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人猿 于 2009-8-18 20:03 编辑
- m& g% K1 Z7 s
" F. I" n5 E) q2 s% i7月1日上午八时,希尔军的赫斯师和彭德师先后向葛底斯堡发起了进攻。布法德的骑兵打得很英勇,紧紧守住了阵地。上午十时,雷诺兹的第一军来到了战场。已经支持不住的布法德对于援军的及时到来留下了激动的眼泪。可是很快,雷诺兹就被南军的狙击手击毙。但是,第一军还是打垮了南军的攻势,站稳了脚跟。4 s; ?+ u5 U; C D
# O( ]4 W: B" w. X. I: R% t9 J
' d: ], R& W+ ?: _$ B; J) { x N( m1 o8 k( s
下午二时许,李来到了战场。直到此时,他依然不知道眼前的北军到底有多少。正当他准备撤出战斗的时候,尤厄尔的第2军从北面毫无阻挡地插到了北军的背后,这个意外使得李下达了全军进攻的命令。
+ m" e3 w! \/ K; G) ` * Z$ F" g! n, K0 w5 D, q o4 d
! v4 u. D# R# G: i
1 _3 t2 z% T' E, r' M, ~6 h, p( y 站在南军第二军面前的是刚刚赶到战场不久的第11军。该军刚刚在钱瑟勒维尔受到重创,还没恢复过来。这次他们又碰上了杰克逊的老部队,结果再次被打得丢盔弃甲。他们的崩溃也冲垮了第一军的防线。两支北军狼狈地穿过葛底斯堡,一路狂奔至卡尔普山才停下脚步。# p8 c7 N: _/ D. y/ [
这时,如果尤厄尔下令部队继续挺进的话,那葛底斯堡之战就将以南军的全面胜利而结束。但是尤厄尔却命令部队停止前进休息。夺取这块战略要地的机会就这样错过了。等到南军在第二天想夺取它时,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没有取得成功。7 _# i9 o% j( y" K
入夜,北军三个军先后到达(第2、3、12军)尽管北军在头天就伤亡1万,被俘5千,但汉考克将军花了一整夜时间在米德到来之前整顿队伍,构筑防御工事。他的努力取得了成功,刚吃了败仗的北军安定下来准备第二天的战斗。$ v) k" _" b/ J, c* K; E/ N
与此同时,南军内部也召开了军事会议。没有赶上头天战斗的朗斯特里特带领两个先头师加入了战斗序列。得到援军的李异常鼓舞。他决定在次日的战斗中用朗斯特里特的部队在南线给予对手以致命的一击。但就在李口若悬河地向大家讲述作战方案之时,老皮特(朗斯特里特)却提出了异议。他认为李的作战构想并不是最好,并建议自己的部队穿过联邦军左翼从后部发起攻势。但是他的建议没有得到李的同意。不过,李也没有严格命令朗斯特里特该怎么做。# x* i7 W6 ?/ E6 S% {* c
: Y( _4 a4 G7 f+ Q5 I7 x 1 G' J i1 g; W6 |
* @0 o6 G& p8 g; S2 O* p
/ U' {! Y) Y' Q* K" z6 p7 q
. s9 H, e) w; e4 s/ ~+ B' N; v 7月2日,南军继续主攻,北军防守。朗斯特里特故伎重演,擅自把进攻时间推迟了几个小时,并在发现自己正处于敌军监视之下后,进行了不必要的长距离反向行军。这不仅使米德得到了向前调动预备队的宝贵时间,而且还使下午2时左右到达的联邦军第6军正好赶上2日的战斗。直到下午4时,朗斯特里特的胡德师才对防守“鬼穴”断岩地带的发起了进攻。胡德的几个团使出浑身解数,才到达他们最终目标——小圆顶——的下面。在那里,联邦军最左翼的部队——由张伯伦上校指挥的缅因州第20团正防守着这块阵地。张伯伦上校是大学的前语文教师,志愿参的军,经历过弗雷德里克堡的血战。这一次,作为最左翼的部队,张伯伦上校知道自己任务的艰巨性。如果自己的阵地被突破,那联邦军整个左翼都可能动摇,会战很有可能失利。于是,张伯伦上校和他的部队在这里数次击退了南军的进攻(电影《葛底斯堡》对这段战斗进行了详细地描写),当部队弹药用尽,阵地即将失守之时,这位前修辞学的教师超出佩剑,带领士兵用刺刀发起了反突击。& O* P' g! h' ]' ]# y/ D
& O& V' i6 y5 l1 p8 T, i9 }9 @$ J
0 |$ P% W( e& \' O. N3 m% [6 G) L. v3 c/ a
这段可以载入人类战争史的史诗般的反突击取得了成功。张伯伦的团一直把南军赶回了“魔穴”一带才收住了脚步。他的进攻将小圆顶一带的南军一扫而光,北军左翼的危机暂时消除了。/ K8 g6 Y9 \: x9 z' b9 m
- [6 n$ Z: c* F- u4 G+ l a3 n |$ @4 q& W( I+ U
- |: _: g( v( O% F
" N9 c! |6 ]/ L- B6 s! V8 N. ~( R& V* F. Q4 }0 W: r$ ^
, M& Z9 Z% g) f' d4 x5 w 下午5时,朗斯特里特的麦克罗斯师在胡德师的左翼展开,在一块麦田与联邦军的西科尔斯军进行了激烈的交火,双方使用大炮和火枪硬碰硬,激烈的战斗最后演变成了血腥的白刃战,两军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是,南军在此处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p/ Q1 A# h; N
% A# h* L" Q/ {, p' x2 L J& l* f
* s& o8 S3 r+ C, I8 ?
