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与注释
! a( T# i4 p% S- E. r c! w
" L* _; a. O. _1 K. P [1] 《明书》卷八十三 傅维麟著;
5 [( W7 Y3 D5 Y& D7 [[2][4]《明史·佞幸传》;" g9 I5 E3 }2 I" n" m3 B% |
[3] 《李朝实录·中宗实录》,转引自:《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编;- j# r$ e; i2 Y/ i4 ^4 L& \# @
[5] 严嵩、严世蕃的事迹,见于《明史·奸臣传》;
% X+ J0 d7 }' L: g[6] 灰色,现代用语,常用于形容不甚合法,但又不是严重违法;或者不违法而不合一般道德;或者游离于合法与不合法之间的行为;: v: f+ Z" ^( h r9 }5 O5 n9 [
[7] 中国古制,一顷相当于一百亩,明代一亩相当于0.92市亩,约613.364平方米;
1 r l% J" I1 w+ P' z [8][13]《明史·食货二·赋役》,明代的一石,容积约为102250毫升;
, Q/ d+ X; B! S& v* ^2 h, c [9] 弘治十三年例,见《续文献通考·征榷考》;
9 l; i& Z9 M3 ^% N0 P [10] 约相当于阳历10月初到3月中,本文以下如无特别说明,所说月份日期,都是中国传统历法;5 R* B" l/ C/ u
[11] 从唐到清,度量衡一斤大致相当于1.2市斤,约600克;
: b; {+ e0 C- j/ ?5 Z7 }1 ]4 \ [ [12] 中国传统历法,约每19年会有7个闰月;( P. r4 `7 G+ F0 `1 S5 _
[14] 《明史·食货志》
# U- r6 p" g3 {, S8 R: T# V [15]《明世宗实录》卷123,转引自《明实录类纂·经济史料卷》;+ f" f( C$ }- g2 `4 }9 i$ M
[16] 《筹海图编》郑若曾、邵芳、胡宗宪著
6 [ a) B7 n7 C [- J [17]《纪效新书》中明确规定军中一步应为五尺,明之一尺约合32厘米;
5 ^& {+ Q/ ^; J, i* J [18] 以上关于明朝火器,多来自戚继光的十四卷本《纪效新书》的第三、第十二卷有关部分。因为戚继光的生活年代正好处于倭寇战争期间,而且是一个很有战争经验的人,他的说法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另外还参考了《中国军事史》第一卷和《中国科学技术史·军事技术卷》的有关部分。略去了很多类型的传统火器。比如大将军炮、各种火药罐之类。因为它们和上面所描述的传统火器之间大同小异,而且实战效果不佳。其实只要头脑不是昏得太厉害的人,都可以明白用纸扎的飞去来火药筒和用香火作时间引信的水雷之类世界第一,会有什么实战价值;* J$ J$ r/ h' Z3 J9 E, @
[19] 十四卷本《纪效新书》第三卷,火药解;: z( r( [* m! c2 k0 J4 S! ?: ]3 T
[20] 关于明代火器容易炸膛,不仅《纪效新书》多有提及,几十年后的赵士祯《神器谱》中也提到了。并且他正确的指出:必须用木炭炼铁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但在林业萎缩的大环境下,这是很难做到的。而焦炭炼铁的普及,甚至要到共初;
$ x; R1 \! e, x6 K[21] 小镖的说明,在十四卷本《纪效新书》第十二卷,根据其附图的说明,“重四两”应为铁尖的重量,全枪重仅四两,也不大可能。但前面的犁头镖附图却写着“重二斤”,1.2公斤的铁头,对于标枪来说似乎重了点。但对于这种用于战舰望斗或船尾的特殊标枪,也是可以理解的;
