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马萨达永不会再陷落!”——以色列行纪随想之一
本帖最后由 飞龙 于 2010-11-1 13:02 编辑 5 y- a% A) k0 r: e9 D1 `( r
2 e) i9 W+ U! H7 ?" U本文是一年前的以色列游记,原本发在驴坛上,因为多多少少也牵涉到一些战史,特转过来给各位大大们批判一下。. w4 L8 I8 j2 a& o, X
! K0 V; x: I. u: j6 _“Masada Shall Never Fall Again!”
& N# A8 f& R+ k
$ H# V& ]8 ?& W0 w4 R2 F3 N# @一个和中华民族同样古老沧桑的民族,一个和中华民族同样遭受了百般周折,甚至还要忍受长达2000年失去故国家园、流离失所在世界各地的民族,对民族国家和生存空间的渴求和欲望是怎样的强烈!在以色列的日子里,我用脚步去丈量,用双眼去观察,用心去体会,每段历史里的每段故事,感受着4000年文明在这片小小国土上的厚重沉积,一点一滴,刻骨铭心!
' u: x& O; J) v. }0 M0 c2 K
1 `' ^8 s4 u( H" Y' R* x
1 y- L5 r L2 G. c/ F8 i
6 w) B$ m; O0 v2 q$ Z3 o下面的图片上我标记了若干重要建筑和地形. a; t7 ?- k0 @ H( \) ?( a! f
. T, N( l" U, b J4 v. E
e# x5 z5 ^/ P) Y! ]( n# Y8 g, r5 X- o' L* J- F$ s o
死海(Dead Sea),闻名世界的旅游圣地,以其富含矿物质的水体而盛名。在死海南麓,一块巨大的平顶山体在平静的碧蓝海水域和荒凉的犹地亚沙漠中高高耸起,与周遭连绵的山体保持着数百米的距离,俯瞰着死海和山体之间的古代商贾之路。3000年前,死海周围的生存环境远没有现在这么恶劣,水体更庞大,作为连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埃及尼罗河平原的交通要道,这条商贾之路连通着不同的文明,扮演着近东丝绸之路的角色。而背靠连绵群山、面临死海、紧锁交通要道的这块巨大山体,就被称为“马萨达(Masada)”。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希腊文手抄本中,可能是亚拉姆语中“堡垒”的意思。关于马萨达的早期历史,只能从《犹太战记》的作者弗拉维斯•约瑟夫(Flavious Josephus)的记载中找到些许端倪,时间荡涤了一切,早期犹太王们兴建的建筑未能在马萨达留下任何痕迹,人们今天看到的马萨达遗址,主要是大希律王(前37年~前4年)和罗马军团占领时期留下的建筑。
# V: n* }- P7 Y; s
`3 U, b T5 A$ G8 M' a2 J1 S马萨达的地势极其雄伟,完全独立于周围的山体,呈较规则的菱形,象一艘庞大的战舰,舰首朝向正北偏东,死海的方向。马萨达的四周均为悬崖环绕,落差最大的东侧悬崖相对高差达450米,从山顶直下死海之滨;其余三面均高出周边地形300米以上。与山体的险峻相比,山顶却十分平整,适合大规模建筑。通向山顶的天然通道被称为“蛇径”(Snake Path),蜿蜒于山体斜坡之上,最后登顶的几十米几乎是垂直而上。由于低处犹地亚沙漠边缘,马萨达周边的环境无比荒凉,基本是寸草不生,一般情况下可以望到数十公里外的约旦高原,不要说人,连大点的动物也无法躲过山顶驻军的视线。
+ K( n0 @7 C: n; X% F
8 {) E6 x8 u! j7 x
) @; A/ F4 M+ M' j7 X9 V昔日上山只能通过蛇径,就是缆车线下方弯弯曲曲的小道,如果时间充裕,可以选择沿着蛇径步行上下山,缆车上山大约需10分钟,步行约40分钟。" l5 M0 ~* j6 ]" \