7 U! |+ d/ h7 \7 n0 V
/ `$ K: r( d. i/ [9 D; m9 m2 R 紧接着,南军的安德森师对于北军中央的汉考克军进行了突击。由于汉考克此前将部分队伍调去支援了西科尔斯,所以联邦军的中部受到了削弱。安德森的三个旅抓住机会,在这里取得了进展,一个旅的南军甚至登上了山顶,从那里已经可以看见北军后方的辎重和预备炮兵部队了。已经杀红了眼的汉考克向刚刚到达的明尼苏达第一团下达了反突击命令。该团用82%的伤亡将南军赶下了山丘。安德森的部队精疲力竭,一时失去了统制,陷入了慌乱。双方都停下来整顿队伍准备再战,但北军中路的危机消除了。
, ^8 {+ B8 b0 E+ U, r# z" r
6 b. d$ u* i. S6 r8 O y* d 3 y. y5 f1 ^3 u; l
' J& o. w1 Z/ r3 B! x. g; N8 X1 d+ t( s9 X: f/ N3 G( s
在北线,尤厄尔的部队一整天都在等待朗斯特里特的进攻信号。所以当下午日落时分南线的炮声响起之后,尤厄尔的两个师向卡普尔山发起了突击。攻势进行得很顺利,在夕阳中,李苦苦等待的“战机”似乎终于到来。厄利师在北军的防线上撕开了一条口子!但是,没有得到支援的厄利,很快就被北军凶猛的反突击给赶了回去。就这样,7月2日的战斗至此结束。
+ W8 A' N2 m4 m; n5 u0 x" W% s) e; h. D+ h1 @
在这一天,李有三次良机。但就是差那么一点没有将机会转变为胜利。
$ P; ~- Q( R; Y6 [8 F+ R) V 当晚,米德决定继续坚守,决不撤退。而李在得到了皮克特师的支援之后,准备在第二天发起正面强袭取得胜利。斯图尔特将军的骑兵也回到了南军大营。一向性情温和的李第一次向斯图尔特大发雷霆,将其训斥了一顿。但很快,两个人就开始讨论起在明日的作战中如何才能使得骑兵发挥更大威力的战法战术。$ ^/ D+ O* y# P& g3 i1 }& x
+ F+ O/ w/ b6 C
7月3日,尤厄尔的部队在早上4时就向卡普尔山南翼发起了偷袭。双方一直打到上午10时半,南军才撤走。5 U2 J' g! G% h) `5 Y
在2日的晚上,李向朗斯特里特讲解自己中央突破的计划。老皮特虽然没有正面反对,但提出了许多意见希望李放弃进攻,但都被李驳回。与朗斯特里特的消极相对应的,是皮克特的积极。 总共有三个师——皮克特师、贝特戈尔师、托林布尔师——11个旅的部队(1.25万人)将交给朗斯特里特指挥并为南部同盟的胜利作最后一搏。
2 V' L k0 _0 [ V: g8 @ 李原计划是在清晨发起进攻,但由于参谋工作的不备和朗斯特里特的消极,部队没有收到前往指定地域集结的命令。结果,为了集结这些部队,南军花了整整一个上午。下午1时,南军炮兵按计划开始轰击北军阵地。李希望通过密集的炮击,削弱当面的北军阵地,重创北军的炮兵部队并打击北军部队的士气。近170门大炮的轰击使得联邦军阵地上尘土飞扬,烟雾缭绕。北军的炮兵部队在沉默了15分钟之后,用80门大炮开始了反击。双方的炮战一直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直到北军的炮兵指挥官下令暂停射击为止。2 x/ h" K, H- W
在这场炮战中,南军限于地形的影响和战场的浓烟,炮击效果并不理想。而北军的炮弹倒是经常越过南军的炮兵阵地,直接在南军步兵的集结地里开花。极力反对这次进攻的朗斯特里特再次跑到李的面前,言辞恳切地希望李放弃正面突击,采取侧面迂回的战术。据说,朗斯特里特如是说:“将军,我从军一生。在战斗小队、班、连、团、师和士兵们共同作战至今。对于我的士兵的能力我最为清楚!您即使给我15000人,我觉得我们也不可能夺取那块阵地!”但李并没有听从朗斯特里特的建议。
( U; J2 D3 T4 C8 G. e* j7 O 下午3时,在摄氏31度的高温中,同盟军的部队走出密林开始整列。由于在炮战中消耗了太多的炮弹,所以南军炮兵对于皮克特等人的进攻几乎没有进行任何火力支援(关于这次突击的具体情况请参看论坛内的《奔向死亡的大突击》一文)' o. o3 N" @9 K! S/ b4 \& z
