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普雷特河之战

本帖最后由 寶劍橡葉騎士 于 2009-6-22 08:55 编辑 ) I" H- {9 R" `

( r/ W) B( z& g3 |) i% A
. p: D% K0 |& Q在1950年代,英国拍摄了众多反映二战题材的影片,这种大家到电影院里回味或者反思去日不久的那场世界大战的年代,甚至还有被称作“民众战争”之年代的。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英国的兰克电影公司(Rank Film Distributors Ltd.)打破了长期的寂寞,于1956年投入拍摄了一部大型海战影片,片名为《普雷特河之战(Battle of the River Plate)》。
! X% {+ ?* N, s  b+ M. t影片采用纪实手法,描写在开战不久于南大西洋上演的,英国的三艘巡洋舰和德国袖珍战列舰“海军上将施佩伯爵(Admiral Graf Spee,以下简称施佩伯爵)”号之间的一场名垂青史的海战。这场海战对于哪怕稍稍了解的海战史朋友都应当熟知的,因此就海战的细节分析本稿且作割爱,主要就影片观后所感与诸位分享。
1 p' t5 N9 Y( M( p! \8 g$ T! k% `1 u* A( o: n' A6 Z- ~4 X
影片中的演员表,其中自然也将“军舰明星”们的大名列入其中。
) C/ i% V& j3 Q
& h) B3 O  s* P8 z" q所谓“普雷特”是位于南美洲的一条大河的英语读法,它实际上是南美洲巴拉那河和乌拉圭河汇集后形成的一个河口湾,其名在西班牙语中意为“白银之河(Río de la Plata)”,我们一般据此发音将其翻译为“拉普拉塔河”,因而影片所反映的战斗也常被称为“拉普拉塔之战”。然而由于这次战斗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围绕着如何歼灭“施佩伯爵”号,提起这场战斗,人们最早想起的,往往是“施佩伯爵”号之名,而“拉普拉塔之战”这一名称反倒被淡忘了。所以本片出口到了美国,便加上了一个更为直截了当的副标题:“追击施佩伯爵号(Pursuit of the Graf Spee)”。而目前国内虽说没有正式进口,但是还是可以在街头巷尾觅到其踪影,其译名有时不甚正规地变成了“战舰苏贝号的结局”,有时干脆含糊其词而毫无创意地被冠以“血拼大西洋”等等名称来夺人耳目。0 N( t) W* ]  v. _, w6 t& n
据本片制片人、编剧兼导演迈克尔•鲍威尔(Michael Powell)回忆,本片的设想最早是由其老搭档埃默里克•普雷斯伯格(Emeric Pressburger)在1954年提出的,在次年他们便着手准备;在1956年就编成剧本并开拍了。这两位是英国电影界赫赫有名的大家,他们制作的《红菱艳(The Red Shoes)》,便是一部为我国观众所熟知的影片。$ J  P8 F: `2 e7 `0 ]
" Z% ?. z2 T0 z9 H
影片制作人兼编剧导演的迈克尔•鲍威尔(1905 - 1990)和埃默里克•普雷斯伯格(1902 - 1988)。这对老搭档被称为射手(The Archers),如果看到哪一部影片的开头有伴随着箭中靶标的声响的这个镜头,那么这部电影就是出自这两位的手中。3 r" d7 [  o4 B, d( |. a
$ d  n: E, R1 ?4 N; G4 s( U
和“民众战争”年代拍摄的其他战争影片不一样,这部影片是一部海战影片。和海战本身一样,海战影片所花费的代价巨大,即便是“民众战争”时代拍摄海战影片也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因此这个时代海战影片亦可谓凤毛麟角。这部影片得以问世,本人认为这离不开布隆布恩男爵,也就是本片的制片总管约翰•纳奇布尔(John Ulick Knatchbull),这位爵爷的岳丈大人就是那位蒙巴顿勋爵。在这个大人物的全力支持下,摄制工作得到了包括皇家海军地中海舰队、美国第六舰队以及印度海军的大力协作,使得那场经典的海战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再现。9 k; ~( f% {" h$ v# O

" S" o" U# x+ I正在介绍该片制作轶事的制片总管布隆布恩男爵约翰•纳奇布尔(1924 - 2005),他的岳丈正是蒙巴顿勋爵,在勋爵遇刺身亡的那场爆炸恐怖中,他也在游艇同乘却大难不死。
遠離狼奶,珍惜人性,抵制蠢貨!