) N6 a' d4 [" f根据弗拉维斯的记载,马萨达于公元前1或2世纪的某个时期首次被加固为堡垒。公元前37至31年间,大希律王对马塞达进行了进一步的加固和扩建,修建了两座富丽堂皇的宫殿、一所澡堂、沟渠系统以及四周的围墙。关于这些宫殿、罗马式样的澡堂,本文不作赘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来借阅希伯来大学的Amnon Ben-tor教授编著的英文版《Back To MASADA》一书(500多大洋,知识就是财富啊~)。
~/ k Q# h: r; K, m9 l0 f3 g5 e+ b" U
大希律王虽然凶残暴躁,但成功地保持了以色列犹太人王朝的相对独立,自从他死后,罗马帝国第一任皇帝渥大维为了加强对犹太人地区的控制,从公元6年开始派驻罗马巡抚常驻以色列国,并导致罗马人和犹太人的矛盾逐渐激化。公元66年5月,犹太起义军击败罗马巡抚的雇佣军,完全控制了犹太圣城耶路撒冷,起义之初,Menahem Ben Jair率领“狂热者”夺取了马萨达。罗马巡抚向当时的罗马皇帝、臭名昭著的尼禄告急,得派大将维斯帕先率领罗马军团进入巴勒斯坦,公元67年平定了北方的加利利地区,也就是在此时犹太史学家约瑟福斯向维斯帕先投降。正当维斯帕先向南方的耶路撒冷进军时,公元68年6月,传来罗马皇帝尼禄暴毙的消息,维斯帕先慎重地退回埃及静观其变,并在一年后的69年7月在埃及称帝,70年初率大军回师罗马并正式成为罗马帝国皇帝。在解决了帝位问题后,维斯帕先派自己的儿子提多继续平定犹太人的叛乱。三个精锐的罗马军团将耶路撒冷团团围困,公元70年8月,耶路撒冷陷落,犹太圣殿化为一片灰烬,起义者被疯狂屠杀,全境遍布钉人的十字架,以至于“没有地方能再立十字架,没有十字架再可用来钉人”,7万犹太人被卖为奴隶。起义领袖Menahem Ben Jair也被杀,他的外甥Eleazar侥幸逃出耶路撒冷,在马萨达建立了自己的基地。此后,被罗马人追捕的犹太人陆续来到这里,马萨达成为了最后的据点,并坚持斗争了三年。
: E& i) c7 I1 w9 U2 Z$ @7 h7 q+ e/ o+ Z
这段时期也是马萨达历史上最豪迈、最悲情、也是最辉煌的时期。公元72年,罗马蒋军弗拉维斯•希尔瓦(Flavious Silva)率领第十军团将马萨达团团围困。罗马人用石弩向位于高处的犹太人营地投掷石块,并在马萨达悬崖的西侧筑起一座巨大的土坡,成功地将攻占马萨达的相对高差缩短到30米。在总攻之前,动用大批的奴隶将巨型攻城车推上马萨达城墙边缘,用攻城缒击破城墙,并准备进行火攻。最终,在经过长达七个月的围攻后,犹太人被迫作出命运的抉择。3 }# |5 p. s7 j8 a( D0 \
- w/ k) M8 ~ i- R2 U2 L
& g! }# O, N' T1 m0 m" m3 }, g这张放置于土坡正上方城墙的照片显示了当年攻城车攻城的模拟图# d3 I1 G$ \7 }' M
1 h4 T6 S/ f. L. j" n
! V9 ]" Z8 T. R0 m# ?( M. }0 m从当年被攻破的城墙位置望下去,这条两千年前的土坡依然清晰,厚重的历史感让我仿佛看到脚下无数的罗马士兵高举着短剑冲刺上来,要把犹太民族仅存的血脉全部杀光! [ f( y" W/ J" W6 i
( h, ?* E! S( ~* X1 \( A
1 ~/ m6 ?* a! m
据记载,在马萨达即将被攻破之时,犹太人领袖爱力阿沙尔(Elazar Ben-Yair)召集了全体犹太人发表了后来在以色列人人皆知的演说,“我们是最先起来反抗罗马,也是最后停止抗争的人。感谢上帝给了我们这个机会,当我们从容就义时,我们是自由人,不论敌人多么希望我们做活俘虏,但他们没有办法阻止我们,遗憾的是我们没能打败他们。……天亮时我们将不再抵抗,感谢上帝让我们能够自由地选择和所爱的人一起高贵地死去。让我们的妻子没有受到蹂躏而死,让我们的孩子没有做过奴隶而死吧!把所有的财物连同整个城堡一起烧毁。但是不要烧掉粮食,让它告诉敌人:我们之死不是因为缺粮,而是自始至终,我们宁可为自由而死,不为奴隶而生!”。
+ K$ D+ {( H! A6 @# C% [- C
* I9 H1 [% Y$ _4 [; w最终犹太起义者们选择了自杀,他们选出十名勇士,作为自杀的执行者,所有人紧抱妻儿,躺在地上,自愿接受亲密战友的一剑。这十名勇士再用陶瓷碎片抽签选出其中一人,杀死剩下的九个人,最后放火烧毁城堡后自尽。! l' C4 B! S; g/ N) t w1 k% u% j
