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九死一生——栗田作战履历一览 1 B4 ]/ t# k% {" f) U4 J
如果不是由栗田司令亲自指挥,日本舰队恐怕早已在莱特湾内全军覆灭了。栗田从九死一生论的原则出发,故没有贸然突入莱特湾。这令人感到,也许是栗田的性格在起作用。在此,不妨让我们略举二、三例,从栗田过去的战斗经历中观其一二,想必不无益处。
. P) A. u! K0 y& { 昭和17年10月,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进入白热化,战局形势垂危,日本陆海两军协同参加了这一战略要冲的争夺战。这时,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提出一个方案,即:海军也要全力以赴地率舰队突入瓜岛海域。其方法是,以势力强大的战队乘黑夜“杀入”隆加湾,用密集的舰面炮火摧毁美军瓜岛机场。同时决定采用三式燃烧弹向敌阵地发动进攻。这种炮弹(14英寸炮弹)一旦在空中炸开,瞬间会变为600余个小型燃烧弹,落到地面后,其威力之猛,大有将万物烧毁殆尽之势。当时,联合舰队还在特鲁克基地进行了数次试验,结果表明这种炮弹威力大,效果好,遂决定采用这种炮弹袭击美军机场。为了保证射击的准确性,军舰必须在预定的炮击线上严格地成直线航行,即使中途与敌舰遭遇,也不得改变航线,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保持直线往返(锚地正面10余海里),要最大限度地把密集的炮弹倾泻到瓜岛上的美军机场上去。预定发射炮弹数目为1000发,即60万个小型燃烧弹,其威力即使美B-29巨型轰炸机也是望尘莫及的。
4 d% T! c8 i5 M! y7 o! U 然而,乘黑夜潜入敌港湾内,在10余海里的正面成直线往返,并要连续炮击约1个半小时(发射1000发炮弹所需的时间),这是要冒极大的风险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估计到战士们安全返回的可能性很小。其次,若冒险前往,日本舰队有遭全歼的可能性。当时,第三战队司令栗田少将奉令杀向瓜岛,他所率领的战列舰是“金刚”和“榛名”。“金刚”的舰长是小柳少将(肩负杀入莱特湾使命的栗田和小柳,在杀入瓜岛隆加湾时也是同行)。
' ^. \4 w! I, V% A 当时,栗田在接受杀向瓜岛隆加湾的命令时,曾向山本司令长官提出了一个条件,即必须给舰队的全体官兵配备陆战用的武器——机枪、步枪、钢盔、手榴弹等等。其理由如下:“此次作战,我舰队几乎有百分之百被敌全歼的可能性,在海湾内肯定要遭到敌炸弹和鱼雷的袭击。我不能接受将使全体官兵溺死的战斗任务。因此,如一旦遭到敌人的致命打击,我将把军舰驶向岸边,把舰队全体官兵变成陆战队进行战斗。战斗中如遇良机,便有可能和我方陆军将士会师。我们只有经过这种争取活路的努力,才能把部下引向决死的战场。” - w, G& T( F8 ^9 T( w! | X& K2 C8 |* X
山本司令长官听完栗田的上述意见和要求,不禁拍手叫好,立即把海军原来打算支援陆军的陆战武器迅速回收起来,全部提供给了栗田舰队(可能有的读者已经观看了最近公演的电影《太平洋战争》。电影中瓜岛美军机场火光冲天的场面就是当时突入海湾的敢死队取得的惊人战果。这对美国来说是终生难忘的一次苦战。这部电影的前前后后记录了瓜岛战斗中日军最辉煌的胜利。)
