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德国总参谋部的军官们利用德国人的严谨和认真的作风,经过无数次军事演习、图上作业、兵棋推演以及复杂的数学公式演算精确地计算出了调动一支百万人以上的大军的集结、行军、作战、补给的时间表。
7 h0 d% t7 y# G# Z8 M; B 这个高效的时间表就是施里芬计划,世界战争史上最为复杂的一整套进攻方案。德国的命运将取决于它,也许,还有整个世界的命运。; j" u$ N2 v2 x! \( g$ F
计划的具体内容和结果我相信大家都知道,在此我就不想重述了。我仅仅针对整个计划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f1 ~6 [! t0 d. j8 }1 g; B
0 Y" H1 h: k9 { F0 r- {) _
1.施里芬计划的致命弱点就是把军事凌驾于政治之上,违背了克劳塞维茨最基本的战争理论“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一定律。战争作为一种政治手段,仅仅是一种工具,它必须服务于政治,被使用于政治。俾斯麦深刻了解这一点,所以他从不让陆军主宰德国的命运,尽量避免用武力解决任何问题。但是,威廉二世治下的德国已经大不相同了,军队有了比过去更加多的话语权。施里芬计划在制定之时,也仅仅是从军事的角度进行推演的,从来没有考虑过如果侵犯比利时、卢森堡的中立地位所引发的政治后果。(还好小毛奇修改了计划中关于穿越荷兰南部的部分,否则,荷兰也保不住了)
$ ?# F) l, {2 `9 A4 y8 C4 h 就在一战爆发前夜,包括被认为是一战罪魁祸首的德皇本人在内的外交人员周旋于各国之间,为挽救和平在做最后的努力之时,德国总参谋部的人员则一再催促威廉二世尽快下达进攻比利时的命令,并表示否则就来不及调动军队开始施里芬计划了。甚至连德国总参谋长小毛奇也因为动员命令的一拖再拖而紧张地就要神经失常了。
7 i9 O- u6 I4 d @0 d(据说,当时的德国外交部长都不知道有个施里芬计划。他和小毛奇之间曾经有过一段有趣的对话:
0 O5 l2 |$ ?3 ^# C5 Q0 D
- J$ Q0 e# a0 H3 H% M“为什么陆军不把真实的情况告诉我们?!”2 j. I' e& p; w. l' H- F6 X
“因为那是国家机密。”
, R; `% r. a t- x" w0 v/ c2 M2 t s“如果进攻比利时、卢森堡引起世界的公愤怎么办?”
6 p) {! ^. S. Y% \“那是你的事。”9 K" ^7 F; M7 ^7 i& t* C' }
“那现在怎么办?”9 k+ U; b; R# Y- U0 g, i
“见鬼,赶快停止谈判,开始行动。”)
( o; A, n1 I! L y
$ J" J; A1 F# A4 k$ M( T; n+ C1 B 于是,德军不宣而战,进入比利时和卢森堡,引起欧洲乃至世界的一片哗然。英国以此为借口对德宣战,美国国内舆论一致痛批德皇是个残忍的吸血鬼。战争才刚刚开始,德国就失去了一切道义,在国际间陷入了孤立。而这恰恰是施里芬本人以及德国总参谋部没有认真考虑过的问题。
" S4 z" [+ Y1 E/ f0 A; H, l5 r4 U
1 w* u2 E0 s7 A1 k' ^3 _. D& m 2.如果德国在战争中获胜,那政治上的被动也许可以得到弥补。但是德军既没有完成摧毁法军主力的任务也没能够占领巴黎,施里芬计划成为政治和军事上的双输。8 c P& D+ C& P2 r2 ?# a1 h
那么德国为什么没有完成施里芬计划。这就要谈到加强右翼的问题了。6 L: h( l- J- G0 V2 {( `
许多施里芬的支持者们批评小毛奇违背了施里芬关于加强右翼的遗言,不仅抽调右翼的兵力去增援左翼,还在战斗的关键时刻将两个军的部队从右翼调到了东线,结果大大减低了德军右翼的突击纵深,造成了德军最后的失利。
1 j2 k& R& S" w 这个看似很有道理的论点其实值得商榷。大家都知道,一战时期的部队机动连摩托化都很少,更不要说机械化了。步兵在野外的话基本上就是靠双腿行军。连大炮也要用马拉,更不要说补给物资的输送除了马车之外几乎就没有什么课用的运输工具。在这种运输条件下,德军的补给肯定很成问题。更不要说支持连续的进攻作战了。也就是说,部队越多,补给的困难就越大。而这种困难将随着德军的不断推进而越发显著。尽管笔者对于德国总参谋部能够提供150万德军使用的物资粮弹毫不怀疑,但是拥有它们和将其运送到几百公里外的前线是两回事。所以,右翼的突击集团兵力越少,后勤部门对于他们的支持也越强,作战成功的可能性也越大。$ j/ g. b, F: J! u+ ~5 q0 t/ Q" p
施里芬要求右翼的德军必须保持在150万左右,但向如此一股庞大的,不断前进的部队提供补给的困难一定比施里芬当初预想的要深。而且,离开德国境内到达敌国境内之后,是否还可以有效地利用当地铁路也是疑问。8 g8 R7 \2 C2 T7 {( ]
所以,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剑桥世界战争史》中置疑了施里芬计划中的补给输送问题,并认为,凭借当时的运输条件德国仅在补给上就无法支持施里芬计划。
