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文是摘自《闪击战破谜——二战德国战略战术新论》. l8 l( k+ L% y( P$ T6 c( t+ \
1.丘吉尔的两种看法
$ Z: P$ x, D! \4 X6 C( `! f! L失之于实 + V; f& F8 @# j% B: @- a ?
1940年5月24日,即法国战役开始的第15天,德军已将荷兰军队歼灭,重创了比利 时军队。德军装甲部队主力已驶抵英吉利海峡,会同“B”集群将法军18个师、英军10个师 、比军12个师的庞大兵力包围于法比边境的敦刻尔克地区。德军以第18、6集团军从东面 和东南面进攻,辖装甲兵主力的第4集团军和第1装甲军从西和西南面进攻,距敦刻尔克不到 40公里。德军集团共计有43个师,坦克、飞机占绝对优势,英、法、比军面临被歼的厄运。
) `+ d: h5 m6 e0 f9 A0 Y* V然而,正在这时,德军统帅部突然下达了命令,要装甲部队停止进攻,原地等命。26日夜, 这道命令被撤销,德军恢复了进攻,但27日再次被下令停止前进,28、29日两天,德军又被 允许进攻。不过,在29日,德军装甲部队撤回,由步兵负责进攻。这样,由于德军的一再停 顿,使英法海军有时间组织大规模的营救。英法海军动用了850多艘舰船,在5月27日—6 月4日计8天的时间内共撤出约34万人,这支侥幸保存下来的军队成为英国后来反攻的骨干力 量。
9 J1 C! `* ]- l* i对德军统帅部在敦刻尔克战役中为何下停止进攻的命令而没有及时实施进攻,历来众说纷纭 ,至今仍无定论,这就形成世界历史上的一大疑案——敦刻尔克之谜。
+ \/ t+ ]2 y+ B" ]' t) s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他的回忆录中曾经提到有些德国将军们建议希特勒,将坦克部队停留在敦 刻尔 克外围,这样可以使英国人有一个求和的机会,或是增加德国谈判成功的希望。并说,停止 装甲兵进攻的命令来自于“A”集群司令伦斯德。 & I( f. Z! V, y( |6 C( Z9 u
丘吉尔的说法难免有凭空捏造之嫌。据德军第2装甲军军长、负责向敦刻尔克进攻的古德里 安说,并没有人向希特勒提出这样的建议,命令也不是出自于伦斯德的主张。古德里安是向 敦刻尔克进攻的最重要人物,他的话最具权威性,理应相信。丘吉尔说提这些建议的是 一些“ 德国将军们”,按照常理,做为将军,想到的或建议的只能是迅速歼灭这支联军,以取得德 军开 战以来最大的一次歼灭战胜利,而提出所谓“谈和”、“谈判”之类完全属于政治范畴的建 议 是不合逻辑的。能够涉及政治的将军决非普通的高级将领,即令是伦斯德也是如此。而且, 这 道命令上还说,敦刻尔克完全留给空军去对付,若是加来的占领也感到困难的话,也可以交 给 空军去处置。显然,能够涉及政治并使空军出动的“德国将军”只有可能是三军统帅希特勒 和三军参谋总长哈尔德等很少的几个最高统帅部的高级将领。然而哈尔德等人非但没有提出 这类建议,也没有说有人提出这类建议,反而极力要求撤销停止进攻的命令。因此,这道命 令只可能来自希特勒本人。
5 b, I! T+ Z% L1 W& @, ^军事本身就不是“仁义”的,在刀光剑影、你死我活的激烈战斗中,希特勒不可能突然大发 善 心,想使联军“有一个求和的机会”,而且仅仅是模糊的“增加……希望”,而不是确实的 保 证成功。事实上,德国同英国谈判的希望是根本不存在的。此时的英国首相是一向持坚定反 德立场的丘吉尔,而不是此前执行绥靖政策的张伯伦。德国海军从5月27日开始建造第一艘 登陆艇的行动证明德国根本就没有指望英国的谈和或投降,而是准备武力征服。以此足见丘 吉尔此说为虚。 ( M( m- y# S9 K. h
丘吉尔的第二种看法是,希特勒和德国空军总司令戈林都相信德国的空中优势足以阻止英法 军 队从海面上撤退,而事实上却没有这个能力。这一看法是比较权威的,许多军事评论家也认 为德军统帅部过高估计了德空军的实力。