$ b7 q+ }$ H: P& O' g5 T9 _ 上述插话雄辩地说明了栗田是“九死一生主义”的积极倡导者,同时,也说明了那种认为放弃突入莱特湾的作战计划是栗田缺乏勇气的结果这一说法是不恰当的。在舰队即将到达预定的目的地时,断然决定舰队回返的诸多因素中,笔者认为其中重要的一条应归于栗田本人的性格。
4 ]5 v8 m& k& W1 w- s) R 下面再举一个与他有关的实战例子来加以说明。
4 F/ q% `1 a( u; f3 T! i 当瓜岛失守,战场移向布干维尔岛的时候(昭和18年11月),为支援日本陆军反登陆作战,栗田奉命率重型巡洋舰前往腊包尔港增援。栗田对古贺司令长官申述自己的意见时说:“仅仅出动驱逐舰不是已经足够了吗?”古贺回答说:“是的,的确如此,但是,有人批判说重型巡洋舰无所事事,长期待在特鲁克基地游手好闲。因此,现在为了否定这一说法,请您执行吧!”栗田接受了古贺的意见,并申述说:“我要求有充足的战斗机掩护。”随后便率舰径直向腊包尔驶去。不料,在进入腊包尔港的当天早晨,在给舰只补充燃料的时候遭到了美机大规模空袭,刚刚抵达的日本重型巡洋舰纷纷向港外逃窜,舰队损失惨重。在此危难的时刻,天空中竟没有一架从事掩护的日本飞机。预定进行掩护的战机为什么没有出现?结果,重型巡洋舰舰队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在空袭中遭到惨重损失。于是,栗田在向司令部发出了紧急电报:“请允许我编队立即返回!”之后,率领支离破碎的舰队于第二天返回了特鲁克基地,古贺微笑着迎接了栗田。 ; E# A4 R( r1 R* |- n* n9 T9 i# A
一年半之后,在同样条件下,栗田的这一性格丝毫没有改变。 $ n$ }* ?( n9 p. }6 v% }3 Q
另外,还需向读者介绍一下重巡洋舰“爱宕”号舰长中冈信喜大佐战死一事。如前所述,10月23日凌晨,在与美潜艇的遭遇战中,栗田的旗舰“爱宕”号多处中弹。中冈舰长在舰桥最上层指挥作战,激战中,恰巧有一大块弹片从侧面飞来,把中冈的部分肢体炸掉了。当他被扶上担架顺梯而下的时候,回头望着在第二舰桥指挥战斗的栗田,说道:“司令,祝你一切顺利。”
I8 r( @8 w- Z# j 鲜血从中冈的伤口迸出,很明显,伤势是致命的,然而,他仍然微笑着向战友告别。当躺在医务室病床上的时候,他恳求军医长:“喊一声万岁可以吗?”军医长安慰他说:“你的伤势不要紧。”过了一会儿,中冈又催促军医长道:“现在喊万岁行了吧?”于是,他不断地呼喊着万岁,含笑离去。这件事在栗田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 W0 `, M- F U9 m2 t* C
刚毅磊落、忠贞不渝的部下一个接一个地战死在沙场,进一步增强了栗田对派遣重型巡洋舰出击的不满以及对日本战斗机失约的愤怒情绪。“司令,祝你一切顺利”的话时时在栗田的耳际萦绕着。在这种情况下,栗田司令是否还有决心把1.2万余名部下带到莱特湾决死的战场上去呢? 2 H$ c, k( E1 k8 ~8 K; w
西村中将也是如此,在这里,不妨让我们也回顾一下。10月24日晚9时45分,栗田曾电告西村道:“栗田本队预定于25日上午11时进入莱特湾,贵队应按照预定时间突进,于上午9时在苏禄安岛东北10海里处和本队会合。”这个命令意味着什么呢?西村中将在从婆罗乃出击时就已经下定了必死的决心,而且,当接近苏里高海峡时又向栗田报告了突进时间。可是,从西村所报告的突进时间算起,又过了6个小时之后,栗田却又命令在莱特湾对面海域会师,这种微妙的变化,颇使人不可思议。 ! f9 T: {1 ~, _7 J D) L+ Q- q# [* I
