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原创] 再说壬辰战争——中国陆军在朝鲜(上)

仔细看看秀吉的第一次侵朝史,朝鲜政府(李氏朝廷)的表现实在是又窝囊、又无用,说白了,就是废柴一个。那场战争如果不是出了个李舜臣——而且还一度沦为朝鲜宫廷内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我真不知道对于朝鲜官方到底有什么可以值得书写的之处。
  K1 s! k/ J4 c  E9 e    日本人登陆之后,朝鲜军队么屁滚尿流,丧师失地。朝鲜的小朝廷更是一泻千里,宣宗(朝鲜王)本人抛弃了江山和百姓,一口气撤到中朝边境的义州附近才停下脚步。面对如此无能的政府和君主,甚至连一些朝鲜百姓都选择了接受日本人的统治,据朝鲜史料《宣宗实录》记载,朝鲜“人心怨叛,与倭同心耳”。“我民亦曰:倭亦人也,吾等何必弃家而避也”。不仅如此,一些在王京内的一些奴隶甚至配合日军的进攻,揭竿而起焚烧了王宫(朝奸?)
) d) l2 W* y; @' u8 z9 @    唯一值得肯定的是,朝鲜君臣在乞求“天兵援朝”这件事情上,自始自终都是意志坚定,百折不挠的。可是,在关键的细节问题介绍上(比如说,敌方兵力啊,作战状况啊,损失情况啊,沦陷区域等),朝鲜君臣竟都称不知!
8 ]& ]4 L  B$ o# r7 E4 ^: G       仗打到这个份上,居然连侵略军的大致情况都不明,真不知道这个一国之主是怎么当的!对此,《宣宗实录》记载,明朝曾经遣使来问说,【贵国向为东国之强者,为什么突然失陷于倭贼?】同时也有使节表示,【贵国既然求援怎么不曾提及几月几日那道沦陷、发生什么战役、损失多少兵马、将领有谁战死、臣子有谁死节等等……】
$ j. C9 D1 T/ }1 j% e1 z        我们从上述这段明使的责问可以看出明朝对朝鲜君臣的不满和怀疑,因为在国内一直有谣言说朝鲜人和日本人勾结在一起,准备引明军进朝鲜加以歼灭。而这些谣言产生的背景就是朝鲜人除了天天要求中国尽快出兵进朝以外,什么细节也没说。
( f9 N9 x' {& ]! N       不过,泪流满面,言辞恳切的朝鲜君臣最终还是打动了中国朝野上下的心。毕竟,附属国受辱而不问的话,宗主国的面子何在?更不要说保朝也就等于卫华这个道理了。于是,派军队入朝赶走侵略者成为了中朝双方共识。& x( G; e: x0 ]2 r
* S. U6 x) |7 L. W# h0 c
       既然准备要派兵,那接下来就要决定派多少兵马这个基本问题。而在此之前,又需要了解敌军人数以及我军的补给能力。因为只有知道敌人的数量,才能判断我们应该派多少人才够。而在大致决定了参战部队的数量之后,才能联系朝鲜人看看他们能不能为这些部队提供后勤保障。
; y- d" y. l" V" s    可悲的是,天天喊救命的朝鲜人很快就给了我们更加惊人的答案。
6 {- a8 P' K9 _- g/ w4 w1 Y) e    关于侵朝日军总人数:【这个不是很清楚。可能有几十万,也许十几万,不过也有情报说是几万的,所以天朝看着办吧】: \2 ~+ }$ ?- P! S
    关于粮草接济:【目前没有,但是在沦陷区内可能有。如果拿下平壤的话应该会有。】对此,明朝开始以为朝鲜小气,舍不得白给,所以提出了拿银子到朝鲜买粮,结果朝鲜宣宗如是说“…小邦土地偏小,人民贫瘠,且国俗不识货银之利,虽有银两,不得换米为军粮矣…”。话说到这个份上,明朝官员(还有笔者)彻底无语。
" U! m* V/ v1 T
9 ^! f/ a; I( _    就在朝方向中国扯皮之时,中国的第一批援军还是在6月份进入了朝鲜(日军登陆两个月以后)。同时,朝鲜使节李德馨面见中国辽东巡抚郝杰,声泪俱下,泣不成声,叙述亡国之痛,痛斥日军之残暴。郝杰深受感动,特派副总兵祖承训率骑兵5000奔袭平壤。
. |" T9 x" G7 R& \, `    可为什么只派了五千轻骑?首先因为当时郝杰手头的兵力并不多。而且根据朝鲜人的情报,驻扎平壤的日军不过千把人?!