本帖最后由 寶劍橡葉騎士 于 2009-6-22 08:55 编辑 ) w- I/ W2 `% [! G4 f' i

, ]: s9 {# a0 M6 z5 _5 Y: O# T人物们
  }0 G; X& k, M7 e# g  p; P2 M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烈焰可谓燃遍了全球,这部影片的舞台,是相对而言还算太平的南美洲。即便在这里,哪怕是舰长、乃至舰队司令,也只能算是一个一个的小人物。大战之中,人们的命运是那样的无助,以致于人性可以说是被扭曲得面目全非,战争暴行可以说也是遍及战火烧到的每一个角落。
6 n& d/ p0 H% W! b所以英国的那段所谓的“民众战争”时期所拍摄的诸多战争影片中,对于德国人的描绘几乎是清一色脸谱化的残忍、可笑或者机械化。但是在这部影片却可以说是一个特例。而这也是本人以为的这部影片中更为可贵之处。+ s& A+ Z  `, Z
虽然本片对于英国海军如何发扬“见敌必战”的纳尔逊斗志,其指挥官们如何卓越地判断和指挥,水兵们如何忘我地战斗也有着浓墨重彩的刻画,事实上,在摄影过程中,除了英国分舰队司令哈伍德(Henry Harwood)准将已经于1950年病故以外,其他三位舰长都还在世,因此影片的摄制受到了亲历者的指导。细节都得以刻画得细致入微,包括哈伍德在战斗的时候,只是将军服披在橘红色睡衣外这点也是如实描写。事实上,这一切确实是本片的看点之一。然而与其相比,影片里出现的德国军人们却显得更为突出。为什么呢?本人以为这一切都是和一个关键词密不可分的,这个关键词就是“人性”。
$ `. J; Z. l6 O; Z, `$ M% r0 c& e
战前会议,正中者为安东尼•奎尔(1913 - 1989)所饰的哈伍德准将(1888 - 1950,见左下角)。
1 A% T, y9 Q2 T& h( p
( [/ @  v% o$ g7 G由彼得•芬奇(Peter Finch)饰演的“施佩伯爵”号兰格斯多夫舰长(Hans Wilhelm Langsdorff)可以说是一个典型。他参加过日德兰海战,并获得过二级铁十字勋章,此后又在战争后期担任危险的扫雷任务以及指挥一支雷击舰分队而获得了一级铁十字勋章。, B! x" h4 V+ S; j8 X$ ?9 N

8 C( Q* M' s. X  z" D& a彼得•芬奇(1916 - 1977)饰演的“施佩伯爵”号的兰格斯多夫舰长(1894 - 1939,见左下角),他正在和被俘的达夫船长(中,由长期在007中一直扮演M的伯纳德•李所饰)拿着简氏战舰年鉴讲述在船舷涂上舷号是为了化妆为美国重巡,到底是谁扮演谁啊!