难道这是栗田打给西村的激励电吗?不!这样认为显然是不正确的。恰如其分的解释是:这是司令官对自己部下发出的“一定要活着回来”的指令电。大本营的命令固然必须服从,但是作为一个人,又有谁愿意主动地去送死呢?早在军校就读的时候,同学们中间就流传着“不要白白地去送死”这样的警句。但是,西村却按照“突进”的电文行事,决心毫无顾忌地突入莱特湾。栗田曾把横贯莱特湾海口、前进中用舰炮轰击湾内敌目标这一作战方案称之为“出色的突进”。实际上,数次举行的突进莱特湾的演习都是相当出色的。而在湾内拖延时间、静等弹尽粮绝是不符合作战原则的。所以,把栗田的命令理解成“炮击莱特湾,然后迅速向东撤离”也是可以的。其实,当时栗田率舰队也正在以突进莱特湾为目的衔枚冒死突破圣贝纳迪诺海峡。可能栗田是这样考虑的:上午10时与西村舰队会师,集中火力一齐炮击莱特湾,然后经棉兰老回到婆罗乃。总之,从西村发给栗田的关于突进时刻的电文以及从他平素的思想性格来分析,栗田已觉察到西村正以“死”为目的采取行动,因此,拍发了劝阻西村的电报。 ) \* a3 C9 o9 H: _: V
栗田是一位不折不扣地执行海战规则的人。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他总是不忘教育部下要重视人的生命。试想,当舰队在敌人四面包围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具有这样思想和性格的一位司令官,能否在已经开拓了一条逃脱的血路之后再重新返回必死无疑的战场上去呢?
" Y7 S6 V* V& D5 ? 往往有这样一种情形,即在残酷激烈的战斗中参战者反而出乎意料地将死置之度外,然而,一旦战斗结束,回到和平安谧的环境中来,反而深深地感到了死的可怕。这种心理不但军人有,一般的人恐怕也不例外。昭和19年末到昭和20年间,日本人在国难面前对死无所顾忌,甚至在停战后,在美军占领日本时,不少日本妇女团体在美军面前也表现出视死如归的气概。 ; B3 I( Q: m1 H4 D1 V6 {
战争宣告结束,和平得以恢复,方知人的生命之可贵。回顾今天的这一现实,对于同一个国家的国民变化如此之大简直难以理解。为国捐躯,宁可把自己的生命比作轻微的鸿毛,但是,人们怀疑,这样的国家还存在吗?现在,在日本,连杀人犯的生命都受到珍惜,可以说是出现了个强盗的天堂,这样的比喻难道过分吗?
! L9 X+ H8 q# z1 |7 f5 W 话题再回到莱特湾大海战。放弃突入莱特湾,把生的希望寄托于和敌舰队进行决战的栗田司令官,在上述军人心理的支配下,难道再也没有重新回顾一下死亡的战场吗?作为一个军人,之所以能够面临死亡毫不畏惧,面临活路渴望生存,心理学家认为,前者是战士在激烈战斗中的高度兴奋,从而陷入精神异常状态之中。
* @ ]- d4 V+ `/ k" T 但是,栗田却不尽其然。他曾以能够经常保持冷静在海军中著称。当然,在军内也流传着不少关于他感觉迟钝的闲话。我个人认为,栗田采取舰队“转向北进”这一重大步骤的原因,不外乎是对激战中种种战况的判断、九死一生主义、对部下的爱护、对无友军及日机配合掩护产生的愤怒等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这一推论是否符合莱特湾决战的历史事实呢?这一点,归根到底,只有会见栗田本人才能得以证实。
" |8 _' ?2 T( I6 l' i- u& A; O. D/ t( G0 Q3 l5 D. j: t
9 K: n7 G0 u* q9 Y `' x
(二十六)询问栗田本人——“疲劳过度,产生误判” " ^1 L: Q) ]+ b3 I& K
