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转帖]铁凤难飞——旧日本海军最现代化的航母“大凤”号

原载:《兵器》2005年9月号
作者:乾坤
转帖时补充部分图片并修正部分错误




建造背景
    1936年(昭和11年)底日本海军摆脱了束缚其发展的”伦敦条约”和“华盛顿条约”,而从1937年1月开始世界海军发展亦进入了无条约时代。为了在造舰方面和美国海军展开竞赛,野心勃勃的日本海军马上抛出了海军造舰第3次补充计划(所谓”丸3计划”),决定建造2艘超级战列舰(“大和”、“武藏”)和2艘新型舰队航空母舰(“翔鹤”、“瑞鹤”)。为了进一步扩充其实力,日本海军于1939年(昭和14年)推出了海军造舰第4次充实计划(”丸4计划”),决定建造”信浓”号及大和级4号舰,另外还包括1艘新型舰队航空母舰——“大凤”。
    “大凤”号是日本专门设计的最大、最现代化的航空母舰。日本海军对其寄予厚望,希望它能深入到敌舰载机作战半径以内突击敌方舰队,并能在机动舰队的前方担当己方攻击机群的中继基地,以便日方舰载机能进行超远程的“先发制人”的攻击(与超级航母“信浓”的用途相同)。这样一来,“大凤”号受敌方攻击的可能也会增加,因此日本海军对“大凤”号的防御能力要求极高——必须能抵抗500千克炸弹的俯冲攻击和敌巡洋舰主炮的打击(牛牛注:弹药库要求能抵抗3000米高度1000公斤炸弹的俯冲攻击和1200米至20000米内8英寸炮弹的打击;动力舱要求能抵抗3000米高度800公斤炸弹的俯冲攻击和1200米至20000米内6英寸炮弹的打击)。在此方针的指导下,日本决定在“丸3计划”中建成的翔鹤级航母的基础之上加大排水量,增强防御力,设计出了新锐的“大凤”号航母,并于1941年(昭和16年)交由川崎重工神户造船厂建造。




技术特点
    “大凤”号试航排水量3.42万吨.水线长253米,水线最大宽度27.7米,平均吃水9.59米,飞行甲板长257.5米,最大宽度30米。装4台蒸汽涡轮机和8台锅炉,功率117.7兆瓦,4轴推进,螺旋桨最大转速300转/分,航速33.1节。“大凤”号是日本海军中第一艘在飞行甲板装防护装甲的航空母舰,在日本海军的航母建造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为了改变以往日本航母飞行甲板防御力脆弱的状况,海军可谓煞费苦心,不惜减少舰载机的数量(为63架,比“翔鹤”号少21架)(牛牛注:大凤的载机数在设计过程中多次变更,从最初的126架,到后来的64架,随后又增加到78架,最终定为53架,也有资料称61架;设计预定搭载十七试舰战“烈风”24架、十六试舰攻“流星”24架含1架备用、十七试舰侦“彩云”4架另1架备用、合计53架,也有资料为烈风18架另1架备用、流星36架、彩云6架、合计61架;但最终在“阿”号作战时实际搭载为零战五二型19架、彗星舰爆17架、天山舰攻14架、彗星舰侦3架、九九舰爆1架,合计54架),来提高飞行甲板的防护能力,加强其不沉性。和翔鹤级相比,“大凤”除了舰载机的数量有所下降外,其飞行甲板和机库之间的升降能力也下降了1/3,即飞机升降机由“翔鹤”的3台下降为2台,这也是出于加强垂直防护的考虑而取消了飞行甲板中部的升降机。“大凤”前后升降机的尺寸分别为13.6米x14米和14米x 14米,各重100吨,足以升降日本海军在研的“天山舰攻”、“彗星舰爆”等各种新型舰载作战飞机。这种升降机布置形式使前、后升降机之间中弹概率最大的一段飞行甲板的强度得以加强。在这段飞行甲板上铺了厚重的装甲层(150米x 20米),装甲是由20毫米的DS钢板和75毫米的CNC装甲板叠加而成,完全可以抗击500千克炸弹的俯冲攻击。装甲层的加重使重心上升,势必又影响到“大凤”的稳定性。日本的解决之道是加大吃水深度(平均吃水深度比翔鹤级增加接近1米),并降低飞行甲板高度,因此“大凤”舯部舰体干舷高度仅12.5米,这远低于瑞鹤级的干舷高度(14.13米)。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大凤”号的垂直防护能力强大,但水下防护能力并不突出,其水下装甲仅能抵抗300千克装药鱼雷的攻击。这个弱点使“大凤”号在面对潜艇的威胁时显得脆弱不堪。



