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转贴] 巴拉克拉瓦的骑兵悲歌

一百多年来,这场战斗不断吸引着画作、诗文问世来延续着人们的记忆。比如丁尼生的同名诗歌,还比如英国摄制于1968年的同名宽银幕电影。“轻骑兵冲锋”,它几乎成了克里米亚战争的代名词!
! v: P( y6 p, m4 z1 l+ p3 U; x' f8 S3 }8 c
     是非之地, n8 q6 B0 ]& I
     一切都还得从头说起。
' h4 U4 l" I0 {7 N: Y" {. H- c2 C    克里米亚,位于乌克兰南部的一个大半岛,旧属帝俄,地处黑海北端,南望博斯普鲁斯海峡,可谓西眺罗马尼亚,觊觎奥斯曼土耳其,北临俄罗斯腹地的大跳板。
9 D; _$ b& }6 I& n8 P- M" V$ f    于是,此地发生的历史重大事件也不算少,本文所议的克里米亚战争自不必提。二战时期德苏间著名的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即发生于此,二战末期影响战后世界格局几十年的雅尔塔协定也是商议于此,而在最近的俄格冲突中,克里米亚成为了俄黑海舰队前途未定的最后锚地。
; y: S5 U/ @2 p' v6 }& d    此外,如若追溯到中世纪的话,克里米亚更是当时定期北上劫掠俄罗斯人的鞑靼人部落汗国所在地。在6世纪时它还是希腊人的定居地,塞瓦斯托波尔(Sevastopol)一词的后缀pol即为希腊语“城”的意思。事实上,直到1783年,转弱为强的帝俄才正式吞并克里米亚。
$ R9 Y6 g6 F. D: }. s+ }7 R" q1 L6 W) s3 {0 A
到了1854年,正值扩张顶峰期的帝俄,向奥斯曼土耳其索要其境内耶路撒冷东正教保护者的地位。奥斯曼土耳其加以拒绝。帝俄因此对奥斯曼土耳其采取军事行动。远在西欧的英法出于削弱俄国扩张势力的地缘政治缘由,联合土耳其向俄国宣战,并于克里米亚登陆,开始围攻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整个克里米亚战争进入最关键阶段。
( f5 X% T1 |% d3 k1 c    英法军远师征袭;而俄军虽本土应战,但组织并不得力。战争呈现胶着状态,双方投入兵力70万,但战局迟迟没有突破性进展。: S$ Y0 f2 p; O" n
- u' X* M/ {8 m
    “攻击,我们攻击什么?”
( U- G1 V2 Y' n7 N' M# K2 x8 `4 `    10月25日,为打破英法联军对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包围,俄军攻击了要塞南面的巴拉克拉瓦谷地一带,其哥萨克骑兵一路势不可挡,原先担负守卫的土耳其军队早已四处逃窜,为挡住俄军的迅猛攻击英军急忙调遣英军93步兵团,要其守住防线。
6 S) \1 L) J3 m. Y( ^    英军93步兵团在其指挥官的命令下,违反常规地排出了两条“细细的红线”(其时,英军步兵上身制服为红色)来迎接哥萨克的冲击,并力图使自身不被侧翼迂回。在新式膛线步枪和训练有素的战技支持下,93步兵团居然以仓促之势获胜。而“细细的红线”——或言“红色警戒线”——从此成为一个著名的军事典故,以象征步兵不屈的战斗精神。2000年前后拍摄的美国电影即是以此典故为名,但背景已改为二战太平洋战场。
, A, b- {# G3 \0 z3 D7 z/ m% R    被击溃的俄军暂时退却,但却席卷了巴拉克拉瓦谷地旁侧考斯威高地上的土军阵地,并力图拖走败退土军丢下的野战炮。也正是这个行动,直接促发了名垂史册的“轻骑兵冲锋”。. p  {7 N1 J$ b2 A3 E) m7 m
    在19世纪,野战炮的丢失被看作是一种耻辱。或许,这是自19世纪初拿破仑创造性地运用炮兵在欧洲接连获取大胜之后,留给欧洲军事界的一种印记。然即便是从现代军事观点来看,被敌人掌控火力压制兵器,不论怎样,都是件应极力避免的事情。
2 I  s) M0 l( l9 g2 [: S, w! f    其时,在远处山头沙坂岭上指挥作战的联军统帅拉格伦勋爵的指示下,联军发出了那道日后饱受争议的命令:“拉格兰勋爵希望轻骑兵迅速前出到一线,尾随敌并阻止敌夺走野战炮。……立即。”0 k1 R7 O2 o& i* t, ~2 K2 y7 k, j# r
命令很快由传令官诺兰上尉传达给了轻骑兵师。师长卢肯伯爵对此颇为不解。7 Q* q* h8 F2 Z  J
    “攻击,我们攻击什么?”他向传令官诺兰上尉问道。当时,诺兰上尉只是指着谷地尽头的那些俄军说道:“就是这些敌人,当然还有这些步枪手!”3 H! J. \% q5 [* n5 m! }+ }- V4 ?
