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战争时期的骑兵作战史/ B% ^; F0 @- G3 K
. u* g! `9 p5 N$ _+ q 侵华战争中的日本骑兵大多是隶属于师团的师团骑兵。师团骑兵跟随与师团主力转战于各地,作战表现可参见各个师团的历史。但是也没有大规模的行动和作战,采取的作战方式也大多是快速突击、搜索、侦查以及之后的维持治安。有能力单独行动的也只有骑兵集团,其规模相当于师团,下属两个旅团。下面是日本骑兵集团的概要。9 o6 x' v g+ y
" r& q0 K& t" V. t- Z骑兵集团(规模达到了师团级别)# x" y- C) n$ v! w% L3 {- ^9 s Q
- |: w8 [$ p' e) E7 \4 h- d 编成时期:1933年7月(海拉尔)
2 K& U h$ M7 Q. n s/ @; M1 i( }+ c7 v+ _/ p, j
解散时期:1942年10月(包头)4 e/ q4 x9 P! t$ {' z, W0 c8 D( T( i# }
) P$ ]' O- X( u: }: t, k
集团司令部
9 B3 \: [" T/ Y6 [6 I: [7 x! Z8 r& J
骑兵第1旅团(骑兵第13、14连队和机枪队)6 W: @7 j+ G# Q* O
4 B& J/ h) k5 a骑兵第4旅团(骑兵第25、26连队和机枪队)% ?; x8 f6 j* w) }# p( a3 O
1 c! W/ B3 G3 |( j0 U$ U集团骑炮兵连队、集团战车队、机械化汽车步兵大队、集团辎重队1 H7 o$ d, x- {& T1 m
& }: R+ h; `+ n$ y. q$ V! `% ^ 1938年6月,骑兵集团奉命前往华北。集团中的骑炮兵连队和集团战车队一分为二,被归到两个旅团里面。另外又增设了旅团速射炮部队。
" w3 @6 Z D+ K1 @5 x
5 d$ g( b3 l9 o5 j 集团长(实际上相当于骑兵师团长)是中将。最初的集团长是宇佐美兴屋,接下来的历代集团长依次为:莲沼蕃、笠井平十郎、稻叶四郎、内藤正一(这时候从满州前往华北)、吉田直、小岛吉藏、马场正郎、西原一策。1942年10月,随着战车第3师团的建立,以上的基干部队都被解散了。只有骑兵第4旅团保留到战争结束。* A( [! t2 P" t- ~# U( i' z: {
4 Z8 v F5 z/ t+ L' P/ Y3 t8 z
抗日战争第2年,拥有强大机动力的骑兵集团出现在华北。参加了汉江攻坚战和五原作战。骑兵集团于1938年8月,在河南省新黄河以北的地区集结完毕。徐州会战结束后,中支那派遣军为了进攻武汉在集结兵力。为了确保现在为止的胜利果实,第2军相当长的时间在华北休整和维持治安。之后第2军南下准备进攻武汉,整个华北地区开始变得空虚起来。骑兵集团得到的命令是佯攻,虚晃一枪后准备横渡新黄河。骑兵集团奉命做好了渡过新黄河的准备后,但是最后命令让其在原地按兵不动。1939年为止,第1旅团在归德地区、第4旅团在开封地区进行了扫荡作战。
; \; q) v) S/ @0 w% Q' A1 I/ ?) O: g8 l
! `8 q6 I3 R- z1939年2月,骑兵集团被调入驻蒙部队的辖下,担任以包头为中心的广大区域治安的维持。这时候集团中的骑兵第4旅团已被调入第11军,实际上集团中只有骑兵第1旅团,就骑兵集团这个空架子。1940年1月,日本陆军各个兵种都开始机械化,骑兵第1旅团也不例外。其中的骑兵第71连队从华中被调入第1旅团,旅团成为了3连队编制。1月底到2月中为止,骑兵集团配合驻蒙部队,进攻了五原(包头以西约50公里),甚至有一部分攻入宁夏。这也可以说是攻入中国大陆最西面的日军。被机械化的骑兵集团一直作为先锋出现在前线,但是沙漠的严酷的气候让骑兵集团不得不停下脚步。从此在进退两难的困境中,骑兵第1旅团被解体后机械化。最后只有在华中活动的骑兵第4旅团到战败为止保持了全部战马编制的骑兵部队,这也算是日本旧帝国陆军最后的骑兵。9 E! L6 _9 L/ W, K( Z
8 \, W' h/ f# _5 f& E 除了骑兵乘马之外,日本陆军还根据战马用途将战马分类为炮兵挽马、辎重挽驮马、战列驮马,使用马匹的种类大致按照上述的日本马品种。而骑兵基本上都是使用盎格鲁诺尔曼马,规定骑兵用马的标准身高(马肩胛骨到前蹄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53厘米,体重460公斤左右,无累赘之肉。3 b* @5 j5 U3 y) g I3 b9 V- m" j
3 i1 K3 y7 n) B; V4 Z# f5 r 陆军正式的骑马训练自明治初期开始,专用教科书有《马术教范》、《马是提要》等等。《马术教范》主要是相对用于刚入伍的骑兵部队新兵,其具体训练内容可参照《日本骑兵》一文。至于《马是提要》则是为了增加骑兵部队官兵所掌握有关马匹的知识为目的而编纂的,其中详细记述了有关马匹身体内部构造、疾病、饲养方法、训马方法以及马舍、马具的使用方法等等。除上述有关必修课目之外,和其他兵种一样,骑兵也有其专用兵种操典——《骑兵操典》。另外还有《骑兵射击教范》、《骑兵爆破教范》以及《骑兵通信教范》等等专用教材。
8 o: N* A2 p/ T& B, J
# K i) ]& }& v8 A 马鞍的改良2 ?" x, ~" C+ ]' O
3 o0 G, m9 N3 R1 n ? ?
