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聊聊三藩之乱

许多军事论坛都上不去了,超大也失去了许多板块,想想这10年,虽然witp没玩太多,太忙,可也在这里停留了不少青春,这是一个怀念的时候,希望论坛能坚持下去,以下转入正题啊
三藩就是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这些清军的附庸势力,剃发降清,但保持着一支独立的军队,清军入关之初,实力有限,满洲人太少要控制全国很难,三藩就被推上前台,在南中国作战,但这也造成三藩成为割据势力,尤其是西南地区,几乎没有八旗,只有吴三桂,并且兵马钱粮和文官武将的选拔长期被吴三桂集团垄断,吴三桂形同割据王国,而清朝则有求必应,要钱给钱,要官位给官位,不得不满足其荒唐的要求。
4 w$ T/ K: ~+ }) V6 L/ R时间久了,对清朝首先是一个消耗,清朝年入的财政光在吴三桂手里,就要消耗900万两白银,三藩之消耗半天下,清朝养着一个不稳定的割据集团,而且能打,等于给自己培养一个潜在敌人,康熙上位后,遇到这个情况,把三藩,治河,漕运写在大殿上,成为三大要务,并且采用了孝庄太后,索额图等人反对的激进措施,直接裁撤三藩,把三藩连根拔起,一举铲除其利益集团,逼反了三藩
但康熙有些事情没有想清楚,明显低估了三藩的实力,和全国的情况' |5 [3 \6 L8 ~8 v( z# _
首先是民族问题,吴三桂等人前半辈子叛明,后半辈子反清,看起来好像很是不可能,但实际上清初六大弊政,导致矛盾尖锐,明朝灭亡不久,怀念的人还很多,以及西南地区在永历政权灭亡后才10几年,许多人还是年轻人,保持着明朝的记忆,进入清朝后他们也没有再清朝直接统治下,而是在平西王吴三桂统制下,两者还是有很大区别,所以天生对清朝不感冒,吴三桂反叛后,云南,贵州,四川甚至湖南的官兵不战而降非常多,康熙事先也没有派兵在云贵周围监督,导致一下子就失去了好几个省,一些地方的汉族兵将和农民奴仆都相应,江西湖南都有各阶层加入吴三桂,或者自己组建队伍抗清; t8 V6 R# j6 {9 ^, }9 F0 F

' v4 B& a/ ?9 i% N' \其次是清朝对全国的控制力问题,康熙高高在上,年轻气盛,对全国认识处于一个不断学习的阶段,还没孝庄太后那么老成,在清朝看上去控制的地区,也有人开始动作,比如说察哈尔一个亲王,北京的“朱三太子”,青海蒙古台吉,台湾郑氏家族,都起兵对抗,而吴三桂每年也与藏传佛教格鲁派的首领达赖喇嘛交好,每年通过茶马古道从西藏买进蒙古马数千匹,吴三桂起兵后,达赖喇嘛还派使者对康熙提出“裂土罢兵”的要求,明里暗里施加压力,导致“三边动摇”,甚至朝鲜王国也记载,他们暗中准备军队进攻东北
0 Y' p  P. U0 J8 ?+ Z2 t! B/ Y2 _0 V* i9 {
最后是三藩的军事能力,到了1670年代,清朝赖以建国的功臣名将如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皇太极,阿济格等人都已经趋势,鳌拜被擒,遏必隆病故后,清朝能和吴三桂一个资历的武将找不着,八旗兵也已经有了土地田产,过上了明朝公子哥的生活,不再天天渴望打仗,而另一方面,吴三桂暗中积蓄实力,在清朝使者面前用老弱病残演习,把精兵藏起来,麻痹清朝
吴三桂具有兵力包括,按照八旗编制给待遇的旗兵53佐领,每个佐领可出200人,一共一万人,另外还有绿营兵四镇十营,万人左右,以及他所能控制的“忠勇营”“义勇营”12000人,总共30000多正规军