' u! S& ~- [- l1 k
* \$ w& r- ^3 ]% p7 Z0 v8 O二战开始不过数月,其战果已达9艘计50089吨的盟国船只,然而,他是在给予对方人员充分时间带好私人物品撤离以后,才击沉敌船,这些船舶中共有365名水手被俘,但是他们之中没有一个被伤害,而且其中62名被留在“施佩伯爵”号上的高级船员还受到了相当的优待,正如影片中所描述的,兰格斯多夫舰长与其俘虏,小油船“非洲贝(Africa Shell)”号达夫(Patrick Dove)船长之间还建立了某种特殊意义上的友情,就此当时编剧参照了40年出版的达夫船长回忆录《曾为“施佩伯爵”之俘(I Was Graf Spee's Prisoner)》一书并采访了其本人。这特殊的友情也成了贯穿影片始终的一条伏线。" t# o5 e! k: m0 }

' ^; v: S3 k8 s) Z( J) C达夫船长的《曾为“施佩伯爵”之俘》一书
2 a* ^7 p$ `. E) r
0 M" e5 l; Z* [7 R5 U$ x! q0 p这位舰长最早登场出现的一幕,也就是在舰长室里达夫船长就领海问题和他交涉到场景,这个场景中,有几处细节,比如一见到达夫船长他便伸出手来进行握手,还有一处细节便是舰长室的好几处,放有家庭和孩童的照片,这都很如实地刻画了这个富有人情的敌手。
  K2 M% {/ z" Z6 C/ h& ~  h) Q有这样的舰长,也有这样的部下,比较突出的一个略略带有喜剧色彩的德国水手长,由于他的英语“击沉”发音不准而被俘虏们讥笑;一旦发现如果将和英国船员发生争执,他又会知趣地说声再见走人;而到了圣诞之夜,还会戴上假胡子和俘虏们一起欢闹。在战斗以后,德舰由于负伤驶入中立国乌拉圭蒙得维的亚后,这个水手长更是欣喜地告诉俘虏们,根据国际法他们将会获得自由!这样的欣喜仿佛他不是一个负责监禁的,而是俘虏中的一员。他所有的感情绝不是带有丝毫外交色彩的,而完全是一种发自他质朴的内心,是作为一个水手对于其他水手的真挚情谊。
- y$ m1 a. N5 y2 [
- n* `, ^6 o: t/ X片中对于对手的描写也非常独特,这里就是“施佩伯爵”号的水手长给俘虏们送来圣诞礼物的场景。0 Z$ h9 z9 x: m. N1 c% h! V8 H
1 K; o4 e8 n, x5 U8 V6 w5 A
此后,围绕了军舰的结局展开了剧烈的外交和情报战,最后为了保全部下的生命,兰格斯多夫舰长决心自沉军舰。对于这个决断,至今依然激起了很强烈的争议。与此具有强烈对比的一个事例就是日本最后对于“大和”号的命令。同样面临无望之战,到底什么是勇气?无谓地将数千人的性命去为军国主义帝国去殉葬难道也是勇气?如果珍惜自己的所谓名誉,兰格斯多夫一声令下可以让自己的900名部下葬身冰冷的大西洋,但是他的心目中,正如他最后对达夫船长所说的:“我把舰员的安全放在首位。”他明白,没有什么可以比生命更为可贵的。
: \' I9 a/ z$ X
* H2 I3 W0 F( p& l& d2 H) e这是史实照片,为阵亡德国水兵送葬,身着白色军服的就是兰格斯多夫舰长,在一片纳粹礼的主旋律之下,唯有他孤傲地致以传统的海军礼。在看了影片之时也可以注意到舰长的这个细节。
4 q# Y7 W! }; O* s$ ]& d- B% w5 _
虽然影片中没有表达,在凿沉舰艇,安置好部下后,兰格斯多夫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身上裹着白色的德意志帝国海军旗,而不是当时红色的纳粹德国旗开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开战时的德国舰队总司令赫尔曼•伯姆(Hermann Boehm)将军在给兰格斯多夫夫人的信中说道:“由于他认为,其部下完全没有必要为了维护战舰的尊严去白白的牺牲,而为了维护这尊严,他作为舰长则将自己的生命奉为唯一牺牲品。在我眼前,他的形象永远如同我最早感知的,依然是那个富有勇气而且思想深邃的军官和男子汉,没有任何改变!”