栗田司令是一位沉默寡言然而却善于回答各类问题的海军将官。关于莱特湾海战,10年来,他只字未提,好象是要故意忘掉那一场不堪回首的恶梦似的,俨然持一种败将不言兵的姿态。但是,因为笔者与他是老相识,终于从他那非常简洁的回答中了解到一些重要的情况。
. v _/ y% y6 W0 ~ R* L. a. O 首先,笔者问道:“当你的舰队已经逼进到莱特湾附近梅面时,你却突然下令舰队返回,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栗田简单明了地回答说:“当时,我认为那样做是最好的办法。但现在回想起来,已经认识到这完全是我自己的过错。不管怎么说,突入莱特湾是上级的命令。作为一个军人,没有奉令而行事,这只能说是一个错误。” & v3 H( i4 a6 u
如果仅从不能违犯军纪方面来说,谈话可以就此结束了。但是,舰队放弃突入目的地,转向返回,难道仅仅用一句“那样做是最好的办法”就解释得通吗?于是,笔者又问:“你现在是如何看待当时那所谓的‘最好的办法’?”栗田回答说:“现在看来,那种判断是不全面的。虽然当时认为北进是最好的办法,但现在细想起来,那是在非常疲劳的情况下作出的判断,就算作错误的判断吧。” ' ]% `' o3 a/ }5 E2 I6 S7 q
之后,笔者又接着问道:“当时果真是那么疲劳吗?”回答说:“当时,并没有感到疲劳。然而,实际情况是,几乎3天3夜没有合眼,神经处于高度紧张之中,身体和大脑都处于麻木不仁的状态。”
4 f, |* A4 W( N8 {! Z! u8 A 读者已经知道,10月23日,旗舰“爱宕”号被美潜艇击沉,因而,整整一天,栗田舰队都处在对敌潜艇高度警戒的状态中,24日,又经历了惊心动魄的锡布延海大空袭,当晚,又突破了恐怖的圣贝纳迪诺海峡,25日,又与美护航航空母舰进行了一场生死鏖战,至此,身心疲劳,只是靠精神力量支撑着躯体。 2 D$ Q0 [5 x* w! m$ t- z
笔者又问栗田:“根据掌握的情报召开参谋会议,然后舰队才转向退却,事情的真相是这样吗?”栗田回答说:“当时没考虑退却一事。也全然没同参谋们商谈,完全是由我一个人决定的,责任应有我负。实际上,当时根本没有时间去分析情报是否准确,归根到底,相信敌机动部队就在眼前,这确实是一个错误。”
1 I# `( ^0 G8 c 笔者接着又问道:“敌机动部队确实不在附近吗?当时不是已经遭到敌人舰载机波浪式空袭了吗?”栗田回答说:“当时我认为能够捕捉到敌机动部队,这是判断失误。事实是,敌人舰队尚在100海里以外的远方作战,无论怎样追击也不会立刻捕捉到的。所以,企图捕捉敌机动部队并将其歼灭的想法也是错误的。总之,当时一味要去歼灭敌航空母舰是一种偏见,而且,一直被这一偏见所驱使着。” , G1 H' t) B9 d6 n9 t9 A
笔者又向栗田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由于没有突入莱特湾,从而挽救了1万多名海军将士的生命,从这一结果来看,放弃突入岂不是更好吗?对此,栗田只说了一句话:“这也是一个问题呀!”是的,从大局分析,这确实是一个大问题。 * b; i( \& w- v* W; `
于是,笔者又向栗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即,下午4时半左右,当发现捕捉敌机动部队已是不可能的时候,你有没有重新返回莱特湾的念头?对此,栗田作了明确的回答:“那个时候,莱特湾已经在我的头脑中不复存在了。就我个人的记忆而言,当时只担心明天将如何应付不可避免的锡布延海的大空袭以及舰队的燃料不足问题。” ( A* p* g& ~# d( J8 ]
