”。各种关于美军消极战斗的消息传到西南战区司令部,让麦克阿瑟颜面无光。他认为战事不利是因为前线缺少有进攻精神的指挥官,他决定临阵换将,于11月30日将美第1军军长艾克尔伯格中将召至莫尔兹比,命其接管布纳前线的美军部队。临别时,麦克阿瑟对他说:“拿下布纳,否则别活着回来见我。”艾克尔伯格于12月1日到达布纳,并视察了前线,发现部队士气低落,毫无斗志,整个战线“寂静得像空荡荡的教堂”。当晚,他就撤换了哈丁,由伍德罗将军接任。随后几天,他忙于重组部队,调整部署,补充给养,准备再战。9 M0 r- f2 u) K0 l8 w9 D# l
在盟军步步紧逼的同时,日军也没有放弃增援布纳。第18军司令官安达中将决定以山县栗花少将的独立混成第21旅团(以步兵第170联队为基干)增援布纳,甚至打算亲赴前线,被今村均阻止。从11月底到12月中旬,日军分四批用驱逐舰运输增援部队。受盟军空袭阻挠,只有山县旅团长以下约1300人到达,还损失了大量给养。自此,日军补给几乎断绝,只有夜间用潜艇输送少量给养,杯水车薪。此外,11月初从奥维依北撤的第41联队残部和南海支队司令部于11月底到达库姆西河口。在渡河时,堀井溺水身亡。11月29日,第41联队长泽矢大佐率残部约500人返回日军阵地。新任南海支队长小田健作少将则随增援部队于12月中旬抵达,接替横山大佐指挥萨纳南达的防御,而山县少将则统一指挥布纳地区所有日军部队。# q* [1 z- p1 U# y: G
进入12月,在艾克尔伯格的努力下,盟军的后勤状况有所改善,增援部队和装备陆续到达,战况向有利于盟军的方向发展。12月1~5日,接替第25旅的第21旅继续进攻戈纳,日军拼死抵抗,许多地方发生了肉搏战,5天下来,第21旅损失了430人,而日军也仅剩100余人。12月8日,在获得增援后,澳军冲进戈纳村,山本少佐试图率部突围,被澳军粉碎。零星战斗一直持续到9日傍晚,澳军最终占领戈纳,只俘虏了16名日军。在戈纳,澳军第一次领教了日本人的顽强,日军甚至用阵亡士兵的尸体来加固工事,并戴着防毒面具作战,以抵御阵阵尸臭。一名澳军记者写道:“腐烂许久的尸体构成了工事的一部分,到处弥漫着腐肉的臭味”。戈纳日军全军覆没,澳军也伤亡、失踪750人。在萨纳南达方向,谢利上尉于30日在日军阵地纵深建立的据点陷入重围,数日内遭到日军猛烈反击,谢利上尉也在战斗中阵亡,由汉根上尉接替指挥。第126团主力几次试图打通与I连的联系,都被日军的炽烈火力和复杂的地形所阻,只能在夜间组织小部队携带给养,突破日军封锁,支援I连。到12月9日,阵地上225人中,只有125人能够战斗。12月中旬,I连几次濒临弹尽粮绝的境地,与后方的通讯也一度中断,但他们仍顽强地坚守着,直到18日,从戈纳方向赶来的第21旅才同I连会合。22日,在坚守22天后,I连终于撤出阵地,个个形容枯槁,但士气高昂,他们无疑是真正的勇士。艰苦的战斗和疾病使第126团不断减员,该团11月底投入战斗的1400人,到12月中旬只有550人还有战斗力,到月底,又下降到244人。虽然一线阵地多处被突破,但第144联队1大队大队长冢本初雄大佐和他训练有素的部下仍据守着每一个碉堡,每一条战壕,甚至组织小部队在夜间渗透到盟军战线后方,袭击炮兵阵地和指挥所。一直到1943年元旦,盟军在萨纳南达战线进展很小,以至夺取一个碉堡或一条战壕都是可观的战果。 ; Y9 J! r' q# N& p2 \7 F2 f, ~在布纳方面,第32师于12月5日恢复进攻。在机场方向,第128团1、3营,第126团1营和澳军第2/6营在新抵达的5辆布伦装甲运兵车支援下向日军阵地冲击,但很快陷入交叉火网中,在20分钟内,5辆装甲车全部报销,乘员非死即伤。