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役回顾与后继效应 5 f5 }* K" H, ^7 ]8 K
4 z1 e- S6 L/ f! J
2 p5 ~* Z9 m& U+ N, u, x1 y4 \& u凯塞林关口战役是隆美尔最后的胜利吗?德军此战前在西吉.布.吉特的攻击无疑是成功的,但这不是由隆美尔的部队取得的,他所做的是扩大阿尼姆在西吉.布.吉特和斯贝特拉地区的胜利,并向凯塞林关口方向施压。尽管隆美尔在2月21日击溃了守军最初的防线,但他的部队在英美联军的顽强防守下始终没能突破凯塞林关口,最终隆美尔面临燃料紧缺的窘境不得不撤军,这一切均在他的竞争对手阿尼姆的预料之中。2月战役的长远得失历来是颇具争议的,春季前,艾森豪威尔和安德森都没有什么紧急的进攻计划,如果德军在凯塞林关口的战斗失败的话,这将鼓舞巴顿率领的美军第II军团,促使他们在即将到来的3月实施一套更具攻击性的作战计划,借此来挽救美军每况愈下的颓势。和大众心中普遍的印象刚好相反,凯塞林关口之战最终是盟军取得了胜利。( P* \0 R8 i3 X5 E4 M4 }$ R
$ w/ l0 \( F- U( k
突尼斯战役只是外围战区的一场战役,双方投入的兵力相对较少,胜败也不涉及战略后果,它发生在欧洲战区主要战役打响前一年,因此为美军提供了锻炼军队,实行重组的必要时间。这一重组过程在突尼斯战役后不久就立即多层面展开,包括指挥,理念,组织,以及武器装备等很多方面。突尼斯战役成为了许多未来名将崭露头角的战场,艾森豪威尔的指挥风格远不是完美到毫无瑕疵,但大敌当前,他的领导是坚定且果敢的,能够带领部队渡过难关。布莱德雷,在凯塞林战役之前还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师级指挥官,这之后则一越成为美军高级指挥官。巴顿是另一颗耀眼的将星,但他粗暴倔强的脾气在后来的西西里为他带来了不少的麻烦。英军这面,安德森的指挥差强人意,在突尼斯战役后就另谋他就了。, f* A/ C% c/ z- v8 c! y( B
?9 E# B, V8 q
美军的军事理念在突尼斯战役后也被广泛改写,去掉了原先略显空想、不实际的部分,添加了更加实用的作战计划,这都源于突尼斯战役所汲取的经验和教训。也有很多军事教条被实战验证比较合理,但训练实在太不实际,而且松散,没有多少效果。这些改革在某些方面也不是很彻底,像保留失去战斗力的坦克歼击车的理念,还有训练更多营级坦克部队来支援步兵的观念,美军对这点的认识一直是非常缓慢的。这是由华盛顿地面部队总部的官僚作风造成的,而不应归咎于在欧洲作战的指挥官们。空军支援理念则经历了最系统、最彻底的改革,在1944年接下来的法国战役中,美军享用到了改革成果。
: E) T1 o7 D5 K6 K
' `0 a( W5 i: [+ J" a部队组织进行了一些变化,但非常有限。步兵部队的重组不像装甲师那样广泛彻底,基本保持了原形;装甲师则完全重新改组,从六个坦克营加三个步兵营的悬殊配置变为一种更为平衡、相辅相成的配置:一个坦克营带一个步兵营,另外还有一个炮兵营支援。武器装备的改革比较适中,因为美军很多高级将领相信突尼斯战役暴露出来的问题更多是由训练方式和部队配置造成的,而不是武器的硬件问题。37mm反坦克炮被巴祖卡和57mm反坦克炮所取代,轻型坦克失去了在装甲教义中的核心地位,但保留了次要一些的支持作用。M3中型坦克和M3轻型坦克均退出服务,取而代之的是M5A1轻型坦克和M4中型坦克。! o, o, Z1 k- T0 q4 y- P
2 j2 j# K6 P( M' \
在战略层面上,美军高级领导人重新回到‘黑杰克’潘兴在一战期间所提倡的:美军只在美军编制下由美军指挥官率领参战。在突尼斯和英法联军不愉快的合作产生混乱之后,欧洲战区的美国陆军非常不情愿把自己的部队置于英军番号之下作战。说来也不足为奇,两支军队之间存在太多的不同:管理模式上的,指挥风格上的,技战术理念上的,很难做到简单而有效的合并。当然,这也不是一概而论的,存在一些例外的情况,但总体来说凯塞林战役之后美国陆军多数时候都以军的建制在美军的指挥下作战。
5 o3 l0 n8 _! x7 |+ q3 O9 }0 K8 m: J' ?