接着,笔者又问:据说一旦从死里逃生成功,就再也不会重新返回死地了,你当时是否也有这种心理状态。栗田回答道:“因为根本没有考虑到还要返回,所以,有无那种心理,我不清楚。”接着,栗田又追加了下述一段话:“如果有人批评说,莱特湾是固定不动的,而敌机动部队却在不断地运动,因此,与敌舰队相遇终究是个未知数。命令总归是命令,率领舰队向未知数方向进击,无疑是拙劣的做法。对此,我是无法解释的。”
# ~ Z# G; v# ]3 G! { 最后,对作战命令本质的批判以及日本联合舰队最高司令长官不在前线指挥,只会从神奈川的日吉台用电报下命令一事,让栗田谈谈感想,对此,栗田只是沉默不语,随即付诸一丝苦笑。
% P/ q2 i# N: F 会见结束时,栗田说:“我就象一名棒球比赛中失败的投手。”并且,接着又加上一句:“听说你喜欢了解各种记录,那么,我告诉你,我的舰队就是经受敌空袭的世界记录的创造者,‘大和’连续遭到敌机19次空袭……。” / }- m; m; w3 S' f. V# y- {2 E
! ]% Z& U" S% G T3 @' y! a! l2 J
(二十七)遍体鳞伤 返回基地——“大和”进水5000吨 1 @1 r. Z: H7 j) ^$ u
25日下午4时至6时,栗田司令已经完全失去了与美舰队决战的信心,他一心所想的只是如何避开敌机动部队的空袭,以便顺利穿越圣贝纳迪诺海峡。在这之前,是日本舰队追击敌舰队,可是在顷刻之间,栗田舰队便将陷于被敌舰队追击的境地——整个海战攻守的形势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此时,栗田舰队仍旧采取向东方追击的阵势行进。黄昏之际,确切地说是6时30分,栗田舰队向着圣贝纳迪诺海峡急驶,并于9时30分一举顺利地穿过海峡。 % f8 A) m8 _. U3 k9 ~9 O" y
) M+ J" t } Z. Q
话分两头,现在让我们看一看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部的情况。当设立在日吉台的司令部收到栗田发出的已决定放弃突入莱特湾的报告(下午4时收到)之后,海军首脑们面面相觑,一言不发,陷入沉默之中。显然,他们也一筹莫展,无计可施。4时47分,司令部向栗田发出了如下的命令:“若今晚有机可乘,当进行夜战,若无夜战希望,由司令官决定向补给基地前进。”栗田于7时25分收到了该电令。但进行夜战一事显然已是不可能的了,整个舰队仍旧继续匆忙地向圣贝纳迪诺海峡驶去。仔细分析一下,司令部的命令实际上也只不过是强打精神在形式上敷衍一下而已。
0 O3 k" A7 A3 d. z, i 当晚,栗田中将向菲律宾岛基地航空部队(大西、福留两位中将)发出了如下的建议和请求支援的电报:“根据可靠情报分析,估计敌增援部队舰上飞机26日可能向我发起报复性攻击。这支敌舰编队估计在莱加斯皮半岛 [ 译者注:位在圣贝纳迪诺海峡的北面。 ] 的东部或北部海峡。我认为这是贵队发动先发制人的攻击,夺回制空权的大好机会。”发报完毕,栗田率舰队沿着24日通过的锡布延海航线,继续向西驶去。