2 _1 T9 Q% k& k1 c2 O4 i! k# O这些兵力不可小看,他们来源复杂,对清朝感情很淡,甚至本来就有二心,并且许多都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这时候大顺军,大西军,南明军的余部有不少都被纳入其兵力,比如说马宝,这个人首先是李自成的部下,在山海关被清军击败,但是年纪轻轻就能得到李自成的赏识,给了一支人马,马宝后来被派到李成栋部下,进攻江苏,广东,后来李成栋加入永历政权,马宝被永历封为淮国公,加入李定国部下,残余衡阳大战,参与击斩清朝亲王尼堪,可谓一员虎将,张献忠大将的白文选,李定国的儿子等都投降了吴三桂,他们使得吴三桂的军队主力渐渐变成西南军队的结合体,这些人利益在西南,根本不想回辽东,辽东也没他们的地方,坚决反对撤藩。
( X- L+ s/ T6 B# r1 h) R吴三桂的部下成分太复杂,大顺,大西,南明,关宁等等,都没有直接接受过清军领导,其实不是嫡系,如果没有吴三桂,他们这个集团在和平年代肯定是康熙接下来要对付的目标,一旦撤藩,康熙留着这些军队显然是和自己过不去,这些人也清楚得很. o) T2 r: I* q; f9 ^( J6 F
另外陕西提督王辅臣,贵州提督李本深,四川总兵吴之茂,云南总兵王屏藩都是吴三桂的旧部,所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吴三桂一起兵,贵州3万人,云南3万人,四川3万人立刻倒向吴三桂,吴三桂轻易的打到长沙,一下子就占领了西南,而且王辅臣还在西北反叛,其拥兵数万,攻克兰州,延安等地,杀清朝西北经略莫洛,这可是康熙的重臣
因此,吴三桂反叛后,战火席卷大半个中国,很快清军兵败如山倒,康熙不得不抽调精锐驻扎在湖北荆州,防范吴三桂部渡江,另一部进入江西,防止吴三桂进入江南,同时还要对付察哈尔,西北王辅臣,北京朱三太子,河北总兵蔡禄,连中原内地也不稳定。
% j% D+ B8 d4 O% U耿精忠率兵4万,分路攻击浙江,福建,江西,与清朝亲王杰书相持于浙江,另外郑经接到吴三桂的信函,从台湾起兵,出动刘国选,施琅等人袭击厦门,潮州,等广东福建沿海地区,并登录抢占地盘,尚可喜声称被儿子尚之信劫持,由尚之信反叛,占据广州,消极跟随吴三桂,自己则扮演清朝的忠臣角色,两面下注,孔有德的女婿孙延龄,占据桂林,响应吴三桂,这样云南,四川,贵州,福建,广东,台湾,湖南,广西,甘肃等省份都不在清朝的掌握中,吴三桂出兵三个月,竟然席卷了7~8个省份,康熙到了最考验的时候
本帖最后由 cctvvv 于 2019-6-22 16:58 编辑 ! E  e  Y3 t. H, b, o
2 X6 e9 E+ i8 A+ C
三藩之乱其实在史学上是一个不冷不热的东西,说他热,其实许多人都知道这个事,说他冷,是因为其实因为官修清史和清朝的记载,都以康熙的视角为出发点,许多事情说得似是而非
! z: U* w/ w8 `' s3 _% y5 ^5 {吴三桂之所以能造成这么大的影响,除了自己的基本军队实力不弱,以及对手清军主力不在西南,清朝对云贵等地还没有完全控制,委任三藩统制以外;一般认为三藩声名狼藉,得不到人民支持,其实是不一定的,一些汉兵汉将出于降清集团的共同利益,一些明朝拥护者出于一次痛击清军的时机,一些讨厌满洲贵族压迫统制的农民,奴仆都纷纷响应,还有郑经,察哈尔,“朱三太子”,青海蒙古台吉等等,这些人许多原本不认识吴三桂,但他们不喜欢清朝的统治,也纷纷借机响应,完成他们自己的理想目标
* p. y: x0 X: O" Y1 d6 k+ R6 ~湖南有一个秀才,帮吴三桂写了一个对联,这个对联专门帮助吴三桂洗地。。
& {: |0 L- J& \; s力穷楚覆求秦救. K- O4 z0 e' k: F1 K( P0 a) Q9 s
心死韩亡受汉封
5 V- p8 U3 Y4 Y2 f洗的比较不要脸,上联是说楚国申包胥为了抵抗吴国的进攻,不得不去秦国求救,以至于哭于大殿好几天,终于感动秦王,申包胥带着秦军回去恢复楚国,来洗地吴三桂的投靠满洲