% Q# F0 |% `# b[22] 刀的数据我曾查阅各个刀剑网站和论坛,但没有确切数字。因此采取了十四卷本《纪效新书》中第四卷的说法。戚继光关于刀的数据是确定的:长三尺二寸,重一斤十两。但考虑到古代手工锻刀很难有统一的技术规范,因此不能用这个规定来套所有的战刀;; L4 F+ }& t& z+ h$ X9 m6 Z, j4 q
[23] 冷兵器、城防和战船,主要依据十四卷本《纪效新书》的第四、十二、十三卷。并参考了《中国军事史》第一卷和《中国科学技术史·军事技术卷》的有关部分,以及《大明会典·军器》。同时,也在网上浏览了轻兵器论坛和一些刀剑论坛。关于头盔和盔甲,我曾在北京军博观看过;
7 `; b9 U# ~6 T6 X% t% i[24] 明代军官的选拔、教育和武举制度,见《明史》选举志一、二,及职官志;《大明会典》卷一三五、卷一五六;
2 l# c! L( m* O' @) v; u9 H# |2 d[25] 嘉靖年间的明军军官状况,可见戚继光的十四卷本《纪效新书》第一卷的“大将旗鼓解”和“练旗”;以及第十四卷,练将篇。《万历十五年》第六章,不过黄仁宇先生身在国外,对个别细节的描述,并不很准确;+ @/ c2 j- a" q z' B1 l, [ ]
[26] 吴晗《明代的军兵》 第169页;1 U2 g% Z+ ~3 W6 e- ^
[27] 明代的军和民兵不同。前者为世袭,后者为招募而来。因为自告奋勇而且自带武艺,所以工资也高。军俸一月一般是谷一石,还有几斗的。兵发货币工资,以日计算,一天至少有三分银。嘉靖年间的粮价一般为五钱银一石大米,而一石米约合两石谷。这样兵的收入就是军的三倍以上;# O1 ^! w7 O7 _( P. {
[28] 唐顺之《条陈海防事略疏》;# j3 ]3 F: ~) S; i4 n
[29] 火绳枪手的种种表现,可见于十四卷本《纪效新书》的第三卷神器解、第四卷短器长用解、第六卷校火器;
( H8 i2 Y* m) j% w8 N1 n[30] 见《平倭四疏》卷一及十四卷本《纪效新书》。尤其是夜营解。这段文字着实令我惊讶。明军宁可空着肚子疲劳不堪的跑到十几公里外的城市里宿营,也不肯自己修建有防护的营盘。其愚蠢颟顸至此; h9 j6 I3 E! t% C) S
[31] 蒙古与明的战争见《明史·鞑靼传》,终明一世,除了在朱棣之前的50多年里能对蒙古保持优势以外,从1449年开始,直到北方和平的基本实现,一百多年间都处于绝对劣势;, }3 p# R. |( i( p. y
[32] 主要依据《明史·日本传》和汪向荣、汪皓合著《中世纪的中日关系》,关于日本历史并参考了一些网站,比如新战国联盟论坛的资料。足利义满对中国相当痴迷,这似乎促使他采取与中国一样的改朝换代行动。如果大自然再多给他二十年寿命,是否日本就不会有万世一系的天皇了呢?也算一个有趣的问题;
9 L5 ^+ @( u; D1 j/ o( \; O* y( B4 h[33] 《中世纪的中日关系》第190页;
; S' a$ G# M4 J! B+ a[34] 转引自《中世纪的中日关系》第259页;永正和大永都是后柏原天皇年号,永正从1504年至1520年,大永从1521-1527年;
( `+ Y8 x' X( {/ H' n' e& Z3 @[35][37] 均见《明太祖实录》,转引自《明实录类纂·经济史料卷》;
; a8 I4 @& Z% f! K8 H7 o0 l[36] 《大明律·兵律三》“关津私出外境及违禁下海”。关于船的大小,陈仁锡《皇明世法录》卷七五作“三桅”。从法律的本意和当时的造船技术看,显系笔误; j; |7 B6 \6 F r& C/ i7 O* D8 `
[37] 《中世纪的中日关系》第204页;
6 ~/ s: u% d( v/ d2 \* n. C[38] 《明史·日本传》、《中世纪的中日关系》第118页、146页;另有正德四年冬(1510年初)的所谓入贡,不是幕府的本意,而是细川氏为修建孔庙而派往中国请求援助的。因此不算在内;/ W3 v& n: [6 _" ^7 I0 x
