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还是少扯现代史为妙。1921年后的事情别扯。: d, x5 M  r6 }
明治维新的成功,在于把普通的日本百姓,变成了国民,他们有了现代国家的意识,是为现代日本国家而战。) G# Q" ^, Z* Q9 f, j8 [* {% w( c
清朝的百姓,洋务运动,并没有把普通百姓变成国民,他们并无现代国家意识,是你皇帝的事情,和百姓无关,并无为现代中国而战的意识。必败无疑。
, G/ z( y, t9 u2 s
37-38年之后的是投向南洋了 →_→ ; k3 g' W: s0 x( L

# S# C) z" F2 M% u# J: C  ]8 V. {再说了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 日本在 整个中国战场投入了70%是力量。。。。。
4 S( G: \$ e1 R. `- ]  s
* ^% `4 e5 [& w) u. S竟然说 中国战场的作用对日本国力的影响不明显  Q& u2 S4 a, p+ r* c8 \! W! G
; A* t2 w! |  B! v( @7 F
算了 建议有空可以看看上面说的两本书 ...1 N0 L  d7 E/ ?$ F* ]' O' Z* {4 d
Deutschina 发表于 2014-10-17 23:05
7 u# n4 O0 l1 z看了《大东亚补给战》,印象最深的是这几句话:

日本在现代战争中过去是

非常脆弱的,今后当然也是脆弱的,但在和平的世界上却是非

常强大的。
7 P4 m) v* C" N/ W% B, L& x1941年战争爆发时候,日本的工业状况还依赖大量进口工业母机,却牛皮哄哄的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国民自以为强大的可以对美开战!过了70多年,看看现在某处陆地的工业状况,历史何其类似!何其类似!
216# Deutschina 多展开说,风险莫测。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就看后来者能否吸取历史的教训,这也就是研究战略必定研究战争史的道理。
1、泥泞的因素对德军进攻产生了致命的延迟,至少这样时间延迟使得西伯利亚援军能够在前线不堪重负的时刻及时赶到。
) `) I4 }0 W. `* S) V- V2、土地上冻后,严寒的因素也起了重要作用,使得德军必须夺占居民点,限制了德军的迂回;否则极难在野外过冬夜,哪怕居民点烧毁了,也有残骸可供御寒。  T% M# N+ u. N1 y2 b4 ?
3、这些因素也不能夸大严寒--冬将军的作用。我的观点是:德军的失血速度大于补充速度,导致攻击力不断下降;苏军虽然有着巨大损失,但补充速度大于失血速度,总体战斗力相比较而言反而逐渐占了上风;这才是德军失败的根本原因。毕竟是大量经过军事训练的士兵+将领的战略+中下级军官的战术素养决定了战役胜负。
这恰恰说明,德国并无灭亡苏联的实力。借1句前人名言:德国虽无灭亡苏联实力,但是也相差不远。8 |' Y: r  x2 j0 B8 ~7 g
德国要取胜,就需要集中全力,携欧洲大陆的实力,在关键战场集中兵力,胜负尚可一搏。如果有实力,基辅莫斯科可以同时进攻,何必需要古德里安转向基辅。2 O3 c7 A4 p( l
自身因素:四处分兵,西线要留部队,非洲也要派出部队,入侵巴尔干,也极大地损耗自身实力。冬装未认真准备。法国战役后居然还遣散部队,军工生产没有24小时连续生产,等等。
: l$ Z/ e: s/ X1 S" Q# r# G对方因素:苏联实力强于德国预期,背后还站着美国。
4 J. g/ Q* e8 W" a1 G. t客观因素:苏联糟糕的交通条件,泥泞提前出现,寒冷提前来,战争资源尚有短板。, z# n7 ~/ b/ w7 J' O
犯了那么多错,如果都要指望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弥补,精神因素能有这么大作用?除非对方关键性错误多于你,否则德国哪来机会翻盘。
关于不重视保护侧翼安全的后果,我相信也不用举其他例子,斯大林格勒战役就是个鲜明的反面教材。$ Y) y& s, x2 M% z  S
wangqifeng 发表于 2014-10-31 18:17
8 b% U7 C5 o" d- d: W
1、我并不认为美国站在苏联一边,美国只站在它的利益一边。美国的战略是不允许欧洲出现一个统一的强权。欧洲是均衡的,而不是统一的,最符合美国利益;无论是德国还是苏联,乃至英国,如果能统一欧洲,都是美国利益之敌。二战德国统治下的欧洲,如果再度统一苏联、英国,美国必将沦为2流国家。美国要想获得全球霸权,必定是援助弱小对抗最强。如果巴巴罗萨行动中苏联一下子打垮德国,取代德国,美国必将援助德国,削弱苏联,决不会坐视苏联独霸欧洲。
/ u, O8 t3 v, w. @5 l5 J% X: l) A2、基辅莫斯科的方向之争,我并无断定哪个较优。我意思是:假设如果德军倾其全力总动员后,实力足够,2个方向同时进攻是最优解。
/ A: a. D/ s2 s6 {) f, h作为个人,我认为消灭对方的军队,比夺取城市更为重要,没有消灭对方南翼的大量部队,贸然进攻莫斯科,就得假设西南方面军乃至苏军总参谋部和sdl都是蠢才,蠢的不懂得侧翼进攻。
* O5 t! w8 C+ |1 X站在事后来评判,2个方向的优劣,非要决个对错,是轻视前人的智慧,他们在情报不全面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没啥好说得。换你我,在那个位置,决策也不见得能高明多少。
我看到有本杂志写的比较全面,盟军也试图仿制日元,但是发现日元钞票纸张嵌有日本独有的植物纤维,伪造难度很大,而且日本占领区发行的军票数量大,日元反而极少。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