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华空军与中国的抗日战争 (1941年8月—1945年3月) 顾学稼、姚 波  中国空军美国志愿队,在中国西南及缅越泰一带开始同拥有制空权的日本空军作战。从那时起,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这支航空队尽管在编制隶属甚至名称上有很多变化,但有一点没有变,即它一直在陈纳德直接指挥下在中国战场与日军作战,为中国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立下了功勋。然而,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我国史学界未能对中美军事关系史中的这一问题给予应有的重视和评价。究其原因,一是以往人们在这一问题上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对陈纳德本人政治立场的评价的影响。因为陈纳德历来是坚决拥蒋反共的,特别是从1946年起,他以民航运输公司的名义恢复志愿航空队,不光彩地卷入中国内战,为国民党执行军事飞行任务;其次在以往论述史迪威问题的文章中,人们也容易因陈纳德的某些错误的战略思想,如认为用一支不太大的空军部队就可以迫使日本屈服,而忽视陈纳德与在华美国空军人员在抗日战争中所作的积极的贡献。鉴于此,本文拟从另一个角度来探讨美国驻华空军同中国抗日战争的密切关系,及其积极贡献的一面,以求正于史学界。& n9 {0 b, o5 |8 ]
" R2 ~! r: g: F; @从中国空军美国志愿队到美国空军驻华特遣队(1941.8-1943.4) s* R8 k6 w) O6 W8 G( ^& W; ~
5 h) L8 y0 g$ {/ Q" } 1941 年夏,在远东已是中国人民从事抗日战争的第四个年头。装备精良的日军已经侵占了大半个中国,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尚未对日宣战。然而就在这年 8 月 1 日,重庆中国政府在一项公报中宣布,一支由美国飞行人员组成的美国志愿队成立,并正式成为中国武装部队的单位之一〔1〕。这标志着美国人参加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虽然是非官方的。在当时的形势下是什么因素导致这支由美国人组成的中国空军的出现的呢?让我们从中美双方面临的形势中寻找答案。
' h5 c8 {. e: }! } 在中国方面,鉴于日本空军力量的日益强大,国民党政府从九·一八事变起,开始意识到加强空军建设的重要性,并采取多种措施试图在一定时期内“急起直追”。然而由于旧中国工业底子薄,缺乏空军短期内迅速发展的财力与技术基础〔2〕,加之政府官员贪污腐败、管理不善,致使空军建设没有多大的成就,空军发展处处要依赖外国,唯一的例外只是能自己生产降落伞〔3〕。因此,到“七七事变”后,中国虽得到苏联的空军援助,中国自己的空军人员作战也十分英勇,但在实力强大的日本空军进击下,力量不断受到削弱。到 1940 年底,中国空军虽击毁日机 900 多架,但自身遭受的损失更严重,作战飞机由“七七事变”前的 314 架下降到只有 65 架。当时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认为,我国空军已无战斗力〔4〕。与我国空军状况相反,实力雄厚的日本空军为在物质上尤其是在心理上挫败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反而加强了空中攻势。从 1939 年 5 月开始,连续二三年内经常以多则 100 多架少则 10 多架的机群,对尚未沦陷的西南重镇乃至小小的县镇进行狂轰滥炸,给我国造成极大的生命财产损失。由于我方已失去制空权,除了以高射炮还击外,很少有较大编队的战斗机升空作战。猖狂的日机在 1941 年 7 月侵袭成都时,居然还在太平寺机场着陆,抢走国民党党旗〔5〕。因此,当时就有人把 1940 年下半年至翌年上半年这段时期称为中国空军史上“比较黑暗的时期”〔6〕。面临这种日益加深的“空中危机”,国民党政府自然不能不有所考虑,以图改变。而在当时唯一可能的途径就是争取国际援助,但是困难很大。曾给我国以有力支持的苏联空军志愿队由于欧洲局势的变化,已经回国;向英国提出的请求则遭到委婉的拒绝;于是国民党政府从 1940 年初起全力争取美国的援助。, G1 O: x$ D( w6 E: k# B9 e
