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日军“阿号”作战计划
7 |3 {& `* p9 r. v0 a! n& l 日军最初打算赶在美国的巨大战争潜力发挥出来之前,利用战争之初突袭得手所带来的优势,一举消灭盟军在远东、太平洋战区现有的海军力量,以夺取西欧诸国在这里的势力范围,并迫使美国就范。在1942年激烈的海空大战中,日本人的确如其所愿给对手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但是却远没有彻底打垮美国海军,相反,他们自己在战前耗费大量心血积累的一批精锐部队却在持续的战争中消耗殆尽。不仅如此,随着美国这部庞大的战争机器的全面启动,大批的新人员、新装备源源不断的开向战场,战场的实力天平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
6 G1 y; Q1 T1 M' Y$ l# l0 _ 无奈,日军只能在太平洋上转为守势。 # w3 x9 ~ x8 {$ m2 X) }
1943年和1944年上半年大约一年半时间里,太平洋上没有发生规模较大的海战。日本联合舰队一直龟缩在港内,避免和美国海军进行大规模战斗并重新积累自己的实力。1943年底,中途岛之战中损失的航母已经为新建造或者改装的航母所替代,新一代舰载机飞行员也正在加紧培养,虽然他们的技术还难以与在珍珠港和中途岛战役中的前辈们相比,但毕竟形成了一支看起来还不错的战斗力。8 I' o# o3 |* X& F( r8 [7 P; s
1944年春,美军已经在太平洋上开始了越岛进攻,向日本本土步步进逼。日军在其太平洋防线从中心到南翼都遭到攻击之际,又在亚洲大陆发起地面进攻。结果证明,这次进攻对日本来说是灾难性的。东条英机将军要对此负责。自从二月间美国在马绍尔群岛取得突破之后,日军大本营十分恐慌。他们判断,美军下一步的主攻方向是从中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向菲律宾发展进攻。为此,日军大本营决心在积极准备在菲律宾地区实行战略决战的同时,迅速加强小笠原群岛、马里亚纳群岛、特鲁克岛和帛琉群岛一线"内防御圈"的防御力量。
( W( x9 R$ b' _* H& n. t! c 当时,在缅甸和中国发动的攻势拖住了日本陆军相当大的兵力。因此,能够调去防守日本帝国的所谓连锁基地的兵力,仅有十七个师团,这些连锁基地分布在从位于澳大利亚北海岸外的帝汶岛,沿荷属新几内亚,经菲律宾群岛往北至帕劳、马里亚纳和小笠原群岛,直至日本本土的长达四千英里的弧线上。东条曾下令必须守住这些基地,不仅是为了保证使石油从荷属东印度群岛源源不断地流出,也是为了建立第一道防线来抵御对日本本土的进攻。
& ]1 c5 `, }8 b 保卫分布在如此广阔的水域中的如此漫长的防线的任务,不可避免地成为日本海军无法胜任的负担。虽然联合舰队仍然实力雄厚,但是,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主力舰只正在取得压倒优势。马绍尔群岛之战已经证明,美国海军是精于大规模登陆作战的。为了对付这一威胁、日本联合舰队现在的作用主要是防御。日本海军参谋人员将这支舰队的作战区域,限制在能够得到以海岛为基地的飞机的保护范围之内,以此抵销美国舰载机所拥有的空中优势。 & d6 I' _0 A: ]: f8 ]! d, S$ o7 Y
然而,总司令古贺海军大将并不准备放弃山本的进攻战略。因为,1944年的日本海军机动部队和1942年末相比,实力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恢复。