[39] 《明史·日本传》中将临清事件放在给价交涉前,一般认为是进京途中发生。但钱未到手,因细故得罪中国官府,冒失去收入乃至生命的危险,不合情理。如果是归途,则可以用收入不合预期的郁闷心理来解释。后来弘治九年的杀人事件也是发生在归途中,可为佐证。古文中的逻辑和文法是不如现代那么清楚科学的;9 q) @6 K5 s1 g$ ~: `/ l
[40] 《宪宗实录》,转引自《明实录类纂·涉外史料卷》;9 E+ G6 K! R) H1 @2 e8 D6 Z5 w
[41] 日本历次入贡的情况主要依据《明实录类纂·涉外史料卷》的相关部分、《明史·日本传》和《中世纪的中日关系》第六、七、八、九、十章;
; W8 G4 R7 g* c) m" f& _: r[42] 《筹海图编》卷三《倭好》、谢杰《虔台倭纂》上卷《倭利》、徐光启《海防迂议》(引自《徐文定公集》);4 c# h6 y1 }( U' n3 C, S+ \$ y
[43][44] 以上两事及日本刀的价格数据,转引自《中世纪的中日关系》第200-201页;
5 d3 R4 {$ j/ w5 P/ }" R[45] 明实录内容转引自戴裔煊著《明代嘉隆间的倭寇海盗与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正文第1页,朱纨事迹见《明史·朱纨传》(第215卷);
- K& w7 r$ L) g+ v[46] 转引自北大图书馆所藏H.柯甘(H.Cogan)翻译的英文版《旅行记》:The Voyages and Adventures of Feonand Mendez Pinto 第307页;0 d" l4 [, S, l- r' j% }& k( L
[47] 1547-1552年之间的盗商内部的火拼可见万表《海寇议·前》及王直的《陈悃报国以靖边将以弭群凶疏》(采自采九德《倭变事略》卷四附录),《自明疏》中指出具体的人名,说擒获陈四是海道衙门通过宁波府唐通判、张把总委托他进行的,并许诺事成之后录功申奏;
( ~3 I3 W) W# \[48] 《海寇议》中说:“虽有一二新发番船,俱请五峰旗号,方敢海上行驶……五峰之势,于此益张,海上遂无二贼矣。”( K6 q+ F$ v0 c$ W' V
[49] 倭寇战争历次战斗的经过,如无特别说明,主要依据《明史·日本传》及镇压倭寇的诸将领传记,主要是第212卷的列传一百和第205卷的列传九十三。《明实录类纂》的涉外史料卷和军事史料卷。《倭变事略》和《筹海图编》;5 [1 k4 R8 k/ q& k
[50] 狼土兵,当时对壮族土兵的称谓。狼人是汉人对壮族人的蔑称,音译自壮人自称:Bouxraeuz。但实际上这个称呼泛指僚民族中的一切分支,并不只限于壮族;" s8 B7 k3 o8 o& Y6 @1 e" g
[51] 瓦氏夫人其实并不姓瓦,她的小名为meh va,是壮语中“阿花”的意思。成年后的尊称为Mehvaj,另有Yahdaiq的拚法,与壮族原始宗教中的yahva(花神)读音相近。无论哪个称呼都没有“瓦氏”的意思。而且她的丈夫也不姓瓦——虽然壮族没有妇女从夫姓的风俗;8 V7 P$ _+ e7 _
[52] 《壮族通史》中卷第710-711页中,关于几次败战的日期与王江泾之战的日期,均与其他书籍不同,但其资料来源又写着是《倭变事略》卷三,不知是怎么回事;' u# Z1 Y# Z% c0 `5 J; R) M' e
[53] 明史中对张经和俞大猷在王江泾之战前的作战意图的表述自相矛盾。《俞大猷传》中说:“总督张经趣之战,大猷固不可。”而《张经传》中却说“会侍郎赵文华以祭海至,与浙江巡按胡宗宪比,屡趋经进兵。经曰:‘贼狡且众,待永、保兵至夹攻,庶万全。’文华再三言,经守便宜不听。”从当时的情况看,似乎俞大猷不会在自己管辖的壮族军队连遭失败的情况下主动进兵。那么难道是张经在史书中被美化了?但从后来赵文华的激烈反应看,似乎也并非如此。可能张俞二人只是在以公文往来敷衍赵文华;
6 M; {3 ^& `7 [4 z( C[54][55] 汪森《粤西丛载》卷24,《土兵》条,卷56《两广事宜疏》;% v" T% E& A: n" Y' ~/ P
