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航空母舰发展史[转贴]

安东尼·普雷斯顿 [英国]  ( n, {) @3 G$ y- O
[出自《航空母舰发展史》] 1979  0 i" l* z/ H4 P1 \( T; i' E
王义山、张辉东 [翻译] 1986
3 S* h. @: t; Z2 i9 R' n! f" f: w6 k/ m8 f. s
第一章 初期阶段  
1 _0 k! h! T0 K6 E第二章 战斗里成长  
: L1 j4 ?1 _" a- Y8 x9 K第三章 战后发展  
8 v5 |  F! `# N. }' `2 I8 e第四章 重要人物与策略  ; ~' g7 a/ l4 ^& `$ p
第五章 大型航空母舰  
( D( d. V1 M2 E0 |5 l1 u4 x第六章 第三代航空母舰  8 E/ K+ R, z& `& D3 v
第七章 炮火的洗礼  7 f9 B/ d+ Z0 p5 A
第八章 日本人的崛起  
) Q! e+ r, E( }9 {' d第九章 骄兵必败  , S7 M9 a$ v# f3 \* {+ K' c1 x
第十章 竞相建造航空母舰  % d: w3 I9 O4 O1 q0 T
第十一章 戎马生涯  4 _& q, G& \% X7 t% W
第十二章 新型主力舰  * L( |5 T3 B! S- j
结束语* Q# }$ n1 m2 }% ]

2 R4 k9 @2 c; l' Z$ d[ 本帖最后由 mittermeyer 于 2006-12-5 13:45 编辑 ]

第一章 初期阶段

航空母舰是一种离奇的庞然大物,它具有最强大的威力,但又不堪一击。过去,它曾驰骋疆场,风糜一时。1940年以前,航空母舰还被海军里的许多人看作附属于战列舰的舰只,然而仅仅过了5年,它就取而代之,淘汰了战列舰。如今30多年过去了,人们对航空母舰的前途众说纷纭,有许多人认为,这种庞然大物注定要衰亡。  
2 Y6 N6 m6 H$ R2 B4 {4 {4 L  常常有人说,战列舰耗资太大。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的最末一代航空母舰,耗资同样惊人,配备的舰员更多。现在,卡尔·文森级和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每艘造价平均大约20亿美元,舰员超过6000人。如果天外星球的来客看到人类具有这样大的“本领”,也一定会大吃一惊的。  
& G; ?! N: x+ @' @4 |  回答上述种种疑问决非三言两语,这囿于一个简单事实:不论是最原始的还是最先进的航空母舰,都具有双重用途,即能使人们同时征服海洋和天空。海洋占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二,在人类试图制海时,具有有效制海手段的人们获得了最大的权益。同样,征服天空的权力,是属于那些实力强大的人。但是,大海是难以驾驭的,它浩瀚无垠,早期的飞机无法跨越。还有,即使在今天,超音速远程飞机一旦离开陆地,在海上进行任何距离的飞行,也会遇到麻烦。天空是没有界限的,但地球上的海空却是许多岸基航空部队无法逾越的一道屏障,这种情形还要继续下去。  
8 M0 F6 t% T; r# v  初期航空母舰的一个最重要的作用是,它使人们很快认识到了航空母舰的潜在价值,而不是它到底经过多久才被正式采用。早在上个世纪末,一些气球飞行家就曾提到在舰上使用系留气球的问题。在莱特兄弟完成第一次飞行后,也提出了在军舰上如何使用动力推进飞机的事。1909年,克莱门特·艾德尔发表了《军事飞行》一书。自然,他在这部书中谈到了在军舰上驾驶飞机的必要条件,对许多观点都作了明确阐述。  & v* K% D, V9 w6 m
  艾德尔具有惊人的远见卓识,他不仅谈到了飞机的起降,还预见到需要一个宽敞平坦的起降甲板、甲板升降机、岛式上层建筑、机库,和军舰本身要有高速。当时的飞机粗糙、笨拙,从舰上起飞很吃力,而且一艘军舰上只能降落一架飞机。为了避免造成太多的空气涡流,飞机起飞时都希望母舰锚泊,或者慢速行驶。  
7 S! b4 O" Q- a1 k  七嘴八舌者实在不乏其人,艾德尔在他的祖国没有受到重视。在法国,舰上飞行整整被推迟了十年。这促成美国和大英帝国在这方面遥遥领先,原因是,美国人对飞行怀有极大兴趣,英国人则拥有世界上第一流的海军,需要不断发展,保持先进。  8 H- S7 g1 }# M1 A9 V# M
  海军需要飞机,渊源于实施侦察。侦察从纳尔逊 [ 校者注:纳尔逊(1758-1805),英国海军著名将领。1805年10月21日,在直布罗陀海峡附近的特拉法尔加大海战中,打败了法国-西班牙舰队,并战死 ] 时代起就开始存在。肉眼的目视距离是有限的,在最佳能见度时,在最高的桅顶用性能最好的双筒望远镜观察,视距也不超过四十海里。为了获得关于敌人动向的重要情报,只好把一批侦察巡洋舰派到巡逻线上进行侦察;侦察巡洋舰彼此间保持目视距离,以便传递信号。无线电的发明减少了对视觉通信的依赖,但仍然存在的问题是,一艘单独的舰只不可能发现目视距离以外的任何目标。  3 n8 P/ @. E& o' w, n
   1908年,美国海军曾准备让一架飞机从一艘战列舰上起飞,由于它没有购买任何飞机,结果两年来一事无成。倒是一篇报道引起了强烈反响:航行在汉堡-美国航线的一艘德国邮船准备让一架携带邮件的飞机从它的前甲板平台起飞,来加快向纽约投递邮件。这是在空中发生战争的第一个信号。人们当即怀疑,德国军事当局以邮政作掩护,正在试验一项攻击美国的新技术。这篇报道,使不久前负责与飞行事务保持联系的海军物资局局长助理华盛顿·欧文·钱伯斯海军上校受益不浅。他迅即获准负责飞机在军舰上起飞的试验,并于1910年1月9日,在新型轻巡洋舰“伯明翰号”的前甲板上方装了一个起飞平台。  # t; @, A+ K* u
  钱伯斯物色飞行员比物色军舰还难。但是,在探询了包括威尔伯·莱特在内的好几位飞行家之后,他遇到了与另一位大名鼎鼎的飞行先驱格伦·柯蒂斯一道工作的表演飞行员尤金·B·伊利。伊利表示愿为海军干这件事。为了敲打一下美国海军,《世界报》决定支持另一位柯蒂斯飞行员J·麦克迪从航行在汉堡-美国航线上的“宾夕法尼亚号”邮船起飞的尝试,这就增加了这一计划的戏剧性。麦克迪在11月12日试飞,但他起动引擎时,螺旋桨打到加油用的一个油壶,破坏了桨叶。  6 }8 V6 s6 S' |2 G0 v& K" ]) r
  在这一竞赛的推动下,诺福克海军船厂第二天(星期天)大干了一整天,在“伯明翰号”的前甲板上方装了起飞平台。这是一个长25.3米、宽7.3米的木质跑道,从巡洋舰的舰桥开始平缓地向前甲板倾斜。11月14日晨,伊利的柯蒂斯推进式双翼机被吊上军舰,飞机经过改装,装了两个气囊,以便失去高度撞到水面时减小飞机的冲力。  2 z5 h& `5 W0 v" l
   “伯明翰号”按时驶出汉普顿水道,进入切萨皮克湾,沿途有4艘驱逐舰在固定地点为它保驾。下午3时左右,天气好转,可以进行试飞了。当巡洋舰平稳地以10节航速耕波犁浪时,伊利起动了他的50马力引擎,开始从跑道上下滑。双翼机离开跑道,眼看着它一个劲地往下跌,机轮、气囊和螺旋桨的叶梢碰到了水面,观看这次起飞的人都为伊利捏把冷汗。但是,尽管螺旋桨受了些损伤,它仍然在旋转,使飞机开始爬高。飞机离开了军舰,渐渐消失在蒙蒙细雨中。世界上飞机第一次从军舰上起飞获得成功。  5 I4 F5 \% C) ^/ ^
  天空灰沉沉的,伊利很快无影无踪。他在离军舰大约2.5海里的地方安全降落。这件事立刻轰动了美国海军。钱伯斯提出,所有的巡洋舰都应装上这种平台。同时,还有人提出了把起飞平台装在战列舰炮塔上面的设想,以及一些奇特见解。幸运的是,这股热情没有就此完结,“伯明翰号”试飞的主要结果是,美国海军在12月里选派了第一个飞行学员西奥多·G·埃利森海军上尉,去接受格伦·柯蒂斯的训练。  ) Q% ]! M" z: X6 j* x
  下一步计划更加雄心勃勃。钱伯斯获准让尤金·伊利在重巡洋舰“宾夕法尼亚号”上降落。这次飞行难度更大,对军舰本身也有相当危险。在巡洋舰舰尾上方安装了长近36米、宽9.6米的平台,平台从主桅底部开始一直伸向舰尾之外,外伸板是倾斜的。这次飞行作了这样的安排:伊利在军舰航行时降落,以便能利用逆风的风速,比较容易地控制飞机。他的飞机没有制动装置,舰上的降落拦阻装置也很原始,是由22根两端系有沙袋的拦阻索组成的。  * L4 J7 C. i8 q& F6 B
   1911年1月18日这天,旧金山湾的天气不好。更糟糕的是,“宾夕法尼亚号”舰长认为该舰所处的水域太小,无法进行机动,于是决定抛锚,让舰尾迎风。对任何飞行员来说,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这样的配合实在是糟糕透顶。也许伊利对这种情况下难以克服的危险全然无知,他驾机飞向“宾夕法尼亚号”,降低高度冲向舰尾。当飞机贴近平台的倾斜尾板时,他拉起飞机,然后关闭了引擎。由于飞机的冲力和顺风,轮架下面的挂钩只挂住了后面的11根拦阻索,飞机在距平台前端9米的地方停了下来。  4 ]  ~' y0 {, G
  尤金·伊利的成功标志着海军航空兵襁褓阶段的开始。不过,当时对此寄与厚望,条件并不成熟。伊利是一位娴熟的表演飞行员,一个专门拍危险镜头的杂技演员,所以才敢冒生命危险在舰上降落。仅就这一点而言,美国海军要有足够的飞行员和飞机随时完成飞行任务,尚需有待时日。此外,飞机本身还处在早期开发阶段,既没有跟地面进行通讯的设备,也没有装备杀伤力比手榴弹更大的武器。上述情况,对于人们了解后来为什么抛弃能够在甲板上降落的陆上飞机,转而研制水上飞机(或叫水空飞机),不无益处。水上飞机是机翼下装有浮筒的专门设计的一种飞机,或者是在机轮旁边装有气囊,能够浮在水面上的陆上飞机。象伊利那样,水上飞机从坡道上起飞,可以在母舰附近水面降落,然后用吊杆吊到甲板上。1911年2月,格伦·柯蒂斯在圣迭戈港进行了这一试验,军舰仍然是“宾夕法尼亚号”。  
6 }2 u: U  V8 D1 w- ^& U  为了继续进行飞行试验,美国国会在一个月以后给海军拨款2万5千美元。正如钱伯斯海军上校所说的那样,不到一年时间就取得了几项惊人的进展:从飞机上可以照像;飞机能一口气飞行好几个小时,在中等风浪情况下可以把水上飞机吊到舰上。不久,第二名海军军官约翰·罗杰斯海军上尉被送到莱特兄弟那里受训。海军购买了两架柯蒂斯式A-1型飞机和一架莱特式飞机。1911年7月,飞机进行了第一次试飞。  
8 b6 q* b; ^0 ^. E  挫折也随之而来。1911年底,尤金·伊利功成名就才几个月,便在一次事故中丧生了。除了一封感谢信外,对于伊利的飞行,美国海军没有给予任何报酬,只有一家私人基金会为他支付了500美元,这真是个绝妙的讽刺。25年后,国会绐他追授一枚飞行十字勋章,承认了他对海军航空事业的贡献。  
9 _+ U# N+ H$ k9 t  j   1914年4月,当美国和墨西哥再次发生纠纷时,美国海军有12架水上飞机。为了显露新式空中武器,其中6架被派到维拉克鲁斯进行侦察。它们由“密西西比号”战列舰搭载,出色地为登陆部队完成了侦察任务。当一位飞行员在他的飞机水平尾翼带着一个弹孔返回时,新闻界竟把这件事报道成“第一次空战”,这未免有些滑稽。
) E5 F( C8 p. ~
4 T3 T1 X( M& }$ v& i" j- a[ 本帖最后由 mittermeyer 于 2006-12-5 13:02 编辑 ]
这个时期,皇家海军对于发展海军航空兵也十分热心。1907年,莱特兄弟在英国出售飞机的时候,曾遭到英国海军部的拒绝。但是,只过了两年,那种认为飞机对海军没有实用价值的说法就销声匿迹了。英国海军中一位卓有才干的技术专家雷金纳德·培根海军上校,在1908年被派到法国兰斯,在国际飞行博览会上作报告。一年后,他被任命为国家航空谘询委员会的海军代表。1909年初,政府拨款3万5千英镑为海军建造一条硬式飞艇。接着,另一位才华横溢的技术专家默里·修特海军上校被任命为飞艇监察官。  
5 A) m/ ~2 _- `0 W/ w- x  弄清英国人在这个阶段如此热衷于建造飞艇的原因并不难。在北海对岸,英国的主要对手德国正在建立一支无畏舰队,公开与皇家海军为敌。德国还有世界上第一流的飞艇设计家孔特·冯·齐柏林。看来,英国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赶超齐柏林取得的进展,这是合乎逻辑的。不过,正如下文要谈到的,其结局则截然不同。英国人没有重视美国人创造的奇迹,一味坚持飞艇的研制工作,其后果也就决非偶然了。  % q% ^! O6 X# q
   1911年5月,发现“蜉蝣号”飞艇的升力不够;9月,经过调整消除了这种毛病,但当它离开艇库时,一阵暴风的突然袭击使“蜉蝣号”破损。修特和他的助手施万海军中校被毫无道理地调回原单位,海军部所辖的飞艇部门也被解散了。不过,发展飞艇的势头并没有被完全削弱,海军部同意5位军官接受飞行训练,他们是:海军上尉查尔斯·萨姆森、阿瑟·朗莫尔、R·格雷戈里,海军陆战队上尉E·L·杰勒德、G·怀尔德曼·勒欣顿。此外,已经完成飞行训练的还有两名海军飞行员:科尔莫尔海军上尉和施万海军中校。施万从事飞行最早,他曾用自己的钱和从热心航空事业的同行那里得到的捐款,自购了飞机。  ) K7 y, s' g+ [" k% y# V9 _1 |9 ^
  进行水上起飞的第一个英国人是施万,时间是1911年11月18日。不幸的是,他在水上降落时和飞机一起严重摔伤。这一使命落到了阿瑟·朗莫尔身上,两周后,他驾驶一架肖特S-27式飞机成功地在麦德韦河降落。查尔斯·萨姆森仿效尤金·伊利,获准从“非洲号”战列舰的前甲板起飞。1912年1月10日,他取得了成功。为了炫耀他的成就,5月在韦默思湾举行海军检阅时,他又从“爱尔兰号”战列舰起飞,接着又从“伦敦号”战列舰起飞。  
: O4 }$ w# I7 J3 q& I  对英国海军航空事业来说,1912年5月是个转折点。这个月,有影响的帝国防务委员会就飞行问题向议会提交一份白皮书,建议成立一支包括陆军飞行队和海军飞行队的航空部队。这支航空部队叫做皇家飞行部队,但对这两个飞行队没有设立统一指挥机构。不到两年,海军飞行队改名为皇家海军航空兵,这时,它的独立地位就更明确了。皇家飞行部队海军飞行队队长是烜赫一时的萨姆森,这一任命惹恼了许多人,他们厌恶他好出风头。  9 J6 q1 g0 L- Z! U# o
  这年年底,海军部采取了进一步步骤,下令将老舰“竞技神号”轻巡洋舰改装成水上飞机母舰。这项工程包括:在舰首装一个起飞平台,在后甲板装一个停机平台。在最初几次飞行试验中,有一次用的是肖特式折叠机,即机翼为折叠式,这种设计比当时的飞机先进得多。年青而性情急躁的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对海军航空兵特别关心,他甚至亲自干预了禁止使用“水空飞机”这个晦涩的字眼。他喜欢水上飞机这种叫法,这个用语从那时一直沿用至今。  
6 s4 l4 ]  T6 j   “竞技神号”进行了许多次飞行试验,其中有几次用的是从法国买来的飞机。它参加了1913年的大演习。当“竞技神号”上的一架飞机失事,被一艘“德”方舰只救起时,这件事曾经一度引起恐慌,被列为重大安全事故。这艘老巡洋舰取得了很大成功,以至促成批准购买一艘正在建造的煤船船体,把它改装成能搭载10架水上飞机的正规水上飞机母舰。  
2 {! _" O- L- G  v  这艘新型母舰集中了以往所有改装和试验的长处,是一次飞跃。它能用轻便的抛射推车发射水上飞机(这是在“竞技神号”上试用过的方法)。它有正规的机库、修理车间和起吊飞机用的大型吊车。该舰被命名为“皇家方舟号”,这是1588年英国与西班牙无敌舰队进行海战 [ 校者注:英国舰队和西班牙舰队于1588年8月8日在加来海峡南岸格拉夫林附近进行的一次著名海战。英国舰队获得胜利,夺取了大西洋的制海权 ] 以来一直没有使用过的舰名,它非常适用于这艘用飞机收集情报的军舰。  
& h# h9 y9 Z9 u7 o, w  这些进展在其它国家引起了关注。德国人则宁愿发挥孔特·齐柏林 [ Desaix注:即“齐柏林伯爵” ] 的才干,他设计的飞艇航程远,甚至还能投重量相当大的炸弹。意大利人没有认真对待飞机从军舰上起飞这件事。甚至早在1913年,意大利就有一架飞机从“坦丁·阿里格希利号” [ Desaix注:即“但丁”号,但丁是文艺复兴时代伟大的诗人,《神曲》的作者。 ] 战列舰上起飞过,只是随后不了了之。法国人的胃口要大得多,他们改装了老鱼雷供应舰“闪电号”,用来搭载水上飞机。“闪电号”1912年投入使用,并参加了1913年的大演习。它是一艘大舰(排水量6千吨),可以搭载的水上飞机多达8架,尽管开头它只能搭载两架。  3 c2 E/ W+ O3 L4 R
  日本人由于造了一些新舰,在1904年对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他们没有忽视英国和美国的进展。在日本,海军飞机第一次飞行是在1912年11月,是用两架英国造飞机和一架美国造飞机进行的。1913年年底,他们把“若宫号” [ 校者注:原为沙俄“列辛顿号”货船,日俄战争中被日军俘获,改名“若宫号”(运输舰),它正式编为水上飞机母舰是在1920年 ] 商船进行了改装,该舰能搭载两架水上飞机和两架水上飞机部件。