0 W% C5 }5 E" c 在圣克鲁兹海战中吃了美军4颗炸弹的大型航空母舰“翔鹤”号已经完成了修复,于1943年7月重返舰队;8 n3 x4 Y! i4 ?; d; z' Q
同在圣克鲁兹受损的轻型航母“瑞凤”号更是早在1943年初就参加了日军从瓜岛撤退的战斗行动; $ J0 q/ t9 c( ^) R6 a& l5 _3 o( J
在修复受损航母的同时,日本人还用其它类型的舰船改造了几艘航空母舰:" x4 X6 }0 o+ \& D# T
1.1942年11月,日军就把一艘15,000吨的大型潜艇支援舰改造成了轻型航空母舰“龙凤”号,可以装载37架飞机并跑出27节的航速,勉强钩上参加舰队作战的水准。当然,这些改造的航空母舰无论在战斗力还是生存能力上都无法和正规的舰队航母相提并论,但是,这么做毕竟增加了舰队中舰载机的数量,提高了舰队的战斗力。/ p0 B: L! ~' Y7 ^4 O' q
2.同时,日本人又把著名的水上飞机母舰,12,000吨的“千岁”号与“千代田”号分别与1944年1月和1943年10月改造成了可以搭载25架舰载机的航空母舰。其实这么做并不是什么新发明——早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1941年6月,日军就把两艘未完工的远洋班轮改造成了航空母舰“隼鹰”号与“飞鹰”号。 & O( \- F7 k. T& E6 |! e0 ^3 z' q
3.除了这些,日本联合舰队的阵容中还出现了一艘前所未见的先进的大型舰队航空母舰——“大凤”号。该舰于1943年4月下水,1944年3月服役,满载排水量高达34,000吨,最大航速33节,设计载机数52架。单看这些资料,这艘新型航母除了排水量超过“埃塞克斯”级7000多吨外,似乎没什么特殊之处,但是,“大凤”号真正的优势在于它的防护性能。二战中的美、日航空母舰为了追求大载机数大多采用开放式机库设计,其木质飞行甲板完全没有防护能力,一旦遭到对方俯冲轰炸,炸弹会毫无阻碍地冲入下层机库爆炸,从而给全舰带来较大的破坏,美日两军在1942年损失的航母大多毁于此。而“大凤”号则不然,她采用英国式的封闭式机库设计,配备了装甲飞行甲板。 “大凤”号的飞行甲板由厚达78毫米的装甲钢板构成,足以抵挡美军俯冲轰炸机使用的1000磅炸弹,从而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凌空而至的炸弹落在厚重的飞行甲板上,当场就会被挡住并引爆,很难穿入下层舰体,如此,其给军舰造成的损失也就会被压缩到最低程度。在战争后期,美军那些使用木质飞行甲板的航空母舰一旦被日本的自杀机撞中,都要退出战斗,返回基地进行大修;而英军航母上的装甲飞行甲板在遭到撞击后,只不过会留下一个凹坑,只要几个小时就能重新参战。考虑到1942年的战斗中,日军损失的航母几乎全部毁于美军俯冲轰炸机,这种改进毫无疑问具有极大的价值。当然,这么做也是有代价的:封闭式机库设计使得机库面积受到舰体基本结构的严格限制,从而降低了航母的载机数。我们已经看到,“大凤”号的载机数只有52架,比吨位略小的“翔鹤”级航母还少得多。此外,由于美军鱼雷机和潜艇在1942年的拙劣表现,新舰的水下防护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 B# B9 a& z0 }" r+ v$ a 经过一番努力,到了1944年,日本联合舰队手中可以参战的航空母舰达到了9艘。这9艘舰将要在马里亚纳海战中倾巢出动,其载机数达到了430架,与袭击珍珠港时日本机动部队的飞机数量已经不相上下。看起来,日本海军机动部队的实力已经得到了恢复。' M# e/ q. Q/ f. I, f1 N* C* h
