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www.6park.com
1952年10月14日,在朝鲜上甘岭战役中,敌军约6个营的兵力攻占了志愿军防守的597.9和537.7高地。,我军第135团第7连排长孙占元带领全排大反攻,一举攻占了敌人的二个据点。之后敌人以优势兵力大举反攻,孙占元的双腿被炮弹炸断受了重伤。但是他仍然不下火线!在敌人的数次冲击且战友伤亡殆尽的情况下,他用手中的50式冲锋枪前后击毙了16个敌人,最终拉响手雷和蜂拥而至敌人同归于尽。
孙占元烈士手中的杀敌利器50式冲锋枪,就是二战中让德寇闻风丧胆的波波沙PPSh41式冲锋枪。
背景
一战中,几百万人在欧洲战场进行极为残酷的战壕战。
由于当时的防御武器也就是重机枪和防御工事的水平远远高于手持步枪和手榴弹冲锋的血肉之躯,战争前四个月英法等国都损失了150万士兵(德国70万人,法国85万人,英国9万人),而俄罗斯帝国在德国的全力打击下更是损失了250万人。
实战中隐蔽在工事中的重机枪可以轻松的扫倒整排整连的人,而侥幸冲锋到敌人防御工事前的进攻士兵―――他们发现自己在人数不足的情况下缺乏可以大量杀伤敌人的武器。他们手中的单发步枪和几个手榴弹都无法大量消灭隐藏在工事里面敌军。这让各国的伤亡飞速的增加,单单1916年7月在法国北部索姆河战役中,联军损失61.5万人(英军42万人、法军19.5万人),德军损失65万人。而次年的凡尔登战役中,法军损失54.3万人,德军损失43.3万人。
面对这种严酷的局面,意大利人艾比尔·贝特尔·雷维里在1915年发明出了维拉·帕洛沙M1915冲锋枪,这是世界上的第一款参与实战的冲锋枪。虽然意大利人本来是作为轻机枪设计的,但是因为其实际发射手枪子弹(当时轻机枪都发射步枪子弹),能够连发射击等特点,实际是起到冲锋枪的作用。
刚刚诞生的冲锋枪在实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除了意大利以外,各国也都很快开始自己的研究工作。
其中最为成功的是德国的MP18冲锋枪,它于1918年装备德军突击队,在一战后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个德国士兵手持一把MP18冲锋枪就可以扫射一整条战壕里面的几十个敌人。因为MP18让英法美各国士兵饱受了痛苦,一战结束以后,列强随即通过《凡尔塞条约》明令禁止德国陆军装备这种武器。
但是苏联方面对待冲锋枪的反应似乎很慢,一战结束以后俄国随即陷入内战(1918年到1922年),红军和白军在地跨欧亚的苏联广阔的土地上拼死厮杀,红军一度陷入几乎崩溃的被动之中,没有什么精力从事新式武器的研究。内战结束4年内后的1926年,苏联红军装备委员会才把冲锋枪的研究计划初步制定下来。
轻武器大师托卡列夫(著名的托卡列夫手枪和半自动步枪的设计者)首先开始这方面的设计,但是它很快遇到很多实际困难无法解决。20年代的冲锋枪还是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研发工作是非常困难的,结果是托卡列夫的方案最终失败了。
1930年,苏联另一个轻武器大师瓦西里.捷格加廖夫也开始了冲锋枪的设计(捷格加廖夫轻机枪的设计者)。捷格加廖夫吸取了前者托卡列夫的教训,聪明的以德国MP18的改进型MP28冲锋枪为模板,在它的基础上进行了若干的改进,于1934年正式研制出PPD1934冲锋枪(П ПД1934)。该枪的性能很不错,全枪长790mm,枪管长260mm,全枪质量5.4kg,(整枪重量较重),空枪质量3.63kg,发射7.62mm托卡列夫手枪弹或7.63mm毛瑟手枪弹,弹头初速488m/s,理论射速800发/分。配有一个71发大弹鼓,该弹鼓装满弹药时重达1.8kg,可靠性较差,容易吃土和卡壳。该枪有效射程200米,实际射程150米左右。该枪有旺盛的火力和不错的射击精度,各方面性能和MP28基本旗鼓相当,是一款相当不错的武器。
除了有MP28的优点以外,该枪也有MP28一样的弱点,它对制造工艺要求较高,其生产线需要一些精加工的机器,对于加工人员也有一定的技术要求。总之,该枪的造价较高,制作工艺比较复杂,所以生产数量自然很有限。在1936年开始正式开始生产,一年时间只生产了约100支。之后虽然一定程度的扩大生产规模,但是实际生产数量仍然非常有限,直到二战开始也只是少量装备苏联部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