各营虽竭力奋战,仍寸步难行,战至傍晚,仅推进了数十码。这使艾克尔伯格认识到,在没有得到坦克和新的增援之前,正面突破机场方向的日军阵地是很困难,遂命令改变战术,以小部队不断骚扰日军,确定敌碉堡位置,集中炮火加以摧毁,逐渐削弱日军防御。11月底到达前线的美第129炮兵营的一门105毫米榴弹炮(也是整个战役中惟一的一门)被证明能够有效破坏日军的坚固工事,但是由于缺乏炮弹,这个大家伙沉寂了好几天。: t5 q. R( C7 `
在机场方面暂时趋于平静的同时,美军却在布纳村方面取得进展。12月5日,第126团2营在空中火力准备后发起进攻。艾克尔伯格带着幕僚亲临一线指挥,这么多将军出现在前线,让美军士兵即惊讶又振奋,在战斗中表现出极大的勇气。最后,H连的赫尔曼•博茨克中士带着18个人、1挺机枪,迂回日军防线,成功地挺进到海滩。博茨克中士是一名参加过西班牙内战的老兵,立刻命令掘壕据守,并亲自操作机枪,很快,他的小阵地周围就躺满了日军尸体。博茨克的突破是整个战斗的关键,战后,他据守的那片海滩被称为“博茨克角”。以此为突破口,美军将布纳村包围,在两天内发动了12次攻击,战斗异常艰苦,伤亡很大。9日,第127团3营抵达前线,接替2营继续进攻。在美军投入生力军后,已不足百人的日本守军终于支持不住,于13日夜突围。次日,美军占领布纳村。这是美军在整个战役中取得的第一个显著战果,极大鼓舞了士气。但战斗远未结束,日军仍在布纳村以北的主阵地负隅顽抗。第127团1、2营到达后,美军开始穿过密林、沼泽和溪流,向北推进,双方阵地犬牙交错,美军士兵只能用刺刀和手榴弹将日军从碉堡中赶出去。在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总是不乏英勇行为。该团L连埃尔默•布鲁上士为掩护战友,用身体扑向日军掷来的手榴弹而牺牲,成为巴布亚战役中第一个获得国会荣誉勋章的士兵。至12月底,日军已退缩到海滩最后的防线。 & `9 v6 e+ d% I) F; {在机场方面,12月中旬,澳军第2/6装甲团的8辆M3斯图尔特轻型坦克和第18旅的两个营陆续到达。新的进攻在18日开始,计划以步坦协同,首先突破日军紧靠海滩的左翼防线,再向西横扫日军纵深。M3坦克碾过堑壕,在近距离用37毫米炮将日军火力点一个个敲掉。日军完全没有料到坦克的出现,仅1个小时防线即被突破,被迫西撤。一天下来,主攻的澳军第2/9营伤亡160人,损失2辆坦克,但取得重大进展,使日军防线侧翼完全暴露。在盟军压力下,山本大佐放弃机场新跑道,逐渐撤到旧跑道,试图凭借数道堑壕防线和在空袭中保存下来的76毫米高炮继续抵抗。盟军对这些高炮的存在并不知情,结果在24日的战斗中被击毁2辆坦克,其余的坦克被迫暂时退出战斗。但这些高炮很快耗尽了有限的弹药,加上澳军迂回日军侧后,山本除了撤退别无他途。战至28日,日军在机场有组织的抵抗基本被粉碎。虽然日军连续数夜发动反击,但都是徒劳的,盟军已牢牢控制了机场。 & g5 m. S c1 l y+ h9 p4 K当1942年快结束时,布纳日军的末日也不远了。日军已被压缩至东西不足2千米的海岸,尽管拼死抵抗,仍无法阻挡盟军的进攻。1943年元旦,盟军在猛烈的炮火准备后,由6辆坦克引导,对布纳发动最后的进攻,次日,粉碎日军防御。布纳日军濒临绝境,一部分日军试图在夜间从海上泅渡逃生,但天明后都成了盟军飞机的活靶子。布纳方面日军最高指挥官山本大佐和安田大佐双双剖腹自杀。1月2日晚,战斗基本结束。经过六周血战,盟军终于收复布纳。艾克尔伯格高度赞扬了部队的战斗精神,马歇尔也向麦克阿瑟发来了贺电。