非洲军团的覆灭
0 `6 y) M9 a! P% Z/ W+ Z* P5 F0 g
0 b1 @, f. P! B非洲军团被大夹击
: b, c3 c1 `8 K6 m: ]: c6 e北非战场是后勤人员的噩梦,尤其对德国人来说,英国人好歹还有埃及基地能提供一些便利,而德国人则是从弹药到粮食,包括做饭的木柴都得从意大利运来,就是水经常也得运上上百英里,后勤负担之重可以想像。# p0 b9 W @3 b/ {) w$ K
从班加西到(Benghazi)亚历山大的直线距离大约是600英里, 而从的黎波里到阿拉曼(Elalamein)的直线距离则是900英里左右。而北非公路一般是沿着地中海海岸,所以实际公路里程肯定是超过上述数字。而相比之下,当巴巴罗萨开始的时候,德国人从布列斯特只要直线前进600英里就能到达莫斯科。0 b: F, h" a3 C' B- K8 k- J. U
引 用而这大约相当于从的黎波里到班加西的距离,但只有从的黎波里到亚力山大的距离的一半,其间除有一些零星的95厘米铁道外,辽阔的空间全靠公路通行,而公路只有一条,即沿海岸延伸的、漫无尽头的巴尔比亚公路。它有时容易被洪水冲断,而且总是容易受到空中巡逻飞机的袭击。除此以外就只有一些沙漠小道,对这些小道也不得不加以利用,它们使车辆的磨损大大加快。
1 S! G3 K& u; }7 @, G' f0 n2 g
$ ?8 u1 D! p- c1 F0 f: Q 反应动力学上有所谓限速步骤 – 总反应速率是由各个环节当中最慢的那个反应步骤所决定,这和管理学上经常提到的桶板理论道理上是一样的。对德国人来说,物资的运输主要涉及3个环节:军火、油料等等运至意大利港口(主要是那不勒斯);装船海运至北非港口(主要的黎波里);卸载后再运到前线。不妨假设第一个环节一直到意大利港口的装船启运是没有问题的,这里忽略。第二个环节海运由意大利人负责。这一段长时间以来一直有争论,意大利人算是给骂惨了,不过.平心而论,意大利人还是尽了力了,在英国人的打击下虽然损失不小,不过仍然把足够的物资运过了地中海;而隆美尔手下的非洲军团始终处于缺油少弹的境地归根结底还是由于这最慢的第三个环节,而这相当程度上又得由隆美尔自己来负责。! l3 k4 D. t2 N: R' z: ]
5 H5 r8 x) j* |3 r$ I
在北非,德国人可以依赖的港口只有利比亚的最大港口的黎波里,其他一些港口(班加西、托布鲁克等等)本身吞吐能力就有限,双方又反复争夺,屡遭破坏,而且愈靠近前线还有空袭的危险(班加西就在英国人的轰炸半径之内),发挥不了很大的作用,绝大多数物资还得卸到的黎波里。这里第一个问题就出来了,的黎波里的吞吐能力是有限的。这个港口在理想的条件下可以同时卸载五艘货轮或四艘运兵船(这样运输船队的规模也就受限了,像盟军那样在大西洋组织的动辄几十艘运输船的庞大船队在这里没有意义,来的太多也没用,反正卸不了;而护航相对成本就上来了,5艘船和10艘船需要的护航舰只其实差不多)。% L5 ~5 a3 C) p0 b- w$ w9 f
引 用只要不发生意外的爆炸,码头不遭到破坏,又无使劳工(大都是当地人)逃走的空袭,的黎波里港的吞吐能力每月平均可达45,000吨左右。
4 }) V) q, ]8 M' t5 p9 j6 B% G: u
0 B" `; M, {3 C, d* s: ~ 当然在一定条件下,比如想法加强管理提高装卸效率什么的,吞吐能力可以有相当提高,不过显然这是有上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使顺利拿下马耳他,虽然航运的确会安全很多,恐怕也不会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的黎波里会达到饱和,而的黎波里港口的最大吞吐量也就限制了德国人和意大利人能够部署到北非的最大兵力(一个德国装甲师不妨按照每天400吨,每个月大约1万2千吨,这样最多也就能部署5个装甲师,不算意大利师)。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把物资运到前线,这个更是头疼,卸了船麻烦事才刚刚开始。对德国人来说,主要问题在于:1 运输线实在太漫长;2 自身运力严重不足,而且不可能得到满足,一来德国人生产不出足够的汽车,而且巴巴罗萨更是无底洞。由于没有铁路也来不及修,德国人只能完全依靠汽车运输,而汽车运输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有效-公认的距离是大约200英里。超过这个范围之后,汽车运输的效率会大大下降,这和火车恰好相反,这样一来汽车的需要量就相当大了。
; v, ]# r! j" C- {
/ {/ K8 b( g/ [引用 德军最初派往利比亚的是一个师的摩托化部队,这样一支兵力每天需要350吨补给品,其中包括水。据陆军总司令部计算,在沙漠地区,运送上述数量的物资300英里,除去部队建制车辆,不留任何后备运力,还需要39个汽车队,每队由30台两吨卡车组成。但是,这还仅是个开端。隆美尔一到的黎波里,就开始喊叫要求增援,希特勒不顾哈尔德的反对,决定将第15装甲师增派给他。这就使保障德意志非洲军团所需的运力增加到6,000吨。这一数字按比例而言是配备给准备入侵俄国的各集团军运力的10倍,因而宣布之后遭到陆军总司令部军需部长的强烈反对,他担心隆美尔贪得无厌的要求会严重危及巴巴罗萨行动。进一步说,如果隆美尔得到更多的增援部队,或其行动距离超过300英里,汽车肯定不够用。根据调查,沿海航运也不可能使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减轻多少。所以,希特勒在同意给隆美尔提供汽车的同时,又下达了一道明确无误的命令,禁止他采取任何大规模的进攻行动,以免使他的需求进一步增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