[56] 明代一里合约476.7米;5 B( S3 m6 ~- ?+ W
[57] 关于此战倭寇人数和行为的评论,见《筹海图编》作者之一郑若曾在《横泾之捷》下的按语。转引自《中世纪的中日关系》第277页。另该书作者认为这股倭寇进行自杀式攻击的原因可能是:他们是安徽徽州歙县出身的贫民,最后的目标是回到故乡报复和惩罚欺辱过他们的官吏地主。这个估计的猜测性太大,难以完全信用;. h p6 P1 J, h0 w; {) w6 ^
[58] 《中国军事史》附卷《历代战争年表·下》第367页作“三千余人”,显系笔误;
3 z; j5 K k6 U" Z. q8 E6 z2 A% F7 S: @[59] 关于火绳枪传入日本的过程,主要的依据是文之玄昌的《铁炮记》。但除了“五峰”这个名字,此人其他情况都不详,有人提出此五峰并非王直。但具体的考证文章我没有看到,这件事与下文的故事都转引自《中世纪的中日关系》第268页。;
5 O6 `/ w7 u: ^% a8 y5 ?# t[60] 《天下郡国利病书》原编第三十四册《九边四夷》第五十一页;
# T8 Z3 `. Q+ U, w* h3 ? o[61] 万表《海寇议·前》;
4 K w( V/ H+ p% Z: P! ~[62] 徐海的出身,见于《倭变事略》卷四、茅坤《海寇后编·下》、《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九〇《浙江八》、谈迁《国榷》卷六十一嘉靖三十五年八月辛亥条;+ Z8 J) ~7 N( k6 F1 D w
[63] 转引自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二《日本》;
1 `' O1 n" U2 a+ `6 x: a! E( E1 i6 F[64] 转引自《崇相集选录》附录,该文并指出倭寇中的日本人“绝与其国王不相闻”;
- B! O) M: m" U6 ]; r[65] 宗臣的原文,很遗憾我无法找到。这段文字来自网上,未经核对;
. G! M0 f7 a/ p& m7 m; T' t- k8 a[66] 唐律,实施反逆者,除本犯及其父子处斩外无死刑,谋反不成者只处决本人,狂言造反而没有实际行动者流二千里。元朝法律“诸父谋反,子异籍不坐”。可见到了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的僵化和进步的停滞,政权的合理性越来越难以证明,统治者只能用最野蛮的恐怖手段来保护自己;* ^6 v0 ~- t7 G+ R" ]
[67] 《方山先生文录》卷十九《正名篇》;
/ v0 b0 Y. q, O. P- D[68] 见《海寇议·前》;8 z0 s+ ?/ i% J# ~% d
[69] 这里参考了维基百科《简述日本刀的基本常识》
6 G# @1 _ S/ b0 j5 e7 N2 ^http://www.2dao.cn/Article/Print.as...leID=451&Page=5
/ T. H8 l! _( k" [以及日本的日本美术刀剑保存协会网站:, J6 X. d+ _9 [' W& b/ O+ z% g
http://www.touken.or.jp/
1 f" o4 @! ^1 |全日本刀匠会:
) s T9 O/ S5 S7 N; C) ^3 X% _% hhttp://www.touken.or.jp/- J/ k% j" r5 H6 Y
丛云会门户网站:
! w' `% Y' ?% R2 T7 @/ C2 h7 ~% _http://www.murakumokai.jp/index.htm9 t3 J% @; l; R4 v" T
可惜我看不懂日文,所以除了少数英文外,只能根据其中的汉字猜测意思了。所幸图多,还不至于差太远;