# ^2 c% c2 w9 K5 E下联是说张良作为韩国贵族,想要恢复韩国,推翻秦朝,然而刘邦横空出世,消灭秦朝以后建立汉朝,新的割据韩国也被消灭,张良没有办法,只能接受汉朝的封号,来洗地吴三桂降清
/ m  V" {3 J5 I$ s+ l2 K2 D6 i: V1 x虽然这个对联比较讨厌,但是这也说明,吴三桂反叛清朝,攻击清朝“窃我先朝神器,变我华夏冠裳”引起了一些人的共鸣,甚至花心思给他洗地,洗地洗的还是很那个的
4 C- D1 q; i, \) @9 l吴三桂蓄发,易衣冠,得到一些人的支持,但是也不是所有人都对他抱有希望,很多人就讽刺他不过是为了个人的利益,比如说江西读书人的一诗句! S& D/ |* u4 B, ~5 e
复楚未能先覆楚% i, H* P2 d# }& v  U& }! A: ~, b9 n
帝秦何必又亡秦丹心早为红颜改
% o3 o+ H9 ^- S4 @" ]青史难宽白发人
! r9 R4 J: }( E" J/ N) h9 l$ _等等,表明不会原谅吴三桂反复无常,开关引入清军,和为清军先驱攻击农民军,南明政权,杀了永历帝在内的明朝军民百姓' _' s( R& U) V; n# [
所以说历史这个东西它代表着民心,比较复杂,既不是康熙一面之词,三藩得不到人民支持,得不到人民支持的话,靠着云贵两个战乱的边疆省,能和占据经济文化中心的清朝打八年?但也不是拔高吴三桂一方,因为许多士大夫和百姓并不赞同吴三桂的洗地,不与他合作,吴三桂起兵是为了个人的利益,但是战争开始以后,必然的加入了其他的成分,最终演化为民族,文化,地区的一场博弈,是比较复杂的情况
谈谈战争本身,吴三桂的兵力号称杀死清军将校900人,包括护军统领哈克三等八旗大官,也曾影响10几个省份,但为什么最终输掉了战争啊?从军事上本身说的话,首先在于没有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 {7 C; {" j% }5 E4 |; k7 O
吴三桂集团从擒杀永历,可以看出,的的确确是想要忠于清朝,清朝顺治曾经有盟约,与本朝山河相始终这个意思,多尔衮也曾自称永不相负,吴三桂自己也曾认为要想明朝的云南沐国公那样永镇边疆,成为独立王国。但是政客的说辞又怎么能当真?康熙一亲政,就开始向吴三桂掺沙子,加入朱国治等人,兑水,最终开始撤藩。康熙说他是因为吴三桂必反才主动进攻,其实后面看这不一定全对,因为吴三桂有被康熙逼反的情节。当然了,哪个国家能容忍国中之国?* Z3 i2 Y) A- c
在这个背景下,吴三桂也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这一点就不如康熙,康熙有一点战略思想是贯穿始终的,就是撤藩,统一,加强对全国的控制。而吴三桂虽然说要把清朝赶出关外,但是实际操作,却又想要划江为国,在长江以南割据,战略目标极为不明确,浪费了有限的时机  W# `! `7 v  \0 |$ n
前面说到吴三桂起兵反叛后,不到三个月就攻克西南数省,饮马长江,占领长沙,岳阳与清军对峙,但是整整三个月,他没有抓住闪电战的有利时机,趁着打了康熙一个闷棍,对方严重低估三藩实力而不知所措的这么一小段时间,采取大的战略动作,以求极大打击对方;而是在湖南原地不动,和康熙外交谈判,拉锯撤锯,心存幻想,直到康熙把北京的吴应熊处死后,康熙坚定的不妥协打破了吴三桂的一切幻想,但这个时候最佳的时机已经过去了,清军调动全国的资源像吴三桂集团进攻
那么,三藩集团或者说主要是吴三桂能够采取什么措施,以弱敌强?; h1 x: s# Q1 v
当时谋士们给了他三个计策
2 D3 r# j  o: x% V0 p一:北上中原,全军突击,直接决战2 t( A- I7 d* D) Y- Q0 w4 n
这个时期人心不稳,清军还未能调动起来,吴军北上中原,虽然的确是兵行险着,但是所谓富贵险中求,反都反了还想那么多干嘛,清军的骑兵有优势,吴三桂却也不是没有应对的,一方面从西藏进口蒙古战马每年数千匹,另一方面引进了李定国曾经用过的“交枪”,就是越南仿造的欧洲火枪,据说性能超过了明朝的鸟枪,此外还有战象部队,但是奈何吴三桂下不了这个决心,不敢渡江北上,这样长江以北的同盟军渐渐被清朝消灭,清军加强了长江防线,建造了战船,也就无法渡江了