2 g* F; s  n( A3 \8 ?  c6 l7 a  a+ D& z! E! ]" U9 f
第一次平壤之战! J8 z2 A3 w3 w0 R* U- D9 f9 M
    3 W; T" _6 g$ g
    根据朝鲜人错误的情报和祖本人的轻敌,明军和500朝鲜军一路无阻(居然没有引起祖的警觉),在7月间杀入平壤城内,结果被万余名倭兵伏击。陷入巷战的明朝骑兵很快陷入了被动,他们在倭军密集的火枪射击面前损失惨重,而带来领路的500朝军大部溃逃,小部投降。在一片混乱之中,祖还发现狙击他部队的火力中居然有朝鲜人的弓箭夹在里面,这更加深祖承训对朝鲜人的不满。最终,惨遭屠戮的明军全军尽没,祖只身逃出。天朝的兵马居然惨败如斯。闻听此报,明廷震动,朝人惊惧。
, m6 ?5 u' b) D6 U8 W/ O  ]5 ~6 I; M; ?. ^# }- [& A
    这场败仗之后,除了自己的轻敌大意,祖承训也指出了败战的一些客观因素:9 x9 {% A3 J; @, r
1.粮草不继。(朝鲜人无粮)0 ?  H' @" t! |5 c. }* s
2.军情不实。(朝鲜人谎报)3 d8 ~, W$ }- W) [7 H3 e! o9 |  T
3.指挥权不专。(朝鲜人希望明军由朝方指挥). _- }9 ~9 m" L
4.明军对朝鲜军缺乏信赖。(中国人一直以为朝鲜人和日本人串通一气)
8 n* ]1 U; O) {    8 F' x5 o4 O7 s9 P# U8 W8 r) @
     而以上诸条中,第一、二两条始终困扰着明军一直到战争结束。
5 S. O- _4 |+ j) R7 Q* G    # p- w+ t/ N; z9 o2 m
     明朝万历时期,中国陆军人数如果按照花名册统计的话,有313万人。但如果扣除虚头和许多的幽灵士兵,实际估计也就83万之众。再去掉一些没有野战能力的留守部队,可能真正能够拉出去打仗的,可能只有几十万人。$ ^  I6 o. Z( ^& b
    不过,明廷由于一直无法得到前线的准确情报,所以只能估摸着日本军可能有十万人左右。为此,明军至少也应该出动十万人马才能保证打退倭军对朝鲜的侵略。但是接下来的军队补给又有了新的问题。因为朝鲜无粮,所以此次作战的后勤必须由中国人自己解决。出国作战还要千里接济,在当时那个运输条件下,可想而知此举的困难程度。所以,明军不得不分批出动,逐次增援,才能使自己的部队后勤得到保障。
2 Y4 }" @9 v" o0 ~+ h% A       至于明朝的总体战略则十分清晰,那就是务求全歼在朝日军而不是驱逐。否则,“倭今退则后再进,反反复复,永无止矣”。从中可以看出,明朝的出兵目的十分明确,那就是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千万不能让半岛战事成为烂疮,拖了中国的后腿。5 m0 y; |; j1 h) e' P# s0 O
    10月16日,明朝命李如松总理蓟、辽、保定、山东军务,并充任防海御倭总兵官,其弟李如柏、李如梅为副总兵官,一同开赴朝鲜。同时,明朝从全国范围抽调部队赴朝,主要构成如下:4 m1 G8 T) Q: }* f: m# r
     - a3 D: p3 K( t+ p6 p: }
     辽东精骑1万;
% t) S/ h6 F9 `; o4 W- o     宣府、大同各选精骑8千;( |$ D2 _3 o. K( U! J3 W' r7 U$ s" `* {
     蓟镇、保定各选精锐步兵5千;
$ }* @$ P; n: k# m  l. \6 w     江浙步兵3千;. K1 r* S3 ?+ a: X# K( F9 x# J
     副总兵刘铤率川军5千(后队)) v% n& @4 U: o4 ~$ M
. P) a. e+ ^# Q0 b3 `, A; |8 [