太平洋战争的进程证明,海军航空兵已经取代了战列舰的地位,成了决定性的海上打击力量。太平洋战争开创了空中打击的新时代。
# \5 q- r' p9 f 面对海洋战争中发生的这一新变化,美国从早期的痛苦中吸取了教训,发展了以航空母舰为主的海上进击战术,而日本海军未能从战争初期的珍珠港之战和马来亚海战中吸取有益的东西,仍旧做着“大舰巨炮主义”的迷梦。直到1944年3月,日本海军在承认航空母舰已代替战列舰而成为海军最主要的舰种后,才着手对舰队进行了重要改组。
0 S1 h$ ]5 {& P/ E* ~& R# S i, ] 日本海军,新的编制与山本司令长官时代相比已有明显不同,将原先“以战列舰为核心”的舰队,改建为“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第1 机动舰队,联合舰队尚存兵力的90%编人其中。它以联合舰队第二、第三舰队为基础,合并组建了第一机动舰队,由小泽治三郎海军中将任司令。其兵力状况如下:
! u5 p9 e6 [* s2 T5 Y5 ~1 F f 第一机动部队(司令长官小泽治三郎海军中将)! Y! q7 @( v4 e Q/ Q9 U0 v% u) l! D
第三舰队:(小泽治三郎海军中将直接指挥)
o( }/ F4 j3 Z* B" ~+ e 第一航空战队:航空母舰“大风号”、“瑞鹤”号、“翔鹤”号、 第601航空战队(225架飞机)6 L ~+ R! d) }1 M' k
第二航空战队:航空母舰“隼鹰”号、“飞鹰”号、“龙凤”号、 第652航空战队(135架飞机)
/ ~: L# X& y9 [ f+ C5 Q 第三航空战队:轻型航空母舰“千岁”号、“千代田”号、 “瑞凤”号 第653航空队 (90架飞机)9 g3 u& S( X D- Y! I% t
第十水雷战队:“阿贺野”号、“矢矧”号、第四、十、十六、十七、六十一驱逐舰队共15艘。9 p- Y+ T- K9 N. W9 s; v7 j
第二航队:(司令长官栗田健男海军中将)
& d& K0 }6 c; q! m" b7 ]/ F$ ? 第一战队:“大和”号、“武藏”号、“长门”号
) R0 V6 V1 y& u# K1 j, t 第三战队:“金刚”号、“榛名”号
. Z& \* _0 L( m9 \* @ 第四战队:“爱宕”号、“高雄”号、“摩耶”号、“鸟海”号
# W1 A) a, c/ r( P& {% Q 第五战队:“妙高”号、“羽黑”号. |% W# j1 O& w( g1 w6 t
第七战队:“熊野”号、“铃谷”号、“利根”号、“筑摩”号
' k1 f$ R: N P 第二水雷战队:“能代”号、第二十四、二十七、三十一、二十二驱逐舰队共14艘
' T# u0 O* y5 s/ r; r) W 这样,明确地将战列舰和重巡洋舰置于航空母舰指挥官的战术指挥之下。然而,美国海军早在两年前就已经这样做了。! r/ `" ~5 Z# f( u
1944年3月4日,日本海军将原在马里亚纳群岛的第四舰队和新组建的第十四航空舰队合并为中太平洋舰队,由中途岛海战的败将南云忠一海军中将任司令。" a$ l, ]6 b5 X0 {- U
1944年3月8日,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古贺峰一海军大将,对整个战局的形势进行了判断,认为舰队决战的时机已经为期不远。古贺和他的参谋人员制定了一项代号为“Z行动”的新计划,企图在第一航空舰队和第一机动舰队实力有所恢复后,诱引美国第五舰队进入菲律宾海。根据这一计划,一旦美国第五舰队进入日本海军以海岛为基地的飞机的攻击范围之内,那么这支美国舰队就将在进行水面作战之前遭到空袭而丧失战斗力。然后倾联合舰队的全力,寻找战机与美军太平洋舰队决战,争取扭转战局。