7 E1 L' D, c+ P; ]1 t2 W然而,实际上,德空军的实力却是被丘吉尔和评论家们低估了。德空军在战役开始前有38 24架飞机参战,并在最初的进攻中重创了英、法、荷、比空军,袭击纵深达400公里,到进 攻的第二天即击毁联军飞机1000余架。荷兰空军在5月10日当天就仅剩12架飞机,比利时空 军 也有一半飞机被炸毁在机场上。法国空军虽有数千架飞机,但多数陈旧,在第7天就只剩 1/4了,到5月24日更是寥寥无几。英国空军将主力驻扎于本土,用于支援法国的大部分 是过时 的老式飞机,而且数量并不多,在最初的作战中,也遭受了巨大损失,根本不能对德空军有 严重威胁。在5月24日,荷、比两国领土已基本被德国占领,其空军已不复存在。即在此之 前 ,德空军的损失并不严重(即使在整个法国战役中,德军损失飞机也不过1200余架,不及总 数的1/3)。在敦刻尔克上空作战的英国空军虽然是从英国本土派来的,但由于保卫本土 的需要,能够派到敦刻尔克地区的飞机很少。5月24日—6月4日,在敦刻尔克地区作战的 英国空军共出动了2739架次,平均每天不过230架次。倘若强大的德空军对付这样一支“过 河小卒”也会是力量不足,那又怎么敢在一个月后攻击数量达1000多架飞机的英国空军主力 呢?而且,德空军在这一战斗中投入的飞机有800架之多,已经大大超过了英国每天能派到敦 刻尔克的飞机数目。 E+ C. G7 H* R: f- H
据德军参谋总长哈尔德的日记记载,德空军一段时间是因为天气影响而不能出动,其余时间 则 是由于英国空军的袭击而损失惨重。假定这一记载属实,也难释其疑。因为仅就德空军投入 的800架飞机而言,在数量上已经占了绝对优势,夺取制空权理应不成问题。德空军在5月27 日向敦刻尔克投下了1.5万枚高爆炸弹(大部分是500磅的)和3万枚燃烧弹。仅以投弹数量估 算,实施空袭的飞机也是很多的。6月 1日,德空军又全面出击,击沉31艘、重创11艘英法舰船,这是英法海军于这次战役中损失 最惨重的一天,相当于前7天损失的总和。之后,英法将撤退改在夜间进行,以避德国空军 锋 芒。这间隔并不长的两次空袭有力的证明,德空军完全有能力夺得敦刻尔克地区的制空权, 更何况,如果空投下的不是炸弹,而是水雷,则仅凭德空军也完全可以阻止英法军队的撤退 。
) Q. ] m' x0 s7 E这样看来,所谓德空军实力缺乏的说法也是不能成立的。
( p' K7 @# J8 C& Q2 A1 o2.最权威的说法 9 S) f% _# q) s
难以立脚 $ c v; z1 |6 ~8 `
对于德军统帅部的这道命令,许多西方评论家分析,德国是想保存坦克部队实力 ,以便迅速南下击败法国,进而迫使英国言和。这一说法要算是迄今为止最具权威的说法了 ,其主要是根据德军进攻西线的战役目的得出的。
x: V7 B, F( _8 U当时,德军的任务就是迅速击败法国,并使其退出战争。因此,德国方面打算保留富有战斗 力的坦克师,用于将与索姆河南岸的法军主力进行的战斗。随着法国的失败,德英间就能在 划分世界势力范围的基础上达成协议,并为德国侵犯苏联解除后顾之忧。 www.6park.com 然而,这一说法同样不能释疑解谜。在5月24日前,法军已阵亡、失踪、被俘37万人,主要 是法军第1集群的,被围的英法军队也是这个集群的。可以说,法军最强大的第1集群已近覆 灭。这个集群辖有英法军队装甲部队的大部分,而在索姆河南岸的法军主力,兵力虽达70多 个师,但坦克却仅有1200辆,如果除去被围于敦刻尔克的700辆英法坦克,同开战之初相比 ,法军已经损失了2100辆坦克,装甲主力已经覆灭,而且,兵无斗志,失败情绪笼罩全军, 又无构筑好的坚固工事可阻挡德军。而德军装甲部队主力尚存,损失轻微,歼灭被围于敦刻 尔克的英法军队并不会影响与法军主力的作战,况且,被围联军一片混乱,又缺乏食品、 药品,难以组织背水决战。德军距敦刻尔克只有40公里,仅仅因为少推进40公里就能达到“ 保存 坦克部队实力、迅速击败法国,进而迫使英国言和”等目的根本是不着边际。十分明显,这 40公里的“和平化”是丧失战机之举,这是除了傻子谁都懂得的道理。 / n# R; c* ~ T3 b
许多史学家都赞成这样一条理由,德军害怕在沼泽地损失坦克。这也属于保存坦克部队实力 ,故成为上述说法的“添加剂”。而这一理由也正是出自亲自下令的希特勒本人之口,他说 是看到弗兰德平原(西欧平原)河川纵横,所以才命令装甲军不要冒险前进。