/ L: m4 `& r) z$ D2 C/ N6 |[70] 明末佚名所绘《倭寇图》中对倭寇外貌和武器的描画比较真实,可作为参考;# j- o, n, K: s2 D! f% j1 d
[71] 这段话据说出自王忬,但现在没有找到王忬的文集,时间仓促,无法证实; a8 T( F+ [. _% X# y _/ N. Q
[72] 见王世贞《弇州史料》卷三〇《后集》;
$ u) d d/ w4 K0 b9 B- | F# o; t[73] 均见于《殊域周咨录》卷三《日本》;* U0 Y) n9 O0 t' x) ^) N' l
[74] 倭寇掳掠财富的情形主要依据《倭变事略》卷三和《殊域周咨录》卷三《日本》。掳掠人口的情况将在下面的一些战斗中提及。《倭变事略》中还提到了掳掠妇女,令其白昼缫茧,夜晚奸淫。这个大体可信。至于“束婴孩竿上,沃以沸汤,视其啼号,拍手笑乐。剖孕妇之腹,卜视男女,所至积骸如陵”之类罪状,从《史记》的商纣王到历代外族军队、农民起义军,再到近代的葡萄牙、西班牙传教士、英法侵略军、日本军,都是如此。这恐怕只能算是一种中国特色的文学化控诉了;! i' X) M/ S% {
[75] 见《倭变事略》卷二;
; j6 B9 ~5 b* p+ q' b[76] 王直的事迹和被骗降的过程,除《明史·胡宗宪传》、《筹海图编》、《海寇议》等书外,可见《明书·乱贼传》;1 _, y2 j1 w* I8 d
[77] 叶麻,一作麻叶。辛五郎,明朝公私史书都称他为“大隅岛主之弟”,但辛五郎并非日本常见人名,似为新五郎之误,姓不详。岛津贵久并没有叫新五郎的弟弟,这个新五郎可能是大隅国人众中的一个武士; s2 d3 ?: a; K2 D* b( t
[78] 《嘉靖东南平倭通录》中称在桐乡胡宗宪已经给予徐海重贿,却不给陈东,以此挑拨二人关系;5 l6 U/ ?& K- B5 v. {$ {/ A
[79] 据《嘉靖东南平倭通录》。从徐陈叶辛的地位来看,这个数字基本上是可靠的;
! B, L$ T1 K; G0 A1 T% Y[80] 《明史·胡宗宪传》作“山口、丰后二岛主源义长、源义镇”。说明直到最后,明廷对日本的政治仍是一无所知。如此自闭,怎么可能有外交成就;
3 b0 Z& ]5 F* H3 `6 P[81] 见《嘉靖东南平倭通录》嘉靖三十六年;" X2 }" O `3 O) {
[82] 《明史》的日本传和胡宗宪传、《嘉靖东南平倭通录》都持此说。《殊域周咨录》卷二别传却有另一种说法:在胡宗宪上书说明王直的要求以后,明廷令他”相机擒剿”,宗宪遂密令戚继光和张四维在宁波设下埋伏,擒拿王直;6 H5 i+ a. R x" m2 T v
[83] 谈迁的话见《国榷》卷62。徐光启的话和朱克敬的话都来自网上,我没有原书,无法核实; I: h! I5 m# e! h7 K6 G0 W; n
[84] 俞大猷的经历主要依据《明史·俞大猷传》;
! [% T) c0 J$ l% H9 c[85] 戚继光的生平主要依据《明史·戚继光传》和《戚少保年谱耆编》中华书局2003版;$ [2 e# l8 @. t R1 z# _
[86] 戚继光的军事理论主要依据十四卷本《纪效新书》;
4 w2 a: I2 o0 k5 o4 v, ]+ l, x7 F# |[87] 明中后期的把总包括一般把总和钦依把总、名色把总等大把总。另《纪效新书》中多处提及营下为司,但第一卷“誓师旅”中营把总宣誓完毕以后直接轮到哨官宣誓。可能是失误;
% G b+ L# h2 }# a9 U, Q+ B) g' m[88] 倭寇战争中的实践常是一支三千人的军队便由参将指挥。六千人以上几乎必然由总兵指挥;: t7 B& i( L* }
[89] 与明朝同时的西欧和日本刀剑,常采用长短配合,作战时根据需要选用,相得益彰。另关于迅速拔刀(剑)的方法,可以参阅并检索以下网站的论坛:
" }1 l, |0 d0 Z# _2 a) \; y% s古代兵器论坛:http://www.myarmoury.com/talk/index.php