" }! h+ w& B6 @: h' Y" P 这是其一。
3 }& D$ e. Y/ O* r+ z# c5 P 其二,小毛奇之所以把右翼部队调往左翼,是因为按照原计划,德军将在法德边境上仅仅留下8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师依靠堡垒群去牵制、吸引法军的主力,为右翼的大迂回做出贡献。
! C, M+ X' w% `' t5 ^- ~+ T 小毛奇虽然愚钝,但也看出了仅靠10多万人和一些国民卫队期望能抵抗住法军主力的猛攻是有危险性的。到时候,不要说围歼法军了,恐怕连自己的本土也会被法国人冲得七零八落。事实上,小毛奇削弱右翼,增强左翼的计划修改是由鲁登道夫完成的。而后者也对小毛奇的这个修改大唱赞歌。4 a+ U6 `* s' m# ]6 w+ L8 A. L6 E
增强右翼则必将削弱左翼,虽然此举可能取得惊人的效果,但其中冒险和不确定因素太多太大,是一场单纯的赌博。(我认为此举的冒险程度远大于山本的偷袭珍珠港,因为山本如果赌输了,可能是机动部队的全军覆没,而小毛奇赌输的话,则是一场刚开始的战争的失利,两者孰轻孰重,一目了然)小毛奇肩上的责任太重大了,进行这样的冒险也实在是难为他了。+ d- J: ?, j F
' v- Y9 ]+ A5 @
3. 对敌人的过度轻视以及对自己的过度评价
) c! c0 l, [4 i/ Y" m 施里芬的计划必须严格按照自己的预定实施才能成功。因此敌人所有的行动也必须按照预定展开。/ u. E( E* A$ G7 D+ p/ B0 M
也就是说: ! O9 d6 f7 S0 |8 z/ g
法军一定要将主力投入到阿尔萨斯洛林一线(准确的判断);
6 ^5 o! K: g( r: m 左翼的德军一定要拖住法军并诱使法军踏入陷阱(误判,法军进攻失利开始后退);
. a! ^: b8 H! M7 F 比利时政府必须默许德军越过其国土(误判,比利时人坚决抵抗,并给德国人制造了不少麻烦,德国人通过比利时的时间比原计划多了两、三天时间);
- Y% C8 V! E# d. l& E, { 法国陆军应该反应迟钝,等着被德国人包围(误判,法国人判明了德军的动向之后,立刻开始了重新部署);
, r( d2 [+ q8 P% `+ {3 ? 英国人的因素没有考虑到(10万英国远征军虽然数量不多,但几乎都是职业军人,在法国给前进的德军以迎头痛击)% ]9 R2 a/ ~6 M4 V! T
不仅是敌人,德军也必须以完美的军事行动支持施里芬计划。2 }* P* a+ a: z( \7 u( ]
持续地进攻,不断的行军,遇敌必须要胜,绝不允许失利。这哪里是给人的任务,明明是给机器人的。德国兵毕竟是血肉之躯而不是超人,所以等到接近巴黎之时,德国官兵已经被疲劳所击倒。很多部队几乎是一到营地就倒头而睡,连步哨都来不及分派。有些官兵甚至在行军路上边睡边走。当时,一个目击者记录在法国遇到的德军的时候,马上被德国人的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所吓倒。这哪里是一支在打胜仗的部队,简直就比叫花子强不了多少。正是在这种困难的条件下,连战连胜的德军反倒士气一落千丈。从将领到一线的官兵普遍失去了取得胜利的信心。6 ?* F+ ]' \; O; M ^ e+ K0 a
这种种因素施里芬估计也没怎么考虑,也许,他希望德国士兵能够像机器一样去战斗。而敌人,则像绵羊般等待灭亡。
" }/ j9 o7 F5 }- \3 z
& S6 J+ b% x! V! C 4.最后,法国人是否会在首都沦陷,部队损失惨重的情况下单独媾和本人也存在疑虑。1914年的法国不是1940年可比的。那个时候,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弥漫整个法国。为普法战争复仇,收复阿尔萨斯、洛林失地的想法统一着整个法国。即便是德军已经接近巴黎,前线形势异常严峻之时,法国政府内部的投降言论也没有站过上风。那个时候,共赴国难是所有法国人的想法。死守巴黎,哪怕失去首都之后如何反击德国侵略者才是法国上下的头等大事。这与26年后弥漫着失败情绪,投降主义思潮的法国是何等不同啊。+ ^$ |" y0 {- Y, T' k6 y) S
更不要说,当时英国站在法国一边。东线还有俄军,法国的希望远远没有破灭。所以说,即便是施里芬计划很顺利地成功实施,占领了巴黎,重创了法军,是否就能达到将法国逐出战争的目的也是两说。如果不是的话,那施里芬计划早日结束西线战事的最终目的也就无法达成,施里芬计划的存在意义也就没有了。. O# [. l3 x+ J" n6 H
+ I: J7 u6 u) Q* | {
4 }5 a" z4 }( D$ @! d$ M
综上所述,我认为施里芬计划中想当然的成分较多,即便按预计实施也不可能达到最终目标。
1 z/ }) j# _9 v( m 施里芬计划虽然名垂军事史,但它只是一个空中楼阁,好看但却没用!8 B, z3 ?+ q0 @# U
7 s J3 j7 U8 t$ w$ B d

# g k! L4 B! X$ ?施里芬伯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