    作为指挥官,卢肯师长理应仔细询问诺兰上尉,并搞清楚攻击的真正意图。可是,诺兰上尉只是轻率地给予了解答。又或者,卢肯师长是知道应当攻击的真正方向。正如他在轻骑兵冲锋两天后呈给拉格伦的报告中,似乎应证了这一点,但不知何故,他没有坚持。卢肯伯爵很快给轻骑兵旅下达了攻击命令。(另一支为重骑兵旅)
6 A( n5 n: `7 {5 e, A1 A    轻骑旅指挥官卡迪根伯爵对此同样感到不解。此刻,他的部队正位处巴拉克拉瓦谷地的底部,两侧均为高地,只有在谷地的尽头能看见一些俄军。“是的,长官,但是请允许我告诉你,在我们前面的山谷中还有一个俄国营,在两侧还有一些营和步枪手。”战后,卡迪根伯爵在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事实上,那个营也配备着野战炮。或许,也正是这个情况,让卡迪根没有对命令加以更深的询问。但是,敌军的兵力配置已让他感到有些不安。2 J! S" `/ S3 Q4 Q
    “我不管这么多,这是拉格兰勋爵的命令,轻骑旅立即出击。”卢肯伯爵这样回复道。1 m8 g4 ]. ]2 X4 {# L, g# o- p" R
      事态发展到这里,已经决定了之后极为严重的后果。
0 A5 t2 L" z6 Z6 f4 D4 m. f( j& t1 ~* Y# d2 \6 ]
     完美屠杀
$ i3 a/ }* d. p     谷地长约1500米。按照命令的字面意思,那就意味着:轻骑旅将要在毫无掩护的情况下冲过这1500米的空旷地带,去夺取野战炮。其间,除非俄国人无所作为,不然,这些没有炮火支援、只装备着配剑和长矛的轻骑兵岂不就成了俄军火炮和步枪的靶子?而且,轻骑旅还不是侧向移动或是Z字前行的,而是以密集队形直冲!- f4 Z( L7 X& z9 K, ~! t
    这里要说明的是,战斗接触中骑兵冲击步兵侧翼跟骑兵中远距离冲锋到步兵阵地前,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可以达成战术突然性,能有效冲散步兵队形并予以杀伤,而后者,无异于自杀。之前英军93步兵团能挡住俄军骑兵,就已经是一个例证了。而另一个更为极端的例证则发生在5年后的1860年9月17日,僧格林沁指挥的蒙古骑兵在北京八里桥,对英法联军步炮部队长距离冲锋惨败。4 W( ~( t# s" E
    然而,命令就是命令。
! x# B, _3 I! y9 a& U! ]    卡迪根673人的轻骑旅摆出了战斗队形,开始前进。看着眼前的情形,传令官诺兰上尉似乎突然想到了什么。他爬到谷地一旁的考斯威高地四下观察。很快,他作起了手势,并大声呼喊,似乎要轻骑旅撤回出发地。然而,轻骑旅的攻击队形已经展开。没人注意到这位上尉在喊什么。随即,一发俄军打来的炮弹碎片击中了他的胸口。诺兰上尉阵亡。
( P% u4 Z# E+ C% [& T    迎着俄军零星的炮火,轻骑旅举着垂直的长矛以战马小跑速度前进,矛尖的三角小旗猎猎飘扬。这个全欧洲 都仿效的源自拿破仑军队波兰军团的兵种,不论型制或是样式,确有令人激奋之处。此刻,轻骑旅中已不断有士兵和战马被炮火或流弹击中。然而,攻击队形仍保持完整。$ D% j% c- F( n! X& u" N
    很快 ,随着军官们的命令,轻骑兵们放平了长矛,战马开始加速,并至冲刺速度。轻骑旅的第一波攻击开始,俄军的野战炮以愈发紧密的速率拦阻射击,而步兵则静静地等待着,英军骑兵冒着炮火保持队形冲到了距俄军阵地80米距离,俄军步兵同时开火,一时间,硝烟四起,子弹横飞,轻骑兵被大量杀伤在俄军阵地前。即便是指挥官卡迪根伯爵也坠马背部受伤,但他手持长剑爬到了一侧高地上,仍旧指挥轻骑兵继续冲锋。很多士兵在途中就被撂倒,但也有一些冲进了俄军炮兵阵地,并开始用长矛刺杀俄军。然而,俄军的步兵用刺刀和步枪把他们相继挑落马下。9 o, O9 r' H' v# m