0 n+ Y7 r1 o& G 8 d" J: \# x, S0 j5 Y4 ?# P
 2 u4 w4 X* K" n: a/ I
这年 1 月,国民党政府首先希望美方派出一些飞行员到设在昆明的航校充任教练〔7〕。可是尽管当时美国的民众舆论多同情中国,但美国政府为了维持所谓“中立”,态度冷淡。到 6 月中方拟聘请美空军军官阿尔森尼德充任空军参谋学校总教官时,美陆军部竟不允放行。其后国民党政府一方面以正常的外交途径,另一方面以私人渠道向美国争取援助。前者如蒋介石于 10 月 18 日亲自会见美驻华大使约翰逊,明确提出飞机援助;后者如蒋介石委派自己的空军顾问陈纳德与宋子文、毛邦初等赴美活动。事实上,陈纳德这位出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前美陆军航空兵上尉,自 1937 年来华充任中国防空顾问以来,就一直致力于中国的防空建设,对中国空军力量尤为关注。在以上活动中,蒋介石还从提高中国抗战民心、士气;威胁日本侧翼;以及有利于压制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的发展等三个方面,论证美国空军援助的必要性〔8〕。$ W' ?. r9 o5 Z ?# d6 H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开始讨论中国方面提出的要求:在一年内获得 500-1,000 架飞机,以及希望美国志愿人员来华助战。经过激烈的争论后,美国政府为了赢得时间武装自己,并使日本至少在 1942 年 4 月前不要向南扩张〔9〕,决定首先在飞机问题上暂从供给英国的飞机中抽出 100 架 P-40 型战斗机供给中国。在志愿人员问题上,罗斯福总统也不顾军界人士的反对决定予以支持,于 1940 年 12 月 15 日签署法令,允许美国飞行员离职到中国作战,并要求美国国务院、陆海军部门及财政部为实现上述计划制定具体方案。这大大方便了陈纳德等人在美国招聘志愿人员的工作。4 q; G' M: P% B0 \
可见,中国空军美国志愿队的成立是中国对“空中危机”的认识及美国对远东局势分析的产物。在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准备之后,该队于次年 8 月 1 日正式成立,陈纳德本人被任命为上校指挥官。但当时的志愿队无论从人员还是装备上都不能令人满意。志愿队共拥有三个战斗机中队,飞行人员 112 人中多数未驾驶过战斗机,更没有同日本空军作战的经验。有的队员素质很差,在训练后仍不合乎要求,只好放弃了合同;志愿队使用的作战飞机是已经过时了的寇蒂斯 P-40 机,该机虽然在直线航行和俯冲速度上拥有优势,也有较厚的装甲保护飞行员,但在爬升和灵活性上与日本主战飞机零式机相比则较为逊色〔10〕;更糟的是,志愿队的 P-40 机最初在装备上不但没有瞄准器、炸弹架、副油箱等,而且缺乏备用零件。因此,当时不但有不少军事专家认为,志愿队在战斗中最多不过维持三周〔11〕,甚至就连陈纳德本人也不指望从它的努力中获得惊人的成绩〔12〕。针对以上情况,陈纳德做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在缅甸租借英军机场,对志愿队进行训练;他将自己自 1937 年到中国以来对日机作战的观察加以归纳,得出适合志愿队的新战术,即:两机配合作战与“打了就走”的游击战术。这些训练最终保证了队员的作战素质。3 `7 n( v7 b& ^7 [$ m
& h$ A- A6 ?7 x1 A7 j2 n