第二章 战斗里成长

   1914年大战爆发时,英国政府立即把陆军飞机几乎全部派往法国;不久,皇家海军航空兵水上飞机的一个中队在萨姆森少校率领下也调往法国。这时,英国本土没有任何空防,海军只得担起防空任务。幸而,除了来复枪、猎枪和信号枪外,尚无任何空中作战武器,德国人也没有立即轰炸英国城市的计划。这就是说,皇家海军航空兵的大部可以继续配合舰队作战,同时摸索一条如何配合作战的途径。  
: a. e) r" S5 o( k3 g   “皇家方舟号”虽然还未竣工,但它是搭载更多水上飞机的第一艘军舰。海军部征用了3艘在英吉利海峡营运的渡轮,并对它们进行了改装。它们是:“女皇号”、“恩加丹号”和“里维埃拉号”,它们基本符合作战要求,航速快,游廊甲板和艇甲板间距大,有地方改成一座大的帆布机库,装设吊车起吊4架水上飞机。只是这几艘船都是在英吉利海峡营运的渡轮,续航力小,满足不了主力舰队的需要。因此,必需有一艘更大、更快的船。凑巧,丘纳德公司的老掉牙的邮船“坎帕尼亚号”刚刚作为废钢出售,成了无主船,准备解体。这艘船的贮煤量足够它横渡大西洋,航速22节,也能使它同主力舰队的战列舰一道行动。  
) D+ ~4 E0 z, N& I, L  这艘老邮船的上甲板设备全被拆除,从前部烟囱到船首,修了一条跑道,但试验后发现它太短,于是把前部烟囱也拆除了。烟囱改用两根比较细的管子代替,管子的间距尽可能地拉开。根据飞机起飞的需要,对一艘舰船进行这样的大规模改装,这是第一次。但是,对这位先驱其它部分的改装更厉害,使它面目全非。尽管“坎帕尼亚号”的主机老态龙钟,可它符合跟上舰队这一基本要求,因此,它有资格被称为第一艘舰队航空母舰。  
6 B1 u2 B, \. s6 P: s) ^  第一批水上飞机母舰的改装工程还需要几个月时间才能完工,而派到法国的海军航空兵中队的飞行却日趋频繁。萨姆森和他的同伴最初被派到比利时海岸的奥斯坦德,支援皇家海军陆战队的一次登陆。在面对德国人的进攻而放弃该港的时候,飞机和它们的支援舰只全部撤到了敦刻尔克。在撤退之前,他们曾和德国人的骑兵有过几次接触。萨姆森的行动很有代表性。他组织起一支装甲车队,来发展他的飞机侦察的结果。他的军官们把借来的机枪装到在英国为支援中队而征用的民用小汽车上,在比利时的乡村横冲直撞,扫射德国的骑兵巡逻队。与此同时,飞行员们还完成了一次次卓有成效的侦察飞行,为陆军搜集敌军情报,提供德国部队集结的新动向。  
* S! F7 z7 {/ G0 T, u  温斯顿·丘吉尔并不满足,他不乐于海军航空兵中队在比利时只象莽汉一样立点战功。他督促海军都,制订轰炸设在科隆和杜塞尔多夫的齐柏林式飞艇艇库的计划。根据以往实施突然袭击的正统军事理论,皇家海军航空兵计划派两架飞机轰炸科隆,两架轰炸杜塞尔多夫,每架携带3颗炸弹(每颗炸弹重量不到10公斤)。袭击定于9月12日实施。事不凑巧,一场风暴使这4架飞机全部毁于一旦。萨姆森又迅速准备了4架飞机,10天后,它们起飞了。  
" |4 g4 ^" l+ X0 K0 ^. t  幸运与他们无缘。3位飞行员为浓雾所阻,被迫返航;第4位飞行员虽然飞到了杜塞多尔夫飞艇艇库,但攻击没有成功。他判错了飞行高度,结果,3颗小炸弹只有1颗爆炸。然而,在10月8日又进行了一次袭击,这次不仅摧毁了一座艇库,还炸毁了艇库里面的齐柏林式飞艇。英国人损失飞机1架。这一成功鼓舞了皇家海军,它决心采取更加大胆的行动,飞越北海,攻击库克斯港的德军基地。这意味着使用“女皇号”、“恩加丹号”和“里维埃拉号”3艘新型母舰,每艘起飞3架水上飞机,并由轻巡洋舰、驱逐舰和潜艇编成了一支规模很大的警戒部队。  
& \; x. C; O- }$ U" Z: w4 |   1914年圣诞节这天,袭击按计划进行。虽然有两架飞机未能从水面起飞(这3艘母舰都没有舰首跑道),其余7架却起飞成功。当时,一艘齐柏林式飞艇和另一架德国飞机出现在上空,轰炸了英国水上飞机母舰,但无一命中。英国水上飞机母舰逼到了德国海军的大门口,距赫尔戈兰岛的北部只有12海里,随时都可能遭到德国水面舰只的攻击。当3架水上飞机稍后返航时,英国人决定尽快收回它们,迅即撤走,不再等待其余掉队的飞机。  3 T& u4 Y- l  H% P2 q! z, L) r6 R" A
  另外4架水上飞机安全飞到库克斯港,由于云层很低,目标上空雾气茫茫,居然没有找到齐柏林式飞艇艇库。飞行员们竭力轰炸了港内的舰船,可惜他们携带的小炸弹威力微不足道,没能造成多大破坏。紧接着,他们返回起飞水域,寻找母舰,母舰自然早巳撤走了。幸运的是,先返回的3架水上飞机在会合点发现了留在那里待机的“E-11号”潜艇。后面的两架水上飞机遇到了麻烦,有一艘齐柏林式飞艇在后边尾随不放,并企图轰炸“E-11号”潜艇。“E-11号”潜艇把飞行员和观察员从容接到艇上,将飞机炸毁后下潜。第4架飞机在一艘荷兰拖网渔船旁迫降,机组人员被荷兰拘留。  . K* h! T! t, z8 h- D
  库克斯空袭失败没有使水上飞机母舰声誉扫地,海军部加紧改装3艘远洋船只:曼岛公司汽船“彭米克利号”、“曼岛人号”和“文德克斯号”。“皇家方舟号”已竣工服役,被派到地中海,支援1915年春天开始的达达尼尔海峡战役 [ 校者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舰队和陆军于1915年2月19日-1916年1月9日实施的著名战役。战役目的是控制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占领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迫使土耳其退出战争。这次战役以英法联军的失败而告终(英军伤亡11万9千人,法军伤亡2万6千5百人),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因此引咎辞职 ] 。  ' s1 ~+ n0 k: G
   “皇家方舟号”的航速低,只有10节,可它和它的8架水上飞机从此却出了名。平凡单调的侦察以及为战列舰指示炮击目标,使这些不堪一击和笨拙的水上飞机经受了最大考验。带轮式起落架的陆上飞机比水上飞机轻得多,因此升空快。为了提高皇家海军航空兵的侦察能力,英军统帅部派了一个陆上飞机中队交萨姆森指挥(他这时已晋为中校)。萨姆森对这种激将法感到很得意。第3飞行大队和它的纽波特式侦察机不断骚扰敌人,扫射土耳其人的阵地,袭击公路运输。  ) ~* s* R! y6 m( p
   “皇家方舟号”是一艘挺顶用的军舰,只是航速低,容易遭到德国潜艇攻击。1915年年中,航速为24节的“彭米克斯号”替换了“皇家方舟号”。武器装备发展很快。“彭米克利号”搭载了两架肖特S-184水上飞机,每架能投一条355毫米鱼雷(在这之前,萨姆森曾投过一颗125公斤炸弹,证明此举可行)。“彭米克利号”终于等到了一个合适目标,一艘5千吨级土耳其补给船正在马尔马拉海北部金角附近水域行驶。“彭米克利号”驶进克塞罗斯湾,在8月12日拂晓吊放了肖特S-184水上飞机。  
* W& U$ @- a1 K6 q1 [  埃德蒙兹上尉刚一发现目标,便驾机进入攻击航向,关闭了引擎,在不到5米高度上滑行,并投放了鱼雷。鱼雷径直驰向目标,命中了补给船,使敌船引起一场大爆炸。恰巧一艘英国潜艇也在追踪这艘土耳其补给船,据说也朝它发射了鱼雷,击沉敌船的功劳倒底归于谁,竟被弄得真伪难辨。潜艇部队和海军航空兵部队之间关于谁是海军精锐的长期争执,大概就从这个时候开始了。5天后,两架肖特式飞机在达达尼尔海峡最狭窄处击沉了一艘补给船和一条拖轮,这次没有潜艇争功,飞行员很高兴。那架负载很重的水上飞机是在引擎发生故障、将要迫降时把拖船击沉的。飞行员驾机滑向拖轮,随后投了鱼雷,由于突然释重,飞机又起飞了。  + U: E! z) t; f# e
  为了支援“彭米克利号”出色的作战活动,把俘获的两艘德国汽船“安妮号”和“雷文2号”也改装成了水上飞机母舰,在萨姆森指挥下,这支“特混舰队”在地中海和红海作战,土耳其人在叙利亚、巴勒斯坦和沙特阿拉伯的海上交通线常常受到飞机攻击,而水上飞机几乎没有遇到敌机抵抗。有一次,萨姆森曾指挥“雷文2号”直下锡兰,去搜捕德国“狼号”劫掠船。  
1 r* V# F8 G  o# ~& B/ G   1918年1月,土耳其战列巡洋舰“雅乌兹号”从达达尼尔海峡出击,在击沉两艘英国船只后触礁。(该舰原是德国的“戈本号”,1914年,曾对土耳其卷入战争起过重要作用。)这的确是个诱人的空袭目标。“皇家方舟号”和“曼岛人号”随即出海,奉命相机行事。在这次战争期间对舰船实施的攻击中,这是攻击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总共投弹大约15吨。不过,29公斤和50公斤炸弹对“雅乌兹号”没有多大破坏力。本来打算用鱼雷解决战斗,由于355毫米鱼雷不能重创一艘先进的无畏战列舰,必须使用457毫米鱼雷才行。可是,457毫米鱼雷重量超过450公斤,水上飞机携雷后几次起飞都没有成功。  2 S/ W9 a) {; B4 R  o, u
  在北海,德国的齐柏林式飞艇为所欲为,危害很大。它们不仅轰炸英国城市,打击英国人的士气,而且还四处侦察,准确报告英国部队的位置,阻碍英国主力舰队采取大舰队活动。民众的士气可以采取一些办法来补救,而主力舰队受阻对英国人来说是个重大的战略挫折。为了建立这支无畏舰队,耗资成千上万,目的完全是为了与德国公海舰队决战,达不到这个目的,英国人就无法实现他们的基本战略目标。  
1 t0 ^) a* t. Q1 s9 C6 t/ _3 |  第一个反击“齐柏林式威胁”的是蒂里特海军准将的哈里奇部队,这是一支由轻巡洋舰和驱逐舰编成的机动部队,基地设在英格兰岛的东岸。在蒂里特的鼓动下,他的巡洋舰有好几艘在舰首152毫米主炮上面安装了滑道,各让一架法国迪珀杜辛式单翼战斗机起飞。试验没有成功,原因是这种战斗机升空慢,截击不到齐柏林式飞艇,而引擎又不能使飞机飞得很高。在法国,已经研究出用燃烧弹对付侦察气球的办法,可是,在舰上采用性能更先进的飞机之前,要击落齐柏林式飞艇几乎是不可能的。  
/ S6 }1 Q0 f; |* H7 I   1915年11月3日采取了第一个积极步骤。一架装有浮体(以便在近舷水面降落)的布里斯托尔C型战斗机从“文德克斯号”上起飞。从航空母舰飞行甲板上起飞,这是第一次,飞行员是H·F·托勒上尉。向前迈出这一步后,有两年多时间再没有取得进展。1916年5月4日,从“文德克斯号”和“恩加丹号”起飞11架水上飞机,去攻击设在特纳的齐柏林式飞艇艇库,一系列事故又一次破坏了这次行动,唯一一架飞达特纳的飞机发现,机库埋没在一片雾霭之中。从这次作战中得到的安慰是,在1914年袭击库克斯港时立了战功的“E-11号”潜艇击落了一架齐柏林式飞艇。  5 {: T# J2 A2 H3 [. E  c
   5月底,主力舰队终于同德国公海舰队遭遇。在这次战争中,这是双方主力仅有的一次大较量,但英国人却错过了大好战机。当时,英国的几艘战列巡洋舰与德国对手“狭路”相逢,两国舰队主力都赶来支援己方的侦察部队,接着发生了一场会战———日德兰海战。当航速较慢的“恩加丹号”同战列巡洋舰一道行动的时候,“坎帕尼亚号”也编入了英国主力舰队。“恩加丹号”是按计划随贝蒂海军上将的战列巡洋舰出海的。30日晚上,主力舰队起航,“坎帕尼亚号”却没有接到起锚信号,仍留在斯卡帕湾北边很远的锚地。它在第二天才出海,结果掉队很远,没能赶上主力,它的水上飞机也就未能提供英国舰队司令迫切需要的侦察情报。  ) S- ]0 G6 Z9 j9 M9 C  C  o; L
   “恩加丹号”按上级指示完成了任务。黄昏时分,一架肖特S-184水上飞机从舰上起飞,去弄清水天线那边出现的可疑烟云。飞行员F·J·拉特兰上尉和他的观察员只经过半小时准备就起飞了。云层很低,拉特兰只好在不到三百米的高度上飞行,很难看清目标。他向“恩加丹号”拍发了3次报告。遗憾的是,“恩加丹号”上的无线电设备不好,耽误很长时间才把情报转发给旗舰。“恩加丹号”所做的种种努力没有引起贝蒂司令部的重视。拉特兰由于飞机油管漏油,只好中途返航。他的这次行动证明,舰队作战时,飞机能够同军舰通讯。如果“恩加丹号”上的通讯设备好些,它的航速再快些,这次侦察活动肯定会更出色。
  日德兰海战后,皇家海军的舰队训练遭到了许多指责。在各委员会提交的大批报告中,一个反复强调的问题就是缺少可靠情报。1916年底,在奥克尼群岛朗霍佩召开了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参谋会议,会上作出的决议指出,必需向海上投入更多的飞机。为了贯彻这个决议,首先建立了由海军少将休·埃文·托马斯爵士领导的主力舰队飞机委员会,负责制订具体计划。一项最重要和争论最激烈的建议是,要不要征用一艘大型快速舰只,把它改装成战斗机母舰。当时任主力舰队司令的贝蒂海军上将支持了该委员会的见解,他说,“装备同齐柏林式飞艇作战的飞机和搭载它们的母舰”是当务之急。  
$ u  @% {, k5 t  委员会看中了一艘合适的舰只,它就是名噪一时的大型巡洋舰“暴怒号”。“暴怒号”于1915年6月在泰因河畔纽卡斯尔动工建造,即将竣工。它是一个离奇的混合物,既有轻巡洋舰那样的装甲防护,航速达31节,舰首尾还有炮塔,各装一门457毫米超大口径火炮。这个畸形儿是洛德·费希尔短期出任海军大臣时的产物,原打算作为浅吃水支援舰,在费希尔计划实施的波罗的海两栖登陆作战中使用。费希尔离职后恢复了理智。海军参谋部不知如何使用“暴怒号”才得当。它的两门火炮笨重至极,很难操作,不能进行准确射击,船体外板太薄,甚至经受不住小型巡洋舰炮弹的打击。  4 r, U6 @0 {  V. O8 B
   1917年3月底,对具体方案经过激烈讨论后决定,“暴怒号”舰首不安装457毫米炮(当时尚未安装),炮塔和弹药舱的位置留作容纳4架双座水上侦察机和4架战斗机的机库,这个大型机库有防水门和专用通风、取暖及照明设备。下面的弹头舱将改成一个炸弹舱和储存1200百加仑汽油(2加仑一桶)的汽油舱。机库的顶篷是飞行甲板,一条69.5米长的跑道直达舰首。  ! [" O# X. v" p* W. y2 B" _6 n
  改装工程没有花费多久,“暴怒号”于6月26日服役。除了796名舰员外,“暴怒号”还有由欧内斯特·邓宁少校领导的海军航空兵14名军官和70名士兵,3架肖特式水上飞机和5架索普威思海豹崽式飞机。一个月后,军舰完成了试航,但犹为重要的是,进一步完善飞机的起降试验和有关的新技术。  , u( @0 m4 x$ q( r
  邓宁认为,强风 [ 校者注:这里指逆风 ] 时容易驾驶,能改进尤金·伊利在“宾夕法尼亚号”上降落时采用的技术。他打算与军舰平行飞行,然后顺着烟囱和上层建筑一侧侧滑,在甲板上降落。如果运气好,海豹崽式听人驾驭,就行得通。多次试验(实际上没有进行降落)表明,这是可行的。关键问题是,没有机轮制动器的飞机一旦接触甲板,应如何使它停下来。尽管困难重重,邓宁仍然获准军舰航行时进行舰上首次降落。  
$ n2 j$ a0 ]" V; S9 w/ y0 ~   8月2日,进行试飞的天气很理想,恒风风速为21节。这时,军舰的航速为10节,邓宁驾驶海豹崽式以失速速度飞向军舰。他飞过左舷,在机库顶上滑行,降落在跑道的中部。一群地勤人员冲向前去,抓住了机翼后缘上的套环,使海豹崽式停了下来。  
6 a8 `$ {; U  z4 A5 u* D" l& ?* f% G   5天后,邓宁再次试飞。这次天气不好,有阵风。他降落成功,却又偏偏撞坏一部升降机。升降机修好之后,他又重新起飞进行第二次降落。这一次,他在飞行甲板上降落时有些偏高,当他滑过安全降落限度时,邓宁向地勤人员挥手,示意再飞一圈。这时,海豹崽式的引擎发出劈劈拍拍的响声,接着灭了火,这架小型双翼机的一个轮子重重地撞到飞行甲板上,飞机翻过右舷载进海里。勇敢的邓宁被堵在飞机残骸里,他被救出的时候,已经溺水身亡了。此后,有许多航空母舰飞行员遭到了邓宁同样的厄运。  
3 J! ~2 }/ ]" K  这场悲剧使飞行试验停了下来。人们明智地估计到,只有特别优秀的飞行员才能完成这种复杂的操作,即使有了这样的飞行员,也只能采用象海豹崽式那样易于驾驶的“君子飞机”。换句话况,训练有素的飞行员也应该是在全长甲板上降落。1917年9月,一个调查委员会建议,降落甲板至少应该有90米长,整个船身那么宽。  0 h9 Y% L/ D7 R* D
  这样一艘军舰已在秘密建造中,它就是“百眼巨人号”。该舰原名“康蒂罗索号”,是给意大利人造的一艘客轮,于1914年开工,1916年8月,英国海军部为了改装一艘航空母舰买下了它的船体。“百眼巨人号”于1917年12月下水。这艘舰最初的设计,是把起飞甲板和降落甲板从中部烟囱和上层建筑的地方单独分开,由于吸取了“暴怒号”的教训,及时修改了设计,改成全长甲板。由烟囱排出的油气和烟,改从装在甲板边缘下面通向舰尾的水平排烟道排出。这些改装很费时间,直到1918年9月才完成,“百眼巨人号”随后加入了舰队。  2 |$ j# @( E8 o- h, s1 H7 C' ?
  主力舰队和海军部都迫切盼望在海上有一艘适用的航空母舰,因此,在1917年11月,“暴怒号”奉命回厂改装,以加快前进的步伐。改装成全长甲板时间太紧,于是决定拆除舰尾457毫米炮和炮塔,把它改成降落甲板。降落甲板长86.6米,宽21.3米,从烟囱和上层建筑后部一直延伸到舰尾。“暴怒号”实际上是一个大空壳体,壳体内有一个带修理车间的机库,一部把飞机提升到飞行甲板上的升降机。机库两舷各有一条很宽的通道与舰首起飞甲板相通,飞机通过通道可以从左舷和右舷绕过上层建筑,推向舰首。一项重大革新是采用一种简单的降落拦阻装置,它有纵向和横向拦阻索,拦阻索用木桩抬起,稍稍高过甲板。准备采用的飞机是用滑橇代替轮子,滑橇上装有挂钩,以挂住拦阻索。挂钩有两组,一组用来挂纵向拦阻索,另一组挂横向拦阻索。最后一项保护措施,是一种用活动架挂上绳索的跑道拦阻装置,防止没有挂住拦阻索的飞机撞到前边的上层建筑。  ! k9 G$ b* G% _1 w+ w/ S
  这种降落拦阻装置在陆地上曾试用过,取得了某种成功,可是在海上,在“暴怒号”上却失败了。烟囱排出的热气和在烟囱及多棱角的上层建筑周围刮的风,形成一股阵风,或者造成涡旋气流和侧风,使人捉摸不定。1918年4月开始进行降落试验,到5月底,在13次降落试飞中只有3次成功。其余8次,飞机被撞坏,有几次飞行员还受了伤。鉴于邓宁失败的教训,看来只有特别优秀的飞行员才能在“暴怒号”上降落,降落试验又一次被迫停止。尽管拆除烟囱可以补救,但由于战争正处在高潮,这艘小型航空母舰又是唯一在役的母舰,因此它不可能在坞里再耽搁时间。  
9 [3 q: J" p  |. s- |   1918年的整个夏秋两季,“暴怒号”继续随主力舰队行动,为了避免飞机损失,飞机是从舰上起飞,在母舰旁的水面降落。后来,修改了舰上降落的禁令,如果飞行员把握十足,他可以在舰上降落;不言而喻,飞行员们大多选择在水上降落。“暴怒号”上的飞行大队共有14架索普威思一又二分之一炫耀者式水上飞机用于侦察,原来的海豹崽式飞机同时用8架2F·1骆驼式飞机代替。这是一种“海军化”了的著名索普威思骆驼式陆上战斗机。为了能够对付齐柏林式飞艇,骆驼式的上翼额外装了一挺可以向上射击的7.7毫米刘易斯机枪。炫耀者式用来侦察德国人的水雷场,同时有一到两架骆驼式飞机作好起飞准备,一旦发现齐柏林式飞艇就立即起飞。  
* W) B9 s" e$ s2 L0 s- @, b8 }   6月,“暴怒号”和为它护航的轻巡洋舰和驱逐舰遭到了德国水上飞机的攻击。头两架骆驼式飞机,未能斗过德机,在水上迫降;第二次抗击取得了成功,击落敌一架水上飞机。对“暴怒号”来说,这种形式的作战是浪费兵力。就在这个月,它获准进行最后一次努力,袭击位于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特纳的齐柏林式飞艇艇库。之所以选择特纳作为攻击目标,是因为骆驼式飞机的续航力不大。索普威思一又二分之一炫耀者式飞机可以飞远一些,但它们肩负侦察重任,无法抽出来执行这次袭击任务。  : @8 }9 p" Z3 E; D; V  y, ]- h
   “F6号作战”是舰载机第一次对陆上目标实施攻击,计划在6月27日进行,由于天气变坏被迫推迟。重新制订的“F7号作战”拖延到7月17日,这天,“暴怒号”由5艘轻巡洋舰护航驶离了福思湾。一天后,它驶抵丹麦水域,距目标只有80海里。7月18日3点4分,它以18.5的速度行驶,骆驼式飞机作好了起飞准备,恰巧一阵雷暴雨袭击,使这次行动功篑一旦。种种迹象表明,舰队尚未暴露目标,鉴于此,决定把作战推迟24小时执行,“暴怒号”和为它护航的驱逐舰后撤。当天白天,它们驶向大海,直到陆地从视界里消失,夜晚又驶抵海岸。这回天气不错,3点13分,第一架骆驼式飞机被推向起飞滑道。7架骆驼式飞机相继起飞:其中一架由于引擎故障很快返回了“暴怒号”。  ; Q$ f6 }; M' y* S7 V. q  }: I
  目标是德国海军飞艇部队的特纳基地,它有3座大型艇库。最大的一座代号“托斯卡”,长240米,“托比亚斯”和“托尼”均长184米。两座较小的艇库只能容下一个被拴住的气球。“托斯卡”里则是L54和L60飞艇,这正是英国人梦寐以求的攻击目标。这次攻击完全是突袭,从第一架骆驼式出现到投下第一颗炸弹只用了3分钟时间。  8 D! N4 K! y3 [& Y
  第一批3架骆驼式开始下滑攻击,俯冲投弹后拉起,飞过了目标。炸弹击中了“托斯卡”机库,点燃了两架齐柏林式飞艇气囊内数百万立方英尺的氢气。德国人幸运的是,艇库开着大门,尽管翻腾的烟柱据说高达300米,燃烧着的巨大火球仍然没有摧毁艇库构架。10分钟后,第二批骆驼式飞机飞来,炸弹命中了“托比亚斯”机库,摧毁了气球,但没有点着放在附近的一车氢气瓶。  
1 P; b, y" @) B0 P/ a4 m1 S) W  现在,6位飞行员开始作远程飞行,向母舰返航,对海军飞行员来说,这样的飞行一直很棘手。有3位飞行员认为燃油不够,决定在中立国丹麦降落;2位赶上了护航舰队,在一艘驱逐舰旁迫降;第6位飞行员失踪,据说他在燃油耗尽后安全在水面迫降,筋疲力竭而死,或是溺水身亡。降落在丹麦的3个人在一两天内全部获释,采取非法手段回到了英国。7时40分,“暴怒号”完成使命后加速到20节,向本土返航。它和它的飞行大队在这次袭击中终于获得成功。    {3 C# d9 {* T0 z4 H" X6 d7 r$ X9 d7 ^
  英国人没有重演袭击特纳的故技。原因之一是,其它齐柏林式飞艇基地要么离得太远,要么防范甚严。另外,德国海军飞艇部队头目彼得·斯特拉塞之死,使齐柏林式飞艇丧失了它们一度享有的重要地位,它们日复一日地易于遭到战斗机的攻击。英国人的注意力转向一项更大胆的设想,用鱼雷袭击德国人锚泊在港内的公海舰队,这是二十多年后袭击塔兰托和珍珠港的先声。  
. c5 C: n* ?" W1 E  在这些设想中,“百眼巨人号”起着主要作用,它要搭载将近20架索普威思杜鹃式飞机。杜鹃式飞机的问世应归功于默里·修特海军准将的远见。1916年10月,修特向索普威思公司提供了一份秘密备忘录,要求该公司调查制造能携带一条、甚至两条鱼雷,同时具有4小时续航力的飞机的可能性。修特还询问了用弹射器弹射飞机是否可行,尽管皇家海军当时并没有考虑采用任何这样的弹射装置。1917年6月,样机试飞,在许多方面,这都是一架出色的飞机。它有折叠翼,有一个宽而结实的轮架,能携带一条450公斤重的457毫米鱼雷。杜鹃式这个名称,就是异想天开地想到它有“把蛋下到别人窝里”的本事。  8 E. Z5 M+ Y) g. {! A# C8 a
  到大战结束时,总计有90架杜鹃式飞机交付使用。它们是专门准备用来攻击德国公海舰队的。遗憾的是,由于在1918年11月停止了生产 [ 投笔从戎注:此处译文有误,应为1918年11月战争结束 ] ,它们的愿望永远无法实现了。后来,有两种型号成功地发展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鱼雷机。特别重要的是,日本人在1922年得到了6架杜鹃MK-II式飞机。
  除了“百眼巨人号”外,还有“竞技神号”正在建造。“竞技神号”于1917年4月订货,是世界上第一艘从一开始就按航空母舰进行设计的军舰,可以搭载和“百眼巨人号”一样多的飞机。它同样有一个全长飞行甲板,只是没有采用靠很长的水平烟道排烟的技术及平甲板。它的右舷,有一个环抱烟囱的不大的上层建筑,这是第一个岛式上层建筑(后来,岛式上层建筑成了航空母舰的标准设计)。“竞技神号”很快就被更大的航空母舰超过,可是,这艘小型航空母舰却显露出了众多的独创性,特别令人难忘的是,在设计这艘航空母舰时,可以借鉴的只有各种进行改装的经验。(诸如在“皇家方舟号”、英吉利海峡渡轮和“暴怒号”上所进行的那些改装。)它有那个年代一流的航速(25节),可全天候行驶,但只配备了中口径炮(这是合理的)。可见,它的主要用途不是进行水面舰对舰作战。  
- j' d; }/ }; I/ X; J% @   “竞技神号”要到1918年1月才能开始建造,需要两三年时间才能竣工。为了妥善解决问题,1917年秋季,海军部决定用智利战列舰“科克兰号”的船体进行改装。“科克兰号”的设计很先进,已在1914年停建。重新开工后,于1918年2月由英国海军正式购买下来,并命名为“鹰号”。在它的设计中,顺理成章地沿用了“竞技神号”的独特设计,诸如岛式上层建筑,中口径火炮等。不过,它船体庞大,可以造一座大得多的拥有两部升降机的机库。1918年6月,“鹰号”下水,它想赶上作战,已未免为时太晚了。  % S$ Y: J: b  x6 S) G
  当回头追述美国取得的进展时,必须提及舰用弹射器的进步。第一个原始的弹射器,是1911年由西奥多·埃利森海军上尉在纽约哈蒙德港格伦·柯蒂斯工厂里制造的。那只是一个由三根下斜的绳索和一块砝码组成的加速器。负责海军飞行的钱伯斯海军上校看到这种设计有缺陷,于是不屈不挠地改进自己的弹射装置。他的装置使用压缩空气,很象一个鱼雷发射管,把飞机推出军舰的甲板。1912年6月,这个装置造好,安装在安纳波利斯的桑提码头上。  * s5 q( N- E/ _: E
   1912年7月31日的第一次弹射起飞试验差一点使埃利森丧命。突然加速使他的柯蒂斯A-1水上飞机的引擎灭火,摔到了海里。弹射器的试制者霍尔登·C·理查森技师毫不气馁,又接连做了几次改进。这一年的11月12日,埃利森成功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弹射起飞。此后继续进行试验,1915年10月,在“北卡罗来纳号”装甲巡洋舰的后甲板装了一部弹射器的试验样机。1915年11月5日,它弹射起飞了一架柯蒂斯AB-3式飞机,飞行员是亨利·C·马斯丁海军少校。1917年初,“西雅图号”和“亨廷登号”装甲巡洋舰装上了这样的弹射器,在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弹射器便被拆掉,原因是它们影响军舰为船只护航。  3 K! d* A7 _& Y" E( O  U
  从战列舰炮塔和轻巡洋舰前甲板不大的平台上起飞战斗机和观察机,英国人的技术遥遥领先。美国人关于弹射起飞的经验,无疑为更重的飞机从军舰上起飞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1916年底,皇家海军把一艘自卸泥驳“斯林格尔号”改装成一艘弹射起飞试验船。由于轻型飞机平台完全满足了当时的需要,加上“斯林格尔号”上的弹射装置太笨重,大战结束前没有再作进一步的尝试。  
1 c. N$ U7 ^0 s" X2 Q2 |  有好几年,弹射器似乎只用来弹射水上飞机,对于流行的轮式陆上飞机,由于它们重量轻、机翼载荷小,就无需使用弹射器了。美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兰利号”在1922年装了两部弹射器,由于同样原因于1928年被拆除。装在大型航空母舰“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上的大型飞轮式弹射器,出于同样缘故也拆除了。  
8 y$ t. E$ r  B, i0 @' U2 A# M/ J  在美国,到1918年11月,海军航空兵在各方面的革新活动都停止了。曾经对许多设想进行过试验,准备进行试验的项目更多,但对所取得的进展还需要进一步严格检验。战争期间,没有时间来尝试这些新设想,何况面临的又是苛刻的前所未见的社会风气。不仅私人厂家不愿承诺新的试验,连军队里的守旧派也激烈反对。新近组成的陆上空中力量院外集团更是吵嚷不休,他们把海军航空兵看成是跟自己争夺国会拨款的对手了。