, B6 }7 X' G, {8 P
( n. H# h# H, Z+ M: w" Y2 h在阿根廷的兰格斯多夫舰长之墓。
. R6 l  J* q( I: u& H: I- v/ \: \/ D" O. Q. M/ [% y+ D
这样,他的部下们得以在阿根廷过上一种轻松而体面的拘留生活。大部分军官在以后的十八个月里,由于监视松弛陆续得以脱逃,历经曲折返回了德国并再次归队。其中有作为“俾斯麦”号的参谋军官投身于那不归之路的;还有一名叫做于尔根•瓦滕贝格(Jürgen Wattenberg)的少校后来成了U-162号的艇长,并有击沉14艘船的战绩,总吨位达86000吨,还超过了施佩伯爵号的战果。U-162号被击沉后,此人幸运的存活被俘。不过,他们当中的约500人,战后依然留居在阿根廷,还是不断地作为施佩号的一员聚会。对于他们而言,他们当时效忠的国家早已被世人所抛弃,而其生命在这片远离战火的土地上得以繁衍生息。
遠離狼奶,珍惜人性,抵制蠢貨!
本帖最后由 寶劍橡葉騎士 于 2009-6-22 08:56 编辑
# X- a9 h4 J% m, m! n1 {" a. P; b+ F
明星们
- u1 f6 s: C" o. J4 v7 l这里也许有人会感到奇怪,你上面不是介绍了人物了吗,这里怎么还会说明星?且听我慢慢道来,对于这样地表现一场比较大规模海战的影片,现在的制作者也许会不假思索地倚仗IT时代的动画,也就是电脑作图来闭门造舰。而在那个年代,要么使用模型,要么就非得动用真家伙不可。本片大部分场景便都使用了真实舰艇,也就是说,除了人员以外,连军舰也成了演员和角色。在这部电影中的演员数不出几张国际级大牌,扮演英国准将哈伍德的安东尼•奎尔(Anthony Quayle)等也只能算是英国级的演员而已,因而本片称得上真正的所谓明星,那可还得论这些军舰演员们!
$ {0 y; h' L% r% p8 c( L% s% b尤为宝贵的,便是当时实际参战的新西兰“阿喀琉斯(Achilles)”号轻巡洋舰,她在战争中幸存,当时成了印度海军的“德里(Delhi)”舰。本片之中由该舰扮演了20年前的自己,这还多亏是军舰,如果是人要出演20年前的自己,也许化妆师要忙活半宿吧。在描写海战的影片中,如此主要舰艇能够自演并担任如此的重头戏,至少本人尚未一睹他例。: q' K) r6 _- u- f' i$ l+ \: ~( s( n

9 u$ J% W; w; x' U9 b1 [自演“阿喀琉斯”号的当时印度海军“德里”号
' R/ I0 \4 w: f/ W5 x3 n
1 ]+ P! C5 B* _* }$ T9 t4 p0 A8 i其他两艘英国巡洋舰,最大的“埃克塞特(Exeter)”号为英国最后的条约型重巡洋舰,是为了节省开支而设计的一种“经济型重巡”,和其他列强的对手相比,该舰仅仅装备6门8英寸主炮而显得颇为弱势。旗舰“埃阿斯(Ajax)”号轻巡洋舰与“阿喀琉斯”同属利安德级,属于英国最早的条约后最早的轻巡洋舰。其联体型烟囱在英国巡洋舰中独树一帜。4 Y  R7 U$ \- g' p; R- p' j
旗舰“埃阿斯”号也在1949年被拆除,而“埃克塞特”号在42年被气势正处于颠顶状态的日本海军击沉,自然不能参加演出,只能请其他演员扮演了。扮演旗舰的为名舰“谢菲尔德(Sheffield)”号轻巡洋舰,该舰虽也属于轻巡洋舰,但是事实上她可是英国准备与日本装备15门155毫米主炮的超级轻巡相对抗而设计的城镇级,不用说是威武多了。而“埃克塞特”号的扮演者则选用了开战前后开工的城镇级的简化设计版,被称为殖民地级的“牙买加(Jamaica)”号,即便是这样,比起她扮演的那条缩了水的重巡来,标准排水量反而要大出500吨左右。这两个演员外形上区别不大,比较简单的识别方法是城镇级烟囱略有后倾,殖民地级则是笔直的,“埃克塞特”号也是直烟囱,没准是看中了这点。