1 s+ F% l" z$ a) @3 F# S# F二:东下南京,占据江南,切断漕运
1 m7 N# w! M9 H. S我们知道明朝后期,经济中心在江南地区,无论是粮食产量,还是生产方式,与海外市场的联系,江南都是先进的,而且这个地区对于明朝还是有一些感情的,但是这个财富重地却被清军占据。吴三桂掌握的云贵两省不过是贫瘠的新开发土地,有许多地方还掌握在所谓蛮族土司手里,经济价值远不如江南地区,整个云南的赋税甚至不如江南一个府。这时候打仗钱是一个大问题,清军也不像当年入关以前吃肉干喝马奶就能打仗,也是靠钱支撑,尤其北京的满洲贵族,那么每年都需要从江南漕运的粮食和物产供应,一旦占据江南,清军失去经济,在北京就比较难办了。而吴三桂如果狠一点,全军趁着清军还没反应过来,进取南京,掌握江南地区,不仅军需容易解决,还能与福建的耿精忠,台湾的郑经连成一片,但是吴三桂也没有敢于采取东下南京的策略
* d! @  ?7 |! r7 N9 E' A三:占据西北,与王辅臣共同攻下陕甘,占领潼关以西的西部地区* h5 y0 f( c, s! d& Q
虽然宋朝以后经济中心东移,靠西北的经济很难建立隋唐那样的帝国,无论孙传庭还是李自成凭借西北的经济基础都很吃力,但是地形上仍然是占据优势,而且尚可喜耿精忠和郑经消极作战,但王辅臣也是和清军打了几仗的,如果说吴三桂北上长安,就能和王辅臣一起占据西北,威胁北京,但是吴三桂也是犹豫不决,没有敢于北伐,只是派了偏师支援王辅臣,援兵还没有抵达平凉,王辅臣就被清朝拿下了
本帖最后由 cctvvv 于 2019-6-22 18:46 编辑 - }# ^4 g" U3 A/ k$ a. x

  d; C' ~3 g# z+ H+ y7 C) O3 k' Y既然吴三桂没有什么全国性的战略思想,那么就轮到醒过神来的康熙出招了,康熙的优势是江南的财富和北方的兵源掌握在手里,以全国的力量和满蒙的联盟击破地方性和不团结的汉兵汉将, z; J4 ^3 B* k0 j- I) l
康熙也分几个步骤
3 m, |8 a0 X' r1 C8 ?& N9 W# v一:进军江西,招降不坚定的小人耿精忠,尚之信  R+ O$ @2 a  ~5 H/ R) \
康熙也看到吴三桂威胁江南,自己税源不保,所以一方面派出一万清军占据荆州布置长江防线,另一方面派出军队进入江西,切断吴三桂与江南和耿精忠,郑经的联系。这样吴三桂和耿精忠就不能互相支援了。其次耿精忠,尚之信也是比较软弱和智商不足的,既然反叛清朝,那还能再投降?回去还能有个好吗?+ z/ J, T7 a/ ^' i0 ]( W
可是郑经格局太小,吴三桂去信叫他攻击南京,而郑经却忙于在广东福建占领地盘,不久就和耿精忠冲突起来,耿精忠腹背受敌,又不是很聪明的人,最后很快投降了清朝,后来被清朝凌迟,尚之信一直没有实际动作,最后很快被清朝招降,反过来打吴三桂,可是后来清朝也没有念他的功劳,而是处死了他。
& D( U6 N" Q$ Y/ n. E福建,广东被清军夺回,郑经在福建吃了败仗,回到台湾,这样东南半壁就被康熙安稳了
; \+ Z( o' r6 v) ^8 P  V二:又拉又打,以汉制汉,招降意志不坚定的王辅臣,用西北绿营打西南绿营  r1 o# w- d4 m) P$ {9 B( u
集中图海,赵良栋,张勇等清军主力大将,以周培公为谋主,带领数量可能达十万的满蒙汉联合大军,带着欧式红衣大炮这样的重炮,先包围平凉城,王辅臣丢了天水,兰州等地,出动精锐据守平凉北面的制高点虎岭,清军也全力争夺虎岭,不惜代价的一波一波攻击,还有重炮掩护,这样攻克虎岭,向城中打炮,王辅臣抵挡不了。康熙又用糖衣炮弹,招降王辅臣,骗他不计前嫌,但是平定三藩后,王辅臣终于看出这不过是骗局,就自杀了。吴三桂的西北展现瓦解了,康熙集中陕甘绿营,由赵良栋率领,攻下汉中,四川,并威胁云南,用西北绿营歼灭西南绿营,完全把大西南包围起来
