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三藩集团或者说主要是吴三桂能够采取什么措施,以弱敌强?9 K# f" O/ h3 _: o
当时谋士们给了他三个计策
8 o" r+ ^, O' g4 C& u一:北上中原,全军突击,直接决战
& t+ O% P+ d% ] H. s这个时期人心不稳,清军还未能调动起来,吴军北上中原,虽然的确是兵行险着,但是所谓富贵险中求,反都反了还想那么多干嘛,清军的骑兵有优势,吴三桂却也不是没有应对的,一方面从西藏进口蒙古战马每年数千匹,另一方面引进了李定国曾经用过的“交枪”,就是越南仿造的欧洲火枪,据说性能超过了明朝的鸟枪,此外还有战象部队,但是奈何吴三桂下不了这个决心,不敢渡江北上,这样长江以北的同盟军渐渐被清朝消灭,清军加强了长江防线,建造了战船,也就无法渡江了& R3 i, F, T1 s& a" r0 h: N/ F
二:东下南京,占据江南,切断漕运
, W% l _; v. a7 {' Y E: \$ ] r我们知道明朝后期,经济中心在江南地区,无论是粮食产量,还是生产方式,与海外市场的联系,江南都是先进的,而且这个地区对于明朝还是有一些感情的,但是这个财富重地却被清军占据。吴三桂掌握的云贵两省不过是贫瘠的新开发土地,有许多地方还掌握在所谓蛮族土司手里,经济价值远不如江南地区,整个云南的赋税甚至不如江南一个府。这时候打仗钱是一个大问题,清军也不像当年入关以前吃肉干喝马奶就能打仗,也是靠钱支撑,尤其北京的满洲贵族,那么每年都需要从江南漕运的粮食和物产供应,一旦占据江南,清军失去经济,在北京就比较难办了。而吴三桂如果狠一点,全军趁着清军还没反应过来,进取南京,掌握江南地区,不仅军需容易解决,还能与福建的耿精忠,台湾的郑经连成一片,但是吴三桂也没有敢于采取东下南京的策略& d2 y1 k, ]. b$ }" ]# v4 c1 t
三:占据西北,与王辅臣共同攻下陕甘,占领潼关以西的西部地区
* [6 ]7 M9 `8 Z% \2 W- V虽然宋朝以后经济中心东移,靠西北的经济很难建立隋唐那样的帝国,无论孙传庭还是李自成凭借西北的经济基础都很吃力,但是地形上仍然是占据优势,而且尚可喜耿精忠和郑经消极作战,但王辅臣也是和清军打了几仗的,如果说吴三桂北上长安,就能和王辅臣一起占据西北,威胁北京,但是吴三桂也是犹豫不决,没有敢于北伐,只是派了偏师支援王辅臣,援兵还没有抵达平凉,王辅臣就被清朝拿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