第三章 战后发展

  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大有化剑为犁之势,这就不可避免地中断了海军航空兵已经取得的一些很有发展前途的进展。但好景不长,不到一年,盟友之间潜在的紧张局势便日益加剧。其中一个原因是,美国在成了主要债权国后,想充当世界的领袖。它不仅向英国原先的海军霸主地位挑战,还想倚仗自己巨大的工业潜力,在太平洋上取代日本人。  
6 V" y% r2 {' v9 e2 X5 P: p1 H  英国所处的地位仍然很有利。它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海军,还采用了最先进的发明,特别是在海军航空兵方面。可是,由于四年多来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巨大消耗,它的财政几乎枯竭。而日本人,还一直躺在1904年至1905年间打败沙俄太平洋分舰队的光荣簿上。在这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人也干得很顺手,从盟友那里取得了大批造船和装备合同。  
. @  o3 P2 p' I0 Y( i/ R! Y7 L  皇家海军的榜样激起了日本人的极大热情,他们在1919年设计了航空母舰。该舰的尺寸和速度都与“竞技神号”相仿,只是在飞行甲板右舷装了三个小烟囱;烟囱上有铰链,飞机起飞时可以放倒。它同样采用了岛式上层建筑,有两部中线配置的升降机,火炮装备不多,可载机26架。1923年试航后,为了得到平甲板,按照英国海军“百眼巨人号”的设计拆掉了岛式上层建筑。“凤翔号”赶在“竞技神号”之前服役,因此,它有资格称作是世界上第一艘真正的航空母舰。  % w7 r% ~3 b; `5 u
  自相矛盾的是,在1917年至1918年间,由于和英国人关系融洽,致使美国海军也受了“竞技神号”的影响。1917年末,英国海军造船设计师斯坦利·古多尔临时来到美国海军修造局,负责初步设计。古多尔带来了“竞技神号”的设计,详细提供了英国人非常宝贵的战时经验。古多尔的设计思想对美国人影响很大。1918年6月,当海军航空局向海军部全体委员会提供建造一艘航空母舰的要求时,这位英国设计师受邀参加了审议。  
+ h- i8 o: J/ @1 l- {1 \8 ^  古多尔概括了英国人的设计思想,他说:“对英国海军来说,这种军舰是重要的……在一支舰队里,应拥有侦察机和战斗机……4门102毫米炮不够,应装备数量更多的火炮,装备152毫米炮是可取的,还应有一门或两门高炮。这种军舰虽然不应看作是一艘战斗舰只,也应有足够有效的火炮,以击退敌轻型舰只,让飞机在比较好的条件下起飞……设计速度至少应该达到30节。”  6 e# w6 l! T& c* H
   1920年7月,提出了三年内建造四艘航空母舰的计划。一年后,又提出至少要优先建造三艘。由于没有实战经验,美国海军在很大程度上只得依靠演习和海军军事学院的教学结论。1922年,海军部全体委员会听证会得到报告,在过去的一年里,有航空母舰参加的各种演习全都表明,航空母舰即使不能主宰一次海战,也会影响战斗结果。  
3 {1 a7 A- i3 N, {  这一步走得太快了。美国海军雄心勃勃的计划,受到国会人为的财政紧张的影响。很难说美国的财力已经枯竭,但自从凡尔赛和会以后,世界政治舞台的活动趋于缓和,国会不愿拨出大笔钱重整军备。海军部全体委员会希望在1920年财政年度计划中,批准建造一艘能搭载24架飞机的大型航空母舰。这艘航空母舰的设计,是1918年8月古多尔所作的一个研究方案,舰长244米,排水量为2万2千吨。1918年10月,又对这个方案进行了修改,航速35节、排水量2万4千吨,配备10门152毫米炮。1919年3月,海军部全体委员会决定增加4门203毫米炮和6门152毫米炮、4个鱼雷发射管,和4门102毫米高炮。这样的火力配备表明,它是一艘大型军舰,可节省修造局修改3万4千8百吨战列巡洋舰原有设计的时间。后来,这几艘战列巡洋舰改装成了4万3千吨的列克星敦级航空母舰。  
* p8 F3 b/ ?8 T* v3 V5 A  设计别出心裁,有两个岛式上层建筑,一左一右。舰首和舰尾配有单管203毫米炮。152毫米炮配置在两舷舷侧,在舰尾飞行甲板端部下面配置双联装152毫米炮。每个岛式上层建筑都有一个象战列舰那样的很大的笼式桅。据计算,正常排水量刚刚超过2万9千吨,航速35节,主机功率14万马力。  
% V) U2 o+ O# t% y/ a8 h7 {1 J  可是,国会寸步不让,拒绝在1920-1921年财政年度批准建造任何航空母舰。计划用于建造普通舰只的经费被压缩到1916年的水平,对于试制耗费钱财的“新玩意儿”,更是无从谈起。要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进行试验,同意把一艘大型舰队煤船“木星号”(AC3)改装成航空母舰。该船是7年前建造的两艘煤船之一,排水量5千5百吨,航速15节,它的姊妹船在1918年的一次事故中沉没。现在,由于舰队大多数新型战列舰已经烧油,或计划改成烧油,“木星号”成了一个累赘。它是美国海军第一艘采用汽轮机-电动机动力装置的大型船只。1917年,它曾把第一批海军飞行员送到英国。  + a# B! b& d! q( c
  海军全体委员会不乐于改装这艘煤船,把这次改装仅仅看作权宜之计,总比没有航空母舰好。不久,它的名字改为“兰利号”,以纪念先驱塞缪尔·皮尔庞特·兰利;代号改为航空母舰1号,或CV1 [ 校者注:CV为美国海军航空母舰代字 ] 。“兰利号”虽说长度不够(全长只有165米),航速也低,但也不无优点:船舱深,可为飞机和修理车间提供宽大的库房;所需舰员少。1920年3月,它进了诺福克海军船厂,进行为期两年的改装。改装期间,拆除了上层建筑和装卸吊杆,重新布置了舱室,装了一个长162.8米、宽19.5米的木质飞行甲板。  
7 E' G5 i* k/ G, [4 _   “兰利号”的六个大舱全部进行了改装,首舱改成了航空汽油舱,紧靠首舱的两个大舱改成1号机库,4号大舱改成弹药舱和储藏库,弹药舱和储藏库上面是升降井,舰尾两个大舱改成2号机库。两个机库总共容纳飞机55架。在飞行甲板下面,在贯通首尾的轨道上有两台移动式三吨吊车,可以把飞机从机库吊到升降机上,再由升降机提到飞行甲板。这里用“机库”一词不太贴切,因为它没有机库通常采用的机库甲板,只有四个库房,飞机得用吊车放到库房里。在两舷中部,各有一部吊车吊放水上飞机。飞行甲板和库顶之间有一片很大的空间,用来进行飞机机务的有关作业。  
2 q/ a# `. L4 v$ b/ }5 S4 u) H" ~6 V   “兰利号”最初完工时有点象日本的“凤翔号”,在左舷侧装了一个铰链式烟囱,在飞行作业时可以放倒,后来又装了一个烟囱。驾驶台位于飞行甲板右舷舰首下部,两个伸缩桅在飞行作业时可以放低到同飞行甲板一样平。虽然这艘军舰其貌不扬,象一辆篷马车,但在1922年3月服役后,飞行员们都很喜欢它。  ! A5 f- C7 I2 K, s" |0 g# E
  在这期间,唯一问世的另一艘航空母舰是英国的“鹰号”。如前文所述,它在1918年3月以前是智利的战列舰,于同年6月下水。和1918年至1919年间美国人的设计一样,它原拟装两个岛式上层建筑,每个上层建筑有一个烟囱和三脚桅。有一项建议没有付诸实施,即用驾驶台把两个岛式上层建筑联接起来,驾驶台高出飞行甲板6.1米,结构牢固,可以装备四门102毫米高炮和驾驶室。幸亏“暴怒号”的试验表明,采用龙门桅不会成功,更现实的解决办法是采用一个右舷岛式上层建筑。和日本“凤翔号”上的小型岛式上层建筑不同,“鹰号”的上层建筑较大,长39.6米,有两个烟囱,以及大小适中的驾驶和火控部位,舰尾有一部大型吊车。  
1 C% _  Q' k, Y! f8 ]* k  根据“暴怒号”舰长尼科尔森海军上校和飞行大队长克拉克·霍尔海军上校的建议,“鹰号”的上层建筑位置定在右舷。由于某些原因,飞行员在降落失败后总喜欢折向左舷,因此,采用左舷岛式上层建筑时造成的降落事故比采用右舷上层建筑时要多。航空母舰总的布局确定之后,改装工程继续进行。英国海军部急于让“鹰号”服役,但它一直拖到1920年4月才竣工。即使到这时,也只装好了一个烟囱,用两台主锅炉工作,没有升降机。它驶离泰因河,南下朴次茅斯,去进行飞行试验。  6 u4 ]& W8 v6 M5 @% v
   1920年4月底,“鹰号”驶达朴次茅斯。为了进行试验,用板盖住了升降井,在岛式上层建筑上临时搭了一个木板房,权作驾驶室和海图室。从“百眼巨人号”转来一套新的纵向降落拦阻装置,该装置是一组58米长的拦阻索(后来加长到98米),其中大部分用来保持飞机不偏向,少部分用来停机。1920年5月,“鹰号”配备了第一批飞机——索普威思骆驼式、杜鹃式和帕纳尔黑豹式飞机。这时,它可以说象个航空母舰的样子了。“鹰号”如期交付使用,但主要改装工程直到1923年9月才最后完工。  & R$ t9 c$ ^5 M! X2 \
  今天,人们都承认采用岛式上层建筑是理所当然的,颇为有趣的是,“鹰号”舰长却认为它太碍事。海军航空局不同意该舰长的说法,认为如果气象条件好的话,岛式上层建筑在飞机降落时可以给飞行员提供飞行高度的基准点,使飞机对准跑道。由于对待岛式上层建筑还存在一些其它分歧,遂将这件事交给了科学家来进行风洞试验。试验结果决定把“竞技神号”的岛式上层建筑加宽、改短;“暴怒号”大改装时,则干脆把岛式上层建筑废除了。  & O) \% o- a- Z4 c* }4 G6 b
   “暴怒号”在1922年6月进了德文波特船厂,进行大改装。它于1919年年底竣工,两三年来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普遍认为它太笨拙。1921年4月,英国海军部批准了改装计划;在争论采纳什么方案才能更好地改装这艘航空母舰的时候,就已着手拆除设备了。经过这次改装,它将有一个长175.6米、宽27.7米的平飞行甲板,双层机库和伸缩式驾驶台。  
0 B6 f' z( K% ^( i3 y# }  到1922年夏天,从第一次动力推进飞行算起还不到二十年,自第一次从舰上甲板起飞也只有十多年,就有三艘现役航空母舰在进行改装(“暴怒号”、“百眼巨人号”和“兰利号”),而第四艘(“鹰号”)即将服役,两艘专门建造的航空母舰(“凤翔号”和“竞技神号”)也即将竣工。