4 M2 y/ H* x v H E @+ e
第二天清晨,攻入城内的罗马人惊讶地发现他们没有遇到任何抵抗。但是,他们很快发现,这死般的寂静比遭遇抵抗更为可怕:他们历经数月攻下的,不过是一座死城和遍地的尸骸。从此,犹太人的足迹从这片土地上消失,散布于世界各地,直到2000年后的1948年重新在这里建立以色列国。罗马人赢得了马萨达,但这是一场无功的胜利,因为他们抓不到一个俘虏。弗拉维斯•约瑟夫与躲藏起来得以逃生的两个犹太女人及五个小孩谈过话,并经由他的记录才得以流传这个英勇的股市。复国后的犹太人在入伍时,都会来到马萨达,许下自己的誓言:宁为自由死,不做奴隶生。以色列军队的新兵在马萨达进行入伍宣誓的一句著名誓言就是:“马萨达永不会再陷落!”(Masada Shall Never Fall Again!)# u# P1 o4 W1 W3 |; m/ `; e; z
) S& i. N: l0 }# h. ]6 v5 X E; Y# p! j这就是马萨达,一个民族乃至世界的一段惨烈的往事,一个以弱小勇敢抵抗强敌的往事,一个为了政治和宗教自由而不惜牺牲生命的往事。今天,它已经成为世界范围的一个勇敢、自由精神的象征,成为很多旅游者心目中的圣地。
8 V8 Z6 M$ [! ?' D8 F" k, h4 S: l3 S: }& G6 n9 e
在这次悲壮的犹太人起义后,罗马人向马萨达派驻了守备队,直到公元113年左右才撤离。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拜占庭(东罗马帝国)时期还有少量僧侣在马萨达生活过,直到某一天彻底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
7 }5 V6 z# |7 C+ C7 a, w1 r
7 o9 }, Q z/ B6 ~3 S! F马萨达的壮烈故事及其戏剧性的结局吸引了众多探险者来到犹地亚沙漠,试图找到要塞的遗址。1838年,美国考古学家Robinson和Smith首先确认了这一地点就是历史上的马萨达——当时阿拉伯人叫它al-Sabba。1848年,来自美国、英国的考古学家开始在此进行发掘。但主要的发掘工作是在1963年-1965年间完成的,负责人是以色列的著名将军兼著名考古学家YigolYadin。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马萨达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J. @! w8 J' A- h; k
8 E6 [$ b' I5 O/ H2 @7 t3 @. U今天游客可以乘坐缆车到达悬崖顶部。在过去两千年里,由于偏僻,气候干燥,这个区域极少留下人类或自然的痕迹。罗马人留下的土坡仍然屹立在西面,可以徒步攀行。许多古建筑已从废墟中得以修复,如希律王的两座宫殿的壁画以及他建造的罗马风格的澡堂。犹太会堂、仓库和犹太反抗者的房屋也被找到并加以修复。
+ A# d m1 B7 n% \) U+ d# U
( e6 h, B! [ _3 t7 u% Z' g部分参考文献
$ |* a8 G/ t% c《希伯来民族简史》 http://www.jonahome.cn/files/jianshi/index.htm
& j' q, j3 q' l5 `《Back to MASADA》 Amon Ben-Tor, 2009, _2 u/ D3 F* V9 b- g
http://www.hudong.com/wiki/%E9%A9%AC%E8%90%A8%E8%BE%BE
% D( M; }* p- {% b4 W' @0 m. e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A9%AC%E8%90%A8%E8%BE%BE&variant=zh-cn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
1
评分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