AVG 的 HAWK-81A-2 就在美国志愿队成立前后,远东局势更加紧张。1941 年 7 月下旬,日本与法国维希政权达成协议,取得在越南的八个机场与一个海军基地的使用权,使它在东南亚的扩张取得重大进展。11 月日本将 245 架战斗机放在越南南部,大有进攻云南的意向。有鉴于此,蒋介石一方面要求驻新加坡的英空军支援,另一方面希望美志愿队回防昆明。正在这时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在缅甸蠢蠢欲动,英军也要求美志愿队防守仰光。结果这支小小的航空部队就被分成两部分作战,两个中队(约 34 架作战飞机)飞赴昆明,另有一个中队防守仰光。
- m& d$ \: w; a+ J% ^3 ~6 W- X" R; z$ f 在昆明方面,从 1940 年 6 月起,“除星期天外,昆明差不多每天上午 10 点要被轰炸一次”,而且由于中国已失去空中作战能力,日本轰炸机的行动从不需要战斗机护航。然而从美志愿队 12 月 19 日移驻昆明起,情况开始发生变化。第二天是美志愿队首次与日机作战的日子,这一天日轰炸机 10 架按例进袭昆明,但得到情况的美志愿队早已升空等待,结果日机不但未能袭击昆明,反而全部被击毁〔13〕。美志愿队的首次大捷,在心理上给备受空袭的昆明人民以极大的鼓舞,“捷报传来,莫不额手称快”〔14〕。五天之后,日机再次袭击,结果再受重创。之后日本人开始明白昆明上空的形势,有一年时间未能空袭昆明。 K4 g2 J4 J: ^2 b) ? A
* P' A' Y2 x- }) A2 T4 F- v7 ]

% Z0 w) D8 v2 ~* g+ x1 y h 1 Q" K9 u) Z1 o. d% A* @0 ~# x; ^
在缅甸方面驻防的是戴维·奥尔森率领的美志愿队第三中队,该队在战略上受英军指挥,战术上仍受陈纳德节制。该队不但力量薄弱,而且没有像在昆明的空军那样拥有系统完备的防空情报网。尽管这样,该队在 12 月 23 日与日空军的首次接触中,作战仍然十分英勇,取得击落敌机七架、击伤二架的成绩,自己则损失三架飞机二名飞行员。后来随着日军在缅甸攻势的加强,空战也日趋激烈,该中队飞机数量下降,所以陈纳德又派 17 架 P-40 机前往支援。到 1942 年 3 月底整个仰光保卫战结束后,该队共参加 31 次空战,先后击毁敌机 217 架,可能击伤 43 架,付出的代价是四名飞行员及 14 架 P-40 机。仰光后虽失陷,但美志愿队的贡献仍不可磨灭。英王乔治六世曾以代表英国最高荣誉的十字勋章授予在仰光作战的美志愿队成员〔15〕;陈纳德本人则认为美志愿队的英名都是因为它在仰光上空的作战而得来的〔16〕。+ N6 m+ n3 n& ]4 K. n) Y
仰光失陷后,美志愿队驻缅中队也迁到昆明进行休整。此后与中国空军一起不断对缅境进行奇袭和攻击,但是由于规模太小,日军并未重视〔17〕。1942 年 5 月,由于缅甸战局恶化,日军北进取得突破进展,中英地面部队则多分为小股撤至印度及云南边境。阻挡日军跨过怒江进攻云南的任务就落在美国志愿队肩上。5 月 2 日日军 56 师团占领缅中边境的南坎,5 日主力又进入怒江一线,因为怒江上的惠通桥已被毁,日军只得停止前进。鉴于局势异常严峻,蒋介石通过宋美龄要求美志愿队“倾全力袭击怒江与龙陵间的卡车船艇等”。此时的志愿队经过前一段时间的休整,特别是刚从非洲运到的 P-40E 型机经改造后,彻底改变了美志愿队以前不能向敌人投掷炸弹的状况,具有一定能力来执行这一任务。从 5 月 7 日起,连续 5 天,美国志愿队在陈纳德指挥下克服了雨季前的困难,将一切可以使用的武器,甚至自制炸弹用来扫射、轰炸怒江对岸日军先头部队、贮存军用物资的村庄、交通要道、桥梁及船舶等。这些努力加上日军供应战线太长和雨季的来临,使日军最后没有能跨过怒江,从而缓解了昆明面临的危机。在这一阶段,日空军为了支持地面部队,曾将第 50 与第 8 两个战队派至腊戍机场,多次对昆明、云南车站以及大理进行袭击,但它自己也承认“由于敌机的巧妙而又顽强的反击,我方也蒙受了不少的损失”〔18〕。
+ Q+ q( E% l" n1 }5 y8 B$ N4 F$ w" J% r; k* C( Z1 R, K, d

随着雨季的到来,缅甸作战也告一段落。美志愿队在中缅越一带完成了 100 多次作战任务,击毁敌机 260 架,有效地保卫昆明一带的空防,阻止日军越过怒江之后,开始将主力分别向重庆及以衡阳、桂林、零陵为基地的中国东南部转移。当这支部队之一部在 6 月 5 日飞抵重庆时,饱受日机空袭之苦的山城人民心情非常激动。美国人格兰姆·贝克对此有这样一段描述:“地面上的人们拥挤在房屋内阳台上、庭院中和街道上,使这些地方变成一片蓝色。人们挥舞着帽子、衣服、旗帜,把小孩举过头顶。……在这半小时中,50 万重庆人发出的激动人心的欢呼声响彻山城,这是重庆人第一次看见属于自己方面的机群。”〔19〕不过由于华中战事紧张,美志愿队的主力主要多放在衡阳等基地。% R4 d3 ?4 P1 q6 W0 I# M) L