     这时,卢肯师长正好走到了谷地的入口处,他亲眼目睹了发生在眼前的惨剧。“如果我能帮助他们的话,就不会损失这么惨重了。”他对另一位指挥官这么说道。可问题是,都是骑兵,他能帮到多少?随即,卢肯师长将重骑旅带到了远离俄军阵地的地方。这样做,他固然会受到兹后的指责,但不让其余部队再做无谓的攻击,同样需要勇气。事实上,如若要重骑兵也发起攻击的话,那些胸铠固然可以抵挡一下俄军弹片,但重骑兵相对缓慢的冲击速度、笨重的身形,只怕会落得比轻骑兵更惨的境地。
4 l- m* `7 I* P5 n" y    此时,轻骑兵第二波攻击又如浪涌般拍到了俄军阵前上,他们完全无视前面部队攻击的失利,毫不犹豫地投入了战斗。但俄军阵地毕竟是预先敷设的,有一定的完备性。仅靠轻骑兵反复冲击而没有重火力支援,不论怎样都是徒劳的。
/ y* Z4 A! ^1 I9 S4 J6 Z    当一名指挥官在冲到俄军阵前,看到数倍于己的兵力后惊呼:“停止攻击!停止前进,否则我们就完蛋了。 ”轻骑兵才终于放弃了攻击,开始撤退。但在途中,照旧受到了俄军的轰击和射击,一些幸存的骑兵转向两侧高地企图边打边撤,但同样遭到了俄军步枪手的射杀。2 J" }9 `- C; _* v) W! z
    谷地沿途布满了骑兵和战马的尸体、残肢以及毁损的装备。# |% B( I$ f* |" s2 k& \* E

4 f% H" O4 |, h  ]    本应避免的牺牲
; w6 q; s' }/ _: Y$ ]5 R; @# C    轻骑旅已经完蛋了,在这短短20分钟内,英国骑兵就损失247人和497匹战马,作为一部建制,轻骑旅已完全丧失了战斗力。
; a% c/ M( q5 f( w    陪同拉格伦勋爵一起观战的法国指挥官不禁叹道:“太美了,可惜,这是战争。”的确,这样短促而猛烈如飞蛾扑火般的冲锋壮举极为罕见。规模虽小,但触目惊心。
, M! f8 ^$ }6 r9 m0 S% Q" D" L! w! _    英随军记者罗素在《伦敦时报》报道了是役,英国国内舆论为之哗然。整个克里米亚战争由起因到进行的混浊不堪,就此算是达到了一个标志性的顶点。联军统帅拉格伦勋爵不久即因此离任。
9 M$ N2 m" c! a# e
5 w, q9 w+ n8 L7 c; ?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8 q' D& |! g% D; E& @9 H    或许,谁都对此失之贸然了,拉格伦勋爵要求轻骑兵阻止俄军拖走野战炮,却没有在命令中说明那是指在考斯威高地上的土军野战炮,而不是谷地尽头的俄军野战炮。就地形而言,拉格伦勋爵要轻骑旅夺取的是凸面上的野战炮,而轻骑旅却只能理解成凹面里的野战炮。这就完全涉及到了一个上级与部下观察战场情况时的视角差异问题。0 l3 p  k0 e6 c
    拉格伦勋爵在后方山头居高临下自然可以通盘全览,却没有想到身处谷地里的轻骑旅怎么可能看得到高地后面的情形!传令官诺兰上尉本来也许可以澄清一切,但面对轻骑师指挥官卢肯伯爵的诘问“攻击, 攻击,攻击什么,攻击哪里?”他只是指着谷地尽头的俄军说:“就是这些敌人,当然还有这些步枪手!”如此想当然,在战场上难保不出差池。最后,他可能是发现了其间的问题,但一块俄国弹片让一切都终止了。
1 A5 O, q$ K, V: o4 |& P1 ]: h  a    再或者,轻骑旅的卡迪根伯爵也许可以同师长卢肯做下探讨,以厘清作战目标,但二人之间在战前就彼此厌恶到了人所共知的地步。这样的上下级关系,又怎能期望他们做良好沟通?诸多混乱的因素在那一刻均叠加在了轻骑旅身上。轻骑兵的牺牲在所难免。这样的牺牲虽然堪称壮丽,但却又是那样不值。
  k5 W) C, J& I3 ]5 c( e. F1 |# b8 A9 G: N3 i) `3 e9 ^
    铭记与反思
) e+ g' Z, I0 N% w8 ~! Y# r    上世纪30年代,重建德国国防军的冯·赛克特曾这样说过:下级应忠诚地执行上级命令,但是,应是在深思熟虑之后。' O* H) |; N$ Q- K/ M# X
