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性能研究
火力篇
关于黎塞留级,最大的争议大概就是这4联装2座的、前置的14.96寸主炮了。既然说到主炮,便也就顺便的说说这样设计炮塔的原因、优点以及劣势。
法国海军为什么在自己的新式主力舰上采取这种看似奇怪的设计?这大概与英国海军纳尔迅级战列舰的影响有关。尽管纳尔迅级3座主炮前置的设计当时被讥为“世界上最大的浅水重炮艇”,但优点十分突出:可以大大缩短主装甲带长度,节省出的排水可以运用到其他需要加强防护的地方。同时,多连装的炮塔本身也能很好的节省排水量。但同时,缺点也很明确:射界不利于火力发扬,尤其是C炮塔;若一座炮塔被击中可能会波及到其他炮塔造成火力丧失。
最终,法国人在多种方案中选择了2座主炮前置的方案,主要原因还是条约的限制与其设计目的:既要有良好的装甲防护,又要有较强大的火力以执行攻击任务,同时尽量遵守条约。此种情况下,2座主炮前置的方案无疑是适当的。
为了解决主炮前置设计可能造成的问题,尤其是损毁问题,设计师们进行了一系列改进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在4联装炮塔使用2X2的设计,实际上由是2个双联装炮塔共同组成,部分零件共用;加强炮塔防御。在黎塞留级上,炮塔正面防护达到430mm,高居欧洲新式战列舰之首,炮座装甲也达到405mm。由于存在如此厚实的防护,设计师甚至将炮塔下部作为弹药库的一部分。此外,还大大拉开两座炮塔间的距离。这样一来,炮塔的防护得到大大加强,很大程度上削减了炮塔被击中后的损毁及连锁反应。
在奥兰之战中,敦刻尔克号炮塔被胡德号的15寸炮弹直接命中与达喀尔之战的黎塞留号主炮炸膛事件都可证明法系炮塔并非脆弱的。
尽管理论上仍有一炮击毁2座炮塔的可能性,但实际上,这种可能性已经被设计师用心良苦的设计削减得微乎其微。
对于射界问题,则采用优化舰桥设计的方法,使B主炮的射界达到了300度,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该种炮塔设计对于火力发扬上的影响。同时在后甲板未安装主炮的位置以品字形安装3座三联装152mm副炮,也算是有所弥补。
当然,这种在世界上非主流的设计的缺点也是存在的。第一,仍是射界问题。即使达到300度,但身后的60度区域里无主炮火力,不利于战舰在战斗中的撤退,也不利于侧后接敌时的对抗。结合法国舰艇在舵上比较糟糕的设计,这一缺陷是比较严重的。第二,这样的设计导致船体重心前移,造成战舰前半部分水线过于肥大,从而增加了航行阻力,从而影响续航力和航速。这也是黎塞留级续航量较低的原因之一。第三,拉开炮塔的距离和加强炮塔装甲的设计一定程度上又拉长了装甲带,增加了排水量,抵消了一部分此种设计所带来的优势。
总体来说,4联装2座的主炮设计并不是最佳布置方式,但对于法国海军的预计目标来说显然是适合的。
尽管主炮的火力发扬受到了布置位置的一定影响,但法国专门为其研制的Model 1935型主炮的性能还是相当不错的。
炮塔诸元如下:(转自燃烧的岛群)
口径 380mm(14.96吋)
身管 17.882m(704吋)-45倍口径
重量 94.13吨
射速 1.2~2.2发每分
弹丸重量 (穿甲弹) 884kg(1949磅)
药室寿命 100发
身管寿命 200发
射程 41700m(45600码)-仰角35度,穿甲弹
重量 2476吨
高低射角 -5°/+35°
水平射角 -150~156°/+150~156°(视炮塔位置而定)
高低转速 5.5°秒
水平转速 5°秒
装弹高低角 任意
尽管Model 1935口径只有380mm,身管也只有45倍径,但采用的为884kg的重弹,较之著名的俾斯麦级SK C/34的840kg的高速轻弹设计重许多,同时采取了增多发射药的措施。而仅这两点,就使黎塞留级主炮的射程、远程侵彻力和初速都强于了俾斯麦级,仅次于美国海军MK6的16寸主炮。在欧洲范围内,只有意大利维内托级的15寸50倍径并使用强装药方式的主炮强于它。
另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是其采取的“弹性填装”系统,既在装弹药时不需要将炮管移动到特定高度,在任意角度都可以。尽管有些人认为这一措施并不太可靠,但其能够大大提高实际射速的作用是无可否认的。相比之下,其他追求高速轻弹设计的战舰在实战中并没表现出其射速快的优点。