7 A5 E& g" _$ J
/ I' u' D% P) Y
按照计划皮克特师在左,另两个师在右。南军战线绵延1.5公里,突击距离1.2公里——但他们在北军密集的弹雨面前,很快将攻击正面缩短为800米。首先遭殃的是贝特戈尔师,他的部队吃了近1600发炮弹,并受到了北军4列密集步枪的轮番齐射,被轰成了碎片。紧跟着他们的托林布尔师在这股火力面前也没能前进多少就无法挪动了。加上他们在前两天的战斗中消耗也很大,所以他们的进攻也被北军轻而易举地给打垮了。$ J; ^! H0 b2 C1 k3 f! }
唯一取得较大进展的是皮克特麾下的弗吉尼亚人。三个旅的部队冒着北军的弹雨,逼退了宾西法尼亚第71团,打开了一个缺口。但在北军双重的炮火轰击面前,前面几列南军士兵非死即伤。不过,顽强的弗吉尼亚人还是杀进了北军的炮兵阵地,并越过了作为北军阵地的矮墙。阿米斯特德准将挑着军帽率部杀进北军阵地的时刻被后人尊为“南部武功的最巅峰”!但是,北军几个团轮番用步枪、刺刀和拳头进行反突击,终于打断了南蛮子们的脊梁骨。尽管没有一个军官下令,但杀进北军阵地的南军士兵三三两两肆意溃退下来,皮克特的进攻也失败了。
0 O% V2 [7 l, i* _# `8 h. W# i! i6 N& [+ l( Y( i6 k" v1 P* ?0 A
' A: m$ \& k$ r8 P/ x" b
在这场冲锋中,南军阵亡1123人,受伤4019名(这还不算被北军俘虏的3700多人)除此之外,南军中高级指挥人员也伤亡惨重。皮克特师三个旅长两死一重伤(最后还是被俘),15个团长非死即伤。贝特戈尔师长受伤,在战后的撤退过程中中弹身亡。托林布尔师长失去了一条腿成了残废。南军的惨败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李在迎接溃败下来的部队之后发自内心的向他们高呼:“上帝啊,这都是我的错。我的错啊!”尤其是当他下令皮克特重整部队之后,皮克特如是说:“将军,我已经没有部队了!!”! Q9 m" n% b6 {2 S) y9 {
当天下午,原本负责支援皮克特冲锋的斯图亚特的骑兵在葛底斯堡以东5公里的地方受到北军格雷格的骑兵师和卡斯特——就是之后在小巨角全军覆没的那个卡斯特——骑兵旅的阻击,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2 m$ E- Q5 L+ M- \ 在这三天的时间里,南军伤亡了2.8万人(北军2.3万)但却一无所获。李的雄心在这里被磨得精光,再也没有进攻的欲望(和本钱)了。- X8 ~+ F* o$ ^' P+ W0 i& F9 B
7月4日,第86个美国独立日,两军在雨中互相对视,都没有采取行动。
* F; q+ D" A9 Z8 ~3 D 当晚,李开始了撤退。他不仅输掉了这场战役,也输掉了整个战争。' \; n6 B. e! k& n( F9 G
4 q B' U) d$ y
% t$ ^9 r& n: s2 B- I6 c% H/ ]4 I$ n
雷诺兹将军 汉考克将军
% Y5 ^5 i$ O7 G+ K# d
# O. H$ z9 ?8 K4 ~$ v3 q8 j6 O& S
2 [; y+ ~% _$ U. m2 s. Y 皮克特师长 尤厄尔军长
) T- E5 J: F# Y. P+ r
: m2 U# O. ` h/ a) J& w7 `( ~+ n# {7 v" {/ @# Y1 c2 K( b# g. |
# }6 e( t4 ?; _5 P6 H0 T6 C# a' o
# K7 K# _3 Q( ^. s# x e
1 [: ]7 Z) |8 m4 J9 R; H& F* h1 A- _8 h, D% c;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