因为耿精忠无谋,也不意志坚定,幼稚,尚可喜,孙延龄这几个二五仔一边打清军,一边与康熙书信往来,郑经格局有限,只知道在台湾周围抢地盘,最终被清军赶下海,康熙看清楚了,孤立吴三桂,包围大西南。
& V9 e3 f1 b$ {" I- |4 a康熙的谋略实现后,吴三桂就很难办了,侧面全部被包围,只剩云贵老家和湖南突出部,羽翼全部被解决,他也没有太好的招数,于是想出一个振奋人心的计策,就是称帝
7 y! x+ }( ?) r2 }$ u其实所谓建立“大周”王朝,称帝昭武,也只有西南部分地区和湖南而已,孤立的战略形势没有改变,但是吴三桂这么干,使得明朝的遗老遗少很不满,觉得吴三桂是一个野心家,利用明朝做旗号做自己的事,更加失望,本来吴三桂名声就不好,又出此下策,导致失去了更多人支持,自己军心也没有更好。
: |+ W2 v4 a& g, ^吴三桂看到这个情况,决定用军事进攻打破局面,他派出大将马宝,带领五万人和大象,进攻永兴,准备先拿下两广,安定后方。虽然马宝很有能力,在永兴打了大胜仗,而且吴三桂据守的长沙——岳阳防线的水陆军也能和清军暂时对峙,维持战略相持,但吴三桂没有三头六臂,西北和四川的丢失是顾不上了,首尾不能相顾。终于吴三桂还是又老又病,先走了一步。
6 p: M6 w* k$ {, e* P$ h& C吴三桂完蛋对于他的军队显然影响是灾难性的,吴三桂集团完全是靠他的个人人脉纠集起来,加入了各种各样的利益集团。无论官民百姓,加入吴三桂的,无非希望吴三桂用自己的军事能力打出一片天下,好实现某些理想,但是吴三桂后继无人,没有人有这么高的军事资历,所以吴军群龙无首,陷入混乱。8 a4 o4 s0 X1 X% u% U, ^
吴三桂的军事集团,其兄弟子侄也很重要,侄子吴应期和女婿郭壮图争夺领导权,导致分裂内斗。吴军的湖南前线很快瓦解,岳阳,长沙,衡阳,常德,辰州等地先后失守。吴军被清军击溃,像赶鸭子一样的赶回了云贵高原地区。
本帖最后由 cctvvv 于 2019-7-5 00:56 编辑
. e8 \" S, u) f
" K5 E5 ~# F; B+ K  \0 E西南的战事已经大体稳定,随着吴三桂孙子吴世璠反攻失败,大将马宝,胡国柱,夏国相等将兵败自杀或被俘,康熙已经能集中主力包围昆明,由彰泰,准塔和赵良栋率领的四十万大军包围住昆明的几万叛军,康熙的圣祖实录在晚年才透漏了这一机密数字,城中的吴军看到形势不妙,抵抗数月后终于兵变。吴世璠看到这样的情况,就战败自裁,谋主郭壮图也举家自尽。清军终于扫平了云南。两年后1683年,郑成功旧部施琅投降清朝,清军进入台湾,郑成功的余部也投降了,清朝完成了对南方的“再征服”,终于稳稳的控制了全国。
但是事情还没有结束9 \- e: K* B6 y, t4 q4 @
一般地说,历史书记载的是王侯将相的历史,或者胜利者想要的历史,但是脸谱化的历史形象,无疑像幼稚园一般的幼稚,与事实相去甚远" P, N- m+ m5 z
清军平定三藩,有维护国家统一,平定战乱,消灭吴三桂的利益集团的一面,这是任何历史书都大书特书的! u1 U! Y+ s9 f  `  {2 |
但另一方面,战争吃亏的是老百姓,全国各地尤其是西南地区反复争夺,百姓伤亡无算,连清朝官员都承认,王师泄愤时,难免玉石同碎,湖南和云贵的百姓遭到重大伤亡1 Y$ d7 r4 i1 k1 H% f" [
康熙不信守承诺,当然了承诺对于政客们而言无非是摆设,康熙曾经为了分化三藩,许诺耿精忠,尚之信和王辅臣不死,但是最终杀了耿精忠全家,尚之信也被解决,王辅臣料到不能逃过,自己自尽,而后康熙对于放下武器的吴三桂集团成员,也没有含糊。据说斩了吴军核心部队的副将(副总兵)以上所有人,家属满16岁的男丁全部斩首,女眷发给披甲人为奴,总共杀了上万人。这还不算,剩下的人也发配关外,成了站丁,在关外的吉林,黑龙江甚至外东北苦寒地区永远给清朝站岗,不许考科举,不许回关内,还有的在承德木兰围场,世世代代给清军当奴隶,这样被清算的有30000人以上,要不是辛亥革命,他们永永远远在关外站岗- A2 ?# l- U  Z4 }$ Z5 r9 }