     轻骑旅没有遇上这样理想的状况。9 w6 w7 c, d7 c! v6 N! Y
     他们接获的命令指向明确,而且时间紧迫——“尾随敌并阻止敌夺走野战炮。”虽然,这份命令在轻骑旅看来有诸多含糊之处,比如,谷地尽头的俄军并没有撤退迹象,俄军也无甚必要“夺走”自己的野战炮。但命令必须要执行。* \& k) q( e4 s5 h/ C. K7 \" a3 Z
    这是一个古典的英雄主义式行动。但同时暴露出的,则是战场上上下级清晰通讯的必要。联军总部在发出的命令中,应明确指出所要攻击的地点,而非敌方行动的概略描述(在战场上,相近的行动何其多。你到底攻击哪个)。而轻骑旅如有直达总部的通讯设施(当时已有电报,但显然未具备到基干单位的灵便),或可厘清作战目标。然而,这两项在此战斗中,均付之阙如。联接双方的只有那位骑术高超,颇为自傲的传令官。
+ k$ i* m4 T; O) l2 i    此外,也可以想像,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借由传令官来回斟酌命令,延误战机不讲,甚者,有逡巡畏战之嫌。在十九世纪,视荣誉高过生命的贵族军官是绝不会令自己陷入如此不堪之境地的。于是,轻骑旅被送上了绝境。命令的内容与时效在此次战斗中成了造就悲剧的关键因素。也正因为此次战斗的惨烈和无意义,才会在英国国内引起如此之大的争议声浪,以至易帅。并留传至今。) Z' E1 Q& o8 Z; n+ A# {- _
     这是一场错误与英勇,含糊与决然相交织的战斗。其过程令人嗟叹。
9 K7 t8 i# r9 r: L     之后,英国菲利普亲王造访了轻骑兵冲锋旧址以资纪念。
0 a1 z* E+ C/ d( q1 k& m     无论如何,军人的忠勇,总会得到世人的铭记。
# Y! e/ G! C( F1 C0 @+ l4 C
" C( c4 }% ^* K                                                          原载《世界军事画报》

+ k0 j* P/ \, y2 p: n7 S* D, L 细细的红线5 J* c! u( `2 o+ J* L

! i. o/ B7 x" {9 q6 T7 @- s( d" L6 D; U+ c7 @2 X4 t  S
  轻骑兵的自杀冲锋5 `: N% o. @2 F4 R/ v0 T/ s

" R9 q* i, s, l! ^" @; z8 I6 w3 ?0 B
   画面左侧前方的卡迪根伯爵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轻骑兵突击和日本的万岁冲锋有本质上的区别。; c9 [2 g- M) \6 |" o
前者完全是命令传达失误造成的
6# kuzhu ' u/ ?- t2 ~" X3 H# c1 t; n0 Y

) Z0 M, a6 w- y5 ?作为军人,作战命令总是要无条件执行的。: Y! B* v/ O$ h; x! a! G- g6 e
如果战斗中,对于上级下达的进攻命令不断提出疑意,那仗也不要打了。, J9 t' M( G+ M" i6 a$ S( A" R- c
当然,像日本陆军那般,经常把士兵投入占压倒性优势火力前打冲锋的确实不多
这倒不是有得选没得选的问题。0 J( Z$ S" ~2 I# \
因为日本陆军一向是以日俄战争的“成功经验”为指导思想进行建军练兵的。既然强调白刃战、精神必杀这种不耗资源、不用钞票的战术战法,那么对武器的更新换代以及把握世界军事潮流的新动向的研究自然就不那么热心了
其实,直到日俄战争以前,日本陆军通过购买自产先进武器,聘请外国教官使自己处于了世界领先地位。
2 t+ R2 `* C3 m5 I& |6 F但是日俄战争之后,日本人发现俄军的刺刀战威力巨大,也符合日本民族的特性,所以反而转向了另一个极端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