第四章 重要人物与策略

   1918年战争结束。这时英国人已经拥有一个领导海军航空兵的指挥机构。遗憾的是,他们还是做出了一项招致严重后果的决定。1917年,伦敦有两个白天遭到德国飞机的猛烈空袭,内阁会议一片恐慌,决定设置一个委员会来研究空防和如何得到飞机。  
0 @3 J1 g% m8 H: J' `: h- c  委员会由才华横溢的简·斯马茨任主席。斯马茨机敏过人,被认为是解决这个复杂问题的得力人物。他也许很有才干,可让人费解的是,他只用两个月时间来考证海军和陆军的战略目标、工业生产和空中战术问题。结果,他只能拿出一份鼓噪其词的总结。确切地说,这份总结的前言,即包含了“战略空中力量”的新原则,这是一个预测未来、令人困惑的见解。他说:“航空作战对工业和人口中心具有巨大破坏力,将成为战争的主要作战方式。由此,陆军和海军古老的作战方式将退居第二位,或附属地位。”用意大利朱利奥·杜黑将军 [ 校者注:杜黑(1869-1930),意大利资产阶级军事理论家。1910年,他曾提出空军在未来战争中起主导作用的见解,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并未得到证实。战后,杜黑成了空军制胜论的主要鼓吹者,认为单靠空军就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 的话说,用轰炸机就可以决定未来战争的胜负,交战双方的陆军和海军无须动用一枪一弹。1915年,皇家海军驻法国的飞机没有沿袭旧例,去攻击前线阵地,而是破天荒地空袭了德国国内的目标,即所谓的第一次“战略”轰炸。这真是一个讽刺。这次“战略”轰炸战果无足轻重,只是被人们有意夸大,作了过分的宣扬。  
. I2 U) K. E! D# V2 z  在飞机补充方面确实存在混乱局面,皇家海军航空兵部队与皇家飞行部队之间在飞机和飞行员的分配上吵闹不休,于是,调解办法应运而生:把两者置于统一的领导之下,成立皇家空军。新成立的皇家空军在整个战争的关键时刻虽然来不及完善机构,这样做在管理上也仍有许多好处。它可以象设想的那样分配兵力,支援陆军和海军。可是,斯马茨接着又干了几桩蠢事,引起更加激烈的争论。机体和发动机短缺问题刚获解决,他就在一份报告中提出:今后的任务是专心致志地成立一支“独立的”“战略”轰炸部队,“把战争推向德国。”  9 C# ]& ^2 ]. R2 \. |
  战略轰炸的热心提倡者,对于轰炸非军事目标的后果也很担心。1917年发生了抗议运动,英国内阁大吃一惊,这才想到民众的情绪已经受到影响。可是,西线的鏖战表明,传统的军事手段明显无效。鉴于这种考虑,英国政府在1917年11月设立了空军部,接着在1918年4月1日成立了皇家空军,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独立的空军军种。休·特伦查德忧心忡忡地担任了第一任空军参谋长,随后担任司令,停战前夕,他曾负责指挥由英、法、意、美各国轰炸机编成的独立轰炸部队。  , M$ D5 D; z6 r6 u4 u) J9 y; e
  体制变动对海军飞行的影响,在停战之前察觉极少,具体机构也确定下来了。但是,空军参谋部主要由原皇家飞行部队的军官组成,海军的观点受到排斥。飞行员和维修人员全部是皇家空军的,为了安插前皇家飞行部队人员,海军人员被鼓励调走。这一体制变动对皇家空军有利,也意味着海军失去了它的最有才智的军官;只有极少数飞行员,在放弃他们热爱的飞行后,才被留下来当海军参谋。因此,在海军战术发展遇到危机的这个时期,海军航空兵的呼声受到压抑,而枪炮专业的声音仍然叫得很响,继续统治着争论。  $ Z% n) ?& H; a) n" H
  海军认识到问题的危险性,为了得到公平待遇,于1924年在皇家空军管辖内重新成立了海军航空兵。皇家空军的高级军官,特别是特伦查德,愈来愈关心把持皇家空军的独立性。他们热衷于把战略轰炸提高到主要的、事实上是唯一的、压倒一切的地位。朱利奥·杜黑的理论被全部贯彻执行,尽管杜黑的理论实际上并没有被眼前的战争事例所证实。关于空中力量的讨论,越来越漫无边际,人云亦云,一味鼓吹“轰炸机至上”,并据此逻辑,得出了“没有必要制造战斗机”的结论。政治家和记者们每次都会被这种说法顶回来,任何舰只都可以被准确的高空水平轰炸炸沉。  
; M# ]+ g" F7 G2 S  轰炸机崇拜狂的主张自然是夸大其词的。他们的实际目的是,尽量从有限的资金中挤出更多的钱来制造轰炸机。海军航空兵无优先权可言。由于设计和购买海军飞机的大权掌握在皇家空军手里,海军部即使热心航空事业,也无法左右自己的飞机性能。结果是,在1918年尚可与岸基飞机媲美的英国舰载机性能逐渐落后,以致赶不上日本和美国的海军飞机了。  " Y, }+ v9 x8 F; u( _
  美国海军有着同样的遭遇。大战结束后,美国陆军飞行员比利·米切尔准将开始鼓吹仿效皇家空军,成立独立的空军。和特伦查德一样,米切尔也是一位陆军军官,后来改行搞飞行。比起那些飞机崇拜狂来,他更加积极。跟特伦查德不同的是,他是选择和平时期施展他的本领,为空军争得一席地位。不过,这时要迅速解决这个三军大计,希望十分渺茫。陆军和海军都反对成立独立的空军,结果,斗争越发激烈起来。  : S' }4 x: N4 o& Z% N# l
  有趣的是,第一次实弹轰炸试验是由海军进行的。1920年11月,老式无畏战列舰“印第安纳号”奉命用来进行一系列轰炸试验。首先,在舰上的要害部位放置了炸弹,然后用教练炸弹对该舰进行攻击。比利·米切尔应邀观看这次试验,兴致勃勃地瞧着这艘老舰沉没了。不过,这次是用空投教练炸弹的办法,引爆放在舰上的炸弹使军舰沉没的,人们不会、也不可能接受“轰炸击沉”的说法。同样不应忽视的是,“印第安纳号”是一艘过时的小舰,建造时根本就没有考虑抗击飞机的轰炸。  / S) s. F3 c. |/ \
  然而,米切尔继续公开鼓吹成立单独的空军,双方争执不休。这次斗争可以概括为轰炸机对战列舰之战,自然,最激进的观点占了上风。美国海军部遇到新闻界和国会的强大压力,要它给飞行员们一次机会来证明他们的观点,这正中米切尔的下怀。海军部最终同意,在1921年6月和7月进行一系列试验,用俘获的德国军舰作靶船。  " ]2 U  O  V/ O* T- F  }6 d. z
  这次试验十分滑稽可笑。陆军航空队轰炸机的拥护者们从海军借了无线电、罗盘,甚至轰炸瞄准具,由于陆军飞行员从来没有飞离海岸60海里,军舰也只好停在岸边,好让他们找到目标。  9 a# D' n$ a! H( ?/ I* k/ U# e) w
   1921年6月21日,第一次试验开始。三架海军水上飞机攻击了一艘德国潜艇,各用了三颗81公斤炸弹。结果是决定性的,“U-117号”潜艇在中弹12分钟后沉没。下一轮是老式“衣阿华号”战列舰,它和“印第安纳号”是同代舰只,已经遭受过海军飞机的教练炸弹攻击。海军声明,“衣阿华号”正在无线电控制下进行规避机动,不允许米切尔用轰炸机对它进行实弹攻击。当时导航技术差,米切尔的飞行员即使能找到“衣阿华号”,也未必能击中它。德国“102号”驱逐舰和“法兰克福号”轻巡洋舰都被猛烈的轰炸击沉。  
9 _6 x5 c$ Q. R" f0 A  这三艘被炸沉的军舰都是些老态龙钟的旧舰或小舰,只有最后一次试验,才是攻击2万2千8百吨的现代战列舰“东弗里斯兰号”。它于1911年竣工,参加过日德兰海战,但设计时也未考虑到空中攻击。德国战列舰的防护好,这是举世公认的。米切尔的支持者们有意散布说,“‘东弗里斯兰号’会象‘泰坦尼克号’邮船一样永不沉没。” [ 校者注:英国“泰坦尼克号”排水量4万6千吨,是当时最豪华的邮轮,有双层底的船体,分16个水密舱。由于其中4个舱室进水后也能保证该轮的浮性,故有“永不沉没的邮船”之称。1912年4月14日至15日,当它首次横渡大西洋时,在纽芬兰岛大滩南边约95海里的海域撞冰山沉没,1513人丧生 ] 该舰的实际情况却很糟糕,必须经过修理才能安全横渡大西洋。  1 q4 k. Z7 w# a; H" ?
   7月20日,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飞机向“东弗里斯兰号”投了34颗小炸弹,其中6颗命中。按说应该进行一次攻击效果检查,可是,6架陆军轰炸机没有事先通知,便飞临该舰上空,投了大批270公斤炸弹,仅两弹命中。这次正式进行检查,发现该舰甲板没有明显受伤。第二天,8架陆军MB-2轰炸机各投了两颗450公斤炸弹,6弹命中。检查小组报告说,该舰仍可航行。  6 q, m3 \! k* b$ b
  下午,陆军飞机重新飞来,这次携带的是当时最大的900公斤炸弹。一颗炸弹弹出舰外,两颗近舷爆炸,第四颗命中。没有派灭火队灭火,也没有派损管队去堵漏,而“东弗里斯兰号”仍然挨了很久才沉没。该舰是个死靶子,没有进行任何抗击,或进行机动来规避炸弹。但这一切丝毫不影响米切尔吹牛:他用空袭击沉了一艘战列舰,“证明飞机具有摧毁任何水面舰种的能力。”  & H  [6 y$ |  @
  继续进行的试验多少证实了米切尔的观点。两个月后,另一艘老式战列舰“亚拉巴马号”被陆军的轰炸机击沉。1923年9月,无畏战列舰“新泽西号”和“弗吉尼亚号”被击沉。1924年11月,尚未竣工的现代战列舰“华盛顿号”奉命用来进行一系列科学试验,比较鱼雷、穿甲炸弹和火炮的效力。试验报告反映了海军的观点:“今天的战列舰遭到飞机攻击虽会受伤,但其结构使它的防护仍然十分有效……未来战列舰的设计应该在甲板和两舷分配装甲,更细地规划内部舱室,以便在遭到飞机攻击时不致造成致命的破损。……不能说飞机的攻击会淘汰战列舰。”  & U$ |: U9 d8 F) h
   1925年,海军在一次风暴中损失了“谢南多亚号”软式飞艇。据说,米切尔曾就这件事向军事法庭起诉,说海军的无能“几乎是叛国行为”。米切尔做了大量好事,从长远看,他确立了航空母舰的未来。可是,他也干了许多蠢事。除了争吵造成不和外,他无论在美国,还是在其它地方,都全神贯注于高空水平轰炸,忽视了鱼雷攻击。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的全部经验表明,任何国家海军的主要舰只,在航渡时都没有被高空水平轰炸机击沉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皇家空军对高空水平轰炸寄予厚望,就象意大利人迷信意大利空军一样,结果事与愿违。只有那些对俯冲轰炸和航空鱼雷感兴趣的航空兵所作的努力,才取得某种成功。  
$ B8 z9 F8 S$ B$ i" N$ g  热心海军航空事业的人有一段时间不得不屈从于战列舰拥护者,不过,有几件事也使他们倍受鼓舞。1921年11月,哈丁总统在华盛顿召开海军裁军会议,讨论停止刚露端倪的、可能引起另一次战争的日、英、美军备竞赛。争论的主要焦点,是日本和美国的战列舰拥有量。与会代表敦促这三个主要海军国家压缩舰队规模(在役和在造舰只)。会议同意美英各保持15艘主力舰,日本限定为9艘,法国和意大利各为5艘。与会国引以为豪的是,对有关国家的海军都分配了航空母舰的总吨位,英美各为13万5千吨,日本8万1千吨,法国和意大利各为6万吨。这不仅给英国、美国和日本改造报废的船体开了绿灯,避免他们的船厂失业,而且在筹集资金异常困难的时候,为建造航空母舰提供了依据。  
; z7 ^- S0 A, E2 F7 D; {& [* s  华盛顿海军裁军会议装帧精美的文件第一次给航空母舰正式下了定义:它是一种标准排水量在1万吨至2万7千吨的军舰,为了搭载、起飞和降落飞机的专门目的而设计。航空母舰的火炮口径限制为203毫米,不得超过10门。作为特别例外,准许日本和美国各自改装两艘3万3千吨级航空母舰,以利用现有的船体。这就是统治航空母舰设计近二十年的准则,直到珍珠港事件时才被抛弃。