% K/ \# [7 @% L/ r/ j" q 果然不出栗田所料,26日上午8时34分,30架美舰载机气势汹汹地向栗田舰队袭来,巡洋舰“能代”号被鱼雷击中,无法航行,处境垂危。战舰“大和”也被两颗炸弹击中。10时40分,美机队又发动了第二次空袭。这次空袭使用了当时最大的B-24“解放者”式重轰炸机30架,主要目标是巨舰“大和”。其凶猛逼进的气势仿佛在说:“你的兄弟‘武藏’号已经葬身海底,这次该轮到老兄你了!”美B-24重型轰炸机拥有500公斤威力极大的炸弹。在美机猛烈的袭击轰炸中,“大和”的锚室首先进水,舰体外部被炸出个大洞(因此,“大和”便不能抛锚了,即使回到婆罗乃湾,也只能在港面漂泊)。接着,又一枚炸弹击中了“大和”第一号炮塔左前方的水线部位,炸开了一个黑乎乎的大洞。不一会,美机队又发动了第三次空袭。这次轰炸终于将“能代”号送进了海底。“大和”也连续被3枚炸弹击中,涌入的海水达3000吨。为使战列舰保持平衡,舰员们在“大和”的后部注水2000吨,这样一来,“大和”总共进水5000吨——等于1艘巡洋舰的重量。即便如此,“大和”仍旧带着5000吨海水,航行了大约1000海里之遥,返回基地。真不愧为“不沉战舰”! 4 W; d9 V3 Z4 \; S6 ^# D2 B
) a$ {+ B, `! } i0 P% y+ r# r 空袭中,由于“大和”被几颗近弹击中,巨大的舰体就象遭到地震的建筑物一样摇晃起来,炸弹激起的水柱有大楼的一、两倍高,纷纷涌落下来的海水数次溅到了在舰桥上指挥作战的司令官身上。由于长时间置身于浓浓的硝烟中,直到返回港口之后,舰员们衣服上仍然散发着硝烟的臭味。战舰“长门”也没有逃脱被攻击的厄运(总计遭到9次近弹的轰炸,又被4颗炸弹命中),它同“大和”战舰一样,后来成为被人们传诵的惊险的海战故事中的主角。
+ k* u8 i- e B& L, q" V 栗田舰队历经千辛万苦,终于从锡布延海逃脱出来。此时,各舰舰尾都拖着长长的重油尾迹。原来,经过3昼夜连续激战,各舰遭受了很大损失,舰体铆钉松动,造成重油遗漏。这种情形产如同陆军官兵带着血迹踉踉跄跄地败退到营地时的情形完全一样。更糟糕的是,回返的航路还相当远,途中难免不再遭到敌潜艇的伏击。3天前舰队一踏上征程,就失掉了三艘重巡洋舰,由此看来,对于这支已经疲惫不堪的舰队来说,处境将更加险恶。为防万一,栗田舰队穿过巴拉望海峡(于下午6时),转过新南群岛,曲折通过连敌潜艇都望而生畏的布满岛屿和暗礁的海域,从中国南海迂回前进,终于在28日下午9时30分回到了婆罗乃基地。
7 R3 L* g- f2 I4 z+ y 回顾6天以前,婆罗乃湾海面上,象征着决战必胜的太阳旗迎着晨风抖动,威风凛凛的大舰队宛如巨龙。它是由7艘战列舰,11艘重型巡洋舰,两艘轻型巡洋舰、15艘驱逐舰共计35艘军舰组成的实力雄厚的舰队。然而,现在已经所剩无几——仅剩战列舰4艘、重型巡洋舰2艘,轻型巡洋舰1艘,驱逐舰8艘,共计15艘。而且,幸存舰只中都不同程度地遭受损伤。只有驱逐舰“雪风”号极其幸运,浑身竟无一丝伤痕。
& Z. k, H2 F! B T 就一般的战斗常识而言,遭受如此惨重损失的舰队恐怕再也没有勇气重返战场了。然而,日本海军却不然。在军舰的甲板上,官兵们这样相互谈论着:“最近,听说,‘云龙’和‘天城’的索具装备即将完成,而且,‘葛城’很快也要竣工了,只要有这3艘航空母舰,我们是决不会失败的。”——足见年轻的海军官兵们仍旧信心百倍。然而,舰队决策机关的首脑们却深深地痛感到,正是由于莱特湾大海战的惨败,帝国海军已濒临末日了,只不过没有说出口而已。 $ p+ B# i! e, T, P' s: G$ Y
总之,在莱特湾大海战中,日本海军所遭受的损失之大是难以形容的。恐怕日本国民谁都想知道导致如此惨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吧。3 T' Q* g6 D2 ~* G4 ]$ B* s/ V
b2 W. M* U" [! f! O$ i# @; l3 w9 V
(二十八)剖析萨马岛海战——日美双方皆失良机 / P, l: r0 o% v/ W0 ]' e
