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史迪威又何尝不想打场大胜仗,名留青史!他可想像麦克阿瑟那样取得不世的武功。不过与麦克阿瑟不同的是,麦克阿瑟手下至少有一半是美国兵,是自己人信得过。而史迪威手下全是中国兵,而且头上还有一个中国和一个英国的上司。
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兵”;
我说“不想发财的人不是好人”。
实际上开战之处史迪威在军中的威望和资历还不错的。如果他想,也能在北非,意大利或者欧洲某个战场上一显身手,也许成就不次于巴顿或者布来德里等人。不过这种选择无所谓对错而已。
老麦的出身好啊,这没的比。
米国的目标是稳住中国,即使不能大力打击日本,起码不至于倒向轴心国,而美国付出的代价只是租借物资和少量军队,何乐而不为呢。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即使中国崩溃,也不至于丢掉印度丢掉埃及。那不过是为了增加租借物资给中国找的吓唬人的理由。
原帖由 飞龙 于 2008-1-16 10:03 发表
6 W5 b" F2 e. P9 {! m基本上还是比较准确的...伤亡数字可能偏差大些。但是收复滇西缅北,基本上达到了校长的目的,后面的事情就丢给英国佬去解决了
( Q. l  Y( o/ H! a* ?; z. s: J, ~因果关系彻底弄反
% {6 u3 `" |9 J% \史迪威公路的打通是英帕尔战役的附带后果,而不是相反。( `) g- e8 Z' b9 S' `& C# j

* ~2 d( P- W: ?& ?[ 本帖最后由 征服者威廉 于 2008-1-17 16:36 编辑 ]
原帖由 飞龙 于 2008-1-17 15:05 发表
# o0 N8 x" M& J  O! i. [米国的目标是稳住中国,即使不能大力打击日本,起码不至于倒向轴心国,而美国付出的代价只是租借物资和少量军队,何乐而不为呢。
1 b" L( \/ t9 E% q
这个评语用于描述英国人对于缅甸的态度大概还行,0 }  ^' B* ]: v, ?& N) h( X/ f
44年之前美国对于进入中国大陆作战还是比较积极的,但是英国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对他们来说,中国人对于印度的威胁程度并不比日本人小多少。5 |" }" i2 y, p

4 X4 T+ Q4 c( a+ S' e对于中国,缅甸是生命线。对于英国,缅甸只是防御印度的前沿阵地。
8 @/ t1 Z' b0 G& d
" b% _7 b" Q  M; [印缅边境的地形决定了通过陆地的进攻极度危险。而没有英国的积极配合,对仰光的两栖登陆又根本不可能实现。
1 ~$ B+ p" F) {9 F9 _2 ^2 c& Z- D3 {# V5 w3 e
史迪威是带着美军中最好的军长的赞誉来到这个战区的,可是这里真正需要的司令,不是一个军人,而是一个如俾斯麦一样的外交奇才。
原帖由 征服者威廉 于 2008-1-17 16:24 发表 " |& ?' \' [+ }' O' D' }
  X0 V1 o8 s! ]1 L# Q7 ]* j
因果关系彻底弄反
4 G. Z( s, n' |1 y% _- Z史迪威公路的打通是英帕尔战役的附带后果,而不是相反。
3 x9 v. s) u' D& p% Y4 W& K- Z8 f
: Z/ T* r" F" L$ w7 {7 u" S: q" ?' c' B1 ^' c) Y5 H
% M8 v2 L  }3 c: z5 Q
你反对的只有那句“解除了日军对英帕尔英军的威胁”吧,说国军在缅北的进攻也牵制了英帕尔日军也不无道理,在一个相距几百公里的战场打两场大战,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毫无关系。* M" L! m+ K  J) ^, z8 R
0 U. b8 q) ]4 R# ?( ~, i# f" Q
如果国军按兵不动,18师团会不会从缅北过去支援也难讲。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原帖由 征服者威廉 于 2008-1-17 16:33 发表 / R0 {2 T1 X! {/ _- d" h, y7 |( g
& H" K+ ?( I6 s: Z$ R" p3 ^  Q
这个评语用于描述英国人对于缅甸的态度大概还行,
2 r2 W* i6 N# M* c) r, o* L+ F44年之前美国对于进入中国大陆作战还是比较积极的,但是英国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对他们来说,中国人对于印度的威胁程度并不比日本人小多少。
! P; K/ H( Y/ r8 p# w8 }! c' F. X
( h! i( t# F3 w/ \/ I对于中国,缅甸是 ...
. v. W- ~  m# h4 P0 G: g