    “大凤”号飞行甲板的降低又使烟囱的布置成了难题。以前,日本所有航母的烟囱均是由船舷向外侧伸出,并向下弯曲,这样做不但排烟效果好,而且避免了排烟对后部飞行甲板上作业的不良影响。但是由于“大凤”的干舷较低,烟囱的安装位置也低,这样一旦航母受伤倾斜,那种弯曲状的大烟囱就有可能没入水中,对舰体的稳定性十分不利,而且有海水从烟囱倒灌的危险。这显然与强调防御力的初衷是相违背的。因此,日本决定放弃传统的横斜弯曲状烟囱,而采取直立式烟囱。但是这一点在技术证论会上遇到了麻烦。海军认为这种烟囱在夜间会成为飞机着舰时的严重障碍,排烟也会影响后部飞行甲板上的正常作业。后来推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即烟囱与舰桥实现一体化,并且烟囱向船舷外侧倾斜。为了确保这种设计的排烟不影响后部飞行甲板上正常的作业,设计研究部门专门制作了一个1/100的模型,并进行了严格的风洞吹风试验,最终得出结论:当一体化的烟囱向外舷倾斜26度并高出飞行甲板17米时,其排烟不会影响飞行甲板上的正常作业。这个重大结论后来被运用在多艘日本航母之上,例如“隼鹰”、“飞鹰”和“信浓”都采用了这种向船舷外侧倾斜26度的舰桥一体化烟囱。



    “大凤”号的舰桥设置在右舷中部稍靠前处,舰桥内部采用常规布置,从飞行甲板平面起向上依次是:第一层(飞行甲板之上)设有方位测定室、飞行员待机室、气象室;第二层(下部舰桥甲板)设有司令官、参谋长、舰长和航海长休息室,方位测定室,报务室;第三层(上部舰桥甲板)设有操舵室、第一防御指挥所、作战室兼海图室、方位测定室、报务室;第四层(罗经舰桥甲板)设有传令所、探照灯指挥所、舰载机起降指挥所;防空指挥所设置在舰桥顶部的甲板之上。“大凤”号虽然干舷较低,但耐波性却并不差,其原因在于它率先采用了能够抗风暴的全封闭式舰艏,且外船舷呈明显的外倾状,而水线以下则采用能减小兴波阻力的球鼻状舰艏,设计相当前卫而适用,在外观上与英国海军的新锐航母颇为相似。舰艏部的舱室内设有仓库、作业场、抛锚机室等。

大凤号侧视、俯视图

    “大凤”号的另一个特点是防空火力强大,主要装备新式九八式长身管双联装100毫米高射炮6座(同型号的高射炮也被装备到新锐的秋月级防空驱逐舰和大淀级轻巡洋舰上,但秋月级上的九八式高射炮的炮架防盾有所不同),两舷各配置3座。其最大射程14千米,最大射高为11千米,射速达15发/分,仰角范围为—10至90,俯仰速度16度/分,旋回速度10.6度/分,半自动装填。该炮的火力由九四式设计指挥仪(两舷各装1部)引导。虽然这6座九八式长身管100毫米高射炮在数量上少于翔鹤级的8座双联装127毫米高射炮,但是九八式100毫米高射炮无论在初速、射程、精度还是射速上均优于老式的127毫米高射炮,因此“大凤”号实际上拥有更为强大的防空能力。另外“大凤”号还配有双联装和三联装25毫米机关炮用于近程防空,双联装有6座(12门),三联装有17座(左舷8座,右舷7座,舰艉2座),由8部设计指挥仪(分别装置在两舷和舰尾)引导(牛牛注:此处存疑,找遍很多资料,也没有发现大凤号装备了双联装25毫米机关炮,估计该处的6座双联装应该指上文的100毫米高射炮;另外日文wiki中还提到大凤号预定装备25门单装可移动式25毫米机关炮)。在舰桥、上层建筑后部和信号桅上装有21型对空警戒雷达。飞行甲板和舰桥侧方设置了探照灯。

大凤号装备的双联九八式长身管100毫米高炮

舰载机与航空设施
    就在“大凤”号在川崎重工神户造船厂的一号船台紧张施工的时候,为了加强机动部队的作战能力,日本航空部门相继研发了“零战”改、“彗星”舰爆、“天山”舰攻等新锐的舰载作战飞机,更有性能优秀的“烈风”舰战、”流星”舰攻等后续机种作为补充。由于这些新锐战机的起飞重量和起降滑跑距离较之以前的老式舰载机大为提高,因此“大凤”号除了在翔鹤级的基础上把飞行甲板延长外,还装备了4座当时最新式的3式10型阻拦装置(每部阻拦装置最多有4条阻拦横索),共有14条阻拦横索,最大制动距离40米,最大制动速度30米/秒,采用油压制动方式。复原动力为压缩空气,复原时间9秒。