萨马岛海面海战是“莱特湾大海战”这一多元海战中的一场激战。其战斗的规模并不大,但却耐人寻味,别具一格,要点有三: 0 T# [0 W. C7 _; \* N5 A. Y, _) y5 w6 b
(A)战舰“大和”拥有的世界上最大口径的18英寸大炮终于向敌舰开火了,这是空前绝后的事件。
: v7 q; V8 p2 S1 Y- \8 y (B)日美两军都没有料想到能在海面上突然遭遇。双方一接触,便立即展开了退却战和追击战,海战结果,胜负难分。 % n9 u& t- a; w, B8 s d$ E/ j
(C)日美两军在这场海战中都失去了取胜的机会,并给后世留下了争执不休的课题。尤其是在美国,两位舰队司令为此而进行的论战,甚至10年后仍然没有完结。 ! S2 g: T" Z8 h- F. q l% v: }
关于失掉取胜的机会一说,在日本方面被有些人指责为“让敌舰漏网了”。首先,就让我们从这一点入手,对萨马岛海战认真地剖析一下吧!
' j" W9 i5 E' Q# v0 p! x9 y& I 笔者认为,一切都是由于缺乏搜索能力的舰队在对战况进行判断时经常失误而造成的。正因为这样,当已经给美舰队以重大打击,海战能够取胜的唯一的机会出现在萨马岛海面时,栗田舰队错过了这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从战术上分析,下述三点是不容忽视的。 k$ c* {6 p2 A& `
(1)栗田舰队应该再继续追击1个小时。
1 G7 B z$ m) U2 q' C, W (2)日本驱逐舰出击不力。
! e# e& d, {: U- j ]6 t+ N8 c/ c (3)日舰队缺乏统一的指挥,各战队和各舰追击混乱,没有发挥出集中攻击的威力。 & C `* h: F( r0 r
关于(1)点。25日上午9时25分左右,美护航航空母舰队以18海里的速度沿内线迅速南逃,当时,正被日本重型巡洋舰追赶得走投无路,如果日舰再坚持追击30分钟,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美护航航空母舰一定会被击沉——这是美军战史专家们的评论。日本海军也确信这一点(尽管同美舰最接近的“羽黑”号所剩炸弹已寥寥无几)。当时,日本海军的驱逐舰也已经进入鱼雷攻击的射程圈内。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栗田下达了停止追击的命令。虽然放掉的只是由5艘商船改建的护航航空母舰,但这也是令人惋惜不已的。
/ ~; S( z1 E1 u7 a$ ^+ @% r9 e
& y Q3 Q; ?. f" m) n1 l5 V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对美舰编队的情况缺乏清楚的了解。如前所述,栗田司令错误地判断对方是速度为30海里以上的大型航空母舰舰队,所以,认为肯定追赶不上,遂下达了停止追击的命令。如果栗田舰队搜索敌舰的力量很强,判断准确,那么,再继续追击1个小时的话,恐怕美国护航航空母舰就会被全歼。意外的遭遇(下文详述)挽救了狼狈逃窜的美舰编队的性命。尽管这样,美军护航航空母舰上的舰载机比起不堪一击的母舰来却显然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因此,在这一追击中,日本海军方面有4艘重型巡洋舰被击毁。 9 @/ [1 U2 \/ t6 y