1 p1 G) |6 B5 q
- T/ ?4 p) a/ q“谢菲尔德(Sheffield)”号扮演的旗舰“埃阿斯”号9 ^+ U* X* E  W/ G: w

0 N" f3 E( e, ~& F1 Z“牙买加”号扮演的“埃克塞特”号
/ S: n8 `' P& @5 P$ n
$ @+ C3 J% b! T" r7 v连同“德里”号,这三艘英方明星在整个影片中,其演技可谓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海上的编队航行,主炮齐射,施放烟幕等等的场景必定能让所有海军爱好者叫好不迭。而笔者自以为,当编队发现敌舰之时,一齐升起战斗旗之场景更是堪称一绝。英国巡洋舰独特的优雅姿容更被一面面鲜艳的大旗所妆点,舰队在碧海晴空下破浪而进,其壮美之场景着实难以言表,难怪当时的评论甚至将其誉为“洋上之芭蕾”!6 i$ J8 `% L: `- U0 D
" b. p+ l- e1 R& t7 g2 q$ [
华美的旗舰齐射的场景。2 z# f  X- s/ o& {+ z
这些海上的镜头是在朴次茅斯港外海面上拍摄的,而战斗一起,很多镜头又改在了苏格兰的因弗戈登(Invergordon),那里停泊着很多等待拆除的旧舰艇。双方交上火以后,火灾、损伤等等场景的拍摄,如果再使用现役军舰,皇家海军非得作好索赔准备不可,加上还有外国军舰,那还不闹出国际问题?
* F% y0 A. f9 ?5 p7 Y" Z! y' `
; F8 r3 }  w7 _& B被敌弹击中!即便是这样的镜头也是摄制于被废弃的舰艇。
& N! B) W& s# z& u/ o, w$ R
$ P8 y( x. D& x* u2 ]6 a- g; J$ R虽然原形们比起这几个演员要显得单薄很多了,不过英国的巡洋舰基本上形态一脉相承,演员比实际原形更加英武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些军舰演员的表演又这样出色,所以对英国演员们没啥人来找麻烦,不过,其对手的反派一号却被人骂到了今天!
* [7 e0 w+ d  i9 R" F# V* O这是怎么回事?5 g2 u! b0 y! q+ m* Q. W
“施佩伯爵”号一家原来是三兄弟,败战国能留下可就不多啦,兄弟仨都没能挺过战争,所以选谁来扮演就成了大问题了。结果想来想去,为了表现出和英国军舰不同的风貌,最后选上了当时美国第六舰队的旗舰“萨勒姆(Salem)”号重巡洋舰!5 d  _' W3 k0 |" l& b

' D* R! c6 V4 `4 d9 U“萨勒姆”号扮演的“施佩伯爵”号
! l' W0 Y- Q/ ]6 }
1 }4 R- h! k. X% E( g0 y7 l$ J本舰在影片开头登场亮相,想必海军迷们怎么看会怎么别扭,而且不多久,又来了一段用舰艉的起重机吊起小艇的场景,最后还来个放入美国后期巡洋舰特有的舰艉机库,再徐徐关闭机库舱盖的镜头,这哪里是德国军舰啊!
! G, M! ], t$ H) r; h6 [- d可别说,越看毛病还能挑越多,“施佩伯爵”的桅杆上哪里来那么多先进技术的代表:雷达天线啊?主炮虽说都是三联裝,但是前面老萨却多出了一座炮塔;最新式的3英寸速射高射炮随处可见,坐在炮位上的水兵还带着美国人特有的巨大钢盔,这钢盔能把耳机都罩进去呢!