. G* }* w' U3 z+ R/ M2 P) m* T 在马里亚纳群岛的第四舰队主要是由鱼雷艇、猎潜艇、扫雷艇和巡逻艇等轻型舰艇组成,第十四航空舰队编制上虽有八个岸基航空队,478架飞机,但陆续被调往其他地区,剩下的飞机寥寥无几,因此这支舰队实力非常薄弱,只能充当牵制美军登陆部队的偏师,为主力舰队集结赢得时间。3 X" J6 r) c+ V" T/ b$ _
日军大本营深知这支舰队与美军太平洋舰队的航母编队实力上存在较大差距,所以除组建了小泽第一机动部队之外,又立即着手准备了另一支重要的作战力量——大规模的陆基航空部队。这就是以提尼安岛(塞班以南20海里)为根据地的第五岸基航空队(名称是第一航空舰队),属大本营直接管辖,由空军专家角田觉治中将为指挥官,总兵力为飞机1644架,分别配备在提尼安岛、关岛、塞班岛、罗塔岛、硫黄岛、雅浦岛、帕劳群岛等各个机场。
+ l* t; A* [; U- d4 t 第1航空战队舰(陆上第五岸基航空队)# H5 c0 i: n# D& y$ o4 w" S
第61航空战队(马里亚纳),飞机672架;
( n2 s1 P9 K, y4 z 第121航空队 第261航空队 第263航空队 第321航空队 第341航空队/ P& J' C; i7 r5 F# V7 w! k
第343航空队 第521航空队 第523航空队 第761航空队 第1021航空队: P; [- M- [/ @
第62航空战队
% C; b( u# R# P. Q0 R8 o* e 第141航空队 第221航空队 第265航空队 第322航空队 第345航空队
$ Q0 L }3 B4 l( _: F% p, B 第361航空队 第522航空队 第524航空队 第541航空队 第762航空队
8 D0 v. @, m, Y 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是企图使用陆基航空兵打击美军的内南洋登陆作战,同时,有力地支援小泽中将的机动部队(拥有飞机445架),二是根据情况,充分发挥这一比航空母舰部队还要雄厚优越的空中决战力量,及舰载航空兵与岸基航空兵的协同威力。6 k: S) q2 i* |/ w, U
需要说明的是这支第一航空舰队并不是那支战争初期偷袭珍珠港,纵横太平洋的航母舰队第一航空舰队,而是1943年7月刚刚成立的岸基航空兵部队,由角田觉治海军中将指挥,
( C4 f# {9 X8 f 在太平洋战争的最初阶段,日本没有投入大量力量去培训新飞行员。因为这样做可以把那些日军花费数年时间不惜血本,苦心培养出的老手全部派上前线,以期在初期的战斗中全面压倒美军,从而获得理想的战争结局——这么做并非完全出于短视,因为日本根本就不能指望进行一场持久的全面战争,由于资源(尤其是石油)的紧张和国力的薄弱,只要未能速胜,日本就必然毫无胜算。
1 N5 R5 [/ i8 N5 q: J1 T. I3 O 但是,这些优秀的飞行员在1942年的战斗中已经消耗殆尽。从1942年5月的珊瑚海海战、6月的中途岛之战、8月的东所罗门海战一直到10月的圣克鲁兹海战,日本海军总共损失了700-800个机组,虽然在这场血腥的战争中,这个数字并不大,但死去的却都是具有战前水平的精锐,是日本帝国战前多年间精心培养的几乎全部成果,即使战争到此中断,日本海军航空兵也要再花4-5年才能恢复元气。! [1 h1 J+ Q- p% o
到1943年,日本人不得不去面对这场没能实现速决的战争了。他们开始大力培训飞行员。所以,这支岸基航空兵部队成立伊始就受到日军大本营的特别重视,从其他部队抽调一些有战斗经验的老飞行员作为骨干,并尽可能为其配备最新式的装备:
9 N/ Z0 @: H4 ~! N# O7 | “天山”舰载鱼雷机为单引擎三座舰载鱼雷轰炸机。设计用来替代97式舰载鱼雷机。“天山”采用全金属结构,前中后式密闭座舱:前方为驾驶员,中间为观察导航兼水平轰炸瞄准员,后方为机枪手兼通讯员。
9 s, g1 o3 D8 @2 U+ a4 X2 Q- z “天山”的防卫武器分别为:
& {) j4 H9 r& q3 ^, q/ C3 q& ]; r 14-Shi原型机装备一门可旋转的向后开火7.7毫米97式机关枪。
; g: o& d9 N# M0 G- u$ `* ^; p B6N1和B6N2(12型)装备两门可旋转的向后开火7.7毫米97式机关枪,分别安装在机舱和机腹。
" C8 B \6 }! K4 ~3 j B6N2a(12a型)和B6N3分别在机舱装备一门可旋转的向后开火13毫米2式机关枪、机腹装备一门可旋转的向后开火13毫米2式机关枪。$ f* _) \% {0 u8 `2 Z
“天山”的攻击武器为安放在机身下的一枚800千克炸弹或一枚鱼雷。
! h: H+ d4 s" t* Q& Y, u 天山比97式增加了部分装甲,性能亦有所提高,但其服役时,美国海军的新型战斗机已经开始控制太平洋的天空,速度和装甲都不占优势的天山遇上F4F野猫式和F4U海盗式还是只有挨打的份。该机种被广泛分配到大凤、神鹰、瑞凤、瑞鹤、云龙和翔鹤等航空母舰上及西南太平洋的各个海军基地里。* k, K6 {- Z6 _0 e7 x! n
“彗星”舰载俯冲轰炸机,速度几乎和恶妇式战斗机一样快,并能从对方完全攻击不到的距离发动攻势,不难看出当时日本海军未考量战时新机研发的困难而完全将性能放在第一位。因此,不论像层流翼构造的主翼,佛拉式襟翼,新型气动煞车,整合式油箱和电力控制系统等新设计,空技厂都死命往“彗星”上放。1940年11月,首次试飞便创下550km/h的高速率,各性能也被评为优等,因此立即投入量产以供前线使用。但在分配部队后,出现结构复杂和“热田”式(仿德DB601型)液冷发动机适应不良等整备不便的问题,后虽换上气冷式发动机也无济于事,最后只有担任自杀机主力。该机种在中途岛海战之后开始装备部队。全长10.22 米,翼展11.5米,重3.65吨,时速551 公里,实用升限11,000米,装备3 门7.7 毫米机枪。 U# A' d# T& ]! J& K4 ~
“彗星”舰载俯冲轰炸机的载弹量还是明显不足,只有380公斤。而同时期的美军新型“无畏”的载弹量又已经翻了一番,甚至海军的F-6F泼妇式战斗机的载弹量都达到了惊人的907千克!& w% B. y6 ?. A7 {, H: b: ^" w0 M( E
但日军认为“天山”鱼雷攻击机和“彗星”轰炸机的性能大大超过了美国,并已着手大批制造。
( n7 [/ V! v! O 战斗轰炸机是日军因在1943年10月圣克鲁斯海战中,轰炸机几乎损失殆尽,而战斗机则大部平安返回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即将战斗机挂载60公斤炸弹,后经过改装,使战斗机可以挂载250公斤炸弹,实施对舰攻击,1943年底开始进行此项训练,至现在已经成为机动舰队的主要攻击手段。) F+ B0 ?2 e( [. P2 z
战斗机数量比称雄一时的零式战斗机(该机曾使美军心惊胆颤)增加了1倍(零式“52”型战斗机、“紫电”型、“雷电”型飞机)。8 ?, Q) W: i' @, R" X+ ?% N
但是,日本人缺少具有实战经验的飞行员和机组人员,派到航空母舰上的飞行人员几乎没有经过多少训练。
, _' ^: ?3 [' L/ M9 { 该航空兵部队一直作为日军大本营的直属部队在国内训练,原计划训练一年,但是到1944年,由于石油的严重紧缺,日军飞行员的训练时间也被大大缩短了,日本飞行员在参战前只接受了不到100小时的飞行训练!, p) h; |: A: W# a; o