    “大凤”号的机库分上下两层,上层宽18米,下层宽17米,各有4个隔舱。上层机库的舱顶板厚10毫米。飞行甲板与机库顶板之间有700毫米的空间,以防炸弹穿透飞行甲板危及上层机库。机库内装有完备的防火装置,每层机库均设有6部自动消火器。“大凤”号最保守的载机计划为:搭载“零战”18架、”99舰爆”18架。“97舰攻”27架,合计63架。而在新锐的作战飞机研发成功后,日本计划为其换装为:17式舰战“烈风”24架、16式舰攻“流星”24架、17式舰侦“彩云”4架,合计52架。但是事与愿违,由于东海大地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岛飞机公司的17式舰战“烈风”进展缓慢,直到1944年4月中旬”烈风”的原型机才进行首飞。而17式舰侦“彩云”更是在“大凤”战沉后才慢慢吞吞地投入批量生产。因此,大凤的预定搭载情况又变为:“零战”27架、“彗星”舰爆27架、“天山”舰攻18架和2式舰侦3架,合计75架。



    由于日本准备把”大凤”号放在机动舰队的前方担当己方攻击机群的“中继基地”,以便己方舰载机能进行超远程的“先发制人”的攻击,所以不但要求其防护能力超群,更要求其拥有巨大的航空燃料和航空武器的携带量,以便让多波次的己方攻击机群完成”穿梭轰炸”。为此“大凤”号的航空燃料携带量达到了空前的1000吨,超过翔鹤级携带量(500吨)1倍。加上大量的航空炸弹、鱼雷和航空武器弹药,使得“大凤”号俨然成了一座巨型的海上燃油库和弹药库,这也为“大凤”日后在马里亚纳海战中的爆炸沉没埋下了伏笔。




“阿号作战”
    1941年(昭和16年)7月10日,就在“飞龙”号航母刚刚在川崎重工神户造船厂一号船台下水后不久,日本就迫不及待地在同一船台上铺设了“大凤”的第一块龙骨。由于日本海军在中途岛之役中损失了4艘主力舰队航母,机动部队的用兵一时捉襟见肘,因此“大凤”的建造速度不得不不断加快。“大凤”于1943年(昭和18年)4月7日下水,于翌年3月7日竣工。随即编入机动部队并作为旗舰参加了马里亚纳海战。
    1944年(昭和19年)6月,美军兵临马里亚纳群岛,并作好了进攻赛班岛的准备。日本所谓的“绝对国防圈”宣告崩溃。以赛班岛为攻击目标的美军第5舰队可谓阵容强大,其核心第58特混舰队(由斯普鲁恩斯海军中将指挥)共编有舰队航母和护航航母21艘(载机890架)。日方为了阻止美军在赛班岛的登陆,进而挽救其“绝对国防圈”,于6月13日发动“阿号作战”。当日,日本联合舰队倾巢出动,准备用花了两年时间苦心重建的“机动部队”和美军舰队决一死战。此时机动部队下辖“大凤”、”翔鹤”、“瑞鹤”(第一航空战队);“隼鹰”、“飞鹰”、”龙凤“(第二航空战队);“千代田”、“千岁“、“瑞凤”(第三航空战队)。3个航空战队共有舰载机475架,由小泽治三郎中将坐镇旗舰“大凤”统一指挥 (“大凤”在此役中共携带75架飞机,即“零战”27架、“彗星舰爆”27架、“天山舰攻”18架和“2式舰侦”3架)(牛牛注:“阿”号作战时大凤实际搭载为零战五二型19架、彗星舰爆17架、天山舰攻14架、彗星舰侦3架、九九舰爆1架,合计54架;第一航空战队搭载的601航空队,包括大凤54机、翔鹤77机、瑞鹤77机,共208机
    在此战中。小泽治三郎根据日本飞机航程比美军飞机远、又有陆地航空基地为依托的优势,发明了“穿梭轰炸法”:即攻击机群在美军攻击圈外从航母上起飞,对敌攻击后到陆地基地降落,补充燃料弹药后在返回航母的过程中再次攻击敌军一次。此战法使日军能够在美军飞机航程之外发动“先发制人”的攻击,但由于日本飞行员技术拙劣,(而美军舰队的防空力量强大,)此战法在实战中并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6月17日小泽治三郎中将下令在旗舰“大凤”的舰桥上升起一面“Z”字旗(这是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海战中第二次升起代表决一死战的“Z”字旗,而第一次升“Z”字旗是在偷袭珍珠港之时)。求胜心切的小泽在接敌过程中,按照“穿梭轰炸法”先发制人地放出了4个攻击波共计326架飞机,但事与愿违的是,日方机群在美军由雷达引导的近500架战斗机截击下损失惨重,仅取得击伤美军航母和巡洋舰各1艘的微弱战绩。