( }& v$ d6 Z& Y, H演员和原形差了太多了,叫一位黑人去演奥塞罗没有问题,现在让他去演罗密欧!" [; }( ?- a' Z0 g+ k; }- @6 r1 h
影片中有个场景耐人寻味,兰格斯多夫舰长向达夫船长介绍他们伪装之术时,指着《简氏战舰年鉴》说,他们正在扮演美国重巡洋舰,达夫船长便接茬道怪不得你们在舰艏涂舷号!看到此笔者不由一笑,从这里分明可以看出编导的无奈之心,他们也知道借来的“萨勒姆”号充数将招来非议,这里便来了一个自我解嘲。此外还提到了一段冒用姊妹舰名字的场景,可为什么不接下来说声加上一个主炮塔为的是冒充“沙恩霍斯特”号呢?一笑,一笑。+ D# K  I9 S5 A8 M0 {/ U
当然不足之处英国方面的也不是没有,临近尾声之时,有段“坎伯兰(Cumberland)”号重巡从福克兰群岛大老远赶来的场景。这里出现的“坎伯兰”号可也是本尊。然而,摄影之时,该舰的主炮已经拆除而被当作实验舰,影片中,看到英国海军将士对这位赤手空拳的奇怪援兵欢呼场景,看起来也让人哭笑不得,拍摄时好歹也装几个木头炮塔么!
% a1 e2 {, i! `+ T, S5 |
/ g' D6 y+ H' D$ z8 Z' l+ ^0 K对了,还有就是掉了牙齿还自演的“坎伯兰”号
2 @: L. V3 ?* O1 J3 r
7 m% e4 K* _; Z8 c( q当然,说句良心话,笔者对于其苦心还是非常理解的,实话说“萨勒姆”号的天资条件还是不错的,这艘重巡洋舰的最高杰作哪一点也不比“袖珍战列舰”差到哪里,而且相同之处算起来也不少。排水量相差不多不提,单烟囱,高高的射击指挥仪有点原形那塔桅的那么一点感觉。而且退上一万步,将挑剔的放大镜先搁一搁,和几艘英国巡洋舰相比较,“萨勒姆”号的块头可大多了,从艺术效果而言,对于袖珍战列舰和巡洋舰舰队交锋的描绘,倒也是能够反映几分的。当时美国海军还不容许在其军舰上放上任何纳粹标记,所以别说在上面涂装什么标志,甚至连升起纳粹德国海军旗的镜头也是在英国的军舰上摄影的呢。所以编导要想德国化些估计也没辙,对于这个问题实在不必要太吹毛求疵了。! ?, N& |0 W( {  Q9 E: t
+ Q& e0 K2 l: N8 W* s
自沉中的“施佩伯爵”号,左下角是史实该舰沉没的照片,可以从沉没的角度,乃至烟的角度看出导演是多么希望完全忠实于史实!因此在欣赏这部影片之时,是不是还是将心态平和一些如何?
. C2 b5 N  \# G7 I3 |9 D5 M和很多战争电影一样,军事爱好者们总有紧盯着出镜兵器的习惯,其实笔者这个倾向也很严重,对于出场兵器的品头论足本来就是一件趣事,不过也要适可而止,挑刺之余,也别忘了对精彩的场面喝一声采,别忘了在“洋上芭蕾”前陶醉一番。
遠離狼奶,珍惜人性,抵制蠢貨!
本帖最后由 寶劍橡葉騎士 于 2009-6-22 08:57 编辑
  _* v* h! m( j& X$ r& j4 ~3 q! ]1 R- P8 D& g4 M1 V
海洋文化的盛宴- v: L+ }: T% i, i' W
对于这部影片,不管是关于其中的人文主义思想或者是舰艇的扮演,不同的朋友一定有不同的想法。这里笔者也只是个人所感和各位读者做了个交流而已。! |, C) m& Q$ c7 V1 X
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点以外,影片还有个并不引人注目的亮点,便是对于英国海军的很多传统以及文化作了极为生动地刻画。从开篇各个舰长划船前往旗舰开会开始,到搭乘海军武官的交通艇上水手挥动长杆的手势;从哈伍德和舰长之间引用的莎士比亚历史剧《裘力斯•恺撒》的名句到水手之间的各种诙谐俚语,这样的各种细节,也许是正是无处不渗透着这样地色彩的原因,这些反而在整个影片中显得并不怎么突出了。也许多观看几次,每次都会有新的发现和体会出现在眼前吧。* w. B; C7 j9 N; J0 g