胜利的代价是巨大的。盟军伤亡2817人,还有更多的人感染了疾病。2500名日本守军除190人逃脱,50人被俘外,全部殒命。 ( D1 U+ p. j/ B随着戈纳、布纳的相继陷落,萨纳南达日军的日子也屈指可数了。1942年12月底,美军第41师第163团接替已伤亡过半的澳第21、30旅。攻占布纳后,澳第18旅和第127团也调往萨纳南达方面。由于战局已经明朗,麦克阿瑟于1月8日返回布里斯班,11日,艾克尔伯格全面接管前线所有部队。9日,盟军开始进攻,日军丢弃了大量武器向海岸撤退。种种迹像表明,日军已断炊多时。由于补给断绝,山县的5000残兵受到饥饿的严重威胁,1月初,每人每天只能分到60克大米,到了12日,已完全断粮。药品早在1个月前就告磬,弹药也将耗尽。鉴于无法保证瓜岛和布纳的供给,日军大本营于1月4日决定从两地撤退,萨纳南达的日军将撤往莱城和萨拉莫阿,预定25日撤退。16日,第18旅从西面,第163团从南面,第127团从东面向萨纳南达发动向心突击,澳军于18日冲进萨纳南达。面对已经支离破碎的防线,山县决定提前5天,于20日晚撤退,他本人则于19日晚先乘快艇撤退,小田少将和泽矢大佐率余部从陆上突围,在戈纳以北10千米的巴库巴里集结。19~20日,能够行动的日军放弃阵地,利用夜色和丛林向西突围,大约有1000人逃脱,而小田和泽矢则没那么幸运,在突围中被击毙(一说小田少将剖腹自杀)。从19日开始,战斗进入扫尾阶段,至22日,盟军完全控制了萨纳南达,俘虏了200名已经饿得奄奄一息的日本兵。巴布亚战役在开始6个月后,以盟军的胜利而告终,但这场胜利无疑是太平洋战争中代价最高昂的胜利之一。美澳军先后投入了3.5万人,伤亡8546人,其中阵亡3095人,而因疾病、疲劳和营养不良造成的非战斗减员则为这个数字的3倍。日军伤亡更为惨重。自1942年7月起,日军派遣陆海军部队约1.7万人,损失了1.2万人,350人被俘。% h$ U- x% J3 n+ r# D. U3 D, Y
! I# A5 ^! D; }8 Z3 |
丧 钟 余 音) d3 C) P$ J ], J' m
" D2 H% E4 `7 C7 O$ b7 |/ j. w
与同期进行的斯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和瓜岛战役相比,巴布亚战役通常被人们所遗忘,但它的意义却不容忽视。巴布亚战役同瓜岛战役一起宣告了1942年日军在南太平洋战线的全面失败,迫使其转入战略防御,在岛屿和丛林中重演着布纳的玉碎,直至战败。对盟军来说,新几内亚的丛林则是一所战争课堂,在这里,他们学到了夺取最后胜利不可缺少的知识。 W! ^% ^: V8 Y对于在布纳的失败,《大东亚战争全史》的作者服部卓四郎一言蔽之:“在于我海空尤其是航空力量的劣势”。第41联队2大队大队长小井岩光夫少佐是南海支队中惟一经历了整个战役并活到战争结束的军官。他在战后接受讯问时说:“我们丢掉布纳,因为我们没有掌握制空权,不能保证部队的供给,我们的海空军也没能破坏敌人的供给线”。因为盟军的空中打击造成供给不续的确是日军失败的主要原因,但笔者看来,其根本原因还在战略上的短视和狂妄。中途岛的惨败并没有使日军高层完全清醒,对美军的战略动向做了错误判断,对美军的反击未做抗击准备,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当美军登陆瓜岛后,又没有及时调整战略部署,而是狂妄地坚持在瓜岛和新几内亚两线作战,使本已有限的兵力更加分散,加上日本陆海军矛盾重重,没有统一的战略计划,协同失调,导致了1942年底日军在南太平洋的全面溃败。更重要的是,日军想仅凭百武区区数万陆军在地域广阔的南太平洋实现一连串战略目标,真是不自量力。战略企图和自身实力不足的矛盾是日军的致命伤。$ `6 a3 K" n! V6 r