* {( k0 V/ W* T5 |& [$ c国际刀剑论坛:http://forums.swordforum.com/9 x2 G: p8 v/ }/ e
罗马军事论坛:http://www.romanarmy.com/rat/viewforum.php?f=179 W+ H* S. b" V4 h0 V
[90] 古代兵书忽略细节和可行性的问题从《孙子兵法》开始就一直存在。其实孙武本人是有丰富军事经验的,并非空口说玄话。只是在当时用刀简写作不易,他将自己的主张高度浓缩理论化了而已。后世作家没有他那样的经验,却喜欢效法这种文风,当然不能达到同样的成就。战国后期的《六韬》脱离实际的问题已经比较明显,唐代的《神机制敌太白阴经》中更是给出了弓十分、枪也十分、弩二分、陌刀二分的荒诞武器配置;
' n% O8 x# C- T9 ?3 v[91] 引自《嘉靖东南平倭通录》嘉靖三十四年;
0 M9 [ D7 }: y1 h% Y. ^- [0 p[92] 转引自《万历十五年》第184页;. h, h- K+ X" {( @( E7 f
[93] 引自张燮《东西洋考》卷七《税饷考》;7 N6 B. D- j& ~. R+ f) z
[94] 《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九六《福建六》,郭造卿《防闽山寇议》。后来傅元初的《请开洋禁疏》也有同样语句。但所说的是禁福建人民与荷兰交往之事;( E. I& `& X5 A. h2 W$ N
[95] 张琏的事迹见《嘉靖实录》,另有黄佐《泰泉集》卷四七、林大春《井丹先生集》卷一一,以上两文均转引自《明代嘉隆间的倭寇海盗与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 U, W$ _2 A: P; f5 }: C
[96] 这件事可见俞大猷《正气堂集》卷一三的《请破张琏巢以致其归》、《计擒张链》、《广兵持链》。钟秉文《乌槎幕府记》代表了广东方面的说法:按察副使冯皋谟亲自主持了对义军的攻心工作,使叛徒郭玉镜等暗通曲款,擒获张链;
5 D' K8 w) U& J( b4 a( z% K g[97] 所谓张琏没有死,而是逃到外国的说法流传甚广。可见陈吾德《谢山存稿》卷一、《续文献通考》卷二三六《三佛齐》、《东西洋考》卷三《旧港》注等;
7 n' o* l, x* l. K[98] 此处据《明史·戚继光传》,《嘉靖东南平倭通录》作五卒;
; i2 E7 s Z4 M) ^- c3 ` [99] 倭寇围城的时间,《明史·戚继光传》作三日,《嘉靖东南平倭通录》作三月;4 Z/ T9 l0 v3 H' V2 Y
[100] 《霍勉斋集》卷一二《平广东倭寇议》转引自《明代嘉隆间的倭寇海盗与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第24页;. X- X0 o) b% U! d
[101] 《嘉靖实录》卷四九二嘉靖四十年正月潘季驯疏;2 U# Y t; d% R, t
[102] 广东倭寇的首领出身,许栋见邓钟《筹海重编》卷三《广东倭变记》、吴平见《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九四《福建四》、曾一本见《井丹先生集》卷一五《上谷中丞书》、林道乾见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三。另广东潮州、饶平清时的地方志也有提及,可惜我无暇到广东察证;4 U) W. S8 A; j, k
[103] 此事见《正气堂集》卷一五的《集兵船以攻叛兵书》和 The Western Pioneers and Their Discovery of Macao.1949.pp.115-117;" H" d5 Z$ P; v0 V* S
