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一种新型的乙型潜艇加入了日本联合舰队的潜艇部队。这种集强大攻击力、远程续航力、水面高速和独特侦察能力的水下恶狼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猖獗一时。但是日本人保守的使用观念使得它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在盟军强大的反潜力量面前损失殆尽。
◆ 研发计划
作为一个通过两次海战的胜利奠定其崛起基础的日本来说,一直重视海军新兵器的发展,潜艇也毫不例外。其早在1905年就着手从美国购买了5艘潜艇,组成了第一潜艇队。购买这些潜艇除了壮大军力的因素之外,更多的是一种技术引进的手段,以此来达到学习和自行建造潜艇的目的。很快,在1906年4月,位于日本神户的川崎重工即为海军建造了6号和7号潜艇。之后日本先后引进和自建了多批多型号的潜艇。到了1922年,世界各海军强国在美国缔结《华盛顿条约》,条约规定日本的战列舰吨位仅为美英的60%,日本在战列舰上便处于劣势地位。因此,日本提出了能遂行远洋作战,水面高航速,可消耗英美军战列舰数量的大型潜艇。这就是后来的一系列的海大型潜艇。然而,海大型潜艇续航力无法满足需要,因为在日美之间爆发战争的构想中,该潜艇无法拦截从夏威夷绕道南洋群岛进攻的美国舰队,所以日本海军又提出了巡洋潜艇的方案。该方案潜艇的排水量从海大型的1300吨提高到了接近2000吨,后续甚至突破了2200吨。但是该型潜艇在大幅度提高续航力的同时,水面航速却有所下降。 20世纪30年代中期,日本海军已经不满足于这两种潜艇分类体系,他们提出了新的方案,要求将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发展出一种相对全面的混合型潜艇,作为主力作战的潜艇。对日本有利的是,在1930年的《伦敦海军条约》中,日本争取到了52700吨的潜艇份额,该份额与美英一致。但是不利的是,该条约规定不能建造标准排水量2000吨以上,主炮口径超过127毫米的潜艇。由于当时美国有3艘V级潜艇不但标准排水量超过2000吨,并且装备了潜艇上口径最大的152毫米火炮,因此单纯看数字的日本人如梗在喉。为了避免违反条约,过早引起英美的强烈反应,日本海军将混合型潜艇的计划推迟,直到1937年。因为当年的12月31日,该条约到期,日本抓住这个机会,提出了甲、乙、丙三种不同的混合型潜艇设计方案,于当年开工建造(条约过期仅如此之短的时间内,潜艇即开工建造,可见日本海军的早有预谋)。1940年3月第一艘注重鱼雷攻击任务的丙I型潜水艇伊16号完成,其标准排水量达到了2184吨。随后,为了加强侦察能力而设计的乙型潜艇于次年开工。
1940年9月30日,第一艘乙型潜艇伊15正式完工,其标准排水量略超过丙I型,达到2198吨。接着第二年有6艘乙型潜艇完工,42年有10艘完工,43年有3艘完工。前后合计20艘。其后,还曾经在乙型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乙改I型和乙改II型,前者建造6艘,后者建造3艘。总计在日本海军中乙型潜艇一共建造了29艘。
[ 本帖最后由 寶劍橡葉騎士 于 2007-2-4 17:33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