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康熙有些事情没有想清楚,明显低估了三藩的实力,和全国的情况- h/ o0 w: J7 J m
首先是民族问题,吴三桂等人前半辈子叛明,后半辈子反清,看起来好像很是不可能,但实际上清初六大弊政,导致矛盾尖锐,明朝灭亡不久,怀念的人还很多,以及西南地区在永历政权灭亡后才10几年,许多人还是年轻人,保持着明朝的记忆,进入清朝后他们也没有再清朝直接统治下,而是在平西王吴三桂统制下,两者还是有很大区别,所以天生对清朝不感冒,吴三桂反叛后,云南,贵州,四川甚至湖南的官兵不战而降非常多,康熙事先也没有派兵在云贵周围监督,导致一下子就失去了好几个省,一些地方的汉族兵将和农民奴仆都相应,江西湖南都有各阶层加入吴三桂,或者自己组建队伍抗清& x. s5 w# }3 S8 G; n) g- m
2 j2 I& w6 R* S( s. r# r- H6 s$ ^
其次是清朝对全国的控制力问题,康熙高高在上,年轻气盛,对全国认识处于一个不断学习的阶段,还没孝庄太后那么老成,在清朝看上去控制的地区,也有人开始动作,比如说察哈尔一个亲王,北京的“朱三太子”,青海蒙古台吉,台湾郑氏家族,都起兵对抗,而吴三桂每年也与藏传佛教格鲁派的首领达赖喇嘛交好,每年通过茶马古道从西藏买进蒙古马数千匹,吴三桂起兵后,达赖喇嘛还派使者对康熙提出“裂土罢兵”的要求,明里暗里施加压力,导致“三边动摇”,甚至朝鲜王国也记载,他们暗中准备军队进攻东北
8 J, n) u: ` o, z( v. g
% s- P0 n* R" [' t. f- P# a( B1 b最后是三藩的军事能力,到了1670年代,清朝赖以建国的功臣名将如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皇太极,阿济格等人都已经趋势,鳌拜被擒,遏必隆病故后,清朝能和吴三桂一个资历的武将找不着,八旗兵也已经有了土地田产,过上了明朝公子哥的生活,不再天天渴望打仗,而另一方面,吴三桂暗中积蓄实力,在清朝使者面前用老弱病残演习,把精兵藏起来,麻痹清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