第五章 大型航空母舰

  早在1919年,美国海军修造局就打算修改一种已有的战列巡洋舰设计。由于列克星敦级6艘战列巡洋舰(CC1-CC6) [ 校者注:CC是当时美国海军战列舰的代字,后来改用BB。CC现为美国海军指挥舰的代字 ] 是华盛顿会议削减的基本对象,初步设计室主任在1921年7月就主动下令进行研究,把其中一艘改装成航空母舰。这样,当与会代表在1922年初达成重要协议的时候,修造局已经着手设计工作了。  . P6 r7 E- w7 q' K, M* ]2 ~7 E
  伤脑筋的是3万3千吨的死限制。这个限制对日本人有利。最初限定为4万1千吨,减为3万9千吨,最后减到3万6千吨。这个吨数无论如何不能再减,于是,海军部全体委员会决定进行“狡辩”。条约允许对全部已有的主力舰进行现代化改装,并在原来标准排水量的基础上再增加3千吨,以提高防空能力。海军部说,既然该条款包括用主力舰改装的航空母舰,用于防空装备的这3千吨就应该算在原始设计之内,这自然引起一场争议。这样,对于要改装的航空母舰,宣布的标准排水量是3万3千吨,而实际上是3万6千吨。  
/ E5 H3 U0 L/ k: B/ X. w; V! Y  准备进行改装的舰只,有在马萨诸塞州伯利恒的昆西船厂建造的“列克星敦号”(CC1),和在新泽西州坎登的纽约造船公司建造的“萨拉托加号”(CC3)。选择这两艘舰的原因是,在建造的6艘主力舰中,这两艘舰的建造工程进度最快,所需的改装经费少。即使如此,不算已经开支的经费,还需要2240万美元。国会不同意增加经费,这两艘舰的改装,也只好采取零打碎敲慢慢来的办法。  
. i5 G, y/ Z  j5 G6 b$ w   “列克星敦号”(CV2)和“萨拉托加号”(CV3)1927年底服役时,曾遭到人们的嘲笑,说它们是累赘。批评者说,应该用大批小型航空母舰来代替它们,尤其是要把众多的飞机在舰队中分散,在战列舰、巡洋舰甚至驱逐舰上弹射起飞,以便取得更大的灵活性。后来证明,这些批评十分荒谬。“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的编制载机量各为78架(实际能搭载80-90架),可轮流编成一个机动灵活的飞行大队。1928年以后,在每年举行的舰队训练或演习中,由轰炸机、侦察机和战斗机混合编成的飞行大队的飞机架数都有变化。这两艘姊妹舰还常常互相实施“攻击”,来检验航空母舰的应用理论。如果说设计上存在严重缺点,那就是四座双联装203毫米炮炮塔;炮塔占据了机库空间,而对敌巡洋舰的防御能力则很可疑。这个缺点,只是在多年以后才明显暴露,在设计之初,自然没有想到用飞机对抗敌人的水面舰只。  
" i) B  x/ e; k0 \9 R" J  这两艘舰一切都是庞大的。汽轮机-电动机主机的功率达18万马力,航速超过33节。它们的贮油量总共为6668吨,以15节航速行驶时续航力接近1万海里。它们外貌壮观,一个庞大的烟囱连通着全部16个主锅炉的烟道。原来战列巡洋舰的优美设计和高大的干舷均予保留。1929年12月,由于久旱不雨,塔科马市水力发电不足,“列克星敦号”奉命驶离普吉特海峡的布雷默顿海军船厂,去为该市10万居民供电。它象一艘巨大油轮,在港内一个经过疏浚的码头停靠了一个月,通过接到岸上的电源线,总计供电425万千瓦,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事实上,它的供电量还绰绰有余。那时,塔科马市的电钟由于频率加快,竟快了10分钟。  
: |6 L8 K$ o1 A3 p- ^1 p$ i" i  航空母舰的战术发展很快。在1928年第8次舰队演习中,“兰利号”上的飞机“袭击”了珍珠港,使驻军和海军守备部队大吃一惊。“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参加了1929年第9次舰队演习。这次演习,由于弄混了战果,颇引人注目。“萨拉托加号”上的飞行员声称,他们成功地攻击了巴拿马运河,但该舰被判定在运河遭到攻击之前就已经被一支战列舰部队“击沉”,或是被它的姊妹舰”击沉”,而海军的岸基轰炸机,则误把己方的“列克星敦号”看成是“敌方”的“萨拉托加号”,也将其“击沉”了。这些演习都很不成熟,不过,它们的基本作用是探讨作战程序和方式、方法,不是论输赢。得到发展的是技术,飞行甲板上的、机库里的和空中的技术,而最首要的,是司令舰桥里的技术。只有通过这些充满活力的演习,将军和舰长们才能学到驾驶航空母舰的本领,和战列舰的指挥官一样,具有同样的才干和信心。  ! q2 M: g( c" t  v- }/ }
  日本人也忙于实施自己的计划。根据华盛顿条约,他们获准把两艘4万1千2百吨战列巡洋舰“赤城号”和“天城号”的船体改装为航空母舰。不过,“天城号”船体下水不久,便在1923年9月1日东京大地震中遭到严重破坏,接替它的是船体稍小的“加贺号”战列舰。  # q& I2 I; e! m. i4 E
  和日本的其它舰种一样,“赤城号”和“加贺号”同样有着稀奇古怪的记录。它们有三层飞行甲板 [ 校者注:该舰上层飞行甲板(长190.2米,宽20.5米)为降落甲饭,中层飞行甲板为小型飞机起飞甲板,下层飞行甲板为大型飞机起飞甲板 ] ,其中下边两层甲板的前面部分是起飞甲板,其余部分是两个机库。舰上各自装备了10门巡洋舰上采用的203毫米炮,只是炮管更长一些。突出的特点是烟囱。“赤城号”的前部烟囱向下弯曲,第二个烟囱平直外伸,“加贺号”的烟囱一直通到舰尾。它们的载机架数比美国航空母舰略少,是72架,这是武备过重造成的后果。“赤城号”和“加贺号”只取得了部分成功,不到10年,依照更通行的原则对它们进行了改装。不过,在形成快速航空母舰特混舰队概念的过程中,它们所起的作用可与“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媲美。(在快速航空母舰特混舰队里,航空母舰是舰队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处于附属地位。)日本人有自己的难处,死硬派拒绝承认飞机的重要性;但是,美国海军是明摆着的对手,必须迎头赶上。  + I4 Y. m% b' J/ Z  B7 P
  其它国家在改装航空母舰的竞赛中远远落在后面。英国人缺少用来改装的巨大船体,可以用的只有“暴怒号”昔日的两艘姊妹舰——轻型战列巡洋舰“勇敢号”和“光荣号”。它们的船体外板薄,航速快,因此没有改装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时遇到的重重麻烦。1925年9月,“暴怒号”完成大改装后重新服役,象“百眼巨人号”那样,装了平飞行甲板,烟囱一直通到舰尾。当1928年“勇敢号”重新服役时,它装了有岛式上层建筑的飞行甲板,吸收了“鹰号”和“竞技神号”的长处,它的姊妹舰“光荣号”在两年后改装竣工。  
" o4 {5 P. |+ n* v6 ^. h7 R  这三艘航空母舰构成了一个类型,显示了用更多小型航空母舰代替象“列克星敦号”或“赤城号”这些庞然大物的种种优点。由于明显的原因,它们不可能搭载同样数量的飞机。英国这三艘新航空母舰通常载机108架,而“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可搭载160架至180架,有一次至少搭载了240架。“加贺号”和“赤城号”的载机量也很可观,可超过140架。小型航空母舰的另一个问题是,舰用和飞机用的燃油贮油量小。“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在船体深处有几个具有特别保护的汽油舱,可载高辛烷航空汽油13万2千加仑,以及大量润滑油。“暴怒号”只能装2万4千加仑航空汽油和4千加仑润滑油;排水量同“暴怒号”差不多的“鹰号”装汽油才8千加仑,实在少得可怜。  7 ~( @1 B2 ]- c; }
  另外一个拥有航空母舰的国家是法国。它也有闲置不用的船体,即1914年动工的五艘诺曼底级战列舰。战争期间,这五艘军舰已经停止建造。1920年,法国人废除了它们原来的设计,制订了把“贝亚恩号”的船体改装成航空母舰的方案。华盛顿条约为改装定了调子。1922年4月,改装工程正式着手进行。英法之间合作极少,法国这一次却一反常态,迫切希望能从英国那里得到某种技术帮助,用上“鹰号”的具体改装方案。“贝亚恩号”具有英国航空母舰的许多优点。不过,缺点也同样突出:它的航速慢,只有21.5节,进行飞行作业时困难不小。飞机的重量逐年加大,飞行甲板上的风速对飞机的起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了。起飞时,靠风速提高飞机的升力,降落时,靠风速降低飞行速度,使飞机便于操纵。  
" x% t4 b$ ]- h   “贝亚恩号”有一个右舷岛式上层建筑,舰上的特殊通风系统有其独特之处。该系统用冷风冲淡烟囱内的热气,以减少对飞行甲板的干扰。飞行甲板的升降井也别具一格,装上了铰链门。在所有其它航空母舰上,升降平台升到顶时,它本身就成了飞行甲板的一部分。“贝亚恩号”有三个这样的升降平台,其中两个是在机库甲板上;上层机库甲板可停放40架飞机,下层机库甲板上有修理车间和备件库。  1 O! z/ T& e! [# }
  法国海军从1927年起开始使用“贝亚恩号”。由于缺少资金,无法作出任何重大努力来提高飞机的质量。影响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法国唯一的潜在对手意大利没有航空母舰,这样就没有比着干的那股劲头。意大利曾试图组建海军航空兵,但朱利奥·杜黑将军的影响至高无上,于1917年恢复了中央航空局。1923年,墨索里尼使意大利走上了皇家空军的道路,决定统一陆军和海军的航空兵力,成立独立的军种——空军。墨索里尼不可能想到需要航空母舰,用他的话说,意大利就是一艘巨大的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1925年,他竟然“鼓励”海军将领们作出了一项不建造任何航空母舰的决定。
  这时,航空母舰已经有几种不同的设计形式。飞行甲板通常用柏木板条铺成,整个机库结构建在主甲板(或叫强力甲板)上面。主甲板一般都有防炸弹装甲(用商船改装的航空母舰除外,如“百眼巨人号”),其目的是保护主机和舰上其它要害部位,不是保护飞机。在一些航空母舰上,高炮配置在船体四周;在“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上,高炮则是配置在飞行甲板边上,以便更好地发挥火力。在航空母舰上使用火炮会遇到两个问题:第一,装在船体四周的火炮,由于炮位外伸,不易设计立式结构扬弹机,供弹困难;第二,装在飞行甲板上的火炮,在射击时产生的气浪会损坏甲板和飞机。起初,由于谁也不可能料到飞机攻击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对扬弹问题没有引起重视,但火炮的位置一直都让人很伤脑筋。  6 l  ^# g( c* ?0 E/ A3 \- @, q4 C
  飞机降落时的拦阻办法,至少可以说变化很大。1917年至1918年,英国人在“暴怒号”上进行的尝试失败后,他们曾用一种纵向拦阻装置。1926年,这种装置被废除。美国人在“兰利号”、“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上采用了同样的降落拦阻装置,1929年后也予废止。特别是在大型航空母舰上,飞行甲板相当长,以至有人觉得无需采用降落拦阻装置了。法国人恢复、改进了1917年“暴怒号”上试用的降落拦阻装置,它是一组横向拦阻索,用其中的一根挂住飞机的尾钩,使飞机停下来。这种拦阻装置被日本人和美国人采用了,1933年,又由英国人用到“鹰号”航空母舰上。其后,它就成了标准的降落拦阻装置。与此同时,还发明了跑道拦阻装置。跑道拦阻装置实际上是一道横向网屏,用以停止任何没有钩住拦阻索的飞机,防止它撞上停在前面的飞机。这一简单发明使起飞和降落都能进行,大大提高了飞行甲板的使用效率。  
) v- i! `: D- l% L7 r0 q1 m  对航空母舰来说,更大的危险是火灾。舰上装有数千加仑航空汽油,一旦出现泄漏,就会产生爆炸气体。在“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上,汽油储存在两个单层和六个双层汽油舱里,总容积为617立方米,在机库和飞行甲板上,还有若干加油站。英国人更担心,在“鹰号”航空母舰上,他们试用了一种后来成为标准设计的新方法。汽油储存在隔离式汽油舱里,避开军舰的主要结构,汽油舱四周都是空间。  % R, V6 w* r9 M- Y8 I6 x& V
  除防火措施外,英国还创造了封闭式机库。这种机库的通风系统是与舰上其它部位的通风系统单独分开的,使机库避开汽油火灾,消除了火灾通过舰上通风系统蔓延到机库的危险。供人员进出机库的通道是气密式的,通道内装了几道隔火闸门,这就保障了封闭式机库更加完整得体。高辛烷汽油同样会引起麻烦,它有腐蚀性,汽油舱的材料必须用特种钢。封闭式机库的缺点是载机数量少,因此,当美国海军继“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之后准备建造航空母舰的时候,大都支持采用展宽到舷边的敞开式机库。为了更好地解决通风问题,还采用了百叶门,以提高通风效率。应该指出,英国采取的办法,其核心是单独的通风系统,并注意到了从隔离式汽油舱通向机库和飞行甲板的汽油管路的布局。  
% N6 e% b! i! ^  为了控制机库内的火灾,还装了钢板隔火墙,以隔开火势。1929年,英国人在“鹰号”航空母舰上开始采用扑灭机库火灾的唯一有效手段——盐水喷雾器。虽然盐水对铝合金飞机构架和布质机翼蒙皮有腐蚀作用,但火灾的危害更大。盐水喷雾器的采用标志着航空母舰上的损管措施已经有了很大改进,机库内没有必要再设立灭火队。1933年,“鹰号”又在飞行甲板上采取了防火措施,装了四台泡沫灭火机,能使整个飞行甲板覆盖一层厚厚的灭火泡沫。  % n- t* T; T  c, t' \/ N
   “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的飞行甲板都很长,在飞行甲板前部,装有一台长达47.25米的弹射器。该弹射器表面平滑,可以弹射五吨重的飞机,使飞机获得48节速度(这样低的速度现在看来未免滑稽)。和“兰利号”上安装的两台弹射器一样,它们用得极少。究其原因,是当时的飞机重量轻,可以自力从飞行甲板上起飞,无须外力帮助。1934年,“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拆掉了弹射器(“兰利号”上的弹射器在1928年已被拆掉)。    z+ ?1 k8 R1 T% ^! t: K0 J- H
  美国海军十分清楚,必须建立更多的航空母舰,来发展现有三艘航空母舰已经取得的成就。1927年,海军部全体委员会制订了五年造舰计划。由于“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尺寸的影响,和充分利用华盛顿条约许可的吨位,该计划决定建造几艘1万3千8百吨的航空母舰,从1929年开始到1933年,每年开工一艘。这样达到条约规定的13万5千吨的总吨数,可以拥有9艘航空母舰。  ) P  }1 \) Y3 c" m: O. L4 }! e
  公众的反应很不利。随之而来的是经济萧条,压缩军费。要不是为了维持船厂的开工率,十之八九连已经批准的一艘航空母舰也会被撤销。1931年9月,CV4开工,最终被命名为“突击者号”。  + B9 J( m9 C) O' D) W3 J$ B
  这艘新型航空母舰并不特别成功,缺点尤为明显。它可以搭载75架飞机,配备一个很好的飞行大队,但排水量小,航速也只有29节。最初的方案是采用平甲板,后来改成象日本的“凤翔号”那样,有一个小型岛式上层建筑,尾部有六个折叠式烟囱。这些烟囱内部相通,能把烟气从下风方向排走,把烟气对飞行作业的干扰减到最小限度。和“凤翔号”一样,这些烟囱装有铰链,可以放倒。  
( E; s1 z' k* g  后来发现,幸亏海军部全体委员会没有获准按其计划继续建造另外四艘突击者级航空母舰。在”突击者号”竣工以前,航空母舰的设计主导思想有了很大变化,新型航空母舰的排水量最低也得有2万吨。  
8 @" R4 i. ?, g  一如往常,日本人力图超过对手,充分利用了华盛顿条约不包括1万吨以下航空母舰的条款。1929年11月,他们动工建造“龙骧号”。“龙骧号”的设计排水量只有8千吨,载机48架 [ 校者注:“龙骧号”载机为40架,其中战斗机32架(含预备机8架)和轰炸机8架(含预备机4架)。有双联装127毫米高炮6座 ] 。尽管尺寸有限,设计人员仍给它塞进了双层机库,和12门127毫米高炮,并具有和美国“突击者号”一样的航速。如果说“突击者号”不属成功之作,那么,“龙骧号”就几乎是场悲剧了。日本人在这艘航空母舰的排水量上费了不少心思,竣工时,它的标准排水量仍远远超过了8千吨 [ 校者注:“龙骧号”竣工时的标准排水量为10600吨,1924年改装后又增加了1000吨 ] 。它服役不久,日本海军就在海上蒙受了两场灾难:一艘新护卫舰在海上倾覆,联合舰队在一次台风中遭到严重损失。 [ 校者注:指“友鹤号事件”和“第四舰队事件”。“友鹤号”护卫舰(1934年2月24日竣工)标准排水量不到530吨,却装了3门127毫米炮和4个鱼雷发射管,因此稳性极差。1934年3月12日,它在第一次出海夜练中被风吹翻,113名舰员中死亡97人。事后,日本海军成立了一个舰艇性能临时调查委员会,又对各主要水面舰艇进行了长达三年之久的改装,以提高舰只的稳性。1935年9月26日,联合舰队在对抗演习时,在本州以东海域遭强台风袭击。两艘驱逐舰被大浪拦腰截断,多艘巡洋舰和其他舰只受伤,死亡约60人。“龙骧号”的前甲板较低,飞行甲板被大浪压坏;“凤翔号”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也被大浪压坏。事后,日本海军采取了临时加固船体的改装措施。这两次事件,暴露了日本海军在造船方面单纯追求火力,忽视舰体稳性及船体强度的严重倾向 ] 日本人对这艘新航空母舰的稳性进行了严格检查,结果拆除了四门火炮,以及其它可以拆除的重物。为了提高适航性,必须增高前甲板的高度,而这样做,又抵消了减轻重量获得的大部分好处。最后,为了稳性,还是被迫加了大约500吨压载,从而严重损害了它的航速。  
/ Q0 g/ ~6 }! ~2 f% t  这些活动是在世界经济萧条和华盛顿条约的限制下进行的,因此,1922年到1933年期间能够取得这样大的进展,也可谓惊人。第二代航空母舰全都有缺点,但从某种角度来看,它们检验了理论,并把理论付诸于实践。它们全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有的战功卓著。没有它们,就几乎不可能有威力强大的下一代航空母舰。