[104] 前一种说法见《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九四《福建四》;后一种说法见顺治年间《潮州府志》卷七《吴平之变》和杜臻《粤闽巡视纪略》下卷,转引自《明代嘉隆间倭寇海盗与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 z$ R5 y( u$ T+ Q4 \/ [ X
[105] 曾一本的经历见《隆庆实录》卷一四隆庆元年十一月丁已条,及《粤闽巡视纪略》下卷;: I, c; } Z3 R/ H( a9 S& |2 g4 ]
[106] 郭棐《粤大记》卷三《海岛澄波》条,《明史·张元勋传》;4 w' z( j3 D1 x- p$ N( v/ \
[107] 这个姓名应该和日本的某姓氏对应,可惜我不懂日文,所以无法推出。希望有熟悉日文的网友提供帮助;1 [8 G* H) S$ G# ^9 R1 n8 `
[108] 林凤的事迹主要参考《万历武功录》卷三《林凤传》;& Q3 I1 E4 R* g2 W/ C; R
[109] 见于他的著作《御倭杂著》;
4 z- }$ C* m+ O [110] 见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五五《沿海倭乱》;
+ X% c5 G1 `0 T; v; j [111][112] 《东西洋考》卷七《饷税考》;
& X; a2 J: H$ c7 ]( g [113] 《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九六《福建六》附郭造卿《防闽山寇议》;& @& \0 i% y7 u, B
[114] 关于戚继光的德行,可以参考《万历十五年》第193-194页,及其引用的资料;5 g4 s. D# |9 o1 g' a" Z* J
[115] 《东西洋考》卷三《大泥·吉兰丹》、《明史》卷三二五《浡泥传》有同样的说法;
6 a& ?- c8 D' r [116] 关于戚继光对北方军队的改革,主要依据《练兵实纪》;
1 W5 H4 {- Z+ R [117] 很有趣,一个半世纪以前,胡斯战争中也曾多次使用车阵,并取得成功。古老的战车在东西方先后复活,是否是火器运用史上的必然过程?另一方面,是否16世纪后期明军的火器运用只有欧洲15世纪上半叶的水平?——尽管从兵器方面说绝非如此;
, K6 `4 z- N' y6 ~, J [118] 见《中国与西班牙关系史》第85-86页;% ~2 ]+ }' R4 _% r1 v, \
[119] 王士鹤《明代后期中国——马尼拉——墨西哥贸易的发展》,《地理集刊》第7号。当时的比索重约25克,含银96%;
% X1 [2 g' |8 p% ]& @! ][120] 前一个数据见傅衣凌《明史新编》第320页,后一个数据见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刘北成译,第207页。但该作者的“几乎所有的白银最终流入中国”的说法,我没有找到可信的证据;' {# p/ Z4 \ d' K8 m0 i) \, n
[121] 现在中国银矿总储量居世界第五位,并不算少。但和大多数矿藏一样品位较低,开采成本高。而且分散难采,因此在古代技术条件下无法充分利用;
2 t( c. R; Y" j% M[122] 以上两个方案,转引自《中国与西班牙关系史》第75-77页;. M% ?4 P6 K4 n% p$ `' n9 r
[123] 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前半叶,西班牙传教士的中国纪行不少。现在已有中文版的就有曾德昭的《大中国志》、加列奥特的《中国见闻录》、克鲁兹的《中国情况记》、《利玛窦中国札记》等等。现在网上有一篇“节选”,似乎叫《古代外国人描述的明朝时期中国》。之所以打双引号是因为该引者很“明智”的略去了其中的一些内容而保留另一些,以此表示他对“大明”的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