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Kilo11
: L' ^+ D6 G! S5 p% c2 Z5 R0 ]5 j4 ~. {' X( i1 [
旭日旗的起源
' A1 }5 p) ]2 |% D! m 现在的人们一般都将日本的“旭日旗”理解为被称作“军舰旗”或“海军旗”的海军专用旗帜。但早在1870年(明治3年)5月15日公布的名为〈太政官布告第355号〉《陆军国旗并诸旗章兵部省挑灯幕等图面之通候条府藩县一般纷敷印相用申间敷候事》的通告中,“旭日旗”的图案最初是以“陆军御国旗”的名称出现在公众场合的。根据通告“陆军御国旗”宽4尺4寸(约134.2cm),长5尺(约152.5cm),长宽比是1.14比1,形状近似正方形。日之丸(红太阳)直径为国旗长的三分之一,位于旗的中央。有16条红色光线从日之丸呈放射状向外延伸。
' h) x1 k, T5 x9 ]5 ~7 ~ 自从柏利的黑船敲开了幕府闭关锁国的大门之后,疲弊无力的幕府实际上已经没有能力阻挡国内“大政奉还”的历史潮流。围绕着近代国家的诞生,幕府及支持幕府的藩镇与天皇的新政府之间延续着惨烈的战争。从1868年(庆应4年或是明治元年)总称为“戊辰战争”的爆发开始,经鸟羽·伏见、东北、北越、函馆战争,直到1869年5月榎本武扬在函馆五稜郭投降才给日本国内连绵不断的征战划上个句号。\r5 s9 P' a% o& n! E; v
对于维新后成立的明治政府来说,加强直属于中央政府的政府军的近代化建设是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太政官下辖的兵部省决定了新建的日本海陆军(1872年后改称为陆海军)的编制、军服、军衔称呼、军旗等等具体事宜。1870年4月的兵部省构成大致如下:
& \: Q1 ~: j: d; T7 n卿:有栖川炽仁亲王
M" I$ g3 g, d: _: S大辅:前原一诚
$ g) |0 E7 x, v+ \. |7 }小辅:久我通久 u+ Z1 u) A4 A& h1 r" }
大丞:山田显义、川村纯义、黑田清隆
/ t/ b) [" Z) e' J$ A% V$ @0 `权大丞:船越卫、蚁川直方9 A0 u2 A2 [. V, g
小丞:曾我祐准、增田明道、佐野常民1 v# a) h, w0 O4 M) ?
! U( U( H* ^9 ?
有栖川炽仁亲王
- U/ N3 c3 a) ]% t9 z
# o0 t1 f0 P% j7 X1 a& e山田显义
: U( R* x5 v- u4 ]* [- l7 V: [
: d8 a$ e& t1 f! j: k川村纯义( b- _: L- d5 m) @+ W
$ q8 o" H# W( @# l
曾我祐准. H4 Z/ C& Q2 x& s
1870年4月的时候,正值大村益次郎大辅(就是电影《最后的武士》中那个讨厌的胖子)被暗杀后,前原一诚(后来在“荻之乱”后被问罪斩首)继任大辅,而山田显义、川村纯义二人则刚刚被任命为大丞。这个时候的兵部省公务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进展,而相互敌视的萨摩、长州两派在兵部省内部进行激烈的派系之间权力斗争。实际上认真着手进行陆军兵制改革的只有山田显义大丞、曾我祐准小丞和原田一道兵学寮权头这三人。具体事务中,原田负责口译有关陆军兵制的荷兰语原著,曾我负责参照日本历来旧式兵制来制定临时草案,而山田决定最终方案。最终方案在大小丞会议上通过决议才能正式采用。决定后的日本陆军兵制基本上基于西洋列强诸国一般的兵制,参照日本古代兵制后决定相应的日语名称。陆军的将官从近卫府,佐尉官从卫门府,下士官从镇守府中选拔。各个部队的单位名称(诸如:连队、大队等等)以及军旗、徽章等等大多数也是在那时决定的。
" ]8 y" L" \/ i9 n2 y7 S9 X" R) k- R% Q+ E7 N+ H/ f
大村益次郎的铜像 n- [9 z$ @8 v) V9 `$ x
戊辰战争期间,中央政府的倒幕军使用的是天皇朝廷下赐的十六瓣菊花纹旗。其他的地方藩镇,例如萨长土肥(萨摩、长州、土佐、肥前)的部队主要使用红白相间的识别旗。还有不少部队的士兵是将红色的锦制袖章作为政府军标志来使用的。
( U) @& s2 h& W 日本皇室(朝廷)所采用的正式御用纹章是日月纹章。金色的圆和银色的圆分别代表着太阳和月亮,意味吸取了日月之精华。金色和银色的圆左右对称的布局就是日月纹章。而菊花则在很久以前(有具体文字记载的是仁德天皇时代前后,相当于中国南北朝时期)就从中国大陆传入日本,日本皇室将菊花尊崇为长寿之灵草,不久便融入宫廷的生活以及仪式中。1 H* `* B3 u( M2 Z4 }8 c