正当美国志愿队开始在华南、华中一带作战时,部队本身也进行了成立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调整。其时一方面由于合同已满,有若干队员开始陆续离去;另一方面由于美国早已正式对日作战,认为志愿队形式已无必要,加以中国政府及中美舆论界一直要求、呼吁美国加强空军援华。美国方面便在征得中国方面的同意后,于 6 月 27 日宣布解散美国志愿队的命令,并于 7 月 4 日正式执行。陈纳德本人及许多队员虽不很乐意,但最后还是接受了改编。改编后的前志愿队成员与新调到中国作战的美国空军正式组成美国空军驻华特遣队,陈纳德准将任司令。该队下属 23 战斗机大队、16 战斗机中队及 11 轰炸机中队,力量均较其前身美国志愿队有所加强。这一改组得到了中国各党派及舆论界的普遍支持。" p* a+ x+ r% G: \7 C/ i
美国志愿队虽然解散了,但它对中国抗日战争立下的功绩并不因此而消失。这不但表现在它在短短的 11 个月中以少胜多击毁 300 架敌机,还表现在它的战斗使中国空军度过了一个最黑暗的时期,从而大大提高、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也正因为这样,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办的《新华日报》在一短评中,称赞美志愿队“充分表现出美国空军杀敌果敢的精神和熟练的技术”。〔20〕国民党政府则因美志愿队“作战英勇、卓著功绩”,给志愿队队员授勋〔21〕。最后,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新成立的美国空军驻华特遣队中的战斗核心还是留下来的老队员。例如,前美志愿队员罗伯特·L·史各特、弗兰克·希尔、爱德华·佩克特等,现在都分别担任中队长以上的职务。# e: }- M, X+ L1 N' O8 Y& v9 @8 O* P
不过,尽管特遣队在装备与人员上较之以前有所加强,但大批美志愿队老队员的离去还是一度削弱了战斗力。就在这种情况下,特遣队在东南部基地开始对日作战。尤其是从衡阳基地起飞的美机一开始就不断轰炸武汉、广州、南昌及九江一带的日军机场、仓库、舰船及兵营等。7 月 19 日美机甚至还对设在临川的日陆军司令部进行轰击,对当时正与日军展开临川战役的中国军队也给予空中掩护,初步改变了中国军队没有空中支援的状况。这一切给长江流域及华中敌占区的日军构成巨大威胁。因此日军决定趁特遣队立脚未稳就加以消灭。从 7 月 30 日起日军组织了有相当经验的飞行员以 118 架飞机之众先后突破衡阳防空网对衡阳进行长达 36 小时的轰炸。但特遣队并未怯敌,与敌机展开激烈的空战,结果日方不但未能消灭衡阳基地,反而损失 17 架战斗机、轰炸机〔22〕。衡阳空战后一个月内,特遣队的活动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将战线扩大到缅越一带。8 月 12 日海恩斯上校率领的轰炸机队首先袭击中国以外的日军占领区——海防。其后,日军设在缅越的其他基地、军火库、油库等若干军事目标也经常遭到轰炸,直至 9 月底,这给予日军以极大的打击。仅就 7 月、8 月统计,特遣队共袭击中国沦陷区及缅越境内日军设备及阵地 23 次,日机在战斗中被击落 28 架,毁于机场者 30 架,而特遣队自身仅损失 5 架及 4 名飞行员〔23〕。到 10 月下旬美机还开赴华北冀东附近开滦公司一煤矿进行轰炸,被报界称为“飞袭华北第一声”;对香港、九龙的飞袭也开始进行;11 月 25 日美机又首次进行夜袭,使汉口的日军设施、炮舰及汽船遭受损失。这一切行动虽然都是侵扰性的,仍属于“打了就跑”的空中游击战术,但它不但表明美机的顽强斗志,而且表明日空军则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绝对掌握中国上空的制空权了。