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手机电子书,有好多书读起来方便多了,也能很容易的找到一些难得的纸质书。比如渊田桑亲历的这本《中途岛海战》。5 h$ x e. [( A' l# k8 q/ q# ^, O
最早读这本书是20年前的初中时代,当时还自带午饭,我还记得中午休息时,抱着饭盒在自己的座位上边吃边看的情景。对这本书的记忆也渐渐模糊,只记得若干细节。而且当时对于太平洋战争,对于二战的理解还是很肤浅的,现在重读也有了不少新的感想。$ }1 T) @5 j# U+ u
首先,本书作者的身份极其特殊,渊田能活到战后某种程度上成为如今研究太平洋战争的一大财富,特别是中途岛海战之前日军高歌猛进的这段历史。这本小册子就是典型的例子,渊田亲身经历的内容写得还是很详细的,这个第一人称很有说服力,也提供了很多身处风暴中心的视角。不过亲身经历只是点缀,本书更多的还是从战略层面上对中途岛的前后进行的分析和反思。应该说,这个反思已经相当到位了,其实渊田(或者说奥宫正武)并没有过多的强调所谓的“運命の五分锺”。他不止一处指出了日军的这次失败是早已注定的,并且是从各个方面都注定的,对山本和南云也婉转的指责了他们在决策和指挥上犯下的致命错误。而且以前没有注意的地方,就是结尾列出的日美双方对于海战损失的估计,也可以看出,42年,日本海军还算比较客观,把约克城号当成两艘航母完全是情有可原的,从书中,可以看出,处于战争迷雾中的南云机动部队对于战役全局的认识是多么的局限,也多么的想当然。所以有时我们也没有必要过多的事后诸葛亮,从这点倒也很能说明"中途岛的胜利,是情报的胜利"这句话。
中途岛时候美国的太平洋舰队实力,比南云的机动部队又大多少?/ p7 ]- v {' [+ B: V1 Y0 C) }
美国人在战场上的惟一优势的是能指望中途岛的基地航空队牵制和消耗日军。1 w: Y. c+ d' c# w3 X
在战斗中,美国的各路攻击队也是缺乏协同,几乎都是单独杀进站场的。而且,最后时刻几乎同时出现在日本航母上空的俯冲轰炸机队也是单纯偶然地凑在了一起发动了协同进攻。按照战后美国海军内部的反省,一举敲掉三艘日本航母的进攻(包括之前的中途岛海军陆战队、陆航的攻击行动)其过程简直可以用一团糟糕来形容,但是结果确是最好的!!这中间,运气和偶然占了相当大的成分。 # w0 s# Q, F! j0 A& M9 G日本人也是一样,如果利根号的侦察机能按照预订时间起飞,如果那架飞机的电台能够一直正常工作的话……4 f' N7 U2 p M7 Z. f
0 A0 P7 b# j; w3 f+ ?
战场上,即便是做了充分的事前准备,也可能因为一两个偶然因素而导致功败垂成。即便是匆匆忙忙应战,也能因为一些偶然的闪光,扭转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