幕府末期,幕府和倒幕派之间的矛盾随着向天皇“大政奉还”这一王权复古的历史潮流不断地尖锐化。朝廷的岩仓具视、萨摩藩的大久保利通和长州藩的品川弥二郎等人策划,参照日本国学家玉松操设计方案秘密并制造了的十六瓣菊花纹的红白旗以及锦布的日月纹章。当京都的伏见、鸟羽之战打响之后,新政府军便立刻打起了事先准备好的象征官军的“锦御旗”(上述的十六瓣菊花纹红白旗),此举鼓舞了政府军的士气并严重打击了幕府军的气焰。
& Q$ s4 I3 F8 s0 [( C
) x- m. G( I9 W3 P* @岩仓具视! I+ z, _* a% u7 Q
8 [4 C, x) u2 n' ~
大久保利通
9 C+ Z' I- D) l, K; R: M, M0 k. o8 p+ c
品川弥二郎
1 g+ s" ]0 d+ K, J8 x “日之丸”早已经无形中成为了国内外日本国旗的标志,无论是倒幕的政府军还是幕府军都使用了“日之丸”来表明自己是正统。诸如在上野宽永寺之战中的彰义队使用的日章旗、庄内藩使用的日章旗、会津藩部队使用的日章的袖章、长冈藩河井继之助配发给属下部队的日之丸的折扇、函馆战争中五稜郭城上打出的日章旗等等,幕府军以及支持幕府的藩镇军都在戊辰战争中使用了“日之丸”。出乎人们意料的是,率先将“日之丸”作为日本象征使用的不是明治维新后的新政府,而是德川幕府。: m, a, b* j3 w# X: y% z
当然除了“日之丸”,幕府的其他同盟军也曾经使用其他各式各样独特的军旗,诸如庄内藩的酒井吉之丞配发给属下部队(庄内藩第二大队)的绘有北斗七星的“破军星旗”(又称“七星旗”)以及线条圆滑的五角星那样支持幕府的藩镇部队的标志。
; K! o! S5 W6 r
( P9 v ^) g- j9 T: f& i! w) {8 y2 A庄内藩第二大队使用的绘有北斗七星的“破军星旗”
3 H! k+ {4 x+ ~: K5 f 兵部省中专门负责设计军旗的人应该非常了解“日之丸”历史和戊辰战争前线各个部队实际所用军旗的情况,所以在提出新军旗方案的时候采用了“日之丸”,并将“日之丸”称为“旭旗”(日语中“旭”和“旭日”是相同的),将从红色“日之丸”发出十六条放射状光线称为“日足纹”。, T# W& N: y2 e6 f, Q4 h
日本皇室所采用的菊花纹章和从红色“日之丸”发出十六条放射状“日足纹”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成型的“旭日旗”极有可能是十六瓣菊花纹章加上“日之丸”的最终产物。天皇正式宣布十六瓣两重菊花纹章是皇室专用纹章是进入明治时期之后(明治2年的1869年)的事,1871年(明治4年)正式禁止日本民间无端使用皇室的菊花纹章。
# o; X2 k7 h9 [8 }: T( u- k% S& b& S5 ^, b' I4 c. u! l
皇室的十六瓣菊花纹章! @, S/ A) ?) ^/ n9 k4 @3 N
在深究下去,德川幕府正式宣布和外国有往来的船只都使用“日章旗”(也就是“日之丸”)来表明日本船只的身份。一直到幕府末期的倒幕运动为止,“日章旗”实际上就是幕府海军所使用的海军国旗的代名词。作为戊辰战争的胜利者,由萨长土肥为中心组成的政府军在向近代化军队过渡、建立新式陆军的过程就必须采用新军旗和之前的幕府军以示区别,这才有1870年公告中“陆军御国旗”的最终诞生。1 H2 `+ L N. J8 f( M) q% L
“陆军御国旗”是否如前所述是兵部省独创的已经不得而知。如果不是话,是谁最早开始用旭日作为表示,旭日是从何时起开始区别使用八条和十六条图案,这些现在都已经无法考证了。现在由日本函馆市立博物馆五稜郭分馆收藏的《函馆大战争之图》(永岛孟斋画)这一锦画中描绘了手持八条旭日旗战斗的新政府军,内亭夏良所画的《白虎英勇鉴》中则描绘了胸口带着旭光纹章切腹自杀的会津藩少年士兵。锦画是在战后为了大众的娱乐而基于历史故事加上想象杜撰所绘,虽然没有经过精细的历史考证,然而却是反映当时实际景象的贵重资料。+ j- c7 U" r8 u
3 e- H9 q1 A& Y0 K8 }1 b1 q N
由日本函馆市立博物馆五稜郭分馆收藏的《函馆大战争之图》(永岛孟斋画): N% i9 u) i \/ i! {
% P7 Q/ T0 I4 i7 P' s
幕府末期,幕府军在法国军事顾问团的指导和援助下拥有了凌驾于萨长联军之上的海陆军。幕府的小栗上野介忠顺接受法国的援助于1864年(元治元年)设立了横须贺制铁所,主要用于造船。而栗本锄云在之后的1865年(庆应元年)设立了法语学校。1866年(庆应2年)法语学校的毕业典礼上,栗本贞治郎作为毕业生代表向法国驻江户公使罗什(Roche)作了答谢。法国政府在1867年应幕府相邀派遣了首批法国军事顾问团抵日,协助幕府训练新式幕府军。# o( Q0 i" v3 e* Z0 |3 e# s
1 S; P/ r. m: B" E[ 本帖最后由 U-571 于 2007-1-26 22:23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