- C& d- `0 ]3 @要证明这条理由能否成立,关键要看敦刻尔克地区的地形是否会对坦克的前进构成严重障碍 。英国记者亨利•莫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战役》中提到,加来和敦刻尔克之间的水 闸均已打开,大水淹没了周围的低地,德军由阿布维尔北上的装甲部队被一片洪水挡住了 去路。照亨利•莫尔的描述,坦克的前进是根本不可能了。然而,事实上,德军坦克第1师 在5月24日却毫无障碍地推进到加来和敦刻尔克距离几乎正中间的阿运河,并渡河建立了几 个桥 头阵地。此外,倘若英军退守的地区果真是泥沼遍地,那么,英法军队显然不可能在短短的 两、三天内将700余辆坦克、2400门火炮、6.3万余辆汽车、50万吨军用物资和弹药运入敦刻 尔克海滩阵地的。这一切足以说明泥沼并不能阻碍坦克前进。 2 u" E& P3 K/ r! a |2 ^$ w0 y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希特勒列举的理由是后来才公布的,而且是因地形因素。而装甲部队如 果遇到无法通过的地形 ,如一条河流,一处陡崖,其指挥官完全可以自行裁决,没有一个指挥官会命令坦克开进河 里或撞上陡崖。因此,希特勒如果是因为地形原因的话,他是没有必要下这道命令的。而且 ,希特勒的行为本身就否定了他公布的理由。因为河川纵横是长久的,而希特勒却在26日夜 撤 销了命令,27日又进行阻止,28、29日则又允许前进,莫非在24日、27日就“河川纵横”, 而在26日夜、28、29日则会“一马平川”?这实在是荒谬至极的理由。
& }2 C5 }! F. H9 h# H" X2 i3.其他几种观点
. V' ]2 V$ g7 G. F' Q: h似是而非
. I: N w9 V* }$ l5 u4 ]& m亨利•莫尔还提到,德军停止前进的命令是伦斯德下的,原因是英军在阿腊斯实 施的反击使德国军官们不得不谨慎小心,而且,德军也不愿让装甲部队在没有步兵、炮兵 支援的情况下进攻这样顽强的对手。
) s; A. p5 @) R0 ?阿腊斯反击战是英军试图突破德军包围而于5月21日在阿腊斯地区发起的进攻行动。这支英 军由2个师组成,它也的确使德军受到一定的震动。但是,英军的反击行动应该说是在意料 之中 。因为德军是于5月20日夜抵达英吉利海峡的,英军在第二天就发起反击,显然是想乘德军 的包围圈尚未巩固之时实施突破。英军反击部队仅有2个师,而遭到攻击的德军也不过是一 个从未经过战斗的党卫军师,引起恐怖心理也是在所难免。更何况,同一天,德军的2个装 甲师将英军击退,并于第二天向北进攻。这说明德军的行动丝毫没有受到英军反击的影响, 自然不可能因为想起三天前英军的反击而驻足不前。德军进攻主要是靠装甲兵,而并非步、 炮兵。阿腊斯战斗中是德军装甲兵解救了步兵,而不是步兵支援了装甲兵。而且,在24日时 ,德军装甲兵进展十分顺利,如果为了等待步、炮兵不仅不会对攻击有帮助,反而会丧失战 机,给联军以加强防御的时间。伦斯德是一位有经验的老将,这个道理他是懂得的。
& d$ Z, _& v5 ]% j: L对于德军的停止进攻命令,又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德军统帅部的迟疑不决。虽然德军走走停停 ,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德军进攻法国的第一阶段战役的目的就是歼灭法军第1集群 ,在明确的战役目的之下,德军是不可能有所迟疑的。 8 Y4 J: k8 [3 V3 D1 L2 F
还有一种说法,希特勒的民族主义思想使他对英法军队刀下留情。毫无疑问,这一说法也是 站不住脚的。希特勒虽是一个顽固的民族主义者,英、德、法等国也都同属于日耳曼语族, 希特勒本人也说过他从不愿与英国为敌的话,但是,他决不会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突然挂起 念珠,把自己变成一只不吃腥的猫。
6 K' e2 b; D- t, X) E2 u因此,上述诸种说法都是难以立足,都不能解释德军统帅部下停止进攻命令的真正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