! B2 j7 v$ q- l2 B
& c( D; n. D+ u6 }) X0 s! H不觉得美国有多大积极性进入中国大陆作战,即使是,也只是希望稳定国军军心,使之多点主动进攻,而不是把美军送进去跟日军肉搏,给中国人4 i  ?8 ]0 M: @6 L) U! ~
收复故土。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原帖由 飞龙 于 2008-1-17 17:51 发表
% @& |* q  _! g7 P; s0 ~' ~/ J
7 o2 m; F. O0 B, D
# Z! Q: `( a7 F+ b6 c
# Y; z9 L5 N. }, C- n1 }& e) z# O1 P8 q4 \, ^  U2 m7 {
你反对的只有那句“解除了日军对英帕尔英军的威胁”吧,说国军在缅北的进攻也牵制了英帕尔日军也不无道理,在一个相距几百公里的战场打两场大战,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毫无关系。
3 S/ s  Q" b" w
3 u8 {9 X( M7 l" ?5 v# W如果国军按兵不动,18师团会 ...
1 k- G5 G- c1 c. Q% v7 R2 C还有这句:摧毁了日军在缅甸的精锐主力部队
) a# W  |9 a, Q' |; S  k, g
* L! V3 P4 B0 ]- m9 ?& I英帕尔攻势本来就没18师团什么事,而且这场战役失败在补给环节。在战场上多投入一个师团只会使补给状况更加恶化。
这句没错,18师团的确是精锐主力部队,当然加上“之一”更为准确。1 Y: B& x& B4 {, q* i* u2 Y

" a2 k% a$ K) d; K( h多一个师团的确会影响长期作战的补给,但是倭人最喜欢一锤子买卖,搞不好给他攒足了力量一个突击拿下了英帕尔或科希玛,那么就是另外一个结局。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原帖由 飞龙 于 2008-1-17 17:53 发表 4 C! B# M' n0 s$ J6 q, Y

2 @# u. c8 V0 S' I0 d, G* C; @
' `' }0 F2 {$ \) ~$ q+ K: V- k8 f' K0 l" v1 X' p' F
不觉得美国有多大积极性进入中国大陆作战,即使是,也只是希望稳定国军军心,使之多点主动进攻,而不是把美军送进去跟日军肉搏,给中国人
: B; [5 k, O4 p5 T8 _收复故土。
6 k1 p4 h' f% G( Q. i5 V美国人本来就没什么义务帮中国收复故土,除非它符合美国的利益。" L) i3 @9 w) X& N, q( l

! h( k) J) D. }* ^( w% w1942年,站在美国的利益角度考虑,通过太平洋上逐岛争夺最后锁死日本无疑是代价高昂而且旷日持久。如果中国能在大陆上表现的好一点,能有效地作为一个对日本本土实施打击的基地,从而减少美军的代价,这种想法是很有诱惑力的。
2 z% x, U' Z4 T4 o, j$ [另一个说不出口的理由是,陆军肯定不喜欢自己在岛屿上血拼,而让海军去收紧日本的绞索。将中国大陆作为主战场,无论是通过战略轰炸打击日本,还是在大陆消灭日军主力,海军都只有充当运输队的份。
原帖由 飞龙 于 2008-1-17 18:06 发表
; ]4 F: k8 u/ @- M搞不好给他攒足了力量一个突击拿下了英帕尔或科希玛,那么就是另外一个结局。
5 e  |% |0 X4 R* O2 ^- u6 }9 [
不觉得,拿下了英帕尔或科希玛日本也没能力继续推进。
' ^- F% |$ }4 F9 w除非能因此使印度大乱,否则只是在山脉那一边多了一支补给困难的孤军而已。
( w7 ^: `/ n$ @印度大乱的前景倒是未必没有,不过单单靠一场战役胜利(还是1944年的战役),这个希望实在渺茫。如果1942年或许还希望大点。
美国陆军到中国大陆参战的想法基本上很难实现,因为太平洋上需要老美救济的穷哥们实在太多了。真要这么做的话,等于是美国陆军跟除中国以外的所有盟国做斗争,另外一个更凶狠的对手是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
  @* D7 |5 X! z+ x  P+ n8 b, G6 ~$ x* {1 i
拿下科希玛可以改变英帕尔战役的结局,改变战争的局势是不可能了。' }- m4 L- ]7 [& t& }* w

$ p8 \/ B" A* k2 U7 ]' k- N. U[ 本帖最后由 飞龙 于 2008-1-17 18:39 编辑 ]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原帖由 飞龙 于 2008-1-17 18:06 发表
# ]4 s7 V- {8 ^7 _# Z  ~) X这句没错,18师团的确是精锐主力部队,当然加上“之一”更为准确。
. \' w9 V6 X& O2 a1 W( d, {7 h' o( \" V2 A
多一个师团的确会影响长期作战的补给,但是倭人最喜欢一锤子买卖,搞不好给他攒足了力量一个突击拿下了英帕尔或科希玛,那么就是另外一个结局。
  D+ h5 U, u3 u7 k5 p- H3 x; \/ ~1 U
肥龙WITP玩多了……
Fear is the path to the dark side. Fear leads to anger. Anger leads to hate. Hate leads to suffering.
返回列表