    在此期间,明朝还派出和谈使者(沈惟敬)前往日方交涉,争取备战时间。' v6 S1 G5 o. j4 q' O6 `" {5 k" O" I4 i
    俗话说,此消彼长。就在明朝调集兵马,准备进朝参战之时,日本水军则在海上连战连败。名不见经传的李舜臣带领弱小的朝鲜水师,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使得日本水军遭到了沉重的打击——说句客观的话,李舜臣不愧是一个伟大的海军将领,笔者觉得,其卓越的海战能力应该只在后世的东乡平八郎之上而不在其下。朝鲜民族在危亡之际能够出现这么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实在是其民族的幸事。于是,侵朝不过几个月,日本人的海上补给就出现了困难,这不仅使得日军无法再动员国内的军队增援赴朝,而且迫使他们以更加凶残的方式在朝鲜国内征粮。此举最终使得更多的朝鲜人走向与日人对抗的道路,朝鲜义师的不断壮大终究成为了日本人后方的心腹大患。
% u) _; c- o/ u3 g       1592年的9月,朝鲜晋州城守将金时敏一举击败日方细川忠兴的攻城部队,取得晋州大捷,极大地鼓舞了朝方军民的士气。
, |& X6 }6 U3 u       就这样,十几万侵朝日军最终分散为数个战术军团,各自作战,分头行动。而在这些军团当中,最突出的就是占领着平壤的小西行长部(2万人不到)。而且根据朝鲜君臣的情报,平壤应该还有不少粮秣,所以小西行长就成了李如松的首选目标。; b. v7 k# N4 {" f* k5 k& i

# m! L: M1 J: U* F+ M$ U; o# e平壤大捷# F! d0 g, }  ~2 v2 T2 c) c0 D5 O9 f
    6 F  A1 q1 H% T
    1592年12月底,从宁夏前线归来的李如松,急急忙忙带领部队进入朝鲜,并在元月五日杀到平壤的城下。元月八日,4万余中国军队面对守城的1.8万日本军,利用火炮的巨大优势,从三个方向向平壤发起了进攻。日军虽殊死抵抗,怎奈寡不敌众,把守的城门相继被明军占领,最终被迫逃入城内负隅顽抗。入夜,早无战意的日军悄然进行突围,结果在路上又被明军的伏兵所袭,被歼数百,全军溃散。至此,平壤光复,明军初战告捷,军威大振!
+ A  ^/ k9 W/ p7 t; _8 X; z! ?' L7 k
大战碧蹄馆4 z$ [4 l' }7 B, M  h% G5 U
      收复平壤的李如松,一路追击日本败兵,顺势占领了日军已经放弃的开城,并向王京(汉城)急进。+ a, @2 M& j! T
     此时的李如松,得到了日军准备放弃王京的假情报,急命部将查大受率轻骑三千作先锋挺进,进行侦察。正月二十五日,查部遇敌激战,不克,退往碧蹄馆。二十六日,查部继续进攻,与日军立花宗茂部3200人打了一上午,没有取得突破。中午,李如松带领两千本队(骑兵)来到战场投入战斗,终于取得一定进展。但孰料,这仅仅是日本人的诱敌之计。很快,日军先锋两万人(小早川隆景、毛利元康、小早川秀包、吉川广家等组成)就包围了明军,而且,还有两万日军正在向战场运动。4 g4 ], M1 Y9 j: m- ?, o
    尽管李如松后来似乎也得到了稍许增援,但不到一万的明军队伍还是受到了两万多日军的围攻,损失惨重。战斗异常激烈,明朝的将领个个拔刀上阵,亲自在前面搏杀。混战中,李如松本人遇险,多亏部下李有升以身相代才得以幸免。明军且战且退,杀退了日军一波又一波的攻击,但始终不得脱。
6 B3 h$ v9 D% B2 m( [$ `激战近6个小时以后,包括朝鲜援军5000人在内的明军陆续赶到,逐渐掩护李如松撤出了战斗。; `( D& v6 o  B  w4 J
