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veiver 于 2013-5-23 22:13 编辑 / L# r5 G- R, |. N* \/ p7 P
* L! R3 Y; @& Q! q5 X! z( K% ?+ G43年3月5日7 r& K. w6 P+ ^4 a- @
芷江大捷! v2 }: U) ^1 v/ W6 n% y, ~
在国军集中主力发动桂林会战之时,驻常德的日军第一军三个师团加两个联队约1600战力准备趁国军主力西进的同时,进逼西南重镇芷江,国军原本在芷江以东一格部署了约2000战力国军,为呼应桂林会战,命令该地国军返回芷江待命,将芷江东翼的三叉路口要道暴露给日军。" i0 n8 q) {- ^8 c! C5 l
果然日军在飞机的掩护下不断朝三叉路口挺进,于是已经在芷江城内完成集结的第九战区主力近7000战力重新渡河返回三叉路口,一举击溃了日军3个半师团的部队,歼敌16000余人,创造了抗战以来,也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盟军陆战的最大胜利。
1 X* x+ E# Q# i在 79,50 的地面战
% h2 \0 c- b* f K
- A/ K2 r! I: `盟军 突击 攻击. V. d# a) C2 ]3 H9 W
- ?1 }7 k1 S& |进攻兵力 172669 人, 913 门火炮, 0 台车辆, 攻击值 = 6963
# k0 }" A* U% X4 h p
& M. h6 T( A7 x, D8 n i5 K防守兵力 39398 人, 477 门火炮, 144 台车辆, 攻击值 = 1051
; S/ A$ G( A% Y# C; \* R % [9 y8 E- \) d0 z/ W' E
盟军 调整后攻击值: 4301 2 b2 H& X f0 _7 ]
( F9 h. R, t @: M9 J+ f7 Y, s
日军 调整后防御值: 2002 , W3 Q. x; G2 ~- t" w" p
! j) }% F( Z4 l- E盟军 攻击优势: 2 比 1 7 |6 V4 h% L, ~8 i2 W: D
2 U2 Q% U J1 L0 `* W# k( y/ p
战斗修正
6 P' x Y8 ]/ P* H- Q. `' U防守方: 地形(+), 疲劳度(-), 补给(-)4 {; c% q F Q1 C6 N9 j7 X
进攻方: 突击(+)
" d5 q8 ~" L. _5 i % e7 B; G/ N- f6 L2 |2 R9 O. f6 o
日军 地面部队损失:
, v/ n6 v5 p0 Q/ O9 z- f 16775 人伤亡$ I/ M4 p3 T1 y% k% [+ d
战斗班组: 515个被歼, 137个伤残( Q1 I2 m7 V3 v, P5 ~$ k2 A
非战斗人员班组: 396个被歼, 406个伤残$ A* [( g* Q2 `% b4 }" W$ |
工兵班组: 47个被歼, 29个伤残
! [) u5 h% O6 m 损失47门火炮 (21门被击毁,26门失去战斗力)
, w. e) {4 o- {) n, {* |8 m2 q0 L 损失79台车辆 (40台被击毁,39台失去战斗力)
0 q/ c% |' ^( O6 e7 z, _% C' q 8支部队撤退
j3 c8 j; g( w$ D5 W$ ? 4 B0 u3 k/ J x6 I2 L, T, L
* g: R( S& m: u$ x% V0 q5 r9 |% Z盟军 地面部队损失:. I0 j0 G6 u- s/ T( [8 f
6062 人伤亡
& ?& [7 }/ W4 L& v% l. a6 @ 战斗班组: 35个被歼, 483个伤残
: ]( _# E$ x# E3 R 非战斗人员班组: 14个被歼, 361个伤残5 r t' _" g* {/ l% O
工兵班组: 0个被歼, 21个伤残 X& A( [' ^+ ?: I s+ _) n
被击败的日军部队正在撤退!" K) Y- @0 _& ]9 }9 H
* M: {6 t; G' r
攻方部队:! {, N& Q( O; B" @5 W: s
国民革命军第2军
/ o( D9 N2 L2 Y4 v* j. ` 国民革命军第90军
$ v5 E& ]$ @ k3 Q 国民革命军第77军 5 d3 s+ x! Q V! M& c/ {
国民革命军第68军 # P8 e, s7 A9 s9 ^4 h' L; k
国民革命军第14军 : _; ^- g& j7 W* H
国民革命军第44军 7 h5 K" _; g. \: M% t( \
国民革命军第65军
5 z6 P. @/ k1 X' ^* u u 国民革命军第72军 $ l% a! Y" t" a
国民革命军第78军
# g$ P7 {4 W! H( ~ 国民革命军第8军 ' R( A. u( _, L3 ^5 H
国民革命军第46军 ( U! s" o: K5 ~! F
国民革命军第74军
5 g/ d2 ~& p- g* e 国民革命军第18军
6 Z8 H3 [& a/ p* v1 _ 国民革命军第20军
. x9 @4 q' ~! b) q) S& T2 C9 ` 国民革命军第58军
! B, X( y* u2 {6 B* i6 k0 G( p 国民革命军第94军
3 z& Q2 H! g+ Y1 L2 v4 @+ M 国民革命军第31军 + k) q# w2 ^& e, v! v+ x1 v
国民革命军第99军
6 H' ]3 w. t4 H) i w' o 国民革命军第3军
( O: V& D: k+ w4 d" r. p2 X 国民革命军第1骑兵军
; W% T- t/ Q/ X) g6 t 国民革命军第19集团军
* W) W5 G+ o0 q9 t& N- e 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
$ }) a* M/ d/ ^4 O' b: t 国民革命军第22炮兵团 + Y, w" g7 e) u
皇家海军第103基地营
; r% T$ M2 { Q' X 国民革命军第29集团军
$ F3 b2 ^ q! I4 W 国民革命军第9战区 4 F( `& P% O" {( c; l3 b. Q
国民革命军第27集团军 # g1 k% p0 I! c1 E7 G. G
国民革命军第1炮兵团
: N6 I/ f$ N& c 国军第56战防炮团
8 S, [1 j) ^! R
7 v/ a7 _2 h: G% u5 R# r9 M! z6 G守方部队:
9 S; Y2 X9 O: ` 第41师团 3 f1 Z; ^8 a$ N/ N
第90步兵联队
, q W7 J8 h" |: k4 _4 C 第3师团 # I T, I" l' x3 y
第20师团
3 ^/ q5 y" L2 N @ 第58步兵联队
/ E/ [2 P! d5 `7 n6 ?3 T4 U n% e5 l0 R 第1军
* t) u+ ?' N1 m" E 第28野战高炮中队 - w+ y" P& c2 {# A: g
第10迫击炮大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