第六章 第三代航空母舰

  经济萧条旷日持久,造船业成了接受政府资助的主要工业之一。1932年,美国海军提出建造两艘2万吨级航空母舰,得到批准。这两艘航空母舰是1934年造舰计划的一部分,由市政工程管理局拨款。  
4 L. L6 v8 e# V2 x, Q  航空局特别担心.认为不应该重演“突击者号”的错误。排水量至少应该有2万吨,速度要达到32.5节,对炸弹和鱼雷的防护能力也应提高,此外,还应改进飞机的作业设备。后一条包括:用来停放全部飞机的机库甲板,更多、更快的升降机,更好的炸弹装卸设备,和可能采用的双层起飞甲板。  8 m3 H( ~  m! X9 g4 o
   “约克城号”(CV5)和“企业号”(CV6)的建造工程没有全部采纳这些建议,与所有同样吨位的航空母舰相比,它们仍有显著的改进。它们恢复了右舷岛式上层建筑,各载机80架,有三部中线升降机,航速可达33节。舰上装了三部弹射器,两部装在飞行甲板上,一部横向装在机库。在理论上,用弹射器可以迅速弹射起飞更多的飞机,在实践上,它却妨碍飞机在机库内的移动,战时也从未用过它。  * o7 g3 h7 ]. {- X. i2 A
  机库为敞开式。飞行甲板用152毫米厚的柚木板条横向铺成。为了确保飞机安全,整个飞行甲板每隔1.83米嵌一条金属板条。当时认为,飞机可以在飞行甲板的任一端降落,所以装了两组拦阻索。至于机库的弹射器,理论上虽然优点甚多,实际应用却行不通,因此很快被拆掉了。约克城级航空母舰只有一个机库,机库的开口处装了百叶门,可以关闭。  # I* v: F5 z' D, `) ~" s
  日本人取得的成就和美国人大抵相当。1934年11月,他们动工建造“苍龙号”。“苍龙号”排水量18800吨,载机53架,航速略高于“约克城号”,为34节。1930年签订的伦敦海军条约放宽了华盛顿条约的限制,但日本人并不满足。他们的理论是,只要日本下一艘航空母舰在条约期满以后竣工,就不能说日本违约。日本无意续约,所以对“苍龙号”的姊妹舰“飞龙号”的设计作了很大改动,排水量更大了。  ' x! j9 z0 W% {" |" t: f+ A" O
  联合舰队在1935年9月遭到台风袭击的惨痛教训,对“飞龙号”的设计也有影响。它非同一般的设计特点,是由海军省海军航空本部提出的。海军航空本部认为,航空母舰岛式上层建筑的理想位置应该尽可能靠近船体中部,并对“飞龙号”的设计提出了类似建议。设计人员报告说,中部也是烟囱的最好位置,于是,海军航空本部有人出了一个高明的点子,干脆把岛式上层建筑移到左舷。  
7 O: t1 I7 h4 F& k) u  日本人挖空心思为自己的做法找到了一条辩护理由。他们说,为什么两个亲密姊妹在一起的时候不可以并列行驶呢?这样,准备在左边舰上(“苍龙号”)降落的飞机,在上空整理队形或返航准备降落时,可以向左盘旋;在右边舰上(“飞龙号”)降落的飞机可以向右盘旋,两舰的飞机不会发生空中交通冲突。这也许合乎逻辑,但英国航空母舰的实践已经表明,飞行员在降落过程中一旦碰到麻烦,由于某些原因,他们都往往向左转,左舷岛式上层建筑造成的降落事故比右舷多一倍(“苍龙号”是右舷岛式上层建筑)。  3 p3 Q+ {; y2 m) {# S1 @- j
  日本人的这种见解早在“赤城号”和“加贺号”进行改装的时候就被采纳了。这两艘航空母舰拆除了独特的前掠式三层飞行甲板,在三十年代末,按照通行原则进行了改装。“赤城号”装了左舷岛式上层建筑,以便和“苍龙号”一起行动;它的姊妹舰“加贺号” [ 校者注:“加贺号”和“飞龙号”上层建筑都在左舷。在太平洋战争中,“赤城号”和“加贺号”编为一个战队,“苍龙号”和“飞龙号”编为另一个战队 ] 和“飞龙号”一起行动,全都四艘航空母舰可以编成一支部队。实际上,“赤城号”在“飞龙号”竣工之前就完成了现代化改装,降落试验表明,上层建筑配置在左舷的做法不妥,但要补救已经来不及了。  ( z4 z: H; ]; q( N1 M) y
  幸亏“赤城号”的问题暴露比较及时,日本人根据1937年海军扩充计划建造另外两艘航空母舰时迅即纠正了错误。由于不再受任何条约的限制,设计师们第一次能够按照规定的技术规格,设计所需尺寸的航空母舰。  
4 u2 U! n' b/ c9 s( N8 n   “翔鹤号”和“瑞鹤号”标准排水量25675吨,各载机72架,航速34节。日本飞机特别轻,起飞无须外力帮助,因此没有装弹射器。两舰均配备了11组拦阻索,舰首3组,舰尾8组,有两层机库,三部升降机;最前面的一部在中线,另外两部在左右两舷(不对称)。起初准备把烟囱安排在两舷侧,为了吸取“飞龙号”的经验,重新审查了设计,最终在右舷侧装了两个弯曲的烟囱和一个小型上层建筑。  
, P. `; G; [& T5 j9 v   “翔鹤号”和“瑞鹤号”是日本航空母舰中的一对骄子,并成了其它一些航空母舰的设计基础。和“龙骧号”一样,它们的干舷很高,风浪中航行时海浪打不到飞行甲板。舰首装了一部很大的零式水听器或被动式声纳,用以探测敌潜艇。不过,军舰只有低速航行时,水听器才能有效地进行工作。舰上的防御武器很强,有八座89式双联装127毫米40倍口径高炮和12座三联装25毫米炮。  
% v% W* u) T& \8 L( @- O  日本人在飞行甲板上的一套作业方法和美英不同。飞行长 [ 校者注:即舰上航空部门(第6战斗部门)长 ] 和另外两名军官在舰桥上负责指挥。一名军官在飞行甲板上指挥飞机的运动,如滑跑。起飞程序很简单:飞行长或者他的助手举起一面小白旗,这就是向飞行员发出的起飞信号;每隔20秒钟起飞一架,不再发令;如果飞行长打算结束起飞作业,他就放下小白旗。需要降落的飞机要在离航空母舰大约400米到600米的地方做反降落航向飞行,表示它要求降落。在飞行甲板作好准备后,甲板飞行军官(日本人叫甲板整备员)则闪光灯通知飞机降落。距上层建筑最近的飞行员在离航空母舰大约800米远的地方从200米高度开始降落。飞行甲板上并不发出什么信号来帮助飞行员判断他的降落方向是否准确,飞行员必须自己判断。在飞行甲板前端有一个蒸汽喷管,用蒸汽的流向显示甲板上的风向;飞行甲板的中央和边缘有一排灯,用以标识飞行甲板的高度。  
& Z2 K; L! |3 \( x! C4 u$ P1 d7 v  美国和英国在航空母舰上设置了降落引导官和甲板降落指挥官。后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军官,手里挥动乒乓球拍形状的两个指挥拍,通知飞行员修正高度、对准中心线和飞机接近拦阻索时放尾钩的高度。如果飞机看来不能准确降落,他便及时发出复飞信号,让飞行员飞开,再进行降落。这套程序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危险。再次降落时,如果飞机尾钩仍然没有挂上拦阻索,飞机可以撞进拦阻网。  2 T3 @% _% i: i8 y
  这时,美国看来是倒退了一步。海军部全体委员会不顾航空局的建议,依然批准建造一艘14500吨级航空母舰,其尺寸和失败的“突击者号”相差不多。海军部的理由是,根据1930年伦敦海军条约(该条约实际上已经放松了华盛顿条约的条款限制),美国只能再造14500吨,使航空母舰的总吨数达到条约规定的13万5千吨的总吨位。  
* v1 ^$ i: b" Q, v3 o  不过,这般新舰没有重犯“突击者号”的某些错误。实际上,它是“约克城号”的小型化;为了能够搭载同样数量的飞机,它牺牲了航速。本来准备装三部中线升降机,在建造过程中,舰首升降机却改成了新型的侧式升降机,装在左舷,在上层建筑对面。这部侧式升降机是T型升降机,大小刚好容下一架飞机。  
5 w- ~" d' J& X( d  伯利恒钢铁公司在1935年取得了建造CV7的订货合同。这艘航空母舰是“黄蜂号”,1939年4月4日下水,在条约规定的时间届满一年之后服役 [ 校者注:美国于1934年制订了文森造舰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到1939年把海军实力扩充到华盛顿条约和伦敦条约所允许的最大限额。“黄蜂号”是文森计划的一部分 ] 。当时,由于现代航空母舰的数量满足了和平时期的需要,老舰“兰利号”几乎拆掉了一半飞行甲板,在1937年降格为水上飞机母舰。它仍在海军服役,但由于速度低,事实上已无法和舰队一起行动。  , \( V# t2 A/ K& f( S$ o
  同样,英国人好不容易才意识到必须尽快武装自己,以对抗德国的崛起。在空军部管辖下,海军航空兵每况愈下。最严重的是缺少飞机。皇家空军控制了飞机的设计和订购,他们盲目地把高空水平轰炸奉为至宝,不准订购俯冲轰炸机,也不支持海军研制与岸基飞机性能相近的舰载机。直到这时,海军(主要是那些认为空中力量应该满足舰队作战需要的海军高级军官)才感觉到1918年如此众多献身飞行的军官“投奔”到皇家空军的严重性。  
5 K+ Q2 D- T/ U2 Y7 L9 c6 L' L. r6 J  飞机性能不好的问题,如必须配备一名观察员(主要是协助驾驶员处理复杂的领航),飞机在飞行甲板上降落时经受不住降落应力等,海军航空兵也负有部分责任。美国海军的飞机也存在这些问题。但毫无疑问,在皇家空军监督下制订的技术规格,使飞机设计师们没有任何压力去设计高性能的飞机。很难设想,能够生产飓风式和喷火式飞机的英国航空工业,就没有能力制造性能同样优良的舰载机。  
" P: l. p7 v6 v% O! X. y  制造剑鱼式飞机的事足以说明这件憾事。1933年,菲利航空公司生产了—种双翼鱼雷侦察机(设计代号是TSR1),作为该公司按空军部制订的技术规格设计的S9/30的比较方案。它的最大时速138海里,携带一条鱼雷,防御火力有一挺7.7毫米机枪,由观察员兼任炮手,向前射出的炮弹要穿过螺旋桨。比较起来,美国海军在一年前就从柯蒂斯公司订购了一架叫做XF12C-1的样机,这是一种双座战斗机,可以进行俯冲轰炸。它的伞形翼在俯冲轰炸时强度不够,象剑鱼式的样机那样在试验时坠毁了。1935年,它改成了双翼机,代号XSBC-2,最大时速220海里,可以进行侦察和轰炸。即便是1927年美国海军在“兰利号”进行起飞试验的道格拉斯T2D双引擎鱼雷机的最大速度,也几乎具有六年后为剑鱼式飞机规定的最大速度。还应该指出,日本海军在1933年订购的爱知DIA双翼俯冲轰炸机的最大时速也有174海里。  ! G/ }1 ?% w" g" u1 b& e. P
  设计出一种合适的舰载战斗机并不是一桩简单的事。舰载战斗机必须综合许多特性,而不能在一架飞机上偏废哪一个方面。为了截击和歼灭敌机,它需要有足够的速度,为了给己方俯冲轰炸机和鱼雷机护航,还必须有足够的续航力。除了这些互相矛盾的要求外,舰载战斗机还有强度上的要求和尺寸限制。飞机设计师肩负的任务是很艰巨的。由于这些原因,舰载战斗机总要比同类岸基飞机重,在各方面又要更为灵活。技术的逐步发展使设计师受益不浅。折叠翼不仅能使升降机便于装飞机,也使飞机能够有更大的翼面积,产生更大的升力,弥补飞机重量大的缺陷。早在1923年,小型菲利空中捕手式飞机就有降落襟翼,使飞机能够低速起降,这对于舰载机是非常必要的,  ) k+ `" }) k* g$ T
  同过去那种想得好而实际效果差的不协调局面迥然不同的是,英国人在航空母舰方面重新做了努力。他们取得的第一个成果是,英国海军的“皇家方舟号”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突出成就,而且它注定要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著名的航空母舰之一。1930年,英国海军部为海军航空兵制订了一项新政策,到1935年,英国将建造五艘各自搭载72架飞机的大型航空母舰,来替换“百眼巨人号”、“暴怒号”、“鹰号”、“勇敢号”和“光荣号”。英国人曾积极活动,想在伦敦会议上作为裁减军备总原则的一部分,把航空母舰的排水量限制在2万2千吨,而不是伦敦海军条约最后规定的对美国有利的2万7千吨。早在1934年,英国制订第一个新的航空母舰建造计划时,就对排水量打了折扣,有意说得低些。  
  P3 y, Y$ y1 X+ i; l! R$ i  令人伤心的是,这艘新型航空母舰对飞机的需求遭到了皇家空军的激烈反对,它担心,海军航空兵实力的任何增长都会导致政治家们削减岸基飞机的数量。皇家空军本应采取比较宽宏的立场,和海军一起向政治家们提出共同的依据,为双方陈述理由。但是,皇家空军自知自己根底浅,有自卑感,它一个劲地鼓噪航空兵不可分的谬论,目的完全是为了保住独立的军种地位。无须说,对待轰炸技术的态度是和海军航空兵的行动准则极不相称的。飞机击沉军舰的能力虽然早有定论,但对俯冲轰炸并不重视,对轰炸潜艇几乎没有研究过,使用航空鱼雷则更是无从谈起。
  财政情况也很不妙,要等到1935年才能订购一艘新型航空母舰。1930年,给这艘航空母舰已临时定名为“木星号”;后来又决定,把“木星号”这个舰名授予曾在达达尼尔海峡一显身手的第一艘水上飞机母舰。1937年4月13日,这艘航空母舰下水,正式命名为“皇家方舟号”;在这以前,老舰“皇家方舟号”更名为“飞马座号”,“皇家方舟号”这个舰名已“闲置”了一段时间。这时,日本和美国已经开工建造了六艘航空母舰,英国才刚刚开始建造第二艘。  0 c: K4 c: I+ C  g( T
   “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的设计师们首先考虑的是,给这艘排水量有限的军舰提供最大面积的飞行甲板,在舰首尾装了轮廓明显的外伸板,使飞行甲板比水线长24.4米。主机设计成可以突然加速或减速,使母舰能够适应飞行甲板上的风速。实际上,这意味着“皇家方舟号”的主机要有驱动一艘战列舰那样大的功率,而且性能比一艘驱逐舰还要好。水池试验表明,“皇家方舟号”采用短而宽的船体是得体的。它没有采用“约克城号”和“飞龙号”9:1和10:1的长宽比例,“皇家方舟号”的长宽比例为7.6:1。这样,“皇家方舟号”转向要快一些,也未损害军舰的稳性和适航性。  
* ^; B4 O; `" s1 F1 H  主机采用了独特的、只有在德国战列舰上才能见到的三轴布置,最大航速为31.75节,跟“飞龙号”的航速相差无几,而主机的功率只有“飞龙号”的65%。贮油方法和英国先前的航空母舰一样,用筒形汽油舱贮存380吨汽油,筒形汽油舱同主要结构隔开,以防止汽油舱在船体双节点振动冲荡时发生断裂。为了避免海水污染燃油,第一次用压缩空气取代了海水排油装置。  ! x, I( l" o2 _
  象美国和日本的航空母舰那样,“皇家方舟号”的飞行甲板和机库没有装甲保护,只有弹药舱、航空汽油舱和主机舱,在机库甲板下面装了89毫米厚的水平装甲板。这些舱室的侧壁,是114毫米厚的防弹防雷装甲。两舷是薄防雷护壳和38毫米厚的防雷内壁。该舰能经受住巡洋舰从7千米或更远处发射的152毫米炮弹,和水平轰炸机从2千米高空投下的125公斤炸弹的打击,以及338公斤鱼雷雷头的攻击。  7 e+ w! V8 z! D6 y0 t
   “皇家方舟号”有两座机库,机库有足够的净空,并采取了严格的防火措施,包括采用钢板隔火墙,盐水喷射器和防止汽油蒸汽从机库窜到军舰其它部位的气塞机构。总之,机库具备了封闭式机库的全部优点。采取这些防火措施也付出了很高代价,到完成最终设计时,机库容量从72架降到了60架。  % I' b/ x* f0 b1 I& s