清朝对于吴三桂集团,清算的很彻底,除了杀光吴三桂全家以外,对于其部下,也是追究到底的,到了乾隆时期,看到关外的气候实在是艰苦,说以后流放宁古塔的人都不用去了,去辽阳就可以了,但是三藩集团的后代仍然不能向南一寸,仍然留守在黑龙江甚至外东北,世世代代永远清算,这些人已经和吴三桂没有任何关系,甚至一开始也没有太大关系,但清朝核心的满蒙成员实在太少,“小族临大国”,一刻也不敢怠慢, w/ A% }. F' `% @. }
最后还生存者的掌握军权的绿营兵就是宁夏的赵良栋,率领陕甘绿营夺下头功,昆明之战更是纪律严明,进城后不烧杀抢掠的军队也只有他的部下,但是康熙也没有放过他,找了理由说他为自己争功,心胸狭窄,夺了他的兵权,险些收拾他的家族,直到乾隆时期,才封他为伯爵
; S6 l2 e% Y' `: c8 h% z0 H. j1 r5 W此后康熙的满蒙联盟收回了所有的军事指挥权,督抚以上除了雍正时期用过岳钟琪以外,直到曾国藩之前再也没有用过八旗以外的人,清算了降兵降将,完成了彻底的征服
本帖最后由 cctvvv 于 2019-6-22 19:21 编辑
" S% V% |# {0 V8 g$ B( E1 [# _
" L4 k$ J% O: n! b真正的历史永远比书上的复杂,大的定性当然是需要的,吴三桂等人的叛徒属性,煽动战争的一面早已广为人知,但是事实上脸谱化的“好人”“坏人”难以形容复杂的历史,只有旁征博引,才能还原真相,像侦探一样搞清楚历史的发展轨迹,复杂的利益关系,和被记载英雄史帝王史忽略的下层人民
0 s: G0 m( u1 H3 \; d参考了学者李治亭的《吴三桂大传》,《清史稿》,《圣祖本纪》,和知乎的墨舞的记载,谢谢他们
所谓三反 五反的问题,比较敏感,你确定自己够那个层次。5 c: N2 D0 f" ^, Q
lala23159 发表于 2019-6-25 08:19
这和清朝以后的历史关系不大吧,也就是聊聊,没有和时政有什么关系啊
本帖最后由 cctvvv 于 2019-7-3 13:17 编辑 ' k- k" @5 v( E* Y* V  L  w6 t! ]" @
5 h9 _* H# a# V7 F: |# V
吴三桂杀了太子,怎么为明朝复仇?
; g% T5 H4 \8 x9 h4 p3 gzkyblood 发表于 2019-6-30 23:12
他杀的是永历,不是崇祯的太子,但对他的支持者来说复明不重要,重要的是反清吴三桂起兵的基本支持者,并不都是明朝的遗老遗少,他们许多人都是吴三桂这种降清的汉族武将,有26人,其中20人虽然曾经是明武官,但他们的降清后利益不是来自明,而是和吴三桂有共通之处,相同的处境让他们走到了一起。另外还有随从三藩的文官500人,这些人是因为在清朝受到满洲贵族驱使等原因,才反对清朝,这些人也不在乎是不是复明$ ~) [3 F, S: p: r
吴三桂在民间和下层的支持者,是一些汉兵汉将和不满清朝统治的人,他们要的是反清,而不一定非要复明
& R0 I& m! e  E' p# y& r只有坚定地明朝遗民,才会很执着的在乎吴三桂是不是想给明朝报仇,但他们其实并不是吴三桂的主要支持者( A. B/ ?  |$ n$ ?* O3 I
所以说吴三桂起兵是为了集团私利,但客观上表达了汉兵,汉将,汉民以及奴仆们的各种矛盾,给明朝报仇只是口号,后来自己也扔了,反对清朝才是目的,只要是反对清朝,吴三桂的支持者不在乎他是不是为明朝报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