关于(2)点。在发现美舰队的同时,栗田下达了驱逐舰停止追击的命令。栗田的想法是,这次战斗,仅利用炮战足以击溃敌舰队,驱逐舰以备后用。如果允许驱逐舰全速追击,那就将面临燃料耗尽的危险,而此时此刻,燃料则是最最重要的因素。所以,栗田命令驱逐舰要跟随在战列舰和重型巡洋舰的后面,把可以达到35海里以上的速度降低到22海里的经济速度(消耗燃料最低)南下追击。而实际上,美舰只的速度仅有18海里,毫无疑问,栗田舰队肯定能够追上目标。9时零5分,日舰一齐向追击中的美舰只发射了鱼雷(因只发射了1次,没有命中美舰,这也是不足为奇的)。
) `" N! p3 O. } 关于(3)点。追击战中日舰队形混乱是由下述原因造成的:晨6时40分,栗田舰队在将夜航队形转换成白天防空队形时发现了敌人,不得已只好以尚未调整完毕的队形展开追击。对此,美国的战史专家评论说,日本舰队为什么不以有利的追击队形浩浩荡荡地扑向美国军舰呢?问题不难回答,因为,在那种情况下,根本没有时间重新调整队形。实际上,这是一个天赐良机,是日舰争分夺秒地进入舰炮攻击圈的关键时刻,因此,各战队散开急追,仍不失一个应急的好方法。
& |$ r7 m, S; Z 不料,由于高大的风浪以及浓烈的硝烟作祟,海面上视线模糊。本来,在3000米左右的距离内是实施雷控射击的大好时机,可是,雷控射击是在林加锚地从头学起的,这一次是首次用于实战,因此,由于技术不过关,结果产生了不少失误。从理论上说,雷控射击应该达到百发百中的效果,它是在瞬间利用本身发出的电波碰击敌舰,利用反射所需的时间,自动地、准确地测定距离再实施射击的。这是雷控射击的一般常识,这同用测距仪测定距离、先用炮火把敌舰夹在中间,一旦得手,便炮击其中央部以求击毁目标是完全不同的。总之,雷控射击要有熟练的机械操作技术,同时,还必须有先进的机械设备,但是,日本的雷达设备是当年6月才匆忙赶制出来的,这同两年前就已经掌握了雷达射击技术的美海军是不能相比的。 5 P, ]. t0 R( F' V& h1 i
根据来自美海军方面的报道,栗田司令失败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他放弃了突入莱特湾的预定作战计划,从而使从事登陆战的美军得以幸免遇难。换言之,虽然莱特湾海面上有美军第七舰队(拥有战列舰6艘)护卫,但是,由于大部分兵力已与西村舰队进行过激战,炮弹消耗殆尽,正处于爱莫能助的境地。这时,如果日本舰队突入莱特湾,美舰船将有被全歼的可能。据说,莱特湾内的美军商船大部分没有卸载完毕,而且,麦克阿瑟将军也正在莱特湾指挥作战,因此,美军当时的处境是极其危险的。 ' O" c1 a7 w; J4 Y3 d: B
然而,上述这种看法确实有许多地方值得商榷。首先,说美第七舰队的炮弹已经消耗殆尽是不妥当的。第七舰队时6艘战列舰仅在当天黎明时分向“扶桑”和“最上”发动了短时间的雷控射击(对此,美舰准备得相当充分),炮弹肯定还有剩余。“西弗吉尼亚”、“马里兰”号战列舰上的16英寸大炮以及其他4艘战列舰上的14英寸大炮还能出色地投入战斗,因此,美军决不会如此疏忽大意。上述说法,只能使人认为,这是一种夸大敌军失败的报道。这些胜败之论都是假设的。总之,日本方面的批判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虽说对方是势力薄弱的护航航空母舰编队,但也应该将其全歼以解心头之恨。
1 I, u+ `( z! r; W% c 与此相比,美国一方对此问题的争论则更为激烈。; b% p' w, u! d3 j$ l+ C
0 ]: H9 H4 a: S- O: g[ 本帖最后由 sean76 于 2009-1-20 10:42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