  和美英其它航空母舰不同,“皇家方舟号”的飞行甲板是钢质的,飞行甲板的尾端具有英国典型的“圆弧”(或向下低伸),首端也有同样的向下坡道。从1918年对“鹰号”上层建筑进行风洞试验时起,英国在设计航空母舰时就很重视空气动力学因素。在“皇家方舟号”上,连岛式上层建筑也设计成了翼形,以减少湍流。这对当时风行一时的、结构脆弱的英国飞机来说非常必要。美国的航空母舰没有留意这样的问题,他们的飞行甲饭呈方形,上层建筑呈长方形。一位英国的造船师后来评论说,美国航空母舰的设计看来不是消除湍流,而是在制造湍流。造成这种差别的简单原因是,美国飞机能承受住冲击,没有必要象英国人那样精心对待。  
$ B: A0 g) O, n; R6 K, \+ @   “皇家方舟号”的设计只有一处跟“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一致,即它的飞行甲板是强力甲板,也是船体的上桁材。如果不需要舷侧有大开度开口来满足配置敞开式机库的需要,采取强力甲板结构是可行的。采用这种结构能配置小型升降机,而升降机要穿过具有中线大开度开口的主桁材,这在结构上是行不通的。两部升降机分别装布舰首尾的右舷,宽度只有6.7米。第三部升降机在左舷,在上层建筑对面,宽7.62米。采用这种窄而长(13.72米)的升降机,目的是在升降机工作时机库内能有空位来移动飞机。但是,英国人的独出心裁是自欺欺人。每部升降机都有上下两个平台,上平台的“运行”是从上机库升到飞行甲板,下平台的“运行”只能从下平台升到上机库。英国人原以为,升降机这样古怪的款式,下机库可以用来维修飞机,上机库则用于提升飞机。这听起来倒不错,实际上却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即把一架受伤的飞机送到修理车间,必须首先把它送到上机库,从升降机卸下后,升起升降机,然后装到下平台上,再放到下机库甲板。这些全需要时间,从而降低了运送飞机的速度。升降机狭窄也意味着运往机库的任何飞机,在送进机库之前都必须事先把机翼折叠起来。  2 ~$ _. y$ W  W/ f6 A0 A
   “皇家方舟号”在飞行甲板的前端装了两台液压气体弹射器。它们与约克城级航空母舰上的起飞加速器不同,是用吊车把飞机提升到起飞高度,然后靠飞机本身的轮子以66节的速度从弹射器上推出去。美国的方式正好相反,弹射器是在尾部位置弹射飞机,但效果一样。“皇家方舟号”有八根拦阻索和一个拦阻网,它是第一艘装拦阻网的英国航空母舰。  ; m  m% ~$ Z* S' D+ u* o% P8 e2 Q
   1926年5月,英国曾在“暴怒号”上首次进行夜间降落试验。“皇家方舟号”设计了一套复杂的识别系统,包括显示飞行甲板边缘轮廓的系统,和指示下降角度和感觉高度的系统。后来做了改进,沿舰舷设置识别灯,让返航的飞行员能够识别出自己的母舰,实际上,识别灯用处不大。  
  g0 e/ ?, E& Y+ l; \/ e  对设计和建造“皇家方舟号”所做的巨大努力,反映了皇家海军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皇家空军的包办领导使海军航空兵倍感失望,终于在海军中掀起了一股航空兵热。新一代的海军将领领导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斗争,要重新取得海上飞行的领导权。皇家空军身不由己,最后只好让步。追究缘由,可能是他们的心思完全迷上了战略轰炸。他们要建立轰炸机部队,这桩事十分激动人心,可是海军航空兵纠缠不休,使他们分散了许多精力。1937年夏天,政府宣布皇家空军对海军航空兵的领导权在两年内交还给皇家海军,这真是个难得的机会,它意味着皇家空军将撤回大量飞行员和维修保养人员。  * B" h  `: D; p$ x* l) l
  欧洲的局势日趋紧张,每五年建造一艘航空母舰的按步就班的计划必须废止。批准建造“皇家方舟号”之后刚刚两年,1936年海军预算就包括装备两艘2万3千吨级航空母舰。航空母舰的设计工作很复杂,很费时间,这两艘新母舰按理是稍大一点的皇家方舟级,但不尽然,它们是新型航空母舰,机库和飞行甲板都有装甲防护。  
2 {0 C4 I( ]) o6 {. @3 R% e  这个决定是由海军部修造和军需局长雷金纳德·亨德森海军少将作出的。亨德森曾经一度指挥过“暴怒号”,1931年还指挥过英国第一支航空母舰部队。他对现代舰载机奇缺的情况是一清二楚的。1933年以来,德国海军重振旗鼓,发展很快,意大利海军也跃跃欲试。法国只有一艘航空母舰。可以肯定,英国将在北海和地中海岸基飞机的航程内作战,而英国的舰载机,迄今却不具备陆上战斗机的优良性能。这也表明,皇家空军完全醉心在掌握轰炸机的优势了。  
# Q& u: |5 I9 e$ P  ^+ i& G* Y+ y  英国人决定给这两艘航空母舰的飞机尽可能提供有效的保护。就是说,建造舷壁装甲为114毫米、顶部装甲为76毫米的船体,以抵御450公斤炸弹的攻击。英国人的设想是,在遭到重型炸弹攻击时,飞行大队的飞机将送进机库,把军舰的防御留给火力很猛的、有16门114毫米高炮和6座8管乒乓炮炮群。  1 ^) e2 v; ^9 O0 Y+ g) E
  新母舰要在排水量与“皇家方舟号”大体相当的前提下造装甲机库,这在技术上困难很多。“皇家方舟号”有两座机库,飞行甲板长而宽,新母舰只能有一座机库,飞行甲板比“皇家方舟号”短18.3米。还有,载机量也只有36架,鱼雷机和战斗机的比例为5:1。这个缺陷不象想的那样严重,因为皇家海军还没有足够的飞机和飞行员来建立规模更大的飞行大队。后来,改进了飞机的搭载方法,增加了飞机的搭载量。为了提高防空能力,在飞行甲板边缘四角均配置了两座114毫米高炮炮塔,在战前的所有航空母舰中,这两艘新型航空母舰的炮群火力最强。  
  I2 z' R3 ^( i; Y7 X! {! E  设计工作尽管很复杂,由于亨德森的努力,只用了三个月时间就完成了。1937年初,“光辉号”和“胜利号”两艘航空母舰动工,1939年下水。1937年海军预算中计划建造另外两艘同级航空母舰“可怖号”和“不挠号”。“可怖号”在“胜利号”之前下水,“不挠号”在1940年春下水。新母舰载机量小,曾遭到激烈批评。因此,“不挠号”在建造过程中,对原设计做了改进,在主机库下面加了半座机库。办法是减薄机库的侧壁装甲,并把机库高度从4.88米减到4.27米。与此同时,1938年和1939年预算中拟定建造同级第4艘和第6艘航空母舰的计划,基于上述原因被撤销。  
8 X( g* y+ }: h( Y5 a) k  在一些书刊中虽有光辉级第三批航空母舰(“不挠号”和“可怖号”为第二批)的提法,“怨仇号”和它的姊妹舰“不倦号”却是采用了全新的设计。原因之一是,英国援引海军条约中的例外条款(或机动条款),把这两艘航空母舰的排水量增加到2万7千吨。这使它们既有“皇家方舟号”的装甲甲板和两座全长机库,又有“光辉号”的强大火炮装备,载机72架。应该说,这两艘航空母舰综合了两方面的优点,实际上,怨仇级却不如光辉级成功。第一,由于战时耽搁和设备转用到其它更紧迫的军舰上,在最需要航空母舰的时刻它们尚未竣工。第二,设计准备工作太仓促,致使主机和主锅炉增大、飞机增多时,增加的舰员没有住舱。结果,不得不把下机库的前半部辟为住舱。该级航空母舰虽然采用了新设计,但并不比“不挠号”强。对于英国的航空母舰来说,北海和地中海是异常危险的水域。“皇家方舟号”在这两个水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令人遗憾的是,英国人没有造6艘“皇家方舟号”的改进型来弥补自己的财力不足。建造几艘“皇家方舟号”改进型航空母舰,无疑竣工会更快些。 - d4 O5 }3 B5 J6 `/ \
  法国人也力图建造航空母舰。他们起步比英国人晚,结果半途而废了。1935年,法国海军看中了把航速快、结构单薄的重巡洋舰“杜肯号”和“图尔维尔号”改装成航空母舰的提案,并拟订了三个改装方案,载机量只有12架到14架。这等于把没有用的巡洋舰改装成没有用的航空母舰,实用性很差,改装方案最终被否决。最后,决定建造正规航空母舰。1938年的造舰计划规定,建造“霞飞号”和“伴尔维号”两艘航空母舰。  
1 W( k4 h" c1 J; V: ?! z  至少可以说,法国人要造的第一批航空母舰十分奇特。它们的排水量只有1万8千吨,但有双层机库,火力很强,有四座双联装130毫米高炮,载机仅40架。巨大的岛式上层建筑酷似巡洋舰的上层建筑,为了保持平衡,200米长的飞行甲板紧靠左舷。弹药舱有装甲保护,主机舱有100毫米厚的防护板,但船体装甲不厚。“霞飞号”于1938年11月动工,德军入侵法国时,只完成28%的工程量。它的姊妹舰尚未动工,材料全部被毁。唯一的例外是“霞飞号”的主机,1946年造好后,装到了布勒斯特市阿尔塞纳尔的地下发电站。
   1935年,德国决定建造一艘航空母舰。该舰于1938年12月8日下水,命名为“格拉夫·齐柏林号” [ 校者注:由于书中所述的原因,“格拉夫·齐柏林号”航空母舰最终没有建成 ] 。1936年,德国人又决定建造第二艘航空母舰,却一直没有动工。皇家海军与皇家空军有过的纠葛,同德国海军和“飞狼”(德国空军)之间的互相争夺相比,就是小巫见大巫了。性格孤僻的雷德尔海军上将,在官场上自然不是以诡辩为能事的“飞狼”首领戈林的对手。雷德尔在决定两艘航空母舰上装备哪种飞机时困难重重。此外,德国造船师没有设计航空母舰的经验,这艘2万3千吨级航空母舰的设计,先进与落后并存,优点和缺点兼收,成了剽窃别国海军设计的大杂烩。飞行甲板有薄装甲,可以防弹片,机库甲板的装甲比较厚些,水线部分的装甲为102毫米。  ! u6 c. G" Q* K! G" R
   “格拉夫·齐柏林号”的火力很强,在上层建筑前后装了6座双联装105毫米高炮;为了防御水面舰只的攻击,在下面的炮塔里有16门单管105毫米平射炮。按排水量来说,它的主机功率很大,为20万马力,航速33.75节,能搭载飞机40架。  
) b0 e" F+ M  Z- k  美国官方对轴心国军事力量的增长,依然奉行不介入政策。1938年5月,国会通过了海军扩建法案。(1930年签订的海军条约这时已经废除。)根据这项法案,允许建造4万吨级的新型航空母舰。但是,美国海军批准建造的航空母舰仍为2万7千吨,总吨位限制在17万5千吨。和英国海军部的作法相反,美国海军部全体委员会为了抢时间,决定建造约克城级的同型舰,一方面继续进行新级航空母舰的设计。这艘舰就是“大黄蜂号”(CV8),是在“企业号”服役之后5天批准建造的。它于1939年9月动工。  
1 ~; E7 D- j( J5 @- d! s+ q  抢时间建造“大黄蜂号”是明智的,这不仅为对日作战及时提供了另一艘快速航空母舰,也使修造局有时间来准备新设计,把航空母舰的建造技术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1939年6月,修造局为新型航空母舰(CV9)制订了战术技术规格。这套战术技术规格后来成了1939年6月到1940年1月有关各局准备CV9A到CV9F六套草图设计的基础。最初打算按“大黄蜂号”的老样式建造,排水量20400吨,以便把排水量控制在法案规定总吨位数中余下的21000吨以内。“突击者号”舰长约翰·C·麦凯恩提出了另一项建议,建造两艘1万吨级侦察航空母舰。面临的选择仍然是20年来争吵不休的关于航空母舰战术和设计思想,要么建造为数众多,但威力不大、要依靠其它舰只保护的航空母舰,要么建造拥有强大飞行大队(它本身就是主要攻击武器)的大型航空母舰。  $ h+ E- C- I& C! m  Z2 i, g
  美国海军最终决定建造大型航空母舰。这一决定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比起三十年代所作的任何其它决定的影响都大。海军部全体委员会的基本要求是提高载机量,还要求速度快,防护性好。结果,新型航空母舰的设计,排水量从CV9A的20400吨一下增到CVI9E,CVI9F的25000吨和26000吨。
“约克城号”(CV5)和CV9F性能比较
-- CV5 CV9F
标准排水量(吨) 19,800 26,000
水线长(米) 232 250
宽(米) 25.3 27.7
吃水(米) 6.4 7.9
主机功率(轴马力) 120,000 150,000
航速(节) 33 33
航空汽油储量(加仑) 178,000 220,000
载机数(架) 81 90
  正如英国人所发现的,飞行大队规模增大,会给设计带来一大堆新问题。飞机数目增加10%,甲板面积就得增加10%。飞机越大、越重,需要的燃油越多;如果增加燃油储量,即使为了防御敌人使用新武器不再加强航空母舰的装甲,其装甲防护势必也要加强。此外,飞机越大,所需的升降机也大,弹射器的功率也得增加,还要改进飞行甲板上的加油系统。事实上,设计师们很快认识到,即使拥有“约克城号”同样规模的飞行大队,载80架同样威力的飞机,母舰的排水量也要比“约克城号”大一些才行。美国海军舰只必须能够通过巴拿马运河,这就是说,美国军舰的最大宽度不能超过33米,这是长期阻碍美国人扩大设计的重要原因。  , S, F- I  ?$ u( P3 g/ _
  在最终审定这批新型航空母舰的设计时,考虑到了它们将要作战的战场。华盛顿心里有底,英国不是美国的潜在对手。设计在太平洋作战的舰只,在航海性能方面同在大西洋作战的舰只有很大差别,巴拿马运河宽度的限制也显得更加突出。最重要的是,军舰要跨越浩瀚的太平洋,经济航速(大约15节)时要有1万5千海里的续航力。航空母舰本身和它的飞机都必须有最大的续航力。航空母舰经常要离开舰队,高速驶向起飞位置,然后再高速返回舰队的警戒圈。发动一次空袭,它要高速逆风行驶达1小时;收回飞机时,它又常常和它的同伴背道而驰,尔后再高速赶上它们。  * `& z; b& Z" p, }7 n$ S9 o: T9 S
  必须采取措施解决这些矛盾。结果,所要求的35节航速降了下来,飞行大队的规模也保持在80架飞机的水平。备用引擎和飞机配件,由50%减到25%。因为在太平洋水域活动,对远离本土的航空母舰来说,要补充作战中损失的飞机是不容易的。  / c% I/ h, O) K2 z- _4 n" I) y* H
   CV9的最终设计为27100吨。1940年夏天,国会通过了《舰队扩大10%法案》和《两洋海军法案》,废除了以前的法定限制。前一个法案批准建造3艘27100百吨级航空母舰,后一个法案批准追加建造8艘。根据这项计划建造的这批航空母舰,成了最终打垮日本的有力武器,虽说它们在两年之后才竣工。这批航空母舰的舰名是从过去曾经使用过的舰名中选定的,它们是:“埃塞克斯号”(CV9)、“好人理查德号”(CV10)、“勇猛号”(CV11)、“岐沙治号”(CV12)、“富兰克林号”(CV13)、“汉科克号”(CV14)、“伦道夫号”(CV15)、“卡伯特号”(CV16)、“邦克山号”(CV17)、“奥里斯坎尼号”(CV18)、“提康德罗加号”(CV19)和“本宁顿号”(CV20)。它们当中有一半是在竣工前命名的,以纪念在战争中(开战后一年半内)损失的舰只。