/ h* x4 j: F! `# a重伤的“埃克塞特”号的水兵和烈火搏斗。
# r6 i  ~7 E$ c' |
$ D8 D0 c7 P% w2 m: _本人尤其印象深刻的,是英国舰艇射击指挥仪的在战斗中的操作情况。这个窄小的地方挤着枪炮官、射速军官、标图员以及联络瞄准操作水兵多名。这是军舰的眼睛,是主炮能否准确命中敌舰的关键部位。在射击进行时,在枪炮官的统筹下各个岗位各司其职,在影片中可以看到当表示各个炮塔各门炮装填完毕的信号灯完全点亮后,枪炮官便下令齐射,随着清脆的开火铃声,外面的主炮隆隆响起,装填信号灯再度熄灭转入新一轮射击,这个完整的过程都活灵活现地被再现出来。4 [9 W" _. s5 a) ~5 f

4 Y; I: `! J# ^, L0 H3 T5 i" J9 H当时的军舰是如何运作的,这在片中也有了非常翔实地描写,这是旗舰“埃阿斯”号的射击指挥仪的操作场景,左下角中放大的指示灯点亮了就表明了装弹就绪。文中也说明了,扮演旗舰的是“谢菲尔德”号,该舰的主炮为三联装,不过这里的指示灯却只有左右,这个却和实际舰艇是一致的。
+ w- ~+ a5 E8 x  z  _/ v  Z
; b- ^8 w3 M% y8 Y英国是一个具有丰富海军传统的国家,其立国之本可以说离不开这蔚蓝的大海,由英国这样的国家摄制的这部影片,其制片、编剧以及导演又是以完美主义而著称的迈克尔•鲍威尔担当,更有包括当时的直接参与者在内英国皇家海军全面协力,因此整部影片可谓充满了浓郁的海洋色彩,洋溢着纯正的海军文化,就此而言,本人至今还未找到一部影片能出其右。: @, }/ t# H) e2 G5 C
2 p8 ]) S" k! ?4 U( V; ]) a; w# @8 ~
由于舰桥被击中,舰艇不得不采用口头传令,人力操舵来维护战斗力。' |7 z% p! ?# O& k  }
) i8 ~! z. `% M- E) A/ d# n1 S
这样细致的舰艇质感,是电脑动画所难以表达的+ X+ ~; {3 p$ ]1 r$ ^) O) P
最后说一句题外话,导演迈克尔•鲍威尔在完成了这部电影之后,他并不满足这部电影取得的成果,他想:“让这些种种不寻常的经历能比电影更多、更长久地保存其形象。……一部电影能使千百万人得到娱乐,但很少能使他们汲取其中的经验,而一本书却可以做到。”因此,他将剧本改编成了《施佩伯爵号(Graf Spee)》一书,并在书中添加了更多影片中无法表达的情节。本书于56年便在伦敦出版,在1983年又翻译为中文,称为《“斯比伯爵”号战列舰的覆灭》,由新时代出版社出版。这本外表简朴得不能再简朴的蓝封面书也是召唤笔者扬帆那神奇而令人激奋之海洋世界的向导之一。# a. q# G' a0 j: S9 X

, y# U+ Q4 R8 ]1 c迈克尔•鲍威尔在拍摄完毕以后改写的书,很久以前翻译成了汉语,其外表尽管“寒酸”,却是召唤笔者扬帆那神奇而令人激奋之海洋世界的向导之一。
遠離狼奶,珍惜人性,抵制蠢貨!
哪里能下载此片?1 s. c1 J  \1 z7 p2 O% S/ m
飞龙 发表于 2009-6-22 00:09
3 t/ Q; D& J, M( z6 y& J
0 G6 X  F4 S% v我在上海还有一张碟。
遠離狼奶,珍惜人性,抵制蠢貨!
能否压缩下,或者我下次去找你取
# Q& O3 I" w1 x/ |5 R4 M飞龙 发表于 2009-6-22 10:47
' y/ W: E7 |" u- k) n: Q: H4 k  Y) t) Q, ^$ H+ X. f0 ]9 D
你来吧。
遠離狼奶,珍惜人性,抵制蠢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