    此战,明军损失较大,明史记载有近2500人,占参战人数的一半以上。而且都为骑兵,当中还有不少和李如松久经沙场的亲兵家将,因此对李如松的冲击很大。而日军虽人数占优,但真正在前面拼杀的也仅两万人左右,且还是分批投入,所以没有能够取得决定性胜利。此外,日军遭受的伤亡也较大,按明史记载“歼敌八千”,虽不可信,但估计日本人的损失应该还要高于明军,在三千以上。6 O: j9 t' ?6 L" R8 B/ K8 w
     碧蹄馆之战是第一次援朝战争中最后一次中国陆军参与的大规模战斗,此后,陷入粮草不济以及敌情不明之苦的李如松被迫撤回开城,再而撤回平壤修整。
' [9 b2 l$ R8 P- m. r% W3 s2 d  R2 c" N8 N! v
    1593年三月初,明军偷袭日军粮草囤积地龙山,将日军的粮食储备付之一炬。原本就军粮不足的日军(和咱们一样)支持不住,于四月十九日撤出王京(汉城)。很快,同样由于补给的问题,其他几路日军也纷纷向南部转移,并在沿海地区修建倭城(日式山城),龟缩防守朝鲜南方四道——此举使得朝鲜国土大部获得了解放。
( c/ P9 e0 k, x    六月,日军再次攻打晋州(第二次晋州之战),总算获得成功。朝鲜守将金千镒殉国。
: l+ O6 \8 Z/ s& Z    同年五月~七月,由于朝鲜沦陷区内破坏严重,人民流离失所,且瘟疫大行,双方均感觉无力再战,开始进行议和谈判。
, H3 @* k$ \  d    七月,李如松的部队根据朝廷的命令,除留下数千守备队防守隘口之外,开始陆续回国。至同年十二月,明军主力基本撤出完毕。3 \. M% D$ [" `5 Y0 E
     至于这场中日两国之间的谈判(朝鲜被剥夺了谈判资格,只能旁听),则是人类外交史上一则空前绝后的闹剧。中日两方的谈判代表(小西行长、沈惟敬)欺上瞒下,相互忽悠自己的主子之创举,使得后世所有的骗子和政客都望尘莫及,开千古之奇观。——待续
此文甚佳,原创?出处?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我的错,楼主发的都是原创吧?/ _2 C: z/ \# C& z( \

& F9 A! {: k7 H( g1 ~. a有没有兴趣屈就本版版主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原帖由 飞龙 于 2009-3-5 21:53 发表
3 ^! M1 ]( {. E! _& a5 A此文甚佳,原创?出处?
8 Y, a, k9 D0 W: K; I; \% e% `6 B/ [# P: G* F& g- D
此文确属原创,但毕竟也是在许多资料上汇编整理而成。( {( m) L2 F& p4 B& \6 `. K; F
就像这篇战记,参考了包括《剑桥中国明代史》、《明朝那些事儿》、《朝鲜之役》、《日本战国合战大全》以及网络上的许多资料。1 V! i( Z& Z+ n+ }& Z8 m9 G& j
本文一共三篇,在这里已经将描述秀吉侵朝动机的一文《丰臣秀吉的小九九》删却,直接上《中国陆军在朝鲜(上、下)》
原帖由 飞龙 于 2009-3-5 22:45 发表
) g7 W! h4 M. p4 B6 L4 w+ E0 m3 S我的错,楼主发的都是原创吧?
% x3 K( C: R% _( q. B
5 a" R1 I; v+ o( L) P有没有兴趣屈就本版版主
+ a3 Z0 B: a& e2 N$ m6 N

$ q. R' q9 }' @$ @' J% w能够在【燃烧的岛群】担任战史区的版主是很光荣的事情,感谢领导层的肯定。" N  P$ a* k) I4 v" ^1 E% J8 Y
是不是还需要考察一段时间?!
已经考察过一段时间了,希望继续努力,此外原创文章大可以署名嘛0 H% \0 x9 `& E- S- O

4 Y6 o/ V' `( G' N5 A0 n请到版务区补个版主申请。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