第七章 炮火的洗礼

   1939年9月3日,英国向纳粹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规定的时间届满。这时,战略形势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时候很相似。本土舰队同样以奥克尼群岛的斯卡帕湾军港为基地,警惕着德国人闯进大西洋,而地中海的防御,则几乎全部留给了法国海军。主要的差别是出现了飞机,有许多人注意到德国和意大利将用岸基飞机来打垮英国一直保持的海上优势。  
# ^% q( Z! M4 A2 n  最初的情况看来是这样。为了攻击德国潜艇,英国海军部成立了几支猎潜部队,各由一艘航空母舰和四艘驱逐舰编成。这是一项错误的决策。这意味着“竞技神号”、“勇敢号”、“暴怒号”和“皇家方舟号”脱离主力舰队,被派到西海岸和其它类似海域进行巡逻,期望它们的飞机能够支援常常遭到德国潜艇攻击的护航运输队。这样做遇到了两个意想不到的困难:第一,英国人不敢轻易让他们的几艘航空母舰进入德国潜艇出没的海域;第二,要击沉潜艇,飞机装备太差,只有威力不大的反潜炸弹。  
) A$ W/ G7 C5 l: s   9月14日,当“皇家方舟号”在赫布里底群岛西部海域行驶时,它的了望哨发现舰尾有鱼雷航迹穿过。担任警戒的驱逐舰用深水炸弹实施了反潜攻击,德国“U-39号”潜艇受到重创,被迫浮出水面。“皇家方舟号”真是幸运至极。三天后,“勇敢号”遭到了惩罚,德国“U-29号”潜艇发射的三条鱼雷命中了这艘航空母舰,使它沉入大海,舰长和578名官兵同时殉难。其余的航空母舰奉命立即撤回,实践证明大型舰队航空母舰不适于反潜作战。这艘相当先进的航空母舰被击沉,其损失比一个月后老式战列舰“皇家橡树号”众所周知的损失要大得多。  ! P) \, r4 S2 t" I# Y  k2 r- V
  英国海军部还遇到了别的麻烦,在宣战的前一周,德国的两艘大型水面军舰偷偷闯进了大西洋。它们是“格拉夫·斯比海军上将号”和“德意志号”袖珍战列舰,这就严重地威胁了运输线。“德意志号”在击沉两艘商船后返回德国,“格拉夫·斯比海军上将号”却在南大西洋上不见踪影。英国海军部的反应大气磅礴。和法国人一起组织了八支搜索部队。其中三支部队配置了航空母舰:  $ Y2 ~8 d: N1 Y& i. c
   I部队:由“鹰号”航空母舰和两艘巡洋舰编成,在锡兰周围海域搜索;  
1 q& x; `" s' z. V! W6 p: u   K部队:由“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和“声望号”战列巡洋舰编成,在巴西伯南布哥附近海域搜索;  
2 _$ a" P/ A, v+ q   L部队:由“贝亚恩号”航空母舰、“施特拉斯堡号”战列巡洋舰以及3艘巡洋舰编成,在布勒斯特附近海域搜索。  2 m9 ^9 [# S) e4 R9 V: t: x3 Y' R
  其它措施包括:派遣“暴怒号”航空母舰和主力舰到哈利法克斯掩护从加拿大驶往英国的护航运输队;“光荣号”航空母舰从地中海出发,穿过苏伊士运河,调到印度洋。任何一艘航空母舰都没有发现“格拉夫·斯比海军上将号”,但德国人慑于“皇家方舟号”和“声望号”已经到达,这就导致希特勒在12月普莱特河口战斗之后,决定在乌拉圭蒙得维的亚附近凿沉“格拉夫·斯比海军上将号”。  
* P$ Y' A1 N! D* a! E0 e   1940年4月德国入侵挪威,战局发生急剧变化。德国人在挪威战役中尽管轻易取胜,德国海军蒙受的损失却无法弥补。挪威战役还为英国本土舰队航空母舰的飞行员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首先投入作战的是“暴怒号”,它的飞机曾在陆上进行严格训练。德国入侵第二天(4月9日),“暴怒号”匆匆搭载两个中队的剑鱼式鱼雷机从克莱德湾起航。两天后,它的飞机实施了第一次攻击,在特隆赫姆附近向一艘驱逐舰投了鱼雷,未中。第二天,鱼雷机又攻击了在纳尔维克附近海域行驶的德国船只和驱逐舰,对峡湾进行了侦察,为迫在眉捷的驱逐舰战斗提供了情报。  
; P+ _3 x  T$ C* ]  经过短期修理,“皇家方舟号”在3月22日派到地中海,它的飞行员开始进行紧张的夜间飞行。“皇家方舟号”和“光荣号”(执行搜索德舰任务后已从印度洋返回地中海)在4月10日接到返回本土舰队的命令时,正锚泊在亚历山大港。两艘航空母舰经直布罗陀兼程赶回斯卡帕湾。4月23日,它们驶往挪威,去接替“暴怒号”(“暴怒号”没有搭载战斗机,难以继续作战)。顺便提一下,当3月份“皇家方舟号”被派到地中海时,它曾把15架大鸥式战斗俯冲轰炸机留在奥克尼群岛,以加强那里的防务,对付敌机空袭。4月10日,这批飞机飞到卑尔根(它们的作战半径刚刚能使它们飞到那里),用3颗125公斤炸弹击沉了“柯尼斯堡号”轻巡洋舰,为挪威战役作出了贡献。飞机单独击沉大舰,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  
, j" {$ l3 _" j! [3 V$ I  至少可以这样说,英国航空母舰参加挪威作战是一桩苦差事。飞行员们靠飞机上简陋的导航设备飞越群山,躲开横跨峡湾的重重高架电线,穿过大雾和暴风雪,然后返回,在冰雪覆盖的飞行甲板上降落。“暴怒号”的飞机在14天里总共飞行23870海里,投了18条鱼雷和15吨炸弹。“暴怒号”和“光荣号”都运送过皇家空军的斗士式和飓风式战斗机,成了皇家空军在巴杜福斯的临时基地。与此同时,“皇家方舟号”则为北部的其它战斗提供掩护。  
& Q/ h1 s% z& o0 I, E3 ]  由于法国投降,挪威战役失败已成定局。6月7日,“光荣号”奉命收回了从巴杜福斯飞来的皇家空军幸存的斗士式和飓风式战斗机。这些飞机都没有尾钩,飞行员也没有在航空母舰上降落过,但全部安全降落。然而,在第二天,“光荣号”不幸在纳尔维克以西遭到“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诺号”战列巡洋舰的堵截。护航的两艘驱逐舰施放烟幕,全力予以掩护,甚至有一条鱼雷命中了“沙恩霍斯特号”。“光荣号”仍然无法逃脱,成了德国人的靶子。由于它的飞行甲板摆满了斗士式和飓风式战斗机,剑鱼式鱼雷机来不及起飞攻击,德舰在大约28000米远处射来的280毫米炮弹击中了“光荣号”的飞行甲板。  ( A) E  O! ^6 z) K$ o* y8 p0 ^8 B; k
  大约17点20分,“光荣号”起火,20分钟后倾覆沉没。这是英国损失的第二艘航空母舰。英国这次付出了很高代价,和“光荣号”一起殉难的,有它的训练有素的飞行员,和皇家空军那些成功地降落在它的飞行甲板上的飞行员。两艘驱逐舰也被击沉,3艘军舰只有46人幸存。  
) g. I( w* X# d( N7 d   5天后,“皇家方舟号”的大鸥式飞机俯冲轰炸了在特隆赫姆修理的“沙恩霍斯特号”。(英国人当时并不知道,该舰已被护卫“光荣号”的驱逐舰用鱼雷击伤。)从奥克尼群岛哈特斯通机场飞来的岸基剑鱼式飞机,随后也实施了攻击,两次攻击都未成功。英国人失去了战机,损失很重。而“皇家方舟号”,在失败的挪威战役中由于作战效率高一举成名。不论是在英国还是德国,它的名字家喻户晓。德国的宣传机器不止一次地问到:“‘皇家方舟号’在哪里?”早在1939年10月,德国空军就有一名飞行员因为“击沉”了“皇家方舟号”而获得一枚铁十字勋章,《人民观察家报》甚至发表了一幅描绘“皇家方舟号”被击沉的画。这在英国成了引入注目的话题,这艘军舰成了英国人不屈的象征。  
) r; G. f+ z  z& ]" ^; O* a9 K  挪威战役结束一个多星期后,“皇家方舟号”返回直布罗陀,成了萨默维尔海军中将率领的一支新特混舰队(H部队)的核心。为这艘快速航空母舰护航的是战列巡洋舰“胡德号”。H部队的任务是防止意大利舰队闯进大西洋,和控制原先归法国海军守卫的海域。这时,贝当元帅 [ 校者注:1940年6月22日,执行亲法西斯路线的法国总理贝当(1856-1951)同法西斯德国签订了停战协定。1945年4月贝当被捕,被判处死刑,后来改为无期徒刑 ] 已经同法西斯德国签订了停战协定,法军放弃了抵抗,但是,一支由6艘主力舰、一艘水上飞机母舰、10艘巡洋舰和若干驱逐舰组成的强大舰队依然停泊在北非港口。根据停战条款,这些军舰要解除武装,“在德国和意大利监督下”遣散;这一措词不是个好兆头,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都有说谎的坏名声,这些舰只随时都可能被他们瓜分。英国人可以相信法国海军领导人达尔朗海军上将 [ 校者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任法国海军司令。1940年6月进入贝当投降政府,历任海军和商运部长、国防部长、副总理等要职。1942年被人刺死 ] 做出的保证,即法国海军的任何一艘舰只决不会落到德国人手里,但他们不能不怀疑,一旦德国或意大利军队逼近法国军舰时,达尔朗具有实践诺言的能力。  * T# R, H% F. {% h6 `7 \& J$ H
  无论这种看法是否正确,英国人决心迅速解决这个问题。7月3日,英军给驻在阿尔及利亚米尔斯克比尔法军的最后通牒期满,“皇家方舟号”的剑鱼式飞机投入战斗,攻击原先的盟友。它们执行了若干任务,包括为H部队主力舰侦察炮击目标,在港口入口布设水雷,轰炸和用鱼雷攻击逃跑的法国舰只。对“施特拉斯堡号”战列巡洋舰实施的两次鱼雷攻击全部失败,但有一条鱼雷命中了它的姊妹舰“敦刻尔克号”旁边的一艘军火驳船,使“敦刻尔克号”也受了重伤。    F6 S2 c! _# ~: Y
  小型航空母舰“竞技神号”追击了“里舍利厄号”新型战列舰。该舰从布勒斯特逃到了卡萨布兰卡,又从这里驶到塞内加尔的达喀尔港。7月8日,6架剑鱼式飞机攻击了这艘战列舰,一雷命中,它的螺旋桨大轴和舵机受损。“里舍利厄号”至少在一年之内不能恢复作战能力。伦敦不知道这一战果,于是发动了代号为“恐吓行动”的作战。英法军队在达喀尔展开两栖战斗。“竞技神号”在一次碰撞事故中受了伤,由“皇家方舟号”负责为两栖作战提供空中掩护。“皇家方舟号”的剑鱼式飞机力不从心,它的速度太慢,很难在白天攻击设防的目标,大鸥式战斗机也不是保卫达喀尔的法国战斗机的对手。大鸥式战斗机还要执行通常由剑鱼式飞机完成的侦察任务,用作战斗巡逻和实施攻击的战斗机,很快就不够用了。  
: A/ x: K! m5 v' g& D  在袭击米尔斯比尔之后和达喀尔作战之前的一段时间里,“皇家方舟号”为地中海西部的一次战斗提供了空中掩护,充分显示了航空母舰固有的机动性。由于意大利这时已经参战,增援马耳他岛成了当务之急。老式航空母舰“百眼巨人号”搭载12架飓风式战斗机驶往地中海,这些战斗机在续航力能够达到马耳他时,从“百眼巨人号”起飞,飞往马耳他岛。同时,“皇家方舟号”的剑鱼式飞机攻击了撒丁岛上的目标,大鸥式飞机击落了追击的敌机。墨索里尼早已宣布地中海为“内海”,这次行动,却没有激起意大利舰队守卫“内海”的决心。
  意大利人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英国航空母舰出现在“内海”,给他们造成许多麻烦。“鹰号”在新加坡进行了改装,奉命加入坎宁安海军上将的地中海舰队,并在亚历山大港为它的18架剑鱼式鱼雷机补充了3架海上斗士式双翼战斗机。这样一支规模相当小的飞行大队,它的作战能力实在有限,但坎宁安海军上将是一位善于用有限力量搞大恶作剧的人。1940年7月9日,他和意大利舰队在卡拉布里亚海遭遇,战斗中,“鹰号”的飞行员们积极作战,追击敌人,为战列舰侦察目标,保护己方舰只不受高空水平轰炸,并对意大利军舰实施了攻击。毫不奇怪,它们未能使意大利舰只减速;敌舰只受轻创,侥幸逃走。“鹰号”飞行员表现的决心使坎宁安相信,他可以用现代航空母舰发起攻击。  . Q" r1 F5 b% b
  坎宁安要求加强舰队实力的请求得到批准。8月30日,崭新的有装甲防护的航空母舰“光辉号”在威力强大的“勇士号”战列舰和两艘防空巡洋舰护航下,离开直布罗陀基地。这艘航空母舰的飞行大队规模依然很小,第806飞行中队只有15架管鼻燕式战斗机,第815飞行中队和第819飞行中队一共有18架剑鱼式飞机。它装有一部第一批制造的79Z型对空警戒雷达,能及时发现和跟踪敌人,可以使舰上的大鸥式战斗机及时升空,这对舰队本身的防御是十分有利的。另外,剑鱼式鱼雷机装备了远程油箱,能够攻击离航空母舰200海里的目标。管鼻燕式战斗机是在一种不成功的轻轰炸机基础上研制的,速度慢,只有247节,续航力为4小时,俯冲速度可达400节,要是升高到理想高度(4880米),就有极好的机会击落意大利轰炸机,但斗不过敌人的战斗机。尽管有这些缺陷,1940年9月到1941年1月这段时间,第806飞行中队所属15架管鼻燕式战斗机作战很出色,共击落、击伤40架意大利飞机。  
' I. H' |- W2 a4 K. ^. r1 L  配备了“光辉号”,坎宁安就足以发动攻击了。“鹰号”和“光辉号”驶往中部地中海,它们的飞机轰炸了机场,打击意大利和北非之间的海上航运和在敌人港口布雷,连战连捷,自己损失甚微。更重要的是,皇家海军没有一艘主要军舰在白天毁于敌机空袭。然而,这只不过是初露锋芒,坎宁安和他的同僚决意实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制订的一项作战计划,用鱼雷袭击停泊在港内的敌舰。这次作战的代号为“审判行动”,决定由“鹰号”和“光辉号”上的飞机在10月21日特拉法尔加海战大捷纪念日这天袭击塔兰托海军基地。由于“光辉号”的机库发生火灾(幸亏它的飞行大队的飞机已经飞到岸上进行维修),攻击日期被推迟。在这以后,“鹰号”因近舷挨炸使航空汽油供油系统受伤。“光辉号”伤势不重,于是决定把“鹰号”的5架剑鱼式飞机和8名飞行员调到“光辉号”上来加强它的飞行大队,还从岸上备用飞机中调来1架剑鱼式飞机。这次作战,“光辉号”总共凑集了22架剑鱼式鱼雷机、14架大鸥式和4架海上斗士式战斗机。攻击定于11月11日夜间实施。  
  Q& t' d( N9 f2 G4 P  袭击塔兰托那天,只有21架剑鱼式飞机起飞。飞机分成两波,间隔1小时。同预料的情况相反,意大利人严阵以待,第一批12架剑鱼式飞机到达塔兰托港口上空时遭到了高射炮的猛烈射击。攻击配合默契,投下的照明弹照亮了锚地,为了牵制敌人,俯冲轰炸了辅攻目标。两条457毫米鱼雷把新型战列舰“利托里奥号”炸开了一个大洞。第三条鱼雷命中了“加富尔公爵号”。一小时后,第二波8架飞机到达,“利托里奥号”又中了第三条鱼雷,另一艘战列舰“杜利奥号”被击伤。辅攻也取得成功,港内油库挨炸起火,水上飞机基地被摧毁。  ' r# O  a) Z. ?8 c4 T
  塔兰托港水浅,受创的战列舰可以打捞修复。不过,威力强大的“利托里奥号”要失去战斗力六个多月,“杜利奥号”在八个月内难以投入战斗,“加富尔公爵号”则完全无法修复了。英国付出的全部代价是11条鱼雷和两架剑鱼式飞机(只损失1名飞行员),意大利海军的实力损失一半,这对意大利人的士气无疑是一次最沉重的打击。幸存的大型军舰撤到北边更远的基地,行动更加谨慎,特别是在他们怀疑可能出现英国航空母舰的时候,随后的一个时期,大英帝国的本土遭到德国空军的轰炸 [ 校者注:1940年8月1日,希特勒签署了大规模轰炸英国本土的第十七号命令。为执行这项任务,德国空军调用了大约2400架飞机(其中轰炸机1480架),对英国本上连续轰炸达10个月。轰炸的第一阶段(8月12日至9月6日)主要是打击英国空军机场,夺取制空权。空袭极为频繁,德军每昼夜出动飞机1000架次到1800架次。第二阶段(9月7日至11月13日)主要是轰炸伦敦。第三阶段(1940年11月至1941年5月)是轰炸英国主要工业城市。轰炸期间,德国出动飞机共计4万6千架次,投弹约6万吨,损失飞机1500架。英国空军损失915架飞机和5百多名飞行员,英国居民被炸死炸伤8万6千多人,其中约4万人被炸死,一百多万栋建筑物被炸毁。但是,希特勒采取的这一战略措施没有达到迫使英国退出战争的目的,对英国工业生产也未产生重大影响 ] ;最后,德军入侵英国本土的危险完全消除,这极大地鼓舞了英国人的士气。在关键时刻,坎宁安牢牢掌握了地中海的制海权,这对轴心国来说是一次重大失败,并且最终被证明是毁灭性的失败。  
) T# q( y2 n4 O! [. X  袭击塔兰托带来的好处很快就一清二楚了。11月27日,H部队在斯帕蒂文托角与拥有两艘战列舰(袭击塔兰托时侥幸未伤)的意大利舰队遭遇。当时,H部队正在为一支驶往马耳他的护航运输队担任护航任务,正好通过这里,而它的主力舰只已经派去执行其它任务。英国人的处境开头有些不妙。从“皇家方舟号”上起飞三批飞机,去遏制意大利人,连一条鱼雷也未命中目标。不过,意大利的坎佩尼将军慑于英国飞机的空袭威胁,不得不下令把他的部队撤走。英国人失掉了一次跟敌人交手的机会,颇有些失望,而意大利人的行动就更不值得称道了。“皇家方舟号”的剑鱼式飞机飞行员缺乏实战经验,它的飞行大队在这次遭遇中没有建树,尽管如此,剑鱼式飞机的骚扰对于敌舰队被迫撤走仍然起了决定性作用。  
8 u9 B4 J7 [" ?  意大利招架不住英国地中海舰队和H部队的压力,只好让他们的盟友德国插手。挪威战役期间,为了攻击盟国的海上运输,德国人组建了一支由容克87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编成的特别部队。借鉴于这支特别部队的经验,第10航空兵联队 [ 校者注:希特勒德国的航空兵联队相当于一个航空军,是海军独立建制单位,有飞机大约300架 ] 于1941年1月带着击沉“光辉号”的特别使命,调到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它们采取的最典型的作战方式是实施协同佯攻,使英军的防御丧失兵力平衡。有一次,在马耳他以西大约55海里海域,敌人发现“光辉号”后,意大利派两架萨瓦-马切蒂SM-79鱼雷机对“光辉号”实施假空袭,引走了在空中巡逻的4架管鼻燕式战斗机。英国战斗机中了圈套,一直追击意大利鱼雷机20多海里,这时“光辉号”的战斗机指挥官才发现,另一批敌机已经在相反方向3千多米高空展开,对“光辉号”实施攻击。另外4架管鼻燕式战斗机紧急升空,但要截住由斯图卡第一大队容克87R式飞机和斯图卡第二大队容克87B式飞机编成的这支新组建的航空部队,已经毫无希望了。“光辉号”没有遵守航空母舰防御规则的第一条:不得将全部空中巡逻机派去追击不重要的目标,特别是距离敌人海岸不到65海里的时候。  + P  y, A1 m% C# U$ `/ j/ B
   “光辉号”由于轻敌而付出了高昂代价。它在10分钟内命中了6颗大大小小的炸弹(舰首和舰尾各中3颗炸弹)。舰首受到的破坏不大,命中舰尾的那三颗炸弹,有两颗差一点使它沉没。这两颗炸弹命中了尾部升降机,使机库起火,火势很大。由于舵机受损,“光辉号”成了敌机攻击的活靶子,只是因为它有装甲飞行甲板,才没有造成更大的破损。“光辉号”在舵机修好后驶往马耳他。大火继续燃烧,机舱里充满浓烟,“光辉号”保持着18节航速,避开了大部分俯冲轰炸。“勇士号”和“厌战号”战列舰猛烈的高射炮火提供了一定保护,当天深夜,伤势累累的“光辉号”踉踉跄跄驶进马耳他港,又过了5小时才把大火扑灭。“光辉号”舰员有126人死亡,91人受伤;它经受住了这次最沉重的打击,侥幸没有沉没。它停靠在帕尔拉托里奥码头,伤势很重。它作了充分准备,于1月23日驶往亚历山大港。亚历山大港以后的航程倒是太平无事,它穿过苏伊士运河,绕道好望角,横跨大西洋驶往美国弗吉尼亚州的诺福克船厂,一直抢修到11月。  
7 ?$ J) A# x5 C  这时,地中海舰队面对德国和意大利空军的联合作战,自己却没有一艘装有装甲的航空母舰。幸好,英国皇家海军“可怖号”航空母舰(光辉级第二艘)刚刚竣工,在3月10日驶经苏伊士运河,加入舰队。它立即发挥了作用。3月28日,坎宁安率领舰队在海上搜索由一架马耳他岛的水上飞机发现的意大利舰只。下午,传来了激动人心的好消息,“可怖号”的一架大青花鱼式鱼雷机投雷命中了“维托里奥·文内托号”战列舰,使该舰的航速降到8节。  . y# |" @$ w8 t$ m& e
  这是坎宁安等待将近一年才出现的大好战机,他挥师全速前进,企图逮住这艘负伤的战列舰。殊不知,“维托奥里·文内托号”竟有效地进行了抢修,航速增加到了19节;尽管如此,一架大青花鱼式鱼雷机在夜幕中用鱼雷攻击了重巡洋舰“波拉号”。由于“可怖号”航空母舰的管鼻燕式战斗机进行了有效的空中巡逻,意大利伊奇诺将军没有得到关于英国主力舰队在什么地方的报告。于是,他放心地命令“波拉号”的姊妹舰“阜姆号”和“扎拉号”,在两艘驱逐舰 [ 校者注:有资料说是4艘驱逐舰 ] 护航下返回援救“波拉号”。结果发生了马塔潘角海战,倒霉的3艘意大利巡洋舰遭到了坎宁安3艘战列舰 [ 校者注:为“厌战号”、“巴汉姆号”和“刚勇号”。它们在3月28日22时许,用雷达发现了希腊马塔潘角附近的意大利军舰 ] 的突然袭击,并被击沉。这次胜利应该完全归功于“可怖号”,它的飞行员完成了赋予他们的全部任务:发现并牵制了敌人的主力部队,没有让敌人得到情报,保卫了己方舰队。  + T0 E4 z6 L0 q. d7 e! m. {
  这是英国航空母舰作战的顶峰,因为战事发展到了几乎要把英国人赶出地中海的地步。在克里特岛海战中,“可怖号”遭到了从北非机场起飞的德国斯图卡式飞机的攻击,受了重伤。 [ 校者注:这次海战发生在5月26日。“可怖号”在执行攻击任务后返航途中,遭到德国12架俯冲轰炸机攻击,中了3颗重磅炸弹 ] “可怖号”的伤势并不比“光辉号”重,但在亚历山大港仍无力修复,只好同样经苏伊士运河,绕道开往诺福克海军船厂修理。谈论应该取得什么样的战果是没有用的,长期缺少备用飞机和没有合适的飞机,使“光辉号”、“可怖号”和“皇家方舟号”大大降低了它们本来具有的作战威力。20年的双重领导,教训是太多了。  ) ]4 o3 e: W% q& J% V
  在“可怖号”参加悲壮的克里特岛保卫战时,北大西洋上的局势变得更加严峻。5月22日得到情报说,德国新型战列舰“俾斯麦号”已驶离卑尔根,开往北大西洋的运输线。不久前才编入现役的“胜利号”航空母舰刚刚装上皇家空军的飓风式战斗机,准备运往马耳他,立即接到了准备实施鱼雷攻击的命令。这项任务比想象的要繁重得多,因为“胜利号”第825飞行中队只有9架剑鱼式鱼雷机,而第800飞行中队只有6架管鼻燕式战斗机。奥克尼群岛有一个大青花鱼式鱼雷机中队可以供“胜利号”搭载,但岛上的皇家空军岸防部队指挥官拒不及时交出,这是军队内部配合糟糕透顶的又一个例证。  , P. z3 o) Q* h& n, G- D1 V5 z% W3 x
   “胜利号”是作为预备兵力使用的,5月24日传来消息说,“俾斯麦号”和为它护航的巡洋舰“欧根亲王号”击沉了“胡德号”战列巡洋舰,重创了“威尔斯亲王号”战列舰。这时,英国人还不知道“俾斯麦号”在中了“威尔斯亲王号”两发炮弹后造成燃油泄漏。所以急于要采取行动使“俾斯麦号”减速。午夜时分,9架剑鱼式鱼雷机发现了“俾斯麦号”,对它实施了攻击。剑鱼式飞机的飞行员缺乏训练,只是凭运气才有一条鱼雷命中了“俾斯麦号”中部。可惜徒劳无功,这条457毫米鱼雷没有装上足够的炸药,给“俾斯麦号”的外壳只造成了一点擦伤,这艘战列舰仅仅是受到了震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