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由于第二和第三乌克兰方面军并不处在苏联最高统帅部的优先供应名单上,我们会发现这两个方面军直到战争结束,在所得到的武器装备上,无法和直接向德国本土进攻的苏联方面军相比,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凑合着过日子”,比如第一白俄罗斯方面军和第一乌克兰方面军后来都拥有二个坦克集团军,每个坦克集团军拥有坦克高达700~900辆,而第二和第三乌克兰方面军合起来只有1个坦克集团军,而且这个第6坦克集团军只有2个军,坦克数量只有可怜巴巴的400辆,并且其中一半(第5机械化军,也就是后来的第9近卫机械化军)还是装备着比较落后的美制M4A2“谢尔曼”坦克!) v- o; @1 [. i. x- f
对于这种情况,马利诺夫斯基自然感到十分无奈,但他知道报怨也没有用,于是他抓紧战役开始前的每一分钟训练他的部队,他尤其注重的是训练他的装甲部队通过复杂地形的能力,他清楚地知道未来战役的胜负取决于他的装甲部队能否迅速通过德军防线。为此他特意将受过特殊训练的工兵部队配属给他的装甲部队,一旦攻势开始这些工兵部队将紧随着机械化部队行动。在战役开始前,马利诺夫斯基的第二乌克兰方面军机动部队除了第6坦克集团军的2个军(第5近卫坦克军和第5机械化军)以外,还有第18和23坦克军以及第5近卫骑兵军,而第三乌克兰方面军只有第4近卫机械化军和第7机械化军,显然第二乌克兰方面军将充当主力。此外为了弥补协助步兵突破的独立坦克部队的不足,苏军为各个担任主攻任务的步兵部队配属了独立的自行火炮部队。至于说苏军这个地区中装甲部队武器质量,很遗憾我手头资料不足,我十分肯定地知道,新式的T-34/85坦克和JSU-152自行火炮都装备了部队,但有鉴于参加白俄罗斯战役的苏军机械化部队尚无法保证装备100%的这些新式武器,我认为这些新式武器在这个地区的苏军装甲部队中不会超过50%。
- R, a Y) i% s* E' H 在我具体叙述战役过程以前,我先来比较一下双方的兵力,第二和第三乌克兰方面军实际兵力共有131万人,但参加这次战役的兵力只有886491人(第二乌克兰方面军537856人,第三乌克兰方面军348633人),光以人数来看,相对于50万德国和罗马尼亚联军,苏军只占有约1.8:1的优势,对于进攻一方来说,这实在不是一个很明显的优势(虽然22万罗马尼亚人战斗力无法和德军相比,但苏军中那26万新兵也绝对好不到哪去),苏军的主要优势在于其在火力上的优势,苏军的两个方面军共有坦克和自行火炮1800辆(第二乌克兰方面军1283辆,第三乌克兰方面军591辆),在这方面苏军占了几乎是5:1的优势,在76毫米以上口径的大炮数量上,苏军的优势更高达10:1,在空军兵力上,苏军共投入各种飞机2000架以上,而德国空军在苏联发起攻势时,在本地能运作的飞机只有43架轰炸机,57架攻击机和72架战斗机,苏军几乎占了15:1的优势(在战役开始后,大量德国飞机被派往那里支援,但即使如此,苏联空军在数量上仍有4:1到5:1的优势),这个实力对比从一开始对于德国人来说就充满了不祥。 * {; U# V5 f* j( [
在战役开始前,德军的部署情况是这样的,在北部防线上是Wohler将军的德国第8集团军右翼部队和罗马尼亚的4集团军。为了巩固防线,在这里德军采取了将德国和罗马尼亚部队 间隔地部署的方法。在德军防线最左侧是罗马尼亚第7军,它在喀尔巴阡山脉上占据了防御 位置,德国第8轻步兵师在左,罗马尼亚第104山地步兵旅在右,而罗马尼亚第4山地步兵旅 作为军预备队在后方占据了阵地。罗马尼亚第7军右翼是罗马尼亚第1军,这个军占据了从喀尔巴阡山脉山脚延伸到第一道山地的间隔地段,这个军以罗马尼亚第20,6师组成第一道防线,而罗马尼亚第8步兵师作为预备队部署在防线后方。罗马尼亚第1军右方是罗马尼亚第5军,这个军的防线由左到右部署着罗马尼亚第1近卫步兵师,第4步兵师,第1步兵师和德国第46步兵师。再右边是罗马尼亚第6军,该军以罗马尼亚第5步兵师和德国第76步兵师占据防线。第6军的右翼是罗马尼亚第4军,该军防线由罗马尼亚第7步兵师,罗马尼亚第 5骑兵师,德国第79步兵师和罗马尼亚第11步兵师组成。最后方是德国第7军,这个军以第376,370和106三个步兵师占据第一线,以德国第258步兵师作为军预备队。
$ t0 s# h0 P; T- u" ?) p 在第一道山地后方,德军以德国第57装甲军作为机动部队占据了两道山地之间的地带,如苏军突破了第一道山地防线,这些机动部队将对苏军进行阻击,以掩护第一线部队撤往第二道山地防线,这些机动部队部署情况是这样的。“大罗马尼亚”装甲师部署在罗马尼亚第5军后方,罗马尼亚第6军后方是罗马尼亚第18山地步兵师。德国第10装甲掷弹师和罗马尼亚第3步兵师则位于罗马尼亚第4步兵军后方。 + Z6 f7 Y& o. V7 H. |) o
最后在第二到山地防线上德国人由左到右部署了罗马尼亚第13步兵师,第101山地步兵旅, 第3步兵师和第102山地步兵旅。在这道防线后方是最后一个德国部队,第20装甲师,这个装甲师在白俄罗斯战役中遭到了歼灭性的打击,于不久前刚刚调到罗马尼亚进行整补,现在虽然在人员上得到了一些补充,但其武器装备远远没有到位,整个师只有1辆坦克!显然这个师在即将到来的战役中是帮不了什么忙的。
- l9 Q, x% \. P! N* S: Y 说到这里,我们应该发现德国在北方的防线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弱点,自古以来,对于在战场上战斗力较弱的部队的使用方法通常是这样的,在进攻时,这些部队通常会被赋予保护两翼的任务,在防守时,这种部队通常被部署在第一线。这样做的用意是以那些不大可靠的部队尽量吸收进攻一方的动量,然后由充当主力的部队在第二线和敌军决战,同时这样部署也有防止前者溃退的作用。所以永永远远不要将不可靠的部队部署在第二线,否则一旦当第一线被迫后退时,那些占据第二线的二流部队很可能会产生恐慌,“既然他们也抵挡不住,我们能干什么!”,这样他们很容易不但不去反击进攻的敌军,反而率先逃跑从而造成全线崩溃的危险。在这里我无法理解的是,虽然罗马尼亚军队的战斗力已经有了提高,但他们毕竟尚未经受大规模作战的考验,为什么Friessner将军会放心地将担任第二线反击和防御的重任几乎全部交给罗马尼亚人?从德国人的部署情况看,其二线部队除了德国第10装甲掷弹兵师以外,究竟有那个是靠得住的?我如果是Friessner将军,我晚上是会吓得睡不着觉的! |
I have nothing to offer but blood, toil, tears, and swea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