日本陆军骑兵所用的马鞍、马镫等马具随着日本军用马种的改良而同时进行。明治初年日本陆军最初的步骑炮三军诞生之时,便立刻购入了法国轻骑兵的骑兵马鞍以及匈牙利马鞍用于骑兵部队的训练和建设,并且准备以此为参考制造日本国产的骑兵马鞍。但是这些外国马鞍引进没多久就暴露出不少缺点。# }0 p% [$ T9 ]0 n) X/ m
7 x Q! w- [1 C$ q, ` 首先,欧洲各国骑兵所使用马匹的马种和当时日本国产马种的体格以及体质不同,再加上东西方骑兵们自身的体格也不相同。义和团之乱(日本称之为“北清事变”)时,日本出兵参加八国联军共同占领北京。和其间各列强的骑兵部队相比,日本陆军骑兵所使用的马匹被各国骑兵嘲笑为“像老鼠般弱小”。当时日本陆军国产战马的确体格矮小体质羸弱,适合欧洲骑兵战马用的大型马鞍显然不是很适合日本战马。不仅日本骑兵们坐在洋式马鞍上屁股不舒服,而且大型的洋式马鞍在矮小的日本战马背上实在放不符贴。陆军上层没有对此视而不见,在明治天皇的亲自授意下成立了骑兵马具改正取调委员会,迅速着手改进骑兵的马具。1897年(明治30年)研制成功的骑兵马鞍使用了制式化时的年号,被称为“三〇年式军鞍(骑兵马鞍)”。, E7 L7 K* L, F m4 }- c0 P) @
4 d+ p7 d _( R
三〇年式骑兵马鞍最早用于日俄战争。这适合东方人矮小身材的骑兵马鞍在派往中国东北的日本骑兵中因方便长途骑乘而受到了广泛好评。使用此骑兵马鞍的日本骑兵在和俄国哥萨克骑兵仅有的数次交手中均表现出色,未占下风。三〇年式骑兵马鞍虽然是难得的杰作,但是经过日俄战争的实战之后也暴露出不少缺点。三〇年式骑兵马鞍是设计用于野战的,马鞍基本上被固定在马背上,这样的设计经常会使得马背上磨出血来。仅以活动在日俄战争前线秋山好古骑兵旅团下属的某骑兵连队为例,连队中854匹战马中有357匹因此马背上有鞍伤。1990年研制成功的三三年式骑兵马鞍曾暂时代替三〇年式骑兵马鞍装备前线,但前线官兵终究还是一致认为三〇年式骑兵马鞍比较好。陆军上层便听取了下层官兵的意见,在原来三〇年式骑兵马鞍的基础上进行改良,于1925年(大正14年)研制成功一四年式骑兵马鞍后正式制式化,一四年式骑兵马鞍在稍经改良之后一直使用到二战结束。
9 N' y8 x! {- `2 G$ D: j8 c$ ~ G. }; x
骑兵的马具
; S& i K" p; [2 I5 D' u+ b; _% c* ^; o5 _" o' `
为了防止马背和马鞍之间的摩擦,骑兵部队的官兵们都会在马背上铺上毛毯。马鞍桥上挂有鞍囊和旅囊。鞍囊中装的是骑兵们用的必需品,而旅囊中装的则是战马的必需品。通常防寒外套和雨衣也挂在鞍桥上。参加实战的话,还要在旅囊上加上饮水用的水囊和露天宿营用的小型帐篷。除了军官之外,骑兵所有的随身携带物件以及马具(缰绳、马蹄铁等等)等等都必须放在挂在马鞍桥上的鞍囊和旅囊里(军官可以把随身行李交给辎重部队管理)。因此即便是后方的后勤部队不能及时给骑兵部队实施补给,骑兵部队也有能力长时间独立行动。然而战马的负担也因骑兵所携带装备而加重。虽然通常战马携带的装备以及行李的重量被限制在战马体重的三分之一以内,但是战争正式爆发之后骑兵携带武器装备的复杂化使得战马所携行李重量超过了150公斤,这也严重影响了骑兵行动速度和机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