同时,美军的进攻速度之快大大出人意料,至少比日本所预期的时间要早半年。1944年2月马绍尔群岛失守后,该航空兵部队不得不调到中太平洋地区,其中技术熟练的调到马里亚纳,技术尚不熟练的则调到菲律宾一边训练一边备战。原第五岸基航空队共有飞机1092架,后又将其他一些具有战斗经验的航空兵部队调入,使其飞机增至1644架。但因战斗不断,一部分被调到澳大利亚北部,这是由于后面将要叙述的对“决战海面”判断错误而造成的。当时,日军作战陷入极其混乱的状态中,飞机刚刚抵达比亚克岛,又立即返回帕劳,然后再转战至哈马黑拉,最后又匆匆忙忙地飞回提尼安和塞班岛。就这样,在连续西移东调之中多次发生飞行事故,又损失了一批飞机,这种转战飞行,对于飞行技术低劣的日本驾驶员来说也是一个大灾难。至1944年5月,仅余530架。7 N/ Y5 R" l) ^. J# x! V7 m) U
由于飞行员训练水平的低下,日军这支庞大武装的实际战斗力难免会大打折扣。当然,和战争爆发之初相比,日本海军也有了一些很明显的进步。, o! l. `1 i+ G
首先,他们不再盲目地相信自己会战无不胜了。实际上,如果当初日本人就能有这份清醒的头脑,他们在1942年的全盛时期里一定会取得大得多的战果,甚至迫使美国退出战争也未可知。但是,这毕竟都是假设,当时弥漫在整个日本军队里的“胜利病”严重的妨碍了作战计划的制定,使他们由于盲目自信而输掉了本来可以打赢的中途岛会战,又因为计划制定的不周而在瓜岛的一系列海战中遭到了严重的损失。现在,他们终于清醒了。
6 J& K6 |5 X; s' M% O$ _ 伴随着心态的恢复,日军在战略开始有所起色。他们在1943-44年间的避战虽然看上去消极,有违于“武士道”精神,但却是明智之举。否则,他们的海军在美军的重击下根本不会得到积累力量的机会。现在,他们在力量得以恢复后决定发动反击的决定也是合理的。 6 V. r9 _; k, f0 Y
其次是海战战术的改进。开战时,日本海军虽然战果赫赫,但大多是凭借着绝对优势的力量取得的,他们的战役指挥则相当粗糙。在中途岛战役中,南云忠一指挥的机动部队只是按照计划向前推进,完全看不到有什么部队协同、战场把握方面的措施,山本的战列舰部队更是远远落在机动部队后面,对战局发挥不了任何作用。到了1944年,日本人终于开始对战术问题精心起来。这从他们的“阿”号作战计划中就能看出些端倪:他们要求航母机动部队趁美军攻打岛屿的时机,与陆基航空兵协同歼敌。如果放在1942年,他们十有八九会不考虑时机地把部队拉出去,和美军“决战”。当然这绝不是日军战术改进的唯一体现。日军在指挥上的进步,将会在为期2天的马里亚纳海战中显示出来。
$ c" P7 i( q8 |0 C7 u2 |
. I% A2 u3 \) K( s+ s
2 d2 Z+ _# P6 ]# {/ H资料来源: ' R. c, O- u8 c
9 t# @ ^, p* `: E+ P" }. D1 d
《燃烧的群岛》-网站
" j5 \9 z& X( \1 g《太平洋战争 1941-1945》约翰·科斯特洛
( t" ]- `" C# S《大海战》 尼米兹、E·B·波特! ~' J& I5 V9 F( }( C" j8 k0 d; }
《海军空战 1939-1945》N·米勒6 P* B) F+ k# d4 s- \3 V5 R! E
《联合舰队的覆灭》伊藤正德- Z; N$ g& [, Y
《第二次世界大战兵种作战系列:海战》 知识出版社
5 Q0 A! R: d; v3 k: T5 b5 F/ z, T: z《太平洋战争海战史》 t+ b) u1 L9 C& d; M' G
《马里亚纳群岛战役》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