这次战役对麦克阿瑟和美国陆军的意义,不亚于中途岛对美国海军和瓜岛对海军陆战队的意义。这是美国陆军在太平洋战场的第一个胜仗,尽管同瓜岛阵亡1600人相比,巴布亚3000人的牺牲可谓代价高昂,但它遏制了日军南下的企图,为盟军反攻提供了必要的前进基地,而且美军获得了宝贵的丛林战经验,为以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在布纳,盟军第一次遭遇并摧毁了日军坚固设防的阵地,这基本上也是以后历次战役的模式,区别在于布纳是从陆上进攻,而此后多为两栖登陆。布纳的经历使盟军大力改进攻克日军碉堡防御的技战术,实战证明,大口径野战炮和密切的步炮协同是摧毁日军坚固阵地的有效手段,另外,新研制的火焰喷射器也得到了初步检验。空中力量在战役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美澳空军对日军补给线的积极打击和空运补给的努力是盟军取胜的关键,但在近距对地支援方面则差强人意,由于缺乏合适的飞机、有经验的飞行员和有效的空地协同,空中打击未能对日军阵地造成实际破坏,反而多次发生误炸。这成为日后盟国空军改进的重要方面。此外,在武器、通讯、医疗、后勤等各个方面,巴布亚战役都为美军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麦克阿瑟本人也急需一场胜利,现在,他终于为自己重返菲律宾的诺言找到了第一个强有力的佐证。日本人虽然失败了,但他们的武士道精神令美军不寒而栗。肯尼在战后的报告中警告,要战胜日本人“所需的时间、努力、鲜血和金钱,可能无法想像。”那种认为“只要德国垮了,日本一推就倒”的想法是天方夜谭。总之,巴布亚只是麦克阿瑟回归马尼拉要走的数千里血火之路的第一步。0 g, X6 @5 }0 U
R2 W) ]0 L9 M; |+ L" ]$ b) S参考资料: 8 P8 `* \8 N' J: [! W$ I/ ]; Z& q( J$ S3 V
[1] 赵振愚 著,《太平洋战争海战史》,海潮出版社,1997年版。; b1 y3 s5 h9 I
[2](英)约翰•科斯特洛 著 王伟 译,《太平洋战争1941-1945》,东方出版社,1985年版。 * N* b' \! R% n0 D[3](英)李德•哈特 著 纽先钟 译,《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 k0 e1 C I% ?/ F% x[4](日)服部卓四郎 著 张玉祥等译,《大东亚战争全史》,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t4 I! u4 @9 A `
[5] Samuel.Milner, The War in the Pacific:Victory in Papua, : s% S; y$ Z9 ~1 {: l7 WOffice of the Chief of Military History United States Army,1978.作者: 熊猫海盗 时间: 2006-7-12 2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