    就在“大凤”号刚刚放出第4个攻击波的时候,一直跟踪日本机动部队的美军潜艇“大青花鱼”号(SS-218)向其发射了3条鱼雷。在这关键时刻刚刚从“大凤”号起飞的“彗星舰爆”飞行员小松关雄兵曹长发现了水中的鱼雷航迹,并且其航迹直指旗舰“大凤”!为了保护旗舰免遭攻击,他采取自杀性撞击行动,驾驶飞机朝海面直扑下来,撞毁了一条鱼雷。“大凤”号虽然紧急规避,但还是被命中一雷。同时遭到潜艇暗算的还有另外一艘大型航母“翔鹤”号。“大凤”号中雷后一时似乎并无大碍,于是小泽命令护航舰只加强反潜警戒,战斗仍按原计划进行。然而事出意外,鱼雷爆炸后损坏了一部升降机,加上堵住了通风口,航空汽油罐受损后汽油蒸气不断外泄,由少而多,大量聚集,结果在14时32分被引爆。烈火浓烟从机库喷出,很快蔓延到弹药库。“大凤”号的腹部随之发生一连串大爆炸,舰体迅即倾斜。18时28分在中雷10小时之后,这艘服役才一个月的新型航空母舰歪着身子倾覆在塞班岛以西洋面的万丈深渊之中。“大凤”号具体沉没地点为:北纬12度22分,东经137度4分。随着“大凤”和“翔鹤”的沉没,日本机动部队向美海军特混舰队发起的最后一次挑战再次败北。同年8月31日,“大凤”被解除船籍。




改进型计划
    日本海军在中途岛一仗损失了4艘主力舰队航母,其苦心经营的机动部队主力一战便几乎输了个精光。由于终于意识到和美国的较量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速战速决的战略目的已经无法实现,因此日本海军在战时紧急拿出了海军造舰第5次补充计划(“丸5计划”)(牛牛注:此处应为“改丸5计划”,包括5艘改大凤型,13艘云龙型;加上“丸急计划”的云龙号、“丸4计划”的信浓号,合计5+15艘),即新造15艘“飞龙”简化型航母和5艘“大凤”改进型航母,以形成航母兵力高低挡搭配,即以少量的“大凤”改进型航母深入到敌舰载机作战半径以内突击敌方舰队,并在机动舰队主力的前方担当己方攻击机群的中继基地,而“飞龙“简化型航母作为机动部队的主力则躲藏在敌舰载机作战半径以外发动超远程攻击。“飞龙”简化型航母即是后来的云龙级。在战争结束前共动工6艘,竣工3艘(“云龙”、“天城”、“葛城”);而“大凤”改进型航母并未得到命名,日方仅将其编号定为5021—5025号舰,其中只有5021号舰开工,且未完成。



    “大凤”改进型航母的设计于1943年(昭和18年)完成。与“大凤”号相比,其改进的重点主要体现在水下防护能力增强,使其舰体能够抗击350千克装药的鱼雷的打击;飞行甲板防护能力亦进一步加强,铺设在飞行甲板前后升降机之间的主装甲带面积进一步延伸;防空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九八式长身管双联装100毫米高射炮由6座增加为8座,并且炮架换装新型防盾。用于近程防空的三联25毫米机关炮由17座增至22座。为了适应新型17式“舰战烈风”和17式“舰侦彩云”的上舰,飞行甲板加长4米。由于以上改进,“大凤”改进型的排水量增加1100吨,吃水深度亦略有增加。“大凤”改进型航母一号舰(即5021号舰)于1944年开工,但由于此时国力衰竭的日本已无法将其完成了,翌年停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f538d20102wutb.html
有训练损失,否则大凤号出战99舰爆应该是3架,其他飞机也都有损失,虽没进行太多训练,但是飞机损失倒是很多。
1944年6月19,大凤号只放出了一个攻击波,据说零战16架,舰爆15架,天山9架,总共40架的攻击波,又起飞了几架作为护航和转移到别的航母上面,就匆匆被美军搞定,几乎没有战果,算是实战上性价比很低的军舰了。
大凤号训练过程中最大载机实数达到78架,最后出战只载54架,而两鹤还是满载77架。
这就不知道是一航战训练损失飞机多数是大凤的,还是日军觉得两鹤的飞行队编组相对早三个月,战斗力强一些,优先补满飞机和人员了。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