在防空火力方面,黎塞留级的防空即使在未接受美国改装前在欧洲已称得上良好。在1940年7月8日英国航空母舰竞技神号对其发动的空袭中,黎塞留号用其100mm高平两用副炮、几架不多的法制37mm高炮与13.2mm高射机枪取得了击落多架飞机的战果,而1943年在美国接受的改装后,更是换装上了大量著名的40mm博福斯中口径高炮和20mm厄立孔小口径速射炮,使之防空能力获得了极大的提升,在后期任务中经常担任航母舰队中为航空母舰提供防空火力支援的最后一道屏障。
防护篇
因为使用了上述的炮塔设计的缘故,使得黎塞留级能够把大量节省出的排水量用在防护上。
一。主装甲带
黎塞留级的主装甲带防御十分坚固,主要由2层组成:第一层为330mm并倾斜17度的主装甲,其后有一层18mm的防崩落衬垫,第二层为50mm的大角度倾斜穹甲。考虑到穹甲的大角度倾斜和第一层倾斜装甲对射入的炮弹弹道和动能的影响,倾斜装甲+穹甲的防护能力应大于一块装甲。其等效垂直装甲大约是410mm-420mm左右(330mm倾斜17度约为360-365mm,穹甲等效值不便估算,权且直接相加)。
在第二级舰让·巴尔在卡萨布兰卡处于停泊状态下与美国海军南达科他级战列舰的战斗中(当时让·巴尔号未完工,仅装载了4根炮管,但舰体工程已完成),厚实的主装甲带成功防御了将一枚击中它的MK6型16寸重型炮弹,将其直接弹开。尽管这艘未完工的战列舰遭到5枚16寸炮弹和数枚炸弹的重创,并使非重点防护地区损坏严重,但其坚固的主装甲带和水平装甲仍保护了它,使在这次毁灭性的打击之后没有沉没。
二。水平防护
黎塞留级战列舰的水平防护堪称世界一流。水平防护由3层装甲共同组成:第一层为甲板的24-26mm的装甲,第二层为150mm的主水平装甲,第三层为40mm的庄家。在第三层装甲的两侧,水平装甲向下倾斜延伸,形成了前面已经介绍了的穹甲,厚度为50mm。共记214-226mm的强大水平防护显然已超出防御战列舰水平中弹的情况,更多的考虑是对来自高空的威胁——炸弹的防御了。这样的多层装甲设计可以有效降低炸弹对战舰的破坏。另外,炮塔顶部的装甲也达到195mm,较之其他战列舰亦是十分坚固。经过提高水平防护水平,显著的提高了战舰综合防护能力。
不得不说,在二战爆发后的海军战斗方式的发展来看,这种设计是很有远见的。
三。水下防护
黎塞留级战列舰拥有极强的水下防护能力,法国设计师在设计之时吸取达达尼尔之战布韦号触雷沉没的教训,大力加强了水下防护。首先,主装甲带向水下延伸2.5m,带有倾斜角,以尽量减少来自水下的威胁。在装甲带下部则采取了防雷壁(实际上是加固了的舰体)、防雷隔间、起间接防护作用的燃料舱、装甲隔墙、多重装甲隔壁结合水密隔舱等。而且在舰壳与防雷壁之间还填充有一层厚厚的泡沫橡胶,可以十分有效的削减、缓冲鱼雷、水雷爆炸造成的冲击。日后事实证明,这套设计是十分成功的。
1940年7月8日,停泊在达喀尔的黎塞留号遭到从竞技神号航母上起飞的剑鱼型鱼雷机的攻击。但剑鱼投放的450毫米鱼雷遇到了强大的水下防护并未造成所预期的伤害。经过简单的损管,黎塞留号就又直接参加了之后的作战活动。
机动篇
设计之初,高航速就是主要的要求之一。在地中海海区,高航速有利于对敌舰艇的攻击和包围,同时也便于执行护航和破交任务,当然其中也包括了对付德国袭击舰和战列巡洋舰的设计目标。
黎塞留号计划采用4台总功率为15万马力的蒸汽轮机,4轴推进,设计航速为30节。而实际上,黎塞留号的主机达到了15.5万马力的峰值功率,最大航速可达32节,在当时是最快速的战列舰,并且可以30节航速航行60个小时。
尽管具有高航速,然而,黎塞留级的续航力则十分糟糕。黎塞留号可以装6800吨重油,却只在以18节航速时能连续航行5000海里,在欧洲各国新式战列舰中垫底,对其日后在太平洋战场上的远距离运动也有所不便。原因正如大家认同的那样,一是法国蒸汽轮机组效率偏低,二是主炮设计造成的前半部分水线肥大,从而增加了航行阻力。但是,在地中海海域作战,对于军舰的续航力要求不高,对于战斗力的影响并不大,因此也被接受了。
而黎塞留级最大的问题则出在其舵上。由于装甲采用装甲盒的设计留下的问题,黎塞留级的转向采取了单舵面的设计,直接导致转弯性能相对其他舰只较低下,转弯半径大,在战斗中强占T字横头和有利位置比较不利,若被攻击防护相对薄弱的后方也比较危险。当然速度上的优势有力的弥补了这一缺点,但问题仍然是存在的。
诸如如上的原因,黎塞留级的机动能力要打一些折扣,无非是续航性、舵的转弯效率问题与主炮布置的缘故(因主炮前置,撤退时若不想无主炮的后部挨打,必然选择侧身撤退,那么又必然会牺牲一定的在撤退时至关重要的航速),但高达32节的速度仍然使其成为快速战列舰的典范之一。
综合所述,黎塞留级战列舰的综合防护能力、综合作战能力都是十分优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