3 S( K& f2 n2 @, @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特遣队逐渐开始对日军的制空权进行挑战,但要彻底夺取制空权尚有很大困难。这不但因为日机在数量上占有优势,在训练、供给、设备、运输方面占有许多便利〔24〕;还因为特遣队自身有一重大弱点:即损失飞机后很难得到补充,供应物资也因驼峰运输量有限而十分紧张。因此,不但中国舆论界在 1942 年下半年要求美国加强空军援华的呼声很高,美国舆论界也大声疾呼。例如 1942 年 7 月下旬美报在报道特遣队轰炸了广州敌机场时就呼吁:“欲其负起艰巨之工作,尚须尽速获得适当之增援”〔25〕。至于特遣队首脑的陈纳德对此认识更加清楚,并多次要求美国政府增加援助。然而,由于美国更重视欧洲战场,中国战区美军最高首脑史迪威又历来主张重点发展地面部队,结果陈纳德的要求屡遭否决。尽管如此,陈纳德还是在 10 月通过罗斯福总统私人代表温德尔·L·威尔基致函总统,要求获得 105 架新式战斗机、30 多架中型轰炸机、12 架重轰炸机,并以 30% 的战斗机及 20% 的轰炸机补充。为了说服总统,陈纳德指出他的计划成功不但有利于麦克阿瑟及海军在太平洋的进展,而且可以使中国人永远成为美国人的朋友,日本人则在半年内被赶出中国。此外,在信中陈纳德还要求作战上的自由与直接向蒋介石报告的权利〔26〕。像往常一样,陈纳德的计划遭到马歇尔与史迪威的强烈反对。然而,由于陈纳德的计划得到罗斯福一些私人顾问如霍普金斯及科里的支持,加上蒋介石发出电报与陈纳德计划前后呼应〔27〕,终于使罗斯福的态度趋于积极。
) A0 f- F- z/ V" m- Q$ e% u8 o5 t
从美空军十四航空队成立到中国上空空战的结束) u- s* I( Q2 h9 T- ?
1 @! A* Y7 D) | 1943 年 1 月,在摩洛哥卡萨布兰卡举行的会议上,罗斯福强调了扩大美驻华空军部队的政治利益,认为定期轰炸日本“将大大地鼓舞中国人民的士气”。在会议结束后致蒋 介石的电报中,罗斯福保证决心立即增援陈纳德〔28〕。3 月 8 日,罗斯福最后决定 1943 年美国在华的主要方案是:成立美空军十四航空队;逐渐增加其空军实力,使之达到 500 架飞机;在设备许可情况下中印空运数量每月应增至 1 万吨。11 日美空军驻华特遣队正式改编为第十四航空队,陈纳德为第一任少将司令。该队在编制上系从第十航空队独立出来。其主要任务是:保卫自身在驼峰的运输线;搜集和破坏日军飞机与部队营地;轰炸日本在华军事设施;轰炸中国海岸与岛屿附近的日本船运;在印支、缅泰及台湾破坏敌军供应与军事设施;鼓励中国的抗日并以一切可能方式支援地面部队〔29〕。
2 w$ p, p, b, V, J3 a L 然而,尽管第十四航空队得到罗斯福的支持,但这并不意味着从此陈纳德就能顺利实现自己的军事计划。相反,由于当时滇缅公路仍未打通,十四航空队的给养仍只能依靠从印度飞越喜马拉雅山到昆明的驼峰运输线(如果连从美国送到印度的路程,运输线长达 1.4 万英里),美空军运输大队虽尽了很大努力,运到昆明的物资仍有限;加之,第十四航空队仍隶属于史迪威之下,物资分配权也由史迪威掌握,因此陈纳德仍无法获得物资上的优先供应权。史迪威认为在收复缅甸之前十四航空队只能获取有限物资中的 3/8。更不幸的是,驼峰运输线在 1943 年 4 月又因雨季的提前到来而几乎完全阻断。在 4 月头 10 天,原定有 245 吨物资可送交十四航空队,结果,只送到了 45 吨,航空队的活动只好暂时停止。事实上 4 月只有一次飞行任务,即 24 日 9 架 B-25 型轰炸机出袭在缅甸的一个日军基地。4 H9 k6 P, H! T D1 t% B
美空军的这种情况,给了日本以可乘之机。当时与在华美空军作战的日本空军,拥有战斗机 200-250 架,轰炸机 50-100 架。在 1943 年 2 月底制定的“帝国陆军对华作战指导计划”中,日方已决定“1943 年春季以后及时加强航空作战”,“遏制敌空军蠢动”是日军的主要任务;为此还拟增加战斗机、轰炸机各两个战队以击破中国内地特别是西南方面的在华美空军〔30〕。3 月末日第三飞行师团首先从广州攻击桂林;4 月初衡阳、零陵、建瓯美军前线基地也频遭日机袭击;日机从 3 月 30 日起针对丽水机场的情况连续三天累计 80 架次进行轰炸;4 月 22 日日机以 44 架之众进袭零陵,同时对云南驿美机场也进行轰击,美机损失 17 架;4 月 29 日31 架日机再次进攻桂林,迫使美机向后方转移。+ U& @3 l4 P: I% _6 |
( o2 P( P% W# V

二战时的著名照片:守卫第 14 航空队 P-40 战机的中国士兵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方面建议罗斯福召集史迪威与陈纳德回华盛顿面议,与此同时宋子文又向霍普金斯表达了中国政府希望将 5 月至 7 月中印空运物资拨与第十四航空队,以便向日军发动空中攻势。4 月底陈纳德抵美后,又向罗斯福面交了 1943 年下半年的空军作战计划。主要内容有:第十四航空队准备从 7 月起用两个月争取在中国的制空权;之后分三期展开攻势摧毁日本的运输线与本土;补给方面,7 月至 9 月月需 4,700 吨,9 月以后月需 7,100 多吨;在六个月中拟炸毁日本船舶 60 万吨〔31〕。考虑到以上计划,尤其是第十四航空队面临的处境,罗斯福决定立即采取行动以满足中国方面与陈纳德的要求。5 月在华盛顿召开的三叉戟会议上,罗斯福明确主张从每月越过驼峰的 7,000 吨物资中抽出 4,700 吨给予驻华美空军,而对史迪威的反对意见不加理睬。为提高驼峰运输量,罗氏还在会后另派一军官去主持空运工作。这样一来,驼峰空运吨位开始增加,从 5 月的 3,000 吨增加到 7 月的 5,500 吨。
4 a6 @2 T# d' J" e; | 由于罗斯福的新措施,第十四航空队的物资供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从 5 月起空中活动又逐渐活跃起来。5 月 4 日六架 B-24 轰炸机飞袭越南河内,海南岛南端的三亚也遭轰击。在对河内的轰炸中,所投炸弹 75% 命中目标,因此被美军陆军部长史汀生宣布为:“由中国根据地起飞之盟机空前最大及破坏最烈之一次空袭”〔32〕。美国空军主力从 5 月 6 日起还逐次向桂林推进,到 8 日晨即达 56 架。8 日这一天 7 架美 B-25 轰炸机飞袭广州日军的天河与白云机场,炸毁日机 20 架。; E) p6 I9 I$ {4 Y) D' Y! @3 S
驻华美机的轰炸攻势很快引起了日方大本营的高度重视。它不但告诫日侵华空军“特别注意美轰炸机进入桂林,加强北九州、台湾及中国沦陷区的空中警戒”,还对南方军发出参电要求协助对华航空作战〔33〕。/ x; K/ i+ ^6 \; P/ \# e3 Z _
与此同时,侵华日第十一军为了加强长江的运输能力,使宜昌附近近一万数千吨的船舶得以下行,消灭洞庭湖至宜昌长江右岸的中国军队,从 5 月上旬到 6 月中旬又开始了所谓“江南歼灭作战”。第十四航空队于是在肩负云南上空作战的同时,又担当起给湖北境内中国军队空中支援的任务。陈纳德说:“在那时期里,一个驾驶员在某一天沿长江扫射,而在 48 小时后又改在云南攻击红膏药轰炸机,是寻常的事。”〔34〕 6 月上旬,第十四航空队的大队机群连日分批在鄂西的宜昌、蒲圻、白螺矶等地实施轰炸,破坏了敌军的军事中心与设备,有效地掩护了中国地面部队。结果日军溃退,中美军队取得鄂西大捷。
m; L2 K& G. ^* m" P- D: \9 J* }" ? 对第十四航空队与中国军队的支援,当时中美双方都有高度评价。美军伊利奥特少校认为:“此少量空军能为中国军队完成如此重大之助力,吾人已不能获得更佳之例证”;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新华日报》在一篇短评中也认为:“这次鄂西大捷,空军协同作战,重创敌人,是造成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35〕
, l7 T1 H+ v9 y8 I6 O( @$ Z
: M; `3 S5 a2 C$ U8 L1 r- O
+ W! f: L2 l# p# j1 I' D# b% k[ 本帖最后由 U-571 于 2007-1-29 12:55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